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古文翻译知识讲解
语文八年级上册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 课《唐诗五首》一、《野望》(王绩)1.作者简介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2.诗句解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赏析:首句点明地点、时间和人物心情。
“徙倚”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彷徨和孤独。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意: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赏析:这两句写秋天山林之静景,对仗工整。
“皆”和“唯”两个字,强调了秋色和落晖的普遍性,营造出一种萧索、孤寂的氛围。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意: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赏析:这两句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动态感十足,与前两句的静景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诗人看到周围的人都不认识,感到孤独,于是怀念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心。
二、《黄鹤楼》(崔颢)1.作者简介崔颢,唐代诗人。
其诗风格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诗句解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意: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赏析:首联以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也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意: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赏析: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空悠悠”三个字,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意: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赏析:颈联描写了黄鹤楼周围的景色,对仗工整,画面清晰,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觉。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诗、五⾔诗和七⾔诗等。
四⾔是四个字⼀句,五⾔是五个字⼀句,七⾔是七个字⼀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七⾔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语⽂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3课《古诗两⾸》注释及译⽂),希望帮助到您。
【早发⽩帝城】 原⽂: 早发⽩帝(dì)城 朝[zho]辞②(cí)⽩帝彩云间, 千⾥江陵(líng)⼀⽇还③[huán]。
两岸猿(yuán)声啼(tí)不住④, 轻⾈已过万重[chóng]⼭。
词句注释: 发:启程。
⽩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帝⼭上。
杨齐贤注:“⽩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鱼复,有⽩龙出井中,⾃以承汉⼟运,故称⽩帝,改鱼复为⽩帝城。
”王琦注:“⽩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之云也。
” 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帝城在⽩帝⼭上,地势⾼耸,从⼭下江中仰望,仿佛耸⼊云间。
⽩帝: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帝⼭,⼭上有⽩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从⽩帝城到江陵约⼀千⼆百⾥,其间包括七百⾥三峡。
郦道元《三峡》:“⾃三峡七百⾥中,两岸连⼭,略⽆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亭午时分,不见曦⽉。
⾄于夏⽔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帝,暮到江陵,其间千⼆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天就可以到达; 还:归;返回。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作“尽”。
轻⾈已过:⼀作“须臾过却”。
万重⼭:层层叠叠的⼭,形容有许多。
译⽂: 清晨告别⽩云之间的⽩帝城,千⾥外的江陵⼀⽇就能到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古诗五首》知识点归纳总结
《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赏析:虚实结合,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增添神秘色彩,丰富诗歌内容,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飘飘荡荡。
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虚实结合,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增添神秘色彩,丰富诗歌内容,含蓄地表现出诗人……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1.两个“空”字,有什么表达效果?①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第二个“空”,是“空荡荡”的意思;黄鹤已去,物是人非;②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
2.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嗦之感,为什么?四句中三见“黄鹤”,并不觉啰嗦,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流而下,尤其二、三两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①内容: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②角度:仰视→远眺②景物特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③描绘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④赏析:a.对仗工整,运用叠词,充满音韵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明丽景象;b.乐景衬哀情,以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反衬出作者孤独、惆怅和思乡之情。
c.视角由仰视转为远眺。
⑤作用: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①运用设问,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暮霭沉沉,不知乡关何处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和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
②“烟波”的作用:a.烟波渺渺,暮霭沉沉;b.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同上)③全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文,直抒胸臆,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缠绵的乡愁,点明主题。
八上语文第13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笔记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包括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点以及代表人物等。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在起源方面,中国古代诗词最初起源于民间歌谣,是人们口头传唱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并逐渐在文学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发展历程方面,中国古代诗词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文学的特色;汉唐时期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则代表了古代诗词的两种基本形式。
在艺术特点方面,中国古代诗词具有意境深远、语言简练、韵律优美等特点。
诗词中往往通过寓情于景、借物抒怀等手法,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诗词还具有严格的格律和音韵要求,使得其具有更加优美的韵律和节奏。
在代表人物方面,中国古代诗词的代表人物众多,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本课后,我对中国古代诗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古代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野望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
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工诗赋,尤擅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足疾罢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语文13课知识点总结
语文13课知识点总结语文第13课主要讲解了古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文言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本文将对语文第13课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古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古文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其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要想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1.审清文意:古文中的语言常常比较晦涩,有时候不容易一下就理解其含义。
在阅读古文的时候,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逐字逐句地理解文中的意思。
2.把握上下文:有时候古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并不容易理解,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其含义。
在阅读古文时,要注重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帮助自己更准确地理解文中的内容。
3.善用工具书: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可以适当借助辞典、词典等工具书来帮助自己理解生僻字和古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提高阅读的效率。
以上就是古文的基本阅读技巧,通过这些技巧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文言文的写作方法文言文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其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
在学习文言文的写作方法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规律。
1.注重平仄:文言文中的韵律非常重要,要注重平仄的表达,使文章的语调和谐平衡。
2.尽量使用古词:在写作文言文时,尽量使用古代的词语和成语,保持古代文学的风格和特色。
3.规范用词:在文言文的写作中,要尽量遵循古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词规范,不要使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新词和短语。
通过学习文言文的写作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语文第13课主要讲解了古文的阅读技巧和文言文的写作方法,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这些知识点,加强对古文阅读技巧和文言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行路难(其一)》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
二、故事背景《行路难》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为“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
三、理解词义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珍羞:精美的菜肴。
直:价值。
四顾:往四处看,这里泛指看。
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塞:塞满、堵塞。
川:河道。
垂钓碧溪上:传说姜尚(姜子牙)在磻溪垂钓,遇到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后被重用。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到成汤的重用之前,曾经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歧路:岔路。
安在:在哪里。
济:渡过。
译文:金樽中的清酒,一斗价值十千钱,玉盘里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面对美酒佳肴我)放下杯子,扔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漫然无所适从。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却铺满了山岭。
闲时我学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自己像伊尹一样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四、问题归纳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羞”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现入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是《唐诗五首》,选入《野望》《黄鹤楼》和《使至塞上》等五首唐代古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五首诗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赏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
【早發白帝城】原文:早發白帝(dì)城朝[zho]辭②(c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líng)一日還③[huán]。
兩岸猿(yuán)聲啼(tí)不住④,輕舟已過萬重[chóng]山。
詞句注釋:發:啟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
楊齊賢注:“白帝城,公孫述所築。
初,公孫述至魚複,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複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
所謂彩雲,正指巫山之雲也。
”朝:早晨辭:告別。
彩雲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雲間。
白帝:今重慶市奉節縣東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於長江上游。
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
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岩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
空穀傳響,哀囀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還:歸;返回。
猿:猿猴。
啼:鳴、叫。
住:停息。
一作“盡”。
輕舟已過:一作“須臾過卻”。
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譯文:清晨告別白雲之間的白帝城,千裏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達。
江兩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著,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
【絕句】原文: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注釋:①含:窗戶對著西邊的山嶺,就像把遠山裝在窗框裏一樣。
②千秋雪:指山上終年不化的積雪。
③泊:船隻停靠岸邊或碼頭。
④萬裏船:從遙遠的地方來的船。
譯文: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高三语文第13课《报任安书》人教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第13课《报任安书》人教知识精讲高三语文第13课《报任安书》人教知识精讲一。
教学内容第13课《报任安书》二。
教学目标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 理解本文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三. 文章简析〔一〕解题1.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全文把握:全文共分6段。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可分为二层。
第1层,从“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
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译文
《野望》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各色各样的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月亮倒映江中像是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江上云霞变化万千生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钱塘湖春行》译文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黄鹤楼》译文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使至塞上》译文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3.《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十三课 古文翻译
第十三课1、吴起治西河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
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
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
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 吴起果去魏入楚。
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
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错向魏武侯进谗言,武侯使人召回吴起。
吴起到了岸门,停车回望西河,泣泪数行而下。
其仆人对吴起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心意,视放弃天下若丢弃一只鞋子,今日离开西河却哭了,这是为何?”吴起擦拭着眼泪回答他说:“你不懂。
君王相信我而使我尽我所能治理西河,西河可以称王。
如今君王听信谗言不再相信我了,那么西河被秦国取得的日子就不远了,魏国从此削弱了。
”吴起果然离开魏国入楚国。
不久,西河全部归入秦国,秦国日益强大起来。
这就是吴起因此哭泣的原因啊。
2、奇鬼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
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
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
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梁国即(魏国)北部有一座叫黎丘的小山,有奇异的鬼怪,喜欢摹仿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
城中有长者到街市去而喝醉了回家,黎丘的鬼彷效他的儿子形状,搀扶并在路上折磨他。
长者回到家后,酒醒了责骂他的儿子说:“我作为你的父亲,难道说还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什么缘故?”他的儿子哭著用头碰地说:“作孽啊!没有这件事。
昨天我到城东去收债去了,人们都可以询问。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13课卖油翁大意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13课卖油翁大意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领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准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
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行路难》原文及译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行路难》原文及译文
《行路难》原文及译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溪边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课文全解
13.空城计【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分拨:分派。
飞马:这里指骑着快怪传送紧急军情的人。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城铺:城上巡哨的岗棚。
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鹤氅ch ng:用羽毛编成的外衣。
纶gu n巾:用青色丝带编的头巾。
敌楼:筑在城上,用来观察敌情的城楼。
笑容可掬j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莫非:莫不是,大概。
表示推测。
抚掌:拍手表示高兴。
骇h i然:惊惧的样子。
言讫q :说完。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
杭州人,祖籍太原。
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清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入张士诚幕。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
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
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
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
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四年级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的意思
四年级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的意思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一、字词解释。
1. 炎帝。
- 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2. 少女。
- 在古代,“少女”指的是小女儿。
3. 溺。
- 溺水,淹没的意思,这里指女娃在东海里被淹死了。
4. 故。
- 所以,因此。
5. 堙。
- 填塞。
二、全文翻译。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
它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三、故事内涵与意义。
1. 精神象征。
- 精卫填海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
精卫鸟虽然渺小,但是它面对浩瀚的东海,没有丝毫畏惧,而是日复一日地衔木石填海。
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2. 神话反映的文化内涵。
- 从神话的角度看,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理解和征服自然的愿望。
在当时,大海是非常强大而神秘的存在,人们在大海面前显得十分渺小和脆弱。
这个神话故事表达了人们希望能够战胜大海,改变自然的美好愿望。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译文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译文: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
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是岳武穆满江红的词句,我从六岁时就被人用口头教授而记忆,直到现在还喜欢朗诵这几句诗而没有断绝,从今以后,抛弃衰时客的名字,改自己的名字叫少年中国的少年。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知识点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知识点推荐文章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热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1课古诗两首热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热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三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热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热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练。
店铺在此整理了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知识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知识点课文梳理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练。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
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
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
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小池》的大意是:泉眼珍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浓密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露出水面,就有蜻蜓飞来落在上头。
这首诗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知识点词句梳理【牧童】本课指放牛的儿童。
【樾】树阴。
【林樾】本文指道旁成荫的树。
【振】振荡的意思。
说明牧童的歌声响亮。
第十三课文言文的翻译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曰:“君子何如斯可谓之矣?”子曰:“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仁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仁也与?”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问曰:“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由也好勇过我,求也好仁过我,何如?”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文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惕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盛,要警惕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贪得无厌。
”曾子说:“君子通过文化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辅助修养仁德。
”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子贡问道:“君子要做到什么样子才能被称为君子呢?”孔子回答:“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通过这些品质才能被称为君子。
夫子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通过这些品质成为君子。
夫子追求仁德的方式,是不是与别人追求仁德的方式不同呢?”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木讷的人接近仁德。
”子路问道:“听到正确的事情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如果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正确的事情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正确的事情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正确的事情就去做。
”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正确的事情就去做,您说‘听到正确的事情就去做’;冉有问听到正确的事情就去做,您也说‘听到正确的事情就去做’;子路勇敢超过我,冉有仁慈超过我,那怎么样呢?”孔子说:“冉有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前进;子路勇猛,所以我让他退一步。
”这段话中,孔子和曾子都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孔子提出了君子在各个年龄段应该警惕的问题,并强调了文化修养和仁德的重要性。
六年级十三课知识点
六年级十三课知识点六年级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第十三课也是我们最后一节语文课。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回顾并总结我们在六年级所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内容:一、课文内容回顾我们先回顾一下第十三课的课文内容。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它通过描绘一个人在静谧的夜晚对家乡思念之情的表达,展示了诗人的豪放和孤独之感。
我们要理解并品味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欣赏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二、词汇与短语1. 静夜思:诗名,意为安静的夜晚思念。
2. 床前明月光:诗句的开头,描述床前明亮的月光。
3. 疑是地上霜:诗句中表达的疑问,是否是地上积了霜?4. 举头望明月:诗句,描绘诗人举头仰望明月的姿态。
5. 低头思故乡:诗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 溪:指小河流。
三、理解主旨与意境1. 主旨:《静夜思》以描绘一个人在静夜思乡的情感为主题,通过具体的细节和景物描写,表达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2. 意境:诗人通过对床前明月光和地上霜的描绘,意境恢弘深沉,给人以柔美感受。
诗人在思念之中,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浓烈,展现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四、古诗文鉴赏学习古代诗文是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我们在学习《静夜思》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其他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作品,比如《登鹳雀楼》、《望月怀远》等。
五、写作与创作通过学习《静夜思》,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进行一些写作和创作的尝试。
可以写一首以自己生活经历和情感为素材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情感。
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细读课文,理解其中的意义,捕捉关键词和句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
总结:六年级第十三课的知识点,除了课文本身的内容回顾外,还包括了词汇与短语的学习,理解主旨与意境,古诗文鉴赏,写作与创作的实践以及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其四、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错向魏武侯进谗言,武侯使人召回吴起。吴起到了岸门,停车回望西河,泣泪数行而下。其仆人对吴起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心意,视放弃天下若丢弃一只鞋子,今日离开西河却哭了,这是为何?”吴起擦拭着眼泪回答他说:“你不懂。君王相信我而使我尽我所能治理西河,西河可以称王。如今君王听信谗言不再相信我了,那么西河被秦国取得的日子就不远了,魏国从此削弱了。”吴起果然离开魏国入楚国。不久,西河全部归入秦国,秦国日益强大起来。
【译文】
魏文侯请所有士大夫喝酒,叫他们都说说自己。也可以讨论君王的智慧。到了任座,任座说:“您是不民主的君王。得到中山不用它封赏自己的弟弟,却用来封赏自己的儿子,因为这个原因您是不民主的。”文侯不高兴,从他的脸色上可以看出。任座离开座位,出去了。第二个轮到翟黄,翟黄说:“您是个贤德的君王。我听说贤德的君王的臣子说话都很直接。现在任座说话直接,所以看出您是贤德的。”文侯高兴的说:“可以这样反过来推测吗?”翟黄说:“为什么不可以呢?我听说忠臣死于他的忠诚,不敢死在离君王很远的地方,任座一定还在门外。”翟黄到门外看了看,任座在门外,所以文侯命人招他进来。任座进门时,文侯走下台阶迎他进门,最后将任座视为上宾。文侯如果不是因为翟黄,差点就失去了一个忠臣啊。顺着君主的心意来显视自己是贤德的大臣,难道只有翟黄吗?
从现象观察,荆人似乎做事很仔细,战前准备很充分,可是,就是这种“仔细”和“充分”,葬送了他们的胜利结果。因为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
《魏文侯燕饮》
【原文】
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之智也。至於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
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於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於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於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其唯翟黄乎?
《吴起治西河》
【原文】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译文】
梁国即(魏国)北部有一座叫黎丘的小山(部:通“培”,培娄,小土丘),有奇异的鬼怪,喜欢摹仿人的儿侄子兄弟的样子。城中有长者到街市去而喝醉了回家,黎丘的鬼彷效他的儿子形状,搀扶并在路上折磨他(苦:使……受苦)。长者回到家后,酒醒了责骂他的儿子说:“我作为你的父亲,难道说还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什么缘故?”他的儿子哭著用头碰地说:“作孽啊!没有这件事。昨天我到城东去收债去了,人们都可以询问。”他的父亲相信了他,说:“嘻(表示惊叹的声音)!这一定是那奇鬼了,我早已经听说过奇鬼效人之事。明天特意喝酒于街市,希望遇到并刺杀他!”第二天早上,长者到街市并喝醉。他真正的儿子恐怕他的父亲不能够返回,随即前往迎接他,黎丘老人看见他真正的儿子,拔剑而刺他。黎丘老人的聪明被彷效他儿子的奇鬼迷惑了,而杀害了他真正的儿子。被好像是士的人所迷惑而失去了真正的士,这就是黎丘老人的那种聪明啊!
《奇鬼》
【原文】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译文】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