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题目分析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论述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论述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以印刷文字作为媒介的报纸的主要长处。
(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正确答案:报纸属于文字传播媒介。
文字传播媒介是指借助于可视的语言文字符号传递社会信息的各种载体,文字传播媒介的特征:①记录性;②扩散性;③渗透性;④准确性。
报纸传播信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传播面广;②传播迅速;③具有新闻性,阅读率较高;④文字表现力强,能够进行深入报道和解读;⑤便于保存和查找;⑥传播费用较低。
涉及知识点:媒介的形态与发展2.结合新闻传播实践,试述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正确答案:在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是非常明确的: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它具有一系列的特点:(1)权威性。
由于我国的新闻事业绝大多数是各级党组织领导的,尤其是党委机关报,干部、群众习惯上把报纸、广播、电视台当做党的声音的来源。
(2)典型性。
由于新闻媒介面向社会,新闻媒介所揭露、批判的问题就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要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的切身利益,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要对社会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从而引起人们的警觉,推动实际工作。
(3)紧迫性。
新闻媒介所披露、批评的问题,都应该和当前的工作、生产、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火烧眉毛”,非要立即下决心解决不可。
(4)重视社会效果。
从有利于矛盾的转化、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出发,着眼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
涉及知识点:新闻舆论监督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础。
(清华大学,2009年)正确答案:(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与发展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办报思想。
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发展:a.毛泽东的党报思想;b.刘少奇客观全面的党报观;c.邓小平论党报与党的领导;d.江泽民的舆论导向论;e.胡锦涛对宣传工作的新探索。
(2)马克思新闻观的思想来源①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认识论。
②社会存在决定媒体及记者的立场。
传播学概论真题及答案梳理
202X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传播学概论卷子00642本卷子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考前须知:1.本卷全部卷子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卷子和草稿纸上的无效。
2.第—局部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卷子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局部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地域无效。
第—局部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可以把传播分为五个层次,其中位于第二层次的是A.群众传播B.群体传播C.自我传播D.人际传播2.1949年,第—次从学科角度整理、总结此前传播特别是群众传播研究成果的学者是A.卢因B.施拉姆C.拉斯韦尔D.霍夫兰3.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5W模式根底上提出了7w模式,其中增加的因素是动机和A.理解B.记忆C.选择D.情景4.误差最小的抽样形式是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分层随机抽样D.整群随机抽样5.有学者把传播的个人功能分为自我中心性和社交性两种。
这位学者是A.皮亚杰B.霍克海姆C.托尔曼D.斯蒂芬森6.“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如报纸的读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0el'日7传播者〞的把关模式是A.怀特的把关模式B.巴斯的把关模式C.卢因的把关模式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7.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按照贝雷尔森的定义,这种方法的特点是A.客观、思辨、定性B.实证、系统、定性C.客观、系统、定量D.实证、思辨、定量8.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文明开展史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文字印刷传播时期也叫A.部落前文化时期B.部落文化时期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9.按照选择性因素理论的观点,群众传媒发出的信息传向受众时遇到的第二关是受众的 A.选择性注意 B.选择性暴露 C.选择性记忆 D.选择性理解10.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三阶段。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问题解答2015(DOC)
《传播学》(第3版)中的概念、问题与解答———————————————————————————教材: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教参:1.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美]赛佛林、坦卡特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美]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美]鲁伯特·W·麦克切斯尼著,《富媒体,穷民主》,谢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英]丹尼斯·麦奎尔著,《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昆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美]梅尔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刘逎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内容简介和声明内容简介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示了世界传播学的学术前沿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和作者的最新思考。
传媒学生面试题目大全(3篇)
第1篇一、自我介绍1. 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2. 请谈谈你的兴趣爱好。
3. 你为什么选择传媒专业?4. 你在大学期间有哪些突出成绩?5. 你认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6. 请谈谈你的职业规划。
二、专业知识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新闻传播?2. 新闻报道有哪些基本要素?3. 新闻报道有哪些类型?4. 请谈谈你对舆论监督的理解。
5. 电视新闻节目有哪些特点?6. 互联网对传媒行业有哪些影响?7. 请谈谈你对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8. 网络舆论有哪些特点?9. 广告有哪些类型?10. 广播媒体有哪些特点?11. 请谈谈你对传播学五大过程的理解。
12. 请谈谈你对媒介效果理论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1. 请分析一下最近发生的某重大新闻事件。
2. 请分析一下某电视节目的成功之处。
3. 请分析一下某网络热点事件。
4. 请分析一下某广告案例。
5. 请分析一下某媒体运营的成功经验。
四、实践能力1. 你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哪些实践活动?2. 请谈谈你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
3. 你认为实践能力在传媒行业的重要性。
4. 请谈谈你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5. 你如何处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6. 请谈谈你在团队合作中的角色。
五、职业素养1. 你如何看待传媒行业的竞争?2. 你如何看待职业素养在传媒行业的重要性?3. 请谈谈你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4. 你如何看待传媒行业的职业风险?5. 你如何保持自己的专业素养?六、心理素质1. 请谈谈你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压力。
2. 你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3. 请谈谈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4.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情绪管理?5. 请谈谈你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
七、应变能力1. 请谈谈你如何应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2. 请谈谈你如何处理与同事、客户的矛盾。
3. 请谈谈你如何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4. 请谈谈你如何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
5. 请谈谈你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压力。
八、创新能力1. 请谈谈你对创新的理解。
2. 你如何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工作中?3. 请谈谈你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019年4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传播学概论试卷(课程代码00642)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发生周期不规则昀传播类型是A.人际传播 B. 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2. 德弗勒模式属于传播过程的A. 线性模式B. 环形模式C.控制论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3.传播可分为工其性传播稻溏遣牲传播,强调消遣性传播的学者是A.托尔曼 B.皮亚杰 C.斯蒂芬森 D.拉斯韦尔4。
开创非语言传播研究的著作是A.《物释起源》 B.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表达》C.《模仿的法则》 D.《人类的身体语富》5.西梅尔把社会传播网络形容为A.信息车间 B.意见酒窖 C。
思想仓库D.舆论厨房6。
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目的是A.解释社会变迁 B.理解社会变迁C.预测社会变迁 D.控制社会变迁7.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有“热媒介”和“凉媒介”之分,其中属予“热媒会’’的是A.广播 B.电话C.面谈 D.越规8.金属滔字印刷术和印尉槐的发明者是A.摩尔斯 B.马可尼C.贝尔 D.古鼗堡9. 英尼斯提出的偏向空间的媒介是A.黏士 B.石头C.白报纸 D.羊皮纸10.决定一个国家占主流地位的大众传媒根本立场的是该圈的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C.文化制度 D.社会制度11.赛伯特认为,在报刊从集权主义理论向自囱主义理论转变过程中,至少有三个英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作出了杰出贡献。
新传辨析题的答题格式
新传辨析题的答题格式
一、引言
新传辨析题是新闻传播学考试中的一种重要题型,旨在考察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为了规范答题格式,提高答题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新传辨析题的答题格式。
二、辨析内容
1. 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是解答辨析题的第一步,需要对题目中的关键概念进行清晰、准确的定义和解释。
在概念界定过程中,需要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避免出现概念混淆或理解偏差。
2. 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解答辨析题的重要支撑,需要引用相关的新闻传播学理论或实践经验,对题目中的观点或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在理论依据的选择上,需要注意理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避免出现理论错误或应用不当的情况。
3. 辨析过程
辨析过程是解答辨析题的核心环节,需要对题目中的观点或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在辨析过程中,需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和条理性,避免出现逻辑混乱或条理不清的情况。
4. 结论总结
结论总结是解答辨析题的最后一步,需要对前面的分析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明确的结论。
在结论总结中,需要注意结论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结论模糊或遗漏的情况。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新传辨析题答题格式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新传辨析题的答题需要从概念界定、理论依据、辨析过程和结论总结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理解题目中的观点或问题。
同时,在答题过程中需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和条理性,避免出现逻辑混乱或条理不清的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新传辨析题,提高答题质量和得分率。
传播学概论考研题目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考研题目及答案题目一:简述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答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围绕传播过程、传播者、接收者、信息、媒介和效果六个要素构建。
传播过程通常被描述为一个由发送者到接收者的单向或双向流动,包括编码、传输、解码和反馈。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起者,他们通过选择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来影响信息的传递。
接收者是信息的接收方,他们的解码过程受到个人背景、心理状态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信息是传播过程中传递的内容,可以是事实、观点或情感。
媒介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和数字媒体等。
效果是传播活动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改变。
传播学理论框架还包括对传播模式的研究,如线性模式、互动模式和系统模式等。
题目二:论述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答案: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首先,它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为公众提供新闻、知识、娱乐和教育内容。
其次,大众媒体具有社会监督功能,通过报道社会事件和问题,促进社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
此外,大众媒体还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塑造公众意见和审美标准,影响社会意识形态。
同时,大众媒体也是经济活动的推动者,通过广告和市场推广,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
最后,大众媒体在政治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报道政治新闻和选举活动,影响政治过程和公众的政治参与。
题目三: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挑战答案: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主要包括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和全球化。
互动性指的是新媒体允许用户参与内容的创造和传播,形成用户生成内容(UGC)。
即时性体现在信息可以实时更新和传播,满足了用户对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
个性化指的是新媒体能够根据用户偏好提供定制化的内容和服务。
全球化则是指新媒体打破了地理界限,使得信息传播跨越国界,影响全球受众。
这些特点对传统媒体构成了挑战。
首先,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个性化要求传统媒体调整内容生产和分发策略,以满足用户需求。
新闻传播方向专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新闻传播方向专业论文题目与选题论文选题是按一定价值标准或条件对可供选择的课题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研究方向、目标、领域和范围作出抉择的过程,是决定论文内容和价值的关键环节。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新闻传播方向专业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台编辑工作的策略探析2、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探析3、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辑业务创新与发展研究4、解析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5、从微电影实验室建设探析创新人才培养路径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影视后期系列课程中的应用7、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进8、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9、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10、大学生手机视听APP使用状况调查研究11、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对策分析12、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探索13、浅谈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14、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对电视节目质量的影响分析15、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辑业务的创新发展16、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转型17、从编导文化素养看节目质量18、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编辑的职业素养19、编导专业“3+3”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20、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21、论广播电视编辑在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22、编辑职业素养对电视台发展的重要意义23、现代传媒中广播电视编导的核心作用24、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再思考25、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改进策略26、“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27、关于现代广播电视编辑工作创新的思考28、探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29、广播电视编导的素质要求分析30、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复合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究31、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32、论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33、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素质探析34、关于广播电视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升研究35、广播电视编导的情商和培养措施36、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综合素质37、全媒体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创作方式思考38、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初探39、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40、基于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编辑业务的发展和创新研究41、关于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思考42、浅谈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质43、试分析现实环境下的广播电视编导发展44、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状思考45、浅论岗位培训对提升编辑记者素养的作用--以威海市广播电视台岗位成才为例46、关于现代广播电视编辑工作的新思考47、浅谈如何提高县市广播电视编辑的素养48、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分析以及思考49、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型就业前景的思考50、提高广播电视编导综合素质的几点建议51、广播电视编辑的社会责任与创意策划研究52、广播电视编辑素质之我见53、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及策略54、浅谈广播电视编辑的前景55、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56、浅谈电视节目编辑57、对广播电视编辑的业务素养探讨58、以微电影实践教学促进编导专业学生能力培养59、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研究60、全媒体背景下电视编辑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61、互联网时代编辑的华丽转身62、现代广播电视编辑工作创新分析传播学论文题目1、传播学视角看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要素2、从整体到多元:论传播学本土化的地方性视角3、传播学视域下跨境电商平台上广西特产英译初探4、国家传播学会重庆论道5、符号学转向:互联网语境下传播学研究的新走向6、传播学研究的科学取向与"人"学迷失7、传播学视域下音乐理论教学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8、传播学视域下网红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基于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10、传播学视域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走红原因探析11、传播学视角下电影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分析12、教堂空间与谣言生产:明末清初反教谣言的传播学分析13、融合创新与文化重构--对近年几档电视戏曲栏目的传播学思考14、融媒体时代运动员"网红"现象的社会传播学解读--传播游戏理论15、全球南方、社会主义探索与批判传播学新想象--中印比较三人谈16、传播学视角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践17、中美主播约辩事件的传播学解读18、传播学视域下音乐教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19、数学与传播学的渊源探讨20、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核心期刊互引研究21、传播学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建构22、浅谈微博语言的特征--微博语言的传播学分析23、从传播学视角探析IP剧的火爆现象--以《亲爱的,热爱的》为例24、交通天人:商周时期巫文化演进的传播学考古研究25、传播学视角下的严复编译研究--以赫胥黎的《天演论》为例26、传播学视阈下典型的英美音乐剧歌词定位与探索27、传播学视野下的电影《侠女》的影像符号探析28、_诗词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传播学视角29、依托竞赛平台的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30、传播学视域下明星"人设崩塌"的原因分析31、基于CDIO 教学模式的传播学实战化教学改革探讨32、刑法"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传播学再解读33、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34、从传播学视角浅析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走红缘由35、传播学视角下的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模式探析及展望36、论高校新闻传播学课堂互动的建构与优化37、大众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38、传播学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39、基于学科融合背景下的舞蹈传播学构想40、传播学视阈下纪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历史认知研究41、基于传播学的中国当代文学"三阶段译传模式"42、传播学视域下探析"吃播热"现象的原因43、融合与创新:认知传播学的国际视野与中国学派--中国认知传播学第六届年会暨国际认知传播学术论坛综述44、人工智能与计算传播学45、传播学视野下的马术翻译探究46、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融入的传播学策略47、用传播理论进行传播学教学改革的探讨48、传播学视角下国企网页英译评析--以重庆国有制造业企业为例49、理论谱系与本土探索:新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70年(1949-2019)50、学科建制下的规范化: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方法研究70年(1949-2019)51、关于中国传播学研究国际发表的几个事实问题--与韦路教授商榷52、学术公众号运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为例53、中国传播学SSCI高被引论文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54、传播学视域下的APP社交表情符号情感化研究55、传播学视阈下的湖湘名人著述译介研究56、传播学视角下公共演讲策略的有效运用57、传播学视域下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价值与途径58、传播学视域下中日"佛系"文化差异的探析与反思59、论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论文选题及知识生产的"系列设计"--兼评《民国新闻史人物》60、当下传播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国际新闻专业硕士论文题目参考1、大众传媒与美国政府处理国际危机研究2、甘肃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3、在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事件中我国网民的态度研究4、国际电视节目模式在中国的生产与消费5、中国媒体对国际重大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泰国大学生中国形象认知调查与国际传播策略反思7、中国应对国际规范传播的社会机制研究8、中国大陆电视剧国际竞争力培育的政策体系创新9、传播学视野下的城市“情感结构”10、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时媒介传播研究11、从新闻社会学视角看美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建构12、基于公共关系理论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形象塑造13、我国传媒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4、国际展会中对外传播的内容研究15、中日语言国际传播比较研究16、公共外交视野下体育赛事的传播策略研究17、从新华社看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18、省级电视台国际频道运营策略研究19、我国报纸的国际环境新闻研究20、孔子学院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1、从棱镜事件看网络空间国际关系变化22、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新闻报道研究23、中国城市的国际媒体形象24、论西方媒体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25、数字时代下的两岸电视国际新闻对比研究26、美国之音停止中文广播探因27、国际新闻驯化视野下中美报纸的利比亚战争报道研究28、上海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管理探析29、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理论与策略研究30、人民网国际新闻报道研究31、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框架研究32、从媒介战略管理视角看央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3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电视新闻报道研究34、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发展研究35、论CCTV-4中文国际频道形象的建构与传播36、大型会展的跨媒体传播策略研究37、中国对外广播新变化探析38、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研究39、国际媒体如何解读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40、网络时政论坛维护及治理41、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文化类栏目品牌化研究42、“国际在线”网站泰语版的国际传播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43、中国中央电视台掌握国际媒体话语权的路径研究44、徐福典故源流及国际传播45、中国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研究46、创联凯尔国际传媒机构发展战略研究47、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汉语桥”节目分析48、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下的品牌化战略49、中国与韩国电视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50、大型国际会展的文化传播功能探讨51、国际英语频道在播包装研究初探52、欧盟的国际规范与传播方式研究53、中国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动因与收益54、央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研究55、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56、从驻华国际媒体透视其涉华国际新闻的产制57、海外华文网络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策略研究58、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对策研究59、论我国国际旅游品牌打造中的国际媒体公关策略60、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研究。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应试答题讲义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应试答题讲义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主讲的是中传传播学应试答题。
其实答题方法的训练,个人认为应该放在第三轮,十二月份,在同学们的知识储备都已经完成的时候。
那样脑袋里有了知识,肚里有粮,心里不慌,看着真题,做着模拟题,吃着火锅唱着歌,更有针对性。
当然,放到现在也有一个好处,很多同学现在正在进入或已经进入第二轮复习,作为最重要的一轮复习,在进行之前由老师对题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在复习和背诵的过程中更加有目的性。
因此,这次授课我主要会根据中传传播学的真题,讲述大家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应如何复习。
当然,如何答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讲义提纲:1,分析题目及评卷标准,结论:准备考试靠的是扎实的背诵2,分析如何准备背诵:资料选择,背诵方法,背诵注意事项3,分析如何准备问答题:论文,50题。
讲究的是逻辑关系,理论与事实间言之成理即可。
4,应试提示:4.1,做模拟题,背真题、细致完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注意时间合理分配时间:2.5个小时讲述,0.5个小时答疑。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问答1,传播学真题及分析2011年传播学真题:一、名词解释1、麦克卢汉2、媒介事件3、叙事分析4、霸权(hegemony)5、休眠效应二、简答题1、简述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宣传分析2、简述受众的选择过程三、论述题1、结合历史和现实,简要评价“技术决定论”2、联系实际,谈谈公民新闻和网络舆论在我国社会的现状和趋势3、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新闻传播业提高国际传播实力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措施2010年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真题:一、名词解释1.杜威2.符号3.发展传播学4.刺激——反应理论5.女性主义研究二、简答题1.为什么“受众即是商品”?如何开发受众价值?2.什么是传播制度?结合实际谈谈媒介控制对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1.谈谈你对网络乌托邦的认识。
2.简述你对大众传播文化效果的认识。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北京联合大学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施拉姆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A.反馈B.媒介C.传者D.受传者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
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B.拉扎斯菲尔德C.库尔特·卢因D.卡尔·霍夫兰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A.反馈B.噪音C.媒介D.讯息12.下面哪一类传播活动是其它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人内传播13.“一人大哭,全场大哭;一人大笑,全场大笑”这一现象属于下面哪一种情况()A.群体感染B.群体暗示C.群体压力D.群体模仿14.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的最根本特征是()A.灵活性B.经济性C.具体性D.能动性和创造性15.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称作对社会起“瞭望哨”作用的是哪一个()A.环境监视功能B.娱乐功能C.社会协调功能D.社会遗产传承功能16.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A.非语言符号B.体态符号C.伴生符号D.形象符号17.被德国社会学家林格斯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之一的是()A. 网络B.广播C. 电视D.报纸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A.思想价值B.艺术价值C.经济效益D.社会效益19.较早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趋势的传播学这是哪一位()A.李普曼B.藤竹晓C.施拉姆D.罗杰斯20.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成为()A.内容研究B.控制研究C.效果研究D.媒介研究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判断错误不得分;判断正确未改对得1分;判断正确并改对得2分,共10分;请在错误处划线改之)21.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
清华大学618 新闻与传播史论真题(07-13)+ (01-06 真题)2013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8 )1、李普曼2、公共领域3、群众办报4、张季鸾5、Tim Berners-Lee6、LBS7、流动空间8、Kevin Kelly二、简答(10*5 )1、历史视角谈“喉舌论”2、“网络社会”3、微博与中国社会舆论4、技术决定论5、批判理论模式的波特方格的主要构成元素三、论述(20*3 )1、举例论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会受到哪些行业外的社会因素影响。
2、论当前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对射虎产生的影响。
3、结合网络侵权事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中国网络著作权发展现状。
2012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 5*6 )1、新闻框架( news frame )2、媒介素养( media lieracy )3、“第三人效果(” the third-person effect )4、North China Daily News (《字林西报》 )5、密尔顿( John Milton )6、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二、简答( 15*4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2、“走转改”的含义是什么?简述这项活动的意义3、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4、述评19 世纪90 年代美国的两类新闻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三、论述(30*2 )1、试分析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2、试论中国当代文化体制改革对传媒业的影响2011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8*5 )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2、黄色新闻3、《论出版自由》4、布鲁诺的“自我互动理论”5、“报刊的有机运动”、简答(15*4 )1、英尼斯对传播学的学术贡献2、清末明初的新闻法制和自由3、碎片化的受众4、典型报道的历史变化三、论述(25*2 )1、中国当代新闻媒体体制变迁2、如何理解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和传播功能的区别2010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 )1、宣传技巧中的证词法2、范长江与《西北通讯》3、李普曼4、“新新闻主义”5、休眠效果6、索绪尔二、简答(15*4 )1、新闻专业主义是什么?其内涵(大意)2、新技术条件下的主动受众(或积极受众)3、新闻报道有哪些基本原则?4、麦奎尔将媒体效果分为哪几个层次和类别?(麦奎尔传播理论主要类型与层次)三、论述(30*2 )1、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2、哈贝马斯的理论对传播学有哪些影响和贡献?2009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 )1、19 世纪30 年代的《纽约太阳报》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主流媒体4、媒介公信力5、《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6、虚拟社会(Virtual Community )二、简答(15*4 )1、简析“全球混乱理论”2、简析“人肉搜索”3、举例说明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的区别4、简析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三、论述(30*2 )1、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础2、论媒介融合的趋势2008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 )1、第一时间2、新闻事态3、美联社4、《新生》周刊5、第三者效果6、认知不协调理论、简述(15*4 )1、《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2、爱德华•默罗的记者生涯3、新闻整体真实性的三种类型4、简述媒介分类方法三、论述(30*2 )1、结合案例分析报业中的葛雷斯姆定律2、谈谈1980 年以来媒介研究的创新与发展2007 年真题:、名词解释(5*6 )1、新闻伦理2、话语分析3、《民报》4、炉边谈话5、党报体制6、媒介效果二、简答(15*4 )1、1956 年《人民日报》改版2、1998 年“德拉吉报道”3、何谓大众媒介的功能分析4、“假事件”的产生及报道后果三、论述(30*2 )1、试论新闻选择的标准2、网络时代受众的变化3、 新闻真实的三种状态112006 年新闻学理论与历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5*10 ) 1、 开元杂报2、红中社 3、 四不主义4、 NHK5、 CNN6、 跨空间传播7、受阅叛变率 8、 新闻的建构9、高级报纸 10、 葛雷斯姆定律、二、简答( 10*5 )1、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2、 五四时期新闻学的发轫4、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5、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三、论述(50 ,1000 字左右)题目:从苏联解体看新闻的政治功能2006 年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一、简答(15*6 )1、你怎样理解媒介环境?2、什么是科学研究的经典模式?3、简述“系统”有哪些特征?4、试论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但是,《快乐大本营》有一个缺点。《快乐大本营》对于嘉宾是一种尊敬的态度, 无论是哪一个嘉宾上节目,主持人都持着一种昂视的态度,都是赞美,夸奖,将嘉宾 捧得高高的。即使提出尖锐的问题后,仍然是以嘉宾的利益为先结束。但总的来说, 相互利用还是可以达到一个共赢的效果。
不过《快乐大本营》在对其自身的材料的吸引力有足够的信心,因此,他们在节 目的设置过程中做了一个巧妙的设置,即在节目的结束的时候,引入下期预告,下期 预告里有下期的嘉宾,下期的内容,而又留着几个悬念。这样对观众一个不经意的传 递,即可以留着大部分对下期节目的嘉宾感兴趣或者对设置的悬念感兴趣的观众。
3,语言符号的建构:
《快乐大本营》的所使用的语言是国语,夹杂着湖南话和四川话等地方方言。节目 中通常还有用歌声来表达。但一个娱乐节目必不可少的就是语言的趣味性,而在这一 方面,《快乐大本营》是做得十分充分的。第一,节目中偶尔使用地方语言。在一个 说国语的节目里,时而出现地方方言对于当地的观众是十分有亲切感的,而对于其他 地方的观众,听着别的地方的方言,也觉得有意思。例如,有一期,周星驰的动画版 《长江七号爱地球》上《快乐大本营》做宣传的时候,节目中谢娜用四川话对其中的 一段做了配音,何炅用湖南话对这一段做了配音,搞笑的动画片加上风趣的地方语言, 便让观众抱腹大笑。第二,语言风趣搞笑。例如:使用网络语言“什么都是浮云”这 类话语,可以很好的与观众联系起来。还有风趣的对话,例如:谢娜送嘉宾祝福时说 错话,何炅现场解围。谢娜:“…所以我也希望你跟你的妻子好聚好散,希望你们…” 何炅:“有一次人家结婚,她上去送给大家一首歌,‘分手快乐,祝你快乐’”,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论述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论述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在传播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早年认为大众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的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逐渐被摒弃,学术界倾向于认为传媒还是有较大的影响,哪些研究成果和理论的出现导致了学术界这种认识的转向?请详细阐述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理论成果。
(中山大学,2008年)正确答案:20世纪70年代,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成果,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等理论,都认为传媒还是有较大的影响的。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主要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文学知识分析(2000-2012年)
试论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论述题20分
简答5分
《伤势》
鲁迅
艺术特色
鲁迅《伤势》艺术特色
简答5分
《茶馆》
老舍
结构及语言特点
老舍《茶馆》结构及语言特点
简答5分
“传统与现代”(不少于800字)
作文40分
1.市场经济2.民事责任3.消费者权力4.金融市场
简答
知识产权的概念,分类,特征(10分)
简答
刑法基本原则(8分)
简答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12分)
简答
2007年
《蒹葭》
艺术特色
以《蒹葭》为例,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简答
《短歌行》
曹操
使用的比喻及其意义
曹操《短歌行》所使用的比喻及其意义
简答
《炉中煤》
郭沫若
比喻手法的运用
郭沫若诗歌《炉中煤》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简答
《论快乐》
钱钟书
艺术特色
钱钟书散文《论快乐》的艺术特色
简答
《秋夜》
鲁迅
象征意义
鲁迅《秋夜》中“枣树”的象征意义
论述
《雷雨》
曹禺
人物形象
论述《雷雨》中的人物形象
论述
媒体与社会
作文
2005年
1.建安七子;2.江西诗派;3.元白诗派;4.明清传奇
名词解释
散文
孟子
风格特征
孟子散文的风格特征
简答
辞赋
王粲
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王粲的辞赋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简答
《高祖还乡》
睢景臣
元曲的主要风格特征
结合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分析元曲的主要风格特征
传播学考研题目及答案解析
传播学考研题目及答案解析题目一:简述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答案解析: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最早由麦克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媒体通过其报道的频率和突出程度,能够影响公众认为哪些问题是重要的。
换言之,媒体的报道议程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公众的议程。
此理论强调了媒体对公众认知的引导作用,而非直接影响公众意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议程设置理论也发展出了第二层次,即媒体不仅影响公众认为哪些问题是重要的,还影响公众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题目二:解释什么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并举例说明其在社会中的应用。
答案解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由诺尔-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它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即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周围大多数人的观点不同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不表达自己的观点,以避免社会孤立。
这种现象导致主流观点在公共讨论中被放大,而少数观点则被压制,形成一种螺旋式的沉默。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如果一个观点获得了大量点赞和分享,其他人可能会更愿意表达支持,而那些持有相反观点的人可能会选择沉默,以免遭到批评或排斥。
题目三:什么是“媒介依赖理论”?请结合实例说明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解析:媒介依赖理论由丹尼斯·麦奎尔提出,它强调了个体或群体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以及这种依赖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认知。
该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介来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
例如,在现代社会,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交流思想和娱乐的主要工具。
这种依赖可能导致个体在没有媒介的情况下感到不安或焦虑,同时也可能影响他们对信息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题目四:简述“传播效果的累积效应”理论,并讨论其在广告中的应用。
答案解析:累积效应理论认为,传播效果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通过重复暴露于同一信息或相似信息而逐渐累积的。
这种理论强调了长期接触同一广告或品牌信息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在广告领域,这意味着通过持续的广告宣传,品牌可以逐渐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积极的形象,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传播学概论阶段测试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思想的公开市场”的观点,主张言论表达自由是不应有政府压制的民众性自由。
A、厄斯金B、麦奎尔C、杰弗逊D、密尔答案:D解析:1859年,密尔出版《论自由》一书,提出“思想的公开市场”的观点,主张言论表达自由是不应有政府压制的民众性自由,只有经过自由而公开的讨论过程,才是接近真理的最可靠的唯一途径。
2、将传者划分为普通传者和专职传者的分类标准是()。
A、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空间形态B、传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角色特点C、传播对象的性质D、传播理论的视角答案:B解析:根据传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角色特点来划分,传者可分为普通传者和专职传者。
3、下列传播环节中,决定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的是()。
A、讯息B、媒介C、信源D、受者答案:C解析:传者还决定了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4、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中的传者,多属于()。
A、直接传者B、间接传者C、普通传者D、专职传者答案:A解析: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中的传者,多属于直接传者。
5、“可信性效果”概念表明,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就()。
A、越小B、越大C、不变D、和信源的可信度无关答案:B解析: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即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具6、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的传播效果研究是()。
A、选择性理论研究B、佩恩基金会的儿童研究C、“火星人入侵”的恐慌研究D、“制码与解码”研究答案:B解析:佩恩基金研究可以说是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的传播效果研究。
7、()是与“知识沟”假说持相反观点的理论假说。
A、“涵化”假说B、“上限效果”假说C、“多元效果论”假说D、“沉默的螺旋”理论答案:B解析:对“知沟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有:“知沟”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理论。
8、关于意见领袖的特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高校传播学论述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硕士生入学考试传播学方向试题1.试题:简述Web2.0对传播学的意义【分析】众所周知,Web2.0是当前中国传媒业的热点问题之一。
尤其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今天,业界和学界的传媒人都对此高度关注。
Web2.0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传媒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新闻传播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启示。
因此,Web2.0的研究对于当前传媒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解答这道题目,首先应该对Web2.0本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从传播学的角度去阐释Web2.0在传媒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得出其对传播学的意义。
【参考答案】Web2.0是近年网络传播的热门概念。
一般来说,它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而Web2.0则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Web1.0到Web2.0,从模式上讲是单纯的由“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Web2.0讨论,主要采用Web2.0典型应用案例介绍,加上对部分Web2.0相关技术的解释,这些Web2.0技术主要包括:BitTorrent下载、维基百科(Wiki)、社会网络(SNS)、博客(BLOG)、网络标签(TAG)、丰富站点摘要(RSS)等。
普遍认为,Web2.0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个人媒体”,它摒弃了传统互联网“网络-人”的信息交流模式,按照“人-人”对话的模式,使网民从客体变为主体、从被动的受众变成主动的受众、从内容的消费者变为内容的创造者,并以个人用户为传递、发布信息的中心,通过点对点的信息传输渠道,将个人化、分散化的个人媒体连结成一个交互化、社会化的网络。
Web2.0的核心理念之二是“去中心化”。
在web2.0的技术结构中,中心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理解本题目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PARTⅠ: 框架的基本概念框架的定义是什么?1、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2、对于Goffman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戏剧主义理论中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家,他用戏剧性的比喻来分析人的行为。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简单说来,框架是人们对世界进行主观思考和解释的一个结构其来源是:过去的经验+社会文化意识影响框架(Frame):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的期望。
3、加姆桑(Gammson)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界限:包含了取舍的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围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 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对于作为动词的框架,学者们对于它的具体机制作了许多的研究,并且有不同的说法:eg:基特林(Gitlin , 1980)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Eentman)指出是选择与凸选而的钟蔚文与藏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PART Ⅱ:框架研究的基本情况介绍框架研究(framing research)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研究媒介与民意关系的新典”。
20多年来,框架理论被广泛引用.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 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Kahneman)和特威尔斯基(Tversky):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归因理论假设人类不能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个人试图从感官信息中引申出潜藏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由谁来负责。
传播学作业—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理解
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理解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拉斯维尔和赖特总结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分别为环境监督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和提供娱乐,但是大众传播依然存在着负面功能。
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的文章,题目是《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环境”的负面功能》,我认为他对于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包括原因,都分析的很好,总结的很对,他总结了几条负面功能:1.助长“社会顺从主义”,削弱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2.降低大众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
3.大众媒介剥夺了人们的闲暇时间。
4.麻醉人的精神。
除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外,其他传播学者也对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作了多角度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1.大众传播使人产生冷漠心理。
2.导致人们的隔离。
3.导致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
4.凶杀、暴力和色情泛滥。
不过,我也有我自己的理解,我也想出了几个我认为的负面功能第一、“混淆视听”。
大众传播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各有其声。
对待同一事件站在不同的立场,会表达出不同的看法。
对于一个思想不太成熟的人来说,在众多的观点面前他很可能不知道如何辨别和取舍,信息越多,感觉需要的却越少。
例如,曾经的360和qq之间的战争。
起初,有人说,360杀毒是没什么作用的,很排斥它,支持qq,后来,我们又听到说qq这款软件经常窃取他人的创新,在业界很不受欢迎,于是我们转而支持360,再后来,网上说360和qq的战争其实是国外企业在背后操纵着,目的是摧毁我国民族企业。
关于他们之间的战争,最后到底是为了什么,又是谁对谁错!我们不知道!第二、“娱乐至死”。
大众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
有些电视节目一味最求经济效益,迎合大众的口味,单纯注重娱乐性,夸张的搞笑,无趣的游戏成为他们惯用的手段。
网络里出现的“小月月”、凤姐、芙蓉姐姐以及兽兽等等一些庸俗的人,她们引来了众多人的跟风和关注,从而迅速走红。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北京联合大学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 。
群体传播B 。
人际传播 C 。
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
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香农B 。
库利 C.威纳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A 。
拉斯维尔B 。
麦克卢汉C 。
施拉姆D 。
香农 5。
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 A 。
谁 B.对谁 C 。
通过什么渠道 D 。
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 。
卢因C。
拉扎斯菲尔德 D 。
施拉姆7。
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A.反馈B。
媒介C.传者D.受传者8。
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 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9。
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A.“传播流”B.“信息流”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A。
拉斯维尔B。
拉扎斯菲尔德C.库尔特·卢因D。
卡尔·霍夫兰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A。
反馈B。
噪音C。
媒介D。
讯息12.下面哪一类传播活动是其它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A.人际传播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作业姓名:陈显丽学号:134502010145 1、如何理解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答:人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生活在自然存在和经过先辈改造了的环境中,这是一种能够清晰感觉到的现实环境。
现在,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
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得以在感受外部世界方面自我扩张。
在不知不觉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接受和理解来自全球四海的各种媒介信息,生存于大大超出自身可以亲身感受的现实环境的另一种环境中。
这种环境不是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到的事件或人、物、直接听到的观点本身,而是关于它们的复制符号或摹写。
它是与现实环境并存的拷贝世界或象征世界。
’但是,由于现代传媒及时迅速、无所不传、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现方式,使得依赖传媒往往可以满足我们了解更多信息的需求。
人们便心甘情愿地将传媒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作为自己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和自身行为的重要参照体系。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便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特有社会现象。
最早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的代表性人物是李普曼,其后一些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更广范围的阐释和论述。
李普曼还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
在社会生活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拟’这一媒介进行的。
‛李普曼不但指出了现代社会信息环境替代客观环境的现实,而且指出这种替代的结果除了影响人的认知行为外,也会影响现实环境,使现实环境无形中涂抹上信息化的色彩。
日本的传播学者藤竹晓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并明确指出:人们依赖信息环境但却无从辨认其真伪,因此信息环境在指导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可能误导甚至欺骗人类。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广泛接触大众媒介,其所建构的信息环境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外在环境的主要渠道;现代媒介除了为人们提供信息外,还可以代替现实环境帮助人们的日常事务,使得媒介‚地球村‛的现实功能更强。
信息环境越来越具有环境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媒介话语和媒介技术很强的拟真性与包容性以及对信息的垄断式占有,使得媒介信息又能很大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内容和认知行为,进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现实环境也越来越具有信息化的色彩。
2、如何理解新闻价值?以具体案例谈一谈。
答:传播媒介大概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这两种都是社会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蕴含的能引起社会大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同时也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客观标准。
其中,有九种要素对新闻的选择和加工产生重要的影响,分别是时间跨度、事件强度、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预料性、连续性、组合性和社会文化价值,后来又有一些学者添加了负面性或否定意义,人性化或人情味以及冲突性。
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所体现的,主要是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
业务标准指的是事件适合于媒介进行新闻处理的各种条件,市场标准指的是事件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诸条件以及吸引受众兴趣的条件。
新闻价值主要把交换价值作为衡量新闻的标准。
这一点是由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所决定的。
大众传媒是经营性组织,它们所提供的新闻信息产品如果不为受众市场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例如,最近吵的沸沸扬扬的范冰冰,李晨和张馨予之间的三角恋,名人之间的恋爱事件永远比普通人的新闻价值高。
还有长江沉船事件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些新闻纸所以能够引起高度的关注,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价值,同时人们也对这些事件感到非常的关心,也表明新闻价值的研究,揭示了市场标准是新闻选择中的重要标准。
3、讨论博客传播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答: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
博客(Blog 或Weblog)一词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内容按照时间新旧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文章的网站。
‚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第一点,博客传播满足信息需求,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大众媒体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已迅速崛起,其中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信息通道,受众调查显示,接受信息是许多人青睐媒体的最基本动机和原始动机,拥有专业报道队伍的大众传媒虽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占优势,然而,博客的传播速度让传统媒体感到震惊,早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就已经有了,而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期间,白宫的政治精英们更是深谙博客对其政治传播的影响,利益博客打造新的舆论平台。
第二,博客传播满足情感诉求,在博客时代,任何个人都可以在舆论最前沿发表言论,以电子为中介的传播还可以满足放松、娱乐,与人交友,降低孤独感、寻求刺激、消磨时间等需要。
从传播者角度来看,博客传播首先就是一种人际传播,并赋予人们言论自由,成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
从接受者角度来看,博客立足于舆论最前沿,符合各种受众不同的心理。
受众从这些媒介中得到满足。
4、受众通过哪些途径对媒介活动行使监督权?举例说明。
答: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四种:一、个人信息的反馈。
即以来信、来电和来访等形式直接表达对媒介活动的意见、建议、批评或抗议。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受众监督方式。
二、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比如,日本有一个名为‚大众传播市民会议‛的受众团体,他们从一般的受众的立场出发对传媒活动进行分析和批评,并发行自己的月刊《传媒市民》,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诉诸法律手段。
如果媒介提供的虚假报道或广告直接损害了受众的实际利益,或媒介内容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或隐私权等,公民可以向法律机构提起诉讼,要求对传播媒介的违法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和补偿自己的损失。
四、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大多数传媒机构都有经营目的,发行量和收视率是它们的生命线。
对那些性质恶劣的媒介或信息产品,受众可以采取拒买、拒看、拒听行动,这也是受众对传媒活动发挥控制影响的最后手段。
媒介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不仅包含着国家和政府与媒介的关系、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与媒介的关系、广大受众与媒介的关系,而且包含了自由与责任、权力与义务、竞争与秩序、生存与消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各种复杂的矛盾。
大众传播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6、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答:米德(G.H.Mend)把自己的心理学体系称为‚社会行为主义‛。
他指出:自我是一种社会实体,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
他把自我分为‚客我‛(me)和‚主我‛(I)。
这两者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
这种整体统一的共同归属是社会,因为从实质上说,自我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借助于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而不断进行下去。
作为客体的自我,是客我。
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取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客我是内化了的共同体的态度,是‚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是从他人的立场上评价和预测自我的反思方面。
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影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
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它以主体姿态出现。
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它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它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
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
作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其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语言一有意义的符号、玩耍、游戏。
个体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阶段。
7、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答: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
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布鲁默指出,这种与自身的互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换句话说,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他人的期待(如妻子期待自己是个好丈夫,上司期待自己是个好职员等)的印象,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但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加组合。
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心的行为主体。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告诉我们,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即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8、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答:文化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逐步产生的。
文化的‚定义,首先讲的是人来创造的‛。
文化是取之于人类生产与创造活动之中的,其次,‚文化讲的是人类创造的特质‛。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类对社会中政治、经济等的概括、总结和创新的能力。
第三,‚文化讲的是人类创造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这里的复合体即说的是文化的博大,人类创造的文化涵盖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各种画面的真实展现。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对相应的经济基础做出反作用。
现代文化的象征性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中,‚这种文化的象征性并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
‛首先在消费领域,在现代社会的消费中,象征价值远远超出了商品本身的实用价值,在广大年轻人疯狂追求李宁、安踏、乔丹的时候,他们不是为了一件具体商品而去,而是为了品牌而去,为了具体商品背后的意义,为了穿上名牌后得到同龄人的赞慕,在这里,现代文化的象征性,一览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