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习惯.doc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国35%以上的壮族人居住在广西。
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
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这又是壮族人特有的方式。
壮族人服饰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女子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角稍宽,裤脚有兰、红、绿色的丝织和棉质阑干镶边。
裤外套短裙,裙也有镶边。
头上包黑毛巾,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裤腰左边悬挂一个彩穗筒。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
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穿布鞋。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
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
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
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人能歌,个个会唱。
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
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壮族人因人口相对较多,长期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甚至有些壮族人生活习俗也基本汉化了,所以壮族人的生活习俗与汉族人在某些方面很接近,但传统的民俗还是保留下来。
例如: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
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
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族人是不串门的。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习惯集中地体现在各种节日活动上。
他们几乎每一个月都有自己的节日,加上各聚居点自己的特定节日,壮族人民的节日,可谓接二连三,不停不断。
这些节日活动,从内容看,有预祝新年大吉大利的,有喜庆耕种开始、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有慰劳牲畜或农田劳作某个阶段胜利完成任务的,有欢庆好收成的,有纪念祖先和其他历史、传统人物的,也有其他特定好日子的。
节日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或者烹猪煮羊,用糯米做成五色饭、米花、糍粑、汤圆或粽粑,一家团圆,同餐共饮,而且还要请客走亲,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热爰生活,创造生活的良好愿望和感情,体现了壮族人民团结互助相爱如宾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壮族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多神 (金、木、水、火、土等等方面)保佑的美好愿望上。
与此相关联,壮族的节日活动形式就更十分多彩。
供祭祖先,给先人坟幕、寺庙或“泰山”神烧香扫祭,舞狮、舞龙、舞狗、舞猫、舞公鸡、舞春牛,拜年祝寿,给房屋、社庙、大树、大石、大山贴红纸,或者集会坐龙灯会、装古事、坐歌堂、对歌等等都是从当地实际习惯出发,表示自己的信仰、愿望、情绪和追求。
壮族每年固定的宗教节日甚多。
如部分壮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献“老人厅”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过小年。
每年二月“祭龙”是各支系的共同节日。
“祭龙”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日历需要的鸡、猪等牺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骑马、戴斗签者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能使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并祭“田公”。
七月“接祖”。
八月各寨祭献土地。
十二月“送祖”,送“灶王”。
此外,还有许多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
如正月初一不准吹火,不得串门。
平时不能坐在门槛中间。
不能用脚踩灶台和三脚。
不能抬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进家。
不能攀爬或砍伐龙山上的树木。
如有结婚之家,孕妇不准去看新娘。
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入内。
一月1、春节壮年即壮族新年。
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
春节的壮族习俗

春节的壮族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壮族人民最喜庆、最盛大的庆祝日。
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春节习俗,展示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新年的热爱。
一、贴门神春节前夕,壮族人民会在家门口贴上红色的门神贴纸。
门神是壮族人民用来辟邪驱鬼、祈求平安吉祥的象征。
这些贴纸通常由五彩缤纷的剪纸或绣花制成,具有精美的图案和吉祥的祝福文字。
贴上门神后,壮族家庭就能够迎接吉祥富饶的新年了。
二、撒新谷在壮族的习俗中,春节的主食是一种叫做“新谷”的糯米饭。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会将新收的谷米磨碎,然后将其撒在屋子的四角和门口。
这是一种祈求丰收和祖先保佑的仪式,同时也是对新年到来的庆祝。
在撒新谷的同时,壮族人还会燃放鞭炮、放飞孔明灯,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舞龙舞狮春节期间,壮族人民还会表演传统的舞龙舞狮。
龙和狮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壮族人民将其与自己的风俗习惯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龙舞狮形式。
一条长龙在街上蜿蜒起伏,舞动着巨大的龙身,仿佛活灵活现。
狮子则寓意着祥瑞和威武,表演者会穿着狮子的服饰,扮演出机灵顽皮的狮子形象。
舞龙舞狮不仅是壮族人民自娱自乐的节目,也是向外展示壮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唱花灯歌在壮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中,唱花灯歌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花灯是用竹子、木头、纸张等材料制成的各种造型,如花、鸟、鱼等。
壮族人民在春节期间会携带花灯,结伴唱花灯歌,表达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许和祝福。
这些花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寓意着吉祥富贵、幸福安康。
五、吃年菜春节的饮食文化在壮族人民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们会准备丰盛的年菜,包括糖酒、五色糯米饭、黄鳝、花菇、鱼等。
其中,糖酒是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用来招待亲友和祭祖。
壮族人民相信这些年菜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六、腊月二十九祭祖壮族人民在春节前夕会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壮族人民非常重视祖先的崇拜和家族的延续,所以祭祖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广西特色民俗文化。
1. 壮族三月三: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而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夯、跳广西锦歌等传统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品尝特色美食,如酸汤鱼、糍粑等。
2. 侗族歌楼:侗族是广西的另一大少数民族,侗族歌楼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场所。
侗族歌楼是一座结合娱乐、表演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通常有三层。
在歌楼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杂技、戏曲等文艺活动,展示侗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3. 瑶族芦笙节: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瑶族芦笙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芦笙是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芦笙节是人们欢庆丰收、祈福的重要场合。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载歌载舞,演奏芦笙,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和游行活动。
4. 壮族苗族歌仔戏:壮族和苗族是广西的两个重要民族,壮族苗族歌仔戏是他们的传统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以歌唱为主,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讲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歌仔戏的演员们会化妆、穿上华丽的戏服,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5. 岜沙舞:岜沙舞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而闻名。
这种舞蹈通常由壮族女子表演,她们穿着鲜艳的壮族服装,手持彩绸,跳着优美的舞蹈动作。
岜沙舞的舞姿优雅、舞步翩翩起舞,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6. 青年节龙舟赛:龙舟赛是广西壮族青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年五月五日,青年们会组成龙舟队,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
这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力量和技术,也加强了青年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奇峰、怪石和清水,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壮族的文化礼仪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 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 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 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 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 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发型头饰
壮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广 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 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 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头顶留长 发,四周剪成披衽,顶心长发翻 到前额,扎以白布,插上银梳; 小孩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 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天 峨一带的女子留长发而不打辫, 已婚者结髻,梳顺后由左向右绕, 扎头巾;少女梳一条长辫加刘海; 少妇梳双辫;中老年结髻,垂于 脑后。广东连山一带的发型宛若 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 青色绸布包缠。
壮族的文化礼仪
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 最多的民族,人口超过 1700万多人。约占中国 人口的1.3%。主要聚居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 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 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族 称来源于部分壮族的自称 “布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礼仪习俗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 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 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 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 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也不用 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你,必在力所能及的情 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 的长者和新客尤为热情。用餐时须等 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 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 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 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 递给长辈、客人说“慢吃”再 离席; 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服饰文化
我家乡(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的风俗习惯旅游0802班06号韦冬玲大家好!我的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桂林和柳州北部)山区。
八桂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又由于桂北的主要地形为山地,许多地方较为偏僻,故在此聚居了较多的少数民族,尤以壮族为代表,同时还有苗、侗等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
壮族的山歌,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和侗族的建筑并称为桂北风情四绝。
下面我就先着重介绍一下在我的家乡壮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节日风俗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的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
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壮族的山歌也因刘三姐而闻名全国。
在我的家乡,每个人都至少会唱一两句山歌。
出了著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会举行聚会唱歌活动。
每年11月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也是壮族山歌大展风采的时候。
壮族人崇拜祖先,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
杀鸡鸭、做糍粑、敬米酒祭祖,出价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
婚姻习俗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同家族的人不得通婚。
许多地方不禁同性为婚,但在一些地方,壮人视“同姓婚”为“爬灰”,社会予以禁止。
在缔婚过程中,舅权的作用是相当突出的,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决定作用。
因此社会上流行“天山最大是雷公,地上最大是舅公”的俗语。
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
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太平,那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
若有违者,就会受到雷公的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
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半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
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
解放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解放后,男女婚姻自由。
居住风俗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同时禁砍村边树木这也是壮族信仰禁忌。
广西壮族节日风俗

广西壮族节日风俗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
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会的。
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
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神龛上,并供上饭菜果品,然后烧香、点亮油灯。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唤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加上各样菜肴喂狗。
待狗吃饱后,全家人才围坐聚餐。
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的功劳,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拐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壮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
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
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
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
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
广西的风俗

广西的风俗广西的风俗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是中国多元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壮族、汉族、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以下,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广西,领略这里独特的风俗魅力。
壮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尤为引人注目。
壮族人民热情好客,重视礼仪,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庆活动,壮族人民都会按照传统习俗,举行隆重的仪式。
壮族的歌舞也是其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佳节或喜庆场合,壮族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壮族的众多风俗中,歌圩节尤为值得一提。
这是壮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歌会,也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重要场所。
在歌圩节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壮族群众会聚集在一起,以歌会友,以歌传情。
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此外,壮族的铜鼓、绣球等也是其文化符号,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壮族,广西的汉族人民也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春节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
春节期间,广西的汉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吉祥。
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广西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会按照习俗包粽子、赏月等,共同感受节日的欢乐和温馨。
广西的瑶族人民同样拥有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瑶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歌舞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在瑶族的传统节日中,盘王节尤为重要。
这是瑶族人民为纪念祖先盘王而举行的盛大庆典。
在盘王节期间,瑶族人民会穿上精美的民族服饰,进行歌舞表演、祭祀祖先等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此外,瑶族的医药、刺绣等技艺也颇具特色,深受人们赞誉。
苗族是广西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同样独具魅力。
苗族人民擅长刺绣、蜡染等手工艺技艺,这些技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苗年节尤为隆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
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
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
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
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
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
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
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
“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
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
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
“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
“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
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
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荆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
“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
“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
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
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
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
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
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
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
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
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
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
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
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
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
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
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
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
“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
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
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
“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
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
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
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
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
“卜基”非常景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
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踩高跷进村
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
出门到村口。
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
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
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