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政治之间的中国现代话剧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黄献文内容提要:田汉早期的剧作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三十年代田汉转向后的剧作则一直围绕着“阶级”和“民族”这两个母题展开,追求宣传性和鼓动效应,使其剧作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田汉剧作的第三大特点是女性崇拜,他笔下的女性是其政治态度与美学理想的载体。
关键词:浪漫主义左倾意识女性崇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田汉不象郭沫若那样汪洋恣肆,怒涛汹涌,也不象夏衍那样沉潜蕴藉,没有曹禺剧作的丰腴深厚,也缺乏李健吾那样对人性的剖析和展示,但他有的是浪漫和热情,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独树一帜。
读罢田汉的剧作,掩卷沉思,有三个特点最为突出:这就是浪漫情调、左倾意识和女性崇拜。
一在人们印象里,田汉就是浪漫的代名词。
他早期的剧作里充满了青春、爱情、异国情调、美丽的忧伤等属于浪漫主义范畴中的典型情愫。
而将这些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漂泊感。
在田汉早期剧作中,漂泊不仅是人物的生存状态,而且也是着意渲染的情调和反复吟唱的主题。
《南归》中那位流浪诗人来不知从哪儿来,去不知到哪儿去。
他回到战乱频仍的北国家乡,家人已在战火下家破人亡,他心爱的牧羊姑娘久等他不归已嫁了人,又忧伤地死去。
怀着破碎的情感与隐约的希望,他又漂泊到南方,寻找爱慕他的春姑娘,谁知姑娘的母亲已将其许人。
他只好背起行囊,弹着吉他,唱着忧伤的歌,继续漂泊。
《古潭的声音》中那个从未出场的女郎也“是个漂泊惯了的女孩”,南边、北边,黄河,扬子江,哪里都曾留过她的足迹,可是哪里也不曾留过她的灵魂,她的灵魂好像时刻望着那山外的山,水外的水,世界外的世界。
她刚到一个地方,心里早又做了到另一个地方去的准备。
《湖上的悲剧》中的诗人柳梦梅书剑飘零,四海为家。
在《乡愁》里作者借人物之口说:“我有时反羡慕一种‘万里一身轻’的流浪生活”。
《咖啡店之一夜》中那位在异国漂泊的俄国盲诗人更被诗化了。
田汉剧中的这种漂泊并非有什么现实的依据,完全是作者为了表达感情和渲染浪漫情调的需要,是少年时期不安分、渴慕远方的心性的体现,也是五四一代青年在彷徨中求索、在求索中彷徨心灵的艺术再现。
曹禺话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曹禺话剧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曹禺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话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禺的话剧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思想、突出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著称,被誉为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其代表作品《雷雨》,刻画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众生相,揭示了封建礼教、资本家的剥削和妇女的悲惨命运,被誉为我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之一。
曹禺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能力,成为我国现代话剧创作的重要人物,其作品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曹禺话剧的影响1. 社会影响曹禺的话剧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呼吁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他对封建礼教、封建礼教下妇女的悲惨命运、资本家的剥削等问题深刻的揭示,引起了我国社会的深刻反思。
曹禺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文学影响曹禺的话剧作品对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誉为我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一。
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我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一笔。
3. 戏剧创作影响曹禺的话剧作品在我国戏剧创作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准的社会批判,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戏剧创作家。
曹禺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对我国戏剧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曹禺的话剧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我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广泛的关注,为我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一笔。
期待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曹禺的话剧作品,探索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曹禺的作品《雷雨》被誉为我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之一,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思想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
雷雨话剧主持词简短精辟
雷雨话剧主持词简短精辟引言话剧是一种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对话来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
而《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
本次表演将带领观众进入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探讨人性、家庭和社会的复杂关系。
一、雷雨故事背景1.1 时代背景雷雨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正值国家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开放的时期。
1.2 地点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的贵族家庭,家族中的成员们都有着各自的秘密和欲望。
二、主要角色介绍2.1 周朴园周朴园是本剧的男主角,是一个典型的地主子弟,身上有着传统家族的压力和责任,同时也有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真爱的渴望。
2.2 周瑞男周瑞男是周朴园的妹妹,她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女性,面对家族和婚姻的压力,她选择了追求自己的幸福。
2.3 陈新豫陈新豫是一位文化人,他与周朴园、周瑞男之间构成了一段复杂的三角关系。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
三、故事梗概3.1 第一幕第一幕中,我们见到周朴园和周瑞男的家族成员们,以及他们的朋友陈新豫。
他们的对话和行动透露出他们各自的秘密和欲望。
3.2 第二幕第二幕中,周朴园和周瑞男的感情纠葛更加复杂,他们面临着家族和社会的压力。
同时,陈新豫的出现让整个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3.3 第三幕第三幕中,故事的冲突达到了高潮。
周朴园和周瑞男的选择将会对他们的家族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他们将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和无法逃避的命运。
四、主题探讨4.1 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本剧通过周朴园和周瑞男的故事,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他们作为地主家族的子女,承受着家族的期望和压力,同时也受到了社会风气的影响。
4.2 爱情与婚姻的选择周朴园和周瑞男的爱情与婚姻选择成为故事的核心。
他们面临着家族的安排和自己的真实感情之间的抉择,这也引发了观众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
4.3 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冲突周朴园和陈新豫的故事展示了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一):一、解释:(每题5分,共50分)1、什么是艺术鉴赏?欣赏性的艺术消费活动就是艺术欣赏,其内涵主要是指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用心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理解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取、吸纳和扬弃.2、艺术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艺术的具体功能有多种,但主要的应当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也可回答为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3、什么是审美期盼?欣赏者的审美期盼可呈现为文体期盼、意象期盼和意蕴期盼.文体期盼是指艺术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盼指向;意象期盼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某种特定意象而引发的期盼指向;意蕴期盼是指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及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盼指向。
4、什么是艺术家?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
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潜力。
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
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5、舞蹈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舞蹈是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动作与姿态;(2)抒情与表现;(3)节奏与韵律。
6、什么是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7、工艺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能够体现务必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工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实用与审美;(2)物质与精神;(3)技能与创造。
8、什么是艺术中的讽刺?讽刺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之类的手段,及其简练地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引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
红色题材戏剧作品
红色题材戏剧作品指的是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的戏剧作品,主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程。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红色题材戏剧作品:
1. 《红岩》:根据著名小说《红岩》改编的同名话剧,讲述了在解放战争时期,一群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在重庆的红岩被囚禁,他们坚贞不屈,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被营救出来。
2. 《雷雨》:曹禺的经典之作,通过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恩怨的故事,展现了封建家庭的腐朽和伦理道德的沦丧,揭示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3. 《红旗渠》:讲述了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1959年开始,历时三十年,克服重重困难,苦战数个春秋,终于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起了人造天河——红旗渠的故事。
4. 《孔繁森》:展现了孔繁森为党的事业、为西藏的发展舍小家顾大家的光辉事迹。
5. 《平凡的世界》:根据著名作家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戏剧,展现了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农村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这些红色题材戏剧作品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而且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话剧《雷雨》
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
你,你贵姓? ——似曾相识,感到奇怪,内心仍很平静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感到意外,疑惑 (忽然立起)你是谁? ——更疑惑,有不祥之感,有点慌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心中释然,有些不知所措 哦,侍萍!(低声)是你? ——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真实的
观赏结局
延伸拓展
• 佛曰:“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 地狱中之大劫。” 思考:你认为造成周朴园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悲剧 人性悲剧
“雷雨”这一标题的象 征意义是什么?
分析:从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 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 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 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 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 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 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 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 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笔记: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自然环境; ②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 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社会环境。
爱 或不爱
你见 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在你手里 不舍 不弃 来我怀里 或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性格特点分析
• 周朴园 表面上:温情而有良知 痴情专一 实质上:冷酷无情,自私虚伪, 软弱又强硬,老谋深算 • 鲁侍萍 过去的侍萍:善良,贤惠,温柔 现在的侍萍:清醒,自尊,刚强
论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
论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先驱,曹禺的作品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赏。
他的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有着浓重的诗意,这不仅体现在语言的韵律和美感中,也体现在情感的深邃和形式的艺术性中。
因此,本文将分析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探究曹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语言艺术,旨在推进现代戏剧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一、曹禺话剧的诗化技巧在曹禺的话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性和美感的张力。
对于话剧语言,曹禺注重抒发情感和思想,并用一些文学性的手法来增强意义的深度和表达的美感。
其中,最常见的诗化手法有以下几种。
1. 修辞手法曹禺在其话剧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意境的表现。
比如,在《雷雨》中,曹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深夜的雨比作“穿孔的夜空”,把闪电比作“用力的指骨”,表现出大自然的狂暴和生命的不可抗拒。
2. 音乐手法曹禺说,“戏剧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艺术,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接近人心灵和情感的”。
因此,在曹禺的话剧中,音乐手法也是其中一大特色。
比如,在《原野》中,曹禺运用了音乐随笔的方式,用音乐来表现心灵的美感和思想,还用诗歌形式来描绘人物内心的感受。
3. 意象手法意象是曹禺话剧的另一个诗化手法。
它通过色彩、光影等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深度和艺术性。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光线的变化、音效等手法,表现出大自然的狂澜和人类无奈的命运。
在《日出》中,曹禺则通过阳光的照耀、白昼的温暖等手法,表现出爱情的美好和生命的无常。
二、曹禺话剧的主题内涵曹禺的话剧,不仅有着精美的语言和惊险的情节,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内涵。
在曹禺的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多半与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深化有着紧密关系。
比如,《济公》、《雷雨》、《原野》中,曹禺就通过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探讨,表现出了自然、社会、人类之间的多样化关系。
总之,曹禺的话剧不仅是东方现代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遗产。
他的作品以诗化手法为特色,注重情感表现和思想内涵,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解析
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解析(开题报告)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着,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局面。
《茶馆》是老舍建国后戏剧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茶馆》问世之日起,其主题就被定义为“葬送三个黑暗的旧社会”和“歌颂新社会”。
新时期人们对于《茶馆》主题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这一切都源于《茶馆》主题本身的多义性。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深入地对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进行解析。
(2)意义:对于经典人们向来不乏关注的热情。
《茶馆》自1957年问世以来,经历近半个多世纪,今天依然拥有众多的观众,形成了“说不尽的《茶馆》之势”。
对它的主题、艺术特色、文化内涵、语言特色等问题,依然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余地。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其主题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有可能随着读者心境而变化。
对于老舍的话剧《茶馆》,到新时期人们对于其主题的研究就从没有停止过。
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重新对《茶馆》的主题进行解析有一定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自《茶馆》问世之日起,其主题就被定义为“葬送三个黑暗的旧社会”和“歌颂新社会”。
新时期人们对于《茶馆》主题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这一切都源于《茶馆》主题本身的多义性。
老舍本人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五十年来的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
可是,我不熟悉政策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
我也不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它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胡絜青在《关于老舍的<茶馆>》一文中说:“看过这个戏,人们自然地能明白这样一个真理:‘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中国话剧史
中国话剧史戏剧形式的艰难选择(填空)●改良戏曲运动,渗透强烈悲剧精神的政治戏曲。
京剧(汪笑侬《党人碑》、《哭祖庙》)、地方戏(陈独秀《瓜种兰因》)乃至传奇杂剧(梁启超《劫灰梦》、《新罗马》)。
●受西方戏剧的影响,改良戏曲不仅在题材主题上变革,而且在演剧形式上革新。
时装新戏,写实布景,机关布景,灯光照明,减少唱腔,增加说白,实名制。
●1908,夏氏兄弟‚新舞台‛落成,将旧式茶楼带柱的方形舞台改为半圆形镜框舞台,是国人自建的第一座新式剧场,以演时装新戏为主。
梅兰芳时装京剧。
●戏剧观混杂,演剧形式混乱,票房不如传统京剧、传统舞台。
文明戏的概念‚文明戏‛(crude stage play;modern drama),也叫‚文明新戏‛、‚新剧‛,是活跃于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早期话剧,因被认为承担倡导现代文明的重任而得名。
它开端于1907年春柳社演出的《黑奴吁天录》。
其特点是将传统戏曲的表演体制与现代戏剧的语言动作杂合起来。
殖民演剧●通商口岸的开辟和西方传教士、商人、外交人员、侨民的涌入上海英国租界,两个著名业余剧社,一是上海英人业余剧社(1850),一是上海大英剧社(简称A.B.C.剧团,1860)。
●1866年,侨民在上海兴建第一座西式剧院兰心大剧院,定期演出西方戏剧。
进化团▪王钟声于1907年在上海创办的春阳社,在国内首次公演了《黑奴吁天录》。
1908年,以通鉴学校的名义开展活动,在任天知帮助下,排演《迦茵小传》,成为国内文明戏正式形成的标志。
▪文明戏北征,北京、天津、山东一带。
▪任天知(日本名字藤堂调梅)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的进化团,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第一个职业剧团,号称‚天知派新剧‛。
▪文明戏西征,长江中下游一带。
▪‚天知派新剧‛鼓吹革命,思想比较激进,且多是讽刺喜剧和闹剧。
《黄金赤血》(调梅)、《共和万岁》、《东亚风云》、《新茶花》等。
▪将传统戏曲的表演体制与现代戏剧的语言动作杂糅起来,推行角色制、幕表制,允许即兴表演、插科打诨、化妆演讲,特别是创造‚言论派‛角色,迎合大众,更能代表文明戏的戏剧形态。
老舍的话剧作品
老舍的话剧作品简介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以笔名老舍为世人所熟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戏剧家。
他的作品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人伦问题的探讨,尤以他的话剧作品而闻名。
老舍的话剧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以及人们的心理困境。
接下来,将对老舍的几部著名话剧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茶馆》《茶馆》是老舍创作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话剧作品。
该剧以清末民初的茶馆为背景,通过描绘茶馆的经营者、顾客和雇员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压迫。
该剧通过对多个角色的刻画,展现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该剧以茶馆老板王庆山为主线,通过他与茶馆雇员、顾客以及权贵等人的互动,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权力压迫与社会不公。
王庆山一方面在茶馆中为生活奔波,另一方面在政治斗争中被逼至绝境。
他身上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中国普通人的命运,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该剧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欲望和得失。
《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另一部著名话剧作品。
该剧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血性汉子祥子为了改变命运,忍受艰辛和屈辱的故事。
这个角色被塑造成了一个充满勇气和决心的人物,他在高压下不断奋斗,最终摆脱了贫穷和苦难。
该剧通过祥子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当时农村人民的艰辛生活和社会底层人群的处境。
祥子在追逐财富和幸福的过程中,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同时也暴露了那个时代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和人性的丑陋。
这部剧将现实主义的手法与悲剧性的命运相结合,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思考与触动。
《龙须沟》《龙须沟》是老舍创作的一部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话剧作品。
该剧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动态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农民的困境和命运。
该剧深入展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农民对命运的抗争。
该剧以农村的龙须沟村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家庭、婚姻、教育制度对个人命运的束缚和限制。
国家大剧院话剧立场的介绍
《立场》是一部由华东政法大学前身华东政法学院院长雷经天在延安时期真实故事改编的原创大型人物历史话剧,于2021年5月在上海首演,2023年11月2日至4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该剧以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刑庭审判长雷经天审判“黄克功案”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中坚守的人民立场。
黄克功是红军将领,因逼婚不成枪杀女学生刘茜,被以雷经天为刑庭审判长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延安公开审判枪决。
该剧由刘思编剧,汪起正导演,通过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课堂中现代的眼光回溯历史,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的历史,展示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法治传统。
《立场》更名旨在突出“把人民举在头顶”“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一边”是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的初心与立场这一主题。
让“立场”贯穿法治文化建设始终,是继承和发扬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法治传统的务实之举,是法学教育必须坚守始终的首要宗旨。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这部话剧的信息,建议查询相关新闻报道或观看话剧演出视频。
中国话剧经典《茶馆》赏析
中国话剧经典《茶馆》赏析1、老舍的戏剧创作主要出现在当代文学创作之中,自新中国以来,老舍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以京味作为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并在语言、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独具个性的创造,而在两部作品中,《茶馆》以深刻的主题与成熟的创造方法取胜。
2、《茶馆》中卷轴式的描写,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方式,悲喜交加的艺术风格以及语言的独特性,作为戏剧作品的独特性所在,使得戏剧在嬉笑怒骂中隐含着沉重的民族与时代命题。
具体分析1、卷轴式描写,采取了横截面的方式对长达三十年的历史卷轴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分别描写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以及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三个社会阶段,每个时代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横截面,“史”“象”结合,“虚”“实”相交,具有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优越性。
2、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结构,对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进行了主次分明的描写,主要人物注重性格描写,如遵循着顺民哲学的王利发,次要人物注重传承性,如大小唐铁嘴的作恶多端;主要人物作为重点描写贯穿故事始末,最终以三个老人自我哀悼为终结,而次要人物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呈现出了市井社会的画像。
3、悲喜交加的戏剧风格,老舍的戏剧中展现出了一种“含泪的笑”,第一幕中太监娶老婆,第二幕中两个官兵合娶一个老婆,以及第三幕中三个老人的自我哀悼,将莫大的悲哀隐藏于巨大的荒诞之中,看似滑稽可笑,实则不无作者对于社会以及生活在动荡社会的市民深深的隐忧。
4、语言的独特性:语言方面,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潜台词的深刻含义。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在如第一幕,常四爷与二德子冲突的场面,“弄不了洋人还弄不了你”的猖狂言论表现了二德子欺软怕硬的人物性格。
潜台词表现在语言的弦外之音,如吃洋教的马五爷,三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表现了马五爷背后有洋人仰仗的威风,“有什么事可以好好说”表现马五爷以文明人自居,“我还有事,再见”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他的洋奴性格。
5、京味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茶馆这一北京独有的集聚地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以北京市民作为抒写对象,表现了特殊时期北京市民在政治社会影响下的生活波动。
《怒吼吧,中国!》与代政治宣传剧
《怒吼吧,中国!》与代政治宣传剧2019-08-22由于政治宣传剧最能起到“武器”的功能,它⼀直为中国左翼剧⼈所偏爱。
话剧是舶来品,重在宣传⿎动的戏剧理念和相关剧⽬,于20世纪⼆三⼗年代之交从苏联、⽇本传⼊中国。
戏剧发展史却⽆法与政治-经济史分开处理,中国左翼剧⼈筹演翻译剧,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
在实践中,他们必须不断地修正演出⼿法和剧本结构模式。
融合⽐较⽂学和演出史视野,我们将发现,苏联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的《怒吼吧,中国!》,堪称中国左翼剧运的原点与原典。
本⽂将极⼒复原该剧在中国的演出现场,以此为基础,梳理政治宣传剧在1930年代中国的发展变异。
⼀原典与原点成⽴于1929年的中国第⼀个左翼剧团“艺术剧社”,曾有(最终促成了其他剧团)上演《怒吼吧,中国!》的打算。
该剧揭⽰了⼀种戏剧新观念:及时、正⾯地表现重⼤政治事件,强调戏剧的宣传⿎动功能并采取恰当的⼿段。
它形成也限制了中国左翼关于“伟⼤作品”的想像。
1920年代产⽣的众多以国际⾰命运动为题材的苏联剧作中,《怒吼吧,中国!》被认为“获得了最⾼成就”[1];硬币的另⼀⾯是:同期的中国政治剧为何会流于“标语⼝号”?由于该剧对舞台艺术提出了极⾼要求,以之为试⾦⽯,我们亦可考量中国剧坛的舞台艺术⽔准;倘若搬演此类剧作的物质技术条件并不具备,它⼜将成为中国左翼必须偏离的原点。
《怒吼吧,中国!》取得了⼗分⼴泛的国际影响,⽇本筑地⼩剧场在东京、英国未名社在曼彻斯特、美国戏剧协社在纽约,以及德国、北欧的⼀些剧团纷纷演出该剧。
1930年代出现了3个中译本[2];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1930-1936年间,⾄少有17个剧团试图把它搬上舞台,其中5个剧团实现了⽬标(参见附表)。
特列季亚科夫在不同的⽂艺部门皆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戏剧、电影的剧作者,梅耶荷德和爱森斯坦的合作者;未来派诗⼈,和马雅可夫斯基⼀起编辑《列夫》《新列夫》杂志;还是散⽂家和记者。
1924年,特⽒来到中国,任北京⼤学俄⽂专修科教授,中⽂名“铁捷克”(任国桢在其帮助下翻译了《苏俄⽂艺论战》)。
中国现代戏剧史
第四章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和话剧艺术的成熟(1930年-1937年)第一节概述一、戏剧思潮与戏剧运动1930年,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
现代戏剧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传统,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戏剧的提倡,揭开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崭新一页。
(一)历史背景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统一战线瓦解,政治斗争尖锐。
受国际“红色”左倾潮流影响,在徘徊中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现实,从苦闷悲观中产生出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决心,在苏联、西欧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以及日本左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启发下,汇集在上海的一部分文学青年和作家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探索和倡导。
(二)戏剧运动的发展过程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社和太阳社正式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这是一个力图使新闻学摆脱资产阶级影响,自觉地把文学活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的新的文学运动。
它适应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新形势,为新文学的发展指引方向。
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等革命作家团结起来,建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显示lee 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文学事业领导的加强。
戏剧战线也在酝酿新的变革。
戏剧协社在1927年后以单纯介绍排演莎士比亚等西洋古典名剧为主,辛酉剧社提倡“难剧运动”,复旦剧社排演《西哈诺》等外国名剧,南国社于1929年在宁、沪的第二期公演剧目是天寒的《古潭的声音》、《南归》、《第五号病房》、《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和王尔德的《莎乐美》,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反帝反封建倾向,但却与革命激情尚有距离,在寻找明确的新方向而徘徊。
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戏剧节同整个文学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相呼应,开展无产阶级戏剧运动,一些革命民主主义的剧作家在政治信仰上转向无产阶级。
政治思维定势与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形态
政治思维定势与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形态陈咏芹一话剧文学的艺术魅力是通过其语言实现的。
洪深指出:“话剧,是用那成片段的,剧中人的谈话,所组成的戏剧。
(这类谈话,术语叫做对话。
)……凡预备登场的话剧,其事实情节,人物个性,空气情调,意义问题等一切,统须间接的借剧中人在台上的对话,传达出来的。
话剧的生命,就是对话。
”〔1〕因此,从语言入手考察政治思维定势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形态的影响,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
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形态,大约可以分为宣传说教型、情绪宣泄型和动作-性格型三种,其中宣传说教型占总比例的绝对多数。
二宣传说教型语言,主要见之于政治剧。
它是作为政治思维定势运行极致的政治思维对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决定性影响在语言上的表现。
政治,可以分为观念形态与实际运作两个层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认为,在同一政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集团的思想家而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集团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他们把编造这一集团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谋生的主要源泉;而另一些人对于这些思想和幻想则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他们准备接受这些思想和幻想,因为实际上该集团的这些代表才是它的积极成员,所以他们很少有时间来编造关于自身的幻想和思想。
如果说前一部分人是观念层面上的政治代言人,那么,后一部分人则是现实层面上的政治操作者。
中国现代政治剧作家,就是自己分别所属的为中国现代民主主义政治体系的建立而开辟道路的政治集团的精神代言人。
这里的代言之“言”,当然不同于也不仅仅指语言之“言”,但是,语言之“言”却是最直接同时也是最便于使用的代“言”途径与方式。
因此,他们的这种政治角色意识,使其在代言体的话剧文学中自觉地代表自己所属的政治集团发言,表现在话剧语言上,便是使用政治说教型语言向欣赏者发送政治宣传与政治批判的信息。
这种语言形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以流行的政治意识形态言语来代替文学言语。
为了突出政治色彩,作家有意识地采用政治意识形态言语来作为人物言语。
话剧简介介绍
用抽象的形式表达象征意义。
荒诞派
反理性主义
否定理性,强调非理性、无意义和混乱。
反戏剧
打破戏剧常规,创造无逻辑、无情节的舞台形式。
浪漫主义
积极浪漫主义
强调理想、乐观、激情和英雄主义。
消极浪漫主义
关注个人情感、悲观、忧郁和神秘主义。
CHAPTER 04
话剧的剧本与表演
剧本结构与创作
剧本结构
话剧的历史与演变
起源
西方话剧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戏剧,其中 包括悲剧和喜剧。
中国话剧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的戏曲,后 来逐渐发展成为话剧。
发展历程
西方话剧的发展
从古希腊开始,历经中世纪、文艺复 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等阶段,不断发展演变。
中国话剧的发展
从清朝末期的戏曲开始,经历了民国 时期的探索和发展,再到后来逐渐形 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话剧。
对话剧的热爱与支持
观众群体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热爱话剧,走进剧院观看话剧表演成为 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还有许多观众通过各种渠道了 解和关注话剧,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
艺术家与演员的热情与付出
对话剧的热爱和支持也体现在艺术家和演员身上。他 们不断创新和探索,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和表 演。
THANKS FOR WATCHING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和人们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话剧市场呈
现出逐渐回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剧院,欣赏话剧表演。
02 03
多元化题材和形式
当代话剧在题材和形式上更加多元化,不仅有传统的现实主义题材,还 出现了许多创新性的实验话剧、先锋派作品等,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 需求。
荣誉称号里的艺术、政治与世俗关于“人民艺术家”
荣誉称号里的艺术、政治与世俗:关于“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里的艺术、政治与世俗:关于“人民艺术家刘永明摘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中,“人民艺术家”是个传统的、重要的批评概念,具有“人民的艺术家”和“人民文艺”创作家的双重含义;对于进入新中国的旧社会艺人而言,还有新的职业身份的意义。
近些年,伴随我国国家勋章与荣誉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完善,“人民艺术家”有了最高国家荣誉称号的新内涵和明确的身份政治色彩。
因此,回顾“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历史,订正一些史实,并在身份政治和批评话语两能之间,确保“人民艺术家”批评话语的主体性与,将有益于人民性批评话语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国家荣誉制度;身份政治;批评话语2019年9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34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决定》标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理论与基本成。
《决定》的公布了王蒙、秦怡、郭兰英三艺术家获了我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2016年1月1日,后称《称号法》)颁布以来的次“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国规定的国家荣誉。
,理论上来讲,《称号》定的大国家荣誉称号,“人民艺术家”成政治名号,的政治合法性和权威性,了崇高性、代表性和性,在性和排他性。
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中作期的“人民艺术家”基本涵和。
于批评话语“人民艺术家”,“侯门一入深如海,人”呢?发“人民艺术家”在批评话语和身份政治的思考。
一、关于“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一些史实在世界范围内,国家功勋和荣誉制度是一种的政治文,期主#面,的文艺术国家级功勋和荣誉到20世纪才广泛出现,美国的国家艺术奖章(1984年)、日本的文勋章(1937年)、韩国的世宗文化奖(1982年)、韩国大众文化艺术奖(2000年)、国的文学艺术勋章(1957年)、新加坡文奖(1991年)等,这些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级荣誉与奖项都出比较晚,且大部分与“冷战”和“冷战”时代国家:识形态、文化软实力、文化领导权和领域的斗争有着很大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与政治之间的中国现代话剧
关键词:现代话剧;艺术;政治;现实主义;乐观主义
一、政治性:战斗性现实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现代话剧
在中国现代风起云涌的启蒙运动中,政治启蒙无疑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角色。
五四时期以钱玄同、傅斯年、胡适为代表的激进派,主张摧毁一切旧剧,认为旧剧是腐朽糜烂的封建糟粕,要重振国民精神,必须全盘西化,因此极力推崇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戏剧来改造国民精神,达到警醒世人,拯救社会的目的。
众所周知,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一战之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上的失败,政治上的失败使进步人士看到现存政治体制的不合理以及领导集
团的虚伪糜烂,要求文化和思想的启蒙与革新实质上是政治革命的前奏,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们,在用西方文化武装自身的同时,丝毫未减弱对中国现存政治状况的关注和焦虑,富于战斗性的政治批判俨然是五四启蒙运动中最有本质力量的现实方面。
以政治功利取向为核心的中国现代话剧文学作家,以追随民主政治趋势,甚至以参政议政为自觉意识。
譬如郭沫若、阿英、李健吾、夏衍,他们始终将政治倾向作为创作基点,以抒发参政情怀和展望清明政治作为主要内容,其中表现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国民党当局表现出的若隐若现的愤懑或不满,无意中与当时的左翼文学思潮达到契合一致。
现实主义创作倾向,实则是中国现代话剧作家希望通过笔的力量,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批判,从而唤醒世人麻木精神,以重塑文化精神为手段,铸造民主与科学的国民心
态,进而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建立符合广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进步阶层的政权系统。
如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中通过小女孩葆珍的歌声“大家联合起来救国家”,表达了作者希望改善内忧外患,建设独立自由国家的政治理想;田汉剧作《回春之曲》中通过因战争失忆的爱国青年高维汉和深爱他的姑娘梅娘,“送我们的勇士还乡,我不能和你同来,我是那样的惆怅”(摘自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梅娘曲》),同样表达了已经过左翼思潮熏陶的充满战斗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
“执着于直接政治功利原则的剧作家,在左翼话剧运动的初期占绝对优势。
他们往往以设计剧情作为创作过程的起点,人物被视为体现历史正义力量必胜观念的载体。
”
政治与启蒙是一对相互关联而又相互矛盾的概念,它们均出于实践美学。
而政治启蒙则更侧重于从思想信仰出发,从而将本我彻底改造,人之一切均为政治机器服务。
骆冬青认为,“政治实践的审美化就在于人们将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赋予政治的含义,涂抹上理想的色彩,从而在崇高的政治理想中体现到心灵的满足愉悦。
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对于政治本身的情感。
”从这里不难看到,现代话剧作家在民族危亡之际,把自身的爱恨情绪与切身利益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并且把这种爱憎的情感推向戏剧化的极致,因此,剧中的政治斗争都是极富戏剧性的,反面人物通常带有“丑”的性质。
如陈白尘剧作《升官图》,他从形式到内容均借鉴摹仿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将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贪婪,虚伪甚至无能进
行夸大性的描述,产生了丑态百出的喜剧性效果,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部剧的主体是在两个强盗的梦境里完成的,读罢令人忍俊不禁。
这部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讽刺剧,充分显示了权力在现实主义剧作中占有的绝对领导地位。
二、准艺术性:历史乐观主义影响下的现代话剧
就笔者的观点,绝大多数中国现代话剧作品应归类于“准艺术品”。
从深层意义上来讲,这种完美无缺,人定胜天的创作理想,是“乌托邦”之于人们的一种“想象性满足。
”“乌托邦”文化的创始人柏拉图认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便是要把这些观念灌输给公民,由此才可能通向道德统一的理想境界。
”这种理想境界其实是一种观念满足,它否认了客观社会真实存在的悲剧性和不完整性,中国现代话剧正是在这种功用文化上衍生出的“夹缝式”的艺术形式。
但是,话剧艺术在西方国家,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即是批判与超越,这是贯穿西方文学的母题,并且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西方人的这种批判与超越是建立在“绝对精神”的基础之上的,它与宗教,信仰(不是政治信仰),艺术本体的艺术探索为根基,与政治相距甚远。
与此对应的,中国古典戏曲所展现的即是以“和”为贵,所以绝大多数的古典戏曲结尾都会被安上一个合乎逻辑或是不合乎逻辑的“大团圆结局”,目的不外乎赞扬圣贤英明,政治清明,家和万事兴之类。
这样以“和”为旨趣的文化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响了民族话剧的创作和审美,但事实上与话剧本身作为一种批判性艺术形式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自从话剧艺术进入中国的那一刻起,注
定了是以矛盾性的形式存在,也正因为这种矛盾,造就了中国现代话剧区别于西方戏剧的根源性力量。
简言之,中国现代话剧的矛盾性即体现在思想主旨与情节内容之间的内在分离性。
作为一门以超越与批判、质疑与挑战为旨趣要求的语言艺术,因着力表现人类在探索世间规律,人道真理的同时,因自身局限或外在限制所导致的迷茫与冲突,这是一种永恒的悲剧精神。
这种悲剧精神是客观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中,却鲜少真实表现悲剧精神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过分弥漫在创作群体中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
三、总结
艺术与政治,是长期交错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主题。
话剧作为一种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无论从审美标准还是从表现形式上,都与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话剧跟西方传统戏剧相比,充满着斑驳与复杂。
这种复杂既与特殊的时代环境有关,也与中国作家注重群体作用,忽视个体塑造的创作思维有关。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创作思维则更多地来源于单方面要求政治诉求的历史局限以及文人希望从属于主流政权的依附心理。
说到底,经不起艺术深究的绝大多数中国现代话剧作品是乌托邦和集权文化共同作祟的产物。
艺术本应是一套独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它不应受到政治环境的压制和操控,只有给它一个独立的生存空间,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体能量。
而自一出生便与政治、民族、历史有着不解之缘的中国话剧,在不间
断地追求艺术性的同时,还负载了政治集团和集权文化交付给它的宣传教化任务,使得作为艺术本体的话剧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的政治意义是大于其艺术成就的
参考文献:
【1】施旭升主编.《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载《新小说》月刊创刊号.1902年11月.
【3】张光芒.《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比较》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1期.
作者简介:
周妍君,1988年9月出生,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戏剧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