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风俗习惯.doc

合集下载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习惯集中地体现在各种节日活动上。

他们几乎每一个月都有自己的节日,加上各聚居点自己的特定节日,壮族人民的节日,可谓接二连三,不停不断。

这些节日活动,从内容看,有预祝新年大吉大利的,有喜庆耕种开始、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有慰劳牲畜或农田劳作某个阶段胜利完成任务的,有欢庆好收成的,有纪念祖先和其他历史、传统人物的,也有其他特定好日子的。

节日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或者烹猪煮羊,用糯米做成五色饭、米花、糍粑、汤圆或粽粑,一家团圆,同餐共饮,而且还要请客走亲,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热爰生活,创造生活的良好愿望和感情,体现了壮族人民团结互助相爱如宾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壮族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多神 (金、木、水、火、土等等方面)保佑的美好愿望上。

与此相关联,壮族的节日活动形式就更十分多彩。

供祭祖先,给先人坟幕、寺庙或“泰山”神烧香扫祭,舞狮、舞龙、舞狗、舞猫、舞公鸡、舞春牛,拜年祝寿,给房屋、社庙、大树、大石、大山贴红纸,或者集会坐龙灯会、装古事、坐歌堂、对歌等等都是从当地实际习惯出发,表示自己的信仰、愿望、情绪和追求。

壮族每年固定的宗教节日甚多。

如部分壮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献“老人厅”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过小年。

每年二月“祭龙”是各支系的共同节日。

“祭龙”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日历需要的鸡、猪等牺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骑马、戴斗签者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能使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并祭“田公”。

七月“接祖”。

八月各寨祭献土地。

十二月“送祖”,送“灶王”。

此外,还有许多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

如正月初一不准吹火,不得串门。

平时不能坐在门槛中间。

不能用脚踩灶台和三脚。

不能抬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进家。

不能攀爬或砍伐龙山上的树木。

如有结婚之家,孕妇不准去看新娘。

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入内。

一月1、春节壮年即壮族新年。

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广西特色民俗文化。

1. 壮族三月三: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而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夯、跳广西锦歌等传统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品尝特色美食,如酸汤鱼、糍粑等。

2. 侗族歌楼:侗族是广西的另一大少数民族,侗族歌楼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场所。

侗族歌楼是一座结合娱乐、表演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通常有三层。

在歌楼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杂技、戏曲等文艺活动,展示侗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3. 瑶族芦笙节: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瑶族芦笙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芦笙是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芦笙节是人们欢庆丰收、祈福的重要场合。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载歌载舞,演奏芦笙,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和游行活动。

4. 壮族苗族歌仔戏:壮族和苗族是广西的两个重要民族,壮族苗族歌仔戏是他们的传统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以歌唱为主,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讲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歌仔戏的演员们会化妆、穿上华丽的戏服,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5. 岜沙舞:岜沙舞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而闻名。

这种舞蹈通常由壮族女子表演,她们穿着鲜艳的壮族服装,手持彩绸,跳着优美的舞蹈动作。

岜沙舞的舞姿优雅、舞步翩翩起舞,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6. 青年节龙舟赛:龙舟赛是广西壮族青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年五月五日,青年们会组成龙舟队,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

这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力量和技术,也加强了青年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奇峰、怪石和清水,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

以下是壮族传统风俗的一些特点:
芦笙舞蹈:芦笙是壮族传统的乐器,壮族人民善于演奏芦笙,以芦笙音乐伴随的舞蹈形式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和文化。

壮族芦笙舞蹈以优美的舞姿、独特的音乐节奏和多彩的服饰装束为特点。

壮锦服饰:壮族人民以壮锦为传统服饰的主要元素。

壮锦是一种织锦工艺品,以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闻名。

壮族男女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穿着壮锦服饰,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壮族歌舞:壮族歌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人民喜爱歌唱和跳舞,壮族的山歌、竹竿舞、龙船舞等形式的传统歌舞活动,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情表达。

婚俗习惯:壮族的婚礼仪式庄重而隆重,通常有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临门一脚、买亲礼、过门礼等,寓意着幸福和团结。

婚礼中的花轿和礼车装饰也是壮族传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活动:壮族人民信仰多神,每年都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壮族的祭祀以庙会为主,人们穿着盛装前往神庙献祭,祈求丰收和平安。

同时,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人们也会进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和英雄的敬意。

木鼓舞:木鼓舞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

演员手持木鼓,用手指或棍子敲击木鼓,同时伴随着歌唱和舞蹈。

木鼓舞既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壮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也为外界展示了壮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简述壮族传统节日

简述壮族传统节日

简述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圩节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

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

一、由来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

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此外,还有关于刘三姐的传说。

刘三姐又称“刘三妹”,为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

据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子,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

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

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

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私奔,不知所终。

民间传说双双成仙离去。

还有关于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

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

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

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

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趁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

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

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关于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也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人口1700万以上。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篇1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一、建筑居住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

壮、侗、瑶、苗、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

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角。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二、服饰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

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

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

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

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

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

广西壮族风情文化

广西壮族风情文化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儿童鞋 布鞋
四、风俗禁忌
新娘有子才回家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 婚前恋爱是自由的。实行一夫一妻 制,早婚较多,婚恋较为开放。盛 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的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 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 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 长住婆家。
三、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 有蓝、黑、棕三 种颜色。
壮族服饰各有 不同,男子、女 子的服饰,男子、 妇女、未婚女子 的头饰,各具特 色。
壮族男装:分为右襟与对襟两种
右襟衫反膊无领, 衣纽从右腋下开至 腰部又转向正中, 再开出三四寸而止, 衣襟镶嵌一寸多宽 的色布边,用铜扣 纽,再束上长腰带。
对襟开胸, 长仅及脐的 紧身衫,这 是在劳作时 穿着的。
禁忌
•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 •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 ,忌把筷子插到碗里 •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忌讳怀孕妇女参加婚礼,尤其不能看新娘,更不能进入 产妇家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三月三歌圩传统活动——“千人竹竿舞"
壮乡儿女迎歌圩
农具节:农历二月二十九
各家各 户把自 家加工 制作的 各种农 业生产 工具, 挑到圩 上,人 们纷纷 选购以 备春耕。
吃立节:农历正月三十
“吃立”壮 语意为“欢庆” 或“补过春 节”。节日期 间,人们舞狮 子、耍龙灯, 唱歌跳舞。

壮族的风俗习惯节日

壮族的风俗习惯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壮族的风俗习惯节日篇一: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的风俗很多,也很有趣,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的。

节日风俗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

除著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举行聚会唱歌活动。

此外,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

杀鸭、做糍粑祭祖,出嫁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

婚姻习俗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烟。

历史上曾盛行"不落夫家"的婚姻风俗。

女子结婚后仍定居娘家,只是在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回夫家居住一段时间。

二、三年后或怀孕后才回夫家居住。

至近、现代,壮族"不落夫家"的习俗已逐渐改革,但仍然盛行"入赘"的婚俗,即丈夫到妻子家居住,过去丈夫改从妻姓,现在可以不改。

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

解放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解放后,男女婚姻自由。

丧事习俗壮族人死后,鸣炮报丧,取水浴尸。

葬式有停棺、土葬和捡骨葬等。

居住风俗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山区的壮族人大多住干栏屋,干栏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储藏粮食;下层堆放各种农具、关养牲畜。

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

饮食风俗壮族的饮食,在种植稻米的地区,喜食大米饭、大米粥,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爱食酸品。

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

壮族人都喜欢吃猪、牛、鸡、鸭、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蛇肉、鱼生、豆腐圆等。

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

热情好客,是壮族的良好传统。

民族服饰在历史上,壮族自植棉麻,自织自染,满足自己的衣被需要。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壮族生活习惯

壮族生活习惯

壮族生活习惯
壮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拥
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壮族人民以勤劳勇敢、热情好客、崇尚自然为特点,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反映了这些特点。

首先,壮族人民热爱劳动,他们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种植水稻、玉米等农
作物,同时也养殖家禽家畜。

在壮族村落中,可以看到勤劳的壮族妇女在田间劳作,而男性则负责耕种和打理农田。

他们注重团结合作,经常在田间互助劳作,共同完成农活。

这种劳动习惯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勤劳精神,也传承了古老的农耕文化。

其次,壮族人民热爱自然,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山水之间,尊重自然、崇尚自然。

壮族人民喜欢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他们在山林间搭建房屋,利用竹木和土坯建造简朴的民居。

壮族人民还喜欢在自然中娱乐,他们会在山林间唱歌跳舞,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

这种热爱自然的生活习惯,使壮族人民保持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壮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对待客人非常热情,喜欢用美食款待客人。


族人民擅长制作美味的家常菜,如酸汤鱼、酸笋鸡等,这些菜肴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在壮族家庭中,客人来访时,主人会热情款待,让客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宾至如归的感觉。

这种热情好客的生活习惯,也成为了壮族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壮族生活习惯体现了勤劳、热情和崇尚自然的特点,这种生活习惯
不仅丰富多彩,也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传统。

希望在现代社会中,壮族人民能够继续保持这些优秀的生活习惯,传承和发扬壮族的优秀文化。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壮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一些地方。

壮族有着丰富的民俗风格,这些风俗习惯凝聚着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壮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壮族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壮年节。

壮年节是壮族群众拜祖神和祖先的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廿二至廿四之间举办。

过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包括敬奉祖先牌位、祭祖、上香、焚香等。

此外,还有丰富多样的文艺表演,如歌舞、击鼓、大刀舞等,热闹非凡。

壮族人对待婚姻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壮族民间素有“大红大绿娶媳妇”之说,婚姻仪式上的主要色彩就是红色和绿色。

新娘在结婚当天会穿戴精美的壮族传统婚服,头戴花冠,身穿色彩艳丽的缀满银饰的红色上衣和中式圆裙。

新郎也要穿上鲜艳的壮族传统礼服,大红的上衣和蓝色或黑色的裤子。

在婚礼中,新娘需要向新郎家人献茶,以表达她对新家庭的尊敬和敬意。

在壮族社会中,尊老敬老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习俗。

壮族人非常尊敬老人,认为老人是家族的根基。

当年年纪大的壮族人进入高寿之后,他们可以通过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来庆祝他们的生日。

祝寿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祖先、宴请亲朋好友、表演歌舞等。

同时,孝敬老人也是壮族的一种传统,壮族人认为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尊重长辈是家庭的基石。

壮族人有着独特的葬礼习俗,尤其是在祭扫方面。

传统的壮族葬礼通常会进行三次,分别是初祭、半祭和封祭。

初祭一般在去世后的第一天进行,目的是为了与亲友告别。

半祭是在去世后的第七天举行,人们会对逝者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封祭是葬礼的最后一个环节,通常在去世后的第三年举行,人们会再次进行祭拜,以示对逝者的永远怀念。

此外,壮族人还有许多其他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如唱山歌、歌仔戏、击鼓舞、踩高跷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风采,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总之,壮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

无论是壮年节、传统婚礼还是尊老敬老等,这些独特的风俗习俗都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禁忌有哪些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禁忌有哪些

饮食和服饰中的禁忌
饮食禁忌:壮族人忌吃牛肉,有些地方还禁食狗肉,主要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重。
服饰禁忌:壮族人的服饰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女性不能穿短裙,男性不能穿短裤,因为这被 认为是不吉利的。
颜色禁忌:在壮族文化中,黑色和白色是禁忌的颜色,因为它们与死亡和丧事有关。
图案禁忌:壮族人的服饰上不能出现龙和老虎等猛兽的图案,因为这些图案被认为会带来厄 运。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清明节期间不能穿得过于华丽, 以避免引起祖先的嫉妒。
婚嫁和生育中的禁忌
婚嫁禁忌:壮族婚嫁中有很多禁忌,包括结婚日不能遇到不祥之物、新娘不能穿黑色衣服等。 生育禁忌:壮族生育中有许多禁忌,孕妇不能参加葬礼、不能进入产房等。 产后禁忌:产妇在产后一个月内不能出门、不能洗澡等。 婴儿禁忌: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能见生人、不能剪头发等。
壮族的禁忌
日常生活中的禁忌
不能随意进入别人的卧室,尤其是已婚夫妇的卧室 不能吹口哨,尤其是在夜间 不能用手指指向神像或长辈 不能踩踏炊具和灶台
节日和祭祀活动中的禁忌
春节期间不能倒污水、扫地、 倒垃圾等,以避免财运流失。
中秋节期间不能砍伐树木,以 避免破坏自然和谐。
端午节期间不能穿戴红色衣物, 以避免带来厄运。
壮族的饮食文化
特色食物:五色糯米饭、糍粑、螺蛳粉等 饮食习俗: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先请长辈用餐 酒文化:热情好客,敬酒表达尊重和友谊 茶文化:喜欢饮茶,注重茶道,以茶待客
壮族的建筑风格
干栏式建筑:以木、竹为主要材料,适应壮族地区湿润多雨的气候
土楼:壮族的代表性建筑,具有防御和居住的双重功能
鼓楼:壮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用于集会、议事和娱乐 风雨桥:具有交通、贸易和休闲功能的桥梁建筑,也是壮族文化的象征之 一

详述:壮族的风俗

详述:壮族的风俗

详述:壮族的风俗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

壮族的风俗习惯与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凝结着他们世代相传的智慧和价值观。

壮族的婚俗是他们最重要的风俗之一。

在壮族社会中,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婚礼被认为是一种祭祀仪式。

婚礼通常在农历五月或农历十月举行,整个过程持续三天。

壮族婚礼以唱歌、舞蹈和饮酒为主要表演形式。

新娘通常身穿华丽的壮族传统服装,新郎则穿着壮族男子的传统服饰。

婚礼上,亲友们将亲自动手为新人穿戴红绸子,以祝福他们新婚快乐,婚后美满。

壮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的风俗之一。

壮族人以米饭为主食,尤其是糯米饭。

他们擅长制作各种米饭制品,如酸辣粉、米粉和蒸米饼等。

此外,壮族人也喜欢食用野生动物和山珍海味。

在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壮族人还会准备丰盛的宴席,招待亲友和客人,以展示他们的好客和热情。

壮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其独特的风俗之一。

壮族人善于歌唱和舞蹈,他们的歌曲通常表达着他们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爱。

壮族舞蹈以优美、热情和奔放著称,常常伴随着壮族的传统乐器如马头琴、唢呐等。

壮族舞蹈通常以庆祝丰收、祈福和婚礼为主题,在节日和庆典上表演。

此外,壮族还有许多其他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壮族的传统服饰、传统建筑、传统技艺等。

壮族的传统服饰以绣花和彩色布料为特色,色彩鲜艳,花纹繁复。

壮族的传统建筑以木材和石头为主要材料,结构稳固,独具特色。

壮族的传统技艺包括壮锦织造、瓦屋顶制作、银饰制作等,这些技艺代代相传,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壮族的风俗文化丰富多样,充满了独特的艺术和智慧。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也成为了世代传承的财富。

壮族的风俗丰富多彩,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壮族的传统习俗与社会礼仪

壮族的传统习俗与社会礼仪

壮族的传统习俗与社会礼仪壮族是中国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壮族人民世代传承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社会礼仪,这不仅是他们民族特色的体现,也是对先辈智慧的传承和对生活的热爱表达。

本文将详细介绍壮族的传统习俗和社会礼仪,以展现壮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一、壮族婚俗与婚姻制度壮族人民非常注重婚姻制度和婚俗仪式,在婚姻中保留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婚礼准备工作通常需要提前几个月进行。

在壮族的婚姻制度中,一夫多妻并不罕见,但如今已经较少见于现代社会。

壮族的婚礼通常以盖房子为开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男方需要亲手修建一座新房,以示对婚姻的承诺和负责。

婚礼当天,男方要身着盛装前往女方家中迎亲,这个过程被称为“拉花轿”,由一群年轻壮汉抬着豪华的花轿,场面热闹非凡。

婚礼现场,壮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如敬茶仪式、糖茶儿仪式等。

新娘会以壮族传统服饰为婚礼着装,华丽的服饰和精致的发饰充分展现出壮族妇女的魅力和优雅。

二、壮族传统节日与节庆习俗壮族传统节日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壮族三月三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隆重庆祝这一节日。

在节日当天,人们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参与各种庆祝活动。

主要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划龙船、踩高跷等。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射箭、摔跤等传统体育比赛,以展示壮族人民勇敢、坚韧的精神风貌。

除了三月三节,壮族还盛大庆祝年节、米节、麦节等传统节日。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进行丰富多样的活动,如祭拜祖先、舞狮、唱山歌、吃特色美食等。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对壮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壮族社交礼仪与风俗习惯壮族人民非常重视社交礼仪,注重尊重和友好。

在壮族社交场合中,人们常常会相互问候并握手,这是表达友善和尊重的方式。

此外,让座、邻里互助等行为也是壮族社交中的常见礼仪。

饮食文化也是壮族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壮族饮食中,人们一般采用共食制,一家人或一群朋友聚在一起共享饭菜。

广西壮族节日风俗

广西壮族节日风俗

广西壮族节日风俗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

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会的。

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

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神龛上,并供上饭菜果品,然后烧香、点亮油灯。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唤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加上各样菜肴喂狗。

待狗吃饱后,全家人才围坐聚餐。

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的功劳,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拐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壮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

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

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

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

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很多,也很有趣,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的。

节日风俗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

除着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举行聚会唱歌活动。

此外,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

杀鸭、做糍粑祭祖,出嫁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

婚姻习俗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烟。

历史上曾盛行"不落夫家"的婚姻风俗。

女子结婚后仍定居娘家,只是在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回夫家居住一段时间。

二、三年后或怀孕后才回夫家居住。

至近、现代,壮族"不落夫家"的习俗已逐渐改革,但仍然盛行"入赘"的婚俗,即丈夫到妻子家居住,过去丈夫改从妻姓,现在可以不改。

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

解放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解放后,男女婚姻自由。

丧事习俗壮族人死后,鸣炮报丧,取水浴尸。

葬式有停棺、土葬和捡骨葬等。

居住风俗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山区的壮族人大多住干栏屋,干栏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储藏粮食;下层堆放各种农具、关养牲畜。

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

饮食风俗壮族的饮食,在种植稻米的地区,喜食大米饭、大米粥,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爱食酸品。

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

壮族人都喜欢吃猪、牛、鸡、鸭、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蛇肉、鱼生、豆腐圆等。

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

热情好客,是壮族的良好传统。

民族服饰在历史上,壮族自植棉麻,自织自染,满足自己的衣被需要。

最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喜欢用蓝靛将布染成黑色或青色,然后缝制成衣服。

壮族的风俗习惯作文_优秀作文.doc

壮族的风俗习惯作文_优秀作文.doc

壮族的风俗习惯作文_优秀作文壮族风俗习惯作文(一)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地区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头三天(有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

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

一只鸡或相应礼物,做孩子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壮族有专门“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

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壮族风俗习惯作文(二)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传统,多见小女孩、少女佩戴。

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

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

裹青纱白帕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

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

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绣花布条缝制成无顶遮额帽。

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

婴儿背带比常见汉族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

壮族春节风俗

壮族春节风俗

壮族春节风俗
壮族风情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饮食。

壮族多数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少数辅以薯类物品。

菜谱和汉族差不多,但比较突出的是吃“白斩鸡”,这是过年过节和招待宾客必不可少的一种菜。

鸡以两斤左右为宜,宰好后放入滚烫的开水里煮,不断将鸡翻转,时而提起把浸入腹腔的水滴出再煮,约三十分钟,当整个鸡都变成白嫩颜色,闻到一阵阵香气时,就提出来待热气散尽,再切成一片片,放在碗中,加入酱油小麻油等佐料,吃起来鲜撤可口,别有一番滋味。

壮族舞蹈比较流行的有绣球舞、扁担舞、采茶舞、铜鼓舞等等其特点是主题鲜明,舞步雄键,感情细腻而逼真,时而激昂慷慨,悲壮激烈,时而缠绵恃恻,诙谐活法,体现了壮族人民坚强而善良的性格。

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艺品,花图并茂,色彩艳丽,可做被面、台布、背带、围裙、手提袋等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国35%以上的壮族人居住在广西。

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

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这又是壮族人特有的方式。

壮族人服饰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女子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角稍宽,裤脚有兰、红、绿色的丝织和棉质阑干镶边。

裤外套短裙,裙也有镶边。

头上包黑毛巾,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裤腰左边悬挂一个彩穗筒。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

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穿布鞋。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

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

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

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人能歌,个个会唱。

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

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壮族人因人口相对较多,长期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甚至有些壮族人生活习俗也基本汉化了,所以壮族人的生活习俗与汉族人在某些方面很接近,但传统的民俗还是保留下来。

例如: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

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

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族人是不串门的。

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

初一的禁忌很多。

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

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

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

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

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

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祀和食用。

从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

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

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

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

除春节外,农历三月三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

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

但也有的壮族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

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

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

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

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

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

1984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700多名来自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

连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欢乐。

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

不过青年男女们的注意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建筑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

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服饰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

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

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

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

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

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

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

“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

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

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

“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

“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

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

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

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

“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

“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

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

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

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

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

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

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

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

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

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

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

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

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

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

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

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

“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

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

“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

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

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

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

“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

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踩高跷进村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

出门到村口。

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

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

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

社公祭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以下是我们壮族的节日:铜鼓节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

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

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

比赛往往通宵达旦。

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

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蛙婆节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

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花婆节壮族传统节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