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美、英、法终身教育比较的启示-精选教育文档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美、英、法终身教育比较的启示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这一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现代社会知识剧增,信息爆炸,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现有的知识很快就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亦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一、终身教育的理论溯源及意义终身教育发端、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开始付诸实施实践于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它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进行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信息)社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已成为知识(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
法国学者保罗?朗格让的著作《终身教育导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对终身教育概念的形成与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正式确认了保罗?朗格让于60年代中期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倡导把终身教育作为各国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20世纪90年代,终身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各国都纷纷采取对策,不仅在法律和政策上确认了终身教育的地位,而且将终身教育纳入了本国的教育发展规划。
如日本明确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提出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美国于1997年制订了《克林顿总统的教育十点计划》,从各个角度强调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终身教育的对策,如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教育法》第11条规定“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在1999年初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明确提出“在2010年基本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任务。
国家计委、教委、财政部关于印发《“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的通知-计社会[1995]2081号
国家计委、教委、财政部关于印发《“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的通知正文:---------------------------------------------------------------------------------------------------------------------------------------------------- 关于印发《“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的通知(计社会〔1995〕2081号)国务院各部委、各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同意。
“211工程”的实施,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加快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八日“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家决定实施“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实施“211工程”,是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为实施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准备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决策。
这一工程的实施将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立足于国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11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水平、上质量、促改革、增效益的工程。
一、总体建设目标及任务面向21世纪,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
二战后美国的教育改革
二战后美国的教育改革美国堪称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不仅普及了中小学教育,而且拥有世界第一流的科学技术人才,经济实力在当前首屈一指。
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其教育领域的不断变革,正所谓“变,不一定会导向成功,然而不变,一定不会成功”。
纵观美国教育的改革,不难看出,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而激烈的教育改革始于1957年“卫星冲击波”导致《国防教育法》(1958年)的颁布,持续到60年代中期,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又集中在基础教育这一领域,此后1965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改革的视角才不断地扩展开来,一直持续到现在。
首先我们来说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历程(一)拉开帷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需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此外,当时美国出现了各种思想、流派,特别是“进步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改革奠定了文化基础。
而真正的导火线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引起了美国朝野上下的极大震动,教育改革的呼声更为高涨。
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批准了《国防教育法》,拨出大笔经费用于改善美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领域的教学,以改善日益下降的公立学校教学质量。
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国防教育法》拉开了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帷幕,是美国教育立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也影响了以后美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二)改革在继续。
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的教育改革继续进行。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二是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与之匹配的一系列法案主要有1965年的《中小学教育法》、1966年与1967年的《中小学教育法》(修正案)、1963年的《高等教育设施法》、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以及1968年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
工程伦理课结课考核要求
加强工程伦理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1班朱建波 100210120摘要:在当今的大科学、大工程时代,工程师的伦理问题“不仅关乎工程师本人,而且关乎其周围的环境甚至整个社会”,已日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期望通过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培养“有伦理的工程师”去解决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在工程问题日益复杂的环境下,将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徒劳无功的。
为此,必须创新思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工程师伦理问题,明确工程教育的责任所在,以更好地促进工程教育强国建设。
工程师伦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从国内实践看,主要期望通过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工程师伦理道德。
这种偏重微观的工程伦理教育,主要围绕工程师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展开,着眼于培养“合格的工程师”。
而影响工程师伦理的核心因素并不是工程师的个人伦理,而是社会对工程师的角色定位,即工程师在社会中的角色。
如果“能够意味着应当”的“技术命令”大行其道,工程师与雇主的关系只是一种代理关系,那么工程师伦理将难以发挥作用。
为此,在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工程整体与社会的关系,明确加强工程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构工程师与雇主的关系,增强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的话语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工程师伦理行为的引导与约束。
【关键词】工程师伦理工程伦理工程教育工程伦理是关于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包括工程设计和建设以及工程运转和维护中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研究”。
工程伦理是“从工程问题中推演出来的,把工程问题提到道德高度,既有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又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风险”。
工程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有利于纠正当前在工程界存在的对工程伦理的片面性认识,而且有利于对工程活动进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有利于对工程活动的决策者、参与者进行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在工程领域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原则。
浅谈教育信息化及其意义
浅谈教育信息化及其意义近年来,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教育部推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各地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热潮,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理解,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对更好地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 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我们称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信息技术.因此,对某一系统、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
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
另一层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系统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对系统深入地信息分析,就不可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美国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
美国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关键词联邦政府教育改革角色在美国,联邦政府主导教育发展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深刻地体现出宪法和民主政治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联邦政府在推动美国教育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美国学者戴维斯(d.l.davis,jr)宣称,“历史会提供给我们所需要的帮助”。
的确,历史不仅仅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更能使我们在历史经验基础上认识现在,开辟未来发展道路。
美国政府参与教育改革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体现出必然性。
那么,在教育改革中联邦政府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历史给出了答案。
建国初期至二战前:联邦政府逐步介入教育改革建国之初联邦政府就开始了干预教育的历史。
宪法第八章第一条“国会有权力征税,……有权力为美国公共福利(general welfare)提供资金……”该章内容中还提到国会有权“促进科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发展”。
对加强联邦政府地位做出巨大贡献的麦迪逊反复提到教育属公共福利的范畴。
他认为,国会可以任何名义在公共福利方面动用联邦资金。
另外,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虽没有提出联邦政府干预教育的权力,但也没有把联邦政府拒之门外。
而且,不论是第八章第一条,还是修正案第十条,都没有禁止联邦政府可以通过有关教育的法律。
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不同权力机关决定了联邦政府与教育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宪法修正案第十条,任何机构“没有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明确规定不允许各州限制联邦的权力实施,这就为今后大量教育立法的出台提供了依据,为联邦政府干预教育提供了宪法保障,注定了政府与教育改革割舍不断的联系。
美国建国者们的共识是:愚昧是民主政治的大敌,教育是国家生存的命脉;政府应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大力提倡公民教育。
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认为:“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如果一个民族期望成为无知的而又是自由的,这种期望不论过去和将来都永远不能实现。
”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指出:“一个民众的政府而民众没有知识或者没有学得知识的手段,那它只是喜剧的序幕,或者是悲剧的序幕,或者可能二者兼有。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也称“国民基础教育”,是指提高国民素质而实施的普通文化教育,是每一个公民都应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
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改革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意识地改进基础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祛除原教育活动中不合理的部分。
2.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实施阶段和巩固反思阶段。
值得提出的是对于实验阶段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它对反映改革实践中的问题、评估实验结果、全面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环节。
3.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追求公平和效率,实现发展目标;构建灵活的办学体制;课程内容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加强道德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以政府主导为动力;以重点突破、分步实施为战略;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
4.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教育全民化(包括推进教育民主和教育普及);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个性化。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加强信息技术和外语教育,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师资队伍;依法治教,完善督导评估制度。
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课程结构最足以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为了使课程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致力于优化课程结构的教育改革,在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课程结构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一)注意各种科目、类型课程的配合,追求课程结构的平衡性、整体性从某种意义上看,课程结构与人的素质结构具有对应性和同构性,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就是对人的设计。
美国教育改革
中外教育史专题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基础改革体育与健康学院体教143 高灵菲摘要:美国堪称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不仅普及了中小学教育,而且拥有世界第一流的科学技术人才,经济实力在当前首屈一指。
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其教育领域的不断变革,正所谓“变,不一定会导向成功,然而不变,一定不会成功”。
纵观美国教育的改革,不难看出,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而激烈的教育改革始于1957年“卫星冲击波”导致《国防教育法》(1958年)的颁布,持续到60年代中期,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又集中在基础教育这一领域,此后1965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改革的视角才不断地扩展开来,一直持续到现在。
首先我们来说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历程(一)拉开帷幕。
1958年9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有:1.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新三艺)2.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3.强调“天才教育”,发现、鉴定具有卓越才能的天才儿童,帮助他们完成基础教育和大学,并提供专项奖学金和科研经费。
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需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此外,当时美国出现了各种思想、流派,特别是“进步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改革奠定了文化基础。
而真正的导火线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引起了美国朝野上下的极大震动,教育改革的呼声更为高涨。
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批准了《国防教育法》,拨出大笔经费用于改善美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领域的教学,以改善日益下降的公立学校教学质量。
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国防教育法》拉开了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帷幕,是美国教育立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也影响了以后美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0.03.06•【文号】教师[2000]3号•【施行日期】2000.03.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教育部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发布日期:2011年2月24日,实施日期:2011年2月24日)宣布失效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2000年3月6日教师〔2000〕3号)世纪之交,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1999年9月我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
会议部署各地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动员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高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形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开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现将我部制订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和《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各地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情况及时报我部师范教育司。
附件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在跨越世纪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为了落实全教会的精神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决定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工程”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突出骨干教师培养,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答案说明:适用专业及层次:行政管理本科;考试平台网址:。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案例一:美国政府的人才战略二战以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头号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宏观层面的人才资源开发。
这些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范围很广,概括起来,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了政府、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机制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
建国200多年来,在美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教育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思想,这些都在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美国教育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并能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作用,首先得益于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投入。
历届美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前总统布什就曾以“教育总统”作为自己的竞选口号。
1983年美国就提出了《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1985年又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师资》的报告,主张面向21世纪培养科技人才。
面对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克林顿总统认为美国迈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需要新的教育战略,而实现教育领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为此,美国教育部颁布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美国教育目标和战略。
因此,美国是世界上教育经费支出最多的国家,年教育投入达到3530亿美元,教育经费占政府总支出的15.8%,每年培养的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才超过150万。
二、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为了在劳动力供求双方建立有效的联系,美国成立了许多类型的政府和民间就业辅导机构。
有的政府就业辅导机构除了帮助寻找工作外,还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者提供就业资助。
在美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除本国公民外,其他国家留学人员、访问学者等,只要不是非法移民,只要取得美国移民局的认可,都可获得被聘用的机会。
美国人力资源的流动,不受户籍、地域的制约,也不存在流向是否合理的问题。
美国综合高中制度改革探析
美国综合高中制度改革探析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的高中教育一直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革压力。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美国政府和的教育界人士开始对综合高中制度进行积极改革。
本文将探讨美国综合高中制度改革的背景、逐步放宽管制、强调多元化教育、注重评价考核以及总结主要观点等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高中教育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
然而,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美国的高中教育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学生能力差距大、课程设置单一等。
因此,综合高中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政府开始逐步放宽对高中教育的管制。
在以往的制度中,政府对高中教育的干预过多,导致学校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因此,政府需要转变监管方式,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让学校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地方特色制定教育方针和计划。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高中教育的支持和引导,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除了逐步放宽管制外,综合高中制度改革还强调高中教育的多元化。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
例如,可以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和课外活动,如艺术、体育、科技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与社区、企业等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综合高中制度改革中,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和表现。
例如,可以结合考试成绩、平时表现、作品展示、自我评价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政府和学校也需要加强对评价体系的监管和管理,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美国综合高中制度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努力。
通过逐步放宽管制、强调多元化教育、注重评价考核等措施的实施,旨在提高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工程伦理结课论文完美版
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究信电学院自动化100205王隆帅摘要工程伦理是从事工程类职业尤其是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工程设计当中的行为规的总和。
它是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要求,带有特定职业〔工程师〕的特征。
它包含了职业道德的所有准那么和标准之外,还包括了技术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等层次的道德标准。
工程伦理教育受到很大的重视,既有工程职业谋求提高自身地位的需要,更是由于工程在当今时代的重大作用,尤其是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的正面及负面双重作用,使得工程师的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展望21世纪,技术创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系统日益复杂,势必出现以往工程师所不曾碰到的伦理问题。
这不仅限于工程师个人的行为是否恰当,而且关系到工程职业整体的行为是否恰当。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问题,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原那么,结合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对我国的工程伦理进展加强和改良。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科学技术飞速开展, 工程活动成为中国现代化里程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和兴旺国家一样, 中国在生物工程、核能工程、计算机工程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工程的本钱以及给社会和各种人群带来的利益和风险; 那么, 在传统的工程活动方面, 中国与兴旺国家相比, 似乎存在更多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 方案经济正在被市场经济所代替, 原来的经济运行模式被取代, 新的制度还不完善, 监视管理机制不规, 存在种种漏洞和缺陷, 人们的许多观念和习俗还适应不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开展。
全国各地欣欣向荣的工程活动极快地增强了我国的国力, 使我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但是, 毋庸讳言, 这些工程活动中存在许多伦理问题。
比方:在工程的设计中, 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单纯考虑经济因素, 不注意对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或单纯考虑政治需要, 不计本钱和效率( 例如“形象工程〞) 。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80 年代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调整课程结构,提高毕业标准。 延长学习时间 ,增加学习日。 提升对教学质量、师资建设和教育投资等方 面的重视程度。
80 年代中后期,为了改变美国中小学科技教 育薄弱的局面,美国促进科学协会 、科学院 、 教育部等 12 个机构,联合启动了一项面向 21 世纪, 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 工程 , 即“2061 计划(Project2061)” 。
美国在 1989 年完成并公布了一份题为《普 及科学-2061 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 文件。该文件提出把普及科学知识作为课 程改革的中心目标, 强调无需要求学校讲授 越来越多的内容, 教学的重点应集中在最基 本的科学基础知识上, 并且更有效地把科学 基础知识教好 。同时 , 建议将每个学生从 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 13 年教育中应获得的 基本科学知识浓缩为12 类 ,每门课程都要 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知识,还要 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
改革的动力
国家危机意识 1983 年4 月发表了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教 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 《报告》指出:“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危险之中。我 们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 无异议地处于领先地位, 现正在被世界各国的竞 争者赶上⋯⋯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正被一股日 益增长的平庸潮流所侵蚀, 这股潮流威胁着我们 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上一代人难于想象的情况已 开始出现———其他一些国家正在赶上和超过我 们的超过50%,对学生又缺乏相应的要求, 造成学生选修课程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就会严重 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质量。 2.美国全面考查学生素质的起源是为了变相维护少 数人的利益。试想,如果在中国现有的法治条件下, 不用相对明确的考试,而用比较模糊的全面素质考 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考查学生素质可能会成为变相 考查他们的家庭的权钱背景的工具。 所以,虽然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明显是不完美的方法, 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条件下还没有比考试更完美和 更公平的方法.
美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反 映 了世 界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发
展趋 势 。
一
书 本 所 获 得 的东 西 ”, 是 “强 调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 而 强
、
加 强 文 化 基 础 课
童 入 学 时 都 做 好 学 习 准 备 ; 学 毕 业 率 将 提 高 到 中
9 % ; 有 学 生 在 4、 1 年 级 毕 业 时 已 证 明 有 能 0 所 8、 2
文 化知 识 的学 习 。在此 基础 上 , 府 将采 取建 立课 政 程 国家标 准 , 复 阅 读 和 数 学 全 国统 考 等 重 要 措 恢 施 , 以保 证 既 定 标 准 得 以 实 现 。 如 在 弗 吉 尼 亚 州 规 定 各 学 校 的 3年 级 、 5年 级 、 8年 级 将 接 受 州 对 其 教 育质 量评 估 的统 一 测 试 , 果 到 20 如 0 2年 测 试 中 有
学科 上 达 到 世 界 领 先 水 平 的要 求 。 克 林 顿 也 在
为 此 , 未来 的课 程 改革 中 , 国 必将 从 低 年 在 美
级 开始 就开 设 内容充 实 的课 程 , 强 对 系统 的科学 加
< 0 0年 目标 : 国 教 育 法 》中 提 出 到 2 0 < 0 2 美 0 0年 要 实 现 的 “ 项 教 育 目标 ”, 中 有 四 项 直 接 与 学 生 的 八 其 基本 知识 或认 知 素质 的养 成有 关 , 使 所有 美 国儿 如
21 0 0年 7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u a fW en nT a h r ies y o r l ia e c esUnv ri n o t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一、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
这就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初目标。
这里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第一对关系是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即儿童与知识、社会的关系。
这三者的关系是动态平衡的关系。
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
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
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求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当前,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是针对学科本位论而提出的。
二、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课程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
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课程,即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
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门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的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双基”论形成不谋而合之势。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
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
知识是力量,而在一定情况下,道德与人格更是力量。
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地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
我国道德教育长期存在着费时多、收效微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增设课程、增加课时、而在于如何改革内容、改进方法,使之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美国科学教育战略举措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目的/意义]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甚至综合素养的重要基础。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持续实施科学教育国家战略,这使其雄霸全球科学中心与人才中心百年之久。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剖析借鉴美国科学教育政策措施,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突破口。
[方法/过程]本文针对美国科学教育政策体系,采用政策分析、文本量化等方法,分析和总结了美国科学教育战略、伙伴关系、学科交叉、计算素养等方面的重点举措和具体实践。
[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将科学教育作为国家发展优先事项,不断推进教育范式变革,实现科学教育的升级和重构。
本文借鉴美国科学教育的经验,从战略规划、标准体系、培养举措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推进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科学教育 STEM 美国战略规划标准体系分类号:G521DOI: 10.19318/ki.issn.2096-1634.2023.05.07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基础前沿领域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E2X0301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颖,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E-mail:******************;范佳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博士研究生,E-mail:***********************;李倩倩,通信作者,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理事,博士,E-mail:******************。
第8卷 第5期 2023年10月起持续实施科学教育国家战略,这使其雄霸全球科学中心与人才中心百年之久,打破了日本学者对于科学中心每70~90年会进行转移的理论预见[3]。
相比之下,我国科学教育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欧美工程教育发展最新进展:报告与行动
欧美工程教育发展最新进展:报告与行动最近10 年来,为应对21 世纪的全方位挑战、努力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趋势,欧美诸国纷纷加大工程教育的改革力度,将其作为本国科技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美国工程教育发展美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大报告: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推出的《2020 工程师》(第一卷:2020 工程愿景报告,第二卷:培养2020 工程师行动报告)[1]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2007 年推出的《培养工程师:谋划工程领域的未来》;[2] 密歇根大学杜德斯达特中心2008 年推出的《变革世界的工程:工程实践、研究和教育的未来之路》[3] 。
现将三个大报告分别简介如下。
1. 美国工程院《2020工程师》项目的两个报告。
美国工程院的《2020工程师》计划提供了两个主题报告,即2004年发表的《2020工程愿景报告》和2005年发表的《培养2020 工程师行动报告》。
《愿景报告》从4 个方面对2020 作了预见和深入讨论:2020 工程实践的技术大背景是什么?2020 工程的社会、国际和专业的大背景是什么?对2020工程和工程师的期望是什么?2020工程师的关键特征是什么?该报告对所理解的工程和工程师的期望予以总结,例如:工程专业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发挥的深刻作用,通过工程教育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工程教育对工程师从事“非工程”的工作具有重要价值;让公众认可专业、技术、社会、历史、传统等知识的融合,这样才能使工程师更好地迎接世界上复杂多变的挑战。
2020年的工程师应具备较好的科学与数学基础,能够通过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经济学来拓宽设计的视野。
在创造过程中强调有效的领导力来发展与应用下一代技术,以解决未来的问题等观点。
《行动报告》则是在上述报告基础上,全面论述了2020 工程教育发展战略,2020 工程教育实施项目与机制,并对2020 工程教育提出若干具体的建议。
教育改革的核心
教育改⾰的核⼼2019-05-24同志曾说“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关重要”。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开发育少年的创造⼒,已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潮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创新教育也必将成为教育改⾰的核⼼,我们只有牢牢抓住创新教育这⼀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才能造就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要求的开拓型⼈才。
⼀、创新、创新教育及其历史必然性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1934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书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概念。
按照他的定义,“创新”是指企业家实⾏对⽣产要素的新的结合。
“创新”泛指运⽤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新⼯艺、创造新产品等。
⼀个⼈的创新能⼒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也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且也是⼀种追求创新的意识,⼀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理取向,⼀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以及⼀种积极改变⾃⼰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
总之,创新能⼒绝不仅仅是⼀种智⼒特征,更是⼀种⼈招待征,⼀种精神状态,⼀种综合素质。
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理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种基本指向。
在⾛向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所以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最⾼标准。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性⼈才为回标的教育模式,是指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度重视学⽣创新能⼒的培养。
形象地说,创新教育不仅要向学⽣提供“黄⾦”,更要授予学⽣“点⾦术”。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不仅是⼀个国家强弱的⾸要标志,也是⼀个⼈、⼀个组织、⼀个企业竞争能⼒强弱的⾸要标志。
为此,国际社会在知识领域内开始了⼀场新的空前激烈的竞争。
世界各国,特别是西⽅发达国家的反应尤为强烈。
各国在制定越来越严厉的专利版权保护制度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纷纷制定了各⾃的教育发展规划,开始了世界新⼀轮的教育改⾰浪潮。
其中最引⼈注国的是美国的“2061计划”(2061年是哈雷彗星下⼀次回归地球附近的年份),其⽬标是⽤⼀代⼈的时间根本改变美国的教育体制,造就新⼀代具有⾼度科学素养的国民。
【推荐下载】分析20世纪90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及启示
分析20世纪90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及启示 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的教育发展战略有一系列重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颁布的一系列贴合时代背景的报告和法令上。
以下为为您编辑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及启示”。
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及启示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脉络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教育观念不断发展、体制不断变革、时局不断变化,美国的教育发展战略也相应地有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
1985年,美国联邦教育部、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等12个机构,启动了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并于1989年推出了阶段性成果《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
该报告详细阐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等教育的目标、步骤和科学依据,开了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先河,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其核心思想是: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上制定一个示范性、指导性的基本标准,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希望全国的中小学、幼儿园据此来普及科技教育,从而使下几代人具备科学技术的基本素质。
普及科技教育不是盲目增加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的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最根本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它教好。
在1991年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正式提出了面向21世纪美国的四项教育战略和六条国家教育目标,其中科学教育被列为教育目标之一,并宣称到2000年“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1994年,克林顿又签署了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美国2000年教育改革法案》。
1993年美国教育部提出了《1998——2000年战略方案》。
该方案提出了三大目标及其具体目标和方案,其中三大目标是:帮助所有学生达到富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以使他们为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和为进一步学习以及富有产出性的就业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石油大学时铭显(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
随着全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工程与技术在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以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龙头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和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以及国际范围的激烈竞争又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和多变快变性。
这一切都必将对工程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推动着工程教育必须不断调整与改革。
一、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工程师面对21世纪快速而巨大的变化,一名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可以归纳成6个方面:(1)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多面手;(2)应具有更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商业和行政领导能力;(3)懂得如何去设计和开发复杂的技术系统;(4)了解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5)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6)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以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
为此,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具体制定了新的对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11条评估标准:(1)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3)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4)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5)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7)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8)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9)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10)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11)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11条评估标准可认为是一名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这里可以鲜明看到,在重视加强数学和科学基础的前提下,当前更强调的侧重点是: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生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
二、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面从上述6个方面11条标准就可以明确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基本内容,概括起来有7个方面。
1.本科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的改革本科工科教学的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侧重工程科学知识,轻视工程实践训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社会人文、经济、环保等方面知识的作用。
当然,学生需要有坚实的数理科学基础,这是今后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也需要工程实际方面的训练,才能真正学会用数理科学基础去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把这几方面适度地有效地结合好。
美国各类工科院校都在积极摸索适合于本校使命和特点的课程改革模式。
例如: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将后两年专业性较强的56学分的课程改为:6门主干课(6×4),3门设计课(3×4),2门大实验课(2×4)以及4门其他课程(4×3)。
在6门主干课中有3门是新改革的课程,即热力学与流体力学综合成一门新课,动力学与系统控制综合为一门,固体力学与材料学综合为一门。
3门设计课分别是CAD/CAM,机械设计,毕业设计与技术交流。
每个设计分三个阶段,即:提出概念性方案、工程计算与分析、正式设计和做出一个小产品,都在一个学换内完成。
每个项目由4~5人小组共同完成,分别报告评分。
不少题目是从当地(底特律)的几家汽车制造厂来的,完成后还请企业来评定。
2门大实验课则是在各课的验证性实验之外的综合性实验,由学生根据要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安装与实验,写出报告,也是4~5人小组共同完成,分别评分。
该系还十分重视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的调研分析,特别分析:哪些环节与课程内容在校内学得多而实际中很少碰到,又有哪些是校内学得少或没学而实际中是有用的,以此来指导课程体系的改革。
总的做法是加强和当地有优势的汽车工业的结合以创造改革所需要的客观条件。
麻省理工学院(MIT)工学院则凭借其科研优势采取了利用课余及假期加强学生的工程实际训练的办法,他们现在实施了三个计划,即:本科研究导向计划(UROP),在教授们指导下做一些研究实验,可吸收70%~80%的本科生;本科实践导向计划(UPOP),与企业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某项设计或工程实践,目前有30%本科生参加;技术创业计划,只是少数优秀学生参与,探索创新,甚至允许办个小公司去实施。
这些课外实践被统称为Co-curriculum,不影响课程学习,是自愿参加的,四年累计总时间可能相当于全部课时的1/3左右。
这些计划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各校的做法各异,但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是一致的,即:在保证有扎实的教学和科学基础的前提下,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使之尽早面向工程实际,更好地面向课程交叉、动手实验、工程实践、团队工作、系统思考和创新设计等。
2.教学方法的改革美国本科教学的传统做法是“以教授课堂讲授为中心”,大多数教师对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知之甚少;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几乎无人研究。
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分析模式”,它强调的是:垂直思考、抽象学习、简化分解、追求确定性、个人独自工作等,这对于打好数理基础是必要的。
但对于面向工程实际和团队工作等新的需要,对于培养现代工程师,就不完全适用了。
而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有教学观念上的改革,要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知道了什么”的传统观念,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会用得怎样”的新观念。
所以不少学校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主动学习”。
采用较多的一个办法就是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和小组工作(Teamwork),结合某个实际项目或实验,把学生组织在若干小组内,几个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让学生自己合作去完成该项目,从中学习相关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横向思考、学会联系实际地学习、学会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学会处理好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学会团队合作工作的配合等。
这些项目不是去替代课堂讲授,而是相辅相成,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有促进作用。
麻省理工学院把全校2000多门课程都在网上公开,建立Open Course Way,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灵活、自由、主动学习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的课程在教室内采用边讲边实验边讨论的灵活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动者”。
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3.专业学科的改革美国大学的工学院在改革专业学科方面是十分慎重的,面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许多大学都根据自身条件及社会需要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计划”。
例如密歇根大学推行InterPro计划,利用五年连通,培养学科交叉的工程硕士。
从1960年最早的生物医学工程(工学院与医学院合办)发展到现在的金融工程(工学院与商学院合办)、制药工程(工学院与药学院合办)等。
还在筹办电子商务工程和媒体艺术工程等,毕业生都深受企业欢迎。
而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还是过去传统的七个系,但组建了生物工程科(Biolog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和工程系统科(Engineering System Division),培养学科交叉型人才。
这两个科内的教授是由化工、电子、机械等专业教授兼任的,每位教授有一半时间在原来系里工作,有一半时间在新科内工作,这种方式很灵活,机构变动也很少。
最近还成立了纳米机械实验室,各系都有人参加,是综合性的;先从科研发展入手,倒时机成熟,就成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
这些新学科虽成立不久,但由于有各专业教授的合作,发展很快,生物工程科已进入全美的前列。
这种学科交叉计划既不打乱原有的工程教育体系,又能灵活适应变化中新涌现的需求;既促进了传统性专业的提升与改造,又为逐步形成新专业创造了条件,是一个值得注视的改革方向。
4.培养模式的改革考虑到社会人群对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也必须多样化,并且可以灵活“转轨”。
美国工程教育委员会归纳出的方案对本科教育可考虑有:四年制通用工程学位(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三或四年的预工程计划以准备进入硕士学位学习、四或五年的学科交叉学位、五年制的学士学位等。
对研究生教育可考虑有:工程导向型硕士、学士/硕士连贯、工程导向型博士、研究导向型博士学位等。
学校则应多层次多类型,选择不同的模式,而不是一刀切、趋同化。
关键在于根据自身条件和历史沿革特点,定位准确,实事求是,不搞攀比,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出“名牌”学科,适应市场需求,这样就能受到社会的欢迎。
美国工程教育十分强调这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工程教育则更应如此。
5. 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科教师队伍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科研、轻本科教学;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教员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与能力;这对提高本科工程教育质量是很不利的。
我国不少工科院校内也存在着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美国也在探索解决的办法,归纳起来有:(1)重视制定评估教员工作质量的新标准,调整职位提升与奖酬机制,使在科研、本科教学、工程实践三者间取得某种平衡。
由于各类学校的定位与使命不同,具体做法各不相同的;(2)更多地用各种灵活多样的办法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指导学生;(3)积极推动教学改革,鼓励科研与教学结合好的做法,设立有效的奖励制度;(4)与企业建立持久而有效的合作机制,创造条件鼓励工科教员积极与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
6.注意提高工科学生的入学水平提高工科类本科生的入学水平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提高中学生的数学与科学水平;另一方面是激发中学生投身工程职业的志趣与爱好。
因此应与地方政府、专业学会等密切合作,共同建立一种“技术文化”,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帮助中学师生和社会公众了解工程技术的性质以及它是如何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并对未来文明产生影响等等。
7.关注工程师的继续教育面对全球经济与科技的多变快变性,工程师在大学所获得的专业知识的可用寿命将会缩短,职业也会多变,于是继续工程教育日益显出其重要性。
大学应与企业界密切合作,采用灵活多样方式积极参与继续工程教育,反过来对本科工程教育的改革与提高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美国凤凰城大学创建了一个网上大学(Univ. On-Line),可称得上是全美最大的大学,它有100多个分校与学习中心,遍布全美各地。
现有9.5万人在该校攻读学士与硕士学位,主要专业有:商业与管理、保健与护理、教育学、信息系统与技术等。
全校只有250名专职全时教员,而各校参与的兼职教师多达1.1万人。
学生不脱产,编成8—15人一个小班,每门课不多于5周即可学完,全部在网上教与学,在网上完成作业与考试。
教师学生一对一地在网上答疑,采用案例教学,培养成本只有普通高校的一半,深受社会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