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模型的评价
刘易斯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3d67f7aeaad1f347933f02.png)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要点如下:1)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
一个是传统部门;另一个是现代部门。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传统部门采用的是手工为主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是本地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缓慢形成的。
现代部门使用的是以大机器设备为主的资本集约型生产技术,多半是从先进国家引进的。
从经济性质看,传统部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维持全体共同体成员的生存,通行的是共同体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农业生产单位或者在农村内部,生产者(经营者)在决定劳动力雇佣水平时,主要考虑的是彼此互助、互济和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
因此即使劳动力的雇佣量超出了实现最大利润所容纳的最佳水平,经营者也不会或不可能解雇多余的劳动力。
于是在这个部门内,就业的劳动力是与有劳动能力并愿意从事劳动的而人口规模相等的。
这样就会存在相当部分的剩余劳动力。
与此相对,现代化部门的市场化程度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行的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其标志就是企业家以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工资的原则决定雇佣规模。
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才被雇佣。
剩余劳动力将不存在。
(2) 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
如果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那么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将丝毫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
如果是边际生产率高于零但低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那么其流出对传统部门总产量的影响也不大。
如果一个社会不存在现代部门,那么全体劳动力只能生存在最低生活水平的“马尔萨斯陷阱”之中。
边际生产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费用之间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统称为过剩劳动力。
其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称为纯粹的剩余劳动力。
一国只有发展现代生产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并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3) 现代部门的扩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为其特征的。
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83cfd0b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f.png)
刘易斯模型1. 简介刘易斯模型(Lewis Model)是由英国学者罗纳德·A·刘易斯(Ronald A. Lewis)于1999年提出的,用于描述电子密度在化学反应中的转移和重分布的模型。
该模型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工具,帮助化学家理解和解释分子和反应的电子性质。
2. 原理刘易斯模型的核心原理是基于Lewis结构和酸碱理论。
根据Lewis结构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可以被分为核心电子和价电子。
在分子中,原子间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连接。
刘易斯模型认为,当两个原子之间形成或断裂化学键时,电子密度会发生转移和重分布。
在刘易斯模型中,分子的电子密度被表示为一系列在不同原子间移动的“电子流”。
这些电子流代表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传递和重新分布。
通过研究电子流的路径和方向,我们可以了解电子在反应中的转移情况,进而推导出反应的机理和特性。
3. 模型应用刘易斯模型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研究中,可用于描述和解释各种化学反应的电子转移和重分布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化学键形成与断裂刘易斯模型可以帮助理解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通过追踪电子流的路径,我们可以了解哪些电子参与了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从而理解反应中的活性位点和可能的副反应。
3.2 反应中的电子云重排在某些化学反应中,电子云的重排是重要的反应步骤。
刘易斯模型可以揭示电子云如何在反应过程中重排,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3.3 亲核和电荷云刘易斯模型可用于研究亲核和电荷云的运动。
亲核离子和电荷云通常会参与反应中的电子转移,从而影响反应物种的选择性和反应动力学。
4. 使用示例以下是一个使用刘易斯模型解释酸催化反应的示例:## 酸催化的羟醯化反应反应方程式:醇 + 羧酸→ 酯 + 水反应活性位点:酸性催化剂初始状态:- 醇分子中的氧原子具有孤对电子,易受到酸性催化剂的电子云吸引。
- 羧酸中的氧原子与酸性催化剂形成氢键。
反应过程:1. 酸性催化剂吸引醇中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形成醇与酸性催化剂之间的氢键。
劳动经济学刘易斯二元模型
![劳动经济学刘易斯二元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907e681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5.png)
劳动经济学刘易斯二元模型劳动经济学中的刘易斯二元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的,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结构。
该模型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两个部分: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分析了这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移过程。
在刘易斯二元模型中,传统农业部门代表着农村地区的农民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通常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劳动生产率较低。
而现代工业部门代表着城市地区的工人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劳动生产率较高。
刘易斯二元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过剩,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不足。
这是由于农业部门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无法吸纳全部农民劳动力。
因此,农民劳动力会逐渐向工业部门转移。
这种劳动力转移现象被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促进城市工业的发展。
随着农民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应增加,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降低,从而减少了工资水平的上升速度,使得工业部门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这对于促进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
随着农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城市地区的人口增加,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这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的就业和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刘易斯二元模型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批评。
首先,该模型忽视了农业部门的生产力提升和现代化进程。
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部门的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该模型没有考虑到城市工业部门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带来了挑战。
劳动经济学刘易斯二元模型是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特点和结构的一种理论解释。
通过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合理的就业和社会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725dc4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6.png)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刘易斯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并可以通过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吸收这些劳动力来实现经济增长。
这种闲置劳动力表现为农民工,他们在农村地区没有稳定的就业机会,于是涌入城市寻找就业。
城市工业化的进程则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这种农民工的输入满足了城市工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
这一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农民工在城市工业中就业的需求得到满足。
首先,刘易斯模型认为劳动力供给在发展中国家是无限的。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人口众多,而农民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所以劳动力供给是没有限制的。
城市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需求是巨大的,可以轻易地吸纳这些农村劳动力。
其次,刘易斯模型认为农民工的准备就业队伍和实际就业队伍之间存在一个差距。
准备就业队伍是指寻找就业的农民工人数,而实际就业队伍是指实际在城市工业中找到工作的农民工人数。
刘易斯模型认为,在产业化初期,准备就业的农民工人数远远大于实际就业的农民工人数。
这是因为城市工业化进程需要建设工厂、设备和基础设施等投资,这些投资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所以一开始只能吸收有限数量的农民工。
刘易斯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在城市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民工的大规模涌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
其次,它强调了城市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投资累积和规模经济效应的提高,可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最后,它也提醒我们注意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农民工的剩余劳动力导致的社会问题。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05c6979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7.png)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Lewis Dualistic Economic Model)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模型。
该模型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双元性。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观点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中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城市工业部门和农村农业部门。
城市工业部门是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心,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生产率;农村农业部门则是经济的传统部分,生产力相对较低。
刘易斯模型的核心概念是"剩余劳动力转移"(Surplus Labor Transfer),也被称为"剩余农民"。
根据该模型,农业部门中有大量人口(农民)闲置的劳动力。
城市工业化的推动力来自于农村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部门,用于提高工业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
刘易斯模型认为,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工业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时,工资水平会上升,但总体劳动力供给增加会稀释劳动力的市场价值。
这种过程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并减少贫困。
然而,模型也指出,在早期发展阶段,城市工业部门的就业机会可能有限,无法完全吸纳剩余劳动力,从而导致城市贫困和社会问题。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解释工业化
和城乡差异的理论框架。
它在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也有批评者认为该模型过于简化和理论上的假设过多,无法解释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912e26d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c.png)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经济学家Arthur Lewis提出的一种经济
模型,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
该模型将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在模型中,传统农业部门以农业为主,劳动力占据大部分比例,但生产效率低下。
现代工业部门则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生产效率较高。
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逐渐流动到现代工业部门,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经济发展初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有剩余,导致农业工资较低,资源主要用于现代工业部门的积累。
随着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壮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增加,导致农业工资上升。
最终,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农业部门逐渐衰退,经济结构实现改变。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指出,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然而,该模型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忽视了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以及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可能受到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限制。
总的来说,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提供了一种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理论框架,有助于理解农业和工业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刘易斯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刘易斯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0ea7c4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6a.png)
刘易斯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摘要:一、引言二、刘易斯模型的基本理论三、刘易斯模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1.农村劳动力转移2.城市化进程3.产业结构升级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四、我国在刘易斯模型转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五、政策建议与展望正文:一、引言刘易斯模型是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经典模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刘易斯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刘易斯模型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刘易斯模型的基本理论刘易斯模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理论,二是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理论认为,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会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逐渐转移到城市。
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则指出,由于城乡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之间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是一个城乡市场逐步融合的过程。
三、刘易斯模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1.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这一过程正是刘易斯模型所描述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2.城市化进程:刘易斯模型指出,城市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结果和表现。
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产业结构升级:刘易斯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产业结构会逐步升级。
我国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刘易斯模型强调,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经济增长方式会从依赖劳动力数量向依赖劳动力质量转变。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afe5037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5.png)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概述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由经济学家刘易斯(W. Arthur Lewi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发展经济学模型。
该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和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的关系。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着一个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农村部门和一个需要劳动力的工业部门,通过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可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模型假设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劳动力转移:在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这些富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城市化进程转移到工业部门。
2.工资率: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所得到的工资相对较低。
3.基础设施:为了吸引劳动力流入城市,需要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住房等。
模型框架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农业阶段和工业阶段。
农业阶段在农业阶段,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劳动力过剩,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部门的生产能力提高。
工业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转向从事工业生产。
这些农民工所得到的工资相对较高,但仍然低于其边际生产率水平。
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经济效益。
模型应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发展政策制定:政府可以根据该模型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如促进城市化、优化产业结构等。
2.劳动力市场分析:通过该模型可以分析劳动力市场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3.经济增长预测: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框架,可以预测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情况,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参考。
模型评价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象,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局限性:1.基础设施建设:该模型假设了基础设施建设是吸引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a3a7b1b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c.png)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摘要:1.引言2.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概念3.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4.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核心观点5.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应用与局限性6.结论正文: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A.G.Lewis)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的一种描述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理论。
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
现代部门以制造业为主,技术进步快,生产率高,工资水平也较高;传统部门以农业为主,技术进步慢,生产率低,工资水平较低。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现代部门逐渐取代传统部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劳动力在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不能自由流动;(2)劳动力无限供给,即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充足,可以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3)不存在资本转移,即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的资本流动受到限制。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这些剩余劳动力进入工业部门,推动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随着劳动力转移的完成,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劳动力需求不再无限,工资水平上涨,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具有很大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性。
首先,该模型过于简化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忽略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劳动力价格的变化。
其次,模型假设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与现实中劳动力资源的有限性相矛盾。
最后,模型没有考虑到资本、技术、教育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之,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一种描述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性。
第九章刘易斯模型
![第九章刘易斯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7cc3359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62.png)
•.
(3)平均农业剩余等于不变制度工资 (4)工业部门可从农业部门得到任何数量
的劳动力。
•.
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在第一阶段是水平的, 它与横轴的距离OS即工业部门工资水平, 与农业部门的不变制度工资相等。
•.
2、伪装失业者被工业部门吸收阶段 (1)平均农业剩余就低于不变的制度工资 (2)为了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必
须使工业工资提高
•.
(3)为了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必 须使工业工资提高
(4)工人工资的提高会使工业部门的利润 减少,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 移受到了抑制。
•.
3、农业现代化阶段 (1)不发达经济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 (2)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都由
•.
(三)含义
1、按照二元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就是传统农 业部门不断萎缩,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的过程。
2、资本越多就可以将更多劳动力吸收到工业 部门中去。
3、工业部门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收入水平 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动 因。
4、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后,劳动边际生产率 会提高。
•.
(四)评价
•.
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
林毅夫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 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张培刚著:《农业与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出 版社2001年版。
科斯、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上 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刘易斯简介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72bd6275901020207409ceb.png)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一、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刘易斯模型简单明了, 而且在对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很有独创性。
然而该理论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11 刘易斯模型基于西方国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经验,其假设条件并不适合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
刘易斯模型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有限适用性是由于它不是和发展中国家, 而是与西方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的经验大体一致。
这个从西方发展经验出发的模型, 在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上和当代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实际并不一致, 这表现在:(1) 该模型的第一个不正确的假定认为, 在农村存在着剩余劳动力, 而城市则是充分就业的。
这个假定是刘易斯模型得以建立的基础之一, 只有承认了它, 那么, 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才是必然的结果。
然而, 实际情况往往正好相反,本没有得到改善。
(4) 刘易斯模型中第四个不现实的假定认为, 现代部门存在着一个竞争充分的劳动力市场, 它保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完全吸收以前, 城市的实际工资总量是不变的。
这个假定之所以不现实, 是因为大量事实表明,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其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决定中最显著的特点是, 即使在现代部门公开失业不断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 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于农村平均收入而言, 城市工资都一直有大量增加的倾向。
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工会组织讨价还价的能力、工资级别制度、跨国公司的工资惯例、西方工资水平的示范作用等等。
这些制度上的因素都很容易使第三世界国家现代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上的任何竞争力量失去作用。
也正因为这种原因, 使得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着城市畸型膨胀和现代部门公开失业不断上升等问题。
(5) 模型的最后一个不可靠的假定是, 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家将增加的利润全部用于重新投资。
这个假定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是靠不住的。
由于投资环境恶劣、市场不健全和政府机构效率低下等原因, 资本家的利润往往不是全部投入当地经济中, 而是部分或全部以“资本外逃”的形式送到国外或者被资本家自已所有。
刘易斯模式
![刘易斯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8d6cbe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6.png)
具体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具体内容
刘易斯模式按照刘易斯的定义“过剩劳动力”是劳动力的一部分,把这部分除掉后,即使其他投入要素并不 增加,而产出总量并不减少甚至还略有增加。这部分劳动力,形式上就业,实际上对生产并未起任何作用,或者 只起极其微小的作用。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已不会再生出对这部分过剩劳动力的生 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对两个部门均有益,因为这一转移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 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要使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得以实现,必须使工业部门具备吸 收这部分从农业部门中游离出来的过剩劳动力的必要条件,即新兴工业部门在早期是劳动密集的,有能力吸收过 剩劳动力;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额,正好足以支付较高的城市生活费用,并提供 最低限度的诱因;通过教育和技术培训,使过剩劳动力转变为熟练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只有在达到边际产品与 工资相等这一特定点时,劳动力才会被雇佣。过剩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移动,其结果:劳动总产品在劳 动力和资本家之间分配,分为对劳动的工资支付与资本家的利润两部分。资本主义部门的增长及其对农业部门过 剩劳动力的吸收率,均取决于资本主义利润的使用。由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能按一种不变的工资率从传统的农业 部门吸引出来,就会使现代制造业部门获得高额利润。当这些利润被再投资时,将促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果 农业仍然存在着过剩劳动力,则农业中仅足糊口的工资水平仍会保持不变,而工业的劳动市场由于有过剩劳动力 的源源供给,工资水平将不会提高。资本家如果再把利润转为资本,这一过程将循环进行,过剩劳动力最终被全 部吸收。
上述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吸收转换过程将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意义
意义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bed1991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8.png)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实用版)目录一、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概述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三、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核心观点四、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现实应用五、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优缺点分析正文【一、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概述】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W.Arthur Lewis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劳动力转移现象。
该模型将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现代的工业部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农业部门的生产率较低,工业部门的生产率较高。
2.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无限充裕,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
3.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较低,工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较高。
4.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存在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的倾向。
【三、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核心观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刘易斯转折点:在劳动力剩余向劳动力短缺转变的过程中,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逐渐降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逐渐提高。
当两者相等时,达到刘易斯转折点。
2.劳动力市场均衡:在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继续向工业部门转移,直至农业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相等,实现劳动力市场均衡。
【四、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现实应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功实现了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劳动力的转移。
通过发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引领作用,我国劳动力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89f4de5fad02de80d4d840c8.png)
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摘要】本文就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考察,分析其理论中的缺陷。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的流动进行分析,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但是,这个模型不仅有一些理论和现实相悖,同时也忽视了农业部门的生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只注重对供给方面的分析而缺少对总需求方面分析。
【关键词】二元经济剩余劳动力农业生产总需求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市场在国家疆域的限制下是统一的,每种生产要素只有一个价格,这个价格传递着生产要素的供求信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据此做出生产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资源会得到有效配置。
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却与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情况不甚一致: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十分落后,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刚性,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重新配置的作用很小。
刘易斯(A.Lewis)1954年发表了《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把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市场成熟完善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二元结构,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劳动收入仅足以糊口的维持生计部门(主要指传统农业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活、劳动率较高、工资率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主要指城市工业部门)。
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其表现是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这部分劳动力形式上在劳动,实际上处于“伪装失业”的状态。
而在工业部门,劳动者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其工资率水平高于农村劳动力收入,从而农村过剩劳动力有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自然趋向。
只要农业部门存在着“伪装失业”,只要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收入保持差距,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就会对工业部门形成源源不断的无限供给。
工业生产的扩大不会引起工资率上涨,因为雇佣来自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而积累起来的利润可以转化为投资,可以使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再吸收更多的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e24b0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5.png)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 人类视角下的自然度和流畅度在人类交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误解。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够清晰,或者我们的语言能力有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种模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类交流中的困难和误解。
刘易斯模型就是这样一种模型,它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分析和解释人类交流中的种种问题。
刘易斯模型的核心观点是,人类交流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在交流中,我们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还在表达意图、分享情感和建立关系。
因此,理解和解释人类交流的过程远远不止于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字面意义。
在刘易斯模型中,交流被看作是一个合作的行为,参与者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和协商,才能达到共同的理解和目标。
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共享背景知识和共同理解的基础上的。
因此,为了有效地交流,我们需要考虑双方的共享背景知识和共同理解。
刘易斯模型还强调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推断的重要性。
在交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信息不完整或不清楚的情况。
这时,我们需要根据已有的信息和背景知识进行推断和猜测,以获得更准确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可能的解释和对方的意图,以及我们自己的期望和假设。
在刘易斯模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交流的目的和效果。
每次交流都有一个特定的目的,而我们通过交流来达到这个目的。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交流的效果和结果,以评估交流的成功与否。
如果交流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需要反思和调整我们的表达方式和沟通策略。
总的来说,刘易斯模型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和解释人类交流的框架。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需要考虑交流的合作性、背景知识的共享、信息的不确定性、推断的重要性以及交流的目的和效果。
通过理解和运用刘易斯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类交流中的困难和误解,提高我们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句话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一句话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0f48a95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0.png)
一句话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Lewis二元理论)是化学中应用广泛的化学键理论之一,由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刘易斯于1916年提出。
这个模型是基于原子之间的电子共享和电子转移过程来解释分子化学键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机理。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首先强调了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作用。
根据这个理论,原子通过电子的互相共享或转移来实现更稳定的电子排布,从而形成化学键。
化学键的形成涉及电子的重新排布,从而使得每个原子都能达到更稳定的化学价层电子配置。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使用符号表示原子的电子。
在这个模型中,每个原子的核心和内层电子通过没有箭头的圆圈或在原子核周围画点的方式表示,而外层电子则通过箭头表示。
电子的箭头可以指向圆圈内或指向其他原子,以表示电子的共享或转移。
根据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共价键的形成发生在两个原子之间。
当两个原子通过共享一对电子来形成化学键时,它们之间的连接称为共价键。
共价键可以是单键、双键或三键,取决于将要共享的电子对的数量。
双键由两对电子共享而成,而三键则由三对电子共享而成。
离子键的形成涉及电子的转移。
当一个原子失去了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另一个原子接受了这些电子,从而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时,就形成了离子键。
离子键常见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物中。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还可以用于解释化学反应的机理。
根据这个模型,化学反应是由原子间电子的重新排布所引起的。
当发生化学反应时,化学键可能断裂或形成新的化学键,从而导致物质的电子配置发生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是一种简化的表示方法,用以描述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键的形成情况。
它并不考虑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空间排列和键的长度和角度等实际情况。
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化学现象,并需要其他更为精确的理论模型进行解释。
综上所述,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是一种化学键理论,通过电子的共享和转移来解释分子化学键形成和化学反应的机理。
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
![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9f2bc5df46527d3240ce042.png)
对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刘易斯发展了一个二元经济古典模型,以解释一个自给自足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个分析框架下解决分配、积累和增长等问题。
他强调资本主义剩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发展中国家经济由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组成,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
在二元经济中,两个部门具有完全不同的再生产规律(生产组织和劳动力市场有着本质的差别)。
(一)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1、利润最大化2、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3、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4、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5、就业水平由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决定。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
现代部门中的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受短期内劳动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资本家将他们获得的大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工业部门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高。
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水平和生产量由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等于实际工资水平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二)非资本主义部门以农业部门为代表(传统部门):1、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2、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土地和技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简单技术)3、受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古典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定律)4、农业人口在达到某个极限之前,具有持续增长的性质,但不可能降低到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以下(马尔萨斯人口理论)5、人均收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和零值劳动力二、无限劳动供给刘易斯模式的提出:1954 《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前提条件:无限剩余劳动的供给(指城市现带工业部门在现行的一个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供给,也就是说,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
)无限劳动供给的原因:1、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传统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2、据刘易斯估计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约比农业部门收入水平高出30%。
一句话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一句话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5326850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6.png)
一句话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的概念和背景
2.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3.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的应用
4.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
正文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 W.Arthur Lewis 在 1954 年提出。
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现象,特别是在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劳动力价格的变化。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城市地区的现代部门,主要指的是非农业部门,如工业和服务业等,其特点是生产效率高、工资水平较高;二是农村地区的传统部门,主要指的是农业,其特点是生产效率低、工资水平较低。
在模型中,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剩余,即劳动力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导致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价格较低,而现代部门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导致现代部门的劳动力价格较高。
该模型的应用广泛,不仅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现象,还可以预测和解释劳动力市场的一些变化。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减少,劳动力价格上升,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劳动力价格下降,最终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然而,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模型假设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不变,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其次,模型假设劳动力市场的
供需关系是决定劳动力价格的唯一因素,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劳动力的素质等。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3d12cc5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7c.png)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刘易斯模型是由经济学家威廉·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的,被广泛应用于发展经济学研究中。
该模型主要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工业化刘易斯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被吸收到城市工业部门中,推动城市工业化的发展。
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农村地区劳动力供应过剩,无法在农业部门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
这些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部门后,可以提高工业产出,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2. 城市工业化与资本积累刘易斯模型认为,城市工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工业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用于建设工业基础设施和购买生产设备等。
这些资本积累主要依靠国家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引进,通过投资和贷款等方式实现。
资本积累的加速可以提高城市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3. 城市工业化与劳动力转移刘易斯模型认为,城市工业化过程中会导致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
随着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壮大,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应会逐渐减少。
这种劳动力转移可以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 城市工业化与收入差距刘易斯模型认为,城市工业化过程中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应会相对紧缺,从而提高了城市工人的工资水平。
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会导致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5. 城市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刘易斯模型认为,城市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吸纳农村劳动力、积累资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城市工业化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刘易斯模式的解读
![刘易斯模式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8e92219b8f67c1cfad6b8f6.png)
刘易斯模式的解读刘易斯模式对经济发展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有着重大影响,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无限劳动供给模式,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基本上是适用的。
但是,该模式在以下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
(1)该模式仅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2)该模式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的。
然而,事实上,工业部门在扩大再生产时,往往倾向于资本密集型技术的应用,以至于就业机会增加的速度会落后于资本积累的速度。
(3)该模式在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不存在失业。
一假定显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不符——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有着大量的失业人口。
(4)该模式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
事实上,随着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城市工资必然会相应地上升。
拉尼斯-费模式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和费景汉(JohnC.H.Fei)两人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力转移模式。
他们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以下几个个阶段。
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
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显性失业人口,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
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转变点被称为“粮食短缺点”。
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收入不再取决于制度工资,而是按照分配原则取得收入,这意味着传统农业转化为商业化农业。
因此,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点被称为“商业化点”,由此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二元经济结构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
一、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刘易斯模型简单明了, 而且在对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很有独创性。
然而该理论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11 刘易斯模型基于西方国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经验,其假设条件并不适合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
刘易斯模型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有限适用性是由于它不是和发展中国家, 而是与西方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的经验大体一致。
这个从西方发展经验出发的模型, 在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上和当代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实际并不一致, 这表现在:
(1) 该模型的第一个不正确的假定认为, 在农村存在着剩余劳动力, 而城市则是充分就业的。
这个假定是刘易斯模型得以建立的基础之一, 只有承认了它, 那么, 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才是必然的结果。
然而, 实际情况往往正好相反,本没有得到改善。
(4) 刘易斯模型中第四个不现实的假定认为, 现代部门存在着一个竞争充分的劳动力市场, 它保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完全吸收以前, 城市的实际工资总量是不变的。
这个假定之所以不现实, 是因为大量事实表明,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其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决定中最显著的特点是, 即使在现代部门公开失业不断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 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于农村平均收入而言, 城市工资都一直有大量增加的倾向。
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工会组织讨价还价的能力、工资级别制度、跨国公司的工资惯
例、西方工资水平的示范作用等等。
这些制度上的因素都很容易使第三世界国家现代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上的任何竞争力量失去作用。
也正因为这种原因, 使得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着城市畸型膨胀和现代部门公开失业不断上升等问题。
(5) 模型的最后一个不可靠的假定是, 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家将增加的利润全部用于重新投资。
这个假定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是靠不住的。
由于投资环境恶劣、市场不健全和政府机构效率低下等原因, 资本家的利润往往不是全部投入当地经济中, 而是部分或全部以“资本外逃”的形式送到国外或者被资本家自已所有。
这种情况在当前的第三世界国家是相当普遍的, 而且这正是说明目前一些第三世界国家, 一方面国内普遍贫困、失业严重、经济增长缓慢, 而另一方面却在发展跨国公司和进行跨国经营的重要原因。
资本的本性就是不断的增值, 哪里能实现这一目的, 它就会投向哪里, 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格化, 而不是救世主。
21 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看刘易斯模型的局限性。
刘易斯模型理论研究的是通过一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转移来实现该国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 实现工业化的过程。
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一种城市化理论。
这一理论在现实中的有效性因国家(地区) 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这也就是所谓的局限性。
正如前面所述, 在本世纪50、60 年代, 刘易斯以其独创性的理论研究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那时, 通过资本积累的提高和高速发展现代工业部门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甚至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教条。
根据这一结论, 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现代工业部门, 解决国内市场需求, 吸收农村中“过多”或“过剩”的劳动力, 才能使欠发达国家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
而实践的结果是, 像台湾、南朝鲜、巴西这样一些国家和地区, 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
然而, 不幸的是, 认为现代工业部门具有吸收那些来自农村的迁移者能力的预言, 在大
多数国家并未成为现实。
二、评价
刘易斯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发达经济发展,动力是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
它对八九十年代的欠发达的中国特别合适,但21世纪的中国其实很难切合刘易斯模型的条件了,最根本的一点是,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短缺,而城市现代部门,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增长缓慢,实际工资甚至是负增长,这就对农民没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