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内涵(1)广义的文化: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与经济、政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4)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文化与文明区别:(1)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2)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联系:(1)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2)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4、文化载体(1)含义: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2)文化与文化载体的关系:文化要通过载体来呈现。

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二)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四项功能: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2)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考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

高考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

高考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文化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详细表现。

(2)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3)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最能表达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透过传统节日和风俗,我们可以领会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讨论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宝。

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确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独特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

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进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

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敬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看法: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敬重其他民族文化,互相借鉴、求同存异,敬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华进步。

(2)敬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必要性)①敬重文化多样性是进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进展的精神根基。

敬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敬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进展好本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
〔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

文化生活第四课_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文化生活第四课_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对人们的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 活产生持久影 响
在世界建筑 史上写下了 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 史,蕴藏了 丰富的文化 内涵
包括在长期历史 积淀中形成的理 论观点、学术思 想和道德观念 对今天中国人的 价值观念、生活 方式和中国的发 展道路,具有深 刻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基本 展示中国传统文 中华民族灿 中华文化中一
❖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作委等部 门将15000套含有《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 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一股“信念”与“ 记忆”的热潮在全市学生中掀起。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 B.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
2、为什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采取这种态度的 原因
❖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 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 地创造新生活。
考点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怎么办——具体要求
❖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 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 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 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 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 以改造或剔除。
❖ (2012届济南三模)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 逢知己千杯少”的传统观念,然而今天众多酒驾惨案却不 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见
必修3 《文化生活》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 与文化发展
考点考向概览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

这种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经过
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无论是理论上的深化还是文化内涵的充实都使得其底蕴足够深厚。

5.优良传统。

其中有些是强调“仁爱”思想,以“和谐”为核心;有些是强调
“以民为本”的思想,还有的是强调“天下为公”的思想等。

这些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思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民族特色、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优良传统的文化。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4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名师精讲(含答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4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名师精讲(含答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4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名师精讲(含答案)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如何正确地继承传统文化。

2.结合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

3.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华,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读教材·填要点]知识点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文化的继承性(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它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知识点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作用(1)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知识点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民族、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议话题·强认知]通过上组图片可知:(1)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提示: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有: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从传统到现代 教案

从传统到现代 教案

从传统到现代教案第一章: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教学目标:1. 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与概念。

2. 掌握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 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价值。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的含义、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2. 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稳定性与连续性、地域性与民族性、传承与创新。

3.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习俗与风俗、传统建筑、哲学思想与宗教信仰。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定义,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邀请传统艺术表演者进行表演,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验。

第二章: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教学目标:1. 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与差异。

2. 掌握传统与现代交融与碰撞的现象和原因。

3. 探讨传统与现代交融与碰撞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差异、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2. 传统与现代交融与碰撞的现象:传统元素的现代运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的影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3. 传统与现代交融与碰撞的原因: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了解传统与现代的差异和交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传统与现代交融与碰撞的现象和原因。

3. 邀请专家或企业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与碰撞中的实践经验和案例。

第三章: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教学目标:1. 理解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2. 掌握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途径。

3. 探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文化身份的认同、文化传承的责任。

2.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途径:政策支持与法律法规、教育与培训、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第七,虚心好学精神。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材料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例如 中医针灸、京剧、书法……
材料二:我国很多地区都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 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各自民族特有的习俗。
二、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宽厚仁爱,推己及人。
“厚德载物”《周易》 “宽则得众”“仁者爱人”(孔子) “兼爱”(墨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第二,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案例分析
文物工作实践中存在两种不良现象:一种是保护不力,一些古建筑 、古遗址等残破不堪、无人问津;另一种是利用过度,大拆大建, 搞过度商业开发,一些文物伤痕累累甚至灰飞烟灭。
辩证看待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文物保护与利用是对立统一的,处理 好这一矛盾,关键是把握好“度”:既不能过度开发使文物难以存 续,也不能过度保护使其丧失活力;唯有保护与利用并举,才能实 现文物可持续传承。
——毛泽东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
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 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 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 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多少带有 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分开来,
思想道德——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 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哲学,“诚信 为本”“百事孝为先”“谦和礼貌”……

高中政治文化的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的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的知识点一、文化的内涵1. 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 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作用1.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 文化对人的影响(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的多样性1. 民族节日(1)地位: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欢迎阅读。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一)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

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

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

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

总体三教,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静。

后代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民众,因此,礼法和教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本源越来越远。

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真,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不见呆板。

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看到别的小伙子优秀时,会说“可以妻焉”(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先生正经时候的言论,也大都中正平实。

先生陶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生企盼克己复礼,把社会回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生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大都以失败告终,然即使如此,老人家还高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有这样气度的人,怎会是一个整日唠唠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 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何处呢?在我看来,儒学讲求顺应天道,(实质也是汉儒附会天人感应之便宜尔),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文”在古人心目中,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

其中,文字、文章和文明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化”即生成,化生也是生成。

《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文”与“化”最早并联使用的记录。

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

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

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天文”,指自然变化规律,也指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认识。

“人文”,指社会变化规律,也指人对社会变化规律的认识“天文”、“人文”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2、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众多学科探究的对象,实际上发源于近代欧洲。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文化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整理的是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他们于1952年发表了《文化的概念》,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指出: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篇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简答题1、民俗及民俗文化含义: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

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1]2、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3、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第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

第三,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特点。

第四,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

第五,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征。

第六、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征。

第七、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2、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什么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5、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有什么特点?6、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其显著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3、历史悠久。

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主要种类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如,佛家的“烦恼”“差别”“平等”“世界”等。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传统文化之间(如:儒家/道家之间;儒家/法家之间、儒家/佛家之间)存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山东教育出版社传统文化考点

山东教育出版社传统文化考点

山东教育出版社传统文化考点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必要性:国家角度,一个民族、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个人角度——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待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加以改造和剔除。

6、炎黄子孙炎指炎帝,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是神农氏。

黄指黄帝,上古中原部落的人文始祖,姬姓,号轩辕氏。

相传炎帝和黄帝联合起来统一了华夏,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西北,周围古柏参天,庄严肃穆,当地政府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公祭仪式。

7、民族华夏,中国先民或古代中原的名称。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初期,以羌、夷、戎、狄、苗、蛮等氏族融合而成了华夏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华夏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经过历代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8、我国古代民间对农历的称法相传为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又因为古时由钦天监计算颁订,也称皇历。

9、四时也称四季,是春、夏、秋、冬的总称。

国自古以来,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第一天。

10、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决定的。

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具体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它有着悠久历史。

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

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

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

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

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

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

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

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

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

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

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 从创新角度,谈了对北京精神的理解。他表示,千 百年来,北京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这座城市也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向世界诠释着一个 城市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今天的北京,是全国最有 创新优势、最具创新实力、最富创新潜质的活力之 城。
诠释北京精神
•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即宽容、容纳。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和壮大的漫长过程中,北京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 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京腔京韵的、 五湖四海的在今天的北京都有其展示的舞台;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 区域的人,都能在北京寻找到发展的机会。
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 1、不能简单说是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 2、民族文化是与“外来文化”相对来说的。
是不同空间的比较,即横向比较;
• 3、传统文化是与“当代文化”相对来说的。 是不同时间的比较,即纵向比较。
• 4、如果真的把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放在一起 来比较起区别的话,应该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即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差别 的话,只能从民族文化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特 征上进行比较差别了。
国防大学的公方彬教授说,将爱国作为北京精神的核心和 灵魂,反映出首都的担当和责任,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 球化时代必须强化的价值坐标,保证我们认清自己是谁,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同时,将会把人们的爱国情感导入 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之中。
诠释北京精神
•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即突破常规、推 陈出新。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城市活力之源, 它体现了北京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背景和意义
•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 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
•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 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 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 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也是展示城市形 象、引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
• 为进一步增强北京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城市精神在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和世界城市 建设中的导向、凝聚、激励作用。北京市委、市政府 决定开展“北京精神”提炼培育工作。
与教材结合点
• 《经济生活》
• 诚实守信 诚实守 信是现代市场经济 正常运行必不可少 的条件。诚信缺失 会导致市场秩序混 乱等问题,形成以 道德为支撑,法律 为保障的社会信用 制度,是规范市场 秩序的治本之策。
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
传统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 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的稳 定性表现在: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鲜明的民族性表现 在: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
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时代的变迁,不 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 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立足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 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 剔除。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 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4)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 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实现文化创新。 (5)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提升文化生命力和文化竞争力。 (6)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北京精神
•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 •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 •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即宽容、
容纳。 •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
诠释北京精神
“北京精神”既是一个有机整体,还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 务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是北京城市精神最深 刻、最显著的特征,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它体现了北京 市民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讲政 治、顾大局、树正气、重奉献的时代精神,展现了北京时 刻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心系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的 向心力与凝聚力。
• 《政治生活》
• 政府的职能。 组织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 素质。
• 当代国际竞争的需要。 文化竞争力是重要因素 。
• 党的地位、领导方式和 指导思想
与教材结合点
《文化生活》
(1)文化的本质 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 • 《生活与哲学》
• “作为城市意识的最高形式,包容是北京最具异质性特征的城市精神之 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说,包容既是北京市民海纳百川、雍容大度 的胸襟和气度,也是市政建设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更是北京 作为首都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质。
•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不 仅赋予了北京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培育了北京市民胸怀坦荡、文明有 礼的优秀品质,孕育了这座城市德泽育人、容载万物的独特城市品格。在 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北京也必将继续弘扬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弘扬友爱、奉献、互助的人文精神,不断彰显人文关怀的内在品质。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 日和文化遗产中可以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 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 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 化的韵味。
• 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 的重要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