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
这反映了秦朝()A.劳动力极其缺乏B.社会等级森严C.徭役比较繁重D.厉行抑商政策,不能得出当时劳动力缺乏,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等级问题,故B项错误;秦始皇让“贾人”服徭役是其抑商政策的表现,而不是因为徭役繁重才让“贾人”“充征(服徭役)或戍边”,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汉文帝时,算赋(汉朝对成年人所征的人头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
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
上述措施()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减轻赋税的政策,无法反映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间工商业,故C项错误;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的是唐朝两税法,故D项错误。
3.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
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
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
这说明汉朝()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沉重赋税对农民的压迫使农民生活困苦,故B项正确。
4.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其中调用丝、绢、棉、麻上缴;当时生产丝帛的地区遍及全国,丝帛还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
这反映了()A.均田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B.南北方丝织业水平趋向平衡C.社会环境影响到了经济形态D.农民赋役负担依然十分沉重,且“均田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租调制下丝帛的实物货币功能,与丝织业水平无关,故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商品经济发展缓慢,货币流通性差,这种状况下农民以物易物、以物缴税的现象较为普遍,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当时流行用丝帛上缴赋税,并未涉及上缴量的多少,无法推知农民负担如何,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曹丕定都洛阳,刘备定都成都,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由此可以判断D项正确。
2.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A.三国鼎立B.西晋统一C.前秦统一北方D.隋朝建立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故B项正确。
3.(2021·天津和平月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政权更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因此当时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政权更迭,故选D项。
4.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项正确。
5.十六国、北朝时期,曾经统一北方的政权有()A.前秦和北魏B.前秦和东晋C.北魏和吴国D.曹魏和东晋,曾经统一北方的政权有前秦和北魏。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
故选A项。
6.据《晋书》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
”当时统治“东南一隅”的政权是()A.孙吴B.西晋C.东晋D.刘宋,与其对峙的是东晋。
故C项正确。
7.(2021·安徽舒城月考)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辽夏金元的统治(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夏金元的统治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当代历史学者在论述某一事件时指出,从外部环境看,唐末突厥和回鹘都已衰微,无力东进,中原的朝廷和藩镇也忙于对付农民起义和争夺统治权力,无暇北顾。
材料中的事件是指()A.北宋的兴起B.辽朝的建立C.女真的兴起D.西夏的建立,这一事件发生于唐朝末年;从空间位置看, 这一事件发生于突厥和回鹘的东部、中原的北部,唐末兴起于东北地区的是契丹族,他们建立了辽朝,B项正确。
2.《宣府镇志》记载,辽圣宗统和十八年下诏:“(燕云十六州)宜从后唐旧制:大小麦、豌豆,六月十日起征,至九月纳足;正税、匹帛钱、鞋、地榷曲钱等,六月二十日起征,十月纳足。
”这说明辽朝()A.对燕云十六州进行残酷的剥削B.已经采取封建统治制度C.处于唐朝的有效统治之下D.由北面官统治幽云十六州,辽朝在燕云十六州模仿唐朝的两税法,这说明辽朝已经采取封建统治制度,故B项正确。
3.宋人徐梦莘所著《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
这说明当时的女真族()A.农耕经济已经非常发达B.军事实力强大C.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D.已经完成封建化,女真人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但是,从“不事蚕桑”可知,当时农耕经济仍然较为落后,故C项正确。
4.(2021·湖南娄底高一第一学期期中)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度。
有关“猛安谋克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B.继承了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C.是金灭南宋的重要保障D.适用于金统治下的所有民族,猛安谋克制度下,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故选A项。
5.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
不久以后,谋克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 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
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材料反映了北京人()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B.会种植庄稼C.已经饲养家畜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但没有涉及北京人体貌的特征,故A项正确,D项错误。
北京人尚处于采集渔猎时期,不会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畜,故B、C两项错误。
2.(2021·辽宁实验中学月考)中央电视台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是江南地区餐桌上的主角。
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并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故选D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时期还未出现农耕文明,以采集、狩猎为生,半坡居民主要以粟为主食,故A、B、C三项均可排除。
3.右图是1975年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
此杯属于() 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蛋壳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故C项正确。
4.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故事。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农耕文明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C.神话传说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
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选A项。
5.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B.仙人洞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故选C项。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课后习题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室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王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核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利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核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了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阅读与思考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核先代贵族.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核权利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制。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2、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核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和枢密院,宣政院。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洪武十三年(1380年),宰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戒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
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A.震慑官员B.整治朝纲C.罢除宰相D.强化君权,惩戒违背君命的臣属,根本目的是加强君权,故D项正确。
2.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明成祖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故B项正确;为了弥补宰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明朝皇帝建立了内阁制度,而不是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任用宦官是为了监督阁权,故C项错误;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是为了监督吏民,故D项错误。
3.明朝时期,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职,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家天下”色彩更加突出。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宰相制度的废除B.内阁权势的膨胀C.阳明心学的传播D.奏折制度的形成,内阁实际上成为皇帝加强皇权的机构,具有明显的“家天下”色彩,故A项正确。
4.明朝的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
厂卫制度()A.体现了君臣共治、分权制衡B.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行使与内阁相同的权力D.通过特务制度加强皇权“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可知明朝特务机构的职权之大,这实质上是皇帝通过该组织来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厂卫直接对皇帝负责,厂卫组织的权力由皇帝授予,因而不能体现君臣共治、分权制衡,故A项错误;B项“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秘书机构,与材料中厂卫组织的权力明显不同,故C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室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王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核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利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核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了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阅读与思考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核先代贵族.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核权利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制。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2、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核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和枢密院,宣政院。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袁世凯在1914年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防止其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政体。
而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目的是实现独裁专制。
这一变化说明民主政治实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与专制进行激烈的斗争,故选B项。
2.某学者指出,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靠个班底的。
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
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说明袁世凯统治集团内部已四分五裂。
“卖不了票了”说明社会各阶层都加入了反对袁世凯的行列,袁世凯成了众矢之的,故选A项。
3.(2020·辽宁葫芦岛高一第一学期期末)鲁迅先生曾对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发表过这样的感触:“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这一历史时期主要指的是()A.清政府统治时期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得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到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再到张勋复辟,反映的历史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是1927—1949年,排除C 项;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1927年,排除D项。
4.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汉、魏以下,州郡县长官得就地自辟僚佐,后魏、北齐多由吏部选授,隋确立制度,全国任何小官,任用权都操在吏部。
选官方式的变化反映出()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延续性C.官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D.吏部已成为核心的决策部门,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
故选A项。
2.《中国传统政治》记载:因为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以推行,乃由中正官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
该材料分析了()A.世卿世禄制的必要性B.察举制的弊端C.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D.科举制的弊端,全国选举难以推行,才实行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
3.古代中国的某项制度的实施,适应了普通地主势力发展的需要,对于封建政治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
该制度是指()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汉代的中外朝制度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D.隋唐时代的科举制,为普通地主掌握政权开辟了道路,该制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对于封建政治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具有推动作用。
故选D项。
4.《贞观政要》记载:宰相入朝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据此,“谏官”任职的机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台,“谏官”是对皇帝进行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属于监督机构,应归属门下省,故B项正确。
中书省是政令草拟机构,A项错误;尚书省是政令执行机构,故C项错误;御史台虽然是监察机构,但不随宰相入朝议事,故D项错误。
5.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
该制度的设立()A.简化了决策过程B.降低了监察效能C.加强了君主专制D.确立了三权分立,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分工负责,彼此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
6.魏晋实行租调制、隋唐实行租庸调制,两者实施的基本前提是()A.国家统一B.均田制的实施C.土地私有制发展D.政府财政充足,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故A项错误;魏晋、隋朝、唐前期都实行均田制,受田农民承担一定的赋税、徭役、兵役,均田制是上述赋税制度的基础,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恶性发展会破坏均田制,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故C项错误;保证政府的财政是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目的,而不是两者实施的前提,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这说明()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B.经济冒进思想已开始盛行C.人民公社体制开始确立D.正确认识了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答案为D项。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A项;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排除B项;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开始确立,排除C项。
2.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食堂,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B.努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C.为实现“包产到户”作准备D.恢复适应农村的合作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努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故B项正确。
3.右面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A.成功步入航天时代B.尖端科技领先美苏C.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D.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A项排除;尖端科技领先美苏的说法错误,B项排除;根据材料中“中国核爆炸成功”可知,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加强,C项正确;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排除。
4.中国外交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
这一现象出现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C.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恢复正常D.改革开放后中国推行不结盟政策“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并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故B项正确。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概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问题解答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思考】1.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答案提示:略。
可以列入当地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中予以解答。
在必要时,“邻近地区”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
2.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读恩格斯的话,应当怎样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答案提示:应当看到,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氏族制度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自我测评】用简短的语言概述从文明初期到周代政治形成的历史演进过程。
答案提示: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物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准备了条件。
人口的增多,使得社会构成复杂化,管理成为共同的需要。
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发生部族间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也使得权力者受到拥戴。
早期国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
夏的历史尚待探索,殷商时代的政治形式已经逐渐完备。
西周政权的统治地域空前广阔,以“礼乐”为标志的秩序,反映当时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材料阅读与思考】《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怎样理解孔子这句话?有人根据这句话就判定孔子是一个主张历史倒退的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案提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所欣赏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要全面退回西周。
不过,孔子思想的怀旧色彩,也使得当时许多儒学人士对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本能地表现出抵触的态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思考】1.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如果“朝议”的方式不再采用,他们还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吗?答案提示:李斯的意见是通过“朝议”形成影响的。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深得民心者,显得落后;一个适应进步潮流者,又无法深入民心。
前者是()A.《天朝田亩制度》B.《海国图志》C.“明定国是”诏书D.《资政新篇》“显得落后”可知指的是《天朝田亩制度》实行平均主义,具有落后性,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是魏源的作品,并非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故B项错误;C项是维新变法时期颁布的,与题意不符,故错误;《资政新篇》属于太平天国运动中“适应进步潮流者”,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奖励民间开矿、制造火轮车、轮船及其他“器皿技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做工以受其值”。
其意在于()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B.维护广大民众利益C.获得西方国家支持D.挽救太平天国危机,面对天京变乱后的乱局,洪仁玕希望以《资政新篇》挽救太平天国危机,D项正确。
3.(2020·山东枣庄高一检测)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独自创办了一个金陵机器局,与曾国藩合作创办了一个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扩建了一个天津机器局。
当时,李鸿章参与军工企业建设的最初目的是() A.自强 B.求富C.海权D.育人,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因此李鸿章参与军工企业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自强,故选A项;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是“求富”,排除B项;洋务派筹划海防与海权有关,排除C项;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和育人有关,排除D项。
4.下面漫画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现状,其意在揭示()A.中国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必要性C.“中体西用”思想的正确性D.变革中国封建制度的必要性,即落后的封建制度,所以其意在揭示变革封建制度的必要性,故选D项;中国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表达的是西方先进技术在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不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原因,排除B项;漫画主旨在于揭示“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排除C项。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辛亥革命(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2020·北京通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立宪派之所以对清末新政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是因为()A.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B.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C.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D.立宪派在资政院缺少席位,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皇族内阁”建立后,立宪成为一场骗局,使得立宪派对清政府失去信心,一部分人转而支持革命,故选C项。
2.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
”这主要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A.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B.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时机C.最早实现了四川的独立D.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而不是强调保路运动掀起了革命高潮,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促进因素,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时机,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中最早实现独立的是湖北省,故C项错误;保路运动没有推动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故D项错误。
3.(2020·山东威海文登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毛泽东同志曾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
”下列内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国民一律平等B.法律需奉诏施行C.组建皇族内阁D.规定实行总统制,国民一律平等,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否定了君主专制,法律无需奉诏即可施行,排除B项;皇族内阁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产物,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排除D项。
4.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反映的是民族主义,“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反映的是民主主义,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项正确。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1.古书记载,夏朝中央官吏有“六卿”,地方官吏有“牧正”和“九州之伯”等。
又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称为“圜土”。
上述材料表明()A.夏朝已经有了国家权力机构B.夏朝已出现中央集权制度C.夏朝已出现分封制和宗法制D.夏朝的皇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六卿”“牧正”等说明夏朝已设置了官职,“《禹刑》”“圜土”说明有了刑法和监狱;官职、刑法、监狱都是国家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
2.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C.从内外服制度到郡县与分封并行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项正确;A项是夏朝的政治特点,排除;郡县与分封并行是西汉时期实行的制度,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3.(2021·湖北天门月考)下图漫画反映的是“武王伐纣”。
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在政治上推行()A.禅让制B.内外服制C.分封制D.郡县制,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故选C项;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排除B项;秦朝时期,将郡县制推行全国,排除D项。
4.(2021·辽宁丹东测试)《礼记》中记载,太公望受封于齐,去世后归葬于周,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之后的五代齐国国君皆如此。
但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死后葬在齐国。
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A.社会等级秩序遭到颠覆B.天子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C.政权面临严重统治危机D.同姓亲族间血缘关系逐渐弱化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体现的是诸侯对天子的臣服,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葬在自己的封地,体现出诸侯不再像以前那样尊重天子,反映了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故选B项。
5.(2021·河南八市联考)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但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命权。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选择题1.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罗马法趋于衰退,教会迅速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了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为王权至上提供了两句重要的格言“皇帝的喜好具有法律的力量”“皇帝不受法律约束”。
这在当时()A.推动文艺复兴运动迅速兴起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为王权至上提供了两句重要的格言”可知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B项符合题意;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排除A项;宗教改革后逐步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排除C 项;启蒙思想适应了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排除D项。
2.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A.王权演变B.教权演变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D.市民权力变化,解读图表可知,中世纪欧洲教权高于王权,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王权不断加强,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王权力量走向衰落。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3.从10世纪开始,在英国、法国等地,逐步产生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这种观念在17、18世纪达到高峰。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A.欧洲医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B.王权观念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C.启蒙运动对西欧影响有限D.英法民众卫生意识显著增强“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突出了国王的神圣性,是王权强化的表现,“这种观念在17、18世纪达到高峰”表明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故选B项。
4.(2020·浙江衢州、湖州、丽水4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马丁·路德曾提出过两个政府的理论,他认为信仰基督教的人不仅生活在上帝统治的宗教国度里,而且生活在凭法律治理的世俗国度里。
教会不应享有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涉国家事务。
在国家的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下图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
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A.十四年抗战的开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D.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是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故A 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1937年,抗战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以后,抗日战争最终胜利是在1945年8月,故B、C、D三项错误。
2.下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的流亡路线图(局部)。
图中东北大学迁到北平的原因是()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D.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形势所迫,东北大学流亡到北平是在1931年9月,与九一八事变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正确。
3.有位同学在研究抗日战争史时,看到这样一段史料:“有些官兵愤怒而沉痛地说:‘东北军应到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拼个你死我活,怎能在周秦汉唐的故地与红军自相残杀!’”史料中的“白山黑水之间”和“周秦汉唐的故地”分别是指()A.东北地区中原地区B.华南地区陕西C.东北地区陕西D.华北地区中原地区,此时期东北三省沦陷(白山黑水之间),东北军应蒋介石要求在陕西(周秦汉唐的故地)“剿共”,故C项正确。
4.(2020·北京平谷期末)如图反映的事件和平解决标志着()A.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B.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C.全面抗战的开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张杨对蒋兵谏”可知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故选B项;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是“一二·九运动”,排除A项;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排除C项;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D项。
5.一二·九运动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的进行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此时日本侵华形势日益严峻,故D项正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在1919年,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时间是1924—1927年,故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故C项错误。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00多件。
经过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发现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这表明,在商代()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无法得出行政上的管理关系,故A项错误;殷墟妇好墓里发现新疆玉,只能说明西域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得出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所以答案选B 项,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武帝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煌、武威、张掖四郡。
据此可知()A.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袭扰中原的主要手段B.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C.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C项。
3.(2021·山东滨州高三6月模拟)《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多元一体(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心理认同,故选D项。
4.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
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D.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防范匈奴的侵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C项正确。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春秋》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该时期始于() A.秦灭六国 B.周平王东迁C.齐桓公成为霸主D.三家分晋,周平王即位。
周平王见都城镐京残破,因此东迁洛邑,此后的周王朝称为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因此春秋始于周平王东迁,故选B项。
2.(2021·河南焦作期中)1988年,在太原市南郊区金胜村发现了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赵氏墓。
赵卿墓出土了成列的七鼎,显然墓主人享用了诸侯之礼。
这一发现可以佐证春秋晚期()A.礼崩乐坏B.分裂割据C.诸侯争霸D.王室衰微,说明他没有遵从周礼,体现了礼崩乐坏,故选A项。
题干没有强调地方分裂割据、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周王室的权力式微,故B、C、D三项均可排除。
3.(2021·北京朝阳月考)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运动的推动B.宗法观念的增强C.民族交融的加强D.百家争鸣的推动,“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说明由于民族交融的加强,民族认同观念日益增强,故选C项;题干中的现象与变法运动、宗法观念、百家争鸣无直接关系,排除A、B、D三项。
4.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
这种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A.春秋战国的纷争B.土地私有制形成C.宗法制正式确立D.武将地位的下降“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了土地买卖现象,没有体现纷争,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与宗法制相关的血缘关系,C项错误;材料只说赵国大将赵括经常购买田宅的问题,没有涉及武将的地位,D项错误。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雍正时,军机处因军务而设,但其职务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由此推知,军机处()A.分散了宰相权力B.推动皇权空前强化C.减少了决策失误D.掌握了军事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军机处推动皇权空前强化,故选B项。
2.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只叫“值庐”,入职的军机大臣不按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没有品级和年资规定。
这从侧面反映出军机处()A.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B.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C.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D.官职简练且事务清闲,没有决策权,并非国家的正式机构,B项正确。
3.清朝前期,统治者釆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其中一项措施以“摘取字句,罗织罪名”为主要手段。
该项措施是()A.大兴文字狱B.闭关自守C.尊崇儒术D.焚书坑儒,A项正确。
闭关自守起不到加强思想控制的目的,B项错误。
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开始推行的政策,此后,儒学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与材料“摘取字句,罗织罪名”不符,焚书坑儒是秦朝的统治政策,C、D两项均错误。
4.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于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该机构是()A.辽东郡B.伊犁将军C.军机处D.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巩固东南沿海”可知选D项。
5.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①戚继光抗倭②设置驻藏大臣③设置台湾府④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排除①;设置驻藏大臣,设置台湾府,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均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②③④正确。
故选D项。
6.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室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王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核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利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核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了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阅读与思考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核先代贵族.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核权利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制。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2、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核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利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及作用。
2、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在中央政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防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明太祖为巩固统治。
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
为减轻皇帝承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雍正帝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制度发展道顶峰。
阅读与思考军机处最初名称:军机房设置地点:雍正年间所在地点:紫禁城隆宗门内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参看本课评价手册2,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涉及政治权利的方面有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等方面;政治权利为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资本输出等;军事方面有驻军等。
具体来说,政治方面有;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实际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
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首都划定专有占领区以为使馆界的特权,还直接操纵官吏的任免和处置,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通过外交来控制中国内政等特权。
经济方面: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日本在甲午战后获得赔款和赎辽费总计2亿3千万白银,开长江全流域四口通商及在华投资开设工厂等特权;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榨取中国人民本息合计9亿8千万两白银的赔款。
为了强化对清政府的控制,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拆毁大沽炮台并在北京岛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特权。
阅读与思考:他是一个职业军官,德军素以纪律严明著称,此次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多有违纪残害平民事件,瓦德西在日记中自省。
(猜测)说明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中罪行累累。
第2课抗日战争1、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德建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正确政策的结果,也与国民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发生转变分不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德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德配合作战,最终使中国人民赢得了这场战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德作用”。
2、日军侵华,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对南京德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德南京平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军人达三十多万。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过程中犯下德滔天罪行。
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
他们残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实验,因受实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日本遗弃在中国的生化武器仍然威胁着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洪秀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发展:永安建制,定都天京,西征和东征后,天平天国全盛。
失败:由于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定都天京后出现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太平天国转入后期防御战。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作用: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德最早探索;对后世德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
第2课辛亥革命1、①历史背景: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宪政失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创立。
③中国同盟会创立,有了公认的领袖、纲领、组织。
④武装起义的发动,积累了军事经验。
⑤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三镇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
⑥各省独立,南北和谈。
⑦民国创立,《临时约法》颁布。
⑧袁世凯强迫清帝退位,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2、①是一场伟大德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冲击了几千年德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⑤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觉醒。
阅读与思考实质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由内阁掌握实权,如果实行就削弱限制了作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德权力。
宋教仁幻想用政党政治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当时中国还不具备西方国家实行民主代议制德政治环境,军队是袁世凯手里的私人工具,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而并非选票最多者说了算。
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长期混战,对外卖国,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政治根源;同时,中国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课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济根源;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根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1920年8月以后,各地共产党组织先后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知道、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中共成立以后,在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根据共产国际指示,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捍卫民主共和制的斗争接连失败后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实现后,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并在革命阵营中寻找新的代理人;革命阵营内部发生危机,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国民大革命运动失败。
大革命的失败,给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工人阶级应该坚持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4、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在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认识到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决定放弃攻取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较为薄弱的山区进军,于1927年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展开土地革命,领导经济建设,进行武装斗争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并且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