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版)章节练习题.
中国教育史1-3章练习题
1、谁提出了教育起源的“生物起源说”?A
A勒图尔诺B穆勒C杜威D孟禄
2、哪一项不是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宗教的教育内容?C
A自然崇拜B祖先崇拜C迷信崇拜D巫术占卜
3、官学的的衰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B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东周
4、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谁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B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孟子
5、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A
A.庠序之学
B.国学
C.私学
D.泮宫
6、稷下学宫是哪个国家设立的?B
A鲁国 B齐国 C秦国 D魏国
7、在孟子看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B
A学知识B“明人伦”C致良知D学军事
8、提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的观点的是?B
A李悝 B荀子 C商鞅 D吴起
9、《学记》中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的施教原则,其意为?A A循序渐进B及时施教C预防性原则D启发诱导原则10、墨子代表的是什么阶级的利益?C
A地主阶级B奴隶主C“农与工肆之人”D知识分子。
我国教育史孙培青版笔记答案解析
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什么特点?()A.严格的等级性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C.教育目标明确D.鲜明的阶级性【答案】B【解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出自《孟子》,意思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
这句话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起来,体现了受教育者和生产实践者的对立,也就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答案选B。
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答案】D【解析】《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产生于战国晚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答案】C【解析】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4.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D【解析】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发觉儒者“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遂“弃周道而用夏政”,自立学派。
由此可见,墨家一开始是以孔子和儒家的反对派的姿态出现的,儒墨两家相互驳难,揭开了先秦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序幕。
5.“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A.荀子B.孔子C.孟子D.庄子【答案】C【解析】孟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1.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答:魏晋时期的教育事业,总体上呈衰落景况,但仍有许多值得后世承继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就,在教育制度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科教育得到发展。
设了律学、书学、算学、文学、医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丰富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内容,也拓展了教育的职能,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地方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这是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3)私学得到发展,并成为教育的台柱。
私学多为名师大儒开办,不仅质量与规模超过官学,而且分布面更广,类型多样化。
(4)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士族十分重视家族教育,并以家学为专业,出现了许多儒学世家,家训、家诫等有关家教的著述也大量出现。
(5)落后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与发展。
当时随着人口大迁移,文化教育也南迁西移,这样促进了文教事业在落后区域的传播与发展。
(6)少数民族教育的兴盛。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重视儒学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这些措施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
2.比较南北朝学校教育之异同。
答:南北朝时期处于长期的分裂和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包括北魏、北齐、北周。
南北朝之间的教育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不同点,具体分析如下:(1)南北朝教育的相同点①南北朝的各个朝代中,都注重对教育的发展和兴盛,推进教育体制的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来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制,保障教育的质量和进步。
同时由于朝代的更替,战乱的发生,学校教育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在乱世中也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正常作用。
②南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崇尚学校教育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
③不论南朝还是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门学者,官学学官也大多为博学洽闻之士,这是与汉代学风不同之处。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8、9章【圣才出品】
第8章明朝的教育一、选择题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答案】C【解析】八股取士是指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
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
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解析】在明朝众多书院中,东林书院的地位特殊。
它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学术文化中心和政治活动中心。
在明朝众多书院中,名声大、影响广者,莫过于东林书院。
柳贻征曾在《江苏书院志初稿》中说:“合宋元明清四代江苏书院衡之,盖无有过于东林书院者矣。
”3.下列不属于明朝中央官学的是()。
A.儒学B.武学C.宗学D.国子监【答案】A【解析】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4.“四毁书院”发生在()。
A.汉朝B.北宋C.南宋D.明朝【答案】D【解析】明初统治者制定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明朝建立了较完备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体系,形成了诸多特点。
由于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影响,明朝曾四毁书院。
5.明朝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是()。
A.乡试B.礼部试C.会试D.殿试【答案】C【解析】明朝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因而又称礼闱。
会试的时间在乡试的次年,即丑、辰、未、戌年的二月,此时正是春季,故会试又称春试、春闱、春榜、杏榜等。
中国教育史(孙版)章节练习题.
中国教育史(孙版)章节练习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升舍”制度是()创立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答案】B【解析】北宋王安石熙宁年间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
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答案】B【解析】《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注云:“周宣王时(前827~前782)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又注:“《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
3.“学田”制度是在()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答案】B【解析】宋朝官学制度,继承和发展唐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其中一点是学田制度的确立。
五代时已有关于学田的记载,但学田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实始于宋朝。
在这以后,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
4.“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答案】B【解析】书院萌芽于唐,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
书院在唐萌芽时,多为个人或家族读书治学之所,既不普遍,也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
至宋朝,不仅书院的数量大为发展,遍及全国许多地方,并且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体系。
书院内部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由“年德老成”者担任,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5.《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制定的。
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答案】D【解析】朱熹是南宋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他精心编撰了《四书章句集注》等多种教材,制订了中国书院史上纲领性的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5、6章【圣才出品】
3 / 3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宋在学校制度方面的一大改革是分科设学,设立( )。 A.玄儒文史四馆 B.玄儒律算四馆 C.文史律算四馆 D.文史书算四馆 【答案】A 【解析】自汉代以来,经学教育独霸官学。南宋时,在学校制度方面进行分科教学,设 立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馆,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馆,研究辞章的文学馆以及研究经书的儒学 馆等,这种分科设学的做法,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
6.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是( )。 A.科举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养士求贤 【答案】C 【解析】东汉末,察举制度走向穷途末路,改革选士制度势在必行。三国时期曹操采用 “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九品中正制事实上已经产生,之后,曹丕为取得士族支持,由吏 部尚书陈群重申和修订了九品中正官人之法,明令推广,这时才作为选士法肯定下来,在此 后的三百多年中,遂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主要选士制度。
5.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 )。 A.鸿都门学 B.宫邸学 C.四门学 D.国子学 【答案】D 【解析】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 年),设置国 子祭酒、博士各一人。惠帝元康元年(291 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学,而太学 则成为六品以下的子弟求学之所,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制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 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文翁兴学”的旧址在现在的()。
A.南京市B.北京市C.洛阳市D.成都市【答案】D【解析】“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但是汉朝又保留了西周分封制的残余,封皇子以王位和土地。
被分封给皇子的郡就称为国。
郡国是最大的地方行政单位,地方官学又称为郡国学校。
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到达成都后,深感蜀地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有蛮夷之风”,便选择属下聪颖吏员10余人,到京师向博士学习,学成以后回到蜀郡,根据学绩情况给予不同的官职。
与此同时,他在成都设立学官,在属县中抽调一批年轻人作为学官弟子,跟随学官学习,毕业后委以一定的官职。
儒家思想很快在蜀地发展起来,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便是教育史上所称颂的“文翁兴学”。
“蜀地”指的就是现在的四川成都。
2.“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答案】A【解析】在汉武帝之前,习儒学列于博士者,时有其人,但与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相比并没有突出的地位。
文、景帝时,立有《诗》《书》《春秋》博士。
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置五经博士”。
至此,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置博士。
因此,“立五经博士”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3.初步建立学校系统——官学和私学是在()。
A.汉代B.南北朝C.西周D.两晋【答案】A【解析】秦代严禁私学,使春秋战国发展起来的私人讲学之风受到严重摧残。
汉兴以后,解除了秦对私学的禁令,私学得以发展起来。
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汉代各类学校教育蓬勃发展,以办学途径划分,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中最重要的是太学、宫邸学与鸿都门学。
地方官学按地方行政建制设立。
由此可见,汉代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4.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
A.王充B.董仲舒D.郑玄【答案】B【解析】董仲舒的《对贤良策》以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广采《诗》《书》《易》《春秋》之义,引用孔子的言论和事迹达19处之多,呼吁统治者改弦更张,实现指导思想和政策的根本转变,以儒家的“德教”作为治国之道,即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建议。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2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根据传说,中国古代五帝时出现的学校是()。
A.庠B.序C.成均D.校【答案】C【解析】《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因此中国古代五帝时的学校被称为“成均”。
“庠”是氏族储存公共粮食之所,由老者看管,所以也成为老人聚集活动的场所,也是氏族敬老养老行礼之地;“序”产生于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举办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
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物界B.模仿C.生产劳动D.动物本能【答案】C【解析】教育起源说一共有四种:(1)神话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生物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础。
“生物起源说”的代表是19世界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托尔诺,把人类社会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与动物的本能混为一谈,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而提出的,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因此选C。
3.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出现了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A.庠B.序C.成均D.校【答案】A【解析】“庠”是氏族储存公共粮食之所,由老者看管,所以也成为老人聚集活动的场所,也是氏族敬老养老行礼之地,“庠”兼有两方面的重要活动,即养老与教育。
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4.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不包括()。
A.生产劳动的教育B.生活习俗的教育C.体格和军事训练D.六艺教育【答案】D【解析】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包括:(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的教育;(4)原始艺术的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一、选择题1.壬戌学制的中学阶段采取()。
A.三三分段B.四年一贯制C.五年一贯制D.六年一贯制【答案】A【解析】壬戌学制的中等教育阶段一共六年,其中初级和高级中学各三年。
2.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D【解析】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3.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答案】A【解析】“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
主要的教育思潮有: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4.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列哪项措施不是教育部所采取的?()A.废除教会学校,将教会势力驱逐出中国B.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元年教育宗旨的精神C.开放女子教育,教育普及有一定发展D.白话取代文言,改革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答案】A【解析】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教育部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有: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推动教育普及,开放女子教育;改革学校教学内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改革师范教育和大学。
5.蔡元培提出的教育独立思想是指教育从()中独立出来。
A.政治B.经济C.文化D.社会【答案】A【解析】在《教育独立议》中,蔡元培首先明确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人格,能对人类文化发展尽到一份责任,作出一份贡献;而不是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那些怀有其他目的的人去使用。
他认为,教育与政党、教会在目标、性质上存在严重对立,因此教育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应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持其独立地位,不受政党或教会的影响。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杨贤江D.徐特立【答案】B【解析】1940年2月5日,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毛泽东和陈云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公推蔡元培为名誉主席。
半个月后,延安举行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毛泽东出席会议并作著名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的演说,会议又通过蔡元培为名誉主席团成员。
3月5日,蔡元培病逝于香港。
3月7日,毛泽东即发来唁电:“香港九龙奥士甸道蔡孑民先生家属礼鉴: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遽归道山,震悼曷极,谨电驰唁,尚祈节哀。
”2.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D【解析】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3.南京国民政府曾使用“大学院”和“大学区”的教育管理制度,它是由()提出来的。
A.黄炎培B.陈鹤琴C.陶行知D.蔡元培【答案】D【解析】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5次政治会议通过蔡元培等人的提案,撤消广州国民政府的教育领导机构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的教育行政制度。
随后,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
10月1日,大学院正式成立。
根据大学院组织法规定,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隶属国民政府,管理全国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宜。
4.蔡元培所主张的五育并举原则上不包括()。
A.军国民教育B.实利主义教育C.公民道德教育D.民族主义教育【答案】D【解析】蔡元培以《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为题,重新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征求各方意见。
针对清末教育宗旨中“忠君”“尊孔”,他响亮地宣布:“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予以取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8.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是( )。 A.梁启超 B.康有为 C.张之洞 D.严复 【答案】A 【解析】1896 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 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9.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是( )。 A.严复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有为 【答案】A 【解析】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从对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形势认识出发,对这一教育目标模式进行了论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1 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一、选择题 1.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 )。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解析】《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 程》《实业学堂通则》《译学馆章程 55》(译学馆又称方言学堂)《进士馆章程》等,统称《奏 定学堂章程》。因公布时在阴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 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
标志着湖南教育由旧式书院制度向新式学堂制度的转变,也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开端。促成
新式学校设立和书院制度改革,实现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换。
13.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维新运动时期的( )。 A.燕京大学堂 B.北洋大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北平大学堂 【答案】C 【解析】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 1912 年 5 月之前使用的旧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 政”之一,学校创办于 1898 年 7 月 3 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 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8章 明朝的教育
第8章明朝的教育1.述评明朝的文教政策及其具体表现。
答:(1)文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2)具体表现①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个朝代。
②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
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而荐举则名存实亡。
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科举必由学校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
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a推崇程朱,删节《孟子》;b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c屡兴文字狱。
2.明朝官学制度具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官学体制较为完备。
明朝官学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①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分为举监、贡监、扇监和例监等;②创立监生历事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③实行积分法,使起源于宋,发展于元的这一方法,更为完善。
(2)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官学不仅按地方行政区域设学,而且也按军队编制设学,“教武臣子弟”,还在全国谷物财货集散地和土著民族聚居地设学。
因此,明朝地方学校的普及,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3)社学制度更趋完善社学产生于元朝,明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大加提倡,在全国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设立,并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6章晴唐时期的教育1.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的发展有何作用?答:在儒学德治思想的主导下,隋唐在开国之初都曾实行崇儒兴学政策,作为推行教化的根本;又兼利用佛教与道教,作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积极发展科举,作为选拔人才、改进吏治的重要途径;提倡民间办学,听任私学发展,以补充官学。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就教育制度而言,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教育体系仍然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核心,另外还有学习道经的崇玄馆,开创了道举取士。
实际上每一座道观、佛寺都是一座带有宗教色彩的学校,接受教育的道士、僧徒并不少于儒生,教学的形式方法也自成系统。
(2)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也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其组织管理的特点,这为以后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就教育思想而言,由于统治者大都兼重儒、佛、道,不独尊一家,所以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也呈现出杂糅融合的特点,许多教育家都是出入于佛老而归结于儒家的人物。
(3)科举制度把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
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具有进步意义。
2.隋唐时期在教育制度上有何创新?答:隋唐时期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相对于前朝的教育制度,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中央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一一国子监,并对教育管理的模式作了探讨。
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
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有国子监,负责统一管理教育事业。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评述《壬子癸丑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答:1912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该系统框架为“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法令规程,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套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1)学制的基本内容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一级);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科3年、本科3~4年)。
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
横的方面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两级。
实业教育有甲种实业学校和乙种实业学校两种,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等类。
(2)学制的性质“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它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到1922年新的学制出台前,虽有局部调整,但其整体结构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3)学制的特点壬子癸丑学制仍保持以小学一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其明显特点是:○1缩短了学制年限。
主要表现在初、中等教育段,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中学校各比癸卯学制减少了1年,有利于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发展,学制总年限缩短了3年。
○2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男女平等观念。
○3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止清末高等教育中的所谓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科,有利于消除教育中的封建等级性、科举名位思想和复古气息。
○4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另外,壬子癸丑学制不采纳清末中学的文、实分科的做法,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这都是较大的改革。
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对清末教育进行了哪些重要改革?并分析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答: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2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夏朝,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形成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成,出现了阶级分化,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
奴隶社会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服务,适应着它的需要,因此奴隶社会教育制度与奴隶社会的进程是一致的,形成于夏朝。
(1)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夏朝形成了最早的奴隶教育制度,相对于氏族社会教育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历史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夏代己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文字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促使教育发生着质的变化,掌握文字是奴隶主贵族中的文化人,借助文字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数贵族的子弟。
②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中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③夏代学校的设置上,王都设有“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 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地方也有学校称作“校”,利用其来进行军事训练,而成为习武的场所。
④为适应这种政治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⑤在教育内容方面,统治者很重视军事教练,此外注重宗教教育和人伦道德教育。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诗》、《书》、《礼》、《乐》、《易》、《春秋》。
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育变革有何表现?答: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而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阶段,经济上出现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势力逐步夺取政权,建立封建的社会制度。
相应的,教育也发生了变革,主要表现在:(1)官学开始走向衰废。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出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的现象,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
()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 ) 4、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行为习惯。
( )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
()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四、名词解释题1、学在官府:2、六艺:3、"有教无类":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学校的产生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2、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六、论述题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学派和学派。
2、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或“贤士”,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
7、《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八条目”是、、、、、、、”。
8、《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9、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3、“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A、荀子B、孔子C、孟子D、庄子()4、“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A、荀子B、老子C、庄子D、孔子()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6、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7、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三、判断题( ) 1、孟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善性”的过程。
()2、墨家教育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
()3、稷下学宫是战国初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4、荀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
孟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
四、名词解释题1、稷下学宫:2、明人伦:3、虚壹而静:4、三纲领八条目:5、豫时孙摩:6、教学相长:四、简答题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五、论述题1.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狱吏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这种字形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2、“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的正式设立。
4、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
5、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的形式。
6、汉灵帝时设立的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7、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
8、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
9、王充的主要著作是《》,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
二、单项选择题()1、“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3、“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4、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三、判断题()1、秦朝实施“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加强了民众的法制意识,因此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进步。
()2、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文教政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3、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为汉高祖采纳,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教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教育的主流。
四、名词解释题1、三大文教政策:2、三纲五常:3、次相授受:4、文翁兴学:5、“设科射策”:五、简答题1、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2、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六、论述题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魏文帝时制定“”,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立,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
3、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 开儒学馆,翌年又设立、、,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4.《》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
二、单项选择题()1、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A、国子学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2、《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A、颜之推B、颜渊C、颜元D、颜真卿三、判断题()1、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四、名词解释题1、九品中正制:五、简答题1、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六、论述题1、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太宗诏令、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和。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和五种考试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8、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D、“性三品”思想()6、“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三、判断题()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
四、名词解释题1、六学二馆五、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四书》包括《》、《》、《》、《》。
它是由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主持发起,史称“”;第二次是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第三次由主持发动,史称“”。
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与“”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与两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王守仁三、判断题( )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