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内传播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内传播案例分析
------以王若云的博客为例
实习小结——王若云(2013-04-01 15:27:32)
我跟同学们说,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一个“央视梦”。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作文题目为《十年后的我》,那时候,我郑重其事地写下希望在央视做个女主播。
后来阴差阳错地学了新闻专业,我知道距离我的“央视梦”近了一步。
如今,以一个实习生的身份,我走进了CCTV大楼,虽然过程历经很多波折。
我在央视新闻频道经济新闻部财经组实习已经一个月了,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可以帮老师剪片子,这一切好像都是“偷”着学来的。
因为新闻讲究时效性,当天的新闻,老师从策划选题、出稿子、找素材到出片子都顶着巨大压力,多则几个小时,少则一、两个小时,老师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敏锐的判断力尽快完成片子。
这就意味着老师不会像在学校里一样循循善诱,你看会了就算是学到手了,不忙的时候,自己在机器上琢磨。
老师忙得手忙脚乱的时候,会突然让你把带子上载,把同期听了,把字幕上了,把画面铺好,去配好音。
初来乍到的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时候拼的就是学习能力。
大学四年,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学会所有知识,但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一种以最快速度接受新信息和新技能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老师的片子要求在两点时段的新闻直播间播出,一点五十的时候还有两条没有弄好。
我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生怕来不及。
只见老师还是沉着冷静地编辑着片子,一丝不苟。
直到片子顺利播出,老师才松下一口气对我们说,做电视,考验的就是心理承受力。
不论时间多么紧迫,也要认认真真按步骤完成。
越是着急,越容易出错。
在央视,出错不仅意味着工作能力出现问题,更会让同事对自己失去信任。
每天来回车程大约要四个小时,但是一起在财经组实习的三个人每天都相互鼓励,互相信赖,和一起实习的其他同学相处得也十分融洽。
我相信这个夏天,一定很不一样。
王若云
2013/4/1
人内传播这种传播形式既是出于人的自我需要,也是出于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了及时对周围变化了的环境做出适应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它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协调,对客体进行回顾、记忆、推理、判断。
一切发生于人体内部的信息交流都是人的内向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主我和客我进行自由沟通以达到自我的内部平衡调节,通过这种思维活动进行正常的信息编码,以保证人类其他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
我们知道,人内传播并不是纯粹生理性的活动,人内的信息处理活动具有很强的心理特
点和社会性。
通过人内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使得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本次研究将根据人内传播理论中的几个小的理论要点来对王若云同学在实习过程中的信息传播的过程。
一、人内信息传播过程的媒介
人们接受外部信息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又是能统一到一起的,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
都是人类在自我传播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阶段,这些传播媒介的最终指向都是人们的心理活动。
人内传播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知觉”与“感觉”。
“知觉”就是人们对外部信息的感觉,而“感觉”则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一种方式与途径。
我们每天都在通过感觉以及感觉的组合来感知外部环境: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知觉是大脑将感觉进行释义的过程。
当这种接受过程没有他人的时候,信息是通过人内传播完成的。
所以,我们先感觉,再知觉。
感觉和知觉配合在一起,我们就知道了天空的颜色、鸟叫的婉转、巧克力的苦味、花的芬芳以及爱人那乌黑的头发的柔顺。
在王若云这个案例中,王若云通过自己所看见的(视觉)、所听到的(听觉)、所感受到的(触觉)经历经过思考,得出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想。
比如说,王若云同学在经过大学的两年半的学习,已经在新闻上形成了自己对新闻工作者自己的预想形象,但是在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实习过程,自己对新闻工作有了重新的体验,因此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与状态和新闻工作的要求能力水平都有了新的体验的想法。
正是通过自己的感官的感知,才能对新闻工作者形象有了新的定义与认知。
人内传播是发生在每一个人大脑(并调动全身)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保存原有信息的主体和接收外来信息的主体都是一个人,人内传播的本质即原有信息和新接受的信息之间的碰撞。
二、镜中我-----个人与外来信息交流的状态
社会心理学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论,名称本身是一种隐喻,镜子是指除我之外的其他人。
每一个人都是别人的镜子,反过来亦然。
不过用这面镜子照什么?或者说,我们想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什么?——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感觉和意见。
我们想知道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看到的是自我,但是这个自我是什么样,并不是自己直接判断的,而是经由别人的反应得出来的。
因此这个“自我”的获得,有三种情形: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印象的知觉;对别人对自己行为评价的知觉;对别人直接评价自己的感觉。
这三个阶段严格来说是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一个结合体。
通过人际传播,与他人交流,别人才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印象和评价。
而人内传播体现在哪里呢?在于这三个阶段中的知觉和感觉部分,即借用人际传播中别人的反应来评价自己,理解自己,从而形成“自我”认知,包括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我的态度等。
在本文所选的案例中,王若云正是通过实习老师在对她说的话中,开始了对自己的思索和对这份工作的重新认定。
老师在几分钟之内编完片子之后说的那段话,让王若云对新闻工作者的认识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新闻工作者不再只是单纯的采采新闻,写写稿子那么简单,而是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能做到面对危机情况是临危不乱,做事有条不紊,对自己的能力要求也应该更加高,更加狠,只有在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才能成长为一名优异的工作者,这些正是王若云同学在老师的话中所体会到的,也正是老师的这番话才让王若云同学以自省的方式看到了自己在新闻工作者这个行业中自己所欠缺的能力与经验,正是通过镜像才能如此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与优点,对自己的认识也能更加深刻一些,对自己自我改变也会做出相应的指导作用。
三、自言自语式的自我内化与传播
自言自语的进一步的表现就是内省,即将自己作为思考对象。
人总是在跟自己说话,就像演独角戏一样。
无声的人内传播表现为思考,这种传播如同空气之于人,一般感觉不到,心里说给自己听,别人听不见,自己也常常因而意识不到。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E.M.Forster)说:“如果我不说出口,我怎么能清楚自己在想什么?”这句话印证了这个观点。
在本文的案例中,王若云同学在最后的的总结中说道同为实习生的三人互相帮助,共同经历的时候,正是一种自我精神的一种内化,即三人在共同经历过这段比较难忘的岁月之后,王若云对这种经历有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她将他们共同的经历内化为自己难忘的人生岁月,认为这段经历将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影响,正是王若云同学在经历过这些后,自己在内心世界的探索和磨合之后所形成的。
是一种自我意识自我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