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
刘易斯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3d67f7aeaad1f347933f02.png)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要点如下:1)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
一个是传统部门;另一个是现代部门。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传统部门采用的是手工为主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是本地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缓慢形成的。
现代部门使用的是以大机器设备为主的资本集约型生产技术,多半是从先进国家引进的。
从经济性质看,传统部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维持全体共同体成员的生存,通行的是共同体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农业生产单位或者在农村内部,生产者(经营者)在决定劳动力雇佣水平时,主要考虑的是彼此互助、互济和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
因此即使劳动力的雇佣量超出了实现最大利润所容纳的最佳水平,经营者也不会或不可能解雇多余的劳动力。
于是在这个部门内,就业的劳动力是与有劳动能力并愿意从事劳动的而人口规模相等的。
这样就会存在相当部分的剩余劳动力。
与此相对,现代化部门的市场化程度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行的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其标志就是企业家以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工资的原则决定雇佣规模。
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才被雇佣。
剩余劳动力将不存在。
(2) 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
如果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那么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将丝毫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
如果是边际生产率高于零但低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那么其流出对传统部门总产量的影响也不大。
如果一个社会不存在现代部门,那么全体劳动力只能生存在最低生活水平的“马尔萨斯陷阱”之中。
边际生产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费用之间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统称为过剩劳动力。
其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称为纯粹的剩余劳动力。
一国只有发展现代生产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并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3) 现代部门的扩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为其特征的。
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83cfd0b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f.png)
刘易斯模型1. 简介刘易斯模型(Lewis Model)是由英国学者罗纳德·A·刘易斯(Ronald A. Lewis)于1999年提出的,用于描述电子密度在化学反应中的转移和重分布的模型。
该模型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工具,帮助化学家理解和解释分子和反应的电子性质。
2. 原理刘易斯模型的核心原理是基于Lewis结构和酸碱理论。
根据Lewis结构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可以被分为核心电子和价电子。
在分子中,原子间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连接。
刘易斯模型认为,当两个原子之间形成或断裂化学键时,电子密度会发生转移和重分布。
在刘易斯模型中,分子的电子密度被表示为一系列在不同原子间移动的“电子流”。
这些电子流代表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传递和重新分布。
通过研究电子流的路径和方向,我们可以了解电子在反应中的转移情况,进而推导出反应的机理和特性。
3. 模型应用刘易斯模型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研究中,可用于描述和解释各种化学反应的电子转移和重分布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化学键形成与断裂刘易斯模型可以帮助理解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通过追踪电子流的路径,我们可以了解哪些电子参与了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从而理解反应中的活性位点和可能的副反应。
3.2 反应中的电子云重排在某些化学反应中,电子云的重排是重要的反应步骤。
刘易斯模型可以揭示电子云如何在反应过程中重排,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3.3 亲核和电荷云刘易斯模型可用于研究亲核和电荷云的运动。
亲核离子和电荷云通常会参与反应中的电子转移,从而影响反应物种的选择性和反应动力学。
4. 使用示例以下是一个使用刘易斯模型解释酸催化反应的示例:## 酸催化的羟醯化反应反应方程式:醇 + 羧酸→ 酯 + 水反应活性位点:酸性催化剂初始状态:- 醇分子中的氧原子具有孤对电子,易受到酸性催化剂的电子云吸引。
- 羧酸中的氧原子与酸性催化剂形成氢键。
反应过程:1. 酸性催化剂吸引醇中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形成醇与酸性催化剂之间的氢键。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c8b76b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8.png)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刘易斯模型,也被称为“古典发展模式”,是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1955年提出的一种解释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现象的模型。
该模型为我们解释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现象和特点,揭示了农村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根据刘易斯模型,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农村部门和城市部门。
农村部门是一个剩余劳动力过剩的部分,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
而城市部门则是一个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的部分,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至城市,为城市的工业和服务行业提供劳动力。
刘易斯模型的核心内容包括劳动力转移、工资和利润。
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满足生产需求。
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进入城市进行工业和服务行业的生产和就业。
这种劳动力转移会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形成农村城市二元经济结构。
工资是刘易斯模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劳动者为出售所拥有的劳动能力而得到的报酬。
由于劳动力转移使得城市劳动力供不应求,工资水平会相应上升。
这也是刘易斯模型中的“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的过程。
工资的上升,反过来又会促进更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利润是刘易斯模型的最后一个关键要素。
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和工资的上升,企业的成本也随之增加。
然而,在刘易斯模型中,由于城市中劳动力需求旺盛,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也会相应增加,所以企业的利润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这种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也是城市中工资上涨的重要原因。
总之,刘易斯模型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进行分析,解释了农村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该模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指导意义的发展路径,通过合理引导和管理劳动力转移,可促进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同时,也需要注意,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村发展的均衡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试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含义
![试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b6df3f5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5.png)
试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含义。
刘易斯模型的中心含义是: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引起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部门的扩张引起工业部门劳动就业需求量扩大,从而吸引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对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力转移后,农业部门中的劳动与土地的比率发生了变化,消除了过剩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则得到了它为增加产出所需要的额外劳动力。
因此,对于不发达经济来说,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将不发达国家经济内部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使之与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脱离,转而与现代工业部门中的资源相结合。
这样,当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将整个经济内的过剩劳动吸纳尽净时,工业化将使收益递增取代收益递减趋势,整个经济就转变为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从而二元结构就转化为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结构。
可是,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实现这种转变,而这一转变对于经济发展又是最重要的。
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所有的剩余农业劳动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由于农业部门不再存在剩余劳动,农业劳动对工业的工资变动并不完全具有弹性了,工业部门要想扩大生产,增雇工人,就必须与农业部门展开竞争,以提高实际工资吸引工人至工业部门就业,并且因为工业部门的增加以及实际工资趋于上涨,农业商业化也必然开始了。
刘易斯模型告诉我们,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取决于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提高的幅度。
资本积累的数量越大、速度越快,则边际生产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从而工业部门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也就多,吸收速度也就越快。
刘易斯模型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并大体符合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2、试论我国城市化的特殊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几经摇摆,其中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许多认识方面的问题没有理清和到位,如对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对城市的功能、作用以及发展规律和城市文明了解不足。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bbbc3c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7.png)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一个经济理论模型,由拉尔夫·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
该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策略。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传统部门是指农业和手工业等非现代化产业,现代部门是指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等现代化产业。
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中,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供应是弹性的,即有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现代部门则需要资本和技术,劳动力供应相对不足。
根据该模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部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现代部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供应充足,但劳动力生产率低,导致收入水平低下。
这导致了大量的城乡劳动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等传统部门产业,导致了城市过度拥挤和农村过度空心化。
同时,由于传统部门的生产率低下,经济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在第二个阶段,随着现代部门的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但劳动力供应不足,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供应失衡。
此时,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较高,吸引了大量传统部门劳动者进入现代部门。
但同时也加剧了传统部门的劳动力短缺,导致了传统部门的生产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矛盾。
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加大现代部门的投资力度,提高现代部门的生产力,同时提高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以吸引更多劳动者进入现代部门。
其次,应该加强对传统部门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传统部门的生产率,减少传统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同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劳动者进入非农产业,以缓解城市过度拥挤和农村过度空心化的问题。
总的来说,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策略的理论模型。
通过对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725dc4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6.png)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刘易斯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并可以通过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吸收这些劳动力来实现经济增长。
这种闲置劳动力表现为农民工,他们在农村地区没有稳定的就业机会,于是涌入城市寻找就业。
城市工业化的进程则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这种农民工的输入满足了城市工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
这一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农民工在城市工业中就业的需求得到满足。
首先,刘易斯模型认为劳动力供给在发展中国家是无限的。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人口众多,而农民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所以劳动力供给是没有限制的。
城市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需求是巨大的,可以轻易地吸纳这些农村劳动力。
其次,刘易斯模型认为农民工的准备就业队伍和实际就业队伍之间存在一个差距。
准备就业队伍是指寻找就业的农民工人数,而实际就业队伍是指实际在城市工业中找到工作的农民工人数。
刘易斯模型认为,在产业化初期,准备就业的农民工人数远远大于实际就业的农民工人数。
这是因为城市工业化进程需要建设工厂、设备和基础设施等投资,这些投资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所以一开始只能吸收有限数量的农民工。
刘易斯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在城市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民工的大规模涌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
其次,它强调了城市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投资累积和规模经济效应的提高,可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最后,它也提醒我们注意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农民工的剩余劳动力导致的社会问题。
刘易斯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刘易斯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0ea7c4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6a.png)
刘易斯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摘要:一、引言二、刘易斯模型的基本理论三、刘易斯模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1.农村劳动力转移2.城市化进程3.产业结构升级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四、我国在刘易斯模型转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五、政策建议与展望正文:一、引言刘易斯模型是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经典模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刘易斯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刘易斯模型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刘易斯模型的基本理论刘易斯模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理论,二是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理论认为,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会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逐渐转移到城市。
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则指出,由于城乡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之间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是一个城乡市场逐步融合的过程。
三、刘易斯模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1.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这一过程正是刘易斯模型所描述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2.城市化进程:刘易斯模型指出,城市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结果和表现。
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产业结构升级:刘易斯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产业结构会逐步升级。
我国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刘易斯模型强调,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经济增长方式会从依赖劳动力数量向依赖劳动力质量转变。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刘易斯模型 (2)
![刘易斯模型 (2)](https://img.taocdn.com/s3/m/8ac070c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8.png)
刘易斯模型1. 简介刘易斯模型(Lewis Model)是一种经济模型,用于描述国际贸易中的互补和竞争关系。
该模型由英国经济学家W. Arthur Lewis于1954年提出,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2. 基本原理刘易斯模型基于以下两个假设:•假设一:发展中国家有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农业部门,另一个是产业部门。
•假设二: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到产业部门。
根据这些假设,刘易斯模型认为随着产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力会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农业部门无法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以吸纳所有的劳动力。
因此,大量农业劳动力将流向产业部门,推动产业部门的发展。
3. 模型解释刘易斯模型认为,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高于需求,导致大量农业劳动力过剩。
这部分农业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到产业部门中,推动产业部门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在刘易斯模型中,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一: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增长,农村人口过剩。
•阶段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开始转移到产业部门。
•阶段三:产业部门发展,吸纳了大量农业劳动力,经济增长加速。
•阶段四:劳动力转移完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再增长,发展重点转移到服务业等其他领域。
刘易斯模型认为,劳动力转移的过程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并最终实现经济繁荣。
4. 模型解读刘易斯模型对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它揭示了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鼓励农业现代化:通过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和投入,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促进产业发展:为了吸纳农业劳动力,应加大对产业部门的支持和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教育和培训:为农民工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进一步推动劳动力转移。
刘易斯模型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72bd6275901020207409ceb.png)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一、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刘易斯模型简单明了, 而且在对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很有独创性。
然而该理论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11 刘易斯模型基于西方国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经验,其假设条件并不适合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
刘易斯模型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有限适用性是由于它不是和发展中国家, 而是与西方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的经验大体一致。
这个从西方发展经验出发的模型, 在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上和当代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实际并不一致, 这表现在:(1) 该模型的第一个不正确的假定认为, 在农村存在着剩余劳动力, 而城市则是充分就业的。
这个假定是刘易斯模型得以建立的基础之一, 只有承认了它, 那么, 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才是必然的结果。
然而, 实际情况往往正好相反,本没有得到改善。
(4) 刘易斯模型中第四个不现实的假定认为, 现代部门存在着一个竞争充分的劳动力市场, 它保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完全吸收以前, 城市的实际工资总量是不变的。
这个假定之所以不现实, 是因为大量事实表明,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其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决定中最显著的特点是, 即使在现代部门公开失业不断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 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于农村平均收入而言, 城市工资都一直有大量增加的倾向。
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工会组织讨价还价的能力、工资级别制度、跨国公司的工资惯例、西方工资水平的示范作用等等。
这些制度上的因素都很容易使第三世界国家现代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上的任何竞争力量失去作用。
也正因为这种原因, 使得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着城市畸型膨胀和现代部门公开失业不断上升等问题。
(5) 模型的最后一个不可靠的假定是, 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家将增加的利润全部用于重新投资。
这个假定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是靠不住的。
由于投资环境恶劣、市场不健全和政府机构效率低下等原因, 资本家的利润往往不是全部投入当地经济中, 而是部分或全部以“资本外逃”的形式送到国外或者被资本家自已所有。
刘易斯模型假设
![刘易斯模型假设](https://img.taocdn.com/s3/m/8b0b412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2.png)
刘易斯模型假设
介绍
刘易斯模型是一种经济理论,它使用宏观经济理论来解释企业的行为和宏观经济中的动态行为。
这种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综合理论研究者罗伯特·刘易斯(Robert Lewis)在1962年提出的。
该模型的核心理念是,企业会将其生产能力和最大利益相互结合起来,以便尽可能提高其销售价格,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
模型假设
1.政策设置:模型假设政策设定能够支持企业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政策设定对企业实现最大利益非常重要。
2.成本:刘易斯模型假设,企业都会尽可能减少成本,同时保持竞争力,以便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
3.投资:根据刘易斯模型,企业会根据政策设定和成本条件,估算出预期的投资回报,并进行投资决策。
4.销售价格:刘易斯模型假设企业可以利用其生产能力,通过销售高价格的产品来实现最大利益。
5.企业管理:刘易斯模型假设,企业应该利用自身的技能和资源,组织有效的管理,以实现企业最大利益。
结论
刘易斯模型的核心理念是,企业会将其生产能力和最大利益相互结合起来,以便尽可能提高其销售价格,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
该模型中的五个假设可以帮助企业从政策设置、成本管理、投资计划、销售价格和企业管理等多个角度考虑,为企业获取最大利益提供参考。
[经济管理]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
![[经济管理]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17165b7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7.png)
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二元经济模型)1)刘易斯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Lewis)于1954年在《曼彻斯特经济和统计研究》上发表了发展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系统地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模型。
该模型假设:一、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可分为运用传统生产方式、劳动率低下的传统部门和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劳动率较高的现代部门;二、工资水平保持不变;三、传统部门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在没有成本或只有很小成本的情况下转移出来,劳动力因而长期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并且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总能被现代部门所吸收。
刘易斯认为劳动力流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现代部门迅速扩张,吸纳从传统部门中源源不断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直到没有剩余劳动力;第二个阶段,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被吸收完毕,现代部门不得不上涨工资来雇佣劳动力。
在刘易斯看来二元经济最终转变为一元经济。
刘易斯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发达经济发展,动力是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
该模型的提出标志着二元经济模型超越了思想阶段而形成为一种具有严格内部一致性的经济学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同时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但是该理论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首先,由于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完善,劳动力工资呈现上升趋势,与所假设的保持不变不相符;其次,剩余劳动力没能无限供给,例如我国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再次,模型还建立在充分就业的假设之上,对城市中存在大量失业时的情况不能很好的解释。
后来有不少学者针对其不足进行了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拉尼斯和费景汉。
2)拉尼斯-费模型1961年和1964年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C.H.Fei)发表论文《经济发展理论》和《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拉尼斯-费模型,该模型以刘易斯模型为出发点,明确引入了农业产量剩余的概念,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刘易斯模式
![刘易斯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8d6cbe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6.png)
具体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具体内容
刘易斯模式按照刘易斯的定义“过剩劳动力”是劳动力的一部分,把这部分除掉后,即使其他投入要素并不 增加,而产出总量并不减少甚至还略有增加。这部分劳动力,形式上就业,实际上对生产并未起任何作用,或者 只起极其微小的作用。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已不会再生出对这部分过剩劳动力的生 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对两个部门均有益,因为这一转移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 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要使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得以实现,必须使工业部门具备吸 收这部分从农业部门中游离出来的过剩劳动力的必要条件,即新兴工业部门在早期是劳动密集的,有能力吸收过 剩劳动力;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额,正好足以支付较高的城市生活费用,并提供 最低限度的诱因;通过教育和技术培训,使过剩劳动力转变为熟练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只有在达到边际产品与 工资相等这一特定点时,劳动力才会被雇佣。过剩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移动,其结果:劳动总产品在劳 动力和资本家之间分配,分为对劳动的工资支付与资本家的利润两部分。资本主义部门的增长及其对农业部门过 剩劳动力的吸收率,均取决于资本主义利润的使用。由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能按一种不变的工资率从传统的农业 部门吸引出来,就会使现代制造业部门获得高额利润。当这些利润被再投资时,将促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果 农业仍然存在着过剩劳动力,则农业中仅足糊口的工资水平仍会保持不变,而工业的劳动市场由于有过剩劳动力 的源源供给,工资水平将不会提高。资本家如果再把利润转为资本,这一过程将循环进行,过剩劳动力最终被全 部吸收。
上述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吸收转换过程将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意义
意义
刘易斯模型名词解释
![刘易斯模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bea129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9.png)
刘易斯模型名词解释
刘易斯模型是一种经济学模型,用来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和行为。
该模型由经济学家W.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首次提出,主要用于描述发展中国家中农村劳动者向城市的迁移现象。
在刘易斯模型中,劳动力市场被分为两个部分:城市部分和农村部分。
城市部分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充分就业市场,即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工作。
而农村部分的劳动力市场则是一个富余劳动力市场,即农村中有大量的闲散劳动力。
刘易斯模型还提出了“两个部门模式”的概念。
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现代化的工业部门,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
工业部门是由城市部分提供的,而农业部门则是由农村部分提供的。
随着城市部分的扩大,工业部门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使得农村部分的闲散劳动力数量减少。
刘易斯模型还解释了“劳动力转移”现象。
在此模型中,随着城市部分的扩大,城市部分的工资水平上升,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会导致农村部分的劳动力供给减少,从而推高了农村部分的工资水平。
总之,刘易斯模型是一种用来解释劳动力市场现象的经济学模型,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情况下。
- 1 -。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bed1991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8.png)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实用版)目录一、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概述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三、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核心观点四、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现实应用五、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优缺点分析正文【一、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概述】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W.Arthur Lewis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劳动力转移现象。
该模型将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现代的工业部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农业部门的生产率较低,工业部门的生产率较高。
2.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无限充裕,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
3.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较低,工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较高。
4.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存在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的倾向。
【三、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核心观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刘易斯转折点:在劳动力剩余向劳动力短缺转变的过程中,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逐渐降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逐渐提高。
当两者相等时,达到刘易斯转折点。
2.劳动力市场均衡:在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继续向工业部门转移,直至农业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相等,实现劳动力市场均衡。
【四、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现实应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功实现了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劳动力的转移。
通过发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引领作用,我国劳动力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e24b0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5.png)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 人类视角下的自然度和流畅度在人类交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误解。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够清晰,或者我们的语言能力有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种模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类交流中的困难和误解。
刘易斯模型就是这样一种模型,它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分析和解释人类交流中的种种问题。
刘易斯模型的核心观点是,人类交流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在交流中,我们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还在表达意图、分享情感和建立关系。
因此,理解和解释人类交流的过程远远不止于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字面意义。
在刘易斯模型中,交流被看作是一个合作的行为,参与者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和协商,才能达到共同的理解和目标。
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共享背景知识和共同理解的基础上的。
因此,为了有效地交流,我们需要考虑双方的共享背景知识和共同理解。
刘易斯模型还强调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推断的重要性。
在交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信息不完整或不清楚的情况。
这时,我们需要根据已有的信息和背景知识进行推断和猜测,以获得更准确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可能的解释和对方的意图,以及我们自己的期望和假设。
在刘易斯模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交流的目的和效果。
每次交流都有一个特定的目的,而我们通过交流来达到这个目的。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交流的效果和结果,以评估交流的成功与否。
如果交流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需要反思和调整我们的表达方式和沟通策略。
总的来说,刘易斯模型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和解释人类交流的框架。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需要考虑交流的合作性、背景知识的共享、信息的不确定性、推断的重要性以及交流的目的和效果。
通过理解和运用刘易斯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类交流中的困难和误解,提高我们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句话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一句话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0f48a95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0.png)
一句话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Lewis二元理论)是化学中应用广泛的化学键理论之一,由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刘易斯于1916年提出。
这个模型是基于原子之间的电子共享和电子转移过程来解释分子化学键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机理。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首先强调了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作用。
根据这个理论,原子通过电子的互相共享或转移来实现更稳定的电子排布,从而形成化学键。
化学键的形成涉及电子的重新排布,从而使得每个原子都能达到更稳定的化学价层电子配置。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使用符号表示原子的电子。
在这个模型中,每个原子的核心和内层电子通过没有箭头的圆圈或在原子核周围画点的方式表示,而外层电子则通过箭头表示。
电子的箭头可以指向圆圈内或指向其他原子,以表示电子的共享或转移。
根据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共价键的形成发生在两个原子之间。
当两个原子通过共享一对电子来形成化学键时,它们之间的连接称为共价键。
共价键可以是单键、双键或三键,取决于将要共享的电子对的数量。
双键由两对电子共享而成,而三键则由三对电子共享而成。
离子键的形成涉及电子的转移。
当一个原子失去了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另一个原子接受了这些电子,从而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时,就形成了离子键。
离子键常见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物中。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还可以用于解释化学反应的机理。
根据这个模型,化学反应是由原子间电子的重新排布所引起的。
当发生化学反应时,化学键可能断裂或形成新的化学键,从而导致物质的电子配置发生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是一种简化的表示方法,用以描述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键的形成情况。
它并不考虑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空间排列和键的长度和角度等实际情况。
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化学现象,并需要其他更为精确的理论模型进行解释。
综上所述,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是一种化学键理论,通过电子的共享和转移来解释分子化学键形成和化学反应的机理。
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
![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9f2bc5df46527d3240ce042.png)
对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刘易斯发展了一个二元经济古典模型,以解释一个自给自足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个分析框架下解决分配、积累和增长等问题。
他强调资本主义剩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发展中国家经济由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组成,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
在二元经济中,两个部门具有完全不同的再生产规律(生产组织和劳动力市场有着本质的差别)。
(一)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1、利润最大化2、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3、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4、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5、就业水平由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决定。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
现代部门中的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受短期内劳动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资本家将他们获得的大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工业部门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高。
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水平和生产量由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等于实际工资水平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二)非资本主义部门以农业部门为代表(传统部门):1、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2、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土地和技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简单技术)3、受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古典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定律)4、农业人口在达到某个极限之前,具有持续增长的性质,但不可能降低到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以下(马尔萨斯人口理论)5、人均收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和零值劳动力二、无限劳动供给刘易斯模式的提出:1954 《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前提条件:无限剩余劳动的供给(指城市现带工业部门在现行的一个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供给,也就是说,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
)无限劳动供给的原因:1、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传统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2、据刘易斯估计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约比农业部门收入水平高出30%。
一句话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一句话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5326850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6.png)
一句话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的概念和背景
2.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3.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的应用
4.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
正文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 W.Arthur Lewis 在 1954 年提出。
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现象,特别是在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劳动力价格的变化。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城市地区的现代部门,主要指的是非农业部门,如工业和服务业等,其特点是生产效率高、工资水平较高;二是农村地区的传统部门,主要指的是农业,其特点是生产效率低、工资水平较低。
在模型中,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剩余,即劳动力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导致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价格较低,而现代部门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导致现代部门的劳动力价格较高。
该模型的应用广泛,不仅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现象,还可以预测和解释劳动力市场的一些变化。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减少,劳动力价格上升,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劳动力价格下降,最终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然而,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模型假设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不变,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其次,模型假设劳动力市场的
供需关系是决定劳动力价格的唯一因素,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劳动力的素质等。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3d12cc5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7c.png)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刘易斯模型是由经济学家威廉·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的,被广泛应用于发展经济学研究中。
该模型主要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工业化刘易斯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被吸收到城市工业部门中,推动城市工业化的发展。
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农村地区劳动力供应过剩,无法在农业部门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
这些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部门后,可以提高工业产出,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2. 城市工业化与资本积累刘易斯模型认为,城市工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工业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用于建设工业基础设施和购买生产设备等。
这些资本积累主要依靠国家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引进,通过投资和贷款等方式实现。
资本积累的加速可以提高城市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3. 城市工业化与劳动力转移刘易斯模型认为,城市工业化过程中会导致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
随着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壮大,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应会逐渐减少。
这种劳动力转移可以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 城市工业化与收入差距刘易斯模型认为,城市工业化过程中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应会相对紧缺,从而提高了城市工人的工资水平。
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会导致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5. 城市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刘易斯模型认为,城市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吸纳农村劳动力、积累资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城市工业化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刘易斯模式的解读
![刘易斯模式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8e92219b8f67c1cfad6b8f6.png)
刘易斯模式的解读刘易斯模式对经济发展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有着重大影响,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无限劳动供给模式,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基本上是适用的。
但是,该模式在以下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
(1)该模式仅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2)该模式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的。
然而,事实上,工业部门在扩大再生产时,往往倾向于资本密集型技术的应用,以至于就业机会增加的速度会落后于资本积累的速度。
(3)该模式在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不存在失业。
一假定显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不符——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有着大量的失业人口。
(4)该模式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
事实上,随着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城市工资必然会相应地上升。
拉尼斯-费模式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和费景汉(JohnC.H.Fei)两人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力转移模式。
他们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以下几个个阶段。
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
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显性失业人口,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
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转变点被称为“粮食短缺点”。
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收入不再取决于制度工资,而是按照分配原则取得收入,这意味着传统农业转化为商业化农业。
因此,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点被称为“商业化点”,由此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二元经济结构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
刘易斯发展了一个二元经济古典模型,以解释一个自给自足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个分析框架下解决分配、积累和增长等问题。
他强调资本主义剩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发展中国家经济由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组成,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
在二元经济中,两个部门具有完全不同的再生产规律(生产组织和劳动力市场有着本质的差别)。
(一)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
1、利润最大化
2、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3、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4、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
5、就业水平由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决定。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
现代部门中的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受短期内劳动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资本家将他们获得的大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工业部门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高。
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水平和生产量由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等于实际工资水平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二)非资本主义部门以农业部门为代表(传统部门):
1、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
2、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土地和技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简单技术)
3、受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古典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定律)
4、农业人口在达到某个极限之前,具有持续增长的性质,但不可能降低到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以下(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5、人均收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和零值劳动力
二、无限劳动供给
刘易斯模式的提出:1954 《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前提条件:无限剩余劳动的供给(指城市现带工业部门在现行的一个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供给,也就是说,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
)
无限劳动供给的原因:
1、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传统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
2、据刘易斯估计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约比农业部门收入水平高出30%。
3、城市生活费较高
4、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生活方式有很大改变,心里成本增加
5、为吸引劳动力,需要一部分额外净收入作为刺激因素
6、工会力量促使工资水平提高
三、剩余劳动的流动
1、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无限劳动供给阶段,如图8.2中劳动供给曲线的水平部分所示。
资本稀缺,劳动丰富,资本积累所产生的剩余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第二阶段
如图8.2中上升的劳动供给曲线所示。
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当资本积累进行时,工资不在不变,技术变革的利益不会完全归于利润。
刘易斯认为,当今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
2、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人口流动模式的要点及其含义: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流向工业的动因
(3)只要农业存在着剩余劳动,工业就可以得到无限劳动供给,并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扩大生产,积累利润,再扩大生产
(4)农业剩余劳动被工业吸收磬尽之后,劳动生产率将逐步提高,对工业来说,劳动供给将变得有弹性
(5)模式把经济增长过程和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历史经验基础之上的,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6)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和人口的地域迁移看成统一的或同步进行的过程
(7)模式把工业化和资本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察,集中的反应了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基本思路的特点,即强调工业化,强调资本积累的特点,或“唯工业论”、“唯资本论”的特点
四、对刘易斯模型的评价
(1)首创了经济发展研究的二元结构分析方法,开辟了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新思路(2)指出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3)启发人们认识当代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的深远含义
(一)刘易斯在建立这一模式的初期,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赞杨
1、模式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大多数符合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与哈罗德-多马模式之类的总量发展模式相比,更接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
2、刘易斯模式把经济增长和人口流动联系起来,观察落后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其过程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有一致之处,因而模式有一定的历史经验基础
3、刘易斯模式的重点在于工业的扩大,但也提到剩余劳动力的消失将逐渐促进农业的进步(二)但是,刘易斯模式在建立不久后,也受到了种种批评
1、,刘易斯模式暗含的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这个部门的积累率成正比例的关系而增加:本积累率越高,生产规模就越大,更新工作新工作创造率就越高,从而使劳动转移率就上升。
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需有一个条件,即生产技术不变,投入要素比例不变,事实上这个前提条件是不一定有的。
如图所示
2、刘易斯模式又暗含的假定,农村有剩余劳动,城市不存在失业,这一假定也不一定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3、刘易斯模式又暗含的的假定,现代工业部门部门存在一个竞争的劳动市场,在竞争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在完全被吸收之前,城市工业实际工资将保持不变。
但实际上,不管情况如何,发展中国家城市工业部门的实际工资一直都有上升趋势。
4、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刘易斯模式中所说的无限剩余劳动供给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5、刘易斯模式的重点是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动、积极方面的的现代工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