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运动、静止和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和规律的客观性。
过程与方法: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巧记知识:一个原理、两个概念、两对关系。
一个原理: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两个概念:运动和规律
两对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合作探究】
一.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注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离不开物质。
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注意: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
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4.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运动是无条件的、的和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和。
(2)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3)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论(例如刻舟求剑),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例如飞矢不动)
★5.运动是有规律的
原理:(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按照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的惩罚。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
在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③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提示点拨】(1)规律不等于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为遗传规律。
(2)准确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不是主观的、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或消灭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
想问题,办事情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辩证地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⑤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⑥规律没有好坏之分。
(3)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在行动中必然遭到失败。
因此,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如果认为主观能动性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易错易混】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意识属于社会的,因此意识运动的主体是社会。
()
3、规律是永恒是不变的。
()
4、月球绕着地球转、每天太阳东升西落都是规律。
()
5、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可以驾奴、利用和改造规律。
()
【合作探究】
探究一: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但随着多元文化媒体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缓慢板腔体节奏、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豫剧工作者们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它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展演,经过不断努力,以《梨园春》为代表的影视栏目品牌和以《程婴救孤》为代表的舞台剧品牌先后涌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知识,说明豫剧发展为何能迎来“又一个春天”。
探究二.蝗虫总是成群飞行,但在高速飞行时却不会发生碰撞,这是因为它们的大脑处理电子和化学信号的方式很独特。
受此启发,英国林肯大学的科学家们成功研发出一项能够有效防止车辆碰撞的革命性技术。
据介绍,这种传感器已经被安装在机器人身上进行测试,机器人利用该设备可以确定道路方向以及与外部物体进行交互。
结合材料,分析人们能够发明车辆防碰撞技术的原因。
【当堂检测】
1.之所以要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是因为()
A.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规律是客观的、永恒不变的
C.规律是事物的内在联系,人们难以发现和认识 D.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抗拒性
2.目前冰天雪地的南极曾是温暖的地方。
从南极钻探出来的7000万年前的泥土资料分析,南极在4000万年前曾经有热带雨林生长,并且同澳大利亚是连在一起的。
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 B.山体的运动物理运动
C.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而言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说明:
A.物质能离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B.先有物质,后有运动,运动是物质的产物
C.先有运动,后有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产物 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4、“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这说明()
A、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和永恒的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
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
D、静止是不存在的
5、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观念中运动。
”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
6、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7、“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8、“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9.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0.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11.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B.日出东方 C.新陈代谢 D.万有引力
12.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说明
A.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13.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球已经进入震动模式。
”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也让部分公众产生恐慌情绪。
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
”“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4.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从哲学观点看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③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课后拓展】
1.没有生命的存在就不会有生命的运动,同样,一旦停止了生命运动,生命体就会灭亡。
这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有生有灭,运动也就时有时无B.运动形式可以创造、改变和消灭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2.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
”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与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
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他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下列说法与这首诗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A、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5.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
”这告诉我们()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
6.下列说法正确表达运动与静止关系的是( )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②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③一切皆变,瞬息万变,不可捉摸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7.植被是蓄水防洪的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山川植被遭破坏,遇见暴雨,雨水便会不受阻拦倾泻而下,往往只要数小时就会变成浩浩荡荡的洪水袭来。
这一自然知识说明了()
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②规律是客观的,人无力抵御自然灾害
③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④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8.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B.肯定了物质的运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
9. 克拉底鲁的观点( )
A.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B.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10、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体现了( )
A.绝对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B.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相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11、“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12、“十月原本是南京最美好的季节,可如今雾霾已连续几日萦绕金陵城。
大家还记得上次的蓝天白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么?”昨天一出门,不少南京人就感觉到,眼前一片灰蒙蒙的,遥看远处,看不真切。
同时,空气中还隐约有一阵烟味。
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
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
“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将不复存在。
上述材料说明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④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开源节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慧。
正是这种智慧,使我们能够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努力让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这种智慧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能使客观规律主观化 B.人类能认识和改造规律
C.人类能使自然规律社会化 D.人类对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的把握
15.“在天之变,日月薄蚀。
四十二月日一食。
五(十)六月月亦一食。
食有常数,不在政治。
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
”下列观点与材料所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A.“道法自然”B.“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C.“天行有常”D.“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16.时间都去哪了,能否找到它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懂点事,听些话,让爸妈的笑容漫上脸颊。
时间,或许就在心里,就是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责任,什么才叫一个家……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
等待着懂得的人,去做让时间都感到幸福的事情。
这启示我们()
①明白时间静止的意义能让我们感知亲情的幸福和芬芳
②时间处在绝对运动中,一切皆变,只能在回味中流泪
③时间的长短有无完全由我们自己随意控制
④运动和静止是不可分割的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7.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了。
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树木。
等到人们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
题中材料告诉我们()
A.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18.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列宁指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最绝妙的说明”。
列宁这样的评价是因为这一观点()
A.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B.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C.指出了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D.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19、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存在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哪些哲理?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易混易错】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注意:“唯一特性”不等于“固有属性”)
2.意识属于社会的,因此意识运动的主体是社会。
(注意:意识运动的主题是物质)
3.规律是永恒是不变的。
(注意: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4.月球绕着地球转、每天太阳东升西落都是规律。
(注意:“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
5.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可以驾奴、利用和改造规律。
(注意:可以利用和驾奴,但不能改造规律)
【合作探究】
探究一:[解析]本题的答题范围非常明确,为“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题型属于原因类。
豫剧发展为何能迎来“又一个春天”,需要根据材料中豫剧的发展措施进行准确理解和分析,对应其发展措施分析体现的哲学道理。
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引入市场机制,尊重和遵循规律;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答案]①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豫剧工作者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豫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②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豫剧工作者引入市场机制,融入其他艺术元素(或:尊重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拓展了豫剧的发展空间。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豫剧工作者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努力,打造了一大批豫剧精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促进豫剧的良性发展。
探究二:【答案】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能够发明车辆防碰撞技术,是按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车辆防碰撞技术的发明,正是人们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的结果。
课堂练习
1-5 DADBB 6-10 CABCA 11-14 BAAC
课后拓展
1-5 DCCDC 6-10 DDBAC 11-14 CCAD
15[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只有C项符合题意。
16[答案]C[解析]材料引导人们去反思在时间流逝中的家庭亲情问题,启示人们不能让亲情随时间的流逝而流逝,要把握每时每刻的感悟,创造和享受亲情,①④符合题意。
②否定了相对静止,且不符合题意指向。
③夸大了主观因素的作用。
17[答案]D[解析]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所以A项是错误的。
B、C两项本身虽然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所以不选。
古楼兰现象表明,蔑视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
所以选D。
18[答案]D[解析]列宁的观点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D正确;其余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19、【解析】本题为限制型问答题,要求在哲学的辩证唯物论范围内回答。
材料设置了从古代到现代,
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由古代对自然的顶礼膜拜,到近代人主宰自然,再到现代人认为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些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
【答案】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
③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