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植物病理学 - 副本
植物病理学习题和答案1
---------------------------------------------------------------最新资料推荐------------------------------------------------------植物病理学习题和答案1----------------------- Page 1----------------------- 《园艺植物病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症状:植物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
2、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和破坏能力。
3、无隔菌丝:菌丝体有分枝、无隔膜、为单细胞。
4、无性繁殖:是否经过性器和性细胞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5、游动孢子囊:菌丝顶端形成囊状结构,其内产生游动孢子。
6、分生孢子:菌丝分化具有一定形状的分生孢子梗,其顶端形成外生的孢子。
7、子囊果:着生子囊和子囊孢子的结构体。
8、质粒:在有些细菌中,独立于核质之外呈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
9、多分体病毒:病毒内几种大小或形状不同的粒体所组成,只有当这几种粒体同1 / 26时存在时才能表现该病毒的全部性状。
10、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无叶片或叶片退化或鳞生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完全依靠从寄主植物上吸取营养。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病征:植物感病后,由病原物在病部构成的特征。
2、寄生性: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而生存的能力。
3、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一种较坚硬的颗粒装物。
4、有性生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繁殖方式。
5、卵孢子:由两个异型配子囊(藏卵器和雄器)结合而形成的有性孢子。
6、转主寄生:病原菌需要寄生两种不同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
7、荚膜:细菌细胞外比较厚而稳定的粘质层。
8、交互保护作用:先侵染植物的病毒可以保护植物不受另一种病毒的侵染。
9、稀释限点:把病株组织的榨取液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侵染力,这个---------------------------------------------------------------最新资料推荐------------------------------------------------------ 稀释限度即为稀释限点。
高级植物病理学-分子部分-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1.病毒:病毒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RNA或DNA核酸模板分子,包被在蛋白或者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内,依赖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细胞物质和能量完成其复制,随着核酸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2.类病毒:类病毒是小的环状分子,长度为数百个核苷酸,具有高度的二级结构。
它们不编码任何多肽,可独立于任何相关的病毒而复制。
3.病毒卫星:包括卫星病毒和卫星RNA。
4.卫星RNA:有些RNA 病毒伴随小分子的RNA,它与辅助病毒RNA 无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辅助病毒才能侵染和增殖。
这些小分子量RNA即为卫星RNA。
5.卫星病毒: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us)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并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6.PAMPs及PAMPs-Trigger Immunity (PTI):PAMPs是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主要包括病原细菌菌体表面的鞭毛、胞外多糖、脂多糖等引起植物防卫反应的物质。
PTI:在病原物与植物接触时,类型识别受体感受到病原物的PAMPs后,植物免疫系统被激活,表达PAMP激发反应性,即为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免疫(PTI)。
7.Effectors及Effector-Trigger Immunity (ETI):Effectors是一种病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可以抑制植物免疫的物质。
ETI是植物经过进化和自然选择,产生了抗病基因,抗病基因产物直接或间接识别特异的效应子,表达专化抗病性,即效应蛋白触发免疫。
8.biotrophic, necrotrophic 及hemibiotrophic pathogens:Biotrophic pathogens活体营养型真菌:直接从活的寄主体内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伤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真菌。
Necrotrophic pathogens死体营养型真菌: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的真菌。
植物病理学课件第一章
3.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 (1)爱尔兰饥谨: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饿死几十万人、迫使150 万人移居美国。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2)波尔多液发明:1880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霜霉病大流行,使法国葡萄酿酒 业濒临破产,最终导致波尔多液发明。
(3)孟加拉饥荒:1942年印度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斑病大流行,饿死200万人。
• 茭草黑粉菌(茭白) Ustilago esculenta为担子菌亚门(Basidiomy cotina),黑粉菌 (Ustilago)真菌。 • 菌丝寄生在植物菰即茭草(Zizania caduuciflora)的叶,茎和根上。 • 孢子堆黑色,稍呈粉状。孢子球形,黄褐色,平滑或有刺,6— 9×5—7微米。 • 寄生在茎上时,在未形成黑粉孢子以前,茎肿大幼嫩可供食用味 道解美,营养丰富,并含纤维多,通便,防肠癌等。 • 江苏等地均有分布。幼嫩时可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和胃肠道 溃疡等并助消化和通便。
• 1950年:中国 小麦条锈病 大流行,小 麦减产60亿 斤。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
(一)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二)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
病害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致的病害等。
(三)根据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分: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以及虫 传病害等。 (四)根据表现的症状类型分: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 病、疫病、癌肿病等。 (五)根据植物的发病部位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 害和果实病害等。 (六)根据被害植物的类别分: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 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等。 (七)根据病害流行特点分:单年流行病、积年流行病。 (八)根据病原物生活史分: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
高级植物病理学期末考材料
高级植物病理学期末考材料1.病原物的致病物质归为哪几种类型?其对植株影响的症状有哪些特点?答:病原物的致病物质是指病原物在与寄主植物互作的过程中产生、在致病性中发挥作用的物质。
包括酶(主要指胞外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多糖类化合物(如胞外多糖)、基因整合等。
具体如下:1)酶:主要有角质酶、细胞壁降解酶、细胞内含物降解酶。
这些酶类通帮助病原物侵染寄主及吸收营养物质:(1)角质酶:加速降解寄主的表皮角质层。
(2)细胞壁降解酶,降解植物细胞壁,导致组织解体而引起软腐、干腐、维管束枯萎、茎斑等症状;(3)细胞内含物降解酶:降解了植物细胞壁和膜内蛋白,使得细胞相互分离,组织变软。
2)毒素:其作用机理有三:一是引起寄主细胞膜透性发生改变,电解质大量外渗;二是对呼吸作用有抑制氧化磷酸化的作用;三是对酶有抑制作用;其引起致病的主要症状:引起植物失绿、坏死、萎蔫;3)生长调节物质:正常植物的天然激素是植物细胞分裂、长大、休眠、衰老和分化等所必需的,它们的合成与活化受植物有规律地控制并发生作用。
但在病组织中激素的含量往往比健组织多,引起各种异常生长的症状。
激素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病菌干扰植物激素的合成和代谢;二是病菌大量产生激素。
病原菌产生的生长调节物质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严重扰乱寄主植物正常的生理过程,导致畸形(徒长、增生、矮化、肿瘤、丛枝)、早衰(衰老、早熟、落叶、落果)等形态病变;4)胞外多糖:为病原菌表面和释放到环境中的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在自然环境和寄主植物中生长的细菌都可以产生胞外多糖;嫩梢萎蔫和枝条、幼果坏死。
5)基因整合:改变寄主的遗传性和代谢方向,产生肿瘤2.柯赫法则包含哪些操作程序?如果一个新病害病原是专性寄生菌,你如何应用柯赫法则进行新病害的鉴定?答:柯赫氏法则的操作程序可表述如下:(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植物病理学教学教案
5
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与方法
植物病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防护
实验准备:了解实验 目的、原理和操作步
骤
实验器材:准备所需 的仪器、试剂和材料
实验操作:按照操作 步骤进行实验,注意
观察和记录
实验安全:遵守实验 室安全规则,穿戴防 护用品,注意化学试 剂的使用和安全处理
植物病原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
目的:分离和培养植物病原 生物,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 究和实验
植物病毒及其特性
植物病毒的 定义和分类
植物病毒的 结构和功能
植物病毒的 传播方式和 途径
植物病毒的 致病机理和 症状表现
植物病毒的 检测和诊断 方法
植物病毒的 防治策略和 措施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特性
植物病原线 虫的定义和
分类
植物病原线 虫的生活习 性和繁殖方
式
植物病原线 虫的危害和
传播途径
植物病原线 虫的防治方
化学防治的优点:快速、高效、针对性强
化学防治的实践: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安 全防护,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化学防治的缺点: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产生 抗药性
化学防治的效果评估:观察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评估化学防治的效果,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生物防治措施的应用与实践
生物防治的概念:利用生物来防 治病虫害
生物防治的优点:环保、安全、 可持续
果的准确性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
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材料:详细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 和设备
实验方法:详细描述实验的操作步骤 和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 结果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列出参考的相关文献和资 料
福建农林大学《高级植物病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福建农林大学《高级植物病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光补偿点;2、吸收光谱;3、呼吸作用;4、巴斯德效应;5、自由水;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引起植物发生生理干旱的土壤因素是、等。
2、肉质植物耐热原因之一是其体内含有大量的。
3、白天,型的光敏素的转变为型光敏素。
其中具有生理活性的是型光敏素。
4、在水分,或氮肥、或光照的条件下,都会提高植物的根冠比。
5、根部吸收的矿质元素主要通过向上运输。
6、植物细胞吸水有两种方式,即和。
7、光电子传递的最初电子供体是,最终电子受体是。
8、呼吸作用可分为和两大类。
9、种子成熟时,累积磷的化合物主要是。
10、与纯水相比,含有溶质的水溶液的沸点,冰点,渗透势。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增施磷、钾肥通常能( )根冠比。
A.不影响 C.降低B.增加 D.不确定2、韧皮部装载时的特点是( )。
A.顺浓度梯度,需能,具选择性B.顺浓度梯度,不需能,具选择性C.逆浓度梯度,需能,不具选择性D.逆浓度梯度,需能,具选择性3、参与细胞渗透调节的物质种类大致可分为哪两类( )。
A.无机离子、有机物质B.无机离子、脯氨酸C.无机离子、可溶性糖D.可溶性糖、甜菜碱4、影响蒸腾作用的最主要环境因素组合是( )。
A.光、湿度、氧气B.光、温度、氧气C.光、风速、氧气D.光、温度、湿度5、细胞膨压的提高会引起胞间连丝通道( )。
A.关闭B.不受影响C.逐渐打开D.完全打开6、多种试验表明,植物向光性反应的光受体是( )。
A.叶绿素 C.核黄素B.花色素 D.蓝光受体7、被根部吸收后( )。
A.在植物的地上部叶片和茎秆中还原B.全部运输到叶片内还原C.在根内和叶片内均可还原D.全部在根内还原8、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进行的部位是( )。
A.类囊体膜上 C.类囊体腔中B.叶绿体间质中农 D.叶绿体被膜上9、库器官可分为代谢库和储藏库,代谢库如( )。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识别、发生、发展、流行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病害管理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研究对象: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和寄主植物。
3.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活史、繁殖方式等。
- 植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研究植物病害在寄主上的外部表现(如斑点、腐烂、萎蔫等)和内部病理变化。
-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探讨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传播和流行机制。
- 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识别、侵入、防御等相互作用。
- 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通过对病原生物的形态、遗传特性等进行分类,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
- 植物病害的病理学:研究病害在植物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 植物抗病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植物对病原生物的抗性机制,并通过遗传育种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研究病害在田间种群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
-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病原生物和植物病害的症状。
- 实验法: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实验,以及植物抗病性鉴定等。
- 调查法: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病害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技术,研究病原生物的遗传特性和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
-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原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大数据,揭示其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方法:研究植物病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高级植物病理学2013
多源进化: 活体营养(biotrophy)和死体营养(necrotrophy)是两种并 存的现象,各有其不同的进化来源。即便死体营养寄生现象
(necrotrophic parasitism)不存在,活体营养寄生现象
(biotrophic parasitism)也可以存在,反之亦然。而且,这两 种现象也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在病程中,死体营养可逐步取 代活体营养。活体营养寄生现象可能导源于互利共生 (mntualistic symbiosis)的失去了平衡。
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生物环境因素和非生
物环境因素。
生物因子包括除寄主植物和病原物以外的生物。生物因子
对植物的影响因生物的种类不同而异,如非寄主植物(杂草)
对寄主的影响包括竞争养分和空间;有些动物对寄主的影响有 破坏作用(如害虫),也有一些具有促进作用(如传粉的昆 虫);有的微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和提高寄主植 物的抗逆能力(如抗干旱、抗冻害和抗病虫害等)。
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 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植物而言是表 现出抗病或感病(即抗病性或感病性),对病原物而 言是毒性,但实质上是病体(病原物与寄主结合一体) 的表现。前者指的是植物对病原物抵抗反应的一种类 型,即不发病或发病轻,与感病相对应;后者指的是 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的总称。而不管反应是抵抗 或不抵抗,与感病性。寄主对病原物的反应是连续的。 感病性是病原物与寄主互作结果在植物体上的表现
免疫
毒 性
寄主
无可见病痕
感 病 性
抗 病 性
生物学、经济 学中度受损
病原物
高度感病
因病死亡、绝收
寄主对病原物反应的一种结果,如病情轻,可以说 寄主抗病性强,也可以说寄主感病性弱;病情重,可以说 寄主感病性强,也可以说寄主抗病性弱。因此抗病性和感
高级植物病理学 - 副本
植原体的检测与鉴定研究1显微研究技术:光学显微技术、荧光显微技术免疫荧光透射电子显微技术、扫描电镜技术2血清学技术:ELISA、点印记免疫检测、免疫荧光技术3、DNA分子杂交技术:点印记杂交技术、原位杂交、southern杂交4、PCR技术:巢式PCR、免疫捕获PCR、循环PCR、原位PCR、竞争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发育多样性:采用分子技术手段,根据系统发育的理论,对微生物所包含的遗传信息进行同源性分析所得出的微生物多样性。
分子标记16S rRNA、核糖体蛋白16/23S间隔区、延伸因子EF-Tu、SecY蛋白分类和命名:基于16S rRNA 和(或)核糖体蛋白分类体系。
以‗Candidatus phytoplasma‘命名的植原体种:Candidatus:对一些主要以分子特征为分类依据的难培养细菌进行分类命名的前缀词Candidatus phytoplasma :在16S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植原体分类体系基础上采用的暂定名。
目前,有31个以―Candidatus Phytoplasma‖命名的种7.植原体的膜蛋白种类:免疫显性膜蛋白(Imp)、免疫显性膜蛋白A(IdpA)、抗原膜蛋白(Amp)10.植原体的毒性⑪根据基因组序列分析,认为葡聚糖酶和类似溶血素(hemolysin-like)蛋白可能是植原体的致病相关因子⑫两个植原体基因组中都包含大量的ABC转运子,可运送多肽、氨基酸和营养物质到细胞中。
因此,它们也可能作为毒性因子,使植原体可从寄主细胞中吸收大量的代谢物质,扰乱寄主细胞的代谢平衡,耗尽寄主的营养物质从而使寄主感病。
⑬通过对植原体ABC转运基因中的溶质结合蛋白(solute-binding protein)的分析,表明这些结合蛋白的N端均有可切割的信号肽序列,因此它们也可能作为毒性因子通过分泌机制使寄主致病。
分布与危害:分布广寄主广,茄科、菊科、禾本科雌雄异型侵入植物主体是二龄幼虫鉴定:形态学鉴定:会阴花纹,肾食道腺—口针基部球距离,口针形态,雄虫侧线数,雄虫头部形态,幼虫(二龄)体长。
植物病理学题库【范本模板】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题库第一部分:拉丁学名一、病原菌拉丁学名1、真菌Plasmodiophora (根肿菌属)Physoderma (节壶菌属)Achlya (绵霉属)Pythium (腐霉属)Phytophthora(疫霉属)Peronospora(霜霉属)Spongospora (粉痂菌属)Polymyxa (多粘菌属)Saprolegnia (水霉属) Aphanomyces(丝囊霉属)Sclerospora(指梗霉属)Plasmopara (单轴霉属)Pseudoperonospora (假霜霉属)Bremia (盘梗霉属)Albugo(白锈属)Peronophthora(霜疫霉属)Rhizopus (根霉属)Mucor(毛霉属)Choanephora(笄霉属)Absidia(犁头霉属)Taphrina(外囊菌属)Blumeria(布氏白粉属)Ceratocystis(长喙壳属)Gibberella(赤霉属)Valsa(黑腐皮壳属)Elsinoe(痂囊腔菌属)Guignardia(球座菌属)Venturia (黑星菌属)Sclerotinia (核盘菌属)Erysiphe(白粉属属)Sphaerotheca(单丝壳属)Podosphaera (叉丝单囊壳属) Phyllactinia(球针壳属)Uncinula (钩丝壳属)Microsphaera(叉丝壳属)Meliola(小煤炱属)Glomerella (小丛壳属)Gaeumannomyces(顶囊壳属) Cryphonectria(隐球丛赤壳属) Gnomonia(日规壳属)Phyllachora(黑痣菌属)Diaporthe (间座壳属)Claviceps (麦角菌属)Myrangium(多腔菌属)Mycosphaerella(球腔菌属)Sphaerulina(亚球壳属)Pleospora(格孢腔菌属) Pyrenophora(核腔菌属)Cochliobolus(旋孢腔菌属)Rhytisma(斑痣盘菌属) Lophodermium (散斑壳属)Puccinia(柄锈菌属)Gymnosporangium(胶锈菌属)Ustilago (黑粉菌属)Tranzschelia(疣双胞锈菌属)Uromyces (单胞锈菌属)Phakopsora (层锈菌属)Melampsora (栅锈菌属)Urocystis(条黑粉菌属)Entyloma(叶黑粉菌属)Tilletia (腥黑粉菌属)Sphacelotheca (轴黑粉菌属)Neovossia(尾孢黑粉菌属)Doassansia (实球黑粉菌属)Septobasidium(隔担菌属)Helicobasidium(卷担子属)Exobasidium (外担菌属)Phragmidium(多胞锈菌属)Pyricularia(梨孢属属)Penicillium (青霉属)Bipolaris (平脐蠕孢属)Fusarium (镰孢属)Rhizoctonia(丝核菌属)Colletotrichum (炭疽菌属)Macrophomina(壳球孢属)Monilia (丛梗孢属)Botrytis (葡萄孢属)Trichothecium(聚瑞孢属)Ramularia(柱隔孢属)Oidium(粉孢属)Aspergillus (曲霉属) Verticillium (轮枝孢属)Cercospora (尾孢属)Alternaria (链格孢属)Cladosporium (枝孢属)Fusicladium (黑星孢属)Drechslera(内脐蠕孢属)Exserohilum (突脐蠕孢属) Curvularia (弯孢属)Sclerotium(小核菌属)Ustilaginoidea (绿核菌属)Sphaceloma(痂圆孢属)Marssonina (盘二孢属)Cylindrosporium(柱盘孢属)Pestalotia (盘多毛孢属)Phoma (茎点霉属)Phyllosticta (叶点霉属) Macrophoma (大茎点霉属)Phomopsis (拟茎点霉属)Septoria (壳针孢属)Cytospora (壳囊孢属)Diplodia (色二孢属)Ascochyta(壳二孢属)2.细菌Agrobacterium(土壤杆菌属)Erwinia (欧氏杆菌属)Pseudomonas (假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 (黄单胞杆菌属)Ralstonia(拉尔氏菌属)Burkholderia (布克氏菌属)Xylella (木质部小菌属)Liberobacter(韧皮部杆菌属) Clavibacter (棒形杆菌属)Arthrobacter (节杆菌属)Curtobacterium (短小杆菌属)Rhodococcus(红球菌属)Bacillus(芽孢杆菌属)Streptomyces(链丝菌属)Phytoplasma(植原体属)Spiroplasma (螺原体属)3.病毒Tobamovirus (烟草花叶病毒属)Cucumovius (黄瓜花叶病毒属)Potyvirus (马铃薯Y病毒属)Luteovirus (黄症病毒属)Nepovirus(蠕传病毒属)Furovirus(真菌传杆状病毒属)Sobemovirus(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Phytoreovirus (植物呼肠孤病毒属) Geminivirus(联体病毒属)4.线虫Anguina (粒线虫属)Ditylenchus (茎线虫属)Heterodera (异皮线虫属)Meloidogyne (根结线虫属)Aphelenchoides(滑刃线虫属)5.寄生性种子植物Cuscuta(菟丝子属)Orobanche (列当属)Loranthus(桑寄生属)Viscum (槲寄生属)Striga(独脚金属)二、请写出引起下列病害的病原菌拉丁文属名(不写种名)十字花科霜霉病十字花科软腐病茄科青枯病马铃薯晚疫病小麦白粉病稻瘟病柑橘溃疡病棉花枯萎病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半寄生: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孢子(spore):孢子囊(sporangium):胞间联丝:胞囊(cyst):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闭囊壳(cleistothecium):避病性(avoidance):并发症(complex symptoms):病毒(Virus):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病害严重度(disease severity):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病因:病原生物(pathogen):病征(sign):藏卵器(oogonitun):层出现象(proliferation):长生活史型(long life—cycle):初次侵染(Primary infection):初生菌丝体(primary myceliun):次生菌丝体(secondary mycelium):单分体病毒: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单游现象(rnonoplanetism):单主寄生(autoecism):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basidium):担子果(basidiocarp):垫刃型食道(Tylenchoid oesophagi):冬孢子(teliospore):毒素(toxin):短生活史型(short life—cycle):多分体病毒:多型现象(polymorphism):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发病率(incidence):发病期(symptom appearance):非寄主抗性(non-host—resistance):非寄主专化性毒素(host-non-specifictoxin):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 diseases):非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nonspecific re—sistance):非循回型(noncirulative):分生孢子(conidiurn):分生孢子座(sporodochium):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分生孢子盘(acervulus):分生孢子器(pycnidium):腐生物(saprogen):附生植物(adnascent plant):附属丝(appendage):附着胞(appressorium):复制增殖(multiplication):刚毛(seta):共栖(commensalism):共生〔symbiosis〕:过敏性坏死反应(necrotic hypersensitivereaction):合子(zygote):核配(karyogamy):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滑刃型食道(Aphelenchoid oesophagi):会阴花纹(perineal pattern):活体营养型(biotrophe):获毒(取食)期(acquisition period):基因对基因学说(gene-for—gene theory):季节流行曲线(disease progress curve):寄生物(parasite):寄生性(parasitism):寄生性植物(paraatic plaut):寄生专化性(specialized parasitism):寄主(host):寄主专化性毒素(host specific toxin):假根(rhizoid):假菌丝(pseudomycelium):假囊壳(psendoperithecium或pseudothecium):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 parasite):减数分裂(meiosis):检疫法规(quarantine regulations):胶质(gum):接合孢子〔zygospore〕:节孢子(arthrospore):介体传播(vector transmission):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菌核(sclerotium):菌落(colony):菌丝(hypha):菌丝融合(anastomosis):菌丝型分生孢子:菌索(rhizomorph):苗网(networks loops):抗病性(resistance to disease):抗逆性(resistance):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类病毒(Viroid):两游现象(diplanetism):卵孢子(oospore):卵囊(egg sac):卵球(oosphere):逻辑斯蒂增长期:矛型食道(Dorylaimoid oesophagi):木栓化(suberization):内含体(inclusions):耐病性(tolerance):拟薄壁组织(pseudoparenchyrna):农业防治:配子(gamete):配子囊配合(gametangial copulation): 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 BE):匍匐菌丝(stolon):潜育期(incubation period):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侵染剂量(infection dosage):侵染性病害(infection disease):侵入期(penetration period):侵填体(tylose):全锈型(eu—form rust):缺素症(nutrition deficiencies):茸鞭(tinsel):神经环(nerve ring):生化变种(biovar):生活史(life cycle):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受精作用(spermatization):疏丝组织(prosenchyma):死体营养型(necrotroph):锁状联合(clamp connection):同宗配合(homothallism):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尾鞭(whiplash):卫星RNA(satellite RNA, sRNA):无隔菌丝(aseptate hypha):无性孢子(asexual spore):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无性阶段(imperfect stage):物理防治:吸器(haustonum):系统侵染(systemic infection):夏孢子(uredispore 或urediniospore):线虫(nematodes):小种(race):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specific resistance):性孢子(pycrrospore):性不亲和(sexual incompatible):性亲和(sexual compatible):雄器(antheridium)休眠孢子囊(resting sporangium):休止孢(cystcspore):锈孢子(aecicepore):循回期(circulative period):循回型关系(circulative):芽殖(blastic):亚种(subspecies,简称subsp。
植物病理学笔记超等版
1、植物病害( plant disease):植物遇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要素的扰乱,其代谢过程遇到影响和损坏,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病变,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使植物不可以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致使局部或整株死亡,并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称为植物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Irish famine ), 1845 - 1846 真菌法国葡萄霜霉病,1880水稻胡麻斑病(Bengal famine ), 1942 - 1943中国小麦条锈病,1950美国玉米小斑病,19702、植物病理学的观点:是对于植物病害的学识,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原由、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体制和病害防治等领域的科学。
3、惹起病害的原由:植物自己的遗传因子异样(白化苗,天生不孕)不良的物理化学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肥料,农药)--------- 非传染(侵染)病害或生理性病害或非寄生性病害有病原生物参加的“病害三角”(人为)-------------- 传染(侵染)病害或非生理病害或寄生性病害4、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1)真菌2)原核生物(细菌,螺原体和植原体)3)病毒(类病毒)4)线虫5)寄生性种子植物等6)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门的鞭毛虫)4、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寄生性( parasitism):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活体获取营养物质而生计的能力专性寄生 (obligate parasitism) :只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取营养物质而生计的营养方式专性寄生物 (obligate parasite) (真菌中的白粉、锈菌、霜霉菌等,病毒、种子植物)非专性寄生:寄生物不单能够从活的植物上获取营养,并且能够利用死的植物组织进行生活的寄生方式,又称作兼性寄生。
非专性寄生物(兼性寄生物)(大多半的病原真菌和细菌)腐生:只好利用死的植物组织或有机化合物的营养方式致病性:病原物拥有的损坏寄主植物并引发病害的能力是病原生物的另一特征某一种生物惹起的症状相对较为固定同一种病原物不一样小种、菌系、株系或集体二者关系:病原物一定有寄生性才会致使致病性致病性不可以完好从寄生关系所造成的损坏来理解致病性的损坏作用多方面(病原菌的产物)并不是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生物(很多植物的菌根真菌)寄生性强弱与致病性强弱没有必定的有关性5、植物病害的症状异样状态。
植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植物病理学最新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题1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
子座的主要功能是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3)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4)钝化温度:病株汁液加温处理十分钟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温度表示。
(5)寄生性:寄生物克服寄主植物组织屏障和生理抵抗,从其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6)垂直抗性:垂直抗性是指植物品种能抵抗病原物的某个或某些生理小种,但不能抵抗另一个或另一些生理小种,即品种的抗病力与小种的致病力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是质量性状,或抗或感,因所遇小种而异。
(7)预测预报: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的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预测,由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称为预报,有时对两者并不作严格的区分,通称病害预测预报,简称病害测报。
(8)潜育期:指病原物与寄主建立了寄生关系到明显出现症状的一个阶段。
(9)单年流行病: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10)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采用多种战术协调进行,以便把有害生物的群体控制在造成经济损失润许水平之下,同时不给人类健康、作物、家畜、野生生物资源和环境造成危害。
二、填空(20分)1. 植物病害的病状包括(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2. 真菌的种的命名采用林奈的“二名制命名法”,第一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原体的检测与鉴定研究1显微研究技术:光学显微技术、荧光显微技术免疫荧光透射电子显微技术、扫描电镜技术2血清学技术:ELISA、点印记免疫检测、免疫荧光技术3、DNA分子杂交技术:点印记杂交技术、原位杂交、southern杂交4、PCR技术:巢式PCR、免疫捕获PCR、循环PCR、原位PCR、竞争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发育多样性:采用分子技术手段,根据系统发育的理论,对微生物所包含的遗传信息进行同源性分析所得出的微生物多样性。
分子标记16S rRNA、核糖体蛋白16/23S间隔区、延伸因子EF-Tu、SecY蛋白分类和命名:基于16S rRNA 和(或)核糖体蛋白分类体系。
以‗Candidatus phytoplasma‘命名的植原体种:Candidatus:对一些主要以分子特征为分类依据的难培养细菌进行分类命名的前缀词Candidatus phytoplasma :在16S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植原体分类体系基础上采用的暂定名。
目前,有31个以―Candidatus Phytoplasma‖命名的种7.植原体的膜蛋白种类:免疫显性膜蛋白(Imp)、免疫显性膜蛋白A(IdpA)、抗原膜蛋白(Amp)10.植原体的毒性⑪根据基因组序列分析,认为葡聚糖酶和类似溶血素(hemolysin-like)蛋白可能是植原体的致病相关因子⑫两个植原体基因组中都包含大量的ABC转运子,可运送多肽、氨基酸和营养物质到细胞中。
因此,它们也可能作为毒性因子,使植原体可从寄主细胞中吸收大量的代谢物质,扰乱寄主细胞的代谢平衡,耗尽寄主的营养物质从而使寄主感病。
⑬通过对植原体ABC转运基因中的溶质结合蛋白(solute-binding protein)的分析,表明这些结合蛋白的N端均有可切割的信号肽序列,因此它们也可能作为毒性因子通过分泌机制使寄主致病。
分布与危害:分布广寄主广,茄科、菊科、禾本科雌雄异型侵入植物主体是二龄幼虫鉴定:形态学鉴定:会阴花纹,肾食道腺—口针基部球距离,口针形态,雄虫侧线数,雄虫头部形态,幼虫(二龄)体长。
生化鉴定:同工酶,苹果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分子生物学法:线粒体DNA,核糖体DNA,热休克蛋白90基因,全基因组。
鉴别寄主4.线虫生活史: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孵化——侵染——产卵——寄主——四龄幼虫——三龄幼虫植物病原线虫的致病性:(1)刺激寄主细胞的增大,以致形成巨型细胞或合胞体(syncytium)(2)刺激细胞分裂形成瘤肿和根部的过度分枝等畸形;(3)抑制根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4)溶解中胶层使细胞离析;(5)溶解细胞壁和破坏细胞。
松材线虫危害1.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自1982年以来全国发生面积8.7万公顷,死树3500余万株,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50亿元。
2. 破坏旅游资源、名胜古迹。
3. 导致不可估量的间接损失,引发难以遏制的生态灾难。
4. 严重影响出口贸易与投资环境。
症状1. 整株或部分枝条萎蔫、枯死,针叶变黄绿、黄红、红褐色,针叶下垂,当年不脱落。
2. 树干上有天牛刻痕。
3. 松脂分泌减少至不分泌。
4. 木质部有兰变现象。
松材线虫病的防治1.加强原木及木质包装材料的检疫包括内检和外检。
2.病害的检测与早期诊断。
3.积极进行松墨天牛综合防治。
4.抗病松树品种选育6.更新造林及林分改造。
二、拟松材线虫在云南的分布状况除昭通、德宏、临沧、思茅、版纳、迪庆、怒江等地区外,有松墨天牛分布的地区几乎都有分布。
丝核菌特征:1.幼菌丝的分枝靠近老菌丝的隔膜2.靠近分枝有隔膜3分枝处易缩4.筒形隔膜5.没有锁状联合6.无分生孢子7周边细胞和髓部细胞大小不同8.无菌锁单核6-7Teleomorph Certatobasidium双核3-6胶膜。
三核7-9亡革1-13个融合群。
多核6-11 丝核菌的分类:菌丝融合群、菌丝融合群亚群。
两种融合方式:杀死融合,完全融合。
丝核菌鉴定的常用方法:5.8S-rDNA (nuclear-encoded ribomal DNA)ITS序列分析AG-A----AG-S是双核融合群1.AG-A Ceratobasidium binucleatum ag. candidum致病力不强2.AG-B Ceratobasidium binucleatum ag. setariae分布热河,沿江地区,目前三个亚种:AG-Ba、AG-Bb、AG-Bb3.AG-C Ceratobasidium binucleatum ag. Globularis 与兰科植物共生4.AG-D Ceratobasidium binucleatum ag. Gramineum 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致病重)分为三个亚群:AG-D (I)、AG-D (II) 、AG-D (Ⅲ)5.AG-E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6.AG-F 致病不强7.AG-G 引起猝倒,褐化,分布广8.AG-H 兰科的共生菌9.AG-I 兰科的共生菌10.AG-K 弱致病11.AG-P 致病力强,主要引起苗期立枯病(wierstem)12.AG-R 致病力强的融合菌。
13.双核丝菌分为2个属:Tulasntlla(分为TG-A----TG-F 6个)Ceratoasidium(AG-A----AG-S 融合群)3 – 6核的双核菌:AG-1----AG-13AG-4:担子小梗有3个,其它的都4个,致病性很强,易引起植物病害小亚群:AG-4 HG-I、AG-4 HG-II、AG-4 HG-Ⅲ、AG-1(属于强致病菌)AG-1IA:水稻玉米纹枯病的主要致病菌AG-1IB:致病与AG-1IA:差不多(强)主要是蔬菜花的危害AG-Z(强致病菌):基因型分化最多的融合群AG-Z BI 此融合群可与其它融合群融合AG-1—AG-3引起病害严重,是世界性的,AG-5—AG-13引起病害不太严重。
水稻白叶枯病侵染过程:典型白叶枯病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及叶鞘部位,病菌自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入侵后先产生黄绿色、水渍状条斑纹斑点,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叶片中脉继续发展成为波纹状黄色、黄绿色或灰绿色病斑;病、健组织界线明显,病斑数天后转灰白色,并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
在空气湿度大或雨后的傍晚和清晨露点大时,病叶上的新鲜病斑上,有时甚至在未表现病斑的叶缘上吐出混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胶珠状的细菌脓,干涸后硬结成粒,易脱落。
在一些感病品种上,病斑可以从叶片向下扩展至叶鞘,如黄白色转为灰白色,叶鞘最终亦呈干枯凋萎型白叶枯病症状:发生于秧田及移植前后,幼株感病后,在秧苗生育后期或本田移植后1至4周内,能陆续表现症状。
症状的产生主要是病原菌自叶面伤口、自然孔口、伤茎或断根等部位入侵,在稻田内沿维管束向其他器官部位转移,分泌毒素破坏并堵塞输导组织而引起秧田失水,整株雕萎。
黄叶型症状:多见于成株上的心部新叶,得病后呈淡黄至青黄色;而其他下位叶片呈正常绿色。
在黄叶型的病叶上,一般难以检出细菌;但在感染的叶片下方的节间及假茎部则大量带菌,在尚未足以破坏茎节的输导组织时,仍能为幼叶供应少量养分,致使叶片呈半死不活的淡黄色状态。
二、B3 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病原物的的致病力是指一个病原物对某些植物具有致病能力。
致病力衡量病原物对各种植物种或品种致病能力的强弱差异。
“小种” 是指在同属同种下不同品种上的致病力分化,就以小种表示这些分化的群体。
某一小种对某一品种有毒性,而对另一品种可能表现无毒性。
生理小种是根据在若干品种上的反应不同来鉴别的,用来鉴别生理小种的品种称为鉴别品种。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不同菌株致病力的强弱,可以在苗期或成株期用针刺或剪叶的方法,接种在抗性不同的若干水稻品种上测定。
鉴别菌株的致病力的强弱,一般先在较多的水稻品种上测定,从中选出比较适宜的有鉴别作用的品种,其中包括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的。
三.鉴别品种组成国内原有5个鉴别品种(金刚30,南粳15,Tetep,JV14和IR26)基础上,目前用两组近等基因系的材料,一是国际水稻所Ogawa等培育的对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21)已知的一套籼型近等基因系材料(IRBB1~21),IRBB的轮回亲本是籼型的IR24[5,6];但Xa16、17、18仍为原来的品种,分别是Tetep,阿苏稔和丰锦。
同时也从中国农科院引来由章琦转育的5个粳型近等基因系的材料(CBB2. 3. 4. 7. 12. 14)以作比较[ 13],CBB的轮回亲本是粳稻沈农1033。
,共30个(见表1)。
适于云南的鉴别品种,包括可用粳稻区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鉴别的6个品种(黄玉,毫糯扬,TN1,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和90年代以前的鉴别品种(IR26、秋二矮、珍白18、Tetep、成都矮、窄叶青8号、金南风)。
1.在供试的30个品种材料中,按照它们对白叶枯病菌株的反应差别,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一是高度感病,以金刚30为最典型,对所有菌株都高度感病。
二是高度抗病,以IRBB5为典型,包括IRBB7和IRBB21,对大多数菌株都呈抗病反应;三是中度感病的品种,其中IRBB2、IRBB14和Tetep具有相似的专化性抗性。
四是中抗品种,有IRBB3,4,13,阿苏稔和JV14等,平均病斑长度在5-10cm之间,根据对供试菌株的抗性专化性的差异,选择IRBB3、IRBB4和JV14为代表。
2.考虑到是鉴定中国的白叶枯病菌的小种分化,应尽量选用既适合在中国种植,同时也选用具有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材料,以便与国内外菌系相比较,最终选择了金刚30或丰锦,IRBB14,IRBB3,IRBB4,IRBB5等作为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分化的鉴别品种。
选择这6个品种的依据是:1)金刚30或丰锦,是国内外公认的一个最感病的中熟籼型品种,它的抗病基因还未经过系统鉴定,它一直是中国各地普遍采用的感病品种的典型。
2)IRBB14(Xa14)是IRRI常用的一个鉴别品种。
它具有专化的抗性与Rantaj emas和Tetep 相仿。
由于Tetep携有Xa2+16两个基因,且Tetep植株过于瘦高而软弱,抽穗后极易倒伏。
3)IRBB3(Xa3)它对热带稻区的菌群有着很强的抗性,对长江流域以北的菌群也有较好的抗性,因此入选作为鉴别品种以取代过去的南粳15。
4)IRBB4(Xa4)对温带稻区的菌群普遍具有良好的抗性。
5)IRBB5(xa5)被认为是对中国菌株表现全抗、高抗的典型。
3.温室接种方法供体菌株大多为冻存管保存,用前取出移植2代后备用;毒性变化的菌株,需经平板划线单菌落分离、纯化,回接到植株,再分离,重复接种测定等。
菌株在28C –30C中培养48-72h,接种液的浓度用可见光光度计测定吸收值,OD(600nm)=0.5,浓度相当于108-109 CFU/ml. 4. 接种方法在孕穗期采用剪叶法接种,一般是选择在下午5:00以后进行,每菌株在每一重复的品种上各接种10穴稻株约30片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