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模型

合集下载

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结构 目录 二元经济结构定义 二元经济结构的升级 对我国的影响 展开 二元经济结构定义 二元经济结构: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化为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1] 特点: 1.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部门高。 2.工业部门的高产出率使该部门的工资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 3.尽管工资率较高,但工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相对较低。 4.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他部门,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 5.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 二元经济结构的升级 在国外,最先完整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刘易斯(w. A.Lewis)。他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著名的刘易斯理论模型,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他认为由于工、农业部门间存在着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能否最终被完全破除关键取决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模型。该模型认为,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是促进工业进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行"平衡增长",按照投入和产出的基本原则把有限的可投资资金合理配置在两个部门使之相协调,就能够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对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汗模式做了修改,提出了"乔根森模型",强调了发展农业经济的意义,突出了市场机制在促进二元经济解体中的作用。随后,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表达了跟乔根森相似的观点,建立了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指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严重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认为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改善了,城乡差距才会逐步缩小,"二元经济"结构被极大地削弱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他的这一模型后来被广泛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问题。 无论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还是"乔根森模型"或者"托达罗模型"都一致认可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并且认为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效率差异。所不同的是刘易斯把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重点放在了发展城市经济上,认为只要城市经济发展起来了就可以带动农村经济一起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而乔根森与托达罗则认为,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也非常重要,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同时得到发展,而不仅仅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2] 对我国的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是在原有传统落后的经济基础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生,逐渐出现了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从而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讲来再由二元经济结构过度到一元的现代经济。所以,二元经济结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现代经济的产生而现代经济有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然而 ,既然有了一定程度和规模的现代经济,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设备的支持;二是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一定资金,支援传统部门的发展与开发,促进传统部门的现代化改造;三是它具有经济发展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吸引和推动传统部门的创新,引导传统部门走向现代化。 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如果长期存在和延续,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差别长期不断扩大,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造成传统部门的长期落后,是农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积累和农业收入低下,阻滞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劳动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会过度流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造成农业的萎缩。二是制约现代部门,特别是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落后的传统农业,会限制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副产品、市场等作用的发挥,从而不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而且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向城市,会导致城市困难以承受而产生各种城市弊端,如公用设施不足、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不安定等。三是导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拉大,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_二元经济结构

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_二元经济结构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第三,许多人指出,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接近或等于零的观 点很难令人接受。许多经验表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正数。
第四,从理论上说,剩余劳动吸收速度决定于可用于再投资的 剩余。然而,就业不一定会随着这种再投资而增加。如果再投 资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就业可能不会增加。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 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明确地将二元结构归结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并存
(这与刘易斯有所不同)。按照他们的说法,从农业社会到二元经济再到成 熟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增长类型。 按照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经济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在这一阶段,经济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 即相当一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零,因而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当隐蔽性失业的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时,农业的总产量不受任何影响。当 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完毕,经济发展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重要特征。如何准确地把握两个部门的本质规定性仍然是一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现代部门是先进生 产方式的代表,而传统部门则是贫穷落后的载体,这一点是无 庸置疑的。 其次,经济发展的水平、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代 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相互作用。当现代部门自身力量尚不够强大 时,它通常需要从传统部门输入资源——资本和劳动力。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开始,国民收入几乎完全由生存部门的收入组成。不考虑人口 增长,并假定劳动的边际产品量为0,那么,在整个发展过程中 生存收入保持不变。因为根据定义,劳动力能够转移到扩张的 资本主义部门,而同时不减少生存部门的产量。既然假定实际 工资不变,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全部剩余都成为资本家的利 润。工人在其中得到的全部好处是他们之中有更多的人按高于 生存部门收入的工资水平就业。资本主义部门将剩余用于再投 资——增加资本存量,吸收更多的人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

试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含义

试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含义

试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含义。

刘易斯模型的中心含义是: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引起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部门的扩张引起工业部门劳动就业需求量扩大,从而吸引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对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力转移后,农业部门中的劳动与土地的比率发生了变化,消除了过剩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则得到了它为增加产出所需要的额外劳动力。

因此,对于不发达经济来说,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将不发达国家经济内部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使之与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脱离,转而与现代工业部门中的资源相结合。

这样,当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将整个经济内的过剩劳动吸纳尽净时,工业化将使收益递增取代收益递减趋势,整个经济就转变为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从而二元结构就转化为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结构。

可是,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实现这种转变,而这一转变对于经济发展又是最重要的。

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所有的剩余农业劳动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由于农业部门不再存在剩余劳动,农业劳动对工业的工资变动并不完全具有弹性了,工业部门要想扩大生产,增雇工人,就必须与农业部门展开竞争,以提高实际工资吸引工人至工业部门就业,并且因为工业部门的增加以及实际工资趋于上涨,农业商业化也必然开始了。

刘易斯模型告诉我们,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取决于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提高的幅度。

资本积累的数量越大、速度越快,则边际生产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从而工业部门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也就多,吸收速度也就越快。

刘易斯模型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并大体符合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2、试论我国城市化的特殊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几经摇摆,其中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许多认识方面的问题没有理清和到位,如对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对城市的功能、作用以及发展规律和城市文明了解不足。

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与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 的情 况不甚一致 :发展 中国家处于从
农业社会 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 中, 经济十分落后 , 市场体系
尚未形成 , 社会经 济结构具有刚性 , 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重新配 置的作用很小。刘易斯 ( A.L wi 15 e s 94年发 表了《 ) 劳动无限
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把发展 中国家不 同于市场成熟完善 ,
维普资讯
【 摘要 】 本 文就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 型进行 考察, 分析其理
论 中 的缺 陷。 刘 易斯 的 二 元 经 济模 型 通过 对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及 剩余 劳 动 力从 农 业 部 门 向城 市 工 业 部 门 的 流 动进 行 分 析 . 好 较 地 解释 了发 展 中 国 家二 元 经 济 结 构 的 表 现 形 式 和 特 征 . 提 出 并


- -
按边际报酬 递减规律 , 动的边际 产品逐渐减 少 , 劳 如曲线 D。 K。
所示。这条 曲线也正是工业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 。工业部门雇
佣工人的数量 由劳动供给 曲线和 劳动需求 曲线 的交点决定 , 此 时 , K 的资本量下 , 在 雇佣的劳动力数量是 OL。 。工业部门的总
润 额不断扩大 , 工业 生产规模不断扩 张。这个阶段是刘易斯 剩 余 劳动 力转移模型的第一阶段 。这 个阶段 中劳动 力无限供给 ,
资本相对稀缺 , 工业 工资不变 , 利润额 不断增加 。
当工业 部门雇佣的劳动力增加 到一定限度后 , 进入刘易斯 剩余劳动 力转移模 型的第二阶段 。这 个阶段中 , 劳动力不再是 无限供给 , 资本和劳动都是稀 缺的 , 工业工资上升 , 利润额 不一 定 不断 增加 。农 业部门的剩余劳动 力已全部转移到 工业 部门 ,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2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2

二元经济模型评论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式的优点在于: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式的优点在于: 1、大体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 2、把经济增长和人口流动结合起来 3、不偏向与重工业而忽视农业 缺点在于: 缺点在于: 1、一些理论与现实脱轨 2、忽略了农业在工业中的重要性 3、把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看成经济增长和 劳动转移的唯一动力
新闻网 新闻网
刘易斯拐点
富士康招工, 富士康招工, 挤破头
大学生蚁族, 大学生蚁族, 工作难找
刘易斯拐点
唐雪漫:劳动力稀缺,相对提高,刘易斯拐点还没有到来。 唐雪漫:劳动力稀缺,相对提高,刘易斯拐点还没有到来。 管尧:民工荒集中体现在年青的底薪岗位上 管尧 民工荒集中体现在年青的底薪岗位上 加工业过于庞大,需要大量消耗劳动, 加工业过于庞大,需要大量消耗劳动,但企业利润又过多的压 低人员成本。 低人员成本。 郭晓明:相对于土地规模,相对于农业生产水平而言, 郭晓明:相对于土地规模,相对于农业生产水平而言,中国农 村剩余劳动力总量绝对过剩,根本没有改变。 村剩余劳动力总量绝对过剩,根本没有改变。 汤继强: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东部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比较明显。 汤继强 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东部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比较明显。 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 我们认为:刘易斯拐点还没到来,相对于劳动的需求增速而言, 我们认为:刘易斯拐点还没到来,相对于劳动的需求增速而言, 劳动力的供给速度缓慢,引起的民工荒, 劳动力的供给速度缓慢,引起的民工荒,根本原因是资产的快 速升值,促使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速升值,促使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改革禁区: 土地制度改革禁区:
1、土地必须集体所有 2、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不能统一 3、土地不可兼并转让
城乡居民收支情况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孙淮中【内容提要】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是新世纪我国一项艰巨的任务,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综合借鉴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关键词】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据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亿之多,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项棘手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改变,工业化与城市化将只是一句空话。

本文拟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就如何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依然很严峻。

据劳动部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有亿农村劳动力,2002年增加到亿,而且2003-2005年我国每年将新增长劳动力1246万人。

依据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规模到 2010年才会停止扩大。

据专家科学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下,我国农村只能为亿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在亿农村劳动力中,有近亿属于剩余劳动力。

除了已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亿人外,还有亿劳动力处于绝对失业状态,目前仍滞留在农村,这就意味着我国至少有1/3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

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农业劳动力大量积淀、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现实,这些依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较大的压力。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
正规部门 城市非规部门
有用的阅读: 有用的阅读:
参阅托达罗《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参阅托达罗《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99 版。 黄宗智: 中国被忽视的非正规经济:理论与实践》 黄宗智:《中国被忽视的非正规经济:理论与实践》, 开放时代》2009年第 年第2 《开放时代》2009年第2期。 刘 易 斯 著 : 《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 , 商 务 印 书 馆 1983 年版。 年版。 林毅夫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 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994年版 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张培刚著:《农业与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出 版社2001年版。 2001年版 版社2001年版。 科斯、诺斯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科斯、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上海三联 书店1994年版。 1994年版 书店1994年版。 舒尔茨著: 改造传统农业》 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999年版 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R――贴现率 ――贴现率 ――迁移成本 C(0)――迁移成本 ――迁移者在时点 迁移者在时点t P(t)――迁移者在时点t上在城市 正规部门的就业概率
3、含义
( 1 ) 迁移取决于预期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城乡实 际收入差距 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岗位越多, ( 2 ) 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岗位越多 , 就业概率 就越大 (3)就业概率越大,预期城乡收入差距也增大, (3)就业概率越大,预期城乡收入差距也增大, 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也越大 导致城市非正规部门扩大, (4)导致城市非正规部门扩大,引起经济和社 会问题
刘易斯模型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为什么在城市存在严重失业的情况下, 为什么在城市存在严重失业的情况下,农村 劳动力仍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 劳动力仍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1969.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6

刘易斯模型与舒尔茨模式比较研究

刘易斯模型与舒尔茨模式比较研究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7卷 第5期 双月刊 2011年9月出版 

刘易斯模型与舒尔茨模式比较研究 许经勇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揭示了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着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随着这个部门的剩 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供大于求将会逐步转向供求平衡,出现被人们称为“刘易斯拐点”。城 乡劳动力的比较利益就会趋于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就会向一元经济转化。其着眼点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 市二、三产业转移。舒尔茨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民福利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力大量过剩,而是由于受教 育机会少,受教育程度低,即人力资本投资少。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福利低的问题,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 投入,使农民与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均衡化。一旦农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提 高,就有条件向生产广度深度进军,创造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实现由穷向富的根本转变。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两种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359(2011)05—0109—04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改变农村经济落后 面临,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即刘易斯与舒 尔茨)共同关注的问题。但两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不 同,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相差很大。应当说,这两种 理论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值得我们深思。 一、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威廉・阿瑟・刘易斯,在其《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 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所设计的模型,农业部门与 非农业部门的二元就业结构,是与农业部门与非农 业部门二元生产结构的变化相一致的。即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部门的产值和 利润会相对上升,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所需要的劳动 力会越来越多;而农业部门的产值和利润会相对下 降,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也会下降,所需要的劳动 力会越来越少。根据刘易斯所创立的要素配置模型, 由于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过剩的或者近乎无限供给 的劳动力,其边际生产率很低,甚至为零。此时,只要 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 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会将大量过剩劳动力转 移到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扩张提供无限劳动力供 给。而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工业部门转移,就会有 效地抑制工业部门劳动力价格上涨,促进工业资本 的积累。随着工业资本的积累,又会创造更多的就业 机会,进一步吸纳和有效利用从农业部门转移过来 的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与其相对应的,在农业部 门中,由于过剩劳动力的减少,而产量没有减少甚至 还有可能增加,农业劳动的绝对生产率和相对生产 率就会提高,农业劳动的效益和报酬也会跟着提高, 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比较利益就会趋于平衡, 劳动力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就会逐渐 减缓下来,直至相对稳定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刘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二、二元经济发展的机制——劳动力转移 三、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一:实际工资和劳动力无限供给 四、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二: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五、对刘易斯模型的评论 六、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拐点”何时出现1第三章关于作者: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 的经济发展刘易斯(Sir Arthur Lewis;1915-1991) 生于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 。

1940年获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1938-1948年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1948-1958年为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

1963-1983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由于对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开创性研究,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分享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最重要代表论文和著作: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195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1955), Development Planning (1966), Growth and Fluctuations, 1870–1913 (1978).2进一步阅读的相关文献:[1] 阿瑟•刘易斯,1954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 发展”,载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1989,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2] 蔡昉主编,2007,《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谭崇台主编,1993,《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3刘易斯发展了一个二元经济古典模型,以解释一个自给自足经济 向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个分析框架下解决分配、积累和增 长等问题。

他强调资本主义剩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4一、传统部门(traditional sector) 和现代部门(modern sector)发展中国家经济由资本主义部门(capitalist sector) 和非资本主义部门(non-capitalist sector)组成,是一个二 元经济结构。

在二元经济中,两个部门具有完全不同的再 生产规律(生产组织和劳动力市场有着本质的差别)。

5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利润最大化 ——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 ——就业水平由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决定。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

现代部门中的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受短期内劳动和资 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资本家将他们获得的大部分利润用于 储蓄和投资。

工业部门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 高。

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水平和生产量 由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等于实际工资水平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6非资本主义部门以农业部门为代表(传统部门):——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subsistence sector) ——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土地和技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简单 技术) ——受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古典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定律) ——农业人口在达到某个极限之前,具有持续增长的性质,但不可 能降低到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以下(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人均收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和零值劳动力7Q(a) 总 产 值 曲 线Q2 Q1EAFQ最低生存费用 下的总消费曲线O( ) 劳 生 动 产 边 力 际 曲 线 bL1L2不充分就业的 劳动力零值 劳动力L3L∆Q ∆L隐蔽失业劳动力WsOL1L2L3L图1 二元经济中的农业部门8Marginal product of labourw 0Subsistence wage Units of labouradded to landLL1L2图2:传统农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力9总之,二元经济中的非资本主义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 表。

传统部门是一个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主要由家庭式小 农组成,他们不是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全参与者,生产的产品 大部分用于部门内部的消费,生产投资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且 不存在工资劳动者。

农业部门的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 技术进步处于停止状态。

从长期看,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维持在 生存水平上,仅仅能够保证人口的再生产。

而且,传统部门中的 人口过度膨胀,失业十分严重。

10n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贫困的根源在于庞大的农业部门中劳动人口相对于土地资源过剩,一部分劳动力处于隐蔽失业状态。

只有使相对于土地过剩的劳动力达到充分就业,才能提高整个经济的人均产出水平。

因此,解决充分就业的条件,就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条件。

11二、二元经济发展的机制——劳动力转移1、传统部门内部无法找到能够使经济实现起飞的条件。

第一,在传统部门内部,以传统的、自给性农业为主的产业,大量使用的是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或非再生性资本,其规模不可能像人口那样持续扩大,因此,持续增加的人口势必对它们形成不可逆转的巨大压力,并造成整个经济收益递减的趋势。

第二,以传统经验积累为基础的技术进步,也由于其变化的极其缓慢,而远远不足以抵消人口对有限资源压力所形成的收益递减趋势。

122、经济起飞的条件之一: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部门第一、现代工业部门大量使用的是诸如厂房、设备等再生性生产资源,其规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积累不断扩大,扩大的速度可以超过甚至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这意味着现代经济内部就业人口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源并与之相互作用。

第二、以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的生产技术的开发,给现代化经济的技术基础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可以超过人口增长的趋势。

133.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二元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主体的资本主义部门,将处于隐蔽失业状态的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到大量使用再生性生产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业部门,收益递增才能取代收益递减成为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

只有当传统部门的隐蔽失业或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发展中国家才能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

14三、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一:实际工资和劳动力无限供给1、在二元经济结构中,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一定程度上由传统部门的收入水平决定传统部门收入由什么决定?为什么?15传统部门的平均收入等于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最低费用(见图1)因为在传统部门中,一方面存在李嘉图的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另一方面又存在马尔萨斯人口规律,只要人均收入水平超过维持最低生存费用水平就会刺激人口的增长。

结果,传统部门在人均收入等于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上达到均衡。

162、现代部门的实际工资水平比维持生存部门的平均收入要高出30-50%第一,城市生活费用比农村高,如城市居民要支付较高的水费、房租和交通费等。

第17二,从农村流入城市就业的劳动力需要部分收入来弥补心理上的不适应或心理成本,即从自由、散漫的工作和生活转变为节奏高、受约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所引起的不适应。

第三,引诱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需要。

第四,城市工业部门工会力量的作用使得工资水平上升。

3、发展中国家工业扩张中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伪装失业人口,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劳动力的需求;在工资水平超过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平均收入水平下,现代部门可以雇佣到扩张过程中需要的劳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元经济下的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18四、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二: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发展过程1、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约束来自于资本积累。

传19承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所有工资用于消费,所有利润用于投资。

一个典型的现代部门厂商的利润可以表述为:1111),(rK L w K L pQ m −−=π(1)对方程(1)求劳动的一阶偏导数:0),(/11'1=−⋅=∂∂m w K L Q p L π(2)20得到厂商选择的劳动使用量和工资水平:),(11'1∗∗=K L pQ w m )](;,['11⋅=∗Q P w L L m (3)(4)该厂商第一期的利润水平为:*****21111111),(Kr L w K L Q p m ⋅−⋅−⋅=π(5)利润全部用于储蓄,且储蓄等于投资,那么随着利润总量的增加,储蓄和投资将增加。

在一22定的技术水平下和资本—劳动比率条件下,工业部门吸收的劳动就业量决定于资本积累水平,资本积累量越多,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第二期的资本水平高于第一期,工业部门第二期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于第一期,有:23))(;,('22⋅=∗Q P w L L m (6)只要剩余劳动力还存在,方程(6)中的工资水平就保持不变,更多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利润收入:24*2*2*2*22*2),(Kr L w K L Q p m ⋅−⋅−⋅=π(7)∗∗>12KK ∗∗>12ππ如果积累率不变,有∗∗>12LL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和投资过程继续下去,在第三期有,,∗>2*3K K *2*3LL >*2*3ππ>dL dQ Wcb 转折点25图3:二元经济结构中现代部门的经济增长a m w w AB C ∗1L ∗2L∗3L ∗LLLS 1Q ′2Q ′3Q ′2、二元经济通向转折点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场资本积累与劳动量供给之间竞赛的过程前者表现为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随时间外移,决定着剩余劳动的吸收量;后者决定于初始剩余劳动量和人口增长速度。

这一过程表明,由传统部门的低收入决定的现代部门的低工资为现代部门高增长提供了条件(人口红利),它保证了资本家的利润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上升,保证了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本来源。

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现代部门通过自身的扩张吞噬或消灭传统部门,或者强迫传统部门转变为按资本主义再生产规律经营的部门。

当一个经济到达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吸收的转折点,就获得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巨大动力,进入第二发展阶段。

26dL dQ Wcb a S 转折's 转折点27图4:二元经济结构中现代部门的经济增长:资本积累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竞赛m w sw A BC ∗1L∗2L ∗3LL LL1Q ′2Q ′3Q ′当一个经济到达第二发展阶段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已经不存在,劳动与资本一样,成为稀缺的投入要素。

资本积累过程中,工资不再固定不变;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不再为利润所有者独享,边际利润不一定一直上升。

随着整个现代经济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实际工资将开始上升,农业部门必须按照劳动边际生产力支付工资,才能形成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与现代部门竞争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