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学案
(高三生物核心素养教案)第六单元 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考纲要求: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二、教学目标:1.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了解“同位素标记法”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的运用。
4.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素养培养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2.科学思维: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同位素标记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培养实验设计及对结果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考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看书填空、课堂学生间交流反馈纠正)1.肺炎双球菌类型的比较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①、②对比说明R型细菌无毒性,S型细菌有毒性。
(2)实验②、③对比说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无毒性。
(3)实验②、③、④对比说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4)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①、②分别说明荚膜多糖、蛋白质没有转化作用。
(2)实验③、④说明DNA有转化作用。
4.比较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二)基础训练(课前完成,课上提问):讲义P140(三)拓展(教师精讲)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在体内转化实验中,如果没有实验③,能否得出格里菲思的结论?为什么?提示不能。
因为无对照实验,不能说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成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2)如果由你设计完成体内转化实验,应该注意哪些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提示四组实验应选用年龄、体重相同且健康的小鼠;所用R型活菌液、S型活菌液的浓度及注射量应该相同。
集体教案--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学校学科生物班级备课组主备人执教人执教时间课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说出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和增殖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尝试信息的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讲授等方法课前准备及课时安排安排学生预习,查找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料;共2个课时。
二次备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9世纪末,生物学家通过科学研究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那么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家们对遗传物质探究的过程。
生:阅读书本59-60页《积极思维》3min,思考下列问题:1、归纳出两种肺炎双球菌的特点以及区别?2、四组实验的结果分别是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3、为什么灭活的S菌与活的R菌混合后能使小鼠死亡,而且能检测到活的S菌?4、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师和生:一、 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1)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2)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2、实验过程:组别方法现象结论1 R菌活菌注射小白鼠正常 R菌无毒性2 S菌活菌注射小白鼠死亡 S菌能使小白鼠致病3 S菌高温灭活小白鼠正常加热杀死的S菌不使小白鼠致死4 高温灭活S菌和R菌小白鼠死亡死亡的S菌中可能有使R菌转化因子5 提取实验4中死鼠发现有S活菌死亡的S菌能使R菌转化为S菌过度:为什么第四组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因为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word含解析)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17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中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S型菌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B.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C.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细菌体内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但不能产生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D.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细菌体内不含有35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但可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解析:S型菌属于细菌,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A错误;DNA酶能够分解DNA,故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DNA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B正确;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细菌体内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经DNA半保留复制后,能产生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C错误;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5S标记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体内,细菌体内不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故不能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D错误。
答案:B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9 h后,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32P和35S只能分别标记细菌的DNA和蛋白质B.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一定具有放射性C.DNA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占1/32D.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 h解析:噬菌体只含蛋白质和DNA,但细菌的成分很多,除DNA外,磷脂和A TP中也含P;子代噬菌体的DNA是利用细菌的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利用细菌的35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故都含有放射性;9 h中1个噬菌体增殖产生64个子代噬菌体,即繁殖了6次,故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5 h。
答案:B3.为研究搅拌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科研人员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T2噬菌体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并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放射性,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
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最新考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5年5考)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光滑粗糙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毒性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毒(2)实验过程及结果:(3)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提醒: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或多糖?(2)方法: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3)实验过程及结果(4)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是否已导致DNA和蛋白质变性?提示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导致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遗传物质、原料、能量分别由哪方提供?其转化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实现转化时遗传物质来自S型细菌,原料和能量均来自R型细菌,转化实质为“基因重组”。
3.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S型细菌的DNA中加DNA酶”实验组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起对照作用,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可见DNA被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DNA才是使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
4.两个转化实验有哪些相同点及联系?提示(1)相同点:所用材料相同;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联系: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
1.(2017·经典高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A错误;S型菌加热后蛋白质变性,导致细菌死亡,所以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能存活,B错误;转化的效率不是100%,所以从病死小鼠中可分离得到S型菌和R型菌,C错误;本实验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实验结论是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未证明转化因子是DNA,D 正确。
“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的复习教学
2 一对( . 两对 或两对 以上 ) 相对 性状的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子的基因型、 子代的基因型和表 现型及数量比
3 演示 “ 据假 说 进 行 的演 绎 . 根 推理” ——一 对 ( 或两 对 ) 对 指导引领 学生认 识 和掌握 “ 相 领悟 “ 说 设计 实验 验证假说 假 性状的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交 实验 ” 方法和生物意义 测 学会分析测 交实 验 ,
其在 科学研 究中的应用
探 究的一般 方法 , 悟 “ 说 一演绎 法” 教材 中“ 领 假 遗
传 因子 的发现” 即对 “ , 分离 规律 和 自由组 合规 律 ” 的
发现过程 , 了“ 体现 观察实验 、 发现问题 一分析问题 、 提 出假设 一 设计实验 、 证假说 一归 纳综合 、 验 总结规 律 ” 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 ,复习中应 引领学生 学会生 物科
学探 究的一般 方法“ 假说 演绎法 ” “ 因在染 色体 基
生物 学教 学 21年( 7 第2 0 2 第3卷) 期
“ 的探索过 程。例如可通过学生活动 , 引导学 生开展学 习与探究 , 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 , 领悟科学 的过 程和方
・
2 ・ 3
染 色体 上 “ 领 悟 科学 研究 一 般 过程 并 回答 “ , 设计 实
一
演绎法 ”
、
4 出示测交实验的结果 .
5 基 因的 分 离规 律 ( 因 的 自 . 基 由组合规律 ) 引导 阐明基 因 的分 离 规律 ( 因的 基 自由组合规律 ) 归纳综合 、 总结规律
2 2 在 “ 因在染 色体上” . 基 的复 习中初 步 学会 生物科
上”是“ 人类对 遗传物质 的探 索过程 ” 的一部分 , 在复 习中 , 充 分 利用 教 材 资 源 , 应 围绕 “ 因在染 色体 上 基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轮复习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轮复习〕汉源孙树芳一、考纲要求人类对遗传病的探索过程〔B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三、复习建议利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展示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的复习,同时对原核细胞、病毒结构,DNA复制相关试验分析的复习等,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对教材根底知识的梳理回忆,个人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对相关知识的练习稳固和熟练掌握一课时六、复习教学过程考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设置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答复:〔1〕实验者是谁?格里菲斯〔2〕依据必修一第一章所学内容说出肺炎双球菌的生物类型是什么?原核生物细菌〔3〕肺炎双球菌的菌体菌体菌落特征相同吗?让学生完善会打课件上表格相关内容〔2分钟〕让学生补充完善实验过程该实验是否表达了对照,那些组间形成对照?该实验转化的实质是什么?基因重组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可将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格里菲斯指出转化因子是什么了吗?没有2、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者是谁?艾弗里〔2〕为什么叫体外转化?是在培养基上完成的〔3〕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考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4〕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答复下列问题〔2分钟〕:请同学补充完善上图内容该试验遵循哪些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DNA酶的作用:水解DNA分子复习一下其他相关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等DNA+DNA酶组的作用:与DNA作对照证明DNA才是转化因子,其水解产物不是。
该实验结论:S型细菌DNA才是促使R型细菌发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
〔要求学生能答复〕对上述所复习内容进行诊断:完成复习资料上的判断题,请学生分析答复。
考点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噬菌体的生物类型和生活方式是什么?细菌病毒寄生生活〔2〕对噬菌体结构的复习,为什么选噬菌体作为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材料?请学生答复:组成是DNA和蛋白质,结构简单,在寄主细胞中增殖速度快,其DNA和蛋白质是完全分开的,便于考察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
一轮复习 苏教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案
第1课时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标要求 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讨实验。
2.认同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考点一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1.肺炎链球菌的类型2.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实验过程结果分析 结论①R 型活细菌――→注射小鼠存活 R 型细菌无致病性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体内可能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而且这种转化是可以遗传的②S 型活细菌――→注射小鼠死亡 S 型细菌有致病性③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注射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已失活,致病性消失④R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小鼠死亡――→分离S 型活细菌 不是荚膜而是S 型活细菌导致了小鼠死亡,部分R 型活细菌转化为S 型活细菌,而且转化后的S 型活细菌的后代也是有致病性的延伸思考(1)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是否已导致DNA 和蛋白质变性?提示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DNA 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断裂,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2)资料:R型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分泌感受态因子,这种因子会诱导感受态特异蛋白质(如自溶素)的表达,它的表达使R型细菌具有与DNA结合的活性。
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遗留下来的DNA片段会与感受态的R型活细菌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并通过同源重组置换的方式整合到R型细菌的基因组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请结合资料,思考: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什么?提示转化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即基因重组。
(3)(源于必修2 P41图2-1-3)格里菲斯在向小鼠体内注射加热后的S型死细菌和R型活细菌混合液的实验中,小鼠体内S型细菌、R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①ab段R型细菌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小鼠体内形成大量的抗R型细菌的抗体,致使R型细菌数量减少。
②bc段R型细菌数量增多的原因是b之前,已有少量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力,造成R型细菌大量繁殖。
近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案(2021年整理)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案的全部内容。
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江苏最新考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B)。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5年7考)1。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光滑粗糙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毒性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毒(2(3)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提醒: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多糖等?(2)方法: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3)实验过程及结果(4)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是否已导致DNA和蛋白质变性?提示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导致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遗传物质、原料、能量分别由哪方提供?其转化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实现转化时遗传物质来自S型细菌,原料和能量均来自R型细菌,转化实质为“基因重组”。
《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 导学案
《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认识。
2、掌握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3、理解 DNA 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4、认识基因的本质和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2、难点(1)如何从实验结果中推理得出 DNA 是遗传物质。
(2)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和特点。
三、知识梳理(一)早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在 19 世纪,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这是因为蛋白质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在细胞中的含量相对较高。
(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 型细菌(有荚膜,有毒性,可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和 R 型细菌(无荚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①给小鼠注射 R 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
②给小鼠注射 S 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③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小鼠不死亡。
④将 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给小鼠,小鼠死亡,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 S 型活细菌。
(3)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思路:将 S 型细菌中的各种物质分离提纯,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哪种物质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2)实验过程①将 S 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质和 DNA 等提取出来,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
②只有加入 DNA 的一组,R 型细菌能转化为 S 型细菌。
(3)实验结论:DNA 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 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实验材料:T2 噬菌体(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 DNA 组成)和大肠杆菌。
《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 讲义
《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讲义在生命的奥秘中,遗传物质的探索一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重要课题。
从最初的模糊猜测到如今的精准理解,人类在这条道路上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生物特征的传承现象。
例如,农民们通过选育优良的种子来获得更好的作物收成,这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遗传规律,尽管他们当时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但真正对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始于 19 世纪。
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精心选择了具有明显相对性状的豌豆,如高茎和矮茎、圆粒和皱粒等。
经过多年的杂交实验和仔细观察记录,他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
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些遗传因子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会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当雌雄配子结合时,遗传因子又重新组合,从而决定了子代的性状。
孟德尔的发现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在当时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几十年后才被重新发现和认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20 世纪初,科学家们对遗传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当时,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另一种则认为是核酸。
1928 年,格里菲斯进行了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他将无毒性的 R 型肺炎双球菌和有毒性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 R 型菌不会使小鼠患病,而 S 型菌会导致小鼠死亡。
但当他将加热杀死的S 型菌和活的R 型菌混合后注射给小鼠时,小鼠却患病死亡,并且在其体内检测到了 S 型菌。
格里菲斯认为,在加热杀死的 S 型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能够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但他并不清楚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
后来,艾弗里等人对格里菲斯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和深入研究。
他们将 S 型菌的各种成分,如蛋白质、多糖、DNA 等分别提取出来,与 R型菌混合,观察哪一种成分能够使 R 型菌发生转化。
结果发现,只有DNA 能够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从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2019-2020年新苏教版生物必修2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案.doc
第1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二)能力目标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三)情感目标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课时说明本节内容1课时,授课过程(包括与学生的互动)大约用时30 min,例题解析以随堂练习的方式完成,课后练习可作为作业。
对于例题解析和课后练习可根据时间情况灵活选用。
导入:有趣的生物遗传现象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另外,“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生虎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遗传的作用(这两句俗语还要考虑家庭教养环境的影响,与本文无关,不再赘述)。
概括: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
一、人类对遗传本质的探究19世纪中叶,孟德尔通过植物的杂交实验提出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来传递的。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成单存在,配子结合(受精作用)后,遗传因子又恢复到成对状态。
19世纪末,科学家研究了生物生殖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了解到染色体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体细胞(2N);配子(N);受精卵(2N)。
据此,有人设想:莫非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遗传因子?这不可能,因为生物的性状很多,而染色体的数目有限。
那么,一定是一个染色体上有许多个遗传因子(基因)。
基于这样的认识,1903年萨顿和鲍维里提出遗传因子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案
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教学目标1.通过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理解DNA是遗传物质这一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培养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一、肺炎球菌及其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分析:讨论1: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生物,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该实验的材料更合适呢?为什么?(1)比较两种肺炎球菌✷讨论2:作为科学家,你从两种肺炎球菌的差别,意识到什么?(2)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肺炎球菌进行了实验(体内转化)。
✷讨论3:格里菲思所做的这几组实验,尤其是第四组实验说明什么问题?✷讨论4:格里菲思是否确定了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为什么不能确定?(提示:当时的科技水平可以将细菌的不同化学成分提取并分离出来,但纯度还不能达到100%)2、探究实验设计探究课题:实验材料:作出假设:实验方法: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讨论5:你的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七)反馈训练:1.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球菌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问题。
①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菌→培养基上只有R型菌落②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R型活菌→培养基上只有R型菌落③S型细菌的DNA+R型活菌→培养基上有S型菌落+R型菌落艾弗里等人后来发现上述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于是又做了第四组实验,请按照前三组的表示方式,写出第四组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4.1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学案(苏教版必修二)
1-8 AABCAACD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证实的是( )A.DNA能够进行自我复制B.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C.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D.DNA能控制噬菌体的性状遗传3.猴、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中参与构成核酸的碱基种类数依次分别是()A.4、4、4 B.5、4、4 C.4、5、4 D.5、4、59. 现代研究成果表明: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是()A.核苷酸B.脱氧核苷酸C.核糖核酸D.脱氧核糖核酸14.R型肺炎双球菌菌体无多糖的荚膜,是无毒型细菌;S型肺炎双球菌菌体有多糖的荚膜,是有毒型细菌,可使人患肺炎或使白小白鼠患败血症。
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问题。
① 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菌——→R型菌落② S型细菌荚膜的多糖+R型活菌——→R型菌落③ S型细菌的DNA+R型活菌——→S型菌落+R型菌落(1)艾弗里等人后来发现上述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于是又做了第四组实验,请按照①②③中表达式写出第四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④。
(2)从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从③④组实验可知,S型细菌的DNA或基因能否通过R型的细胞膜?。
(4)有人认为上述实验并不能说明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
14.(1)S型细菌的DNA + DNA酶 + R型活菌——→R型菌落(2)DNA是遗传物质(3)能(4)未能证明蛋白质和多糖已进入细菌体内15.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层液的放射性含量,原因是。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导学案17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苏教版2
课时分层集训(十七)(建议用时:45分钟)A组基础达标1.(2018·廊坊统考)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蛋白质、多糖、DNA和DNA酶,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A.2和3 B.1、2和3C.2、3和4 D.1、2、3和4D[四支试管中都培养有R型细菌,加入S型细菌DNA的1号试管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即R型细菌和S型细菌都有,其余三支试管中都只有R型细菌。
]2.(2013·海南高考)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D[核酸中不含硫元素,A错误;病毒的寄生具有专一性,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中,不能寄生在真菌中,B错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3.(2017·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41780085】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C[本题重点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中的经典实验。
格里菲思实验只是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A错误;艾弗里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导致小鼠死亡,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出现在沉淀中,对沉淀后的细菌继续培养,待其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并不都带有32P标记,故C正确、D错误。
] 4.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肝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B.三个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C.三个实验都不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D.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肝菌实验的设计思路一样,即都是设法将DNA 与蛋白质区分开,单独研究其作用,而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则为用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A错误;T2噬菌体侵染大肠肝菌实验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其余两个实验没有用到此方法,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可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肺炎双球菌和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均为DNA,D正确。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6.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案
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考纲参照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3.基因的概念(Ⅱ)4.DNA分子的复制(Ⅱ)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考情回顾考查的知识点近年常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NA分子的复制”“DNA的结构”“基因的概念”“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设问新角度本部分除了专题内部的综合考查外,还常与其他章节相结合,将本部分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来考查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特点、相关计算、基因表达及应用、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课时安排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1课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的概念(1课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1课时)课时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见《自学听讲》P116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猜测理由: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①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实验实验过程:实验结论:S型细菌有毒性,R型细菌无毒性;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④。
2.艾弗里的实验实验过程与现象:实验结论: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1.T2噬菌体的特点(1)结构与组成(2)生活方式:寄生在⑧细胞内。
(3)增殖特点:在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2.实验方法:⑩。
3.实验过程与现象:培养含的大肠杆菌含32P的噬菌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后,搅拌、离心→沉淀物放射性很高上清液放射性很低培养含35S的大肠杆菌含35S的噬菌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后,搅拌、离心→沉淀物放射性很上清液放射性很4.实验结论:噬菌体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蛋白质没有进入,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1.烟草花叶病毒的组成:由组成。
2.实验过程与现象:3.实验结论: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第17讲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名师优质课件 苏教版
考点一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2)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球菌中,含有某种促成 R 型球菌转化
为 S 型球菌的“ 转化因子 ”。
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过程
考点一
基础回扣 要点探究 命题设计 实验拓展 返回
考点一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2)结论: DNA 才是使 R 型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 DNA 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考点一
基础回扣 要点探究 命题设计 实验拓展 返回
考点一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1.培养基中的 R 型和 S 型球菌的区分 (1)制作装片,显微观察是否有 荚膜 结构。 (2)培养形成菌落——培养基中两种细菌不断增殖形成 菌落,肉眼观察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的为 S型 细菌,表面粗糙的为 R型 细菌。
考点一
基础回扣 要点探究 命题设计 实验拓展 返回
考点一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2.利用表格区分两个转化实验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操作人
格里菲思
艾弗里及其同事
细菌培养场所
小鼠体内
培养基(体外)
R 型球菌与 S 型球 S 型球菌各成分作用的
实施的对照
菌的毒性对照
相互对照
结果观察
小鼠是否死亡 培养基中菌落类型
含 32P 噬菌 体+细菌
含 35S 噬菌 体+细菌
上清液中几乎无 32P—DNA 进入
32P,32P 主要分布 了宿主细胞内
在宿主细胞内
宿 主 细 胞 内 无 35S—蛋白质外
35S,35S 主要分布 壳未进入宿主
在上清液中
细胞,留在外面
考点二
基础回扣 要点探究 命题设计 实验拓展 返回
考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苏教版必修2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案苏教版必修2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案教学设计“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节主要可以分为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尝试提取dna等两部分内容。
了解遗传物质的过程需要:分析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感染实验的结果,确认DNA是遗传物质;对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实验进行了分析,证实RNA也是遗传物质;总结遗传物质的特征。
科学家是通过实验认识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实验研究的资料,引导他们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而认识到dna和rna是遗传物质不仅使他们深刻理解遗传物质的特征而且使他们感受到科学家探索遗传奥秘的思维方式。
遗传物质不仅携带遗传信息,还控制着特定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对遗传物质的理解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才意识到DNA是遗传物质。
一旦遗传物质被确认,它将对生物学产生重大影响。
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凝聚了许多科学家的智慧。
教科书中的两个“积极思考”活动是科学家对DNA的探索和对遗传物质过程的浓缩。
有效组织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都涉及遗传物质的传递,因此,这部分知识是对细胞科学探索的起源,也是课堂导入的基础,更是学生进行理性探索的基础。
本节安排了两个“积极思考”活动,一个是“肺炎球菌转化实验解释了什么?”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特别是高度赞扬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良好的假设、多向思维和收集探究学习资料的科学精神,教育学生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噬菌体实验更有说服力?”设计恰当的探究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和深刻的理解,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描述了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后,老师问道:① 什么进入细菌?外面还有什么建筑?② 出了什么事?③ 新的蛋白质外壳是如何出现的?④ 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回答这四个问题,学生们可以得出结论,蛋白质外壳不是遗传物质,因为它留在细菌之外,不参与噬菌体的产生;从留在细菌中的DNA发挥其遗传作用并产生后代噬菌体的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江苏最新考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B)。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5年7考)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2)(3)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提醒: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多糖等?(2)方法: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3)实验过程及结果(4)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是否已导致DNA和蛋白质变性?提示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导致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遗传物质、原料、能量分别由哪方提供?其转化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实现转化时遗传物质来自S型细菌,原料和能量均来自R型细菌,转化实质为“基因重组”。
3.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S型细菌的DNA中加DNA酶”实验组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起对照作用,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可见DNA被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DNA才是使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
4.两个转化实验有哪些相同点及联系?提示(1)相同点:所用材料相同;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联系: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
1.(2017·南通一模)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是人类探索遗传物质史中的经典实验,两个实验都涉及()A.微生物培养技术B.同位素示踪技术C.DNA分离提纯技术D.差速离心分离技术解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
答案 A2.(2017·无锡一模)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原因是基因重组B.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实验失败C.标记噬菌体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D.实验中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上清液的放射性都会变强解析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原因是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属于基因重组;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离心后会在试管上层,绝大多数仍然在试管下层,不影响实验结果;标记噬菌体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外壳和DNA;实验中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未侵入细菌,过长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上清液的放射性都会变强。
答案 B关注格里菲思实验(实验一)与艾弗里实验(实验二)3个“不同”【即学即练】1.(2017·扬州一模)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B.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成功的关键与提取物的纯度有关C.选取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分裂速度较快D.用32P标记T2噬菌体进行实验时,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与搅拌不充分有关解析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转化因子;选取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DNA和蛋白质天然分离;用32P标记T2噬菌体进行实验时,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由T2噬菌体未侵入或细菌裂解造成。
答案 B2.(2017·苏北四市一模)(多选)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AB对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R型细菌的抗体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C.图乙中,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具有放射性解析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导致R型细菌数目增多;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
答案ABC考点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2.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3.实验过程及结果(1)标记噬菌体(2)噬菌体侵染细菌提醒(1)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2)不能标记C、H、O、N等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3)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个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放射性的存在部位,而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4.实验结果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
5.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助学巧记“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1.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实际上含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离心时间过短、转速过低等原因,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了少量的放射性。
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有较高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2)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
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2017·江苏卷,2C)(√)(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2012·江苏卷,2B)(√)(3)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2017·江苏卷,2D)(×)(4)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2013·海南卷,13B)(×)(5)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2013·海南卷,13D)(√)“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高考命题主要聚焦两大经典实验设计的思路、实施的过程、结果及相应结论等;关注实验方法的考查,如细菌的培养、噬菌体的同位素标记等;重视实验结论的提炼。
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涉及细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等相应的知识储备。
2.教材P46“思考与讨论”改编(1)以细菌或病毒作为遗传物质探索的实验材料有何优点?提示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的优点是:(1)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2)繁殖快。
细菌20~30 min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2)尽管艾弗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其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你能否具体指出?提示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1.(2017·南京、盐城一模)下列有关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实验结果B.培养温度、离心时间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C.该实验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D.用含32P的大肠杆菌作实验材料不影响本实验结果解析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或过短(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都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A正确;培养噬菌体的时间、温度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所以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要适宜,B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了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从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用含32P的大肠杆菌作实验材料,会导致上清液和沉淀物都有很强的放射性,得不到应有的实验现象,会影响本实验结果,D错误。
答案 D2.赫尔希和蔡斯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35S、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若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32P和35S标记同一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将35S注入细菌细胞中C.在子代噬菌体中,含32P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4D.该实验可以证明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解析为了能分开观察到DNA和蛋白质在遗传中的作用,应用32P和35S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进入细胞内部的是噬菌体的DNA(含P),蛋白质(含S)外壳留在外部,B错误;由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复制三代,含有32P的子代噬菌体占全部噬菌体的比例为2/8=1/4,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答案 C关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3次涉及大肠杆菌2个关键环节1.三次涉及大肠杆菌2.两个关键环节——“保温”与“搅拌”(1)侵染时间要合适——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2)“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方法体验】1.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可获得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B.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噬菌体的DNA分开C.如果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D.该实验结果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解析T2噬菌体是一种细菌性病毒,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A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B错误;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C正确;该实验结果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