第九章刘易斯模型

合集下载

刘易斯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要点如下:1)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

一个是传统部门;另一个是现代部门。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传统部门采用的是手工为主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是本地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缓慢形成的。

现代部门使用的是以大机器设备为主的资本集约型生产技术,多半是从先进国家引进的。

从经济性质看,传统部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维持全体共同体成员的生存,通行的是共同体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农业生产单位或者在农村内部,生产者(经营者)在决定劳动力雇佣水平时,主要考虑的是彼此互助、互济和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

因此即使劳动力的雇佣量超出了实现最大利润所容纳的最佳水平,经营者也不会或不可能解雇多余的劳动力。

于是在这个部门内,就业的劳动力是与有劳动能力并愿意从事劳动的而人口规模相等的。

这样就会存在相当部分的剩余劳动力。

与此相对,现代化部门的市场化程度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行的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其标志就是企业家以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工资的原则决定雇佣规模。

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才被雇佣。

剩余劳动力将不存在。

(2) 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

如果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那么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将丝毫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

如果是边际生产率高于零但低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那么其流出对传统部门总产量的影响也不大。

如果一个社会不存在现代部门,那么全体劳动力只能生存在最低生活水平的“马尔萨斯陷阱”之中。

边际生产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费用之间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统称为过剩劳动力。

其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称为纯粹的剩余劳动力。

一国只有发展现代生产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并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3) 现代部门的扩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为其特征的。

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

劳动经济学刘易斯二元模型

劳动经济学刘易斯二元模型

劳动经济学刘易斯二元模型劳动经济学中的刘易斯二元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的,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结构。

该模型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两个部分: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分析了这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移过程。

在刘易斯二元模型中,传统农业部门代表着农村地区的农民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通常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劳动生产率较低。

而现代工业部门代表着城市地区的工人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劳动生产率较高。

刘易斯二元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过剩,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不足。

这是由于农业部门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无法吸纳全部农民劳动力。

因此,农民劳动力会逐渐向工业部门转移。

这种劳动力转移现象被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促进城市工业的发展。

随着农民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应增加,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降低,从而减少了工资水平的上升速度,使得工业部门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这对于促进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

随着农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城市地区的人口增加,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这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的就业和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刘易斯二元模型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批评。

首先,该模型忽视了农业部门的生产力提升和现代化进程。

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部门的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该模型没有考虑到城市工业部门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带来了挑战。

劳动经济学刘易斯二元模型是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特点和结构的一种理论解释。

通过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合理的就业和社会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一个经济理论模型,由拉尔夫·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

该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策略。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传统部门是指农业和手工业等非现代化产业,现代部门是指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等现代化产业。

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中,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供应是弹性的,即有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现代部门则需要资本和技术,劳动力供应相对不足。

根据该模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部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现代部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供应充足,但劳动力生产率低,导致收入水平低下。

这导致了大量的城乡劳动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等传统部门产业,导致了城市过度拥挤和农村过度空心化。

同时,由于传统部门的生产率低下,经济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在第二个阶段,随着现代部门的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但劳动力供应不足,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供应失衡。

此时,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较高,吸引了大量传统部门劳动者进入现代部门。

但同时也加剧了传统部门的劳动力短缺,导致了传统部门的生产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矛盾。

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加大现代部门的投资力度,提高现代部门的生产力,同时提高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以吸引更多劳动者进入现代部门。

其次,应该加强对传统部门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传统部门的生产率,减少传统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同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劳动者进入非农产业,以缓解城市过度拥挤和农村过度空心化的问题。

总的来说,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策略的理论模型。

通过对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Lewis Dualistic Economic Model)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模型。

该模型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双元性。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观点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中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城市工业部门和农村农业部门。

城市工业部门是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心,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生产率;农村农业部门则是经济的传统部分,生产力相对较低。

刘易斯模型的核心概念是"剩余劳动力转移"(Surplus Labor Transfer),也被称为"剩余农民"。

根据该模型,农业部门中有大量人口(农民)闲置的劳动力。

城市工业化的推动力来自于农村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部门,用于提高工业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

刘易斯模型认为,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工业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时,工资水平会上升,但总体劳动力供给增加会稀释劳动力的市场价值。

这种过程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并减少贫困。

然而,模型也指出,在早期发展阶段,城市工业部门的就业机会可能有限,无法完全吸纳剩余劳动力,从而导致城市贫困和社会问题。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解释工业化
和城乡差异的理论框架。

它在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也有批评者认为该模型过于简化和理论上的假设过多,无法解释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刘易斯模式

刘易斯模式

刘易斯模式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刘易斯模式又称无限过剩劳动力发展模式或双元结构发展模式。

一种从经济结构上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

目录定义具体内容意义应用缺点编辑本段定义刘易斯模式又称无限过剩劳动力发展模式或双元结构发展模式。

一种从经济结构上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

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1955年先后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中创立。

刘易斯从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观点出发,认定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具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一个是仅能糊口、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自给农业部门”。

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低到零甚至负数生产率的“过剩劳动力”。

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

该部门中的劳动生产率远比农业部门要高。

按照刘易斯的定义“过剩劳动力”是劳动力的一部分,把这部分除掉后,即使其他投入要素并不增加,而产出总量并不减少甚至还略有增加。

这部分劳动力,形式上就业,实际上对生产并未起任何作用,或者只起极其微小的作用。

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已不会再生出对这部分过剩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对两个部门均有益,因为这一转移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发展所需的劳动力。

要使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得以实现,必须使工业部门具备吸收这部分从农业部门中游离出来的过剩劳动力的必要条件,即新兴工业部门在早期是劳动密集的,有能力吸收过剩劳动力;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额,正好足以支付较高的城市生活费用,并提供最低限度的诱因;通过教育和技术培训,使过剩劳动力转变为熟练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只有在达到边际产品与工资相等这一特定点时,劳动力才会被雇佣。

过剩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移动,其结果:劳动总产品在劳动力和资本家之间分配,分为对劳动的工资支付与资本家的利润两部分。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一)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一)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一)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框架,用来描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

•创作者刘易斯(Arthur Lewis)于1954年提出了这个模型,因而得名。

模型的基本假设
1.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劳动力供给。

2.生产资本有限。

3.劳动力的工资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决定的。

模型的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
•发展中国家的初期阶段主要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

•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

•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带来城市化,并增加非农产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工业化和资本形成
•工业化是刘易斯模型的核心内容。

•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会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资本形成来支持工业化进程。

第三阶段:工资上升和剩余劳动力减少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人的工资会逐渐上升。

•工资的上升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生活水平,但也会增加生产成本。

•随着工资上升和剩余劳动力减少,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

模型的局限性
•刘易斯模型只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初期阶段。

•模型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和外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模型也没有考虑到资源分配和环境问题。

结论
•刘易斯模型提供了一个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框架。

•通过农业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和资本形成,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然而,模型也存在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来全面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九章刘易斯模型

第九章刘易斯模型
1、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 (1)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 劳动力 (2)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 后会使农业总消费减少,产生农 业剩余
•.
(3)平均农业剩余等于不变制度工资 (4)工业部门可从农业部门得到任何数量
的劳动力。
•.
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在第一阶段是水平的, 它与横轴的距离OS即工业部门工资水平, 与农业部门的不变制度工资相等。
•.
2、伪装失业者被工业部门吸收阶段 (1)平均农业剩余就低于不变的制度工资 (2)为了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必
须使工业工资提高
•.
(3)为了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必 须使工业工资提高
(4)工人工资的提高会使工业部门的利润 减少,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 移受到了抑制。
•.
3、农业现代化阶段 (1)不发达经济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 (2)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都由
•.
(三)含义
1、按照二元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就是传统农 业部门不断萎缩,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的过程。
2、资本越多就可以将更多劳动力吸收到工业 部门中去。
3、工业部门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收入水平 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动 因。
4、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后,劳动边际生产率 会提高。
•.
(四)评价
•.
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
林毅夫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 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张培刚著:《农业与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出 版社2001年版。
科斯、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上 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刘易斯简介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简介刘易斯模型是由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刘易斯(Gilbert N. Lewis)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描述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模型。

该模型基于原子间电子的共享或转移来解释化学键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发生。

刘易斯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配位化学和无机化学等领域,对于理解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原理刘易斯模型通过考虑原子中的电子数目来描述分子或离子中原子之间的键合关系。

根据该模型,原子中的电子可以分为两类:价电子和非价电子。

价电子是指参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而非价电子则是不参与键合的电子。

在刘易斯模型中,每个原子用一个符号表示,符号周围用点或线表示其价电子。

例如,氢原子用”H”表示,其周围用一个点表示其唯一的一个价电子;氧原子用”O”表示,其周围用两个点表示其六个价电子。

单键当两个原子之间共享一个电子对时,形成了一个共价键。

共价键通常由两个原子的价电子提供,因此刘易斯模型中用一条直线表示共价键。

例如,氢气分子(H2)中的两个氢原子通过一个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可以用”H:H”表示。

双键和三键当两个原子之间共享两个或三个电子对时,形成了双键或三键。

双键由两个共价键组成,而三键由三个共价键组成。

例如,氧气分子(O2)中的两个氧原子之间有一个双键,可以用”O=O”表示;而氮气分子(N2)中的两个氮原子之间有一个三键,可以用”N≡N”表示。

非共享电子对在刘易斯模型中,除了描述化学键外,还需要考虑非共享电子对。

非共享电子对是指不参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对。

它们通常位于原子的孤对上,并以点的形式表示在原子周围。

例如,在水分子(H2O)中,氧原子周围有两对非共享电子对。

离化物离化物是指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化合物。

刘易斯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离化物的结构。

正离子通常是通过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的,因此在刘易斯模型中,正离子用原子符号后面带正电荷表示。

负离子则是通过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的,因此在刘易斯模型中,负离子用原子符号后面带负电荷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概念
1、农业剩余 总农业剩余 平均农业剩余---- 总农业剩余/转移出去 的农业劳动力。
C B
X
R
O
P
D
A
(二)三个阶段
1、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 (1)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 劳动力 (2)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 后会使农业总消费减少,产生农 业剩余
(3)平均农业剩余等于不变制度工资
2、劳动力无限供给 (1)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 (2)生存工资(subsistence wage)= 平均收入 (3)在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 门能得到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3、工业工资略高于生存工资且固定不变 (1)工资水平保持不变 (2)略高于平均水平
(二)工业部门的扩张及劳动力的转移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三)含义1、按照二元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就是传统农 业部门不断萎缩,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的过程。 2、资本越多就可以将更多劳动力吸收到工业 部门中去。 3、工业部门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收入水平 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动 因。 4、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后,劳动边际生产率 会提高。
(四)评价
(4)工业部门可从农业部门得到任何数量 的劳动力。
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在第一阶段是水平的, 它与横轴的距离OS即工业部门工资水平, 与农业部门的不变制度工资相等。
2、伪装失业者被工业部门吸收阶段 (1)平均农业剩余就低于不变的制度工资 (2)为了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必 须使工业工资提高
(3)为了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必 须使工业工资提高 (4)工人工资的提高会使工业部门的利润 减少,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 移受到了抑制。
(一)假定
1、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城市有 大量失业人口 2、劳动者迁移到城市主要取决 于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而不仅是 实际收入的差距
3、城市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
(二)人口流动模式
1、一个时期(一年) M=f(d) f>0 其中,M―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数量, d――城乡预期收入差距 f>0-劳动力迁移数量是预期收入 差距的增函数
D D2
D1 W A O L1 E
D1(K1)
S
D2(K2)
L
3、城市并未充分就业 4、夸大了工业部门吸收剩余劳动的能力
5、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直接转移到现代工业 部门而是大部分流向传统产业部门。 6、对于劳动力吸纳更重要的不是工业部门, 而是服务业部门。 7、二元就业结构的转变相对于二元生产结构 的转变,有一个滞后期。 8、农业部门不仅为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还 提供农产品。
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在发展中国家的二元 经济结构中,由于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 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因而即使在城市非农产业 中获得就业机会的劳动者,工资是略高于平均工 资且固定不变的。然而随着非农产业的不断增 长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最终会使剩 余劳动力枯竭,非农产业所需劳动力供给出现 短缺,工资也开始上升。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到 出现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被经济学家称为 “刘易斯拐点”
1、把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转换过程与剩余劳动力流动 过程相联系; 2、揭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落 后的主要原因 。 时间 特征
1979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 形成“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形成“离土又离乡, 进厂又进城”的民工潮 21世纪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出现“民工荒”现象
OA―农业工资 OW―工业工资 WS -水平的劳动力 供给曲线 D1K1,D2K2,D3K3 - 不同资本投 资水平下劳动边际 生产率曲线, 或劳动需求曲线
1、第一阶段
(1)劳动力无限供给 (2)资本相对稀缺 (3)工业工资不变 (4)生产剩余全部归资本家
2、第二阶段 (1)资本和劳动力都稀缺 (2)工业工资上升 (3)增长的利益在资本家和工人间分配
4、政策建议 (1)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 的城市失业问题
2、主张减少向城市的政策倾斜,消除一 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
3、适当控制城市工资率的提高或增加农民 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异。 4、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促进 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 农村生活条件。
又 d=P W-R 其中:W――城市平均实际工资 R――农村平均实际工资 P―-城市正规部门的就业概率 P W――预期的城市工资
P――就业概率,即指任一时期内在城市 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可能性。
P=N/S=现代部门新创造就业岗位/城 市失业人数
M=f(d) d=P W-R M=f(P W-R)
R――贴现率 C(0)――迁移成本 P(t)――迁移者在时点t上在城市正 规部门就业的概率
3、含义 (1)迁移取决于预期城乡收入而不是城乡 实际收入;
(2)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岗位越多,就业 概率就越大;
(3)就业概率就越大,预期城乡收入差 距也增大,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 吸引力也越大。 (4)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也越大。 导致城市非正规部门规模扩大,引 起种种经济和社会问题。
思考题: 1、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何区别? 2、简述美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中的技术进步类型及经济 学原理。 3、如何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1、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刘易斯理论中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2、试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目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
二、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模型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
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 林毅夫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 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张培刚著:《农业与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出 版社2001年版。 科斯、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上 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3、农业现代化阶段 (1)不发达经济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 (2)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都由 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来决定。
工业部门
P
d´´ d´ d p´´ p´


S
O
p
G´ f D´ f´ f ´ ´W
(三)二元经济顺利转换的条件
1、农业生产率的增长 (1)能够防止短缺点出现。 (2)缩短商业化点到来的时间。
2、多时期人口流动模式 M=f[V(0)] f>0
M――农村迁到城市的人口数量 V(0)――迁移者在计划期内预期的城 乡收入差距的净贴现值
Yu(t)--迁移者在时点t上在城市的平 均实际收入 Yr(t)――迁移者在时点t上的农村实际 收入 N―― 计 划 范 围 内 的 时 期 数 , 它 决 定 t 的 取值范围(t=0、1、2)
第九章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一、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in 1954 (一)假设 1、二元经济结构 (2)资本主义部门-- (1)非资本主义部门- 主要是指传统农业部门 主要指现代工业部门 用先进生产方式生 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 生产率高 生产率低 工资率高 劳动报酬低 工业部门扩张需吸纳 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大量农业劳动力
2、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必须平衡增长 3、使以工业部门为核心的现代非农部门 (服务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速度快于 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