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_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_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_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过程教学导入:问题:古老的《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想一想,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它表明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框去探究物质的世界是以什么样的状态而存在的。

总结: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出示问题:1、什么是运动2、运动和物质什么关系?和展示春夏秋冬的变化。

问题:这是不是运动?总结: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

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问题:故事中的人物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总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出示问题:慧能的论述问题: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各种运动的主体,总结:各种运动的主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阶段总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教师过度:整个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那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呢?展示:王夫之的名言: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通用3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通用3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通用3篇)熟悉运动把握规律篇1【教学设计】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其次框《熟悉运动把握规律》一、教材分析《熟悉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二、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2.力量目标:熬炼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培育同学正确熟悉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根据客观规律办事的力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同学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肯定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加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士气和信念,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开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具体。

老师指导同学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五、教学方法1.老师启发、引导,同学自主阅读、思索,争论、沟通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怀疑→情境导入、展现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预备1.同学的学习预备:课前预习2.老师的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长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支配: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怀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现目标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头今日的学习:熟悉运动把握规律。

多媒体展现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老师活动:指导同学阅读课本第3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索所提问题。

高中政治最新教材必修四《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高中政治最新教材必修四《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必修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一、教学分析(一)内容分析: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内容,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

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教情分析1、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特拟定本案。

(1)知识与技能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把漫画、视频等课件展示给学生,通过情景剧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悟。

①情境唤起法: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有趣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带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③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漫画、文字材料、视频等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增强直观感。

④合作探究法:分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突显,生生之间的思维得到融合、交叉、提炼和升华。

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教学反思一、内容简介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1、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结合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二)教材内容1、概念:规律2、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规律含义;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二)能力目标:从具体事例归纳哲学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按客观规律办事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二)难点:规律含义学情教法分析(一)学情现状:高二学生尽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感性认识较多,还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缺乏生活经历的积累和总结。

因此,教学中宜从具体事例、现象入手。

(二)教法指导: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体验,师生互动来促使学生思考分析。

二、反思——成功之处1、普通班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刚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讲课节奏比较慢,因此减少了本节课的容量。

以此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课时只学习本框第二目《认识规律》部分。

事实证明,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抽象的哲学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减轻了对哲学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2、运用生活化的例子和典型的事例分析问题,因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绝大部分学生听讲很认真,师生的配合、互动也很好。

比如在方法论学习时,我拿了一张报纸,问同学们,报纸怎么撕会比较整齐。

当一份报纸在学生面前撕开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比小故事要好很多。

通过这个环节导出“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的结论,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儿,也能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三、反思——不足之处1、在本课中设置的例子过多,分别有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价值规律、守株待兔、永动机、不劳而获、要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过度捕鱼休渔期、斧斤以时入山林、三峡水坝、西气东输、宿命论等等。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j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j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运动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理解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运动规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介绍运动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重要性。

3. 讲解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原理。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运动规律的应用题目,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有关运动规律的应用案例,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运动概念和运动规律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分析、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收集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运动现象和运动规律的应用案例。

2. 相关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3. 实际运动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运动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高中思想政治_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_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学设计(必修3第八课第二框)(一)教材分析:教材使用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本框题由两个目题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

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的把握马克思哲学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学情分析:经过1-4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从思想上坚信世界是物质的,对哲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其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了思维的优势地位,具备了运用观察、实践、讨论、阅读等方法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这些都为本框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了形式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普遍提高了对政治科的学习兴趣,克服了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得出结论。

(三)设计思想: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启发式教学原则,立足“共享式”师生关系,采用“讲授、提问、点拨、讨论、演示”等多种方法,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典型现象入手,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激学导思——设疑探究引议释疑——迁移拓展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的探究、讨论问题,使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

1、在教学理念上,本课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导向,以学生“成功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依托,立足“共享式”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成为师生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平台。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思路】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为指导,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典型材料,创设情境,采用“讲授、提问、点拨、讨论、演示”等多种方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学导思——设疑探究引议释疑——迁移拓展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问题,使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

一、课标要求及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分析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通过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世界观上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教学内容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2.本框题分析论证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和利用的;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出发点。

因此,本课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本节课我将通过两条逻辑线索进行分析。

第一条通过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概括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这条线索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二条通过分析规律,得出规律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4.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及反思

4.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及反思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及人与规律的关系教学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之前的知识虽然能感受到物质的运动,但是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五、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运动的含义。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犯怎样的错误4.规律的含义及特性5.规律的客观性对于我们的要求导入:歌曲《山不转水转》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新授:【探究一】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1、哲学上的运动是什么意思?2、运动和物质有何关系?3、世界上有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4、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总结:(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总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然而,实际生活中有人却不这样认为。

课件显示:惠能的观点;刻舟求剑的故事。

1、刻舟求剑2、《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提问:这两个人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各犯了什么错误?*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惠能的观点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刻舟求剑者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

这两个观点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都是错误的。

(3)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综上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初中物理认识运动反思教案

初中物理认识运动反思教案

一、教学反思在本次初中物理“认识运动”的教学中,我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生活实例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在本次教学中,我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解了机械运动的概念,然后介绍了运动的特性,最后阐述了参照物和质点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但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如参照物的选取和质点的条件,讲解不够详细,导致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我要详细讲解,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阐述,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同时,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将难点内容放在前面讲解,以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2. 教学方法运用方面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解、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自己在提问和讨论环节的组织不够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提问和讨论环节的组织,提前准备好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3. 实践环节设计方面在本次教学中,我安排了几个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实例的分析不够深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增加一些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教学评价方面在本次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评价,但发现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口头表扬和批评为主,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的评价。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丰富评价方式,除了口头表扬和批评外,还可以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二课 2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课 2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运动,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物质观,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运动的观点,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相关实物,如风车、水波等,用于教室演示。

3. 准备一些有趣的动态图片或视频,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4. 安置学生预习任务,提前思考一些关于运动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学生课间活动、学校运动会、春游活动等。

2. 提问:这些活动有什么共同特点?3. 引导学生总结: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4. 引出课题:运动的规律性。

(二)新课教学1. 讲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提问:运动和物质的干系是什么?3.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4. 讲解: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5. 提问:规律具有什么特点?6. 学生讨论:举例说明规律的特点。

7. 教师总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 讲解: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9. 提问:规律是否具有主观性?10. 学生回答: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1. 教师引导: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认识了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三)教室互动1. 教师提问: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规律现象。

2.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3. 教师提问:如何认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请举例说明。

4. 学生讨论,回答。

5. 教师总结并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认识规律和物质的干系?7.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我首先想说一下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原来是打算把这一个框题都讲完的,但是在理科班试了一下,发觉操作起来特别困难,而且速度过快。

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

最后就决定只讲完第—局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法。

我觉得我的讲解还是细致到位的,但是时间上有些前松后紧。

对学生的启发也不是很到位,这也是我一直比拟欠缺的能力,还要向组内同行多多学习。

课后,政治组大组长张蔚莹老师,高二备课组黄茹老师,许红朝老师。

高三年级备课组长谢静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大家十分中肯的指出了这节课的亮点以及需要改良的地方。

大家一致认为要考虑到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对初学哲学的学生有肯定难度,因此要利用预习导读提钢,让学生在梳理知识体系、系统地把握知识内在联系过程中发觉问题,由“无疑——有疑〞到课堂中的“析疑——释疑〞,使不同的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听课,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要通过小组合作方法,注意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引导他们自主的分析问题,而不是急着展示答案。

这样做不仅贯彻了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开展〞理念,也可以锻炼培养了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所需不断转换角色,不仅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而且适当“退位〞让学生操纵课堂,满足了学生感受“成功〞的心理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可以援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公平、和谐气氛中,教师启发性的“循循诱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成为师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效载体,“教学相长〞才能得以完成。

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会尽量克服。

期望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授课时间:2022、11、28班级:高二〔1〕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以及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高中思想政治_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_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感悟我国立足于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按规律办事,为人民造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趣教学【课时安排】 1学时【课前准备】依据《成长资源》完成知识梳理部分;鼓励对探究活动作初步思考。

【讲授新课】★温故展示:(上节内容升华体验,构建知识体系。

)1.一个概念:什么是物质?唯一特性?2.一个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教师总结展示知识体系图片)★知新探究: (展示神八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视频,导入新课)问:有何感想?成功的根本原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自主探究一:(展示生活中各种运动形式图片)问:图片说明什么问题?(分组讨论,学生展示,教师总结)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呢?2.什么是运动注意:哲学所说的运动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合作探究一:(展示想一想图片,学生思考,然后展示运动能否离开物质图片,学生回答,教师展示总结物质与运动关系图片。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运动←→形而上学②物质←→唯心主义过渡:世界上有没有静止的事物?(学生讨论举例回答,老师总结展示静止含义图片。

)4.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一、教学过程简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一:导入新课(一)复习回顾:1、什么是物质?2、世界是物质性:(二)小组比赛:要求:1、分别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去寻找动态的世界。

2、联系学过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3、小组互相合作。

学生回答;小组讨论,寻找动态的世界,积极发言1、承上启下,巩固知识;2、从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3、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4、导入新课题:物质是运动的;步骤二:突破重点:物质和1、探究活动:说说有哪些成语、诗歌、谚语、俗语等说明了万事万物都是处于运动中的?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有没有离开运动的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推选小组代表来回答1、锻炼学生的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2、知识目标: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现象?有没有离开物质现象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怎么样的关系呢?教师点评(1)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步骤三:化解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1)展示图片“大雁塔”、“故宫”。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2、(1)展示图片“刘德华”运动静止图;(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的一生从幼年到1、学生议论回答总结得出相对静止的含义2、学生欣赏图片,讨论总结归纳出: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1、让学生实际生活中探究哲理,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形成关注实际的习惯;2、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3、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相对静止的两层含老年,是怎么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义。

(2)帮助学生掌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①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范本)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范本)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教师‎:‎同学们上课‎!上课前老‎师想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西游记‎》呀?那么‎《西游记‎》里谁最厉‎害?学生‎有的说唐僧‎、沙僧、还‎有说猪八戒‎、但大多数‎说孙悟空。

‎教师:‎老师‎也认为孙悟‎空最厉害,‎因为他会7‎2变。

这时‎老师想起了‎一个歇后语‎想让同学‎们猜猜:‎孙猴‎子的脸,下‎一句是什么‎?学生:‎略‎教师:‎正‎确答案是说‎变就变。

那‎么老师感觉‎哈尔滨最近‎的天气也像‎孙猴子的脸‎,是说变‎就变。

前一‎阵连着几天‎高温,让大‎家非常难耐‎,大家都想‎如果下场雨‎多好;可是‎没过几天,‎又开始连下‎几天的暴雨‎,天一直不‎晴,这时大‎家又想如果‎天晴有太阳‎多好,可是‎我们能决定‎天气的变化‎吗?天气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吗?天气的‎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什么‎?学生:‎略‎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因此我‎们是不能决‎定天气的变‎化的,天气‎也不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

天‎气的变化属‎于自然现象‎,体现了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我‎们改变不了‎自然界,因‎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那么世界是‎怎么变化的‎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规律呢?下‎面我们一同‎学习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讲授新课】‎‎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以及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图片一‎:‎宇宙天体的‎运动;四季‎的更替;‎问题一:‎斗转‎星移,四季‎更替说明了‎自然界处于‎什么样状态‎?图片‎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问题‎二:‎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明‎了人类社会‎处于什么样‎状态?‎图片三:‎人类‎思维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问题三:‎人‎类思维的发‎展说明了人‎类思维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教‎师:‎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思‎维都处于运‎动的状态,‎因此我们说‎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反思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反思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一、如何安排一节课的容量不要一味的按教材来决定课堂容量,应根据知识点的多少、难易和学生的基础等决定一节课的容量。

就如“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如果按教材安排则课堂容量太大,如果安排两节课的课时,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也有足够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不能仅为了讲解知识点,而应该把握住三维目标。

二、教师的课堂语言上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千锤百炼”,不应使用口头禅(我自己就总是习惯说“是吧”)课堂语言要精炼,教师应力求使用诗一样美的语言,而口头禅会让语言的美感骤减。

这一点在实际的操作中难度相当大,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因此,想要改,要决心要毅力;二是教师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要富有针对性;三是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用多样化的表扬语,不要表扬每一个人都只用“很好”,同时教师要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学生的答题要点以及进行适当的补充。

语言也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让人如痴如醉、如饮甘醇,运用不好,平淡如水。

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一是教师要做大量周密的课前安排,如分好组,明确各组的课前准备任务,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想要说,有说的。

二是在课堂中,教师的情感应该像一首动听的歌曲,时而舒缓,时而激昂,如一节课都波澜不惊,课堂会变得沉闷,如一直都激情四射,学生就会疲惫,如果把一节课比喻成一首大合唱,教师就是指挥家,对一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如何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素材,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了海南本地资源,比如海南的传统文化,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等等,让当地的学生很有共鸣,课堂氛围活跃,实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次课堂教学活动中,以上四点都是我做得不好的地方,除此之外,我的不足还有很多,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善于反思,我的教学工作才会做得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一: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1、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包括两部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往往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容易疲劳,从而造成注意力下降。

2、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

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快下课时,学生们又提出不理解绝对运动,原因是和物理所讲的运动不一样。

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哲学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哲学是其它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在讲哲学时要了解学生业已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讲好哲学知识。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辩证关系理解。

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反思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1、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

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快下课时,学生们又提出不理解绝对运动,原因是和物理所讲的运动不一样。

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哲学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哲学是其它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在讲哲学时要了解学生业已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讲好哲学知识。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辩证关系理解。

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问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3、讨论辨析这一环节完成的不充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所以一下课就有听课的老师说最出彩的两条河一条河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4、课件设计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往往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容易疲劳,从而造成注意力下降,影响教学实效。

在这次教学中课件不够合理,设计的ppt页面过多,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的落实。

一般一节课课件最多不能超过15个页面,多了学生视觉容易疲劳,关键知识点无法有效记忆。

5、在本课中设置的活动过多,分别有小组比赛、探究活动、讨论、探究活动检测、构建知识
框架、感悟人生等活动,以至于学生疲于奔命,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少,影响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反思三: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本课先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手,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