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二整体史范式

合集下载

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

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

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当前存在的主要史观(范式)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古代史研究理论与前沿问题

中国古代史研究理论与前沿问题

古代文明标准的认定:
城市、文字、金属加工和水利灌溉工程
——〔英〕柴尔德:《城市革命》(1950)
5000人以上的城市、文字和复杂的礼仪 中心
——〔英〕丹尼尔:《最初的文明:文明 起源的考古学》(1968)
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
都市、文字与青铜器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1985)
青铜冶炼术、文字、城市、国家组织、 宫殿建筑、庙宇以及巨型建筑 ——张光直:《古代中国及其在人类学上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论述
四、前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
1991年,英裔华人学者黄宗智发表《中国经 济史中的悖论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回顾了 数十年来中国和西方学者有关中国经济史研究的 一些主要理论模式和认识,对“封建主义论”和 “资本主义萌芽论”提出了质疑。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 《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 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 五种生产方式与中国历史分期 前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
二、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
问题提起的背景: 1、1970年代以来田野发掘的丰硕成果 2、196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诸多研
究成果对摩尔根和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模 式的修正 3、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和开展
讨论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问题 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华裔美国学者王国斌出版了《转变的中国——历 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1997年;江苏人民出 版社1998年)。
美国学者柯文提出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 的理论,这无疑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直接反动,但这 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思维方式容易陷 入“中国中心论”。
王国斌提出,在进行中西比较时,在用欧洲经验来 评估中国历史的同时还要用中国经验来衡量欧洲 历史,通过互为主体来得出多元化的新结论。这种 方法似乎是二元的调和,但与具体历史研究结合 后确实新见迭出。

专题二十二整体史范式

专题二十二整体史范式

专题二十二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主要观点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1、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各种史学范式、热点

各种史学范式、热点

❖一、史学范式(即史学观)❖1.唯物史观2.现代化范式3.整体史范式4.文明史范式5.社会史范式6.生态史范式❖史学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新范式提供新主题;新范式基本概念为试题提出关键词.传承、交流、融合是文明史范式的基本概念;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基本概念。

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是整体史范式的基本概念;新范式提供新材料;新范式指导正确解答新问题。

如:认识近代社会的变化和变化原因.应该通过课程使学生意识到近代社会的转型1.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国家、革命、民族;矛盾;等等)(一)唯物史观要求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二)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用辩证的观点、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四)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五)在唯物史观与具体的研究对象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主要观点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如政治、法律、哲学、科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是一切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4、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5、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要求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6、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7、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8、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摘要】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探讨了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作用以及其发展历程。

然后分析了范式在学术界引起的争议和对研究方法的影响,同时总结了范式在研究成果中的体现。

结尾部分对范式问题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范式”问题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拓展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水平。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问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正文,范式作用,发展历程,学术争议,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结论,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自19世纪以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近代史是一个波澜壮阔、变化频繁的时期,充满着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

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里,如何理解并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和关键节点,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研究中国近代史中的“范式”问题,旨在解析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模式、规律和观念。

通过对这些“范式”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演变、社会发展和制度变革。

探讨“范式”问题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影响,对于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了解和分析范式在研究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挖掘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内涵。

通过研究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作用,我们能够认识到不同学术流派和观点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的差异,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范式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历史研究的演进轨迹,为我们理解学术界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范式在学术界引发的争议也引起了我们对于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思考和探讨,促使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深度。

四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

四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

四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1.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该范式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在研究目标、分析框架方面充满着纯粹政治维度的解释。

新课改前的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都是按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来编写的,依据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为发展的主线。

以阶级分析法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地区)的主要阶级矛盾及其转化等。

如对中国近代变革过程的分析,即突出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物。

2.文明史范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第二十二单元走向近代

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第二十二单元走向近代

第二十二单元走向近代【时空览史】【阶段特征】【考点1】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点】①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建立②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形成对欧洲社会的影响1.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农业:①新的生产方式:一些富裕农民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②新的经营方式:富裕农民雇用少地或无地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2)手工业:手工工场由分散逐渐转向集中,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

(3)影响: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2.新的社会结构农村富裕农民、骑士等,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城市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考点2】文艺复兴运动【关键点】①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实质及影响②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及成就1.文艺复兴2.代表人物人物代表作品评价但丁(意大利) 《神曲》文艺复兴的先驱,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达·芬奇(意大利)《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著名的文学艺术家【易错易混】文艺复兴不是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的兴起。

【考点3】探寻新航路【关键点】①新航路开辟的背景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背景(1)原因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②社会原因:马可·波罗描绘的东方国家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③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

(2)条件: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圆的、“罗盘”导航技术的传入及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过程航海家时间资助国航线迪亚士1487—1488年葡萄牙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的好望角达·伽马1497—1498年葡萄牙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哥伦布1492年西班牙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麦哲伦1519—1522年西班牙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3.影响(1)对欧洲: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史学范式基本概念解读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史学范式基本概念解读

2010山东文综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 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 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 的汇合”.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 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16世纪至19世纪早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文明 在相似的经济状态下,其文明发展的轨迹却出现巨大的反差,表现在 政治上是“专制化”与“民主化” 趋势的强化。 (1)指出东(以中国为例)、西方(以英法美为例)在政治上差异 的具体表现。 1)差异的表现:
中国政治“专制化”:
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制形成;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西方政治“民主化”:
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和希腊两种文明的影响
探 究 探 究
1
内陆广阔,有大规模的 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山多地少;三面环海,岛屿 众多,海岸线长
商朝势力所及区域
鬼方
都城及迁都顺序 青铜器出土地点
农业生产
陕西 山西
渤海
工商航海贸易
羌 甘

安阳 7 3
沙丘
犬戎
4 肃 岐山 周
淇县
5 曲阜 6 1 2 商丘北 黄海
民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
人文精神
儒家思想
2)综合图片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 答:①世界文明是多样的; ②由于各种经济、文化、生活习惯、自然环境和政治背景的不同, 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文明。 ③人类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别。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鼓励文明间 的包容,促进其共同发展。

四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

四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

四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1.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该范式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在研究目标、分析框架方面充满着纯粹政治维度的解释。

新课改前的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都是按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来编写的,依据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为发展的主线。

以阶级分析法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地区)的主要阶级矛盾及其转化等。

如对中国近代变革过程的分析,即突出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物。

2.文明史范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 讲座2 整体史范式(又称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 岳麓版(广东专用)

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 讲座2 整体史范式(又称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 岳麓版(广东专用)
精选ppt
【解析】选B。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 入阶段,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出现的新变化。题 中A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经济全球化使南北之间的差距拉 大,故不能说“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B项推动世 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应是指跨国公司。C项具有 干扰性,但表述过于绝对。D项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在 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而不是才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精选ppt
【解析】选B。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棉纺织厂数量的增加,即 表明棉纺业发展较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根源, 是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蒸汽动力是工业革命后 之所以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故而此题选B项。A项表达 不够严谨,珍妮纺纱机对棉纺织业有推动作用,不能以偏概 全推广至整个工业。况且随着改良型蒸汽机广泛应用,原有 的动力已不能适应新发展。D项是英国棉纺织业的结果之一。
精选ppt
二、从微观角度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 去认识。 如对哥伦布航行的认识,不仅要看到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 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还要从整体世界发展 的角度看,它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 各民族间的交往做出重要贡献。
精选ppt
[典例](2010•山东文综•T27•25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 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 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 “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8分)
精选ppt
[典例1](2010•全国文综Ⅰ•T23•4分)德国学者乌尔里希 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 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 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C.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了解三种范式,以新史观指导高考复习文档

了解三种范式,以新史观指导高考复习文档

了解三种范式,以新史观指导高考复习一、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指导高考历史复习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二、以文明史观指导高考历史复习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历史 2-专题二 思维贯通 史学素养解读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历史 2-专题二  思维贯通  史学素养解读

专题二思维贯通史学素养解读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的。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整体史历史研究的“三位一体”

整体史历史研究的“三位一体”

整体史历史研究的“三位一体”在当今的历史研究中,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方法论是“三位一体”框架。

这个框架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

在历史研究中,这个框架对于理解整体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历史研究中的“三位一体”框架,希望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历史研究中的“三位一体”框架,通常指的是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将事物、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体而言,这个框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历史时,需要将事物和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来考虑。

例如,在探究某一段时期的社会变革时,我们需要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以此来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同时,我们还需要空间因素,如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等。

只有将事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来考察,我们才可能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

历史研究还需要不同事物和事件之间的和影响。

在这个“三位一体”框架中,事物之间的和影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研究某一段时期的经济变革时,我们需要生产力、生产关系、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只有通过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才可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变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研究需要以整体的视角来审视历史的发展过程。

在“三位一体”框架中,整体史的发展是其中的一个核心方面。

我们需要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全面地审视历史的发展过程,以便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总体趋势和规律。

同时,我们还需要历史不同领域之间的和互动,以此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历史研究“三位一体”框架的发展与未来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未来历史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跨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未来,历史学家们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与交流,例如考古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等。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历史学家们将能够更好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以此来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新史观

新史观

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 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 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 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典 型特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等); 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 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 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 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 化、生态化、信息化等(典型特征是知识化和信息 化)。
近代化的几点启示:
1.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运用现代化史观认识 人类历史的演进,要注意把握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演进的情况, 特别是在工业文明的历程中,物质文明起到决定性作用,物质文 明的变迁往往带动了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2.现代化有内源型和外生型、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等类型,革命或改革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内涵发展和学习 创新也是实现现代化不可缺少的。 3.现化化的多样性,即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有存在多种社会 形态。因而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既有普遍的规律也有自己的个性特 点,对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既要把握其共性,又要注意把握其 个性(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趋势, 但每一个民族在此转变中采取的具体类型不同,选择的社会制度 不同,则显示出了现代化的多样性)。
新史观
一、现(近)代化史观: 二、全球史观: 三、文明史观: 四、社会史观: 文明史观:进化论 五、革命史观:
社 会 史 观
全球史观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 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 展演进的历史;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 全球(整体)史观 握人类历史的演进,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 的联系和互动; 以文明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以考察人类文明的演进和 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为基本任务。纵向看包括采 文明史观 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和 根本观点;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 社会史观 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 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关注社会的进步。

全球史观归纳

全球史观归纳

二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主要观点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1、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更新观念,变换视角——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研究历史问题

更新观念,变换视角——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研究历史问题

SHUCHENG HIGH SCHOOL
针对训练
1.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 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 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 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
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
答案
C
SHUCHENG HIGH SCHOOL
四、社会史观
基本内涵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 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 有问题。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 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 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 史、社会政策史等。
(1)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式的 小农经济,可使农民勉强自给。 (2)宋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
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欢迎。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
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明代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
衣料。隋唐时期,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A.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B
SHUCHENG HIGH SCHOOL
2.下图反映了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 其共同点是(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开国大典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史观或史学范式(2012年)

史观或史学范式(2012年)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 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现代化; 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 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 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 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
全球史观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 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 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 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 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 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 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 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 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国家间 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 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 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 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3)对“三个文明”的认识 (1)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 (2)物质文明应突出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关键是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以及农业文 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即农业革命和三次工业革 命。 (3)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文学、 艺术、宗教、习俗、科学技术等。
(4)、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三)文明史观 --------文明史范式
(1)【基本概念】 文明史观,也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文明史 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 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 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误区诊治和重难点解析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误区诊治和重难点解析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误区诊治和重难点解析(一)复习本专题时,经常出现的误区:片面的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概念。

不少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就是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其实,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仅指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而且还包括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也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之所以产生这种理解上的误差,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理解的肤浅片面,客观上是由于课本中较多地强调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投资场所,给学生造成了感觉上的错觉。

要全面而准确的理解、系统地归纳课文内容,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认识,还要注意与现实相联系。

(二)重难点解析:1、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经常发生,但它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不可调和的冲突,冲突的发生也往往不单纯是由于文明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背后物质利益的推动。

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

文明并不是独立自主、自我封闭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营养,取得新的活力,才能茁壮成长。

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失去前进的动力,就会僵化而趋于衰落。

因此,对文明本身的发展来说,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2、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的机遇方面表现为: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晋材楚用”。

有利于实现产业发展的合理化。

可以降低我们学习管理经验的成本。

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表现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的动荡将成为常态。

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强势经济易于导致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

“入世”,是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第一步,应从五个方面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a)、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b)、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对应之策。

年高考历史复习必须关注的十个问题_0

年高考历史复习必须关注的十个问题_0

2008年高考历史复习必须关注的十个问题一、史学范式问题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整体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现代化范式认为1500年以来的人类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主要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文明史认为人类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构成。

(如四川卷第19—22题就是以整体史范式设计出国际组织作用题;第39题也是以整体史范式设计出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转移题。

第37题第3小题就是以现代化范式设计出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化步伐及其影响题。

)但在上述四种范式中,由于文明史范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包容吸纳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将历史上的文明与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因此人们日益重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来研究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即文明史范式。

同时,文明史范式对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影响也最大,必修课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实际是分别讲述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

而选修课的六个模块主要是文明史某些内容的深化和展开,这样的课程体系决定了文明史必然成为高考(Q吧)历史试题的首选内容。

综观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整卷的题目大多可以从文明史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既考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还考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既考中华文明史,又考中西文明的互相影响,涉及的内容很广。

文明史范式已成为文综测试历史命题专家们采用的一种主导范式。

2006年全国卷Ⅰ卷第37题就是从文明角度出发考查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以中华文明史为主题突出表现了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发展创新,从而彰显了要发展就要具有开放与吸收的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十二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主要观点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1、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2、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开展殖民扩张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3、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先是欧、美、亚的一些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亚、非、拉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很多也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其中包含的重要内容。

5、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整体史观下“世界文明”构建的一个非常好的佐证。

三、知识整合☆形成过程:㈠、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1、14~16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征服世界的活动,他们开辟了新航路,人类从以前的彼此隔绝到逐渐走向融和,由分散的世界渐渐成为一个初见全貌的整体世界;2、17~18世纪: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猛烈地冲击着过时的封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发展水平所限,为追求资本,资本主义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具规模,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并为争夺殖民霸权爆发了一些殖民战争主义怀不具备改造社会和世界的能力。

东西方差距拉大,亚洲的封建国家走向衰落。

这些国家日益闭关自守,更加落后于世界大发展的历史趋势,最终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势。

3、19世纪初~70年代以前:是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用机器生产的大工业代替了手工工场,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的地位,而且使社会阶级关系和东西方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二是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基本形成;三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极力侵略亚洲,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格局。

㈡、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也就是有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是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世界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国际关系经历了一个有相对稳定向走向世界战争的过程。

十九世纪末,整个世界形势较为安定,基本上没有爆发大的国际战争;但随着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了,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逐渐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两大集团疯狂的进行扩军备战,整个世界由和平走向动荡,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完全形成。

2、1918~1923年:这是革命、危机和震撼交织的年代。

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形成了,并且经历了第一次的较量,关系由武装对抗到和平相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开始解体;随着一战的结束,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结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这是战胜的协约国集团按照他们当时的力量对比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3、1924~1929年,进入相对和平稳定时期的世界由于美元的帮助和战后开展的技术和管理的合理化运动的推动,以及海外市场的扩大,西欧各国地经济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有些国家(如美国)还出现了经济的繁荣;同时,各国之间的矛盾较为缓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括意大利)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谈判对话代替了武装对抗,两种社会制度也处于和平相处时期。

4、1929~1939年,世界由大危机到走向战争的世界。

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世界性的大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并且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渐解体,世界正在走向战争。

5、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

由于德、意、日法西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由于英、法、美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由于世界的反法西斯力量没有实现联合,尽管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但是战争还是最终全面的爆发了。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经济模式使世界市场处于分裂状态,两种经济模式在竞争与改革中谋求发展,世界整体化发展迅速。

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大主要趋势,即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

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其代表是1995年正式运作的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区域化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依仗集团力量以促进和维护本国战略利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区域内参与竞争的能力,从而抵御来自区域外竞争的一种联合图强战略,其代表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两大趋势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有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化的最后归宿。

☆成因归纳: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

从资本主义萌芽到手工工场,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从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都为世界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提供了物质基础。

㈡、三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动(推动力量)。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不步加深、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㈢、资本主义的长期对外扩张(推动力量)。

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它是在不停的掠夺中发展起来的。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加紧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利用其丰富的资本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新一轮的扩张。

㈣、交通与通讯技术的不断提高(技术条件)。

新航路开辟时期,在欧洲适用于远洋航行的海船已经出现,罗盘针已在还船上普遍使用;在三次工业革命中,轮船、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使长途运输变的更加方便,电话、电报等先进的通讯工具使人们同外界的联系变得更为快捷。

这一切为世界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提供了技术条件。

☆“世界文明”构建中的正确态度:㈠、树立一种全球意识。

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

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㈡、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㈢、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㈣、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9、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10、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㈠、复习本专题时,经常出现的误区:片面的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概念。

不少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就是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其实,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仅指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而且还包括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也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之所以产生这种理解上的误差,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理解的肤浅片面,客观上是由于课本中较多地强调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投资场所,给学生造成了感觉上的错觉。

要全面而准确的理解、系统地归纳课文内容,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认识,还要注意与现实相联系。

㈡、重难点解析:1、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经常发生,但它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不可调和的冲突,冲突的发生也往往不单纯是由于文明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背后物质利益的推动。

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

文明并不是独立自主、自我封闭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营养,取得新的活力,才能茁壮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