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科学《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合集下载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如空气是一种物质、空气有质量、空气可以被压缩等。

同时,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物质有一定的了解,如水、土地、石头等。

但是,他们对空气这种无形的物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2.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2.实验教学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性质。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气球、塑料袋、玻璃管、水槽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气球和一个塑料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吹气球、塑料袋装空气等,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用玻璃管吹气,观察气泡的产生;将气球放在水槽中,观察气球的浮沉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空气的哪些性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如何保护空气?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教案和教学反思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教案和教学反思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
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有摸不着。

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单元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护空气环境的意识。

2、本节课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空气”的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情分析
1.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了解到学生已经对空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它的一些性质也略知一二。

同时他们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实验,这样我设计实验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但实验的操作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
3.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道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质量。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3、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存在,并用简单的方法来证明,探究空气的性质。

看不见的空气

看不见的空气

《瞧不见得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得方法证明空气得存在。

2、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得性质3、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与科学素养。

4、培养小组合作得团队精神与乐于思考、勇于探索得科学素养、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观察、证明空气得存在,了解空气得性质。

教学准备: 小砖块、塑料瓶、保鲜袋、水槽、杯子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这节课,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伙伴,您们瞧,她来了!我们一起与她打声招呼吧!熊大给大家出了一道谜语,咱们一起来瞧瞧。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与熊大一起来探究这瞧不见得空气、板书课题:瞧不见得空气二、实验探究活动一:空气在哪里?1、谈话:既然空气瞧不见,那您知道空气在哪里呢?(生回答,空气在我们得身边,我们得周围。

)空气真得在我们身边不?您要怎么证明?拿出您得右手,捏上您得鼻子,抿上嘴巴,屏住呼吸,5、4、3、2、1,什么感觉?(很难受。

我们呼吸得就就是空气。

)2、您能举例说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呢?小组内交流交流说说您得方法。

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生1:往气球里打气,气球变大。

生2:往轮胎打气,轮胎也会鼓起来····)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3、教师做实验,学生仔细观察现象、1)把小砖块放入水里。

2)把空得塑料瓶子放到水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4、组长反馈交流同学们得发现。

实验结论:1)瞧到水进入瓶中,会出现水泡,说明了空瓶子里有空气存在、2)瞧到小砖块在水中冒出泡泡、说明了小砖块里有空气存在。

(您们小组个个都就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小组长也总结得很科学、) 谈话:大家发现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证明了空气得存在、) 5、教师小结:任何一种东西,只要有一点点得缝隙,缝隙里就会有空气。

活动二:“捕捉"空气1、谈话:在探究中我们知道周围都存在着空气,试着用手捉一些,伸出您得双手,摸一摸空气,抓一抓空气,怎样抓住了不?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能把空气装起来呢?指名回答。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2020-04-22说课稿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不见的空气》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以学生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空气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创新思维。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移动空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占据体积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一、我确定的教学方向——三目标一重点 1、科学知识目标: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二、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三活动一讨论活动一:空气在哪里?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活动二:“捕捉”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起来,然后充分运用感官去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活动三:转移空气。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科学》第三单元《认识空气》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

【教材分析】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节课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护空气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了解到学生们已经对空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它的一些性质也略知一二。

但学生们对空气的认识是零散的、不完整的、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他们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实验,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实验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设计理念】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没有真正研究过它。

本节课借助学生对空气已有的了解,以“看不见的空气”为探究内容,指导学生通过“空气在哪里?”,“捕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等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进一步用多种方法来认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同时,通过实验来让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最后用玩气球游戏来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认识到知识的奇妙。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又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另外,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并且占据空间的气体。

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能流动,能被压缩的性质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究空气的性质及其应用过程,培养他们利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实验信息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认真、细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精选】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 看不见的空气》教案|粤科版

【精选】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 看不见的空气》教案|粤科版

《6 看不见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用各种简单的方法(实验)来说明空气的存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动手做实验等探究活动,更好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2、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各种的实验活动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转变为探究式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问题1:高空中降落伞像一朵“盛开”的花,是什么东西使降落伞撑开呢?问题2:如果是空气,那空气又在哪里呢?从而引出本节研究的课题“看不见的空气”(二)新课教学活动1 :空气在哪里导入:播放“把海绵放进水里”视频。

提问:影片里你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还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气在哪里目的:通过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活动2:“捕捉”空气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气"逮住"放到我们面前吗活动: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观察:请大家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方法来感觉空气是怎样的。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弹性,能变形的。

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满塑料袋;通过让学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觉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活动3:转移空气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

(1)把玻璃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进满水后,再将玻璃杯慢慢倒着竖起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饮料瓶。

交流: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活动,你发现了什么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转移,从而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活动4:压缩空气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百校联赛”一等奖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百校联赛”一等奖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第1课时。

教材分析:“看不见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指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学生能找到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认识,但实验的操作规范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

让他们亲历自己动手、动脑实验等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2)能用多种方法、多种感觉器官认识空气的性质,学会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体验科学的实验乐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养成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空气占据空间,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扇子、风车、空塑料瓶子、小砖块、气球、保鲜袋、水槽等。

学生准备:笔、保鲜袋等。

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引出课题师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植物都离不了”。

(预设)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试着猜出谜底空气。

谈话: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那同学们,你们见过空气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讨论一下。

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

师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二、联系实际,认识空气1、空气在哪里师提问: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可是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怎样才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

2、实验操作认识空气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纸扇子、纸风车、小砖块、水槽以及空塑料瓶子,同学们能用这些材料证明空气的存在吗怎样证明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注意小组合作,观察现象。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小组交流看到的现象。

幼儿园《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幼儿园《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幼儿园《看不见的空气》教案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幼儿园的大班或小班,主要是为了教授幼儿园的学生有关于空气的一些知识,让他们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园的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发现空气是无形无色的;•了解空气的运动规律;•能够感受到空气对环境和人的影响。

教学内容导入1.引导幼儿想象深海里的鱼、鲸等动物是如何生存的,提出空气是生命必须的。

2.展示室内外景,让幼儿发现和说出被空气包围的物体和人,如树、气球、自己等。

3.让幼儿将手指伸入水中,让他们发现手指上产生的会起波纹, 此时引导幼儿发现了一种叫它“气”的东西。

体验1.将气球挂起来,用手拍打或风吹动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空气的存在。

2.将两片纸对折,并吹气进去,让幼儿能看到纸片随着气流飞舞,引导幼儿发现空气的轻盈存在。

3.鼓起蓝色的气球,将它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再放松它,让幼儿看看气球是如何移动的,引导幼儿了解空气是具有形体的。

观察与总结1.引导幼儿观察空气对环境,如风吹动树叶和草等的影响。

2.向幼儿展示一张照片,上面有爆炸的高楼建筑,让他们思考这些高楼是如何被炸塌的,引导幼儿总结出空气是有质量、有体积的,并能产生巨大的压力。

3.让幼儿体验空气的重量,让他们将手伸到窗外,感受到窗户外侧的气体的压力,引导幼儿了解空气在地球上的运动规律。

提高引导幼儿思考,假设没有空气,生命和生态又是如何发展的。

然后,引导幼儿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如果地球上没有空气,你能否呼吸?植物又是怎样生长的?风和雨云又是怎样形成的?教学方式本教案主要以体验为主,结合观察和思考,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活动、自然现象观察和解说,掌握有关于空气的基本知识。

在互动中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老师需要在课堂上及时收集幼儿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口头、笔记、简单测试等途径对幼儿进行评估。

对于每个幼儿的发言、观察、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估。

(完整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看不见的空气》

(完整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看不见的空气》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和平东方小学朱媛玲教学内容: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3、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和科学素养。

4、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小砖块、塑料瓶、保鲜袋、水槽、杯子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这节课,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伙伴,你们看,他来了!我们一起和他打声招呼吧!熊大给大家出了一道谜语,咱们一起来看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熊大一起来探究这看不见的空气。

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空气二、实验探究活动一:空气在哪里?1、谈话:既然空气看不见,那你知道空气在哪里呢?(生回答,空气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周围。

)空气真的在我们身边吗?你要怎么证明?拿出你的右手,捏上你的鼻子,抿上嘴巴,屏住呼吸,5、4、3、2、1,什么感觉?(很难受。

我们呼吸的就是空气。

)2、你能举例说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呢?小组内交流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生1:往气球里打气,气球变大。

生2:往轮胎打气,轮胎也会鼓起来····)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3、教师做实验,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1)把小砖块放入水里。

2)把空的塑料瓶子放到水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4、组长反馈交流同学们的发现。

实验结论:1)看到水进入瓶中,会出现水泡,说明了空瓶子里有空气存在。

2)看到小砖块在水中冒出泡泡。

说明了小砖块里有空气存在。

(你们小组个个都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小组长也总结得很科学。

)谈话:大家发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证明了空气的存在。

)5、教师小结:任何一种东西,只要有一点点的缝隙,缝隙里就会有空气。

活动二:“捕捉”空气1、谈话:在探究中我们知道周围都存在着空气,试着用手捉一些,伸出你的双手,摸一摸空气,抓一抓空气,怎样抓住了吗?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能把空气装起来呢?指名回答。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教案 《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教案 《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教案《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6、看不见的空气
教学内容:
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6 课
学生分析:
1、本课是在学生通过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了一些动植物、水等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空气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

2、空气无处不在,但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究竟是什幺样的种物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难以言表,本课将引领学生运用感觉器官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对空气进行科学的认识。

设计思想:
第一: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使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确实实存在的。

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空气的性质。

第三:通过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对空气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空气是什幺样的物质。

⑵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⑶能说出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⑴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存在;⑵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⑶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使。

三年级科学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
学会对比的方法。
教具学具
注射器、橡皮
教法学法
观察、分析、实验教学环节教师源自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二、激发兴趣
引学达标
三、质疑解析
延伸目标
四、智能练习
达成目标
五、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师:瘪了的篮球通过打气会鼓起来,说明了什么?(空气占据空间),那么给篮球打了很多气为什么篮球没有继续长大,打进的气到哪里去了?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怎样能证明自己捉到的确实是空气。
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1.师:旋紧盖的空瓶不能捏瘪,请同学们思考这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方法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师演示实验:“纸团不湿”的实验。
1.师:大家知道水也会占空间,我们可以将瓶子里的水装入到烧杯中,空气也占据空间,那么有没有办法将一个瓶内的空气转移到这个烧杯里呢?
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重点
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难点
实验活动。
教具学具
矿泉水瓶
教法学法
观察、实践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二、激发兴趣
引学达标
三、质疑解析
延伸目标
四、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1.师:拿一旋紧盖装满水的矿泉水瓶,问学生里面装有什么?能不能捏瘪?
课题
6.看不见的空气
课型
新授
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第六单元看不见的空气

第六单元看不见的空气

第六单元看不见的空气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简析:《看不见的空气》是小学《自然》教材第一册的第六单元,教材选择能激发学生探究空气兴趣的探究活动和实践制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空气,了解空气。

教材的第一课通过感觉空气的存在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通过体会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培养学生选择实验方案、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第二课通过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第三课通过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利用空气造福人类的意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动手制作能力。

第四课通过了解周围空气的清洁程度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1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初步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无嗅、会流动、占据空间且有重量,热空气会上升。

3体会空气的作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设想各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

2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

3了解周围空气的清洁程度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制作降落伞。

3对校园周围空气灰尘的检测。

2学情分析空气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对这一探究主题是相当感兴趣的。

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无意识地接触了空气,认识了空气,也初步具备了有关空气污染的经验,只是不曾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对于空气的作用只是局限于对降落伞、热气球等具体事物的认识。

其次,由于大部分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完整地、正确地解释实验现象,本单元在继续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将着重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3教学评价本单元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评价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等能力,其次评价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及自评能力。

1空气在哪里一、活动设计:活动一:感觉空气(P52、P53)活动目标:1通过捉空气的活动,引出研究对象。

2通过捉空气活动的交流,体会到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三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空气的存在,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我们周围。

3.实验环节: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例如吹气球、吹纸片等。

4.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作用和重要性。

5.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重要性,布置课后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空气的概念、实验现象和空气的重要性等内容。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空气的相关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课后小实验来进行。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空气的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等。

三年级科学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冠军奖

三年级科学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冠军奖

6、《看不见的空气》教学内容:看不见的空气教学目标:1、通过用各种简单的方法(实验)来说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观察、动手做实验等探究活动,更好地了解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的实验活动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转变为探究式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学具准备:教具与学具:ppt课件,风车,空瓶子。

每个实验小组备有杯子、集气瓶各1个,装有2/3水的水槽、小砖块各一个,塑料袋(保鲜袋)数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的主题1、猜谜语;2、是呀!空气既然看不见,又摸不着,那它又在哪里呢这就是本节要研究的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二、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活动(一)师:空气既看不见,摸不着,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呢学生交流讨论。

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两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1、把空的塑料瓶子放到水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2、把小砖块轻轻放到水里,观察又有什么现象出现师:同学们,上面两个实验可证明空气的存在,谁还能想出其它方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呢(二)师:在探究中我们知道周围都存在着空气。

那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些空气“捕捉”到呢如果可以,那我们又用什么方法来“捕捉”空气呢谁能想出办法来学生活动:可用实验台上的材料或用其它的材料来“捕捉”空气。

师:你们刚才的发现都很好,你们所提到的都可以把空气“捕捉”到。

你们看一看、闻一闻这些空气是怎样的空气(颜色、味道、气味)你们是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探究中已经“捕捉”到了空气(三)师:同学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实验,探究出很多问题,收获很大,老师很高兴,所以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有什么办法把纸团放到水里而且“纸团不湿”,谁想试一试实验材料:一个水槽,一个玻璃杯,一张废纸和水。

实验步骤和方法:1、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

2、倒扣直立着按入水底。

实验结果:把玻璃杯竖直提起后,再看纸团,纸团不会湿。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安排了《认识空气》单元。

整个单元设计了“看不见的空气”、“离不开的空气”两个专题。

“看不见的空气”是《认识空气》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指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材设计了空气在哪里?“捕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转移空气、压缩空气等几个活动。

了解空气需要从证明空气的存在开始,因此本课起着统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作用。

二、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体验科学的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对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很强,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培养科学的素质。

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观察能力,具有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建立是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的。

能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培养本阶段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

学生对似乎“熟悉”的、却看不见又摸不着的空气,他们会感兴趣吗?为了引领学生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初步认识空气的性质及空气与地球生命间的关系,所以本人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力图使探究活动生动、有趣、有悬念,以此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因此本人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选材上,不仅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与原有经验,还考虑到能让他们人人参与。

让他们亲历自己动手、动脑实验等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三、教学目标科学与技能:了解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会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科学的实验乐趣,锻炼学生的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精心的《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不见的空气》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以学生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空气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展创新思维。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移动空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占据体积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1、科学知识目标: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活动二:“捕捉”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起来,然后充分运用感官去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开展。

活动三:转移空气。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学生在实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经过前面的一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空气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科学《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三年《科学》看不见的空气(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各种简单的方法(实验)来说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观察,动手做实验等探究活动,更好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3、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转变为探究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自行动手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具准备:
 1、学生:小风车(每组一个)、小空塑料瓶子
 玻璃杯、装有2/3水的水槽、注射器、橡皮、气球和保鲜袋每人一个
 2、教师:小空塑料瓶、玻璃杯、装有二分之三的水槽、注射器、橡皮、小皮球、打气筒、海绵(一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能引发关于空气的科学问题的情境。

 1、猜谜语:“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都离不了”。

 2、播放碟片中的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