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及其相关理论

合集下载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

(一)何谓“刘易斯拐点”?判断它到来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刘易斯拐点”是对发展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标志性节点的俗称。

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假说,即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在第一阶段,农业中有大量过剩劳动力,工业部门吸收过剩劳动力;第二阶段,农产品逐步出现短缺,工业贸易条件恶化,转移工人工资开始上升,工业吸收过剩劳动力的进程减慢;第三阶段,工业在继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农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在提高,农业的剩余可以满足工业部门的需要,而且农业中的商品化过程也在加快。

等到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二元经济不再存在。

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经济要经历两个拐点。

工业部门规模不断扩大,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继续吸收劳动力转移导致工资水平提高,由此产生了经济学上的第一个“刘易斯拐点”。

此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不断提高,直至与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相等,不存在实质性的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消失,长期发展的任务结束,第二个“刘易斯拐点”到来。

俗称的“刘易斯拐点”,就是指第三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二元经济不再存在的那一点。

从概念来看,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城乡工资收入平衡。

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逐渐出现枯竭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人均能够收获更多的农场品,但是由于留守农村的均是年龄较大的劳动者,他们的精力和效率都不高,所以总体上的农场品数量并没有增加,农产品出现供不应求,此时市场上的农场品价格上涨,留守在农村的劳动者获得较高的收入,城乡的个人直接经济收入的差距慢慢缩小,由于城乡的福利机制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城市的就业者不会立即回到农村,所以农村的劳动力出现短缺的现象并不立即得到缓解,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也不会得到立即的改善,农村就业人员仍然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来源,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人口红利的降低甚至消失。

lewis相关概念

lewis相关概念

lewis相关概念摘要:一、导言二、刘易斯拐点的基本概念三、刘易斯拐点在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四、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发展现状五、应对刘易斯拐点的策略与建议六、结论正文:一、导言刘易斯(Lewis)拐点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以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的名字命名。

他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了这个理论,用于描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关键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刘易斯拐点的基本概念,以及在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并针对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二、刘易斯拐点的基本概念刘易斯拐点,又称刘易斯转折点,是指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开始持续上涨的时刻。

在此之前,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充足,工资水平较低,非农业部门需要劳动力但无法支付较高的工资。

而在此之后,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非农业部门为了吸引劳动力,必须提高工资水平。

这一工资水平上涨的现象被称为“工资上涨的转折点”。

三、刘易斯拐点在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刘易斯拐点对于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揭示了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在刘易斯拐点之前,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速度较慢,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而一旦越过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转移加速,非农业部门迅速发展,经济增长加速。

因此,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已达到刘易斯拐点,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我国已在21 世纪初越过刘易斯拐点。

在这一阶段,非农业部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工资水平开始上涨。

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调整政策,促进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五、应对刘易斯拐点的策略与建议为应对刘易斯拐点带来的挑战,我国应采取以下策略:1.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需求;2.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满足非农业部门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创业创新,拓展非农业部门的就业空间;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刘易斯经济模型与两个拐点的顺序

刘易斯经济模型与两个拐点的顺序

刘易斯经济模型与两个拐点的顺序作者:熊金武来源:《开放导报》2017年第01期威廉 . 阿瑟 . 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1915~1991年)因对发展经济学作出首创性贡献,而于1979年与芝加哥大学的T. W. 舒尔茨共获第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于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一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有限供给的假设,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也称两部门模型 Dual-sector Model),用农村过剩人口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陷于低收入陷阱的原因,提出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吸收农村剩余人口作为走出陷阱、迈入现代化的出路。

在他的二元经济模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由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城市部门构成(见下图)。

上图中,横轴表示的是由农村进入城市部门的劳动力数量;竖轴表示的是劳动的边际产品或平均产品。

Wu为城市工资,由城市的劳动需求曲线(由递降的劳动边际产品曲线D1表示)和劳动的供给曲线(由WuBC曲线)的交点共同决定。

Wr为农村工资。

在刘易斯模型中,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出于生存需要,农村工资演变为等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产品,即农业总产量除以农村全部劳动力。

Wu高于Wr的部分代表城市化的红利,可以用于支付农村劳动力进城所必须支付的迁移成本和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

WrAB段曲线可理解为农村劳动市场上的供应曲线,代表被城市更高的工资吸引而潜在愿意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人数。

WuBC曲线为城市的劳动供给曲线。

基于以上理由,从图中可以看出,在B点的左边,劳动供应曲线在城乡之间是分叉的。

WuB段位于WrB之上,在B点之后汇合成一条统一的劳动供给曲线,表示由于城乡劳动边际产品的差异消失,城乡劳动市场完全统一。

D1,D2,D3分别代表劳动需求曲线随着城市部门的扩张而向右位移的情况。

有趣的是,刘易斯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经济学上的区别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定义。

根据他的观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通常以劳动的边际产品支付工资,但是这些国家的农村地区却十分不同于城市地区,平均产品被用来代替边际产品作为农村工资。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政公大鹏老师政公教育什么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刘易斯拐点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通过二元经济模式提出。

刘易斯拐点现象产生刘易斯认为“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

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

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江西法检考试上饶事业单位考试刷题巩固1、下列关于经济学名词的解释,错误的是()A.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B.基尼系数——反映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C.寡头垄断——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D.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品产量所增加的成本【解析】C。

本题考查了微观经济学名词。

A项正确,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B项正确,基尼系数是联合国规定的用来衡量各个国家、地区、种族和行业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统计指标。

刘易斯拐点将到来中国人口红利期已近尾声

刘易斯拐点将到来中国人口红利期已近尾声

刘易斯拐点将到来中国⼈⼝红利期已近尾声最近⼏年,“民⼯荒”“招⼯难”问题愈发突出。

对此,有专家指出,中国的⼈⼝红利期即将结束,“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中国长期被抑制的劳动⼒收⼊将迎来抬升的转折。

那么,⼈⼝红利究竟是什么?⽽“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会对国民经济和百姓⽣活带来哪些影响呢?⼈⼝红利对中国经济贡献⼏何所谓“⼈⼝红利”指的是在⼀个时期内⽣育率迅速下降,少⼉与⽼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中劳动适龄⼈⼝⽐重上升,从⽽在⽼年⼈⼝⽐例达到较⾼⽔平之前,形成⼀个劳动⼒资源相对⽐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分有利的黄⾦时期。

为了便于分析,⼈们将总抚养⽐⼩于50%(14岁及以下少⼉⼈⼝与65岁及以上⽼年⼈⼝之和除以15岁~64岁劳动年龄⼈⼝)称为⼈⼝红利时期,进⼊⼈⼝红利时期为⼈⼝机会窗⼝打开,退出⼈⼝红利时期为⼈⼝机会窗⼝关闭。

⽽⼈⼝总抚养⽐超过60%时则为⼈⼝负债时期。

⼈⼝红利并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旦步⼊快车道,则⼈⼝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助推剂。

由于年轻⼈⼝数量增多形成⼤量的廉价劳动⼒,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是发展的⼀个重要因素,这⼀点,在我国⽬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中国社科院⼈⼝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保持⾼增长,得益于中国独特的⼈⼝结构所带来的⼈⼝红利。

⼈⼝结构较好,社会就可以获得充⾜的劳动⼒供给。

1983年~2000年,中国的劳动适龄⼈⼝快速上升,总抚养⽐下降对⼈均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6.8%。

也就是说,这⼀时期我国可以获得的⼈⼝红利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到26.8%。

根据这⼀研究结论,蔡昉对社会上流⾏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伴随就业同步增长的观点提出了⾃⼰的不同看法。

他认为,实际上,农村改⾰以来,⼴⼤农民从⼟地上逐渐解放出来,先是转向乡镇企业,接着向⼩城镇转移,再接着⼤规模向城市和沿海地区转移。

因此,经济增长的每⼀步都吸纳了⼤量的城乡劳动⼒。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

年1月,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区相继出现持续的雾霾天气,空气大范围的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

建议加有效的措施,加大治理大气污染的力度。

尽快修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定空气质量指标、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依,措施得力,主体清晰,责任明确。

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

北京市监测体系中,除了固定的监测站外,还建设了40多个小型地面空气质量检测点,负责监测高度在10建议参考北京的情况,增设小型地面空气质量检测点,同时装备流动监测设备,并在监测地点的选取方面多听取市民的意见,以便更情况,为空气污染治理做好准备。

建立快捷高效的公共媒体空气质量高效发布体系和预警机制。

借鉴天气预报信息发布的成熟经验,建设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网与的空气质量高效发布体系和预警机制,向市民提供空气质量信息和雾霾等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

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空气行、锻炼方面的行为建议。

出台应急措施,应对雾霾等重度空气污染。

如,在雾霾重度污染天气发生时,实施限制公车出行,污染企业停工,大型堆场洒水抑尘辆限行,建筑工地停工等应急措施。

建立多城大气污染治理联动机制。

大气污染流动性强,影响范围广,单一城市治理难度大,需要协同治理。

如:科学家测算,北京的污十个城市。

因此,在空气污染治理时,首先应在范围内采取统一的标准和行动,而不是只在中心城区强化空气污染的治理,却放松了对。

同时,还应与周边城市及县(市)协商、联动,共同采取措施治理大气污染。

改善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

尽快制定政策,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要充分挖掘海洋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资源,减少对煤电的依赖。

同时,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站、集中式沼气系统、热泵技术等先进能源技大农村地区对煤炭、薪柴等高大气污染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加强对扬尘的治理。

科研结果表明,扬尘对许多城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贡献率在25%以上。

目前,各地在建工地很多,围挡防尘,尘等措施落实的不到位。

我国的“刘易斯拐点”研究——诠释、判断与反思

我国的“刘易斯拐点”研究——诠释、判断与反思

2014年第5期(总第206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ECONOMICSNo.5,2014(Tot.No.206)我国的 刘易斯拐点 研究诠释㊁判断与反思周建锋(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㊀要: 刘易斯拐点 预示一国将经历劳动力由过剩到短缺㊁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㊁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转型过程㊂本文通过利用马克思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分析,证实了我国农业内部还存在剩余劳动力以及2004年开始显现出的 民工荒 的事实㊂但我国日益严重的 民工荒 浪潮并未能形成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㊁农民市民化之间的和谐互动,我国并未能出现与二元经济模型预测相一致的转型㊂从根本上讲,我国并未出现 刘易斯拐点 ㊂关键词:剩余劳动力;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中图分类号:F241 2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5-0104-10DOI:10 3969/j issn 1000-4149 2014 05 012收稿日期:2013-12-03;修订日期:2014-03-08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课题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JBS10032)㊂作者简介:周建锋,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厦门大学经济系博士研究生㊂TheResearchofChina s LewisTurningPoint :Interpretation,JudgmentandReflectionZHOUJianfeng(SchoolofMarxism,Fuzhou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Abstract: Lewisturningpoint indicatesthatacountrywillexperiencethetransitionprocessthatlaborischangingfromsurplustoshortage,theincomegap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isdiminishing,theeconomicistransformedfrombasedagriculturaltobaseonindustry.TheanalysisoflaborsupplyanddemandsituationfromMarxisttheoryaboutthedegreeofrealizationoflaborvalue,thepaperconfirmedthefactsthatthereexisttheagriculturalsurpluslabor,andtheshortageofmigrantworkersstartfrom2004.However,theseriousshortageofmigrantworkersfailedresultinaharmoniousinteractionofnarrowingtheurban⁃ruralgapandpopulationurbanization.Thetransitionbasedonthedualeconomymodelpredictsdoesn tappearinourcountry.Fundamentally,Lewisturningpoint doesn tappearinourcountry.周建锋:我国的 刘易斯拐点 研究Keywords:surpluslabor;Lewis⁃Ranis⁃Feimodel; Lewisturningpoint ;thedegreeofrealizationoflaborvalue发展经济学大师阿瑟㊃刘易斯(ArthurLewis)1954年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1]㊂在文中,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只能获得相对较低㊁仅能维持生存的工资①,而且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并不会影响农业生产;城市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且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获得的工资高于在农村就业的工资水平,从而城市工业部门能得到所需的由农村提供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㊂但随着城市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张,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最终将会被吸收光,将呈现农村劳动力②由过剩到短缺㊁劳动力工资由一成不变到不断上升的态势㊂在刘易斯看来,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由过剩到短缺的转变是一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一个必经阶段,而这一转变的交点则被称为 刘易斯拐点 ㊂刘易斯曾在1979年预言: 由于缺乏物质力量抑制农村人口迁移,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每年增长3%的国家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不在现代工业部门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2]㊂ 然而,我国 民工荒 现象自2004年在沿海局部地区出现,近年来更是蔓延至一些中西部地区㊂当今我国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紧缺的图景完全颠覆了刘易斯当年的预测,这是否意味刘易斯错了呢?如果刘易斯没错,那怎么解释我国的 民工荒 浪潮? 民工荒 是否意味着我国真正跨越了 刘易斯拐点 ?一、文献综述刘易斯拐点 描述的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变,国内外绝大多数研究在判断 刘易斯拐点 是否出现往往等同于判断一国农业部门劳动力是否过剩的问题㊂对于判断一国农业部门劳动力是否过剩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一是,通过直接考察农村劳动力供求数量上的变化来判断 刘易斯拐点 是否出现㊂一部分研究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尽枯竭,尽管分析得出的 刘易斯拐点 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但都承认我国 刘易斯拐点 已经显现的事实[3 6];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劳动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农村还大量存在,我国只是处在向 刘易斯拐点 迈进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出现 刘易斯拐点 [7 9]㊂其二是,通过对比由于劳动力稀缺性变化所导致的相关经济变量的变化差异来说明 刘易斯拐点 是否到来㊂有学者基于农民工工资在2005年以来出现大幅度上升以及相伴随的农民工劳动力短缺的事实[10 12],有学者从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的态势与农村劳动力减少的直接关联性角度[13],有学者从农业劳动边际产出由负到正的变化视角[14],还有学者通过我国愈演愈烈的 民工荒 ㊁ 涨薪潮 和 劳资纠纷 现象,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新态势[15],得出我国已经越过 刘易斯拐点 的结论㊂但同时有研究表明:我国非熟练工人平均每年实际工资增长率为负数或零[16],我国还未出现同期韩国㊁日本越过 刘易斯拐点 的一些特征[17],由此推出的结论是:我国还未出现 刘易斯拐点 ㊂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对我国是否出现 刘易斯拐点 存在较大争议㊂刘易斯只是描绘了 刘易斯拐点 出现时的特征,并没有告知其出现的衡量标准㊂因此,判断我国是否出现 刘易斯拐点 ,还必须仔细研读 刘易斯拐点 的内涵,找到 刘易斯拐点 的最本质含义㊂①②由于在传统农业生产部门,农业生产并不存在广泛的雇佣关系,农民作为劳动力其收入主要从农业家庭经营中获得,为表达方便,本文中的农村劳动力工资等同于家庭经营收入㊂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留在农村的农民基本在农业内部从事农业生产,因此,本文中农业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为相同概念㊂㊀‘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5期二㊁ 刘易斯拐点的内涵及判断标准图1㊀刘易斯 拉尼斯 费景汉模型刘易斯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建立了二元经济经典模型,但只是粗略勾勒出 刘易斯拐点 出现的图景,而对 刘易斯拐点 的详尽分析则是刘易斯的追随者拉尼斯和费景汉的重要贡献㊂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经典模型进行了拓展[18],其构建的模型(一般被称之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简称为刘-拉-费模型)可以通过图1来表示㊂在图1中,CD表示农村劳动力供给曲线,Or表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量的起点,Oc表示城市工业部门雇佣农业部门劳动力数量的起点㊂在不考虑人口增长的背景下,只要在城市工业部门就业获得的工资(W∗)高于在农业部门就业获得的最低生存工资水平(W1),农村人口就会不断涌向城市,进而形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㊂第一阶段为N1N2部分㊂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其工资水平停留在维持基本生存的工资水平(W1)㊂城市的工业部门遵循劳动力边际产出等于工资水平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其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的数量(OcL1)由固定工资水平(W∗)与劳动边际产出曲线(M1N1)的交点决定,从而农村劳动力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劳动力(OrL1)停留在农业内部就业,一部分劳动力(OcL1)在城市工业部门就业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工业部门劳动生产效率也得到提升,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曲线也随之由M1N1逐步上升到M2N2,被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也由OcL1上升到OcL2,由此,一国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N2N3)㊂而连接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N2点则是 刘易斯第一拐点 ,其对应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水平为OcL2㊂在这一阶段,由于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工资水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过程将会得到延续,但由于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农村劳动力供给曲线并不是水平状,而是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趋势㊂这一变化使得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并不只停留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W1),而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而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㊂同时,在这一阶段,由于农村就业人员获得的工资会高于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W1),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的工资水平仍停留在固定工资水平(W∗),相对于第一阶段(N1N2),在农民数量减少的基础上,第二阶段(N2N3)的城乡收入差距①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并最终在N3点趋于一致㊂N3点则是 刘易斯第二拐点 ,由此,经济发展越过N3点的N3W∗部分则是第三阶段㊂在这个阶段,城乡差别已经消失,并且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表现出相同的稀缺性,城市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工资水平呈现一一对应的同步上升态势㊂由此可见,刘-拉-费模型将 刘易斯拐点 进一步分为 刘易斯第一拐点 和 刘易斯第二拐点 ㊂进一步来看, 刘易斯拐点 (不管是 刘易斯第一拐点 还是 刘易斯第二拐点 )关注了两个主题㊂其一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人口的供求问题㊂在 刘易斯第一拐点 之前,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不会影响农业生产效率㊂而在 刘易斯第一拐点 和 刘易斯第①在刘-拉-费模型中,考察的是农民在农村从事家庭经营收入和城市居民就业收入的差距,因为在城市就业的居民的劳动收入主要通过工资性的收入表现出来,因此,为了表达方便,后面直接将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和城市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之间的差距等同于城乡收入差距㊂周建锋:我国的 刘易斯拐点 研究二拐点 之间,农村过剩劳动力被吸纳完毕,换言之,城市工业部门在吸纳农村人口的同时,农业生产效率也得到提升,农村就业人口工资呈现上涨态势㊂ 刘易斯第二拐点 则是城乡一体化后,劳动力整体短缺的描绘㊂其二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㊂刘-拉-费模型中,在 刘易斯第一拐点 未到来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被稳定在一个固态水平(W∗-W1);在跨越了 刘易斯第一拐点 后,城市工业部门工资仍稳定在W∗水平,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工资水平不断上升(上升至W2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也随之不断缩小;而城乡收入差距在 刘易斯第二拐点 以后真正消失㊂而且在刘-拉-费模型中, 刘易斯拐点 的出现是与城乡就业人口及城乡收入差距的调整同步的过程㊂具体而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呈现三个阶段(由OcL1上升到OcL2为第一阶段,由OcL2上升到OcL3为第二阶段,OcL3到OcOr为第三阶段),而与之相对应的城乡收入差距(等于W∗-W1㊁小于W∗-W1㊁0)则呈现阶段性的下降㊂在刘-拉-费模型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使经济转型㊁ 刘易斯拐点 出现的手段,而且,只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㊂从这种意义来看,两者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㊂而如果仅仅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核心指标来判断 刘易斯拐点 是否出现,则从根本上忽略了 刘易斯拐点 需要表达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最核心目的㊂因为刘易斯构建的二元经济模型从本质上是描述一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经济转型,因此,判断我国 刘易斯拐点 是否出现的必要条件是:其一,我国农业部门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以及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是否呈现短缺状态;其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在一定时期呈现明显缩小的态势;其三,在前面两个条件满足的前提下,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消灭后,与之相匹配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呈现不断缩小的动态变化㊂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剩余劳动力的解读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力商品的价格由劳动力商品价值所决定,并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㊂换言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相一致时,劳动力价格和劳动力价值将会相等㊂当劳动力供给小于劳动力需求时,劳动力价格高于价值㊂反过来说,当劳动力价格小于㊁等于或者大于劳动力价值时,劳动力供需状况分别对应的是供给过剩㊁需求平衡㊁供给不足三种情况㊂对一国来说,劳动力是否过剩也可以通过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关系反映出来㊂这也就是说,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价值的偏离程度是与劳动力供求状况一一对应的映射㊂假定在t时期,劳动力价格用劳动力工资来表示,一国劳动力价值㊁劳动力工资分别记为Vt㊁Wt㊂如果仅考察t时期的劳动力需求状况,只需要计算出WtVt即可㊂定义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t=WtVt,当θt>1时,劳动力工资Wt大于劳动力价值Vt,表明在t时期劳动力是短缺的;当θt=1时,则表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之间达到了平衡;当θt<1时,则表明劳动力已经过剩㊂刘-拉-费模型将农业劳动力工资收入在达到 刘易斯第一拐点 前假定为不变的工资水平,在达到 刘易斯第二拐点 前的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假定为一固定水平㊂在现实中,不管是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还是城市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都是不断变化的,而不是固定的静态水平㊂即劳动力工资上涨并不意味着和劳动力短缺有必然的联系㊂以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来考察劳动力的短缺情况,则能更贴近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动态变化㊂具体而言,考察 刘易斯拐点 中的劳动力的需求情㊀‘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5期况,不仅要考察劳动力工资的变化情况,还需要考察劳动力价值的变动情况, 刘易斯拐点 表明的是农村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短缺㊁农业规模不断萎缩和城市工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动态演化过程㊂这一过程中,农业规模和城市工业规模是不断变化的,使得与之对应的劳动力需求规模也不尽相同,即劳动力是过剩还是短缺是个相对概念,对 刘易斯拐点 的分析应在动态分析框架中展开㊂假定在t+1时期,劳动力价值(Vt+1)㊁劳动力工资(Wt+1)都在变化(相对于t时期的Vt㊁Wt),自然θt+1=Wt+1Vt+1也不相同㊂从动态视角来看,我们需要比较在不同时期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变化㊂如果θt+1>θt,则表明相对于t时期,劳动力工资在t+1时期变化的正向幅度要大于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幅度,这也说明劳动力供给在相对减少;反之,如果θt+1<θt,则表明劳动力的供给在相对增加㊂ 刘易斯拐点 还必须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的变化情况㊂假定在发展初期t时期,农村和城市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分别为θRt㊁θCt㊂在刘-拉-费模型中,在发展初期,城市工业部门并不能马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存在过剩的情况,刘-拉-费模型中暗含着农村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Rt<1以及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Ct<1这一假设条件㊂假定在t+n(n>1)时期出现 刘易斯第一拐点 ,这时农业已经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达到了维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平衡㊂同时,当越过 刘易斯第一拐点 后,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与农村劳动力工资的向上调整一一对应㊂换言之, 刘易斯第一拐点 的出现必须建立在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Rt θRt+n-1<θRt+n=1<θRt+n+1 )的阶段性跳跃的基础条件之上㊂由于 刘易斯第一拐点 出现后,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相对较高,仍然会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种流动直到在城乡收入趋于一致的 刘易斯第二拐点 出现后才会停止㊂假定 刘易斯第二拐点 在t+n+m(m>1)时期出现,则意味着劳动者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就业,所获得的收入相等,城乡劳动力流动出现动态均衡㊂而越过 刘易斯第二拐点 后,城市工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增加的直接效应是劳动力工资的不断上升㊂这也就是说,t+n+m(m>1)时期是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求平衡的时间点,城市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也将呈现(θCt θCt+n+m-1<θCt+n+m=1<θCt+n+m+1 )阶段性动态演化的过程㊂四㊁对 我国是否出现 刘易斯拐点 的实证分析和判断判断 刘易斯拐点 是否出现的条件,将涉及两个核心变量:城乡劳动力供求状况以及城乡收入差距㊂如果用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进行分解,判断城乡劳动力供求状况可以先分别估算出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R=WRVR和θC=WCVC的值,然后再分别把θR和θC与1作比较㊂城乡收入差距则可以用劳动者在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的工资水平来衡量,定义城乡收入差距系数为δ,将城乡收入差距系数记为δ=WCWR㊂由此可见,判断 刘易斯拐点 是否出现将涉及WR㊁VR㊁WC㊁VC四个变量㊂1.我国城乡劳动力价值(VR㊁VC)的估算马克思认为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㊁发展㊁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19]㊂具体而言,劳动力价值主要由三部分构成:①维持劳动者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养活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受教育或训练而花费的一定量的价值㊂从周建锋:我国的 刘易斯拐点研究图2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劳动力负担人口数变化㊀㊀数据来源:农村每一参加劳动的就业者的负担人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2 2013);城镇每一参加劳动的就业者的负担人数除1979㊁1980年外,其他年份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82 2013),1979年和1980年的数据通过城镇总人口数除以城镇就业人数得到㊂某一年份的截面来看,在一国中,既存在刚出生的婴儿,也有参加工作的劳动者,也有不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维持劳动力生存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将通过社会必需品的支出㊁对养老和家庭抚养费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来体现,即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的三部分都会通过一相应支出值表现出来,但注意到必需的生活资料需要满足劳动者本人和家属子女生活所需,故需要以家庭支出作为测算依据,而不能仅仅计算单个劳动者的生活消费支出㊂由此,得到一均衡式:V㊃P1=C㊃P2,其中V为劳动力价值,P1为家庭中就业的人数,C为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的①㊁②㊁③的人均图3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家庭人均支出变化㊀㊀数据来源:农村家庭人均支出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2 2013)中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㊂城镇家庭人均支出由‘中国统计年鉴“(1982 2013)中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和社会保险费支出的加总㊂由于数据缺失,城镇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在1978 1980年的数据直接用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替代㊂支出值,P2为家庭的总人数㊂进一步就可得到劳动力价值的估算公式:V=C㊃P2P1,定义p=P2P1,则V=p㊃C㊂为了估算城乡劳动力价值,需要计算每一年度的p和C值㊂这里选取的p值就是在家庭内每一参加劳动的就业者的负担人数;C值则是一家庭的生活费支出值①㊂根据1982 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我们能分别找到和计算出1978 2012年每个年度城镇②家庭和乡村家庭中所对应的p和C值㊂由图2和图3可知,城镇和农村家庭在C和p值上都存在差异,由公式V=p㊃C可知,城图4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劳动力价值变化乡劳动力价值也必然存在差异㊂图4是估算的1978 2012年城镇和乡村每一年度的劳动力价值㊂可以看出,城乡劳动力价值尽管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㊂2.城乡收入差距系数δ的测定在刘-拉-费模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动力来源于传统的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之间较大的劳动收入差异㊂在农村就业的①②在生活费支出中,由于我国目前只在城市建立了覆盖面较广的养老保险市场,因此,相对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的生活费支出将不仅包括社会消费支出,还包括农村所没有的养老保险费用的支出㊂根据我国‘城市规划法“对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㊁市㊁镇 ,本文将城市与城镇视为同一概念㊂㊀‘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5期农民,其劳动收入通过家庭经营获得,在城市大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以被雇佣而获得工资的形式呈现㊂因此,在衡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系数δ时,农业劳动力工资将用家庭经营收入替代,而城镇劳动力收入则仍沿用劳动力工资的指标㊂在图5中,我们计算出了每一年度城乡收入差距系数δ㊂可以看出,δ值在1978 1984年间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在1985 1997年间较为平稳,在1998年以后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㊂从1978 2012年的整体变化情况来看,城乡收入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并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㊂图5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㊀㊀数据来源:农业劳动力人均收入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2 2013)每一年中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家庭经营收入㊂城市劳动力人均工资则直接选取‘中国统计年鉴“(1982 2013)每一年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指标㊂3.城乡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R㊁θC)的测算上面的分析中已经估算出WR㊁VR㊁WC㊁VC这四个变量值,由此可以计算城乡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C=WCVC和θR=WRVR㊂图6是对农村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的估算㊂从中可以看到:在1978 2012年长达35年的时间序列中都存在θR<1,这也就是说,在农业封闭经济体系中的农民,从事家庭农业经营并不能有效实现其劳动力价值,农村还存在剩余劳动力㊂而且在2000 2012年间,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R)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农业经营需要的劳动力在不断减少,农村还存在大量可转移出去的剩余劳动力㊂图6㊀我国农村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变化由图7城市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出:在1978 2002年都存在θC<1的情况㊂在1978 1996年之间θC值在整体呈现波动的特征,但自1997年以后θC随时间不断增长㊂在这一时期,尽管城市劳动力过剩,但这种过剩的状况在不断得到改善㊂在2003年的时间点上,存在θCʈ1,这也就意味着2003年是城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的时点㊂在2004 2012年间θC>1,并且存在不断拉大的态势,这也与2004年以后我国愈演愈烈的 民工荒 趋势遥相呼应㊂图7㊀我国城市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变化4. 我国是否出现 刘易斯拐点 的判断从我国农业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来看,在1978 2012年35年的时间序列中都存在θR<1,这与刘-拉-费模型中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原始假设相吻合㊂自然,也不满足由θRt<1向θRt+n=1演变的判别条件,这也就直接否决了我国已越过 刘易斯拐点 的结论㊂从我国城镇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来看,1978 2002年存在θC<1,2003年存在θCʈ1,在2004 2012年存在θC>1,城市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周建锋:我国的 刘易斯拐点 研究度的变化呈现θCt<1⇒θCt+n+m=1⇒1<θCt+n+m+1的阶段性演变轨迹㊂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从我国城市劳动力短缺的事实来看,2004年是我国 刘易斯拐点 显现的时间点㊂但如果按照刘-拉-费模型来看,城市劳动力短缺理应是越过 刘易斯第二拐点 以后的产物,这与吴要武得出的 我国已经跨越了 刘易斯第二拐点 的结论相一致[20]㊂但在刘-拉-费模型中, 刘易斯第二拐点 的出现表明城乡劳动力收入趋于一致㊂然而,1978 2012年的城乡收入差距系数δ在整体上是不断扩大的,城乡劳动力收入并不存在趋于一致的态势㊂由此可见,我国只是出现了城市劳动力短缺的现象,这一现象并不能直接等同于 刘易斯拐点 的出现㊂进一步来说, 刘易斯拐点 的本质在于刻画经济转型中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态势,显然,我国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也直接否定了我国出现 刘易斯拐点 的结论㊂五㊁对 刘易斯拐点 理论的反思我国城市既出现了诸如劳动力短缺㊁农民工工资上涨等与 刘易斯拐点 相符合的基本特征,也出现了诸如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等背离 刘易斯拐点 的现象㊂由此就引出几个问题:作为最大的二元经济体,为什么我国发展的实际与 刘易斯拐点 的基本特征不相吻合?这是否意味 刘易斯拐点 的分析本身存在缺陷?抑或是 刘易斯拐点 在解释中国问题时遇到 水土不服 的窘境?只有澄清这些问题,才能对我国 民工荒 ㊁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找到合理的解释㊂首先, 刘易斯拐点 预示着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的人均劳动效率也得到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不断缩小甚至消失的演变路径,但刘-拉-费模型中的这一分析结论蕴含着几个严格的假设条件㊂第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建立在城市工业部门工资和农业部门工资调整存在时滞的基础上㊂在刘-拉-费模型中,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处于停滞状态,而农村劳动力工资稳定在固定水平的时间相对较短㊂这也暗含着一种推论:在 刘易斯第一拐点 未出现时,城乡之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差距以及收入差距将客观存在㊂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较多的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消失,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注定是一个漫长过程,按照刘-拉-费模型的研究逻辑就必然存在一个较长期的 大部分农民相对贫困式 的城乡收入差距的 鸿沟 ㊂第二,刘-拉-费模型遵循的是工业和农业非平衡发展的逻辑㊂在刘-拉-费模型中,农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部门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完毕的基础之上,城市工业部门是居于优先发展的地位㊂托达罗(Todaro)就曾经批评刘-拉-费模型中单纯通过劳动力的城乡间转移即可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观点,在其模型中认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不能仅仅片面强调城市工业发展,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农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平衡发展[21]㊂从我国发展历程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但城市工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少,农民工严重过剩,使得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水平以下,形成城市工业部门的 人口红利 ,从而成为城市工业部门更快发展最有力的支撑㊂在假定农业生产部门效率低下,城市工业部门存在能支撑更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前提下,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存在 路径依赖 的惯性㊂第三,农村劳动力同质化假设㊂在刘-拉-费模型中,劳动力被分为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和农业部门劳动力两种不同的类型,而农村劳动力本身的差别却被抽象掉㊂这也就是说,在刘-拉-费模型中,农村劳动力是同质化的㊂在现实中,农村劳动力本身存在劳动力素质㊁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㊂如果在刘-拉-费模型中引入农村劳动力异质化这一假设,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㊂对于发展中国。

如何看待“刘易斯拐点”

如何看待“刘易斯拐点”
显 。 中 国 是 人 口 大 国 .至 少 在 过
吸 引 更多 的劳动 力 ;第三 阶段 ,
农 业和 工 业 的 劳 动 生 产 率 差 别 消
除 ,城 乡保 障 差 别 消 除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转 变 为 一 元 经 济 结 构 。 划
过 程 中农 村 富 余 劳 动 力 逐 步 向 非
农 产 业 转 移 , 逐 渐 减 少 以 致 最 终
枯竭 。
去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一 直 享 受 着作
为 人 口 大 国 所 带 来 的 “ 口 红 人 利” .大 量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为 中 国 制
刘 易 斯 认 为 ,发 展 中 国家 经 济 发 展 是 工业 部 门 相 对 农 业 部 门
阶 段 ,传 统 农 业 部 门 中 的 剩 余 劳 动 力被 现 代 工 业 部 门 吸 收 完 毕 ,
是 “ 口红利 ” 人 ,即 由 于 年 轻 人 口 数 量 增 多 形 成 的 廉 价 劳 动 力 , 能 够 提 供 给 经 济 发 展 相 对 便 宜 的要 素 价 格 。 对 于 很 多 发 展 中 国 家 而
“ 易 斯 拐 点 ” 的 到 来 . 预 刘
示 着 剩 余 劳 动 力 无 限 供 给 时 代 即 将 结 束 , “ 口红 利 ” 正 在 逐 渐 人 消 失 。 毋 庸 讳 言 ,数 目庞 大 的 廉
价 劳 动 力在 当 下 的 中 国 经 济 崛 起
过 程 中扮 演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角 色 。
言 。廉 价 劳 动 力 是 发 展 的一 个 重
要 要 素 , 这 一 点 ,在 我 国 目 前 的
学 奖 得 主 刘 易 斯 在 人 口流 动 模 型 中提 出 的一 个 概 念 ,即 劳 动 力 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易斯拐点及其相关理论
2008-09-14 19:24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刘易斯拐点的产生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

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

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

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

“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量降为零。

此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

当工业部门提供既定水平工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的关系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

目前我们面临的“拐点”更多的是指“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的,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却越来越不足(大学本科生以上的“高级劳动力”倒是在增加,但质量并不乐观),这更加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

刘易斯拐点”:是挑战更是契机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关于“确切的时间”是否2009年,有没有这么快,当然见仁见智,但劳动力短缺在中国的出现绝非危言耸听,它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

毋庸讳言,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旦这个重要角色出现市场短缺,对于整个经济大戏的挑战是巨大的。

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点,将面临严重的萎缩。

人口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与“人口红利”相伴相随的“人口诅咒”——当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

这个意义上,“刘易斯拐点”不啻为一种“倒逼”,跨过这道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番崭新的广阔天地。

同样,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无可避免,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场“重生”。

那些粗放而低技术含量的增长点,该萎缩的尽管让它萎缩;那些仅仅看重我们廉价劳动力的资本,该走的尽管让它走——丢掉这些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刘易斯拐点”是形成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良好契机。

一方面,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短缺或制度短缺,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民工权利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供给,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供给,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水平,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专家提醒:沿海、珠三角地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产业调整尤应注意力度
2008年8月3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捷在“全球视野下的广东现代化之路”学术论坛上提出了“‘刘易斯拐点’出现,让珠三角“民工荒”提前了20年”这一观点,他特别提醒,广东实行产业转移时,调整要适度,以防过多密集型产业倒闭。

张捷说,广东如果要实行产业调整,首先要考虑清楚对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处置。

既不能全部关掉,也不能全部向内地转移。

他认为,广东实行产业转移时,调整要适度,以防过多密集型产业倒闭,以致重新回到劳动力大量过剩的局面,也即“刘易斯拐点”逆转。

他认为,政策一定要适度,给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空间。

可以考虑就地升级,向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发展。

不过,人力资本要求比较高,在创新环境和制度文化等方面也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善。

相关经济转折点
经济发展的三个转折点是刘易斯转折点、库兹涅茨的转折点和刘易斯第二个转折点。

第一个,我们叫它刘易斯转折点,刘易斯转折点的含义就是按照刘易斯的理论,说典型的二元经济是农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如果有一天我们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它的吸纳就业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农业中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的速度时,我们就会发现劳动力开始不足了,这个时候你如果继续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你必须提高工资。

到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刘易斯转折点,或者说叫做刘易斯的第一个转折点。

第二个,我们要经历第二个转折点是和刘易斯第一个转折点相关的,也就是库兹涅茨的转折点,我们说到了库兹涅茨表达一个收入分配的倒U字型曲线,假如说我们到达了一个收入差距最高的一个点以后,经济继续发展,收入差距可以缩小,也就是说我们到达了库兹涅茨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到开始缩小。

这个转折点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经济发展的结果就更加均等地在全体居民中进行分享。

第三个转折点,就是刘易斯第二个转折点,刘易斯第二个转折点意味着什么呢?是说这时候经过刘易斯第一个转折点以后,又经历了库兹涅茨转折点,收入分配开始改善,这个时
候说如果劳动力还在流动,流动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农业中和工业中,也就是说现在经济增长部门,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开始相等了,相等的意思就是说人们付出同样的劳动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回报,这一个时候我们就发现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差距几乎不存在了。

因此就意味着二元经济结构就被消除了,被消除了以后我们说二元经济发展过程就结束了,经济进入到一个均质的同质的过程。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经历这三个转折点是最重要的,我们也可以说经济发展无非就是经历这三个发展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