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模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二、二元经济发展的机制——劳动力转移 三、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一:实际工资和劳动力无限供给 四、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二: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五、对刘易斯模型的评论 六、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拐点”何时出现
1


第三章
关于作者: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 的经济发展
刘易斯(Sir Arthur Lewis;1915-1991) 生于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 。

1940年获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1938-1948年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1948-1958年为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

1963-1983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由于对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开创性研究,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分享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最重要代表论文和著作: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195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1955), Development Planning (1966), Growth and Fluctuations, 1870–1913 (1978).
2


进一步阅读的相关文献:
[1] 阿瑟•刘易斯,1954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 发展”,载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1989,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2] 蔡昉主编,2007,《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谭崇台主编,1993,《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刘易斯发展了一个二元经济古典模型,以解释一个自给自足经济 向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个分析框架下解决分配、积累和增 长等问题。

他强调资本主义剩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4


一、传统部门(traditional sector) 和现代部门(modern sector)
发展中国家经济由资本主义部门(capitalist sector) 和非资本主义部门(non-capitalist sector)组成,是一个二 元经济结构。

在二元经济中,两个部门具有完全不同的再 生产规律(生产组织和劳动力市场有着本质的差别)。


5


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
——利润最大化 ——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 ——就业水平由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决定。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

现代部门中的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受短期内劳动和资 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资本家将他们获得的大部分利润用于 储蓄和投资。

工业部门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 高。

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水平和生产量 由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等于实际工资水平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6


非资本主义部门以农业部门为代表(传统部门):
——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subsistence sector) ——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土地和技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简单 技术) ——受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古典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定律) ——农业人口在达到某个极限之前,具有持续增长的性质,但不可 能降低到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以下(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人均收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和零值劳动力
7


Q
(a) 总 产 值 曲 线
Q2 Q1
E
A
F
Q
最低生存费用 下的总消费曲线
O
( ) 劳 生 动 产 边 力 际 曲 线 b
L1
L2
不充分就业的 劳动力
零值 劳动力
L3
L
∆Q ∆L
隐蔽失业劳动力
Ws
O
L1
L2
L3
L
图1 二元经济中的农业部门
8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ur
w 0
Subsistence wage Units of labour
added to land
L
L1
L2
图2:传统农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力
9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非资本主义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 表。

传统部门是一个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主要由家庭式小 农组成,他们不是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全参与者,生产的产品 大部分用于部门内部的消费,生产投资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且 不存在工资劳动者。

农业部门的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 技术进步处于停止状态。

从长期看,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维持在 生存水平上,仅仅能够保证人口的再生产。

而且,传统部门中的 人口过度膨胀,失业十分严重。


10


n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贫困的根源在于庞大的农业部门中劳动人口相对于土地资源过剩,一部分劳动力处于隐蔽失业状态。

只有使相对于土地过剩的劳动力达到充分就业,才能提高整个经济的人均产出水平。

因此,解决充分就业的条件,就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条件。

11
二、二元经济发展的机制——劳动力转移
1、传统部门内部无法找到能够使经济实现起飞的条件。

第一,在传统部门内部,以传统的、自给性农业为主的产业,大量使用的是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或非再生性资本,其规模不可能像人口那样持续扩大,因此,持续增加的人口势必对它们形成不可逆转的巨大压力,并造成整个经济收益递减的趋势。

第二,以传统经验积累为基础的技术进步,也由于其变化的极其缓慢,而远远不足以抵消人口对有限资源压力所形成的收益递减趋势。

12
2、经济起飞的条件之一: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部门
第一、现代工业部门大量使用的是诸如厂房、设备等再生性生产资源,其规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积累不断扩大,扩大的速度可以超过甚至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这意味着现代经济内部就业人口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源并与之相互作用。

第二、以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的生产技术的开发,给现代化经济的技术基础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可以超过人口增长的趋势。

13
3.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
二元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主体的资本主义部门,将处于隐蔽失业状态的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到大量使用再生性生产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业部门,收益递增才能取代收益递减成为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

只有当传统部门的隐蔽失业或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发展中国家才能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

14
三、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一:实际工资和劳动力无限供给
1、在二元经济结构中,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一
定程度上由传统部门的收入水平决定
传统部门收入由什么决定?为什么?
15
传统部门的平均收入等于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最低费用(见图1)
因为在传统部门中,一方面存在李嘉图的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另一方面又存在马尔萨斯人口规律,只要人均收入水平超过维持最低生存费用水平就会刺激人口的增长。

结果,传统部门在人均收入等于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上达到均衡。

16
2、现代部门的实际工资水平比维持生存部门
的平均收入要高出30-50%
第一,城市生活费用比农村高,如城市居民要支付较高的水费、房租和交通费等。

第17
二,从农村流入城市就业的劳动力需要部分收入来弥补心理上的不适应或心理成本,即从自由、散漫的工作和生活转变为节奏高、受约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所引起的不适应。

第三,引诱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需要。

第四,城市工业部门工会力量的作用使得工资水平上升。

3、发展中国家工业扩张中的劳动力无限供给
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伪装失业人口,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劳动力的需求;
在工资水平超过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平均收入水平下,现代部门可以雇佣到扩张过程中需要的劳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元经济下的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18
四、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二: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
发展过程
1、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约束来自于资本积累。

传19
承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所有工资用于消费,所有利润用于投资。

一个典型的现代部门厂商的利润可以表述为:
1111),(rK L w K L pQ m −−=π(1)
对方程(1)求劳动的一阶偏导数:
0),(/11'1=−⋅=∂∂m w K L Q p L π(2)
20得到厂商选择的劳动使用量和工资水平:),(11'
1∗∗=K L pQ w m )]
(;,['11⋅=∗Q P w L L m (3)
(4)
该厂商第一期的利润水平为:
*****21
1
11111),(K
r L w K L Q p m ⋅−⋅−⋅=π(5)
利润全部用于储蓄,且储蓄等于投资,那么随着利润总量的增加,储蓄和投资将增加。

在一22
定的技术水平下和资本—劳动比率条件下,工业部门吸收的劳动就业量决定于资本积累水平,资本积累量越多,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第二期的资本水平高于第一期,工业部门第二期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于第一期,有:
23
))
(;,('2
2⋅=∗Q P w L L m (6)
只要剩余劳动力还存在,方程(6)中的工资水平就保持不变,更多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利润收入:
24
*2
*2*2*22*2),(K
r L w K L Q p m ⋅−⋅−⋅=π(7)
∗∗>1
2K
K ∗∗>1
2
π
π如果积累率不变,有
∗∗>1
2L
L
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和投资过程继续下去,在第三期有

,∗>2
*3
K K *2
*3L
L >*
2
*3ππ>dL dQ W
c
b 转折点
25
图3:二元经济结构中现代部门的经济增长
a m w w A
B C ∗1
L ∗2
L
∗3
L ∗
L
L
L
S 1Q ′2Q ′3Q ′
2、二元经济通向转折点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场资本积累与劳动量供给之间竞赛的过程
前者表现为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随时间外移,决定着剩余劳动的吸收量;后者决定于初始剩余劳动量和人口增长速度。

这一过程表明,由传统部门的低收入决定的现代部门的低工资为现代部门高增长提供了条件(人口红利),它保证了资本家的利润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上升,保证了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本来源。

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现代部门通过自身的扩张吞噬或消灭传统部门,或者强迫传统部门转变为按资本主义再生产规律经营的部门。

当一个经济到达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吸收的转折点,就获得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巨大动力,进入第二发展阶段。

26
dL dQ W
c
b a S 转折'
s 转折点
27
图4:二元经济结构中现代部门的经济增长:
资本积累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竞赛
m w s
w A B
C ∗1
L
∗2
L ∗
3
L
L L
L
1Q ′2
Q ′3Q ′
当一个经济到达第二发展阶段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已经不存在,劳动与资本一样,成为稀缺的投入要素。

资本积累过程中,工资不再固定不变;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不再为利润所有者独享,边际利润不一定一直上升。

随着整个现代经济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实际工资将开始上升,农业部门必须按照劳动边际生产力支付工资,才能形成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与现代部门竞争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

农业部门商业化了,从传统部门转变成为现代部门。

28
(a)总值线
最低生存费用下的总消费曲线
Q
Q Q O
L L 3
L L
A
E
F
Q
零值w 29
图4:二元经济中的农业部门商业化
(b
)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
劳动力
隐蔽失业劳动力
L
Q ∆∆s
W O
1
L 2
L 3
L L
不充分就业的劳动力
c
w
3、储蓄率不仅决定于资本主义部门中利润所占的份额,而且决定于资本主义部门的规模。

要使一个经济的储蓄水平提高,必须使储蓄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相应的政策含义是收入分配偏向储蓄阶级。

私人资本主义形式:资本家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国家
显然,只要保持工业部门低工资状态,资本主义部门的利润收入增长就高于工资收入增长(见图3)
30
五、对刘易斯模型的评论
首创了经济发展研究的二元结构分析方法,开辟了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新思路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
启发人们认识当代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的深远含义
31
三种批评意见
1、忽略了农业部门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粮食供给问题。

如果农业部门维持落后状态,粮食供应落后于就业增长对粮食产生的需求,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2
2、假设农村存在失业,城市不存在失业,忽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失业问题。

现代部门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是否还创造着失业?为什么?
33
3、只注重现代部门供给方面的分析
如果对工业部门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将出现什么结果?
34
六、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拐点”何时出现
我国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供给的状态什么时候结束?“刘易斯拐点”离我们还有多远?这是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35
(一)农业部课题组的预测(2000年)
农业部课题组以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本数据,对我国1995-2030年全国和城乡劳动年龄人口变动作出了预测:(单位:百人)
年份199520002005201020152030
全国738503278444348431328855402286048227902800
农村511821655019846001176616229162057224346584
城镇226708623424492430152239173223991003556296
36
根据劳动参与率,农业部课题组测算了我国2000-2005年农村劳动力供给变动: (单位:百人,%)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550198455836745677549579787358950086001176
劳动参与率86.786.686.385.785.485.5
农村劳动力供给477022048354624899725496877750343375131005
37
农业劳动力需求:
使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计算出我国种植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为
1.77亿人,根据1996年农业普查,我国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共有
劳动力1880万人,两者相加,我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人,
38
农村剩余劳动力:
按199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3.48亿人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1.52亿人。

考虑39
到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和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种植业劳动负担耕地规模还将增长,在现有耕地面积不变下,种植业需要的劳动力将下降到1.68亿人,这样一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1.8亿人。

根据计算和预测,“十五”期间(2000-2005年),城乡总计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73万人(其中农村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998万人,以劳动参与率86%计,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供给857万人),城市1000多万工人下岗,乡镇企业和城市化每年吸收就业量仅为680-765万人。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仍有可能增加。

40
“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黄金时期:
在此期间,城乡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增加量骤然下降至245万 人。

其中城市净减少76.84万人,农村新增320万人左右,以劳动 参与率87%计,农村每年新增劳动力280万人。

而同期城市化和乡镇企业的每年新增就业需求可至少保持在 “十五”期间的700-800万人的水平上,加之城市劳动力供给已 净减少,城市下岗职工就业问题缓解,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速度将大大加快。

扣除要解决每年新增280万人的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 存量将再度净减少,至少每年减少约500万人。

因此,按照农业 部课题组的预测,按照前文的数字,在“十一五”期末(2010 41 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将减少到1.54亿到1.59亿之间


预测与实际的差距:
根据《2005全国1%人口普查资料》的抽样1.31%的实际统计 人数,折算以后全国的实际数据应该为:(单位:人) 全国:15岁~64岁间总人口为:12123685÷1.31%=925472137 城镇:15岁~64岁间总人口为:5705671÷1.31%=435547404 乡村:15岁~64岁间总人口为:6418014÷1.31%=489924733 根据《2000年全国1%人口普查资料》的数据:(单位:人) 全国:15岁~64岁间总人口为:871810610 城镇:15岁~64岁间总人口为:346795797 乡村:15岁~64岁间总人口为:525014813
42


2000 农业部课题组预测 全国人口普查
2005 农业部课题组预测 全国人口普查
全国15-64岁
784443400
871810610
843132800
925472137
城镇15-64岁
234244900
346795797
243015200
435547404
乡村15-64岁
550198400
525014813
600117600
489924733
2000 农业部课题组预测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参与率[1] 农村劳动力供给
[1]
2005 全国人口普查 525014813 农业部课题组预测 600117600 85.5% 455187843 5131005 418885647 全国人口普查 489924733
550198400 86.7% 477022000
劳动参与率在人口普查资料库中没有找到,此处我们一律采用农业部课题组的原始估计数据。

43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预测(蔡昉等 2007年6月 )
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5》给出的2004年乡村从业人员数据,共 49695.3万人,认为这其中包括乡村劳动力以及乡村经济活动人 口。

由于上述统计信息中没有给出乡村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于是,该 课题组使用抽样得到的2005年农业人口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分布 作为替代。


44


2004年乡村从业人员和外出打工人员的年龄构成(单位:万人,%)
年龄组 16~20岁 21~25岁 26~30岁 31~40岁 40岁以上 总 计 乡村从业人员 人数 6530 5696 5828 13768 17874 49696 百分比 13.1 11.5 11.7 27.7 36.0 100 外出打工人员 人数 1878 2780 1631 2380 1590 10259 百分比 18.3 27.1 15.9 23.2 15.5 100
乡村从业人员更多地集中在40岁以上的年龄组内,而农村外出打工人 员的年龄分布更多地集中在21-25岁和31-40的年龄组内 。


4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根据有关数据判断,2004年实现转移和未 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分别为2.00亿人和2.97亿人。

按照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中,农业生产 尚需要近1.8亿劳动力,劳动力剩余还有1.17亿(章铮,2006)。

因此,2004年农村过剩劳动力的比例是23.5%(农村剩余劳动力 人口与乡村从业人员之比)。

假设务农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与乡村 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相同,那么真正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中36%是40 岁以上的经济活动人口,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7488万人, 剩余比例只是15.1%。


46


基于上述分析,课题组认为“农村不再像许多学者所想象的那样, 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着严重的就业不足问题。

相反, 从农村劳动力增长率的变化以及外出转移的速度变化看,包括农 村在内的城乡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中国四分之三的村庄已经无青壮劳动力可以转移,我国劳动年龄 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预期在“十一五”期间(2005 - 2010)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将逆转 。


47


(三)中国社科院项目组的预测(都阳等, 2010年 )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迁正在接近“刘易斯转折点”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6&ZD003)) 都阳,王美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计及其含义[J]。

广州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48


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状况, 并根据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样本中每一个劳动力的迁移概率。

由 此推算出在现有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和制度环境下,农业中可供转 移的劳动力规模仅有几千万,支持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 变迁正在接近“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


49


在排除了外出半年以上的农业人口(已转移的农村人口)以后,农 村劳动力资源的构成如下图所示:
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