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空气第一课时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课件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 用。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存在,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空气的 性质。
说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认识,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陌生 的,但并没有真正研究过它但实验的规范 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以引导 为主,实验为重
2.下列结构中不存在染色体的是(
) A.细胞质B.细胞核
)
C.精子
D.卵细胞
3.关于精子和卵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叙述,错误一项是( A.分别与体细胞里的相同 C.相加后与体细胞里的相同
B.都比体细胞里的少一半 D.相加后与受精卵里的相同 )
4.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 A.都来自父方
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C.都来自母方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能力培养: (1)能用观察、动手做实验等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 能力。 (2)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 行验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精神,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 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小学科学说课课件
看不见的空气(第一学时)
黄山区耿城中心学校 汤爱忠
课
教
教 教
件
材
学 学
导
分
方 过
航
析
法 程
教
• 结
学
束
反
放
思
映
说教材
看不见的空气
《瞧不见得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得方法证明空气得存在。
2、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得性质3、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与科学素养。
4、培养小组合作得团队精神与乐于思考、勇于探索得科学素养、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观察、证明空气得存在,了解空气得性质。
教学准备: 小砖块、塑料瓶、保鲜袋、水槽、杯子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这节课,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伙伴,您们瞧,她来了!我们一起与她打声招呼吧!熊大给大家出了一道谜语,咱们一起来瞧瞧。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与熊大一起来探究这瞧不见得空气、板书课题:瞧不见得空气二、实验探究活动一:空气在哪里?1、谈话:既然空气瞧不见,那您知道空气在哪里呢?(生回答,空气在我们得身边,我们得周围。
)空气真得在我们身边不?您要怎么证明?拿出您得右手,捏上您得鼻子,抿上嘴巴,屏住呼吸,5、4、3、2、1,什么感觉?(很难受。
我们呼吸得就就是空气。
)2、您能举例说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呢?小组内交流交流说说您得方法。
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生1:往气球里打气,气球变大。
生2:往轮胎打气,轮胎也会鼓起来····)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3、教师做实验,学生仔细观察现象、1)把小砖块放入水里。
2)把空得塑料瓶子放到水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4、组长反馈交流同学们得发现。
实验结论:1)瞧到水进入瓶中,会出现水泡,说明了空瓶子里有空气存在、2)瞧到小砖块在水中冒出泡泡、说明了小砖块里有空气存在。
(您们小组个个都就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小组长也总结得很科学、) 谈话:大家发现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证明了空气得存在、) 5、教师小结:任何一种东西,只要有一点点得缝隙,缝隙里就会有空气。
活动二:“捕捉"空气1、谈话:在探究中我们知道周围都存在着空气,试着用手捉一些,伸出您得双手,摸一摸空气,抓一抓空气,怎样抓住了不?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能把空气装起来呢?指名回答。
看不见的空气
6.空气在哪里单元教学目标:1.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初步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会流动、占据空间且有重量,热空气会上升。
3.体会空气的作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
课时安排:课时4第1课空气在哪里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运用感官和器材想方设法感知空气存在,锻炼学生求异思维,同时体会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
2.通过探究一些物体里是否有空气,培养学生选择实验方案、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设计活动一感觉空气活动目标:1.通过运用感官和器材想方设法感知空气存在。
2.锻炼学生求异思维,同时体会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
活动器材:保鲜袋、脸盆、水、大头针、洗洁精、抹布;活动作业活动二找空气活动目标:通过探究一些物体里是否有空气,培养学生选择实验方案、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器材:辣椒、海绵、粉笔、吸管、石头、透明水槽第2课认识空气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空气和“赶空气”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会流动的。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且有重量,热空气会上升。
3.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活动设计活动一塑料袋里的空气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空气和“赶空气”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会流动的。
2.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活动器材:塑料袋、书、实物投影仪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活动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
2.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活动器材:透明水槽、玻璃杯、餐巾纸活动三空气有重量活动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有重量。
2.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活动器材:气球、吸管、线、大头针、透明胶带活动四热空气上升活动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热空气会上升。
2.培养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活动器材:酒精灯、皱纸、纸风轮、塑料袋。
第3课空气的作用本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作用,增强利用空气造福人类的意识。
看不见的空气讲解
我们知道空气是可以“捕捉”的, 空气可以占据空间,你有办法把集气 瓶里的空气装到烧杯里?
我的方法是:
1、烧杯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烧杯中进满水后,再将 烧杯慢慢倒着竖起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 露出水面 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集气瓶倒立着放入水中,斜插 到烧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集气瓶。
我的发现:
降落伞为什么 会张开呢?
活动1:
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怎样才能证明 空气确实存在呢?
扇动书本
把集气瓶 放进水里
挥动风车 把小砖块放进水里
眼
耳
舌
手
鼻
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它;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活动2:
空气会流动
捕捉空气
知道了空气在哪里,同学们 想不想捉一些空气来玩一玩呀? 用什么方法能把空气装起来呢?
敲用一手敲摸,一听摸听,压一压,拍一拍,抱 他的声一音抱。,有用什铅么笔感把觉塑呢料?袋刺穿,收放在 洞口,会有什么感觉?
用手捏一捏,再放 松,有什么感觉?
讨论: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活动3: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6.《看不见的空气》说课
6.《看不见的空气》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
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看不见的空气》。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看不见的空气》是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的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再通过给篮球打气和挤压注射器里面的空气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空气具有可被压缩这一性质,并能将其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在“比较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空气,并能用语言描述所了解的空气;二、说学生:本课为“认识空气”第1课时,是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
“空气”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
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感觉及(借助媒体、实验)间接感觉: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及空气实实在在存在着、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流动等属性。
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精神,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四、说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1、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2020-04-22说课稿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不见的空气》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以学生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空气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创新思维。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移动空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占据体积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一、我确定的教学方向——三目标一重点 1、科学知识目标: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二、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三活动一讨论活动一:空气在哪里?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活动二:“捕捉”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起来,然后充分运用感官去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活动三:转移空气。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
《空气在哪里》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教版《自然》第一册第六单元“看不见的空气”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的导入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引领的作用,为以后进一步认识空气、探究空气的作用等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活动又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
首先我在课的一开始做一个小小的“热身”游戏,让他们听一段“喜刷刷”的音乐,在听音乐的同时闭上嘴巴、捏住鼻子,然后再谈一谈有何感受。
这样,不但能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去初步感觉空气的存在,并且通过谈感受、谈想法,在与教师一问一答的互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接着通过“捉空气”活动,引导学生讲出在哪里捉的,通过交流的同时体会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空气在哪里》一课主要通过“感觉空气”的活动,要求学生设想多种方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具想办法来感觉塑料袋里的空气。
(老师提供了塑料袋、水缸、水、大头针、洗洁精等)。
学生分组实验。
(按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有的一个人做;有的两个人边讨论边做;也有的自己做了一会儿又和别人讨论还有什么方法……)。
我接着又启发学生“还用了什么方法来感觉(塑料袋里的空气)?”学生说:用眼睛看。
用大头针在塑料袋上戳个小洞,涂上洗洁精,再捏塑料袋,就会看到很多气泡,空气都“躲”在气泡里从袋中“跑”出来了;我也是用眼睛看,但方法和××不一样。
我把塑料袋戳个小洞后,洞口对着书,看到了空气在帮我“翻书”;我也是用眼睛看到的,但方法和他们都不一样。
我把塑料袋戳个小洞后放在水里,用手一挤,就看见空气在水里“吹”了许多泡泡;我是用手和脸感觉到的。
我把塑料袋戳个小洞后,对着手和脸,感觉很凉爽;我是用耳朵听到的。
我把塑料袋戳个洞,放在耳朵旁手使劲捏,听到了象风一样的声音;我也是用耳朵听到的。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百校联赛”一等奖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第1课时。
教材分析:“看不见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指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学生能找到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认识,但实验的操作规范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
让他们亲历自己动手、动脑实验等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2)能用多种方法、多种感觉器官认识空气的性质,学会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体验科学的实验乐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养成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空气占据空间,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扇子、风车、空塑料瓶子、小砖块、气球、保鲜袋、水槽等。
学生准备:笔、保鲜袋等。
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引出课题师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植物都离不了”。
(预设)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试着猜出谜底空气。
谈话: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那同学们,你们见过空气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讨论一下。
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
师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二、联系实际,认识空气1、空气在哪里师提问: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可是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怎样才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
2、实验操作认识空气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纸扇子、纸风车、小砖块、水槽以及空塑料瓶子,同学们能用这些材料证明空气的存在吗怎样证明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注意小组合作,观察现象。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小组交流看到的现象。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教案 《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教案《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6、看不见的空气
教学内容:
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6 课
学生分析:
1、本课是在学生通过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了一些动植物、水等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空气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
2、空气无处不在,但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究竟是什幺样的种物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难以言表,本课将引领学生运用感觉器官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对空气进行科学的认识。
设计思想:
第一: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使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确实实存在的。
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空气的性质。
第三:通过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对空气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空气是什幺样的物质。
⑵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⑶能说出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⑴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存在;⑵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⑶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使。
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二章 第6节 看不见的空气
授课内容:第二章第6节看不见的空气学习目标:(1)根据活动的内容,确定活动的形式,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一定要保证学生观察,实验,制作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一些活动的安排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几节课;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课外活动相结合.(2)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搞好本单元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课前准备包括:活动材料的准备,活动方案的设计,搜集相关资料,教师课前实验与制作等.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被教科书所束缚,可以借鉴其他科技活动中的实验活动,使本单元的实验活动更生动有趣.(3)对学生的能力要有正确的估计,低估学生的能力会限制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高估学生的能力,又会使学生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影响教学的效果.(4)活动中要强调过程.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建立大胆创造的信心,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本单元共两课,建议用6学时完成,每一课3学时.设计思路:本课的设计从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入手,力图通过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空气,实验观察空气,搜集资料等活动,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压缩空气的应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学会运用实验和对比的方法观察研究物体.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实验,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重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教学准备:教师: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学生: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第一课时:活动1 :空气在哪里导入:播放"把海绵放进水里"视频. 提问:影片里你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还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气在哪里目的:通过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活动2:"捕捉"空气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气"逮住"放到我们面前吗活动: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观察:请大家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方法来感觉空气是怎样的.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弹性,能变形的. 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满塑料袋;通过让学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觉来认识空气的性质.(4)第二课时: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吗11/20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 (1)把玻璃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进满水后,再将玻璃杯慢慢倒着竖起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饮料瓶. 交流: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活动, 你发现了什么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转移,从而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活动4:压缩空气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友情提示】用充气筒给篮球打气,观察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发现:给篮球打气但篮球的大小却没有多大变化,引出"是否球内的空气被压缩了"的话题;学生还会发现,篮球里的气越足,篮球弹得就越高,引出"压缩空气是否具有弹性"的问题. 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体积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注意刻度的变化:压前的刻度,压不动以后的刻度,松手后活塞弹回后的刻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实验时手的感觉等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达到共识,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压缩空气具有弹力.得出结论以后,可再回过头来解释一下"打足了气的篮球为什么可以弹得那么高"的问题.【引申的问题】空气能够被压缩,说明组成空气的基本微粒之间有一定距离.导入:拍打没气的篮球.提问:篮球为什么不能弹起来呢怎样才能使它弹起来(给篮球打气)观察:在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思考:为什么给篮球打了这么多气,篮球还是这么大呢交流:球里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被压缩了)提问:篮球里的气越足,为什么篮球弹得越高活动: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步骤用注射器进行实验.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精心的《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不见的空气》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以学生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空气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展创新思维。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移动空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占据体积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1、科学知识目标: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活动二:“捕捉”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起来,然后充分运用感官去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开展。
活动三:转移空气。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学生在实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经过前面的一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空气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
看不见的空气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第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1)学生能找到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2)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教学对象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认识,但实验的操作规范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
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动手做实验等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法、多种感觉器官认识空气的性质,学会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能力,学会交流、概括总结所发现的科学现象。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学具准备:1.教具:课件、空饮料瓶、漏斗、胶带和实验表格。
2.学具:每个实验小组备有小风车、空塑料瓶子、扇子各一个,直尺一把,细绳4条,多种形状气球和塑料袋(保鲜袋)数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表演魔术:(搞怪的空气)把一个漏斗放在一个空的透明饮料瓶口,然后用胶带粘住漏斗和瓶口,使它们之间没有空隙,再把水倒进漏斗里。
(结果水留在漏斗里,没有流进饮料瓶里。
)猜一猜:这是谁在作怪?生猜。
师揭示答案。
(其实这是空气在作怪。
“空”的饮料瓶子早就充满了空气,空气占据着瓶子里的空间,所以使得漏斗里的水无法流进去。
)2、师:竟然空气占据着瓶子,那你能看得见瓶子里的空气吗?揭示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魔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空气是看不见的,无色的、占据空间的,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活动1:空气在哪里?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我们一起来摸摸周围的空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猜一猜:棉花会不会湿了?
实践记录单: 空气的性质
物质 形态 颜色 味道 气味
是否 能否 占据 流动 空间 占据味
无 臭
活动三:转移空气
动手实践: (1)将水装满水槽的2/3左右。 (2)玻璃杯横放在水中,待玻璃杯进满水后,再将玻璃 杯慢慢倒着竖起来,并提起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3)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 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地倾斜饮料瓶,直至看有空气 流动。
中山市阜沙镇罗松小学
猜一猜:“看不见, 摸不着,不香不臭没 味道,说它宝贵到处 有,动物植物离不 了。”同学们猜猜这 是什么?
(空气)
诗歌朗诵:
“如果没有你, 风车怎能轻盈地转动。 如果没有你, 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 如果没有你, 大地怎会生机勃勃。 到处都有你, 可为何我却看不到你的踪迹?
猜一猜:诗中的你指的是谁?
活动1 : 空气在哪里?
实验1:把风车放到嘴边用力吹,你看到 什么现象?想一想风车为什么会转动? 实验2:把小砖块轻轻放到水里,你看 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实验3:把小砖块放到水里,你观察到什么 现象?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 实验4:把空的塑料瓶放进水里,你观察到 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活动2 : “捕捉”空气 (1) 想一想:怎样能把空气装起来? (2) 用手摸一摸、压一压、拍一拍、 抱一抱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3) 用手捏一捏,放松,有什么现象? (4) 用手敲一敲,听一听有什么声音?
(5) 用铅笔把袋子刺穿,把手放在洞口, 有什么感觉?
讨论: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动手实践: 1.把棉花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 2.把玻璃杯倒扣直立着按入水底。
交流: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是 谁赶走了玻璃杯里的水?为什么瓶子 会进水了?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习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 么?把你了解到的空气描 述出来。
拓展
小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吹气球,用气球 塑造成苹果、小狗、小鸟等形状,同学间 互相交流,或送给与课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