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如空气是一种物质、空气有质量、空气可以被压缩等。
同时,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物质有一定的了解,如水、土地、石头等。
但是,他们对空气这种无形的物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2.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2.实验教学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性质。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气球、塑料袋、玻璃管、水槽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气球和一个塑料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吹气球、塑料袋装空气等,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用玻璃管吹气,观察气泡的产生;将气球放在水槽中,观察气球的浮沉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空气的哪些性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如何保护空气?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三年科学《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三年科学《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三年《科学》看不见的空气(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各种简单的方法(实验)来说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观察,动手做实验等探究活动,更好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3、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转变为探究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自行动手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具准备:
1、学生:小风车(每组一个)、小空塑料瓶子
玻璃杯、装有2/3水的水槽、注射器、橡皮、气球和保鲜袋每人一个
2、教师:小空塑料瓶、玻璃杯、装有二分之三的水槽、注射器、橡皮、小皮球、打气筒、海绵(一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能引发关于空气的科学问题的情境。
1、猜谜语:“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都离不了”。
2、播放碟片中的降。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教案和教学反思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
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有摸不着。
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单元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护空气环境的意识。
2、本节课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空气”的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情分析
1.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了解到学生已经对空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它的一些性质也略知一二。
同时他们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实验,这样我设计实验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但实验的操作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
3.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道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质量。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3、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存在,并用简单的方法来证明,探究空气的性质。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课件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 用。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存在,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空气的 性质。
说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认识,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陌生 的,但并没有真正研究过它但实验的规范 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以引导 为主,实验为重
2.下列结构中不存在染色体的是(
) A.细胞质B.细胞核
)
C.精子
D.卵细胞
3.关于精子和卵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叙述,错误一项是( A.分别与体细胞里的相同 C.相加后与体细胞里的相同
B.都比体细胞里的少一半 D.相加后与受精卵里的相同 )
4.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 A.都来自父方
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C.都来自母方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能力培养: (1)能用观察、动手做实验等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 能力。 (2)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 行验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精神,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 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小学科学说课课件
看不见的空气(第一学时)
黄山区耿城中心学校 汤爱忠
课
教
教 教
件
材
学 学
导
分
方 过
航
析
法 程
教
• 结
学
束
反
放
思
映
说教材
看不见的空气
《瞧不见得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得方法证明空气得存在。
2、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得性质3、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与科学素养。
4、培养小组合作得团队精神与乐于思考、勇于探索得科学素养、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观察、证明空气得存在,了解空气得性质。
教学准备: 小砖块、塑料瓶、保鲜袋、水槽、杯子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这节课,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伙伴,您们瞧,她来了!我们一起与她打声招呼吧!熊大给大家出了一道谜语,咱们一起来瞧瞧。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与熊大一起来探究这瞧不见得空气、板书课题:瞧不见得空气二、实验探究活动一:空气在哪里?1、谈话:既然空气瞧不见,那您知道空气在哪里呢?(生回答,空气在我们得身边,我们得周围。
)空气真得在我们身边不?您要怎么证明?拿出您得右手,捏上您得鼻子,抿上嘴巴,屏住呼吸,5、4、3、2、1,什么感觉?(很难受。
我们呼吸得就就是空气。
)2、您能举例说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呢?小组内交流交流说说您得方法。
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生1:往气球里打气,气球变大。
生2:往轮胎打气,轮胎也会鼓起来····)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3、教师做实验,学生仔细观察现象、1)把小砖块放入水里。
2)把空得塑料瓶子放到水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4、组长反馈交流同学们得发现。
实验结论:1)瞧到水进入瓶中,会出现水泡,说明了空瓶子里有空气存在、2)瞧到小砖块在水中冒出泡泡、说明了小砖块里有空气存在。
(您们小组个个都就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小组长也总结得很科学、) 谈话:大家发现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证明了空气得存在、) 5、教师小结:任何一种东西,只要有一点点得缝隙,缝隙里就会有空气。
活动二:“捕捉"空气1、谈话:在探究中我们知道周围都存在着空气,试着用手捉一些,伸出您得双手,摸一摸空气,抓一抓空气,怎样抓住了不?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能把空气装起来呢?指名回答。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6.《看不见的空气》说课
6.《看不见的空气》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
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看不见的空气》。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看不见的空气》是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的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再通过给篮球打气和挤压注射器里面的空气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空气具有可被压缩这一性质,并能将其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在“比较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空气,并能用语言描述所了解的空气;二、说学生:本课为“认识空气”第1课时,是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
“空气”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
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感觉及(借助媒体、实验)间接感觉: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及空气实实在在存在着、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流动等属性。
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精神,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四、说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1、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安排了《认识空气》单元。
整个单元设计了“看不见的空气”、“离不开的空气”两个专题。
“看不见的空气”是《认识空气》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指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材设计了空气在哪里?“捕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转移空气、压缩空气等几个活动。
了解空气需要从证明空气的存在开始,因此本课起着统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作用。
二、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体验科学的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对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很强,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培养科学的素质。
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观察能力,具有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建立是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的。
能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培养本阶段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
学生对似乎“熟悉”的、却看不见又摸不着的空气,他们会感兴趣吗?为了引领学生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初步认识空气的性质及空气与地球生命间的关系,所以本人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力图使探究活动生动、有趣、有悬念,以此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因此本人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选材上,不仅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与原有经验,还考虑到能让他们人人参与。
让他们亲历自己动手、动脑实验等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三、教学目标科学与技能:了解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科学》第三单元《认识空气》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
【教材分析】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节课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护空气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了解到学生们已经对空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它的一些性质也略知一二。
但学生们对空气的认识是零散的、不完整的、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他们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实验,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实验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设计理念】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没有真正研究过它。
本节课借助学生对空气已有的了解,以“看不见的空气”为探究内容,指导学生通过“空气在哪里?”,“捕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等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进一步用多种方法来认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同时,通过实验来让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最后用玩气球游戏来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认识到知识的奇妙。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又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另外,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并且占据空间的气体。
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能流动,能被压缩的性质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究空气的性质及其应用过程,培养他们利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实验信息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认真、细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精选】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 看不见的空气》教案|粤科版
《6 看不见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用各种简单的方法(实验)来说明空气的存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动手做实验等探究活动,更好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2、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各种的实验活动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转变为探究式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问题1:高空中降落伞像一朵“盛开”的花,是什么东西使降落伞撑开呢?问题2:如果是空气,那空气又在哪里呢?从而引出本节研究的课题“看不见的空气”(二)新课教学活动1 :空气在哪里导入:播放“把海绵放进水里”视频。
提问:影片里你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还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气在哪里目的:通过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活动2:“捕捉”空气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气"逮住"放到我们面前吗活动: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观察:请大家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方法来感觉空气是怎样的。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弹性,能变形的。
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满塑料袋;通过让学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觉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活动3:转移空气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
(1)把玻璃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进满水后,再将玻璃杯慢慢倒着竖起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饮料瓶。
交流: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活动,你发现了什么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转移,从而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活动4:压缩空气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
《空气在哪里》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教版《自然》第一册第六单元“看不见的空气”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的导入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引领的作用,为以后进一步认识空气、探究空气的作用等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活动又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
首先我在课的一开始做一个小小的“热身”游戏,让他们听一段“喜刷刷”的音乐,在听音乐的同时闭上嘴巴、捏住鼻子,然后再谈一谈有何感受。
这样,不但能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去初步感觉空气的存在,并且通过谈感受、谈想法,在与教师一问一答的互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接着通过“捉空气”活动,引导学生讲出在哪里捉的,通过交流的同时体会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空气在哪里》一课主要通过“感觉空气”的活动,要求学生设想多种方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具想办法来感觉塑料袋里的空气。
(老师提供了塑料袋、水缸、水、大头针、洗洁精等)。
学生分组实验。
(按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有的一个人做;有的两个人边讨论边做;也有的自己做了一会儿又和别人讨论还有什么方法……)。
我接着又启发学生“还用了什么方法来感觉(塑料袋里的空气)?”学生说:用眼睛看。
用大头针在塑料袋上戳个小洞,涂上洗洁精,再捏塑料袋,就会看到很多气泡,空气都“躲”在气泡里从袋中“跑”出来了;我也是用眼睛看,但方法和××不一样。
我把塑料袋戳个小洞后,洞口对着书,看到了空气在帮我“翻书”;我也是用眼睛看到的,但方法和他们都不一样。
我把塑料袋戳个小洞后放在水里,用手一挤,就看见空气在水里“吹”了许多泡泡;我是用手和脸感觉到的。
我把塑料袋戳个小洞后,对着手和脸,感觉很凉爽;我是用耳朵听到的。
我把塑料袋戳个洞,放在耳朵旁手使劲捏,听到了象风一样的声音;我也是用耳朵听到的。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百校联赛”一等奖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第1课时。
教材分析:“看不见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指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学生能找到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认识,但实验的操作规范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
让他们亲历自己动手、动脑实验等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2)能用多种方法、多种感觉器官认识空气的性质,学会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体验科学的实验乐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养成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空气占据空间,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扇子、风车、空塑料瓶子、小砖块、气球、保鲜袋、水槽等。
学生准备:笔、保鲜袋等。
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引出课题师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植物都离不了”。
(预设)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试着猜出谜底空气。
谈话: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那同学们,你们见过空气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讨论一下。
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
师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二、联系实际,认识空气1、空气在哪里师提问: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可是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怎样才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
2、实验操作认识空气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纸扇子、纸风车、小砖块、水槽以及空塑料瓶子,同学们能用这些材料证明空气的存在吗怎样证明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注意小组合作,观察现象。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小组交流看到的现象。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三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空气的存在,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我们周围。
3.实验环节: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例如吹气球、吹纸片等。
4.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作用和重要性。
5.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重要性,布置课后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空气的概念、实验现象和空气的重要性等内容。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空气的相关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课后小实验来进行。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空气的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等。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说课题目:看不见的空气使用教材: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自制实验器具能直观帮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对概念的认知,同时,操作简便,适于演示,亦适于分组实验,适用性广泛。
取材常见,经巧妙组合,即为一组遵循学生学习进阶的实验。
【具体改进要点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设计能让三年级学生理解和显见的实验,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所以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从水(液体)和石块(固体)能占据空气的实验作为设计类比,设计将空气注入密封的瓶中,类比石块使瓶中的水,流出,因此,利用常用实验器材,并将材料进行相应加工,设计实验组,下面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实验在《看不见的空气》(第二课时)学习中的巨大作用。
一、说教材和学习内容教材解析:《看不见的空气》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空气》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
认识空气是小学科学关于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在其他教材版本中也有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
教材在编排上主要研究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习内容:空气尽管真实存在,却有常被忽略,本节课是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空气有了初步认识后,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并设计实验用显而易见的证据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教学目标为:1.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初步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2.能探寻更多的实验及证据,反复验证,巩固和加强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
3.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三、说重点、难点教学尊重学科特点,讲求真实和证据。
将重点定为:实验实证,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而教学难点则是: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实验设计及证据分析。
四、说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走进课堂并非一张白纸,基于学生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他们对空气已有一些初步的认知,如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空气真实存在等,但往往在真实的情境中,又非常容易忽略它的存在,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认知模糊。
粤教版小学三年级《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课件-
橡皮艇
汽车轮胎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空气的哪些性质?
看不见的空气
气体
无色无味
性质
有弹性 可以流动
占据空间
……
谢谢观赏
设计者:叶小英
制作者:黄雅仪
看不见的空气
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 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它宝贵到处有, 植物动物离不了。
谜底:空气
空气看不见也摸 不着,怎样才能 证明空气确实存
在呢?
挥动手中的风车
扇动扇子
把小砖块或小土块放到水里
把空的塑料瓶子放进水里
还有什么方法可 以找到空气呢?
“捕捉”空气
提示:可以 用 塑料袋、气球、针筒、小杯等材料, 也可用身边其他的材料。
用手摸一摸,压一压, 拍一拍,抱一抱,有什
么感觉呢?
敲一敲,听听 他的声音。
用手捏一捏,再放 松,有什么感觉?
用铅笔把塑料袋刺 穿,手放在洞口, 会有什么感觉?把 鼻子靠洞口闻一闻
有什么感觉?
敲一敲,听听它的声音。
用手摸一摸、压一压、拍一拍、抱一抱,有什么感觉?
捏一捏,再放松,有什么现象呢?
用铅笔把塑料袋刺穿,手放在洞口,会有什么感 觉?把鼻子靠洞口闻一闻有什么感觉?
用手摸一摸,压一压, 拍一拍,抱一抱,有什
么感觉呢?
敲一敲,听听 他的声音。
用手捏一捏,再放 松,有什么感觉?
用铅笔把塑料袋刺 穿,手放在洞口, 会有什么感觉?把 鼻子靠洞口闻一闻
有什么感觉?
空气占据空间吗?
将纸团塞入杯底,然后把杯子全部压 入水中,纸团会不会被淹湿呢?
将纸团塞入杯底,然后把杯子全部 压入水中,纸团会不会淹湿?
• 把纸团塞在杯底,然后把杯子垂直压入 水中,水不会进入杯子里,纸团就不会 淹湿。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范文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范文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进步老师的语言表达才能。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科学知识目的: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2、才能培养目的: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才能,动手才能和逻辑思维才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乐于考虑、勇于探究的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活动二:“捕捉”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起来,然后充分运用感官去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绘出来,通过描绘,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开展。
活动三:转移空气。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可以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学生在实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经过前面的一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空气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
1、突出探究这个中心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讨时间,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本课的三个活动中,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进展猜测、观察和研讨,让学生亲历猜测——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进步科学研究的才能,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突出学生这个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2020-04-22
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不见的空气》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以学生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空气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创新思维。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移动空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占据体积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一、我确定的教学方向——三目标一重点 1、科学知识目标: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二、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三活动一讨论活动一:空气在哪里?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是
存在的。
活动二:“捕捉”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起来,然后充分运用感官去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活动三:转移空气。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学生在实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经过前面的一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空气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
三、我采用的教学理念——三突出一提高 1、突出探究这个中心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讨时间,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本课的三个活动中,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猜测、观察和研讨,让学生亲历猜测——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突出学生这个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
其实课堂是学生的,学生的观察、实验、交流方式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应该支持。
学生的眼光是独特的,教师不可以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观察比较结果,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应该鼓励。
3、突出实验这种手段实验是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实验更能为课堂创设出浓浓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本课开展的三个活动和一个讨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敢猜测、肯合作、肯交流,将动手、动口、动脑融于一体,学习兴趣高昂。
4、提高学生观察、推理、实验的能力本课是一节实验课,实验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的过程,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验操作,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观察、推理、实验的能力。
以上一些,是我个人不成熟的做法,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我将不胜感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