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史学范式(历史观)

合集下载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多种史观来纠正我们过去历史研究的弊端,这些史观被大量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之有关的题目,因此影响了我们备考的方向,在这里我将各种史观及典型的题目总结如下: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1、主要观点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用“现代化范式”指导的命题“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

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

例题1,2011年滨州二轮模拟.(25分)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

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

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题指导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题指导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题指导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史学方法类试题逐渐进入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研究好此类试题对于备战高考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指阐释】史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历史与历史学:⑴历史:广义历史,物质变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⑵历史学:研究物质变动的学科,简称史学。

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⑶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

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

”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

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⑷历史学的功能:经世致用,“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在强调着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2.史料的分类:⑴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⑵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⑶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⑷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⑴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⑵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3.获取史料的途径:⑴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世界历史七大史观

世界历史七大史观
1、基本概念: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 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 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它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
历史。 2、关键词:革命、阶级斗争、侵略、反抗、国家、民
族等
Page
12
LOGO 六、唯物史观
1、基本内涵: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
情进行文明创新。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 果。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Page
7
三、近(现)代化史观 LOGO
1、基本概念: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
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工业化和 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和科 学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Page 5
【特别提醒】 LOGO
第一: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
异。
学习时: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 碰撞。
Page 6
LOGO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
带来灾难,造成长期落后 的状态
Page 18
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两 半社会
②完成:19C末20C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③深入: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
3、视角:
①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
②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五种新史学范式(史观)

五种新史学范式(史观)
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
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
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 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 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2.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如果说唯物史观以
社会形态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 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 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中的时间可知“保守主义的政治”的建立是通过光荣革命;“特征”应结 合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第(3)问从“产业革命”“1830年”等信 息分析可知“一次新的斗争”是指议会改革运动;原因可从“仍然留在贵族 手中……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中分析归纳。第(4)问 首先要理解现代化的各要素,然后结合材料中涉及的要素分析即可。 [答案] (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 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 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 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 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不同史学研究范式例述史学研究范式,是史学家在解构历史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研究模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史观的考查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当前,史学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主要有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也称阶级斗争史观)等。

新的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不同史观概述1.现代化史观(即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以下几点:①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国具体国情决定;③实现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是落后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2.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该史观侧重关注世界的横向联系,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了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有助于弥补国别史的缺陷。

但不能取代国别史,且仅适用于研究1500以来的世界历史,无法涵盖古代历史。

整体史观要求我们: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

3.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察历史,倡导“眼光朝下”的研究方法,着重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变迁,涵盖衣食住行、家庭婚姻、社会保障、教育环保、语言习俗、思想观念等诸多社会层面。

该史观突破了传统英雄史观的狭隘视野,也称新文化史观。

4.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几乎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历史,它囊括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社会史观,其中,现代化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一个阶段,整体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文明单位横向交流的一个方面,社会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时期文明发展的一个领域。

历史高考史学范式:革命史观

历史高考史学范式:革命史观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历史史观范式【高考热点】:革命史观革命史观:亦称‚阶级斗争史观‛或‚反帝反封建史观‛。

持‚阶级斗争史观‛的学者通常认为:近代中国各种灾难的基本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拯救中国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了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和分期标志。

因为它们是把中国拉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沼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

1.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2.基本特点:只有分析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发展变化,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本质内涵,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强调阶级斗争......,过分突出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忽视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

3.主要线索: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巩固训练专题十一历史史观范式的各个部门。

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

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

‛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 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2.‚阿芙乐尔‛的大炮已经不再沉默,它的回声代表着未来而不是代表着过去。

历史高考史学范式:全球史观

历史高考史学范式:全球史观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历史史观范式【高考热点】: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内涵】: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基本观点是:全球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的主要线索】: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历史学范式

历史学范式

历史学的范式是一种特定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用于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进程和趋势。

不同的历史学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范式,这取决于他们的研究领域、兴趣和观点。

以下是对历史学范式的简要概述,并用1000字的篇幅进行回答:一、叙事范式叙事范式将历史视为一系列事件和进程的连续叙述,强调的是因果关系和结构性变化。

这种范式通常适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历史。

它强调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描述和解释,以展示历史进程的逻辑性和连续性。

叙事范式强调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对社会阶层、权力结构、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分析。

二、心态史范式心态史范式关注的是个体和群体的心理、意识和情感,以及他们对社会环境的主观感知。

这种范式强调历史中的文化、价值观、信仰和观念的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历史进程。

心态史范式有助于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经验的微妙之处。

它通常适用于文化、宗教、艺术、文学和思想史等领域。

三、社会科学的介入随着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历史学逐渐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

这种趋势催生了新的历史学范式,如计量史学、社会网络分析、历史人类学等。

这些范式借鉴了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统计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以更精确地分析历史数据和现象。

它们强调对历史数据的量化处理和分析,以及对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性别角色、身份认同等因素的深入剖析。

四、全球史范式全球史范式关注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历史进程和互动,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种范式突破了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将世界历史视为一个整体。

它强调跨文化交流、贸易、战争和疾病等全球性因素对历史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如环境变化、人口流动、城市化等。

全球史范式有助于揭示历史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综上所述,历史学的范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叙事、心态史、社会科学介入和全球史等多个领域。

这些范式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以理解和解释复杂的历史现象。

在不同的历史研究领域,历史学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范式,以深入剖析特定问题并展现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和复杂性。

各种史学范式、热点

各种史学范式、热点

❖一、史学范式(即史学观)❖1.唯物史观2.现代化范式3.整体史范式4.文明史范式5.社会史范式6.生态史范式❖史学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新范式提供新主题;新范式基本概念为试题提出关键词.传承、交流、融合是文明史范式的基本概念;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基本概念。

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是整体史范式的基本概念;新范式提供新材料;新范式指导正确解答新问题。

如:认识近代社会的变化和变化原因.应该通过课程使学生意识到近代社会的转型1.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国家、革命、民族;矛盾;等等)(一)唯物史观要求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二)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用辩证的观点、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四)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五)在唯物史观与具体的研究对象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主要观点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如政治、法律、哲学、科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是一切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4、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5、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要求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6、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7、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8、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三大史观

三大史观

三大历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史观,也被人们称为历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除了传统的唯物史观外,现在流行的主要是下列三大史观。

它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主要史学理论。

一、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近代以来的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现代化(有时也称之为近代化)的具体内容:1.经济的工业化,就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这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还有市场化、城市化等内容。

如洋务运动、苏联的工业化、78年后的改革开放等。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其原因在于人的理想,是独立的劳动者在政治上的要求,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要求。

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权利法案》、《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等。

3.人的理性化,用科学进步的科技文化武装自己,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判断。

不盲从、不迷信。

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4.大众化,同质化,等级被打破,很多方面趋于相同。

5.合理化,不是按传统习惯,而追求效率,实际上是资本运行的要求。

其中1、2、3点内容是我们学习备考的重点。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走上现代化道路;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受外部刺激,是在回应和学习的过程中走向现代化。

可见,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现代化不仅是纵向的变化,也应包括横向的发展,就是全球化,世界联系不断加强,整体世界的不断发展深入。

二、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历史高考史学范式:社会史观

历史高考史学范式:社会史观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历史史观范式【高考热点】: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史观,指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

社会史观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社会问题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相关问题;特点: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西方国家提出的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五大社会问题构成了高三历史复习应关注的五大重要内容。

【启示借鉴】:(1)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粮食危机、水资源危机以及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等。

(2)历史上重要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社会问题,如历史上水灾、旱灾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动乱或战乱时期社会问题,日占区殖民地化或“奴化”等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3)解决社会问题主要措施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统治者制定实施一系列减免田租、救济穷困、治理自然灾害等政策;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社会问题措施,如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政策;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等。

巩固训练专题十一历史史观范式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2012·山西联考)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A. 社会群体的角度B. 现代化的角度C. 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变迁的角度3.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四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

四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

四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1.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该范式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在研究目标、分析框架方面充满着纯粹政治维度的解释。

新课改前的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都是按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来编写的,依据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为发展的主线。

以阶级分析法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地区)的主要阶级矛盾及其转化等。

如对中国近代变革过程的分析,即突出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物。

2.文明史范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中学常见的历史史观

中学常见的历史史观

中学常见的几种历史观一、文明史观:又叫文明史范式。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经济)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政治文明(从人治、专制到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从迷信、愚昧到科学、解放),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从纵向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和后工业文明时代(知识经济)。

从范围上看,可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文明史观是一种宏观的历史观,侧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从长时段的历史去观察,从文明传承的现实去追溯,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纵向转变就是现代化;工业文明从“原发内生型”国家横向扩展的过程(工业文明自欧美向全球不断扩展的过程)就是全球化。

二、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其主要内容包括:(1)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即从人治到法律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2)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化等内容。

(3)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4)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从现代化角度备考:高考命题注重考查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科学化。

高中历史各种史观

高中历史各种史观
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 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A
5
◆附表1 文明史观下的世界史
历史时期 16世纪前
转折性事件
表现
西方
东方
文明特征
海洋文明 农业文明 文明的差异
16—18世纪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海洋文明
农业文明
文明的链接
19世纪以来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明 与外国
学说等)
文明的
交流、 外国文明传入 农作物品种(甘薯、玉米)、生产技术(欧洲的水
碰撞
中国 利技术)、科学技术、宗教(佛教)、“西学东渐”
A
7
◆附表3 16世纪前的东西方文明的不同
文明类型
经济特征
政治制度
主流思想
东 方
农业文明
农业经济 (小农经济)
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
西 海洋文 方明
商品经济
A
A
3
(2014全国新课标1卷41题)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 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于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仅表示 赞同往 往不够

观点缺陷:否认突破传统框架的A 内部动力的存在
10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 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历史学范式

历史学范式

历史学范式历史学范式是指历史学研究中所采用的不同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用于解读历史事件和过程。

不同的历史学范式反映了不同的研究取向和观点,并在历史学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历史学范式,包括政治史范式、经济史范式、文化史范式和社会史范式。

首先,政治史范式是历史学中最为传统和常见的范式之一。

政治史范式致力于研究政治权力的运行和演变,关注统治者、政府和政治组织的活动。

通过研究政治家的决策和政权的变迁,政治史范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上不同政权的兴衰以及影响国家发展的决策因素。

其次,经济史范式关注历史事件和过程中的经济因素。

经济史范式试图分析经济活动对历史演变的影响,揭示经济结构变迁和经济力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通过研究经济制度的转变、贸易往来、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历史事件,经济史范式可以揭示经济动态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

文化史范式是一种较为新兴的历史学范式,强调文化对历史的塑造作用。

文化史范式关注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艺术表达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通过研究文化现象和文化交流,文化史范式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后,社会史范式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社会史范式研究社会组织、阶级矛盾、社会运动等因素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作用。

通过研究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演变,社会史范式可以揭示社会力量对历史进程的推动和制约。

综上所述,历史学范式是历史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政治史范式、经济史范式、文化史范式和社会史范式是常见的历史学范式,各自强调不同的研究取向和观点。

在历史研究中,采用不同的历史学范式可以帮助人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深入挖掘历史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因此,历史学范式的研究对于推动历史学的发展和丰富历史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历史学的几种观点

研究历史学的几种观点

研究历史学的几种观点研究历史学的几种观点(史学观点、史学范式)1.革命史观(阶级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如:阶级矛盾、革命、斗争、侵略、反侵略、压迫、反压迫等字样2.唯物史观:凡是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那么他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就具有了以下特点:一、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二、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

三、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把历史事件及人物的分析评价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当中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4.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5.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政治:民主化、法制化(人治到法治、专制到民主)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农业到工业、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思想:科学化、大众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城市化、社会组织整合化6.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即:民生,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家庭婚姻、社会保障、自然灾害、动乱战争、人口迁移、环境问题(生态史观)、城市化等.史料: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历史叙述: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客观叙述,不带有任何功能性定位即是什么历史解释: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对历史人物事件必须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历史评价:不仅要对历史人物事件必须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和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消极积极影响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物论即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大体由以下一些原理构成:劳动创造人类自身,劳动创造历史,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由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随之改变。

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改变,政治制度、理论观点也随之改变。

人类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的生产关系,整个人类历史便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

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历史成为阶级斗争历史。

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①。

人类历史是辩证发展的,因此应当用历史主义观点来看待。

在上述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承认人类文明史是阶级斗争的发展和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当时则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要点。

所谓世界历史的整体化发展,或者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整体世界史观,主张从联系的、整体的高度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

吴于廑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就一直倡导要编纂新的世界史,80年代以后陆续撰写发表了《关于编纂世界史的意见》、《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映》等极具代表性的长篇文章,阐述了他对世界历史的看法,强调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所撰写的“世界历史”一文中,吴于廑先生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世界历史观。

稍后,由他和齐世荣教授共同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问世,在我国世界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它体现了我国世界通史研究的新水平,即使最严厉的批评者也承认整体世界史的思想成为我国流行的世界史观。

整体发展的历史观认为,世界史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发展的结果。

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

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

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

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

或者说,历史从野蛮到文明、从低级社会阶段向高级社会阶段的纵向发展,制约着它从部落到国家、从分散的各地区到联结为一体的世界的横向发展。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如果一个地区缺少与其他地区的横向联系,其纵向发展必然迟滞。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由此可以对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做如下的描述。

人类社会最初处于分散发展的状态,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大约从公元前四千年开始,世界出现了几个最早的文明中心。

各文明中心的地区范围逐步扩大,由点到片,进而形成一些面积辽阔的文明区域,各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强。

但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低下,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

那时的历史只是各国各民族狭隘的地域史或狭隘的民族史。

闭塞是古代社会各国各民族历史的特征。

对这种闭塞状态具有世界意义的突破,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家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从15、16世纪之交到19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时期。

这四个世纪的历史主要是西方形成为工业世界的历史,也是他们挟工业优势向世界各个地区进行猛烈扩张的历史。

19、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起对世界的垄断统治,正如列宁所说,资本主义已成为少数先进国家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

世界终于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国各民族都是这个世界整体的组成部分,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

从此,世界历史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发展。

在今天一个已经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愈加发现这不只是一种理论的描述,整体化确实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

现代化史观构建的代表当推罗荣渠先生。

80年代中期,以罗荣渠先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为标志,世界现代化进程这一理论视野开始植根于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和教学的广阔背景之中,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

十余年来,罗荣渠先生发表了有关现代化理论和历史的研究论文八十余篇,代表性的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西方现代化史学思潮的来龙去脉》、《建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从西化到现代化——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有关近百年中国大变革的一些理论问题》。

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研究中心编辑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已出版专著和论文集二十余种,另有译著数种,2002年开始出版专题研究文集《现代化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理论、专题、国别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能反映出中国现代化研究最高学术成果的是罗荣渠的两部力作《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它们可以说标志着现代化研究中国学派的建立。

罗荣渠先生对现代化理论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明确界定了“现代化”的历史含义;第二,提出了以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这是历史研究现代化范式的理论与方法论的核心;第三,以宏观历史学的广阔视角为出发点,探讨了现代化的世界进程和总趋势;第四,以三次模式大转换为脉络,深入考察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对于世界史体系构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第三点。

他认为,发生于1500年前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发展的方向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从而形成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必不可少的催化力量。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已经出现过三次现代化的浪潮,它推动农业世界分区分批地向现代工业世界过渡。

18世纪后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推动英国进入工业化进程,开创了资本主义方式的现代化。

19世纪下半叶出现现代化第二次浪潮,使工业化扩散到西欧、北美和东亚的日本等地区,并使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多种模式。

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发展危机,在连续不断的革命与战争打击下,世界经济发展停滞了30年。

但俄国却利用独特的历史机遇选择了崭新的发展方式,走上了赶超型社会主义方式的工业化道路。

20世纪下半叶,在新的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了全球性的第三次现代化大潮,把亚非拉大片地区推上了新兴工业化道路,与此同时,现代工业社会的类型与模式也愈来愈多样化了。

近两年来,钱乘旦先生就现代化研究对世界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的意义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他提出“构建以现代化为主题的新学科体系”,据此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从而构成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

在西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发生,农业文明遭到持续的瓦解,民族国家形成,而东方恰恰在巩固农业文明,西方开始走到世界前列。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先是政治,继而是经济,然后是科技和广泛的社会变革。

与此同时,非欧世界也被拉入“世界体系”,被迫进行现代化。

第三阶段是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

西方在这一阶段进一步领先于世界,社会也进入全方位的变革,现代性的理念和运动不断发展甚至冲突,成熟的现代社会逐渐在西方出现。

第四阶段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

传统的农业文明区域被迫走上现代化道路,开始在反抗殖民主义入侵中学习西方,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反抗殖民主义。

第五个阶段是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现象。

由此可见,无论是罗荣渠先生现代化的“三次浪潮”说,还是钱乘旦先生现代化的“五个阶段”说都充分表明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变革的真实内容。

正如人类文明问题是人类历史的核心问题一样,对人类文明及其交往的研究与描述也一直是对人类历史研究与描述的核心,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学家都曾对此有不凡的研究。

因此可以说,关于对文明及其交往的研究一直就是史学界一个时隐时现的主题,但毫无疑问,中国人对文明问题的关注却从不像最近十余年来这样密切和集中,特别是以西北大学彭树智先生为代表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和研究。

从1986年起彭树智先生就开始对人类文明交往这一课题进行连续性的研究,他在各种刊物、专著、教材中阐述文明交往的文章近四十篇部,达40万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论人类的文明交往》、《文明交往论》、多卷本《中东国家通史》、《20世纪中东史》、《阿拉伯国家史》等。

以上述文章著述为标志,一种以“历史个案史例研究”为基础、将历史学和历史哲学结合起来的学术构建基本完成,并且已经在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相信随着人们对该问题重视的增强和研究的深入,它必将对我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通史教材的编纂方面,2004年由北京大学马克垚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世界文明史》已经出版,该书强调世界文明史所研究、论述的单位是文明,而不是国家、民族等。

各文明的发展变化,接触与交流,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世界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文明是多元的,各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贡献。

多元文明的世界的发展既有各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有各文明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和冲突、融合。

文明交往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关于文明交往的涵义、内容和阶段。

所谓文明交往是指人类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直到现在而且还将持续发展的基本实际活动。

人类的交往是伴随着生产力同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是历史交往的过程。

交往在逐步克服野蛮状态的历史过程中,使人类不断走入更高文明层次的社会。

人类社会历史不仅仅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推动的物质运动,而且是人们世代积累所创造出来的、有内在联系的文明形态及其交往的序列,其本质是以价值关系为媒介的主客体辨证的文明交往过程。

文明交往和生产力同为人类的基本实践,交往力同生产力相互作用,分别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横线和纵线,彼此交叉壁连,共同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多样性历史画卷。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不同性质的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矛盾交往运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一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