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郑丽荣

合集下载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如空气是一种物质、空气有质量、空气可以被压缩等。

同时,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物质有一定的了解,如水、土地、石头等。

但是,他们对空气这种无形的物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2.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2.实验教学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性质。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气球、塑料袋、玻璃管、水槽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气球和一个塑料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吹气球、塑料袋装空气等,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用玻璃管吹气,观察气泡的产生;将气球放在水槽中,观察气球的浮沉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空气的哪些性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如何保护空气?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大班科学《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大班科学《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大班科学《看不见的空气》教案主题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题为“看不见的空气”,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以及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空气的重要性;2.了解和探究空气的存在形式;3.学会进行简单的空气观察实验;4.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空气实验物品:吸管、气球、大口瓶、小花瓶、洗涤液、水;3.班级白板和白板笔;4.学生课堂笔记本和笔、科学绘图本。

学习活动和时间分配1.引入(10分钟):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张相机放在口腔上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到空气对于人类生命的重要性。

并简单介绍空气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探究(30分钟):结合实物进行多个空气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具体包括:•气球吹起实验:通过使用吸管向气球里面注入空气,让气球逐渐充气直到爆炸,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形式和空气的压力。

•空气的占据实验:让学生在大口瓶子内倒入一杯水,然后反转瓶子,再观察水的情况,发现水不会流出瓶子,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占据性。

•植物的呼吸实验:通过将小花瓶内的水不断喷洒洗涤液,观察植物的叶子,发现叶子会在洗涤液附着的位置产生气泡,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的呼吸需要空气等。

3.总结(10分钟):在帮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后,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并结合实验总结空气的作用和应用。

4.练习(10分钟):让学生在课堂笔记本上绘制空气的示意图以及相关实验过程图,加深对于空气的理解。

课后作业和延伸阅读1.对于学生提供的一些空气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展开探究;2.阅读《空气的秘密》这本科普书籍,了解空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看不见的空气

看不见的空气

《瞧不见得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得方法证明空气得存在。

2、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得性质3、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与科学素养。

4、培养小组合作得团队精神与乐于思考、勇于探索得科学素养、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观察、证明空气得存在,了解空气得性质。

教学准备: 小砖块、塑料瓶、保鲜袋、水槽、杯子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这节课,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伙伴,您们瞧,她来了!我们一起与她打声招呼吧!熊大给大家出了一道谜语,咱们一起来瞧瞧。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与熊大一起来探究这瞧不见得空气、板书课题:瞧不见得空气二、实验探究活动一:空气在哪里?1、谈话:既然空气瞧不见,那您知道空气在哪里呢?(生回答,空气在我们得身边,我们得周围。

)空气真得在我们身边不?您要怎么证明?拿出您得右手,捏上您得鼻子,抿上嘴巴,屏住呼吸,5、4、3、2、1,什么感觉?(很难受。

我们呼吸得就就是空气。

)2、您能举例说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呢?小组内交流交流说说您得方法。

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生1:往气球里打气,气球变大。

生2:往轮胎打气,轮胎也会鼓起来····)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3、教师做实验,学生仔细观察现象、1)把小砖块放入水里。

2)把空得塑料瓶子放到水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4、组长反馈交流同学们得发现。

实验结论:1)瞧到水进入瓶中,会出现水泡,说明了空瓶子里有空气存在、2)瞧到小砖块在水中冒出泡泡、说明了小砖块里有空气存在。

(您们小组个个都就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小组长也总结得很科学、) 谈话:大家发现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证明了空气得存在、) 5、教师小结:任何一种东西,只要有一点点得缝隙,缝隙里就会有空气。

活动二:“捕捉"空气1、谈话:在探究中我们知道周围都存在着空气,试着用手捉一些,伸出您得双手,摸一摸空气,抓一抓空气,怎样抓住了不?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能把空气装起来呢?指名回答。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2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2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玩得开不开心?老师也上得很开心,谢谢同学们的出色表现 其实科学知识就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游戏中,就像空气一样,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做学习和生活的有心人,就能随时随地学到科学知识。以后还想不想玩?那老师要看你们在玩中有没有学到知识,谁来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补充资料:播放配套备课系统短片——压缩空气(机动) 板书设计: 6 看不见的空气 占据空间 是流动的 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气味、有质量 可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力(弹性)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中心教研活动上的观摩课。“实验流程清晰,交代细致,学生乐于 4 探究” “创造了足够的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的空间,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探究落实、对于课后拓展科学知识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是在评课活动中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评议,可见实验在科学课上的重要性。 本节课我前后共安排了五个实验(演示):1、魔术“纸团不湿”导入课堂,其原理是空气会占据空间,既复习了第一课时的知识,又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老师还会变魔术”学生对我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当迷底揭开时,他们又觉得霍然开朗,原来是这么回事,科学知识真是奥妙;2、“转移空气”小组实验,趁着学生的兴头,我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会倒水,那你会倒空气吗?”并让学生展开讨论,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们跃跃欲试。我请有办法的学生上台展示,都没有成功,这时我再作演示,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等一下会让他们亲手尝试,这时用“屏息凝气”来形容他们是最合适不过了,我边演示边强调要领,他们又看得认真,接下来的小组操作都能顺利操作;3、演示“空气是向上的”,在作“转移空气”实验汇报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沉默了一会儿都提不出来,我反过来说“既然同学们都清楚了,那老师来问,空气为什么会流动?”一阵沉寂后,我再以“塑料袋+橡皮擦”降落伞作演示,学生一看就明白,空气把降落伞撑起来了,擦子(水)的质量比塑料袋(空气)重,落下来的过程中擦子在下面,塑料袋在上面,轻的东西总是向上的,所以空气把水挤出了杯子;4、“压缩空气”,这次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的,实验现象是显而易见的,可学生仍然兴趣盎然,通过引导居然可以快而准确地得出“空气是可以压缩的,压缩空气有弹力”,所以不要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可以撬起整个课堂;5、实验“有趣的注射器”,这个实验的目标是对前一个实验的结论进行巩固,并让学生切身体验“空气是可以压缩的,压缩空气有弹力”。五个实验一贯而成,环环相扣,,实验现象清楚,通过引导学生基本能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作为科学课程的初教者,我们在尝试和探索。这节课是我前进途中的一颗试金石,虽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但它让我看到了科学课程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孩子们出色的表现更给了我信心。科学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习惯、一种态度,课程的宗旨不在于孩子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让孩子亲历科学知识获取的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探索。科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能给予学生的非常有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科学》第三单元《认识空气》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

【教材分析】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节课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护空气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了解到学生们已经对空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它的一些性质也略知一二。

但学生们对空气的认识是零散的、不完整的、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他们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实验,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实验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设计理念】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没有真正研究过它。

本节课借助学生对空气已有的了解,以“看不见的空气”为探究内容,指导学生通过“空气在哪里?”,“捕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等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进一步用多种方法来认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同时,通过实验来让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最后用玩气球游戏来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认识到知识的奇妙。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又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另外,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并且占据空间的气体。

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能流动,能被压缩的性质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究空气的性质及其应用过程,培养他们利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实验信息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认真、细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精选】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 看不见的空气》教案|粤科版

【精选】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 看不见的空气》教案|粤科版

《6 看不见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用各种简单的方法(实验)来说明空气的存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动手做实验等探究活动,更好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2、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各种的实验活动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转变为探究式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问题1:高空中降落伞像一朵“盛开”的花,是什么东西使降落伞撑开呢?问题2:如果是空气,那空气又在哪里呢?从而引出本节研究的课题“看不见的空气”(二)新课教学活动1 :空气在哪里导入:播放“把海绵放进水里”视频。

提问:影片里你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还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气在哪里目的:通过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活动2:“捕捉”空气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气"逮住"放到我们面前吗活动: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观察:请大家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方法来感觉空气是怎样的。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弹性,能变形的。

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满塑料袋;通过让学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觉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活动3:转移空气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

(1)把玻璃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进满水后,再将玻璃杯慢慢倒着竖起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饮料瓶。

交流: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活动,你发现了什么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转移,从而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活动4:压缩空气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百校联赛”一等奖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百校联赛”一等奖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第1课时。

教材分析:“看不见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指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学生能找到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认识,但实验的操作规范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

让他们亲历自己动手、动脑实验等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2)能用多种方法、多种感觉器官认识空气的性质,学会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体验科学的实验乐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养成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空气占据空间,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扇子、风车、空塑料瓶子、小砖块、气球、保鲜袋、水槽等。

学生准备:笔、保鲜袋等。

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引出课题师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植物都离不了”。

(预设)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试着猜出谜底空气。

谈话: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那同学们,你们见过空气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讨论一下。

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

师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二、联系实际,认识空气1、空气在哪里师提问: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可是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怎样才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

2、实验操作认识空气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纸扇子、纸风车、小砖块、水槽以及空塑料瓶子,同学们能用这些材料证明空气的存在吗怎样证明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注意小组合作,观察现象。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小组交流看到的现象。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料和“捕捉”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探究到的: ① 气球; ②
空瓶子; ③ 保鲜袋; ④ 其它胶袋; ⑤充气求生衣; ⑥ 气垫;
⑦ 充气玩具; ⑧ 篮球等等)。
师:你们刚才的发现都很好,你们所提到的都可以把空
气“捕捉”到。你们看一看、闻一闻这些空气是怎样的空气
(颜色、味道、气味)?你们是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探
实验步骤和方法: 1、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
2
、倒扣直立着按入水底。
实验结果:把玻璃杯竖直提起后,再看纸团,纸团不会
湿。
学生:老师,为什么纸团这样都不会湿呢?
师:你们利用实验台上的材料做一做次实验,你就会慢
慢体会到的,是空气占据了空间。
(四)师:我们知道空气是可以“捕捉”的,空气可以
占据空间,但我们能不能把瓶子里的空气装到另一个杯子
变化。
2
、用手压活塞时的感觉。
3
、松开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
(这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由各人
发表见解)
实验的结果:通过实验知道,空气可被压缩,压缩空气
有弹性,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六) 师: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发现压缩空气有什
么作用?有哪些地方应用到呢?(由学生去发现,作汇报)
(学生可能想到的:商场门口的充气拱门、橡皮艇、充 气坐垫、充气球等等)
乙组的球充气比甲组少。比赛的结果甲组赢了乙组。)
问题 1:通过观看比赛,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问题 2:通过观看比赛,甲组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通过观察, 围绕前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由各小组
作汇报(结论:正常充气的球弹性好,弹得高,充气少的球
弹性差,弹得不高。)
师:从这个例子可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

《看不见的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看不见的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 科学知识: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 能力培养: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二、设计意图本课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的空气,并在“豆子发芽”实验过程中以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水里的动物需要空气吗?”,让学生体验不同学习方式的同时,获得生命离不开空气的认识;最后通过上网学习,与更多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把保护大气环境的教育自然地渗透其中,以期形成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爱护,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对比实验,搜集信息、讨论等活动,了解生命与空气的关系。

同时教给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科学方法。

即引领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并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流程情景引入――体验活动――交流讨论――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收集资料――拓展。

四、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五、教学准备教师: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

学生: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

六、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上节课学习了空气的一部分性质,你还记得有哪些么?生:无色无味,无气味,能够流动。

师:真的能够流动么?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么?四、活动三:转移空气提问:这个瓶子里面是空的吗?为什么?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把瓶子里面的空气移到杯子里?活动:学生实验。

幼儿园《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幼儿园《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幼儿园《看不见的空气》教案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幼儿园的大班或小班,主要是为了教授幼儿园的学生有关于空气的一些知识,让他们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园的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发现空气是无形无色的;•了解空气的运动规律;•能够感受到空气对环境和人的影响。

教学内容导入1.引导幼儿想象深海里的鱼、鲸等动物是如何生存的,提出空气是生命必须的。

2.展示室内外景,让幼儿发现和说出被空气包围的物体和人,如树、气球、自己等。

3.让幼儿将手指伸入水中,让他们发现手指上产生的会起波纹, 此时引导幼儿发现了一种叫它“气”的东西。

体验1.将气球挂起来,用手拍打或风吹动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空气的存在。

2.将两片纸对折,并吹气进去,让幼儿能看到纸片随着气流飞舞,引导幼儿发现空气的轻盈存在。

3.鼓起蓝色的气球,将它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再放松它,让幼儿看看气球是如何移动的,引导幼儿了解空气是具有形体的。

观察与总结1.引导幼儿观察空气对环境,如风吹动树叶和草等的影响。

2.向幼儿展示一张照片,上面有爆炸的高楼建筑,让他们思考这些高楼是如何被炸塌的,引导幼儿总结出空气是有质量、有体积的,并能产生巨大的压力。

3.让幼儿体验空气的重量,让他们将手伸到窗外,感受到窗户外侧的气体的压力,引导幼儿了解空气在地球上的运动规律。

提高引导幼儿思考,假设没有空气,生命和生态又是如何发展的。

然后,引导幼儿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如果地球上没有空气,你能否呼吸?植物又是怎样生长的?风和雨云又是怎样形成的?教学方式本教案主要以体验为主,结合观察和思考,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活动、自然现象观察和解说,掌握有关于空气的基本知识。

在互动中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老师需要在课堂上及时收集幼儿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口头、笔记、简单测试等途径对幼儿进行评估。

对于每个幼儿的发言、观察、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估。

第六单元看不见的空气

第六单元看不见的空气

第六单元看不见的空气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简析:《看不见的空气》是小学《自然》教材第一册的第六单元,教材选择能激发学生探究空气兴趣的探究活动和实践制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空气,了解空气。

教材的第一课通过感觉空气的存在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通过体会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培养学生选择实验方案、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第二课通过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第三课通过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利用空气造福人类的意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动手制作能力。

第四课通过了解周围空气的清洁程度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1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初步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无嗅、会流动、占据空间且有重量,热空气会上升。

3体会空气的作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设想各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

2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

3了解周围空气的清洁程度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制作降落伞。

3对校园周围空气灰尘的检测。

2学情分析空气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对这一探究主题是相当感兴趣的。

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无意识地接触了空气,认识了空气,也初步具备了有关空气污染的经验,只是不曾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对于空气的作用只是局限于对降落伞、热气球等具体事物的认识。

其次,由于大部分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完整地、正确地解释实验现象,本单元在继续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将着重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3教学评价本单元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评价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等能力,其次评价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及自评能力。

1空气在哪里一、活动设计:活动一:感觉空气(P52、P53)活动目标:1通过捉空气的活动,引出研究对象。

2通过捉空气活动的交流,体会到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三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空气的存在,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我们周围。

3.实验环节: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例如吹气球、吹纸片等。

4.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作用和重要性。

5.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重要性,布置课后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空气的概念、实验现象和空气的重要性等内容。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空气的相关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课后小实验来进行。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空气的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等。

三年级科学教案-看不见的空气-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三年级科学教案-看不见的空气-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6看不见的空气教案一、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他们希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经历思考来理解现象产生的原因,来总结出其中规律。

但毕竟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实验探究的过程还不是很熟悉,动手操作能力也没有那么强,可能会对课程当中的实验探究造成一定的延滞。

因此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实验探究而获取空气性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三方面入手来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用各种简单的方法(实验)来感知空气的存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具有流动性。

3.知道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能力,学会交流、概括总结所发现科学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直观法、探究法、讨论法、合作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通过探究来证明空气所具有的相关性质五、教学准备:玻璃杯、纸扇子、有孔小砖块、塑料瓶、保鲜袋、牙签、水槽、小杯子、水、纸巾、小胶瓶、针筒等。

六、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导入新课: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离不了,你们猜猜是什么?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拿出一个空玻璃杯,寻问里面是否装有东西?2.展示一张干纸巾,并邀请学生摸摸看。

3、老师提问学生:“如果将这干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倒扣于水中纸巾会不会弄湿呢?”4、老师进行魔术表演,然后将纸巾从杯子中取出,让同个学生再摸一遍5老师提问学生:“纸巾是干的,也就证明了水没有进入到杯子里,那是什么在阻挡水的进入呢?”6老师再次提问学生:“那一开始怎么看不见它呢?”7、老师对课体进行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跟本课相关的一些问题。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看不见的空气-省赛一等奖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看不见的空气-省赛一等奖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分宜一小帅莉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二、教学准备塑料袋,气球,广口瓶,风力,粉笔,纸,水槽,石头,吸管,袋子三、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PPT展示谜语(学生发言)导入课题:认识空气(二)活动1师:空气在哪(学生自由发言说找空气的方法)生体验深呼吸。

师提供材料,学生找空气。

PPT出示实验规则。

2、(出示记录表)怎么才能知道哪个组的方法多呢(指图)每个组都有这样的一个表格,大家每有一种方法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就记下你们用到的材料、做法、发现以及用到的感官。

(学生认真听要求)学生找空气,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找空气的过程及发现。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三)活动2师: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空气生说,师板书。

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形状透明(四)活动3师:普普通通的空气,同学们竟然有这么多的发现。

师演示,杯子装满水,丢入一块橡皮擦,发生了什么现象生:橡皮擦把水从瓶子里挤出来了,把水的地方占了。

导出:液体与固体点据空间。

老师用水槽、水、杯子、报纸来为大家表演这个小魔术。

魔术正式开始,我们先把纸巾塞到杯子的底部,压紧,使它掉不下来,然后杯口朝下,竖直、缓慢的把整个杯子压倒水中,最后竖直向上取出。

现在报纸是干的还是湿的生:干的。

师取出纸巾,让学生检验。

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报纸为什么不湿有的时候报纸为什么又会湿掉生:杯口向下的时候,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进不去,所以报纸不会湿。

师:那水为什么进不去呢生:因为空气占据了里面的位置。

教师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师:同学们也想试一试吗生(齐):想。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精心的《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不见的空气》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以学生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空气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展创新思维。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移动空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占据体积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1、科学知识目标: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活动二:“捕捉”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起来,然后充分运用感官去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开展。

活动三:转移空气。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学生在实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经过前面的一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空气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说课题目:看不见的空气使用教材: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自制实验器具能直观帮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对概念的认知,同时,操作简便,适于演示,亦适于分组实验,适用性广泛。

取材常见,经巧妙组合,即为一组遵循学生学习进阶的实验。

【具体改进要点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设计能让三年级学生理解和显见的实验,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所以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从水(液体)和石块(固体)能占据空气的实验作为设计类比,设计将空气注入密封的瓶中,类比石块使瓶中的水,流出,因此,利用常用实验器材,并将材料进行相应加工,设计实验组,下面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实验在《看不见的空气》(第二课时)学习中的巨大作用。

一、说教材和学习内容教材解析:《看不见的空气》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空气》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

认识空气是小学科学关于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在其他教材版本中也有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

教材在编排上主要研究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习内容:空气尽管真实存在,却有常被忽略,本节课是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空气有了初步认识后,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并设计实验用显而易见的证据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教学目标为:1.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初步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2.能探寻更多的实验及证据,反复验证,巩固和加强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

3.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三、说重点、难点教学尊重学科特点,讲求真实和证据。

将重点定为:实验实证,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而教学难点则是: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实验设计及证据分析。

四、说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走进课堂并非一张白纸,基于学生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他们对空气已有一些初步的认知,如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空气真实存在等,但往往在真实的情境中,又非常容易忽略它的存在,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认知模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三小学郑丽荣
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空气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创新思维。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移动空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占据体积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3、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和科学素养。

4、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
气球、纸扇子、小砖块、塑料瓶、保鲜袋、水槽、多种形状烧杯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伙伴,他给我们带来一条谜语,我们来猜一猜。

学生答(空气)。

教师(出示一个装满水的的饮
料瓶)捏一捏问,为什么捏不动?(出示一个空的饮料瓶,拧紧瓶盖)用力捏瓶子,观察现象。

提问,里面空了,为什么捏下去又起来呢?生回答:因为瓶子里面有空气。

师提问:看得见吗?
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
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纸扇子、小砖块、饮料瓶,同学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怎样证明?
实验:扇动扇子、把小砖块放入水里、把空的饮料瓶放入水里,注意小组合作,观察现象。

谈话: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交流:说说各组所见的现象。

汇报: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小结: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只要有缝隙的地方就有空气存在。

活动二:“捕捉”空气
谈话:知道了空气在哪里,同学们想不想亲手捉一些空气来体验一下?用什么方法能把空气装起来呢?
交流:先小组,后班级。

提问:老师想用保鲜袋“捕捉”空气,怎么做?用保鲜袋“捕捉”空
气后,怎么做呢?(阅读教材46页)
操作:用手摸一摸、压一压、拍一拍、抱一抱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操作:用手捏一捏,放松,有什么现象?
操作:用手敲一敲,听一听有什么声音?
操作:用铅笔把袋子刺穿(注意安全),用手挤压塑料袋,脸,鼻,口放在洞口,有什么感觉?
汇报交流:同学们的感觉。

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
谈话:看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老师也很高兴,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好不好?(做一个“纸团不湿”的实验给同学们看)
提问:为什么纸团不会湿呢?水槽里的水为什么跑不到玻璃杯里去呢?
活动三:空气占据空间吗?
我们知道空气是可以“捕捉”的,下面我们来探究空气是否可以占据空?首先看视频,然后模拟实验。

引导:你们发现了什么?纸团湿或者不湿。

学生: 亲手实验,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科学探究。

结论:纸团不湿,从而说明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空气的许多知识,知道了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空气能够占据空间,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会流动的气体。

我们人类、自然界的美丽画面都离不开空气,所以我们要
爱护空气,保护环境,让我们的世界和谐发展,丰富多彩!板书设计:
看不见的空气
无色无味无形状
空气
会流动占据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