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亚油田发现始末
1219-塔西南调研报告.doc

机密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调研报告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二00二年十二月十日目录第一章概述 (2)1.1 塔西南勘探公司的历史沿革(1951-2000) (2)1.2 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的现状 (3)1.3 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面临的困惑及历史成因 (4)第二章塔西南公司战略诊断 (6)2.1 公司战略定位不清 (6)2.2 战略的制定缺少整体性和目的性: (7)2.3 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流程存在问题 (8)第三章业务与管理模块诊断 (10)3.1 业务模块分析 (10)3.1.1 主业 (10)3.1.2 主业辅助 (13)3.1.3 劳务输出 (14)3.1.4 社会职能机构 (14)3.2 组织机构与人员结构 (14)3.2.1 组织机构 (14)3.2.2 人员结构 (14)3.3 管理模式与人力资源管理 (15)3.3.1 管理模式 (15)3.3.2 人力资源管理 (15)第四章企业发展思路 (16)4.1 内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分析 (16)4.2 公司发展战略 (18)4.3 业务发展战略 (19)4.4 管理模式及组织结构 (21)4.5 职能战略 (22)第一章概述1.1 塔西南勘探公司的历史沿革(1951-2000)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是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下属的副局级单位,位于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境内,是中油股份公司最偏远的石油石化企业。
公司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历史沿革。
1.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喀什钻井处、第三建筑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第三建筑处1952年3月在喀什成立,1953年12月撤消。
喀什钻井处于1952年5月成立,1954年9月撤消。
2.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125航测大队、地质大队125航测大队于1956年10月在喀什成立,1958年2月合并到国家测绘局。
地质大队于1957年4月在库车成立,1958年归属塔里木矿务局。
3.新疆石油管理局塔里木矿务局1958年8月在阿克苏成立,1959年7月撤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及下属单位概况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概况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基础上,于1998年7月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目前也是集石油天然气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综合性国家控股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149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达3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及科研设计院所等企事业单位100余家。
主要包括大庆、辽河、新疆、四川等13个大中型油气田企业,吉化集团、抚顺石化、大连石化、兰州炼化等16个大中型石油化工企业,中国石油销售总公司等20个地区和省、市、自治区石油公司,以及一批管道运输、技术服务、施工作业、对外工程和进出口贸易等企业。
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建设、油气储运及销售、油气综合利用和与油气共生及钻遇的其他矿藏开采经营业务;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化肥、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经营业务;原油、天然气、成品油和石油化工等产品的储运、营销和进出口业务;与石油、石化业务相关的技术、材料、设备的进出口,对外工程承包、招标采购、劳务输出等业务,并在国内外开展投融资业务。
可在经国家批准的国内特定区域内与外国公司合作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在国外开展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国内外石油石化合资合作业务。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立足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努力为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继续实施以下五大战略:整体发展战略,持续重组战略,低成本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
力争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建设成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拥有高素质人才,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在21世纪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进入世界大石油公司前列。
秦刚在2005年元月份塔西南公司干部大会上的讲话.doc

在塔西南公司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秦刚2005年1月30日同志们:这次我们来塔西南,主要是按照油田党工委的统一安排,在2005年春节到来之前,代表油田党工委、油田公司和孙总,看望慰问塔西南公司广大员工、家属和离退休老同志,宣布集团公司党组和股份公司管理层关于塔里木油田分公司领导班子调整充实的任免决定,传达集团公司2005年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刚刚结束的油田党工委全委(扩大)会议、2005年工作会议暨三届一次职代会精神。
刚才,赵文博同志宣布了集团公司党组和股份公司管理层关- 1 -于调整塔石化、塔西南公司领导班子的决定。
几位同志作了表态发言,讲得很好。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油田党工委全委(扩大)会议、2005年工作会议暨三届一次职代会有关情况今年1月15日—19日,集团公司召开了2005年工作会议。
随后我们在1月26日—29日召开了党工委全委(扩大)会议、2005年工作会议暨三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认真学习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对1521目标的落实和2005年各项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
在油田党工委全委(扩大)会上,油田党工委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作出了“实施十大工程,实现1521目标”的决议。
即,- 2 -大力实施“15勘探工程、油气上产工程、炼化上产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创新工程、人才素质工程、HSE体系工程、党群保障工程、人文企业工程、协调发展工程”等十大工程,确保2010年实现1521目标,确保塔里木油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确保上下游、主辅业、甲乙方、企业与员工、油田与地方、能源与环境和谐发展。
2005年油田公司工作会议暨三届一次职代会安排了总经理工作报告、职代会报告、职工提案答复报告、安全生产报告、财务报告、勘探专题发言、开发专题发言,以及7个单位和3名个人的发言。
会议还安排了1天时间的分组讨论。
内容十分丰富,效果很好。
会议体现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上下游、- 3 -主辅业、甲乙方更好地了解油田“四塔合一”后的形势和方方面面的工作。
叶城凹陷柯东1井凝析油及柯克亚原油的油源分析

WANG Qiang et al.: Oil source of condensates and crude oil from Yecheng depression
470
2014 年
why there is a 2‰–3‰ difference in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 between condensates from Well Kedong 1 and soluble organic matters from Pusige formation 2-3 section’s underpart source rocks. Key words: condensate; biomarkers; stable carbon isotope; oil-source correlation; Tarim Basin
2.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arim Oilfied Company, Korla 841000, China
Abstract: Yecheng depression in Tarim Basin developed several layers of source rocks, including Carboniferous Kalawuyi formation, Permian Qipan formation and Pusige formation 2-3 parts, Jurassic Yarkant formation and coal measure strata. These source rocks may be the origin of condensates from Well Kedong 1 and crude oil from Kekeya Tertiary strata. The origin of crude oil in this area has been controversial for a long time. We selected 2 condensate samples from Well Kedong 1,7 Tertiary crude oil samples from Keliyang tectonic belt of Yecheng depression, 17 representative source rock samples, and finished a series of measuring-analysis work on geochemistry parameters of these samples, such as biomarkers and individual hydro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ratio. Oil-oil correlation shows that condensates from Well Kedong 1 and Kekeya Tertiary strata have much in common in n-alkanes component, maturity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 indicating their same-origin characteristics. Oil-source correlation shows that source rocks from underpart of 2-3 sections of Pusige formation may be origin of crude oil in the research area. Pusige formation source rock strata and crude oil from Kekeya area have the same maturity and similar characteristic biomarkers, that is high content of C30 rearrangement hopane, Ts, C27–C29 diasteranes, etc, while other source rocks strata don’t have this feature. The crude oil’s high maturity may explain
柯克亚油田发现始末

柯克亚油田发现始末30年前发现的柯克亚油田拉开了塔里木大规模石油勘探的恢弘序幕。
随后,塔北、塔中、塔南多处开花,一孔接一孔的油井、气井被打出,一个接一个的油田被发现……中国人的目光转向了塔里木,世界的目光转向了塔里木。
小钻机的戏剧性发现根据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浩瀚的塔里木盆地有很好的成油条件。
从20世纪50年代起,石油部所属的勘探队伍就开始沿塔里木周边开孔打钻,开展了大量的石油普查工作。
遗憾的是,除了发现位于塔里木北缘的依奇克里克小油田外,久久没有新的突破。
在这种情况下,勘探队恍惚了,动摇了,对在塔里木发现石油几乎失去了信心,无奈地制定了撤出塔里木石油勘探队伍的计划。
就在塔里木成为一块“鸡肋”之际,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
1974年,担任喀什及和田、克州地区地质找矿任务的新疆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二分队在位于昆仑山脉北麓、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和田地区皮山县进行自然硫矿普查评价工作。
9月的一天,当取样钻班用增光十型取样钻机在H32号孔钻至13~21.63米的深灰色泥质粉砂岩时,发现有油花随泥浆泛出。
当时有人猜会不会是油苗?这个猜疑立刻遭到否定。
因为大家知道,新疆石油局曾用万米大钻在塔里木周边打过大量千米深孔,都没有油气显示。
他们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好运,万米大钻打不到的油苗,能让区区10米钻机碰到。
但经过认真鉴别,所见确实是油花。
二分队不敢怠慢,立刻将这一重要情况报告给了大队。
大队指示,立刻新开一孔,以证实这一发现。
于是,二分队于9月16日在H32孔旁新开了H33孔。
结果,钻至10.37~20.93米的深灰色泥质粉砂岩时,发现了和H32孔同样的现象。
油砂样在经过一天的澄淀后,浮起一层原油。
于是,油砂样被迅速送到石油部门化验分析。
结果表明,该样品为凝固点低、含胶质少、包腊少的油苗(即石油露头)。
千千万万的石油人历经千辛万苦,转战几十年,苦苦寻觅却不见踪影,不计其数的千米孔、万米孔打不到的宝贝油苗,竟然在不经意间,被找硫磺的地质队用区区10米钻机撞到了。
克拉玛依概况

克拉玛依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是我国解放后于1955年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译音,得名于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地,现为克拉玛依市区东角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出油,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
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开发由新疆油田公司承担,故通常意义上的新疆油田就是克拉玛依油田。
油田简介克拉玛油田即新疆油田,其勘探开发单位新疆油田公司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准噶尔盆地及其外围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集输、销售等业务。
因其位于克拉玛依地区,习惯把新疆油田称为克拉玛依油田。
新疆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大油田,原油产量居中国陆上油田第四位、连续25年保持稳定增长,累计产油2亿多吨。
2002年原油年产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预测石油资源总量为86亿吨,天然气为2.1万亿立方米,目前石油探明率仅为21.4%,天然气探明率不到3.64%,勘探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今后一个时期,公司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科学经营油田,实施加快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本战略,用5-10年时间,把新疆油田公司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油气生产企业;到本世纪中叶,油田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把新疆油田建设成为具有创造力、竞争力、生命力的世纪油田。
新疆油田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四个大庆”战略任务中的新疆大庆,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
发展历程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属地级市。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昔日的戈壁荒滩,已建成为一个具有勘探、钻井、采油、输油、炼油、建筑、运输、机修制造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石油工业生产基地和科研、文教卫生、商业贸易、公共事业基本配套的石油工业新城。
早期上早已记载过当地的“黑油山”。
1951年中苏石油公司开始普查勘探。
1955年获工业油气流。
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及其分布特征

文章编号 :0253 - 9985 (2004) 03 - 0300 - 04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及其分布特征徐向华1 ,2 ,周庆凡2 ,张玲2(1.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100083 ; 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摘要 :油气储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成果之一 。
油气储量的增长 、变化和分布规律是对一个盆地勘探历程和未来油气勘探 潜力的综合反映 。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油气储量持续不断地增长 。
截止到 2001 年底 ,塔里木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 38 ×108 t ,天然气地质储量6 131. 95 ×108 m 3 。
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探 明程度分别为 4. 65 %及 5. 39 % ,探明程度较低 ,依然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
塔里木盆地已发现的油气田 ,以中型油田 和大型气田为主 ,油田的储量丰度为低 - 中丰度 ,气田的储量丰度以中 - 高丰度为主 。
塔里木盆地已获油气地质储量在构造单元和层位上呈明显的不均一性 。
已发现的石油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沙雅隆起和卡塔克隆起 ,分布层位主要为奥陶 系 、石炭系 、三叠系和第三系 ;已获天然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库车凹陷 ,分布层位主要为白垩系和第三系 。
关键词 :油气储量 ;分布特征 ;储量规模 ;储量丰度 中图分类号 : T E15文献标识码 :AOil and ga s reserv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T arim b a s inXu Xianghua1 ,2Zhou Qingfan2Zhang Ling2(1. C hina University o f Mining and Te chnology , Beijing ; 2.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 S I NO P EC , Beijing )Abstract :Oil/ gas reserves is one of the im portant achievem ents got in petroleum ex pl orati on. G rowth , change and distributi on pattern of reserves com 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ex pl orati on history and future ex pl orati on potential of a basin. Ex pl orati on in T arim basin has entered into a new devel opment stage since the middle of 1980’s ,and oil and gas reserves have been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By the end of 2001 ,cumulative proved oil and gas reserves in place had reached 538 milli on tons and 6131195 billi on m 3,respectively ,in T arim basin. Ex pl orati on degree of both oil and gas are l ow (4165 % and 5139 % ,respectively ) ,indicating that there are still large petroleum ex pl orati on potentials. The discoveries in T arim basin are m ainly of m edium oil fields and large gas fields , and the abundance of oil fiel ds ranges from l ow to m edium ,while that of the gasfields ranges from m edium to high. Distributi on of reserve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discovered is signi ficantly uneven in vari ous structural units and horiz ons. The proved oil reserves in place are m 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Ordovician ,C arboni ferous ,Triassic and T ertiary in Shaya and K atake upli fts ,while the proved gas reserves in place are m 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 retaceous and T ertiary in K uqa depressi on.K ey w ords :oil and g as reserves ; d istribu tion characteristics ; r eserves scale ;abund ance of reserves克拉构造的沙参 2 井于井深 5 391m 钻获奥陶系高 产油气流后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才逐步走上 不断扩大新领域 、新层系的历程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及下属单位概况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概况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基础上,于1998年7月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目前也是集石油天然气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综合性国家控股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149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达3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及科研设计院所等企事业单位100余家。
主要包括大庆、辽河、新疆、四川等13个大中型油气田企业,吉化集团、抚顺石化、大连石化、兰州炼化等16个大中型石油化工企业,中国石油销售总公司等20个地区和省、市、自治区石油公司,以及一批管道运输、技术服务、施工作业、对外工程和进出口贸易等企业。
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建设、油气储运及销售、油气综合利用和与油气共生及钻遇的其他矿藏开采经营业务;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化肥、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经营业务;原油、天然气、成品油和石油化工等产品的储运、营销和进出口业务;与石油、石化业务相关的技术、材料、设备的进出口,对外工程承包、招标采购、劳务输出等业务,并在国内外开展投融资业务。
可在经国家批准的国内特定区域内与外国公司合作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在国外开展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国内外石油石化合资合作业务。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立足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努力为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继续实施以下五大战略:整体发展战略,持续重组战略,低成本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
力争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建设成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拥有高素质人才,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在21世纪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进入世界大石油公司前列。
中国各大油田信息汇总(一)

中国各大油田信息汇总(一)一、辽河油田1、企业简介辽河油田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属的骨干企业,全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
总部坐落在辽宁省盘锦市,地跨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市(地)、34个县(旗)。
目前年原油生产能力1000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7亿立方米,形成了油气业务突出,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燃气利用、炼油化工、生产辅助和多种经营等各项业务协调发展的格局。
1955年,辽河盆地开始进行地质普查,1964年钻成第一口探井,1966年钻探的辽6井获工业油气流,1967年3月大庆派来一支队伍进行勘探开发,称“大庆六七三厂”。
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大规模勘探开发。
企业开始名称为“三二二油田”,1973年改称为辽河石油勘探局或辽河油田。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建成锦州、欢喜岭、曙光、兴隆台、高升、茨榆坨、沈阳等10个骨干生产基地,投入开发34个油(气)田。
1986年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三大油田。
1995年原油产量达到155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截至目前,累计生产原油4亿多吨、天然气800多亿立方米,为国家经济建设、能源安全和地方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国有骨干企业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价值。
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2、组织结构3、主营业务辽河油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双千”企业目标和“33343”发展思路,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推动整体协调发展,形成油气核心业务突出,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燃气利用、多种经营、矿区服务等各项业务协调发展的格局。
勘探开发:按照“深化坳陷陆上、加快滩海、突破外围、拓展新区”勘探部署原则,大力开展潜山和岩性油气藏勘探,积极推广应用适用勘探新技术,先后发现大民屯凹陷潜山、兴隆台潜山等多个规模储量。
深化老区滚动勘探开发,加强油藏评价,使原油产量千万吨稳产24年。
11月1日至21日公司发生事件及高危作业督查通报

管理人员未仔细观察游泳人员动向,未及时制止其进入深水区。
未遂事件
高危作业督查情况
本周对三区小高层现场、石化厂、喀什油气运行中心、电 力工程部、仪表运行维护工程部的高危作业现场进行抽查,与
现场人员沟通,了解领导关注情况,对作业人员资质、风险识
别、安全措施的落实等方面进行督查,发现部分高危作业与网 上公示的情况不一致,各单位领导对高危作业的关注不足。
高危作业督查情况
应关注
属地单位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领导 三区小高层三标段 石化厂合成 喀什油气运行中心末站 电力工程部发电车间 仪表运行维护工程部 小高层建设 压力表引管补焊 暖气管线改造 4号余热锅炉平台改造 建废料库 高处、吊装 动火、临时用电 动火、临时用电 动火、临时用电 动火、高处、临时用电 无 无 无
交通事故
11月21日18:00, 电力工程部大北项目部塔运司值班车(新M-65231)
完成巡检任务返回途中,由于正在下雪,迎面一辆轿车侧滑,造成两车碰幢。 乘坐值班车的员工吴某左腿髋部骨折,头部擦伤。塔运司值班司机胸腔轻微
积液。
生产事件
1、11月1日20:30,工程项目管理部管理的“塔西南基地文
化健身广场配套改造工程(二标段)”项目,在体育馆东北角
常后,进行连锁复位操作,然后停止再用机,完成倒机操
作)。 由于两单位原因分析都是周五上午才上报,因此需要公 司专业部门下来进一步分析确认事件原因,避免类似事件发 生。
设备事件
012第一章 油气藏中流体(第二节)

指油层条件下原油的粘度;无*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五、稠油的成因和化学组成特征
稠油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稠油和次生稠油。
(一)原生稠油
原生稠油指未遭受过生物降解、水洗、氧化等作用的 稠油,国内已发现的原生稠油主要有膏盐环境形成的高硫 稠油,典型实例为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的高硫稠油。已发现 的原生稠油基本上属于未熟一低熟油。原生稠油的形成主 要与生烃母质的生源构成、沉积环境和油气的早期生成等 因素有关。生源构成是指形成原生稠油的生烃母质多以低 等水生生物为主,如藻类、细菌等,这类有机质中不仅含 有丰富的类脂物,具有早期生烃的特点,还含有较丰富的 非烃、沥青质类生物有机大分子,非烃、沥青质类化合物 均为含硫、氮、氧等杂原子的化合物组成复杂,分子量较 高。
表1—6我国一些凝析油正构烷烃分布特征(据 徐永昌,1994修改)
地区 东濮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 济阳坳陷
井号 文12 文31 任6
任4
兔1 中24 中23 川46 川43 胜坨10-8
层位 Es2 Es4 P
P
P Tr Tr J1z J1z E
主峰碳数 nC12 nC9 nC9
nC7
nC9 nC9 nC8 nC10 nC9 nC6
上第三系都有分布。
表1-4 我国凝析油和轻质油分布简表(据 徐永昌,1994)
地区或井号 塔里木柯克亚 塔里木沙雅 准噶尔夏子街 鄂尔多斯胜利井 四川盆地中坝
产出层位 Nx ∈-O T2 P1 T2-3
产出深度(m) 3200-3900 5300 1500 3900
四川盆地八角场
J1-3
东濮文留
Es
由于原生稠油主要形成于有机质演化的未成熟一低成 熟阶段,有机质演化程度较低,因此化学组成保留了较多 的非烃、沥青质类化合物,原油的高密度特点主要与高非
深海石油大战

深海石油大战作者:暂无来源:《国企管理·石油经理人》 2019年第2期1897 年,美国人威廉姆斯在加里福利亚距海岸200 多米处建造了一座与海岸相垂直的栈桥,把钻机和井架等设备放在栈桥上面进行钻井作业。
这种在海岸搭建木头平台和栈桥的方式基本上是陆地的延伸,与陆地钻井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虽然业内一般以此为世界海洋石油开发的起源,但现代海洋石油工业的真正起步还要从美国墨西哥湾第一桶油的故事谈起。
绝境的曙光20 世纪40 年代,几乎所有好的钻探点都被石油巨头垄断,小型石油开采商越来越难以在行业内求存。
为了求生,石油商人不得不向外拓展,企图寻找还未被开发过的石油资源。
俄克拉荷马州有一个叫做科尔·麦吉(Kerr-McGee)的独立小公司,它的管理人员根据地质报告推断: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大陆架不过是大陆的延续,因此,如果在大海边的大陆底下发现了石油,肯定也会在海底找到石油。
当时的科尔·麦吉公司正遭到同行的排挤,于是他们决定去海里试试运气。
1938 年,科尔·麦吉公司就开始在阿拉巴马州的墨贝尔湾进行勘探,然而并没有发现值得开采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公司租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密西西比海峡以东50 万亩土地进行勘测。
遗憾的是,这一次勘探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但是这两次水下石油勘探还是为该公司之后再靠近路易斯安那州泰勒伯恩县一片海域的探测积累了经验。
这片海域被土地测量部门划分为几块正方形。
1946 年,科尔·麦吉公司获得了其中28 区和32 区两块土地的石油开采权地质学家在这两个区发现了一个盐丘状的结构,这无疑是给石油勘探者吃了一个定心丸——盐丘就是盐受到挤压,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硬块,石油和天然气被包裹在盐丘内部的各层之间。
在石油勘探过程中,盐丘就是指路明灯。
但是在水下采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46 年,木兰石油公司(M a g n o l i aPetroleum Company)首先在距离岸边16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有可能开采出石油的勘探点。
柯克亚凝析气田积液替喷小产气井复产措施研究

柯克亚凝析气田积液替喷小产气井复产措施研究作者:赵志强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14期赵志强(中国石油集团川庆勘探工程有限公司塔里木二勘测井分公司新疆库尔勒 841600)摘要:柯克亚凝析气田由于勘探初期的无控井喷破坏和近30年的衰竭式开采,地层压力下降迅速,目前压力仅为原始地层压力的1/3,地层反凝析现象严重,气井产能、凝析油含量急剧下降。
由于地层压力较低和反凝析液的堵塞,致使多口气井因低于最小携液气量造成井腔积液、间开或停喷,只能进行间歇替喷生产。
不仅造成大量高压天然气和凝析油燃烧浪费,还存在环境污染。
关键词:衰竭式开采间歇替喷生产油燃烧浪费中图分类号:TE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5(b)-0060-02柯克亚凝析气田由于勘探初期的无控井喷破坏和近30年的衰竭式开采,地层压力下降迅速,目前压力仅为原始地层压力的1/3,地层反凝析现象严重,气井产能、凝析油含量急剧下降。
由于地层压力较低和反凝析液的堵塞,致使多口气井因低于最小携液气量造成井腔积液、间开或停喷,只能进行间歇替喷生产。
不仅造成大量高压天然气和凝析油燃烧浪费,还存在环境污染。
为使这些井恢复产能,减少高压天然气的放空燃烧浪费。
通过对积液替喷小产气井的生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柯克亚凝析气田成熟的气举采油工艺,精心优选了积液替喷小产气井间歇气举调整方案,根据方案,在柯331井取得间歇气举试验成功。
积液替喷小产气井间歇气举的成功实施,不仅减少了气田高压天然气的放空浪费,同时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依据。
1 柯克亚凝析气田高压气井生产现状1.1 高压气井生产现状由于地层压力较低和反凝析液的堵塞,致使多口气井因低于最小携液气量造成井腔积液、停喷或接近和已无法进入现有的气井流程生产的困难局面。
其中;14口气井进大罐或低压流程生产,14口气井间歇替喷生产,仅有15口气井尚能正常连续生产。
塔里木盆地柯克亚凝析气田地层划分与对比

119别划分为X51、X52层组和X71、X72层组。
本文研究的气藏位于新近系西河甫组X42层组。
X42砂组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相,以河道和堤岸两种沉积亚相的砂体为主要砂体类型。
岩性主要为厚层棕褐色、浅褐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及褐色、灰褐色细砂岩,夹中厚层棕褐色砂质泥岩与泥岩。
粉砂岩接触面确定为西四二底界面。
建立典型井综合柱120②建立骨架对比剖面及辅助对比剖面。
首先建立过典型井的骨架对比剖面,然后建立辅助剖面时以骨架对比剖面为基础向两侧展开建立辅助对比剖面以控制全区。
③选择对比曲线。
选用自然电位SP和自然伽马GR 曲线作为主要对比曲线,地层真电阻率RT曲线为辅助曲线。
④利用标志层划分西四二底界面,按岩性和厚度比例进行单井小层划分和井间对比。
⑤建立地层对比成果图表。
3.小层划分对比结果(1)小层划分结果本次研究小层由老到新划分的结果依次为:①X42-9:该小层自然伽马曲线整体呈齿形。
该层岩性分为三部分,底部岩性为细粉砂岩,中部为夹薄层泥岩的细粉砂岩,顶部是粉砂质泥岩,粒度整体呈正韵律。
底部以细粉砂岩与X51顶部泥岩分别对应的自然伽马低值、高值分界点以及自然电位曲线半幅点为底界面,顶部以泥岩与X42-8底部泥质砂岩分别对应的自然伽马曲线高值和较低值分界点以及自然电位曲线半幅点为顶界面。
②X42-8:该小层分为以粉砂质泥岩夹薄层泥岩为主的顶部及底部泥质砂岩夹薄层粉砂质泥岩。
顶部以泥岩与X42-7底部的泥质砂岩分别对应的自然伽马曲线高值和较低值分界线为顶界面。
③X42-7:该小层顶部岩性为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砂岩,底部以泥质砂岩夹粉砂质泥岩为主。
顶部的粉砂质泥岩与X42-6底部泥质细砂岩分别对应的自然伽马曲线高值与较低值分界线为顶界面。
④X42-6:该小层为粉砂质泥岩与夹泥岩的泥质细砂岩互层。
顶部以粉砂质泥岩与X42-5底部的泥质细砂岩分别对应的自然伽马曲线高值和较低值的分界线为顶界面。
⑤X42-5:该小层岩性为泥质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
20世纪90年代吐哈盆地石油勘探开发结果与预期目标不一的原因探析

20世纪90年代吐哈盆地石油勘探开发结果与预期目标不一的原因探析李玉琪;张旋【摘要】对吐哈盆地在“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期间的计划目标与实际石油勘探开发结果差异较大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对盆地地质条件认识不足以及相应技术发展的完善程度不够是造成差异的两个主要原因;另外,针对吐哈盆地的具体情况,还应从油气生成原因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23)001【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吐哈盆地;石油勘探;预期目标;实际结果;差异;油气成因【作者】李玉琪;张旋【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史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史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0 引言吐鲁番—哈密盆地(简称吐哈盆地)位于新疆中部,西南与准噶尔盆地相邻,西北与塔里木盆地相邻,是新疆第三大含油气沉积盆地。
吐哈盆地的早期地质勘探基本上与我国其他地区在同一时期开始,但真正的油气开发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步上正轨。
或许是由于盆地内一些早期油田良好的油气表现,在整个90年代的大规模开发中,吐哈盆地石油开发提出的预期目标是比较高的,但实际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本文梳理了吐哈盆地的勘探过程,详细列出了在90年代开发过程中的预期目标和实际结果的数据比较,并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
1 吐哈盆地前期的石油勘探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俄国地质学家奥布鲁契夫在新疆进行地质调查,拉开了中外地质学者对吐哈盆地进行地质勘探的序幕。
此后半个世纪,英国人斯坦因、我国地质学家黄文弼等先后进入吐哈盆地进行了地质及资源调查。
但直到1946年,吐哈盆地的地质调查都停留在综合性考察上,并没有对石油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勘探。
新中国成立后,吐哈盆地石油地质调查被列入国家计划,吐哈盆地真正意义上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始了。
当时的燃料工业部多次组建地质勘探队进入吐哈盆地进行地质详查,勘察到36个地质构造和9个潜伏构造,在7个构造上见到油气显示,先后发现胜金口和七克台两个小油田,证实了吐哈盆地是一个具备工业勘探价值的含油气盆地。
塔西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勘探突破新领域:r寒武系白云岩

塔西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勘探突破新领域:r寒武系白云岩肖冰清;曹淑娟;邬光辉【摘要】The recent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southwest of Tarim Basin is concentrated on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s, but the exploration effect is not idea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rilling and the key element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different exploration strata in the study area were evaluated.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s are underdevel-oped, and the hydrocarbon is poorly packed according to the oil and gas shows. Cambrian has a large-scale petroleum potential of self-generated and self-stored reservoir. Cambrian hydrocarbon source is abundant, and the middle-lower Cambrian dolomite reservoir is superior to the Ordovician limestone, and the salt cap layer is extensively developed with few faults involved. On the north slope of the paleo-uplift, especially in Hetianhe gas field and its periphery, it is expect-ed to get a new oil and gas breakthough in the middle-lower Cambrian dolomite.%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近期勘探方向集中在奥陶系的碳酸盐岩,但成效不大,勘探也陷入迟滞.基于钻井解剖及成藏关键要素分析认为:塔西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不仅储层欠发育,而且油气充注欠佳;中下寒武统白云岩储层优于奥陶系石灰岩储层,而且盐膏层盖层发育,基底卷入断裂欠发育,盐下油气保存条件较优越,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的寒武系自生自储油气藏;塔西南古隆起北斜坡长期稳定发育的古构造是勘探突破的主攻方向,和田河气田周缘的古隆起斜坡区中下寒武统成藏条件优越,有望获得新的大发现.【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7(022)002【总页数】8页(P17-24)【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古隆起;寒武纪;白云岩;储层;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勘探领域【作者】肖冰清;曹淑娟;邬光辉【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桂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海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近年来,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成效显著,深层勘探不断获得新发现[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克亚油田发现始末
作者:徐纯
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17期
30年前发现的柯克亚油田拉开了塔里木大规模石油勘探的恢弘序幕。
随后,塔北、塔中、塔南多处开花,一孔接一孔的油井、气井被打出,一个接一个的油田被发现……中国人的目光转向了塔里木,世界的目光转向了塔里木。
小钻机的戏剧性发现
根据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浩瀚的塔里木盆地有很好的成油条件。
从20世纪50年代起,石油部所属的勘探队伍就开始沿塔里木周边开孔打钻,开展了大量的石油普查工作。
遗憾的是,除了发现位于塔里木北缘的依奇克里克小油田外,久久没有新的突破。
在这种情况下,勘探队恍惚了,动摇了,对在塔里木发现石油几乎失去了信心,无奈地制定了撤出塔里木石油勘探队伍的计划。
就在塔里木成为一块“鸡肋”之际,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
1974年,担任喀什及和田、克州地区地质找矿任务的新疆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二分队在位于昆仑山脉北麓、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和田地区皮山县进行自然硫矿普查评价工作。
9月的一
天,当取样钻班用增光十型取样钻机在H32号孔钻至13~21.63米的深灰色泥质粉砂岩时,发现有油花随泥浆泛出。
当时有人猜会不会是油苗?这个猜疑立刻遭到否定。
因为大家知道,新疆石油局曾用万米大钻在塔里木周边打过大量千米深孔,都没有油气显示。
他们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好运,万米大钻打不到的油苗,能让区区10米钻机碰到。
但经过认真鉴别,所见确实是油花。
二分队不敢怠慢,立刻将这一重要情况报告给了大队。
大队指示,立刻新开一孔,以证实这一发现。
于是,二分队于9月16日在H32孔旁新开了H33孔。
结果,钻至10.37~20.93米的深灰色泥质粉砂岩时,发现了和H32孔同样的现象。
油砂样在经过一天的澄淀后,浮起一层原油。
于是,油砂样被迅速送到石油部门化验分析。
结果表明,该样品为凝固点低、含胶质少、包腊少的油苗(即石油露头)。
千千万万的石油人历经千辛万苦,转战几十年,苦苦寻觅却不见踪影,不计其数的千米孔、万米孔打不到的宝贝油苗,竟然在不经意间,被找硫磺的地质队用区区10米钻机撞到了。
好事做到底
塔里木盆地南缘玉力群地区发现油苗的消息令石油部门极其振奋,使他们对在塔里木盆地发现大油田重新燃起了希望。
但为慎重起见,还需要对油苗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于是,当时的石化部长康世恩明确指示:由新疆地质局和新疆石油管理局共同组织力量对油苗进行重新验证。
重新验证油苗的任务又理所当然地落到了地质二队的身上,颇有让他们好事做到底的意思。
二队立即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专门队伍,在寒冬腊月奔赴野外,对油苗进行最后的验证。
1975年1月19日,先遣队顶着严寒抵达施工现场。
他们到达时,天已全黑,搭不成帐篷,大家只好就地宿营。
有人睡在铁制的蓄水箱上,有人露宿在雪地上。
天一亮,立刻破冻土、垒锅灶、架帐篷。
饿了,啃几口干馕,渴了,吃几口积雪,紧抓每一秒,为后来的大部队安扎营寨。
大部队和机器、管材一到,立刻安装钻塔。
这次用的是地质队的钻机老大——千米钻。
钻塔有三四十米高,由上百根数米长的大角铁和铁管构成。
当时天寒地冻,北风刺骨,若不戴手套,一抓住那些铁家伙,手就会被沾住。
装塔的人干不了一会儿脸就刺疼欲裂、手脚麻木。
对此,二队人全然不顾,他们争着搬运材料、上架安装……施工现场热火朝天。
井架和钻机安装好后,暂时没有水车拉水,又找不到驮水的牲畜,水供不到现场,就开不了钻。
于是,干部、工人、技术员迅速来到几十米外的河边,凿开厚厚的冰层取水。
他们硬是靠手提肩挑,运足了钻探用水。
2月14日,石油普查孔正式开钻。
在钻探过程中,他们发现用泵水冷却钻具的老方法对含油层的采取率会有影响。
在钻探技术员的建议下,钻机采用了无泵钻进的方法进行钻进,非常有效。
无泵钻进需要勤提钻,工作人员个个累得腰酸腿疼,但他们毫无怨言。
经过日夜奋战,3月上旬,孔深为69.07米的石油普查孔终于完成了。
经验证,该孔在
17.35~23.63米的第四系胶结疏松的泥质粉砂岩和老第三系钙质白云岩基岩中见到了油苗。
随后,他们又在第四系油苗井段下筛管进行了24小时试油,获得少量液体油样。
油苗被再次证实。
于是,大伙隆重地为未来的油田取名“争光油田”。
当然,随后发现的油田并没有用上这个名字,更没有多少人知道H32、H33号孔和石油验证孔是怎么回事,但地质二队历史性的发现和验证工作为塔里木油田的大开发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被载入了中国石油史册。
H32和H33及石油验证孔,成为塔里木石油勘探的丰碑。
遗憾的是,作为第一功勋的石油验证孔,已被岁月和风沙所掩埋。
意外的井喷
玉力群油苗被验证后,新疆石油管理局给地质二队发来贺信,说玉力群地区油苗的发现,为在叶城、皮山一带进行石油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增强了找到新油田的信心和决心。
就在油苗被验证后的当月,国家石油部做出了在玉力群一带开展石油会战的决策。
随后,以新疆石油局政治部主任王奎为组长,时任地质处长的宋汉良为副组长的五人工作组来到玉力群地区,指挥石油会战。
很快,原来在库车一代及北疆的几个石油钻井队被调来,地震、物探、测量等辅助探测队伍也云集到这里,在玉力群构造及附近的柯克亚、固曼、桑珠一带摆开战场,开始石油会战。
作为油苗的发现者,地质二队也参加了石油会战。
刚开始,由于地层松软,岩心钻进时用的泥浆达不到固井作用,动辄出现孔塌、埋钻等事故。
后来发现,石油钻井队遗弃在泥浆坑中的干泥浆,用水泡开后固井效果不错。
但一桶桶地泡、一桶桶地搅速度太慢,供不应求。
为提高效率,分队领导带头跳进泥浆坑,直接用身体搅拌。
于是,大家纷纷跳进坑里,上演了电影中曾经出现过的人体搅泥浆的感人故事。
1977年5月17日,在柯克亚施工的1号井钻进至3700米的深度时,发生井下事故,工人们在按常规处理事故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只听一声巨响,猛烈的高压油气流从井底喷发而出,呼啸着冲天而起,埋藏了数千万年的油气终于爆发出来。
当时,井场上的人被弄得措手不及。
在他们回过神来,确信钻井喷油时,顾不上喜悦庆贺,立刻投入到残酷的压井战斗中。
剧烈的井喷若不及时压住,一旦遇到火花,喷出的油气就会被点燃,井场在瞬间将变成一片火海,酿成机毁人亡的悲剧。
指挥部立刻组成抢险突击队,投入给油井吊装井口(输控装置)的行动。
由于高压油气冲劲太大,被吊车吊到井上的5吨重的井口被冲得东摇西晃。
上去安装井口的突击队员被油气熏倒,后备队员立刻冲上去接着干。
就这样前赴后继地拼搏,井口终于被安上了,井喷得到了控制。
据记载,柯1井井喷日产原油1300多立方米、天然气260万立方米,截至1979年12月23日,前后喷发了两年零七个月,是共和国采油史上日喷出量最高、井下压力最大、喷发时间最长的一口油井。
不仅如此,柯1井喷出的油质很好,晶莹清澈,系中国很少见的凝析油。
柯1井的出油,标志着柯克亚油田的发现。
随后的两年间,2万多石油人继续在这里会战,又陆续打出几十口油气井。
接着,在几十公里之外的泽普县,建成了一座石油城,用柯克亚油田的油气加工成各种石化产品销往喀什、和田和克孜勒苏克尔克孜自治州,支援那里的工农业建设和人民生活。
近年来,天然气被引入各家各户,更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让当地群众直接感受到了柯克亚油田的发现和开发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当然,找到柯克亚油田的最大意义,还在于提供了塔里木盆地确实存在油气田的直接依据,促进了这一地区更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和开发。
于是,几年之后,库车县境内就传来沙参2井喷发的喜讯。
随之,塔中、塔南陆续打出石油,塔里木盆地进入了油气开发的黄金时期。
而渐渐被人们忘却,淡出人们视野的玉力群H32、H33号取样钻孔和油苗验证孔以及矗立在柯克亚荒原上的柯1井纪念碑在默默地述说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那一个个离奇而又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