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才、史识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一、名词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的,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但中国史学家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却由来已久。

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

2.《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五经”之一的典籍。

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

春秋时,丰富的历史资料,写作技术的成熟。

“礼崩乐坏”,使传统的“学在官府”制度瓦解,学术下移,私人修史成为可能。

孔子忧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主要史学贡献:(1)《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其次,为尊者、亲者、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人,西晋史学家。

从小好学,然好色薄行,不得为嗣。

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

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

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繁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出,司马彪的《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

《续汉书》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

对于了解西汉历史有重要作用。

4.《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是指《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三家为司马迁《史记》所做的注解。

浅析史才、史学、史识、史德之关系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浅析史才、史学、史识、史德之关系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浅析史才、史学、史识、史德之关系内容摘要:史家四长已经成为判断史家和史学著作的标准体系,包含才、学、识、德四个方面的内容,近人梁启超在刘知几、章学诚提出史家四长的基础之上,曲解古人之意,定要给四长排个顺序,但经过仔细理解古人之意,史家四长是没有主次先后之分的,四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史家四长关系作为历史这门学科的初学者,不敢说自己有独到的见解,但学术贵在讨论,方可见真理,绝不是什么问题都等着名家大师来说了算,那还有什么研究的意义呢?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必须应该具备一些素质才行,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所谓史家“四长”。

大家都知道这四长的重要性,由古到今,也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但峨所有的讨论都只是强调了这四长的必要,附会了古人的说法而已。

后生在阅读了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的“史家的四长”之后,发现了这样一个不被人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前辈提出了自己关于四长的顺序的见解,我们来看:“至于这几种长处的排列法,各人主张不同:子元以才为先,学次之,识又次之;实斋又添德于才、学、识之后,今将次第稍为变更一下,先史法,次史学。

又次史识,最后才说到史才。

”①我们从史家四长这个论点最初提出的出处来看一下,是否是这样,首先是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礼部尚书郑樵忠尝问子玄曰:‘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顺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夹有学而无才,亦犹良田而顷,黄金满赢,而使愚都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宝者矣。

”②“史有三长: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实,善恶必书,便骄君贼臣知棋,此无可加者。

”③两段话出处不同,意思大体相近,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对史家素质的四长理论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为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

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也不同。

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益服务。

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

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

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

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

“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

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报任安书知识点

报任安书知识点

• 轻视 • 称许、相提并论 • 只是 • 最终 • 因为 • 浸渍,渐进 • 受(刑械) • 清楚明白 • 大概
• 17、仆于妻子何如哉 • 18、亦颇识去就之分
• 如何 • 职分(界限)
• 19、恨私心有所不尽 • 遗憾
• 20、鄙陋没世
• 终结一生
• 21、仲尼厄而作《春秋》• 困穷
• 22、不韦迁蜀
• 通:
• 不得通其道。 • 通古今之变。 • 通邑大都。
(实现) (通晓) (流传)
• 重:
•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 重为乡党所笑。
(慎重) (更加)

1、都督阎公之雅望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声望 盼望
3、故愿望见太后 看望
4、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农历十五

1、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代“之”,他 2、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代“我”,刘兰芝 3、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代“她”,婆婆 4、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代“你”,焦仲卿 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一个连一个,连缀

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赞同
2、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
3、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给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
5、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归附,跟随
6、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同,介词
“见”字用法和“见”表被动、通假字用法
1、冀君实或见恕也
代“我”
2、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代“我”
文句翻译
4、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 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流俗之所轻也。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如何补教科书“史学史常识”之缺素材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如何补教科书“史学史常识”之缺素材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如何补教科书“史学史常识”一、问题由来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史”复习小结时,有学生问道:“我们的教科书中有诸如文学(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数学(“《九章算术》与珠算”)、天文学(“《石氏星表》与浑仪”)、物理学(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生物学(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简史,为什么没有我们历史学科的发展简史呢?”是啊。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课程标准”和各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均未见到有关史学史的“蛛丝马迹”;再查阅部编本版本初中历史教科书,均有《史记》及教科书编写情况的相关介绍;翻阅老人教版(2003年)高中历史教科书,也有涉及中今中外的相关史学研究情况的记述。

为什么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史学史常识”集体“缺席”?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有补缺的必要吗?到底应该补些什么呢?又该怎样去补?二、教学依据第一,基于对学情的调研。

学情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新课改语境下“学生中心”的具体表现。

近8年来,赵剑峰老师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高考试题的“实测”与研究,以加强高三复习课教学的针对性,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援引至六安中学,从准高三学生的高考试题实测结果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新唐书》《旧唐书》等历史典籍几乎一无所知,更别提二者在记述时间和编修团队方面的差别等关键信息了。

事后,我们又随机抽取了100位学生,制作问卷进行了简单的“史学史常识”知情调查,结果整理如下:表1 六安中学2018届学生史学史常识知情调查表(注:以“廿四史”为例)从表格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史学史基本常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对大部分必须知晓的常识仅仅停留在“听说”阶段。

基于对学情的调研,我们认为:高三复习教学补充史学史常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第二,基于对“课标”和“考纲”的解读。

修订中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选修II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校本课程,课程标准提供的《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模块可作为校本课程的参考。

史学概论总结(自己)

史学概论总结(自己)

一、名词解释。

良史:“尝试论之,古之所谓良史这,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史才三长:是刘知幾所著《史通》中提出的关于史家修养的要求:史学、史才、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史料的收集、鉴别和组织能力,叙事载言和撰写文章的能力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内容的能力。

所谓史学,是指对史料、对历史知识及其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所谓史识,是指有自己对历史和史书编撰的独立见解和观点,以及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品质和献身精神。

信史:“必也编次、事实、详略、取舍、褒贬、文采,莫不适当,稽诸前人而不谬,传之后世则无疑,粲然如日星之明,符节之合,使后学观之而莫敢轻议,然后可以号信史。

反是,则篇帙愈多,而讥譙愈众,奈天下后世何!”史法:所谓史法,指历史记载和历史编纂方法,其内容包括史书的外在形式和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史书的体裁与体例。

叶适有史法之议,认为旧史法指的是董狐、齐太史之书法,之后孔子进一步发展。

同时,叶适批评司马迁破坏了“古之史法”,遗祸后代。

史意:所谓史意,指历史撰述中寓含的思想和宗旨,其内容包括史家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史学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史家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

史德:章学诚在其史德篇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解释。

他定义为“著书者之心术”,就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是说不能掺进“违理以自用”、“性以自咨”的主观情绪,也就是史家作史能否忠实于客观史实、论断是否公正的一种品德。

他认为“史德”更重要的还在于分清史家主观与历史客观,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要尽可能地如实反映客观史实,尊重历史真相。

新史学:最初专指针对具“四弊二病”之旧史学而言的“新史学”,其后含义逐渐扩大,一指经何炳松引进的美国史家鲁滨逊的《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二指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的史学,1930年出版的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被称为“新史学的曙光”。

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起,“新史学”逐渐转指有别于旧史学的新兴史学,既包括20世纪初提出的“新史学”,又包括后来形成的唯物史观史学,但不包括国外传入的历史学派。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由司马迁首创,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唐八史: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

唐建立后,提倡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

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6、“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埋怨;相,指动作行为偏向一方;师,效法
7、请略陈固陋
“请”的后面带动词,可译为①请你做某事。 ②请你允许我做某事。
8、幸勿为过 幸:希望;过,责备
9、翻译: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用在待人接物方面要谨慎,把推举贤能、引荐 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的道理来教导(我) 小结:第一自然段,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1远看,观察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2盼望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希望
•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4声望
• 在丁卯三月之望 5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 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6临近
7 怨恨,责备 •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敬称 对方: 足下、阁下、君、子、公、 夫子、先生、大人 令堂、令慈; 对方父亲:令尊; 对方母亲: 令郎、令公子; 对方妻子: 对方儿子: 尊夫人; 对方女儿: 令嫒、令爱、令千金 谦称 本人: 仆、区区、在下、不才、鄙人 家父; 自己的母亲: 家母; 自己的父亲: 自己的妻子: 贱内、糟糠、内人、拙荆、; 自己的儿子: 犬子、小儿; 女儿:小女
化蛹成蝶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病蚌成珠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在痛苦中成长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逆境成才 ∈ 共同点:高尚、受辱后隐忍“退而论书策, 扼住命运的咽喉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作者用这些人的例子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 办法,这些伟人他们虽受辱,但是他们隐忍,完成伟大 的事业,生命也因此有了价值,他们的名字也流传于后 世。他们是自己的榜样。 进一步表明自己“隐 相信自己也能成功 忍苟活”的原因

历史五种范式

历史五种范式

[答案] C
3.现代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
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
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 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5.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
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
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
旨。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 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 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 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 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 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 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 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 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
2.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历史研究者存在着阶级阶层、国家民族 等的差异,对于其得出的历史认识有很大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研究方法,运用计量史学得出的结 论,与运用比较史学得出的结论就有很大的差异;同样是研究太平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

“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

“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

“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史德,是清人章学诚明确提出的,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有《史德》篇,专门论述这个问题。

他说:“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

章氏提出这一点,是对唐朝人刘知几史才三长论的补充。

所谓史才三长,就是史才、史学、史识。

刘知几说:“夫有学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

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

对于史识的内含,刘知几没有明白说出,只是说“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

事实上这里面包含了史家的道德因素。

章学诚在肯定刘氏理论的前提下,感觉意犹未尽,“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于是就提出来“史德”。

何谓“史德”?章学诚说,史德就是“著书者之心术”。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提出“史家的四长”,把“史德”排在第一位,这就是“史德、史学、史识、史才”。

史德之提出以及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历史认识和史学家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

史德的概念虽然到清代才被提出来,但在中国悠久的史学传统中,却是一直被特别强调的,只是所用的词汇有所不同而已。

先秦时期,孔子称赞晋太史董狐“书法不隐”。

汉朝班彪、班固父子表彰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提出“素心”说:“析理居正,唯素心乎!”唐朝刘知几在《史通》中有《直书》、《曲笔》专篇,对直书予以表彰,对曲笔予以无情地鞭笞,爱憎分明,充满激情。

明朝胡应麟有“公心”之论:“才、学、识三长足尽史乎?未也。

有公心焉,有直笔焉,五者兼之,仲尼是也”。

从书法不隐、实录到素心说、直书论、公心论,无不与史学家(历史研究者)的道德有关。

强调史家的道德修养,从现代历史认识论来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史学史名词解释1

史学史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

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

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

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

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

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中国史学史讲义

中国史学史讲义

先秦史学一、传说、官书和史诗1、传说口耳相传史学的源头传说包含两大类:1)战胜自然灾害和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传说治水(禹、女娲)干旱(羿)耕稼(弃,也称为稷或后稷,成了农神)2)氏族由来和氏族、部落间原始战争的传说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始祖禹:从鲧腹中生契:简狄吞了燕子的蛋,生了契弃:姜源践巨人迹怀孕所生原始战争(黄帝与蚩尤之战)传说与史学的关系2、官书1)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官文书。

卜辞和金文同史学产生的关系2)《尚书》历史鉴戒《酒诰》“罔(无)敢湎于酒”、“荒腆于酒”“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3、史诗,指《诗经》中的《大雅》史诗与史学的关系二、国史和《春秋》1、国史《左传》“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国语》“习于春秋”、“教之春秋”《墨子·明鬼下》“周之春秋”、“燕之春秋”、“齐之春秋”《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国史的特点及与史学的关系2、《春秋》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1、《左传》和《国语》1)《左传》2)《国语》3)《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三传、《春秋外传》2、《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1)《竹书纪年》《晋书·武帝纪》载:咸宁五年(279年)冬十月,“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

”束皙、荀勖、和峤、杜预2)《世本》帝系、本纪、世家、传、谱、氏姓、居、作雷学淇、茆泮林两种辑本3)《战国策》4)《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3、多种撰述《山海经》、《尧典》和《禹贡》、《仪礼》和《周官礼》四、先秦诸子历史观1、损益史观孔子《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复古史观老子《老子·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一、名词解释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是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

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

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著,传记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

100卷,又序列、年表各一卷,记载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体例不一,记述差距较大,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成就此书。

本书历史地位很高,《魏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均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各国各为篇卷,叫做“录”,各国帝纪改为“传”,记录各国史事,系以各自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摒弃贵华贱夷的偏见。

原书北宋已失,今传为明人屠介孙、项琳等刊本,乃取《晋书》十六国事,及类书所引《十六国春秋》轶文,汇编而成。

3、《洛阳迦蓝记》:北魏,杨衒之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被炒文学的双壁。

共5卷,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兼叙尔朱荣乱事及有关古迹、轶文等,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寓有讥凭之意。

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所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生出使西行事,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4、《汉记》:东汉,荀悦著,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共30卷,是依《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将班固的《汉书》按时间先后加以裁剪、编排,写成此书,以供献帝参阅。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史学理论:史学·素养·高考教学课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史学理论:史学·素养·高考教学课件

(二)史料的分类及价值
1、史料的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2、史料按价值划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是指在当时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 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二手史料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 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
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史学理论: 史学· 素养· 高考ppt
25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史学理论: 史学· 素养· 高考ppt
7.(2012全国卷41 )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 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6.(2017全国Ⅲ卷,27)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
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 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 进宫。这反映出( )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B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史学理论: 史学· 素养· 高考ppt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史学理论: 史学· 素养· 高考ppt
(三)获取史料的方法和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 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6、利用网络资源

史家修养论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史家修养论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2 年, 92 梁启超在 《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的演
讲中。认为研究学问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文献的学
学、 识三长,足尽史乎?未也 。……秦汉而下 ,三长 不乏 ,二善靡闻。[(一 ) ” ] 三但这些学者的论说不够系 卷 统和全面 。所以很 少引人注意,学术界也鲜有提及。 但这些论说却极大地启发了章学诚。 章学诚在总结刘知几才、学 、识三长理论的基础 上 。明确提出了 “ 史德”论 ,并在 《 文史通 义》中, 专立 《 德》一篇 ,加 以 阐发。章 学诚 对才 、学 、 史 识 、德四者都作了论述 ,特别是讲清了它们之间的区 别与联系。作为一个优秀史学家 , “ 史才” “ 、 史学”
史 家修养论 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宋学勤
( 中国人 民大学 党史系 ,北京 1 82 0 7) 0
摘 要: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都强调史学家主体的素质修养,他们在这方面的言论,概括起来就是所谓 “ 史 家四长” ,即史德、史学、史识、史才。粱启超接受了这一说法,而又着重强调和阐释了 “ 史德”修养 的具
维普资讯
第2 3卷
第 1 期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O A G A G E C E SC L E E O R A FL N F N T A H R O L G
20 0 7年 2月
Fe 。 o 7 b2 0
Vo . 3 No 1 12 .
在中国史学史上,对史家 自身修养的培育一直比
较重视。 孔子强调史家应 “ 书法不隐” ,也就是要直 笔 ,并将它作为良史的标准。其后史家也一直以据事 直书为史家必须坚持的原则,而反对曲笔隐讳 、毁誉
任情等不 良作风。刘勰在 《 文心雕龙 ・ 史传》中对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唯物史观:提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 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时空观念: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 物 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史料实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 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 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近三年高考文科试卷难度
科目
设计 难度
2013年 甲卷 乙卷
2014年 甲卷 乙卷
2015年
甲卷 乙卷
三年平均
甲卷 乙卷
语文 0.55/0.60 0.65 0.63 0.65 0.66 0.57 0.62 0.62 0.64
数文 0.40/0.45 0.33 0.46 0.41 0.48 0.41 0.44 0.38 0.46
殖民扩张、工业 革命、资义市场 形成;近代前中 国经济、辛亥革
命。
规律探究
材料呈现:固定!两段材料、两问。 命题角度:小切口、大跨度、深分析!或古今贯通,或 中外关联。 价值立意:与社会热点相联系,围绕某一个历史事物呈 现宏大的时空格局。 考核目标:梯度考查明显。一般包含四个层次:一是概 括(特点、内容、表现等);二是分析原因;三是比较异同; 四是得出启示。
二、2017年高三历史复习浅见
浅见一:准确把握考纲、课标与教科书之间的关系
◆考纲(说明)——教育部(省市)制定;高考命题的依据; 高考复习的重要依据。
◆课程标准——国家管理和评价历史课程的基础;历史教材 编写、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评估和学业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科书 ——课标的具体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托; 最基本、最核心的课程资源。
家国情怀: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 文追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 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 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 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史学·史才·史识
——2017年高三历史备考浅见
“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为才也,去断 以为识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史学:历史学家应掌握的历史知识,史料。 史识:见识,即对历史的见解认识能力,观点。 史才:对历史著作的表述水平,写作能力,文采。
一、我们复习(学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想想高考的要求
• 我清楚地知道应该史论结合方为上策,但实在是不知道怎么 结合,因此在组织答案上花费了较长时间。……建议高一高 二的同学有空可以看一些史学研究的书籍,对理解和分析能 力有较显著的提升。
——(《中史参》2014年第7期)
想想我们的无奈
“上课时我都听得懂,怎么做作业考试时不会?” “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多时间,成绩还是上不去?”
——“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 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
——我们必须虔诚地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 但是,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
——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 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有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
——华东师大聂幼犁
3. 何德章:武汉大学教授,近三年的高考古代史题均出自其手。其学术专 长是中国古代民族史、经济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4.刘芃:考试中心主管。关注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历史学科能力; 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
5.吴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东亚中欧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苏联史、 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 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把这种能力应用于实 际行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在世界通用的尺度。 ——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
我们的结论
复习(学习): 给予学生以知识,更要给予其能力; 给予学生以结论,更要给予其方法。
“我们都是受害者”的实质,其实只是人们缺 乏正视自己心灵的勇气。
——[美]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美国人何以如此郁闷——进步 的悖论.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5.4 9.10 7.29
平均 9.16 4.10 8.44 6.38 6.50 8.95
选择题
阶段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晚清
28京剧脸谱 29洋务外交
28戊戌服饰
28洋务运动 29戊戌思想
28.19中期洋 货增多
民国上
29新旧军阀标 榜主义
民国下
30抗战农村土 改
30抗战外交
30日本对沦陷 29根据地米价 区经济掠夺 30抗战后企业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 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浅见二:认真研究考题、把握命题规律、趋势
☆ 从命题人看考点分布
1.杨宁一:文综负责人,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其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 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日本问题、东亚的区域化。
2.赵世瑜:北师大教授,岳麓版教材主编,马克思主义历史科成员。研究 方向为中国古代明清史及社会史研究理论。
——刘芃《考试文集》第477页
分值
专题史角度
2014年
分值
2015年
2016年
政治史 28分 20分 24分
经济史 20分 36分 45分
文化史 37分 29分 16分
合计 85分 85分 85分
通史角度
2014年
分值
2015年
2016年
中古史 28分 30分 28分
中近现史 28分 27分 29分
史史实。 中近现:晚清史(中国近代化探索)、民国史下(国民政
府抗战)、共和国史上(改革开放前,以上世纪50年代经济、 思想)。
世界史:古希腊罗马(进步性或局限性)、西方(代议制 经济转型等现代文明模式或时代性探索)、苏俄史(对其不同 的现代化道路进行测评)、当代国际关系。
解题策略:
题干要三审:
①审时空定位。 ②审正反设问。 ③审答题方向(角度)。
41题
年份
试题内容(素材)
试题设问
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世纪晚期英 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 2010
国纺织业生产状况的比较。 识。
2011 欧洲崛起的方式。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 中国近代化的动力。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 提取(图片)材料中的信息,从建筑
清代东北地区 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明清经济;近代
2014 移民
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前期经济。
2015
孟子与苏格拉 底法制观念
概括……的法制观念;指出两种法制 传统文化主流思
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 想演变;古希腊
史价值。
人文精神。
2016
近代以来世界、 中国移民历史
概括近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趋势; 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 点及成因,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 代史上的贡献。
水调歌头·文综何其难
看看过来人的说法
• 高三这一年的复习条理井然、体系明了、重点突出,让我的 学习有了很大提高。但从高考的答题情况看,觉得平时学习 的深度还不够,而且由于老师过于完备的授课,个人的思维 受到一定禁锢,在遇到创新的题目时不能很好地发散思维。
• 回忆答卷过程,面对历史试题,一开始心平气和,紧接着波 澜微泛,最后却无言以对。想堆又不知道堆什么,想写也不 知道要写什么,唯有泪千行。
发展性 层次性 基础性
论证和探讨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高级、发展
调动和运用知识 获取和解读信息
低级、基本
听听专家的声音
四项考查:
加大学习和研究方法考查; 加大对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的考查; 重视对基本历史理论理解和运用的考查; 重视对学生“史识”的考查。
——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主任:刘芃
看看数据的无奈
选项要三问: ①有没有(添枝加叶) ——材料中有没有这个信息? ②对不对(鱼目混珠) ——这个选项的结论本身对不对? ③全不全(以偏概全) ——这个选项对材料信息概括得全不全?
40题
年份 考查内容
试题设问
考点定位
2013
爱因斯坦热及 在中国的境遇
概当并予时括以中爱评国因析知斯。识坦界热对兴西起方的科原学因的;态指度出,近技代;以西来学世东界渐科。
英语 0.50/0.55 0.51 0.54 0.51 0.53 0.50 0.58 0.51 0.55
文综 0.50/0.55 0.51 0.47 0.54 0.46 0.46 0.47 0.50 0.47
政治
0.53 0.51 0.60 0.52 0.43 0.46 0.52 0.50
历史
0.50 0.39 0.50 0.38 0.46 0.46 0.49 0.41
地理
0.49 0.50 0.53 0.49 0.50 0.49 0.51 0.49
听听权威的分析
2015年高考考生失分情况分析:
阅读能力欠佳(50%); 主干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15%); 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10%); 历史思维能力欠缺(综合题占1/3); 知识迁移能力不够(15%)。
听听学生的心声
☆ 从新课标看命题趋势
教育部正在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教 学的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核心知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理解与解释、历史价值观 历史核心素养的达成度,是评价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 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今后历史教学的根本导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