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资源基础观视角下乡村企业迁移意愿影响因素——基于浙江的实证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路基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探索
一、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3、促进城乡融合: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文化交流和 互动,加强城乡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 战与机遇
1、挑战:
1、挑战:
a.文化传承困境:受现代文化冲击,乡村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许多传统 文化习俗逐渐消失,文化传承断层现象严重。
内容摘要
基于上述实践案例,本次演示提出以下针对浙江农村文化礼堂未来发展的进 路和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礼堂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 金和政策支持,鼓励村民参与文化礼堂的建设和运营。
内容摘要
二是优化服务内容。农村文化礼堂应注重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不仅要村民 的文化需求,还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水平。
4、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建立培训基 地、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等方式培养本土化的文化人才队伍提高乡村文 化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四、展望:乡村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5、优化政策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制定有利于乡 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文化建设领域 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的良好格局。
1、挑战:
b.人才缺失: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匮乏,难以满足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需求。 缺乏专业人才导致乡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1、挑战:
c.资金短缺:乡村文化建设资金多来自政府拨款,资金来源单一,难以满足 乡村文化发展的需求。
2、机遇:
2、机遇:
a.国家政策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家加大 对乡村文化事业的投入,推动文化与农业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背景下影响农村产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影响农村产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农村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影响农村产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农村产业的良性发展。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1.土地资源利用问题乡村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土地流转难度大,限制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导致了农村产业无法迅速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也使得新型经济业态无法快速涌现。
2.农业科技水平落后乡村地区的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距离城市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信息传递渠道有一定的距离。
这使得乡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在生产技术、管理模式、市场营销等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
3.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水电通讯等方面的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农村的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影响了农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开拓能力。
4.农村人才流失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愈发突出。
这直接导致了农村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短缺、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农村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5.市场需求不足乡村地区市场需求相对不足,消费能力相对较低。
这使得农村产业的市场空间受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1.加快土地流转政府可以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农村产业的竞争力。
通过流转土地,可以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也能够吸引更多市场投资,助力农村产业发展。
2.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在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引导科技企业和农村产业合作,推动科技结果与农村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在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科技化产业链。
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砚山县的农户调查
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砚山县
的农户调查
陶妍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24(52)4
【摘要】分析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对解决生产经营零散,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依据云南省砚山县的问卷调查数据,采取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受教育年限、承包地块的面积、承包地块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户所在区位对农地转出有显著性影响。
(2)年龄、职业类别、承包地距离、家庭总人口数以及务农人口数对农地转出意愿影响不显著。
农地转出意愿是受到承包地块特征等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
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为增强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盘活农地承包流转,提高农户耕地利用效率,需要加大农村科技、教育投入,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3页(P250-252)
【作者】陶妍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
【相关文献】
1.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省白水县农户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2.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基于仪征市刘集镇217户农户的调查
3.新一轮宅改后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云南省大理市试点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
4.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晋宁县的调查
5.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河北省高阳县350个农户的调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响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因素及实现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影响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因素及实现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李凌汉提要:农村内生发展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
基于对S省4个内生发展程度较好村庄的实证调研,利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探索性的发现,影响农村内生发展的因素包括村庄领导内生发展动力、村集体产业规模化水平、技术人才梯度开发、内生发展资源平台式整合和农村内生发展能力5个核心范畴。
在此基础上,利用条件一一行—结果逻辑框架,探讨农村内生发展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模型,可以为 动/互动策略—地方政府制定有效的农村内生发展政策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思路。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发展科技兴农产业升级作者李凌汉,男,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青岛266071 )。
_、问题的提出全球性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格局,导致许多国家出现资源与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日渐凋敝的现 象。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一份报告中提出通过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 人的倡议。
进人21世纪,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村内生发展问题,以农业科技、农业机械、高品质农产品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体系对提高发达国家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整体发展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重大战略规划,其目的是全面提升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乡村振兴不 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更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及农村既有资源基础*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环境产权论批判"(19FFXB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乡忖振兴中乡村治理与精 准扶贫的政策协同研究’’(18BZZ077)、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75观察与思考 2020年第12期上,开拓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农村内生发展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农村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利用现有资源、技术和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农业技术进步为引领推动农村全方位、可持续的发 展。
区域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实证
At t r a c t i o n f o r Ne w Ge n e r a t i o n o f Mi g r a n t Wo r ke r s:
E v i d e n c e f r o m Ha n g z h o u C i t y , 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Ab s t r a c t : B a s e d o n t h e l a t e s t s u r v e y d a t a o f n e w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r u r a l mi g r a n t w o r k e r s i n Ha n g z h o u,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o n t h e d e c i s i o n e f f e c t o f e mp l o y me n t e c o n o mi c f a c t o r s 、 e mp l o y me n t s e c u r i t y ̄c t o m、 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 y f a c t o r s a n d s o c i a l c u l t u r e f a c t o r s o n r e g i o n a l e mp l o y me n t a t t r a c t i o n, a n d c o n s i d e i r n g s o c i a l r e l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f a c t o r s a s i n t e r me d i a t e v a r i a b l e t o e x -
不同兼业程度下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研究 基于浙江的调查与实证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就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进行了广泛研究。总体来说,农户土地流转 意愿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家庭人口结构、土地依赖程度、非农产业发展、 政策环境等。此外,不同兼业程度的农户在土地流转意愿上表现出差异。一些学 者认为,兼业程度较高的农户更倾向于流转土地,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土地流转 意愿与兼业程度不存在显著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浙江省内选取多个县市进行实地调查。问卷 设计主要涉及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土地依赖程度、非农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土地流 转意愿等方面的问题。调查对象为不同兼业程度的农户,包括纯农户、兼业农户 和专职非农农户。数据收集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结果与讨论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以下规律:
1、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对土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家庭人口数量较多的 农户更倾向于保留土地,以保障家庭基本生活需求;而家庭人口数量较少的农户 则更愿意流转土地,以追求更高的非农收入。
2、土地依赖程度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因素。对土地依赖程度较 高的农户往往选择保留土地,而依赖程度较低的农户则更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
结论
综上所述,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政府应充分 考虑到这种关系,在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时,要兼顾保护农户权益和促进农业发展 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政策体系,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保障农户和受让方的 合法权益;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技能和素 质;
影响因素: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 环境和市场环境。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政策导向和法律法规会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土 地流转意愿。此外,农地价格、社会保障、农业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也 会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产生影响。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2000—2017年面板数据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27(10):1492-1501.[16]龙 军.基于角色标注的中文POI名称匹配的研究及原型系统实现[D].重庆:西南大学,2008.[1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S].[18]韩 非,蔡建明,刘军萍.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地发展的驱动力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1):195-200.[19]胡美娟,侯国林,周年兴,等.庐山森林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及多尺度特征[J].生态学报,2015,35(16):5294-5305.[20]苏世亮,李 霖,翁 敏.空间数据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21]韩春萌,刘慧平,张洋华,等.基于核密度函数的多尺度北京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6):271-278,323.[22]魏海洋,靖常峰,杜明义.不同尺度下核密度分析对城市管理案件分布趋势的影响[J].城市勘测,2015,31(1):18-20.[23]陈国磊,田玲玲,罗 静,等.长江经济带城市黑臭水体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5):1003-1014.[24]RefaatM.Creditriskscorecards: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usingSAS[M].China:SocialScienceAceademicPress,2011.[25]刘 玉,任艳敏,潘瑜春,等.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发展格局及其分区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12):281-289.[26]梁晨霞,王艳慧,徐海涛,等.贫困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乌蒙山连片特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9,38(6):1389-1402.杜 江,方 敏.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2000—2017年面板数据[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8):22-30.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8.00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2000—2017年面板数据杜 江,方 敏(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48)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一直被视为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农户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
中 图分类 号 :3 3 2 F 2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1— 5 9 2 1 ) l 0 6 0 17 9 4 (0 2 O 一 0 1— 4
Fa m e st a tcp t n t e r r le o o ia nvr n e t r r o p r ii a e i h u a c l gc le io m n c n t u to l Em piia t dy o s r c i n wil rc lS u
e ,p rc p t c me, n esa dn ed t r r t n o e e oo ia n i n n fr a o n h a t f h c - l e a i i o an u d r tn i gt ee i ai f h c lg c e vr me t e s n a d t e i h o o t l o o mp c e e o ot
21 0 2年 3月 第2 5卷 第 1 期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l fG ih u C mmeca olg o ma o uz o o rilC l e e
M a" l .
2 2 O1
V l2 . o _ 5 No 1
农户参 与农村生态 环境建设意愿影响 因素实证研究
meh d t n lz e p r cp t n o r r h u a c lg c l n i n n a tr f e cn e i tn in,te r ・ t o o a ay et a t ia i f a me si te r r l o o i a vr me t co sil n i gt e t h i o f n e e o f nu h n o h e s l h w h t h n io me t oi y s p o t h u a ok ta i o o c r i g e vr n n a r tc in a d e o ut s o t a :t e e v r n n a p l u p r ,t e r rlf l rd t n c n e n n i me tlp oe t n c - s l c i n o o l gc n i n n a no main d s ls r n F r r l n n s o p r cp t n t e sg i c n f c s ut r e - o i a e vr me t i fr to ic o u e o ame s wi i g e st a t ia e i h in f a te e t ,c l a l v l o l l i i ul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2.09.07•【字号】浙人社发[2012]264号•【施行日期】2012.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2〕264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踊跃申报。
现将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按照申报材料的承诺,切实保证课题组的研究时间,在经费和其他方面给予支持,并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
各课题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实施研究计划,按时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一般立项课题完成后,请于2013年6月30日前将课题成果一式三份报送,以L2012开头的立项课题报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以R2012开头的报送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当年没有完成课题和报送课题成果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鼓励课题成果公开发表并实现成果效果转换,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课题完成情况及成果质量将作为下一年立项的重要依据。
对资助立项课题,省人力社保厅将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有关事项进行统一布置和安排。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按立项渠道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45号西湖物资大楼8楼,邮编:310007联系人:徐红梅、黄佳莺联系电话:*************85119302传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73号金汇大厦12楼,邮编:310005联系人:童伟宏联系电话:*************传真:*************附件: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2年9月7日附件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省劳科院立项名单)(一)一般项目:1.就业与再就业L2012A001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蒋晓冬,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A00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王娟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A003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育研究,伊娜,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A004浙江省农民创业支持体系研究,张惠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A005“蚁族”群体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高永良,浙江理工大学L2012A006劳动力回流的经济影响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刘央央,浙江财经学院L2012A007 "民工荒"视域下建筑业农民工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侯玲,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08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就业困境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贾淑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09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援助体系研究,姚华儿,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0浙江大学生就业“逆城市化现象”研究--基于台州四个农村的调查,郑苍钧,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1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研究,杨振华,湖州师范学院L2012A01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工程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杨勇,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3网络创业人才培养视阈下的网上公共创业基地运营机制研究--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朱宝宏,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4分层次递进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研究,王美云,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5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与就业变化关系的研究,唐伟,浙江科技学院L2012A016农民创业培育对策研究--基于湖州农村中小企业实证分析,王柱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7民办高校大学生传承浙商文化与创业教育研究,陶元,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8诚信缺失视界下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研究,杨洁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9区域经济转型与高职创业教育互动机制研究,伍小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0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以温州市平阳县为例,应巨林,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2A021“开放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朱敏洁,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2基于国际化视角下宁波创业型城市发展研究,翟东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3大学生网店创业的现状与生态环境构建--基于浙江省高校的研究,曾骊,丽水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4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杨金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余益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6新媒体与就业:网络传播的崛起对新生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徐晓昀,浙江工业大学L2012A027实践导向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王林祥,浙江工业大学L2012A028 90后职场新人“高离职率”问题研究-基于新入职毕业生的职业-组织双重承诺视角,陈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2A029基于“校-企-政”合作模式的海岛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培训研究--以洞头县为例,於佩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2A030基于体教结合视角下的退役职业运动员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省退役职业运动员为个案,许为东,嘉兴学院L2012A031产业结构调整下促进高职生就业研究,傅琼,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2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研究,洪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研究,汤国英,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4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研究--以义乌为例,李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5人才供需平衡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嘉兴商贸流通业为例,项捷,嘉兴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6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林海斌,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7就业文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陈旦秋,杭州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2A038“两创”战略下的绍兴创业型城市建设研究,吴永生,绍兴市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2A039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王丁路,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社会保障L2012B001 基于IPD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中政府责任的研究,张盈,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B002 浙江省水库移民养老问题研究,陈海生,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B003 浙江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毛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B004 社保基金管理风险控制研究,徐冯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B005 构建农村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研究,郭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B006 基于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影响研究--以浙江为例,张少华,浙江理工大学L2012B007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徐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2B008 对我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项蔓,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2B009 激励相容约束视角的我国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构建,崔庆,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2B010 浙江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孟晋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B011 浙江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研究报告,朱俊华,浙江鑫旺矿业集团有限公司L2012B012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社区养老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肖娟,浙江工业大学L2012B013创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考,吕美忠,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B014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研究,卢纯佶,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B015浙江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情况研究,方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养老保险处L2012B016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及基金平衡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戚伏堂,宁波市养老保险管理中心L2012B017 对加强社保基金阳光监管的对策研究,杨旭明,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B018 浙江省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研究,周翠元,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L2012B019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与城乡居民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并轨的可行性分析,裘凯音,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3.职业能力建设L2012C001 浙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萧山地区为例,廖君,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02基于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杨玉泉,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03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的翻译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胡囡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C004 提升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探究,贾丽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C005 高职教育区域性技能人才整合开发的系统性研究,陈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C006 面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游戏研究,傅晶,浙江理工大学L2012C007 服务业技能人才专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为例,林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L2012C008技能与人格培养相融合的高职营销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09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颜碧宇,温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0 杭州中小制造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杨国强,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L2012C011 大学生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均等化的对策研究,付姝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2 基于群岛新区背景下的舟山海洋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杨奇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3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质量监控研究,林海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4 台州产业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互动效应研究,张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5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夏天,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6 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孙建军,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7 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8 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张启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9 提升职业能力促进技能成才创新培训模式研究,叶旻,浙江公路技师学院L2012C020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的对策研究,张英,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2C021 基于职业能力建设探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庄永达,宁波大学L2012C022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以中国美院为例,郁新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3 校企合作视阙下浙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葛军燕,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4以评价为手段的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质量监控探索,沈建国,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5 基于职业生涯辅导师制度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韩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6 基于杭州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陈立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7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赵艳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8 汽车金融服务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吴庆念,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9 基于校企合作体制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黄象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0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汪永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1 职业技能鉴定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营销员为例,童旭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2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方军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33 产业升级背景下温州市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钟小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34 退役士兵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高职院校为载体,徐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35 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吕凤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6 汽车服务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研究,郭宏伟,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7 基于现代生态学的汽车服务企业高技能人才整体开发研究,张杰,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8 基于以信息化为主线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1320”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孙秋高,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9 保安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构建研究,张绪梁,浙江警官职业学院L2012C040 涉外护理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张艳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1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公共培训政策研究,韩娟,浙江财经学院L2012C042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窗口行业礼仪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张淑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3 浙江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胡晓敏,浙江工业大学L2012C044 基于“集群效应”的工学结合实效模式构建及运转探索--以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为例,张素颖,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5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朱一佳,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2C046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潘亚儿,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7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研究,吕杰林,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8 基于胜任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某高职学院餐饮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胡叶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9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义乌国际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佘曙初,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50 体育锻炼行为对职业能力影响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许锁迪,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2C051 国家新职业标准开发与研究--以龙泉青瓷为例,蔡志阳,丽水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L2012C052 加强本土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和研究,马金德,杭州市余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C053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衢州市为例,王国忠,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4.收入分配及劳动关系L2012D001职工收入公平感与组织稳定的结构研究,胡坚,浙江理工大学L2012D002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周琼,绍兴文理学院L2012D003基于财务绩效视角下职业年金DB模式与DC模式比较及应用对策研究,周艳,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2D004基于岗位绩效的劳务派遣工薪酬问题研究,姚钟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05慈善事业在收入分配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吕鑫,浙江工业大学L2012D006最低工资对浙江省农民收入的影响--兼论收入效应的城乡差异,刘恩猛,中国计量学院L2012D007关于基层欠薪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余瑞,象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D008劳动关系相关法学概念辨析--以劳动法律关系二元结构为视角,金荣标,浙江丽水广播电视大学L2012D009员工满意视阈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邹非,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0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隐性冲突研究--基于员工沉默行为的视角,佟雪铭,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2D01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民营企业员工满意度研究,马正义,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2D012浙江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李宏宇,宁波大学L2012D013协商民主视角下劳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封红梅,宁波大学L2012D014构建浙江省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研究,边浩毅,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5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与城市融入研究,舒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6浙江省行业劳资集体谈判研究,胡靖春,浙江工业大学L2012D017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支持体系构建研究,徐晋,浙江工业大学L2012D018企业劳动关系动态预警和分级响应机制研究,施卓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9基于社会资本视域的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胡洪彬,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2D020民营企业家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理念认知及行为选择--以宁波为例,吴小蕾,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21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服务外包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顾玲妹,嘉兴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22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与义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朱简,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23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转向及秩序构建--以浙江省劳资群体性事件为例,宋红岩,浙江传媒学院L2012D024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探索和实践--以慈溪市为例,周干尔,慈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D025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陈建兴,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D026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情况的调研报告--以衢州市为例,陈连金,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资助项目:5.浙江家庭服务业问题研究L2012E001 浙江家庭服务业的需求空间、现实困境、制度安排及发展趋势,徐建军,宁波大学L2012E002 浙江家庭服务业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朱红缨,浙江树人大学L2012E003 浙江省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基本状况研究,赵逸斌,杭州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2E004 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研究,方义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E005 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工伤保险权利及其实现--基于杭州家政市场的调查与分析,高周荣,浙江工业大学L2012E006 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劳动权益立法保护模式选择研究,周述荣,嘉兴学院文法学院L2012E007 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提升问题研究,于海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E008 浙江发展月嫂服务业的对策研究,胡晓东,杭州市江干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E009 家庭服务业项目开发视域下的体育与健康咨询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黄国平,宁波大学L2012E010 京沪家庭服务业发展经验对浙江的启示,严先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二、公共行政和人才人事类(省人科所立项名单)(一)一般项目:1.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务员队伍建设R2012A001杭州市城乡人力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王加良,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2A002 12333公共服务热线品牌塑造研究,沈珏,杭州市劳动保障咨询服务中心R2012A003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统筹城乡工会帮扶网络研究,薛圣白,杭州市总工会R2012A004 政府化解网络舆情能力研究,刘召靖,浙江工业大学R2012A005 基于心理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王尧骏,浙江理工大学R2012A006 高校创业教育社会价值的回归研究,杨勐,浙江理工大学R2012A007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邬红波,宁波大学R2012A00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郁峰,中国计量学院R2012A009 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共危机处理能力研究,朱丽峰,浙江传媒学院R2012A010大学校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以及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裴剑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1 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研究,林依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2区域产业结构变迁背景下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构建,吴佳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3转型时期政府治理结构变革中的行业协会职能发挥研究,白峰,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2A014 食品安全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朱金福,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5 网络危机传播与地方政府应对策略研究,温敏,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6 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研究,邵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R2012A017 区域动态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陈亮,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8 科举考试回避制度及其对现代公务员招考的借鉴价值研究,刘希伟,杭州师范大学R2012A019浙江省乡镇公务员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应激励机制的构建,杜熙垚,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20 公务员结构化面试信度实证研究,邵锦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人才与人才队伍建设R2012B001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研究,钱逸昀,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2 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开发模型与实证研究,陈晶晶,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3 高校校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本运营研究,郭振华,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4 促进知识型员工人才队伍稳定的对策研究,邱晓雯,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5 校企联合培养旅游本科人才的实践研究,宋国琴,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6 浙江企业家跨国并购能力提升研究,贺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2B007 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朱麟飞,浙江理工大学R2012B008 浙江省服装企业版师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夏帆,浙江理工大学R2012B009浙江省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的对策研究,邵慰,浙江财经学院R2012B010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包晓峰,浙江传媒学院R2012B011宁波市金融业对英语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罗丽莉,浙江万里学院R2012B012浙江省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章迪平,浙江科技学院R2012B013经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赵晶,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2B014浙江金融人才需求分析研究,姚星垣,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2B015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唐春宇,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2B016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何学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17 转型升级变迁下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陈晓宇,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18 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王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19 浙江国际旅游传播人才需求特征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敬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20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法与实证研究,丘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21 浙江省民航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宋静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22 高职院校数字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律薇,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3 艺术设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陈秀,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4 基于创新思维能力与训练基础上的高职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蓝少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5 经济转型期中小科技企业的团队建设研究,黄秋华,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6 产业调整视阈下人才队伍建设实证研究,周鸣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7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能力内涵研究,杨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2012B028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研究,周春芬,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2B029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建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0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郑荷芬,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1 杭州市技能型动漫人才培养研究,黄璐,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2 中高职一体化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王丽霞,杭州职业技术。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外流、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挑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农村籍大学生作为农村的未来希望和发展动力,其返乡就业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籍大学生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或就业,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带着在城市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和知识,希望能够在家乡发展出一片新天地。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和动向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支持、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及社会环境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调动农村籍大学生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研究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群体的返乡就业意愿进行调查分析,深入了解他们选择返乡就业的动机和考量因素。
通过分析影响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农村人才引进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研究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情况,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在实践中的效果和问题,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才流动格局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3 研究意义农村振兴战略下是中国当前重大的国家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这些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能够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浙江省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农 地流转价格 、有无农 地流转 中介 、有无政府 补助购买社会保 险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等对农户农地转入 意愿影响显著 ;家庭
收入及构成 、农地 流转 价格 、有无农地流转 中介和有无政府补 助购买社会保险等对农户农地转 出意愿影响显著 。
土地是农 民的根 本 ,更是农业赖 以发展 的基 础 ,然而近几
年浙江省经济高 速发 展 ,导致小农经济受 到抑 制 ,耕 田种地 的
农 户大量减少 ,导致农 田大量荒废 ,浙江 省土地流转处于转折
时期 。然而浙江 省各 地土地经营权流转 良莠 不齐 ,部分地 区出
现 了不少 问题 ,例如 ,国家统计局浙 江调查 总队在统计科学 与
初 中和高 中居 多 ,不识 字 的只有 1 0 %,而大 学 以上 学历 的有 1 2 . 4 %。农户家 中具有 3个及 以上 的劳动力 的最 多 ,占 4 2 . 3 %; 两个 劳动力 的 占比为 4 0 . 7 %;而农户家 中没有劳动力 的有 3 . 7 %。
流转 的市 场化机制 、 强化 耕地用途管 制 以防止 “ 非粮 化”、“ 非
对策 措施 ;刘 长全基 于产 权 内在不 稳定 性 、产 权权 益边 界不 清 、制度 约束 与租金 内在 形成 机制 不完 善等 现状 ,提 出 了将
者 的受 教育 程度 基本 都在 初 中 以上 ,占到接 近 7 0 %,并 且 以
实践上提到 浙江省作为经济较发达 的省份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 程
中有其 自身的特点 ,但也存在矛盾 与问题 ,如土地流转稳定 性 差 、租地难等 问题 。 目前关 于土地流转 的调查研 究有很多 ,视角也很新颖 ,金 红 兰 以延 边朝鲜 族 自治 州 图们 市 Y镇 的 M村 和 Q村 为调查 对 象 ,以农 地转 出农户 、转入农 户和 自作农户等 3 种立 场不同农
中国乡村人居环境韧性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中国乡村人居环境韧性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览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文献综述 (5)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6)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7)2.1 人居环境的概念 (8)2.2 韧性理论概述 (9)2.3 乡村人居环境韧性的内涵 (10)2.4 障碍因素的概念 (11)三、中国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12)3.1 自然环境特征 (14)3.2 社会经济条件 (15)3.3 建设与发展水平 (17)四、乡村人居环境韧性评价体系构建 (18)4.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9)4.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20)4.3 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21)五、实证研究——以某地为例 (22)5.1 研究区域概况 (23)5.2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25)5.3 数据分析 (26)5.4 结果讨论 (27)六、中国乡村人居环境韧性提升策略 (28)6.1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30)6.2 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 (31)6.3 社会参与与文化培育 (32)七、乡村人居环境韧性提升中的障碍因素分析 (33)7.1 经济因素障碍 (34)7.2 技术因素障碍 (36)7.3 社会文化因素障碍 (37)7.4 政策与管理因素障碍 (38)八、案例研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40)8.1 成功案例分析 (41)8.2 失败案例反思 (42)九、结论与建议 (44)9.1 主要研究发现 (45)9.2 对策建议 (46)9.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46)一、内容概览本章节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聚焦于近年来中国乡村经历的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
同时,提出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相结合,全面了解中国乡村人居环境的韧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介绍研究采用了哪些评估方法,以及数据来源和选取时间范围,以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乡村产业振兴下社会力量协同技能扶贫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22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 乡村产业振兴下浙江社会力量协同技能扶贫路径实证研究 (ZJCV2022D02);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大城小镇 协同发展影响因素与路径实证研究 以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为例 (17YJA630145);2018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浙江产业集聚型特色小镇协同城市经济发展要素分析与路径研究 (18NDJC219YB )㊂作者简介:朱伯伦(1968-),男,上海人,硕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财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和教育研究㊂乡村产业振兴下社会力量协同技能扶贫路径研究基于浙江的实证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㊀要:基于乡村产业振兴下社会力量协同技能扶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围绕政校协同㊁校企协同㊁村校协同,探究社会力量协同技能扶贫有效路径与实施机制,提出契合新时代区域和人群发展特征,实现技能提升与浙江乡村产业振兴相匹配的技能扶贫升级对策,为建立 乡村产业振兴 技术技能人力支撑长效机制提供实践参考㊂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社会力量协同;技能扶贫;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1.0091㊀问题提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而乡村人力资源禀赋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的保障㊂但就人力支撑看,首先,面对乡村产业振兴,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劳动力供需不匹配,技能结构型失衡矛盾尤为突出,现有技能人才占就业人数不足三成,仅有两成左右入乡务工人员拥有技能证书,而求人倍率达到近2倍,农村缺人才和留不住人才等成为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第二,新型职业农民缺失,乡村从业人员老龄化㊁散户化特征突出,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新技能㊁经营知识掌握不足,农业专技人才匮乏,与 产业振兴 要求落差较大㊂实践证明,技能培训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能,一大批贫困群体劳动者迈入了脱贫致富的 快车道 ㊂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以高质量培训形成 技能扶贫 新内涵,为参训者 技能补差 ,打造 领雁带飞㊁归雁㊁来雁㊁原雁振翅 的人力雁阵新格局,势在必行㊂本文基于实证,探究政府和行业协会㊁社会组织㊁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发挥整合优势,高效推进乡村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与对策,夯实产业振兴的技能人力基础㊂2㊀实证研究本文聚焦乡村三次产业发展技能需求特征,以浙江省内参与技能培训的 培训者 和社会力量 工作人员 (以下简称 社会力量 )为对象进行调研, 培训者卷 样本分配基于省内地区人口比重; 社会力量卷 按社会力量机构进行随机抽样,以 双视角 对浙江乡村产业发展中的 技能扶贫 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围绕 培训动机㊁培训信息㊁培训功能㊁培训成本㊁培训成效 因素设计 乡村产业振兴下社会力量协同技能扶贫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表1),考察影响因素指标对乡村产业振兴下技能扶贫推进的影响,基于因子分析提炼影响技能扶贫推进的关键因子;基于回归分析厘清影响因子对技能扶贫影响的重要性排序㊂表1㊀指标体系2.1㊀影响因素评价回归分析2.1.1㊀培训动机:新技术技能挑战㊁改变生活状态㊁口碑效应影响明显培训者视角下, 主观能动性 和 新技术技能挑战 对培训动机影响较大,显现乡村产业转型发展新要求对参与培训的推动力;而社会力量视角对此关注相对不够,社会力量应在引导与提升目标人群对新技术技能培训认知方面有更主动的作为㊂就 生活环境 而言, 双视角 七成以上的受访者都关注 生活状态 和 周围人影响 的重要作用,表明以 技能补差提升 来改变生活状态是重要动机来源;周围人口碑和抱团效应也起到相当的促动作用㊂2.1.2㊀培训信息: 公益口碑 推广㊁整合传播有待加强培训者更关注项目的 公益口碑 ,近七成培训者认可公益性培训,而社会力量更关注信息的系统性,表明社会力量应基于需求导向,围绕岗位需求度㊁政策支持㊃62㊃度等 关注点 因势利导,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公益性技能培训项目的策划和推进中去,使其更好适应乡村产业转型发展对技能的要求㊂双视角对 培训信息系统化 评价存在反差,培训者最关注 信息选择影响 ,社会力量最关注 时效性㊁针对性 ㊂表明社会力量发布的信息对项目选择作用明显,但各信息渠道的协同统一还不够,影响信息和政策传播的有效性,反映出培训信息系统性不够,说明一是信息的策划㊁发布㊁成效评价还没有形成高效的闭环,二是社会力量主体间协同性有待加强㊂2.1.3㊀培训功能:项目特色打造㊁培训生态圈营造需深耕回归显示,首先培训者最关注 精准技能扶贫机制 在培训功能上的体现㊂一是要通过内容设计㊁师资力量㊁教学资源显现培训 专业化 内涵;二是技能补差项目在体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和区域特点的 小众项目 开发方面,需要彰显特色,数据显示,不足五成培训受访者认可项目特色㊂由此,强化项目需求分类,系统化布局,各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突出 技能扶贫 特色化市场定位,尤为重要㊂再者,社会力量重视 技能扶贫生态 的形成㊂一要形成与乡村产业链相匹配的培训 生态圈 ;二是超六成受访者认为项目重复度高,需基于社会力量合作构建完整技能等级培训体系,满足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要求㊂2.1.4㊀培训成本:关注费用水平双视角下,对培训成本影响最大的是 经济成本 ,培训费用对参训的敏感性,也反映 公益性 培训推广的必要性,政策发布与实施应做到清晰透明㊁厉行便利㊂2.1.5㊀培训成效:看重培训与就业质量关联培训者对 经济收益 最为关注,社会力量也对受训者 找好工作 和再培训意愿较为关注,显示参训效果与改变培训者生活状态间高度关联,培训特色与质量㊁培训与就业相契合成为提升满意度和培训意愿的重要路径㊂2.2㊀提升 培训功能 成为社会力量协同技能扶贫的首要任务回归分析显示:培训者视角:培训成效=1.291+0.216∗培训功能+0.185∗培训动机+0.160∗培训成本社会力量视角:培训成效=0.178+0.107∗培训功能+0.039∗培训动机结果表明,为提升社会力量协同推进 技能扶贫 成效,一是聚焦 培训功能 的完善;二是正确把握与引导培训动机,在激发与维持目标人群的培训需要方面,做到有的放矢㊁分类推进㊂2.3㊀社会力量协同推进技能扶贫关键因子由因子分析得到双视角 技能扶贫 推进的关键因子㊂双视角共同关注 培训沟通与闭环管理 和 培训需求动机 ,鉴此,围绕培训动机激发㊁培训信息传递㊁培训过程管理成为推进 技能扶贫 协同机制建设的关键㊂2.4㊀不同控制变量对社会力量协同技能扶贫的差异影响方差分析显示:第一,与培训者相关的 学历㊁行业㊁持证要求 等变量产生显著性影响的变量数较多,有必要依据这些控制变量对培训者的需求进行分类分析,进行精准把握与引导㊂第二, 对接产业发展 等评价指标是受到控制变量显著影响较多的指标变量,表明社会力量协同技能扶贫生态圈的打造必须强化与乡村产业发展对接㊂3㊀建议与对策3.1㊀扶志扶能扶智共进,助力目标人群 技能致富数据显示,低收入群体参与技能培训的主观意愿不足,表明一方面对于低收入者的需求把握和引导不够,另一方面该群体 主观惰性 也客观存在, 等㊁靠㊁要 等惯性行为使一部分技能扶贫目标人群缺乏参训动机,尤其是乡村中年人群在年龄和技能上的弱势更制约他们参与新技能学习的积极性㊂由此,一是要从 扶志 入手,积极实施 六稳 政策,激发目标群体内生动力,提升其参训意愿㊂树立一批通过技能培训就 好 业的典型,积极宣传乡村产业发展愿景,灌输时不我待的自我提升的理念㊂二是要以 扶能扶智 为抓手,乡镇农协㊁村级农办与培训机构合作建立针对目标人群的技能诊断机制,结合岗位供给情况帮助目标人群找准个人职业定位,有效衔接供需,将参与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紧密联系起来㊂3.2㊀搭建社会力量协同 技能扶贫 信息体系,立公益品牌形象研究显示,针对乡村产业振兴技能补差人群的信息发布协同统一不够㊂目前制度壁垒造成各社会力量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机制,使得扶能扶智工作推进呈现分散状态,很难实现职能的分工和资源整合,出现培训项目内容重复度较高等问题㊂鉴此,亟须构建社会力量协同信息体系㊂一是需要通过建立一个 中介交互机制 来沟通 扶能扶智 活动的内容及效果,避免社会力量各自为战造成信息发布混乱的问题;二是要建立统一专门的技能扶贫信息平台,刻画明确而良好的 公共服务 品牌形象,在信息发布㊁信息集成㊁业务办理㊁技能评估㊁信息更新等的功能上形成闭环管理工作流㊂3.3㊀完善功能格局,构建技能扶贫生态价值链面对社会力量协同技能扶贫 碎片化 的局面,急需社会力量间协同共进㊁项目多维度对接乡村发展等举措,促进资源整合和职能互补,形成良性 技能扶贫生态圈 ㊂3.3.1㊀横向联动:多主体联动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1)政府引导:一是出台文件对组织行为㊁资金管理㊁实施机制等进行总体规范,强化政策执行督查和评估,为本地乡村重点人群(新型职业农民㊁返乡人员等)技能提升㊁就业创业做好政策保障㊂二是通过政府专项㊃72㊃支持结合村级产业分成投入方式,促进多主体联动组织培训的制度化形成㊂三是建设一批覆盖县㊁乡㊁镇,聚焦当地产业发展的技能训练基地,为技能历练提供载体㊂四是实施 双创 促进计划,构建产业上下游联动的 双创 服务体系,比如基于 导师制 ,开展网络创业㊁农村电商等培训㊂(2)社会支持:一是组织行业和培训组织,利用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地开发针对性技能提升培训项目,开展特色化培训㊂二是积极鼓励社会保障㊁金融等职能机构,在项目孵化㊁就业㊁创业服务等方面为参训者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延伸服务㊂(3)企业主导:一是乡村产业应根据自身的技术㊁设备㊁人力等优势,与政府㊁企业㊁培训机构合作下,分类分层分工地建立开放的技能培训基地,灵活开展多种技能培训㊂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企业㊁帮扶(创业)项目㊁公益性岗位就业服务体系,将培训与岗位就业对接㊂(4)村民融入:通过推行 村民积分制 等手段,倒逼重点人群克服主观惰性,由 要我学 向 我要学 转变,提升其自觉参训的意愿㊂(5)职校融合:职业院校应以产教融合为路径发挥技能培训资源的主渠道作用㊂一是建立专业对口㊁产业对接的培养体系,在现代农业㊁智能制造㊁农村电商等产业方向实施人才培养对接㊂二是通过 双元制 ㊁现代学徒制等协同育人模式,将 育人㊁培训 与就业有机融合,推动校㊁企㊁村协力参与的扶贫扶智合作模式落地㊂3.3.2㊀纵向联动:搭建纵向贯通的 扶能扶智 培训闭环管理体系基于省㊁县㊁乡㊁村分级建立的重点人群 帮扶档案 ,依托 数字化应用场景 ,实施分类管理和精准帮扶,实现重点人员 动态清零 ,实现对目标人群技能提升的闭环管理㊂3.4㊀构建乡村闭环管理机制,提升培训成效感知3.4.1㊀共建村民技能评价标准以乡村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社会力量与乡村合作建立与完善村民技能评价标准体系,为精准识别村民技能水平与锚定村民自我发展定位提供相应的依据㊂3.4.2㊀做好村民技能和心理诊断村级和社会力量层面对标 能力标准 ,以 一人一档 等方式,全面识别村民技能瓶颈,明确其技能补差方向,为后续提供政策咨询㊁职业指导㊁岗位推荐㊁培训和就业㊁法律维权等精细化服务夯实基础㊂同时,应通过村组信息源摸清目标人群的心理动态,引导其树立适应产业发展的职业追求㊂3.4.3㊀科学选择技能培训模式数据显示,观察学习以及实操示范比培训者所期望的分别低12%和30%㊂说明社会力量在培训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方面还未充分考虑培训者学习能力和项目实践性特征㊂因此,一要以 学练做一体 为依托落实培训模式的改革;二是社会力量要协同构建技能项目实训基地网络保障培训成效;三是要积极探索 课堂外置 ,为培训搭建真实场景,并做好培训后效果巩固工作㊂3.4.4㊀基于培训绩效评价勾画多发展路径基于 一人一档 ,各社会力量应突出对扶能扶智类型㊁培训次数㊁就岗情况㊁收入㊁返贫情况等指标的量化统计分析,重点关注参训前后增量变化,对于绩效评价达标和未达标的群体应有后续分层分路径管理的安排,以达到闭环管理的效果㊂具体而言,社会力量作为中介角色应给农村技能人才的职业选择提供多种可能性,为不同技能扶贫群体提供不同发展路径,提高培训者获得感和就业效益㊂在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建设现代农业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引导返乡人员优先参与智慧绿色农业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行业就业;为大学毕业生及村民群体提供双创培训支持,鼓励农民工创业就业;精准扶持低收入群体投入到乡村绿色㊁ 非遗 等产业发展中,开发相应的公益性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㊂4㊀结束语浙江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30余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广大乡村呈现出乡村美㊁农民富㊁产业兴的景象,使浙江有更深的底蕴㊁更高的起点迈向乡村振兴之路㊂ 乡村产业振兴 所呈现的数字农业㊁绿色农业㊁ 农业+ 三次产业联动等发展愿景,客观上需要一大批在知识㊁技能㊁素质与之发展要求相匹配的,能扎根乡村产业发展的 新型职业农民 群体及二三产业从业者㊂通过研究,民情层面,基于社会力量协同推进技能扶贫路径研究,针对乡村传统种养者㊁产业工作者等群体进行精准培养与引导,赋予其 乡村产业振兴 所具备的技能与角色担当,以产业发展促就业,助力其通过技能提升来提高其社会㊁经济地位,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㊁享受更多社会资源和权益,具有积极的经济和民生意义,显现 共富 示范成效㊂功能层面,通过探究构建基于行业链 技能链 产业链的 技能扶贫 生态网络格局,探索政校协同㊁校企协同㊁村校协同等 技能扶贫 实现模式,使 技能扶贫 有机融入乡村产业,为 乡村产业振兴 技能人才培养建立长效机制提供启示㊂参考文献[1]杨晓军,陈浩.城市农民工技能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1):46-53.[2]张诣,马伯元,甄义,等.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16(01):92-95.[3]朱奇彪,米松华,黄莉莉,等.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规模种植业农户的实证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4,26(05):1361-1367. [4]王海港,黄少安,李琴,等.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44(09):128-139. [5]姚文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建构[J].农业经济,2020,(10):77-79.㊃82㊃。
中部地区农地转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中部地区农地转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许珠;喻瑶;谢先雄;苏雅琴;陈栗刚【摘要】Based on household survey data, an Probit Model is set up to empirically analyze some factors affect the farmers wishes of the transferof farmland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include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y situation,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endowment and cultivation condition of farmland and social condit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rce of income, health routine quality, labor quantity have the biggest effect on the farmers wishes of the transfer of farmland, and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of farmland policy also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Combined wit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s, revelations are as follows: Realize the rural labor force to cities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sources by expanding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mprove the system of the transfer of farmland and develop the land circulation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is to organize specification; Finally, increase investment both in farmers' living conditions and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us farmland circulation is promoted.%基于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建立Probit模型,从农户个人特征及家庭状况、农地资源禀赋及耕作条件、农地流转的社会条件三个方面,对农地流转的转入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智慧农业转型意愿与转型绩效的调查研究——基于对浙江省部分地区的调查
智慧农业转型意愿与转型绩效的调查研究——基于对浙江省
部分地区的调查
卓怡萍;李慧巍
【期刊名称】《现代农机》
【年(卷),期】2022()5
【摘要】发展智慧农业是贯彻实施我国“四化同步”国家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
展方式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对数字中国的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农业
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浙江的金华磐安、台州仙居、湖州德清、台州路桥的智慧农业转型的实地调查发现,智慧农业发展虽已初见成效,但仍处于起
步阶段,存在诸多短板,农业经营主体转型意愿偏低,转型绩效有待提高,需深入探究智慧农业发展现状、成效、困境及原因。
为了进一步深化智慧农业转型并提升转型绩效,从政策集成与部门联动、资金集聚、人才激励、分类推进智慧农业、强化网络
关系强度等方面提出有效建议。
【总页数】3页(P6-8)
【作者】卓怡萍;李慧巍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学院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转型时期英语师范生择业及职前教师意愿调查研究
2.浙江省轻纺业的转型与升级——基于“用工荒”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调查研究
3.转型时期英语师范生择业及职前教师意愿调查研究
4.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调查研究--基于浙江省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
5.智慧农业发展驱动因素及转型绩效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区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基于杭州市第一批共富联合体中80个村庄的调研
乡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基于杭州市第一批共富联合体中80个村庄的调研徐越倩;陈兰【期刊名称】《治理研究》【年(卷),期】2024(40)1【摘要】扎实推动乡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是持续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如何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内源式发展则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
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发布的第一批共富联合体中80个村庄为案例,通过NCA与QCA混合的方法发现党建、能人、产业、文化等因素是影响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变量。
在多重变量作用下,以内源式发展为导向的乡村共同富裕呈现出伙伴协作型、文化认同型、产业融合集约型、综合发展型等四类“殊途同归”路径,且乡村内在动力的产生和内源机制的变化具有交替性与动态演进性。
因此,需因地制宜,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情况,注重空间布局,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打造乡村共同富裕建设的样板品牌。
这不仅能丰富乡村共同富裕理论研究,也为其他地区选择匹配性乡村内源式发展策略提供有益启示。
【总页数】18页(P92-108)【作者】徐越倩;陈兰【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相关文献】1.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以杭州市临平区乔司街道朝阳村为例2.乡村振兴联合体共富模式路径解析——基于富阳区的实践及探索3.共同富裕背景下山区乡村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探寻——基于柯桥区南部三镇“党建共富联盟”的个案研究4.“共富联合体”:共同富裕视域下村级集体经济的再建与形塑——基于嘉兴市的实践研究5.集体经济引领乡村共同富裕的实践样态、经验透视与创新路径——基于江苏“共同富裕百村实践”的乡村建设经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农户行为的宅基地流转意愿判别和预测研究r——以浙江省为例
基于农户行为的宅基地流转意愿判别和预测研究r——以浙江省为例费伟成;苏冲【摘要】从农户视角出发,以浙江省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为研究对象,利用专家打分法得到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影响机理并进行预测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获得199份有效农户调查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根据回归模型,进行农户流转行为预测,可以得到流转对象为政府、曾经有过流转行为、不关心流转后宅基地用途的农户具有更强的流转意愿.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期刊名称】《乡村科技》【年(卷),期】2016(000)023【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宅基地;流转意愿;多元线性回归;判别;预测【作者】费伟成;苏冲【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1.1城市发展的迅速,导致农村发展的边际效应逐渐超过城市。
由于农村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不全面,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土地管理混乱等原因,农村宅基地在转变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流转、强制流转等问题,其利用方式也缺乏相应规定,抑制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并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2015年年初,中央又连续颁布了3个与宅基地使用权经营权有关的文件:《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这一系列的文件在不同方面对于宅基地流转进行了规范性的要求。
然而,从农户这个宅基地市场的供给侧来讲,从农户行为角度来分析流转意愿的研究较少,章文波[1]借助logistic模型找出家庭年收入、务农占家庭经济的比重、是否有其他住房、是否经常借钱和房屋面积等因素可能是影响农户房屋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
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潘晴初;李翠珍
【期刊名称】《山西农经》
【年(卷),期】2022()19
【摘要】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主体。
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索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对策建议,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社会规范是影响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意愿的重要因素,且对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注重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乡村振兴的预期,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创建自下而上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和参与程度。
【总页数】3页(P101-103)
【作者】潘晴初;李翠珍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土地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
【相关文献】
1.生活满意度、政策认同与农民的乡村振兴参与意愿
——基于全国223个村庄1163位农民的调查分析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提升连云港地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3.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
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民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武威市为例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宁夏惠农区微观调研数据为例5.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民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武威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期总第254期2012年12月商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No.12Vol.254Dec.2012收稿日期:2012-06-26作者简介:张学华(1975-),男,浙江临海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管理;贾金荣(1966-),男,陕西泾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管理。
拓展资源基础观视角下乡村企业迁移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的实证分析张学华,贾金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文章借鉴基础资源观理论构建了乡村企业迁移的影响因素机制模型,基于浙江乡村企业实证数据,采用Ordinal 回归分析方法对概念模型进行了统计检验。
结果表明,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区位资源降低了乡村企业的迁移意愿,紧密的社会联系、高水平的供应商地理嵌入性也降低了乡村企业的迁移意愿,客户关系、技术交流和业务支持力度则促进了乡村企业的迁移。
研究和利用这些变量的上述关系是政府诱导和激励乡村企业迁移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基础资源观;乡村企业迁移;空间特征;组织嵌入;地理嵌入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54(2012)12-0071-07一、引言我国乡村工业区位选择的伊始就表现出与传统工业区位论不一致的地方,特别是在浙江地区,既没有布局在原料产地,也没有布局在接近市场的地方,而是自然地分散在所属的各个乡村[1]。
这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发展格局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需要与制度安排。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乡村工业不断演进,对区位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少乡村企业寄希望于通过区位的调整来整合资源,实现二次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地方政府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希望通过实施“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等政策引导实现企业的有序迁移。
然而,无论是企业自发的需求,还是政府的积极引导,迁移视角下的企业二次成长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些地区“腾笼换鸟”政策实施的结果反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不但没有引到优质企业,反而催生了优质企业的外迁。
尽管“筑巢引凤”政策给出了非常优惠的条件,但招商引资的结果却并不成功,大量迁移企业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长而不得不再次迁移。
因此,深入探讨乡村企业为什么迁移以及迁移的行为规律,对于区域地方政府政策制定实施以及企业成长战略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尝试借鉴拓展资源基础观的理论框架,分析企业的内部资源、区位的外部资源以及作为获取这些资源的通道组织间关系在乡村企业的迁移决策中的作用,试图为区域地方政府的“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等政策提供相关依据,更好地引导企业的有序迁移。
二、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乡村企业迁移意愿影响机制模型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RBV )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内部资源,然而任何企业都无法拥有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所有资源。
Lavie [2]以及Arya &Lin [3]等学者对RBV 进行了拓展,这种被称为ERBV (Extended Resource-based View )的理论将企业所在的区域特征以及作为外部资源获得路径的组织嵌入和地理嵌入都囊括在内。
因城市化、专业化及知识水平上的不同,区位表现出资源禀赋上的显著差异[4],不同区位特征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也呈现显著差异[5]。
因此,集聚效应明显的区位常被视作资源池,成为企业迁移的理想目的地。
此外,借鉴资源依赖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相关思想,ERBV 特别关注作为接触外部资源重要路径的组织间关系,并指出嵌入于组织间关系中的企业能够通过互补资源和共同行动克服内部资源基础的约束[6]。
另一个相关的关系概念是地理嵌入,企业的面对面接触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临近促进了组织间的合作,因而地理嵌入能为企业获取有价值的资源提供帮助。
不仅那些处于资源贫乏地区的企业会迁移,与主要合作伙伴距离较远的企业也有迫切的迁移需求。
图1乡村企业迁移意愿影响机制模型通过组织嵌入和地理嵌入概念的引入,ERBV 将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关注拓展到了企业所在的地理空间。
在ERBV 的分析框架中,企业的迁移决策不仅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影响,还受区域特征以及组织嵌入和地理嵌入关系的影响。
据此,构建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图1)。
企业内部资源基础是预测企业行为的最重要指标之一,通常通过企业规模和产业特征来反映[7]。
企业规模常被视作企业迁移的重要指针,相关经验研究显示迁移企业与非迁移企业相比规模更小[8]。
Pennings (2000)[9]的经验研究指出,那些处于资本密度更高产业的企业由于面临更高的迁移成本,从而表现出较低的迁移倾向。
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设1和假设2:H1:企业规模越小,乡村企业迁移的意愿越高。
H2:资本越密集,乡村企业迁移意愿越低。
区位的产业集聚带来正的外部性,促使企业有动机进行地理集中。
企业为获得外部性好处而选择迁移[10],为避免外部性好处的减少而放弃迁移[11]。
经验研究证据表明,劳动力资源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丰富的区位吸引着企业的迁入[12]。
Collie 等一些学者还强调了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13]。
此外,在中国的经济背景下,区位的土地、资金等资源禀赋对企业迁移决策也起着关键作用。
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设3和假设4:H3:区位集聚效应越显著,乡村企业迁移意愿越低。
H4:区位资源禀赋越匮乏,乡村企业迁移意愿越高。
企业的组织间关系越多、组织间关系越强,企业的组织嵌入水平越高[14-15]。
一般来说,稳定的组织间关系更能促进企业之间的资源交换,因此企业将从组织嵌入中获得好处。
但迁移会威胁到企业组织间关系的稳定性,甚至使得关系无法持续,这将严重阻碍组织间关系上述功能的发挥[16]。
因此组织嵌入水平高的企业更不愿迁移[17]。
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设5和假设6:H5:组织间关系越多,乡村企业迁移的意愿越低。
H6:组织间关系越强,乡村企业迁移的意愿越低。
地理临近通过组织间关系促进了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成功交换。
因而,对其他企业的资源依赖,将导致企业对特定地理区位的依赖,即所谓的空间惯性。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高地理嵌入水平的企业,由于地理临近型的组织间关系更多,表现出更高的空间惯性,即地理嵌入水平与企业迁移意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18-19]。
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设7:H7:地理嵌入水平越高,乡村企业迁移的意愿越低。
27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三、乡村企业迁移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数据来源本研究中,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基础上的问卷调查,在浙江省内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乡村企业。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历时近半年,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37份,其中有效问卷207份,问卷回收率79.00%,有效回收率69.00%。
问卷调查的样本企业来自于台州的椒江区、路桥区、临海市、绍兴嵊州市、温州乐清市,杭州富阳市等区域,涉及汽摩配件、缝制设备制造、眼镜制造、厨具制造、塑料、五金、机电等多个行业。
(二)变量的测量1.企业迁移意愿。
借鉴Van Dijk ,Pellenbarg [19]将企业迁移概率按照程度不同划分为八个等级的方法,将乡村企业未来三年迁移的意愿由低到高划分为“没有”、“较低”、“一般”、“较高”和“很高”五个等级,并分别赋值1、2、3、4、5。
2.企业规模。
按照通常的做法,以乡村企业当前员工数量的常对数值来测量企业规模。
3.产业特征。
借鉴Pennings ,Sleuwaegen (2000)[9]等学者的研究用乡村企业的资本劳动投入比来测量。
4.区位集聚效应。
借鉴Meester ,Pellenbarg (2006)[10]等学者的研究,用乡村企业所在地区的竞争公平性、同行集聚程度、合作氛围、产业配套完整性共4个条款来测量。
5.区位资源禀赋。
在Huisman ,Van Wissen (2005)[12]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用乡村企业所在地区的技术人才可得性、劳动力成本合理性、信贷支持力度、土地可得性共4个条款来测量。
上述条款的测量采用Likerts5分量表的形式来评估,按照“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分别赋值1、2、3、4、5。
变量区位集聚效应和区位资源禀赋的取值为各自测量条款的算数平均值。
6.组织间关系数量。
用乡村企业自我中心网络关系的数量来测度,具体包括供应商数量和客户数量。
7.组织间关系强度。
用乡村企业自我中心网络关系的强度来测量,包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建立社会联系的强度、建立技术交流的强度、建立商业合作的强度、提供业务支持的强度,采用Likerts4分量表的形式按照“很弱”、“较弱”、“一般”、“较强”来评估,并分别赋值1、2、3、4。
8.乡村企业的关系地理嵌入水平用供应商关系的本地化水平和客户关系的本地化水平来衡量。
表1研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与相关分析结果迁移意愿区位类型地点类型企业规模资本-劳动投入比区位集聚效应区位资源禀赋供应商数量顾客数量社会联系强度技术交流强度商业合作强度业务支持强度供应商地理嵌入水平顾客地理嵌入水平11.0002-.238**1.00030.0550.235**1.00040.169*-.0300**-0.192**1.0005-0.025-0.160*0.0320.176*1.00060.034-0.027-0.0920.108-0.0621.0007-0.003-0.174*-0.0480.184**0.1130.349**1.00080.026-0.033-0.1190.353**0.0580.0670.0061.00090.070-0.053-0.0820.304**0.237**0.177*0.1290.529**1.00010-0.1180.0230.0460.146*0.0630.235**0.0630.0960.0891.000110.139*-0.0330.0640.199**0.0010.235**0.157*0.246**0.280**0.387**1.000120.168*-0.195**-0.0080.326**0.254**0.168*0.316**0.204**0.302**0.425**0.506**1.000130.179**-0.219**-0.0590.311**0.146*0.201**0.307**0.207**0.241**0.399**0.378**0.647**1.00014-0.146*0.0360.014-0.050-0.247**0.020-0.0880.406**0.150*0.0720.124-0.0270.0071.00015-0.0220.0760.000-0.0560.0950.0820.0870.201**0.680**0.0100.152*0.150*0.1100.309**1.000均值2.161.481.124.8021.963.373.1321.1152.333.222.862.832.8373.8354.02标准差1.020.500.331.2443.730.590.7140.39166.170.690.680.760.7631.5538.39注:*表示0.05的显著水平,**表示0.01的显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