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教师职业枯竭的表现

教师的职业枯竭表现为:(1)偏执性认知障碍;(2)疲劳综合症;(3)人格缺陷;(4)人际关系障碍;(5)价值感降低。这些方面较为全面地概括出了中小学教师在生活和工作外,知识上的耗尽感是中国中小学教师特有的表现,并将其命名为“知识枯竭”,界定为教师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加之学习能力差,体验到知识上的枯竭感。

教师的职业枯竭感带来的影响是明显而严重的,一旦教师身陷职业枯竭感的泥淖而不能自拔,不仅给教师本人的心理带来极大危害,而且影响到教师的社会关系网,包括学生,家人,同事朋友等等一切与教师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它对教师的学生和家人的影响最大。二、由职业枯竭感引起的中学教师的心理问题

中学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经常体验到枯竭感,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教育教学工作本身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但是就教师相对于单个受教育者因材施教的行为过程来看,却体现着一种应激情境,需要不断地做出调整和选择。教师所面对的受教育个体是成长中的个体,每个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而目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社会对受教育个体的期望值却一直是居高不下,在评价教师工作水平高低方面侧重升学考试这个受社会认同的指标,就注定教师要付出比其他行业工作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用于教育教学,造成体力、精力等方面的透支状态。然而教育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将会使教师产生

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进而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这种心理长期积淀,得不到有效缓解的结果必将使教师步入心理不健康状态。主要体现在身心症状:人际关系,职业行为、自身人格几个方面。

1、身心症状。

最显著的问题是抑郁,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精神不振、疲乏、对学生漠然冷淡。焦虑,有的表现为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有的表现为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还有的表现为预期性的焦虑,如并不关心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在生活中表现为经常烦躁不安、怨天尤人、爱发牢骚、健忘、易发火等。以上心理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恶心、心跳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旋等。

2、人际关系紧张。

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紧张、同事之间缺乏合作、教师与家长矛盾、与社会期望不协调、教师本人家庭关系出现危机,如夫妻关系不和谐,无暇照顾自己的子女、父母等。由于教师的多重身份及工作量很多,教师缺乏时间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一旦心理出现问题,极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适应。如没耐心、以自我为中心、拒绝听取他人意见、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面对沉重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有些教师表现为孤独、压抑、不愿接触社会。

3、职业行为不恰当。

第一,职业角色不适应,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自豪感。因此工作中缺少热情,不能积极投入,效率差,企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不备课或不认真备课。第二,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疏远学生,对学生的期望降低。第三,工作中产生认知偏差和态度偏差。如认为学习好的学生什么都好,对学生不要手软,不严管则不成器等。第四,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他人的帮助与建议,将他人的关心视为一种侵犯,或认为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三、教师职业枯竭感来源

由于教师的职业枯竭感所带来的教师心理问题,既严重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学校和教学效果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分析教师职业枯竭感的成因,对于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对于师生关系、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1、教师职业的特性

从教师工作的特性来看,它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对象正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时期,这要求老师们必须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又要鼓励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去探索未知世界。有研究指出教师职业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甚高且复杂多样。教师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学生,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以及现实环境的种种限制。我们常常会说教师要为人师表:虽然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可一旦教师犯了错,就会招来一片指责声。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误解甚至是不理解,一些教师难免

会对自身的职业选择及教育理想产生动摇、怀疑并引发失落感。由于社会日趋功利性,师生关系日渐淡薄,教师既要加倍用心于教学,而获得的心理报偿却又相对渐少,这也容易导致心理枯竭感的产生。

2、社会因素

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承受着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压力,教育改革就是其中之一。教改对中小学教师及学校提出了很多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只需要中小学教师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和家长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和中小学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方式进行转变。而现实的考核仍然围绕着分数和升学率等以前的指标来进行,这种不完善的考核制度和不科学的评价体系,使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是产生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不健全的管理体制和不完善的培训制度也是引发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因素。近年推进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中,教师人才的选拔和教师队伍的培训被排在了首位。可是现在的(继续教育)培训往往是寒暑假匆匆忙忙集中到办学点培训1~20天,一张考卷发下来让你考考就完事。教师本人要自费几百元上千元,结果什么东西也没学到,有苦难言。培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个人成就感都会相应降低。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性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他们的职业枯竭感日趋严重,轻则导致人际关系不和,重则引发多种犯罪。比如产生矛盾、遇到不愉快或与他人争吵之后,要么发泄在不适宜的人或事物上,要么迁怒学生,要么郁积于心;还有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引起的敌对性心理,

使教师的精神时常处于极度紧张、不安、烦恼之中。

四、消除职业枯竭感,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1、教师自身应加强专业学习,不断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注入新的知识。同时应学习一些缓解压力,进行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每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且只有当教师自己真正有了改变的愿望和行为,才可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支持,从而达到自身与社会支持的良性互动。

2、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支持。

(1)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教师也是实实在在的人,其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逐步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再次,提高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是缓解职业倦怠的间接途径。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还要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教育,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教给教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从而避免因压力无法及时缓解而出现倦怠心理。

(2)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