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争议综述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争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63de806770bf78a64295412.png)
2)按照劳均耕地来看,我国农业
中有 大 量 剩 余 劳 动 力.从 大 数 估 计,全 国 近 7
8 亿
劳动力中,城镇固定劳动力大约为 2
8 亿人,农民工
2 亿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的有 3 亿 人.目 前,农 业 的
指出,研究中国的劳动力进入城市时,必须在其从事
资,这样农村劳 动 力 才 愿 意 转 移. 而 最 近 几 年 中 国
荒”以后,“民工荒”现 象 不 仅 没 有 消 失 或 者 缓 解,反
出,“民工荒”现象 是 我 国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由 无 限 供
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吴要武也认
为,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时间应当在 2002~2004 年
蔡昉认为,中国从 2004 年 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的 “民 工
我国“就业难”和“农民工短缺”现象同时存在.如果
无限剩余向有限剩 余 的 阶 段;刘 易 斯 第 二 转 折 点 是
现.
浙江大学钱文荣教 授 也 认 为,我 国 农 业 劳 动 力
没有制度变革和政 府 的 引 导,“刘 易 斯 拐 点”在 中 国
不会自动到 来. 天 津 社 会 科 学 院 唐 茂 华 副 研 究 员
易斯拐点”.只有到 2020 年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刘
易斯拐点”.尽管各执一词,但是,争议双方都认为,
有必要创新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就业的管理,促进经
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因此,这个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
易斯转折点’.”④ 蔡昉认 为,农 村 不 再 如 人 们 习 惯 上
所说的,有 1/3 甚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高
期性的,是工资转折的体现,不可等同于劳动力的全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eea924ca8956bec0975e327.png)
2004年第3期(总第152期) 学 习 与 探 索S tudy&Exploration N o.3,2004 G eneral.N o.152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孙正林,张淑芬(东北林业大学党委组织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是西方经济学界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之一。
它是建立在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批判基础上的人口流动模型,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对我国的启示是: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转移、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关键词:托达罗;人口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4)03-0086-03几乎所有的发展经济学家都十分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建立模型,试图阐明人口流动形成的原因、具体形式、作用后果与发展趋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
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批判基础上的模式,因此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有启示作用。
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托达罗(M.P.T odaro)是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
他根据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和农村普遍存在失业的现实情况,发表了《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等一系列论文。
托达罗认为,根据西欧和美国的经验,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生产部门,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在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一过程。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以这一历史经验为背景建立起他们的人口流动模式,试图通过这一模式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和经济发展状况。
从托达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解决方案
![从托达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92f116fad6195f312ba66a.png)
一
金新 生代 民工更 注重 城市 的生活成 本 , 这包括 了食 宿、 消
费水平以及离乡距离等诸多方面。 以深圳市为例, 深圳市 普工的月工资为 90 10 元 ,但在劳动力输出大省四 0—50
川 , 工 的月工 资 已达到 10 元左 右 , 量农 民工选 择 普 00 大
一
托达罗在上 世纪 6 年代末 7 年 代初 为发展 中国家 0 0 产业间设计 的人 口流动模 型具有 重要 的指导意义 。 文 本 将 从托达罗模型 中提到 的几 个相关 因素人 手提 出引起 我
因素, 这点也恰恰是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的, 同样的薪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提出以农村企业
第 21 年 第 9 00 期 ( 第 37 ) 总 5期
商 业 经 济
S HAN YE J N J G I G I
No9, 0 0 . 21
r t1 .5 08 3 7 No
【 文章编号】 1 9 64(000—060 0 -0321) 01—2 0 9
从托 达 罗模型浅析我 国 农村剩 余劳 动力现状及解 决方案
李
( 东北农 业大学
荐 , 张广文
哈尔滨 103 ) 500
农村区域发展系, 黑龙江
【 要】 从托迭罗 口 摘 人 流动模型显示, 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城 乡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
扩 大 , 中西部 农 民收入 差异 明显 , 别 是 西部 农 民增 收速 度 缓 慢 , 村 劳动 力 大量 进 入 中 东部 , 东 特 农 不仅 造 成 西部 土地 荒 置 , 还
(式中 P 2 ) 表示城市中的就业率 , W为城市居 民的实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初探――――结合中国实际对刘易斯模型的新探索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初探――――结合中国实际对刘易斯模型的新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dae7e9b6bec0975f465e2fe.png)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处于高度流动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畅转移对提升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暴露出诸多特殊问题,刘易斯模型已不能完全适用,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特点,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修正和补充并积极探索新的应用形式,不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提高经典理论的适用性具有积极意义。
论文关键词:刘易斯模型;回流性;半商品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其中必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过程。
阿瑟?刘易斯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虽然力图说明的是劳动力在二元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但却在客观上解释了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原因,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农村一城市人口流动模型之一,对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畅转移是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关键,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流动,以及流动中的特殊性等问题都关系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能否实现,因而结合我国实际,对刘易斯模型进行重新解释和修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刘易斯模型的简要介绍和分析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刘易斯做了如下假定:(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并存着两个部门:收入及生产率极低的农业部门和工资水平及劳动生产率都较高的城市现代部门,即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2)农业部门存在着无限的劳动力供给,而资本是稀缺的;(3)城市现代部门只使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且利润全部用于投资。
该模型认为,由于城市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农业人口若不受限制就会向城市流动。
只要城市部门扩大生产,就可以按现行工资水平雇佣到任何数量的劳动力,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
图1描述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部门流动的过程。
横轴OL量度劳动量,纵轴量度劳动的边际产品和工资。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d723163ddccda38376baf51.png)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巨大,素质相对较低。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其中:农民达到9亿多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3亿人。
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
农民工职业培训刚刚起步,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由于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歧视性的地方政策正在被逐步取消,如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农民的落户标准给予了明确规定,制约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户口障碍已基本消除。
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但各地方政府对城市劳动力的种种保护性措施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做法并未真正取消。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我国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并正在向工业化后期阶段过渡,而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
目前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为52%,200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43.0%,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滞后阻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有序扩展和升级,导致我国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基于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基于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97a42e1b6c175f0e7cd13736.png)
中 图 分 类 号 : 3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3 9 (0 0 2 —0 80 1 7— 1 8 2 1 ) 10 8 —2
引导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就 业 和 向 城 市 化 转 移 , 统 筹 工 资 待 遇 与 农 业 竞 争 。农 业 部 门 的 劳 动 生 产 率 就 会 提 高 , 是
N O 1, 10 .2 2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 o enB s es rd d s y d r ui s T a eI ut n n r
21 第 2 0 0年 l期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 转 移 问题 分 析
基 于刘 易斯 ・ ・ 尼斯 模 村 剩 余 劳动 力 逐 年 增 加 , 而 因此 只 靠城 市根 本 无 法 吸 纳 , 出 我 国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途 径 应 选 择 城 乡 同 提
时吸纳的模式 。
关 键 词 : 动 力 转 移 ; 余 劳动 力 ; 元 经 济 劳 剩 二
二 元 经 济 也 就 变 成 了一 元 经 济 , 就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第 一 阶 这 段 向 第 二 阶段 的 转 变 过 程 。 当 今 的 发 展 中 国 家 仍 处 于 劳 动
费 景 汉 和 拉 尼 斯 进 一 步 完 善 了刘 易 斯 的 劳 动 力 转 移 理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https://img.taocdn.com/s3/m/5e4d2710bb4cf7ec4bfed056.png)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摘要]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意义重大。
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特点与新问题,加强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再认识,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寻求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等。
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还对我国城市化的科学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二元经济;和谐发展受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有800——900万人;2亿多农民工当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基础上,提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勞动力流动模型。
结合我国实际,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分析与再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内涵1954年,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文章提出了两个有名的经济发展模型:第一个是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发展机制及其运行问题的封闭经济模型;第二个是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条件确定问题的开放经济模型。
按照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不发达经济国家由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这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组成的。
传统部门以传统的农业部门为代表,生产率较为低下,人们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而现代部门以资本主义工业部门为代表,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都明显高于传统部门。
刘易斯认为劳动力流动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由于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生产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农业部门内部便产生大量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负数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处于就业不足或隐蔽的失业状态。
两种人口流动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两种人口流动模型的比较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9c767057375a417876f8f1f.png)
两种人口流动模型的比较及启示作者:姚晓莉来源:《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23期[摘要]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与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都曾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过贡献,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的状况,决定了单一依靠某一种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是不可行的。
通过对两种模型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刘易斯人口流动理论强调依靠工业扩张来吸纳剩余劳动力,而忽视以农业本身的发展来吸纳劳动力。
与刘易斯的人口流动模型相比,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更接近我国现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仅要靠工业扩张,还要依赖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推动下的城乡劳动力流动。
[关键词] 人口流动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预期收入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本内容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M·P·Todaro)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考察研究中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和城市失业率是同步增长的,于是他从这一矛盾现象出发创立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型,他认为,城市中失业率的存在的事实,使得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决定因素是城乡经济结构差异以及迁移者对迁移成本和效益的权衡,其迁移的动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城乡实际的收入水平的差异,另一个是城市的就业概率,且后一个因素起着关键作用。
他把农业人口迁入城市获得就业的可能性与城乡动态供需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人口流动模型。
他的人口流动模型分为两部分,一是总量人口流动模型,一是个人迁移的决策模型。
1.总量的人口流动模型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式中代表第期农业劳动力流动的规模,表示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表示劳动力迁移规模是预期收入差的增函数,为城市中获得工作的概率,是城市工资的实际水平。
是农业部门的实际收入,表示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表示现代部门在某一时期创造工作的机会,表示城市地区总劳动力规模,表示城市失业人数。
这就是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总量人口流动模型。
2.个人迁移的决策模型对于农村人口中个人做出迁移决策的情况,托达罗认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迁移的决策取决于由未来某期前就业概率的累加值决定的净收入贴现值,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模式比较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模式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b8ce743e45c3b3567ec8be9.png)
[3] [美]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4] 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e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入模型,把预期收入具体化为区域经济收入差距。他认为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
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分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和经济结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力转移越活跃,
其转移水平也越高。
2. 个人特征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
在个人特征因素在劳动力转移决策中的作用研究中,就转移者受教育方面,
业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等观点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
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存在如下不足:(1)该模型假定农村不存在剩余
劳动力,这与人地矛盾尖锐的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符;(2)该模型隐含假定
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一城市的顺向转以后,不再进行逆向转移,这也不合
4. 乔根森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2. 拉尼斯一费景汉劳动力转移模型
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刘易斯模式有两点缺陷:(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
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2)没有注意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产品出现剩
余应该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先决条件。于是,他们提出了一种从动态角度
研究农业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被称为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该模
型基于刘易斯模型对不发达国家经济部门的划分,把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
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研究——基于刘易斯模型局限性修正视角的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研究——基于刘易斯模型局限性修正视角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18c23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c.png)
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研究——基于刘易斯模型局限性修正视角的分析徐刘芬【摘要】刘易斯模型假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是彻底的、不可逆的;转移主体是纯粹的经济人;转移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是不变的,这些假定都与我国现实不吻合,因此也不能够解释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存在、农民工工资上涨和民工荒三者同时并存的特殊现象.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具有可逆性,劳动力转移决策具有多因性,农业生产方式具有可变性等新特点.基于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提出要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农民工向市民身份转变,继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等对策.【期刊名称】《农业经济与管理》【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6页(P24-28,41)【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刘易斯模型;农民工回流【作者】徐刘芬【作者单位】山东聊城大学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6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在发展经济学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从二元经济理论诞生以来,其创新和发展就没有停止过。
然而,在对刘易斯二元经济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假设前提进行再分析后发现,此模型的假设前提并不能完全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与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现实不吻合。
因此,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隐含的假设前提进行分析与再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古典刘易斯模型及其局限性分析(一)古典刘易斯模型及其发展概述刘易斯(1954)在古典经济学派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二元经济模型,以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以及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规律。
该模型把整个经济分为城市工业部门和农村农业部门,劳动力会从低边际产量的农业部门向高边际产量的工业部门转移。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事实上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这对于城市工业部门来说是一种“无限劳动供给”条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基于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基于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b1fc8d1b4431b90d6c85c7f5.png)
Ma c 2 0 rh, 0 8
Vo12 No. .0 1
第2 0卷第 1 期
我 国农 村 剩余 劳 动力 转 移 路 径 分 析
基 于托 达 罗模 型 与 刘 易斯 模 型
于谨 凯 , 曹艳 乔
(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青 岛 2 6 7 6 着严重的路径依 赖 问题 。通 过对 比分析刘 易斯模型 和托达 罗模型发现 , 我 形成
种 多样 的劳动 力转移方式 , 等等。
关键词 : 劳动 力 转 移 ; 径 依 赖 ; 径 创 新 ; 达 罗模 型 ; 易 斯模 型 路 路 托 刘 中图 分 类 号 :34 6 F 0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17 (0 8 o 一 0 9— 6 17 4 1 20 ) l 0 1 0
L wi Mo e n o a o Mo e ,i c n b no o USt a da o p r d x d e nth v o e ita d t e mir t n e s d la d T d r d l t a e k wn t h tTo r a a o o s a e t xs n h g ai o p t a e n To a o Mo e s n ts t b e t h c u lst to n Chia b tf r o k-i b d p t e e d- ah b s d o d r d li o ui l o t e a t a i i n i a ua n u o ms a rc - b e ah d p n - r
YU Jnk i C n qa i—a , AO Ya — io
( cnmi o eeo ca nvrt o hn , n do26 7 ,C ia Eo o c C l g f enU i sy f iaQi a 6 0 hn ) s l O e i C g 1
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理论来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办法
![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理论来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82ed8b2be2bd960590c6770d.png)
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理论来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有着很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二元经济结构的中国来说,有启示性的借鉴意义。
本文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理论的政策主张提供的两个方向入手,结合我国现状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理论主要内容在刘易斯模式、拉尼斯—费模式、乔根森模式中,有一个共同点,包含有如下假定:城市部门不存在失业,任何一个愿意到城市工作的人都能在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内找到工作。
在此前提下,劳动者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决策被认为惟一地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的差异。
即使出现短期的失业现象,也会由于工资的灵活调节,使劳动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并最终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但实际上,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部门都存在着持续的高失业率,与此同时, 人口从农村流人城市的速度不但没有减慢, 反而持续地增长。
托达罗(Todaro,M.P.)正是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人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现象出发, 创立了自己的的人口流动模型。
他认为,人口迁移不只是对收入差距的反映,主要是对预期收入差异的反映。
一个农业劳动力是否流入城市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决定于城市就业率或失业率。
这正是托达罗模式不同于传统人口流动模式的区别所在。
1托达罗指出,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很大,一个农村劳动者也不会简单地作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他还必1齐良书. 发展经济学[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须考虑一定时期内在城市找到高报酬工作的就业机会或就业概率等其他因素。
可见,就业概率在迁移决策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托达罗由此在模式中引入了就业概率这一变量,并假定农业劳动力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用公式表示为:M=f(d),f’>0;其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量,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且d=w×π-r;这里,w 表示城市实际工资水平,r表示农村实际收入,π表示城市就业概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_基于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_基于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1e2e6bc99ec3d5bbfd0a743e.png)
罗模型不适应中国现实情况的缺陷 , 同时分析刘易 斯模型的适用性 ,对两个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我 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依赖和路径创新 , 并给出 一些其他政策建议 。
一、 托达罗模型 、 托达罗悖论及其所引导 的劳动力转移路径的不适应性分析
(一 )托达罗模型的劳动力转移路径及其路径
依赖 托达罗模型建立的基础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 失业这一事实 。托达罗模型有两个基本假设 : 之一 是存在城市和农村两个部门 , 农村部门向城市部门 提供劳动力转移 ; 之二是城市部门存在失业 ,农村部 门不存在失业 。托达罗认为 , 农村劳动者转移到城 市就业的决策是由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而非城乡实际 收入差距决定的 。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越大 , 从农村 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规模就越大 。因此 , 在某种情 况下 ,当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城市 的劳动力需求时 , 就会加重城市的失业问题 。基于 此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在于 ,为了缓解城市的失 业问题 ,就要限制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 托达罗模型的这种政策含义导致了我国严重的 劳动力转移路径依赖问题 。我国建国初期采取优先 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策略 , 农业发展为工业发展 让路 ,工农产品实行剪刀差价格 ,采用严格的户籍制 度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兴 办“ 五小 ” 工业等 。这种政策与托达罗限制劳动力 转移的政策是不谋而合的 ,久而久之 ,形成了严重的 路径依赖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离土不离乡 、 不离 土也不离乡 、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劳动力转移路径 , 都是依据托达罗模型所形成的 。其后果是导致我国 农村剩余劳动力越积越多 ,农村生活贫困 ,城市化水 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改革开放后 , 虽然名义 上放开了户籍制度限制 ,但二元性仍没有根本消除 , 户籍制度改革遇到了重重障碍 , 农民到城市打工依 然受到种种政策限制和待遇歧视 。这些都说明在我 国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托达罗路 径依赖 。 (二 )托达罗悖论及其劳动力转移路径的不适 应性 托达罗模型为了缓解城市失业问题而限制劳动 力转移的政策建议来源于托达罗悖论 。托达罗悖论 是指 ,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采取的增加劳动需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b4a3da28ea81c758f5783a.png)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以及日本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一条适合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
【关键词】二元经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1、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1949-195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招收了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
1958年,全国工业和建筑业共新增职工1900万人,相当于原有职工的两倍,其中从农村招收约1000万人。
城市人口的激增导致就业、粮食供应、住宅、交通等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超出了当时城市的承载能力。
于是政府只有用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农民进城。
60年代初期中国城镇人口和劳动力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应该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这一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二是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现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常年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约5000-6000万人,仅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六省就有2400万人。
1988年下半年,国家开始治理通货膨胀,在其后的三年治理整顿期间,国民经济过快增长的势头被遏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趋缓。
2、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
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详见表1:资料来源:蔡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分析》,《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期。
3、2004年至今。
2004年大规模发生了“民工荒”现象。
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区别
![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d2ac610852ea551810a687bd.png)
刘易斯(Lewis,1954)在其著名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建构了一个二元经济模型,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部门以低工资从农业部门吸纳剩余劳动力。
对于这种二元经济模式,刘易斯概括了三个特征,即:第一,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包括“现代的”与“传统的”两个经济部门,现代部门通过从传统部门吸收劳动力而得以发展,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剩余,即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来增加新的资本和吸收更多的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如此反复进行,不但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不断扩大,而且利润、储蓄和资本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直到多余劳动力吸收完毕,实际工资停止上涨为止。
第二,在提供同等质量和同等数量的劳动的条件下,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甚至是负数,非熟练劳动者在现代部门比在传统部门得到更多的工资;第三,他假定,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以现行工资增雇工人时,愿意就业的人多于需求的数量,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转移而减少的数量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所填补。
因此,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劳动的供给超过了对它的需求,而且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现代部门为了吸引仅传统部门中的劳动力,其工资水平一般要比后者高30%。
刘易斯认为,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人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人口流动的结果是促使了城乡工资趋于相等,城市工业部门在现有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只要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将会被城市工业部门不断吸收过去。
当农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时,劳动力变成稀缺资源,工资将由劳动力供求关系所决定,这时候二元经济结构消失,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向一元经济结构,成功实现经济转型。
刘易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不变的劳动价格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分析,是以农业部门的不发展为隐含假定的,因为农业部门的发展会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抬高工人工资水平。
刘易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不变的劳动价格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分析,是以农业部门的不发展为隐含假定的,拉尼斯(Gustav Ranis,1989)和费景汉(JohnC.H.Fei,1989)修正了刘易斯的这一假定,把农业部门的发展纳入了分析范畴。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及模型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及模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1aab11c5da50e2524d7f59.png)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及模型分析针对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国外经典的人口流动理论无法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其原因是国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基本上是一次性的转变成为城市市民,而中国由于制度的约束,这个过程需要分成两步来完成。
本文在对国内学者针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理论研究述评的基础上,引入权益保护与家庭迁移因素,将托达罗模型分成两个阶段,从而完成“两阶段”转移理论的模型化构建,该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中国的“农民工”现象。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理论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农民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概述国外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进而在城市定居下来,成为一名城市新市民,常常是一步完成的,即其社会身份与职业转换是同时进行的。
即便不是同时,其间隔的时间也很短,且其所占比重也不是很大。
但在中国却不同,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的转换与身份的转变二者是绝然分开的,且间隔时间很长,规模庞大,形成“农民工”现象。
因此,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民——农民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障碍是“显性户籍墙”(明文的制度规定,限制农村人口的自由流动),但随着收容遣送制度的取消,在这一阶段的制度障碍已经逐渐消失;第二阶段为农民工——市民阶段,此阶段的主要障碍是“隐性户籍墙”,其特征是在农民工与市民之间实行的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与基础教育制度,农民工由于其户籍身份为农民,在城市虽然从事非农工作,却无法顺利实现向市民的转换(见图1)。
事实上,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存在两个阶段的情况早为国外的研究者所发现和关注。
在托达罗关于人口流动模型的分析中,就注意到城市经济中“非正式”部门的存在,并把“非正式”部门看作是流入到城镇的劳动力寻找正式部门工作的过渡阶段(John R. Harris;Michael P. Todaro,1970);马祖姆达进一步提出要“区别两种移民,一种移民并未断绝与农村的联系,另一种移民则永远抛弃了农村居所与活动”。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一)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一)](https://img.taocdn.com/s3/m/49e6c95e168884868662d622.png)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一)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该如何转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通过国外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比较分析,简要论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问题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一)国外理论刘易斯理论。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两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高,对劳动力需求大,有较强的吸纳能力。
因此,随着工业部门规模不断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会被完全吸收,二元结构消失。
舒尔茨理论。
舒尔茨认为,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是由于对农业的投入不够,对农业投入各种先进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在更高层次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内部吸收。
费景汉—拉尼斯理论。
该理论强调在扩张工业部门的同时,应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平衡,一方面农业对工业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
当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的需求时,劳动力转移就会停止。
乔根森模型。
乔根森认为,只有当农业剩余大于零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当农业总产出和人口增长相一致时,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农业剩余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转移到工业部门。
托达罗理论。
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加速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城市失业率和就业率的大小。
只要预期的城市实际收入大于农村实际收入,劳动力就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反之,劳动力就会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二)国内观点国内有学者认为,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力转移越活跃,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越是适应,劳动力转移越灵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90d7eb19b6648d7c0c746b7.png)
发展经济学作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经济学0701班张媛071003014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据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约 1.5亿之多,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项棘手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改变,工业化与城市化将只是一句空话。
拟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一一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就如何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从刘易斯模型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元经济模型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其目的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过程,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农业是落后的;工业部门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
农业部门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无限度地向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工业部门因雇佣低工资的劳动力而积累起来的利润可以不断转化为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其结果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率也不断提高,整个经济获得发展。
因此,刘易斯主张发展城市工业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尽管刘易斯模型存在着理论中假设上的缺陷,如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是一种充分就业状态。
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符,另外,他认为,农业部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只是为了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扼杀了农业的作用。
但是,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该模型仍具有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政策含义。
从刘易斯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重要启示。
第一,该模型通过二元结构论”揭示了城市工业部门与乡村农业部门在结构上、经济上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经济学作业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经济学0701班
张媛
0710030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据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5亿之多,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项棘手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改变,工业化与城市化将只是一句空话。
拟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就如何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从刘易斯模型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元经济模型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其目的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过程,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农业是落后的;工业部门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
农业部门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无限度地向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工业部门因雇佣低工资的劳动力而积累起来的利润可以不断转化为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其结果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率也不断提高,整个经济获得发展。
因此,刘易斯主张发展城市工业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尽管刘易斯模型存在着理论中假设上的缺陷,如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是一种充分就业状态。
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符,另外,他认为,农业部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只是为了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扼杀了农业的作用。
但是,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该模型仍具有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政策含义。
从刘易斯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重要启示。
第一,该模型通过“二元结构论”揭示了城市工业部门与乡村农业部门在结构上、经济上的差异。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二元性,城市工业部门生产规模大,生产和管理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
同时,乡村农业部门还维持在单独劳作中,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为了改变现状,根据该模型,大力发展城市工业,加速城镇化进程应是当务之急。
第二,该模型指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可以将两个部门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加速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又使农业部门摆脱了劳动力过剩的困境。
综上所述,该模型应包括以下的政策含义。
1 消除传统的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度因素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基本的制度因素,是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既不改变其农村户籍,又不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也不纳入城市就业管理,严重阻碍了农业人口向城镇的合理流动。
因此必须予以革除,代之以新的人口登记制度。
同时,要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封闭的局面,将城镇居民与农民工的就业纳入统一管理的轨道,各级政府部门应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做法,为农民工的流动提供信息、政策、法律服务,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本较高,农民从事非农经营的机会多;农民从事非农收入的报酬也相应高。
此外农民工技能低,收入少,为维持全家生活就要有更多的农民工进城。
夫妻进城的现象很普遍,孩子无人养护和教育,而孩子就是下一代农民工。
这使得城市负担迅速加剧,农民工生活条件很差,形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要加强普及农村九年制教育,增加农村教育经费,加快发展各类职
业技术教育,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职能,实现向非农部门的顺利转换。
3 加快城镇化步伐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最终要靠城镇化来实现,就我国而言,城镇化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小城镇,使其中一部分有条件的升格为小城市;另一方面,要稳步发展大中城市。
在城镇化的政策取向上,应该鼓励大中城市吸收部分文化素质较高、职业技能较强的农民,而更多的农业人口的转移应以县城与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小城镇为主要空间场所。
在整体规划指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特别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
托达罗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借鉴
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托达罗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型。
他认为,由于城市中失业的存在,农村劳动者在决定是否迁往城市工业部门工作时,就不能仅仅考虑城乡的实际收入差异,而且决定于城市的就业概率,即他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概率有多大,也就是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水平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由于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机构决定了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而这又导致了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造成城市劳动力市场严重失衡,使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此,托达罗认为仅仅依靠工业扩张,使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并不能根本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与刘易斯模型相比,托达罗模型是建立在假定存在城市失业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其更接近我国的现实国情。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类似的劳动力市场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量的城镇职工下岗;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使得国内的就业压力受到了空前的压力。
综上所述,该模型应包括以下的政策含义。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是托达罗模型的政策主张之一。
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应改变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要加大农业的投入;注重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如蔬菜、花卉、水果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改善农民收入。
支持农业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要引导农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大商品农业、科技农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业收入较大的增长。
在农村建设方面,注重农村的综合建设问题,加大农村的道路、桥梁、邮电、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发展农村卫生文教事业。
同时,加强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切实缩小城乡差距。
2.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收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工业化;而且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缓解了人口流动带来的压力,既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发展了农村经济,缩小了城乡差距。
为此,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注重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为乡镇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效益和水平,进一步发挥乡镇企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蓄水池”的作用。
另外,应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推动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行业在农村的发展;依据不同条件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观光
等产业。
结语
综上所述,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尽管存在着一定的适用条件,但综合而言,刘易斯模型及托达罗模型在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个难题上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关键在于我们在实践中如何正确、合理地来应用这些模型。
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我国城乡收入存在着巨大差距的客观事实,认清城市化的要求和趋势,借鉴刘易斯模型,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不能急于求成;另一方面,我们应根据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遵循托达罗模型,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安置,缩小城乡差距。
也就是说,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上应采取城乡互动、同时吸纳的方式。
总之,如何引导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之能够顺利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