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北京课改版

合集下载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林则徐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认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以及林则徐坚定的爱国立场和民族精神。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读、写、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道德情操。

第二章:信件梗概2.1 信件作者及背景林则徐,清朝道光年间官员,主张严禁鸦片,被誉为“禁烟大臣”。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奉命与英法联军进行交涉。

这封信是他在与巴特勒上尉交涉过程中所写。

2.2 信件内容梗概林则徐在信中痛斥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指出他们的行为是违背国际法和中国法律的。

他坚决反对割地赔款,表示清政府不会屈服于侵略者的压力。

他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坚定信念。

第三章:信件精讲3.1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结尾等。

3.2 信件重点词句解析分析信件中的关键词句,如“侵略”、“割地赔款”、“民族尊严”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信件内容。

第四章: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4.1 鸦片战争的背景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如英国对中国输入鸦片、清朝禁烟运动等。

4.2 英法联军的侵略目的分析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真实目的,如打开中国市场、掠夺资源等。

第五章:林则徐的民族精神5.1 林则徐的爱国立场通过信件内容,展示林则徐坚定的爱国立场,如反对割地赔款、捍卫国家主权等。

5.2 林则徐的民族精神分析林则徐在信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如坚定信念、临危不惧等。

教学评价: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掌握鸦片战争的背景,了解英法联军的侵略目的,以及认识到林则徐坚定的爱国立场和民族精神。

第六章:对比分析6.1 中西方观念的差异通过分析信件中林则徐与巴特勒上尉的观念差异,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不同立场和观念。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4.
利用所学知识,学生自主阅读类似文本,或者深入调查类似事件的历史资料,并且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表达,通过小组演讲或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资源Leabharlann 9.电子版文本或者印刷版教材。
10.相关史学资料或者文献。
六、教学评价
11.掌握英语表达能力;
12.对文化意识有所提升;
13.了解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事实;
14.具备批判思维。
七、教学反思
这封信件既生动又鲜活地反映了当时联军入侵中国时国内的动荡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对于学生们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让其能以信函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今后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英法联军侵华历史,了解其中的一个具体事件;
2.理解并掌握以信函形式写作的技能及其特点;
3.能够分析并归纳信中的信息,领会其中的思想和感情内容;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历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能够理解简单的外交文书,并初步掌握以信函形式表达个人情感的技能。在历史上,中国遭受过许多列强的侵略与掠夺,其中英法联军侵华史上的“杨柳青之战”让许多中国人始终难以忘怀。这篇信函以英国军官的身份,向其长官汇报军队所经历的事情,信函中揭露出了侵华的残暴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折射出当时国内的动荡与危机。本文通过学生对信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兴趣,同时能够启发学生具有批判思维。
5.信中提到的“Chinese trash”和“yellow face devils”是什么意思?

探究《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探究《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探究《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一、教案的背景为了能更好的解读这份信件的意义,我们需要先对教案的背景有所了解。

这份信件是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期间写给巴特勒上尉的。

在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末期的动荡时期,弱不经风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来侵略,而西方列强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当时,英国和法国就曾派遣军队赴华侵略,造成了不少的深远影响。

这份信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我们需要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二、研究内容与意义1.内容介绍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份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这封信是英法联军的统帅阿尔伯特亲王写给巴特勒上尉的,内容涉及到对中国的侵略和征服计划,以及对巴特勒上尉的赞赏和奖励。

阿尔伯特亲王在信中提到了英法联军的计划,即先通过威吓和暴力手段向中国政府施压,迫使其签订不平等条约;然后借机扩大港口的势力范围,实现对中国的征服。

同时,阿尔伯特亲王还高度评价了巴特勒上尉在战斗中的表现和英勇精神,并表示将给予其荣誉殊荣和充足的奖励。

2.意义分析通过对这份信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计划以及对其港口的扩张计划。

这种侵略和征服计划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多次战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同时,这份信也展示出了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不屑和藐视,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甚至在表述上带有一定的威胁和挑衅。

这让我们看到了帝国主义在国际关系中的霸权和残酷本质。

另外,这封信也反映出了当时对战争和军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和追捧。

阿尔伯特亲王对于巴特勒上尉的赞扬并非只是奖励,更是一种表达对于军人英勇和勇气的肯定,塑造了军人形象,提高了士兵和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这份信的研究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清朝末期中国面对列强侵略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反映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残酷本质;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军人英勇表现的崇拜和追捧,塑造了军人英雄形象,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这份信的研究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解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解读

教案解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案解读:一、背景介绍1856年,中国清朝皇帝咸丰给英法小和约签订后,中国拒绝向外国推销鸦片,引起了英法国家和商业利益受损。

英法两国联合起来,派遣远征军前往中国。

在这场战争中,英军上尉巴特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英军赢得了胜利。

在胜利后的庆祝活动中,英法联军向巴特勒上尉颁发了荣誉十字勋章。

巴特勒上尉成为了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将军。

二、文本内容分析信函主要内容是英法联军颁发的荣誉勋章事宜以及对巴特勒上尉的感谢和赞扬。

1、勋章颁发事宜信函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英法联军颁授的荣誉勋章形式和具体事宜,这里使用了非常正式、庄重的语言,如:We, the General Officers commanding Her Majesty's and His Majesty's allied forces in China, resolve to confer on you the decoration ofthe Cross of the Legion of Honor, etc.可以看出,这是一份非常权威、正式的文件。

2、对巴特勒上尉的赞扬信函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表达英法联军对巴特勒上尉的感谢和赞扬,这里使用了充满诚意和感情的语言,如:We are proud to say that you have contributed in no small measure to this result, etc.可以看出,英法联军非常看重巴特勒上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斗表现。

这份信函既是对巴特勒上尉的荣誉证书,又是对他军事才能和贡献的正式认可和赞扬。

三、教学启示《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份信函从表达方法到内容都极为特殊,是帮助学生学习历史和英语的非常好的资料。

通过对这份信函的较为深入的解析和分析,可以获得以下教学启示:1、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非常生动、有趣和有文化内涵的文本,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2、通过分析这份信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19世纪西方国家的外交和军事背景,并对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兴趣和认识;3、这份信函的英文表达方法和语言习惯是非常典型和权威的,可以作为英语语法和语言表达教学的范本。

(完整word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科目语文设计者张晓雯学校孟庄镇初级中学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型授课日期一、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课标描述: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欣赏文学作品,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解读: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会说出本文主题及雨果博大的胸怀;能找出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说出自己的观点与感受;本节相关的学科知识为:学习运用反语进行讽刺的写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阅读书信体文章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提高个人的理解能力, 增强爱国情感。

要达到这些目的, 我采用的方法是:由课本前的插图导入, 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补充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

三、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教科书汉语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时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的尊重。

四、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书信文体。

书信是传统的交流信息, 沟通感情的方式之一。

学习本单元, 既能学到书信的文体知识, 也能够了解中国文明历史, 感受雨果的人道主义情感, 当代军旅作家刘亚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

学习这篇课文, 对学生学习富有个性的语言, 了解圆明园艺术价值,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学情分析全班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比较好, 但语言表达能力和课文阅读能力相对比较差些。

尤其上了八年级, 各科学习任务多, 压力大, 有些学生不太会自主学习, 遇到困难不会思考, 总想依赖身边的同学, 习惯性地期待老师的最终答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1、雨果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3、圆明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尊敬的巴特勒上尉,我谨以此信呈上,对于您参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行动,我有一些观点需要表达并请您斟酌。

作为信教案,我会在信中逐一阐述我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以及对您作为一名军官的期望。

背景中国历史上的这次远征事件是我国国家主权和尊严受到侵犯的伤痛记忆。

由于一系列不公平的贸易条件以及由英国与中国之间的鸦片战争所引发的恩怨,英法联军决定采取武力手段迫使中国开放和签订不平等条约。

对英法联军远征的看法首先,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对英法联军的行动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愤慨。

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有权决定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命运。

英法联军的入侵行为完全违背了国际法和道义准则。

其次,英法联军采取的军事手段导致了大量无辜中国人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种强权政治的行径是残忍和无情的,完全抹杀了人道主义价值观。

再次,远征行动背后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贸易优势,而并非出于人权或民主的考虑。

这无疑是一种对中国人民权益的剥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是对国家自主发展的阻碍。

对巴特勒上尉的期望作为一名军官,您可能受到了上级的命令和约束,但我希望您能在行动中保持一定的人权和道义准则。

首先,请您在执行任务时尽量减少对无辜人民的伤害,避免过度使用武力。

我希望您能意识到每个中国公民都有权享受平等和尊严的生活。

其次,请您在与中国人民进行交流时保持尊重和理解,避免对他们的文化和信仰进行歧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这些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再次,请您对中国人民的财产进行保护,并在军事行动中尽量减少财产损失。

中国人民的财产是他们努力工作的成果,也是他们未来生活的基础。

结语最后,我希望您能认真思考这次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意义和后果。

这次行动对两国的历史和人民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名军官,您承担了特殊的责任。

请您牢记自身的使命,确保行动的公正性和人道性。

感谢您抽出时间阅读这封信。

我感谢您对我的关注并期待您对这些观点的深思熟虑。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尊敬的巴特勒上尉:您好!我是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总指挥,特此致信向您介绍我们此次远征的计划和行动。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行动,稳定中国,并确保我们的利益。

在前进之前,我想向您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的军队和装备情况。

我们的军队由英国和法国的士兵组成,共拥有两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我们的装备先进,并在各方面具备优势。

我们深信,我们的军队可以在这次远征中取得胜利。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战略计划:一、占领中国沿海城市首先,我们计划占领中国沿海城市,包括天津和上海等重要港口。

通过控制这些城市,我们可以有效地封锁中国的贸易,并削弱中国政府的经济实力。

二、消除中国军队抵抗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削弱中国军队的抵抗力。

我们有信心通过我们的火力优势和士兵的战斗力,迅速击败并消灭中国军队,确保战局的快速决定。

三、稳定中国政治局势在占领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将采取措施稳定中国的政治局势。

我们将与中国政府官员进行交涉,争取达成有利于我们的协议。

我们的目标是确保我们的利益并引导中国政府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尊敬的巴特勒上尉,在这次远征中,作为一名优秀的军官,您将承担重要的职责。

您将指挥一支精锐部队,参与我们的行动。

我希望您能够充分发挥您的能力,达成我们的战略目标。

此外,我还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在行动中遵守国际法和道义准则。

尽量避免对平民造成伤害,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完整性。

我们不仅要展示我们的军事实力,更要展示我们的文明和人道。

最后,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成功地完成这次远征任务。

我期待着与您并肩作战,共同创造辉煌的战绩。

敬祝好运!英法联军总指挥。

2024年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作者雨果的身份及其立场。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如讽刺、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文明多样性、反对侵略战争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人,你会对侵略行为有何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解释生词和疑难句子,确保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深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如讽刺、对比等。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和对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

拓展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当时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的心态和对话。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深层含义,强调历史事件的启示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和短视频,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利用网络平台,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三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三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⑵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⑶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⑵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德育目标: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课文精彩的语言;2、体味雨果的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1、体味雨果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

1、导入。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5、感受雨果精神。

6、小结。

7、布置作业。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2分钟)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顶峰之作,是万园之园。

但是却在1860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上。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悲剧。

而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的指挥官法国的巴特勒上校还希望通过远在巴黎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吹捧自己的战绩,便给雨果写了一封信,咱们今天一起拜读的便是雨果给他的回信。

2、检查预习。

(5分钟)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拼音表示的字:(珐)琅晨曦(xi) 箱(箧) 缀(zhui)满(瞥)见给(ji)予恍(huang)若朱鹭(lu)3、整体感知。

(10分钟)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在课本上划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以及批判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语句。

体会雨果的态度及思想。

[提问]雨果对巴特勒的要求是肯定还是否定?(否定)[提问]文中什么地方说明是否定的?(指称其为强盗等)[提问]雨果对圆明园又是怎么认识的?(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典范等)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20分钟)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一代文豪,文章中许多语句体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深厚底蕴。

1、“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圆明园。

”(比喻)2、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排比)3、“人们常说希腊有……而东方有圆明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简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份历史文献,记录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远征及其所造成的影响。

本文档旨在为教师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及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19世纪末英法联军对中国的远征行动;•掌握该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影响;•学会运用历史文献进行历史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事件背景19世纪末,英国和法国对中国发动了一次远征。

当时,中国政府向外国出口茶叶、丝绸等货物,并向外借出银子。

由于中国政府对外贸易不慎疏忽,外国某些国家对中国逐渐形成了经济依赖的关系,并开始干涉中国的内政。

在这种情况下,1897年,德国、俄罗斯和法国三国联合对中国发动了侵略,称为《三国干涉中国公约》。

这次干涉迫使中国政府放弃了对这三个国家的租界和关税特权,同时中国政府还要赔款。

因此,英国和法国开始计划对中国实施军事打击,想要逼迫中国政府迎合它们的利益。

事件经过1898年11月,英国和法国联合远征中国,分别派遣2.5万人和2万人驻扎在山东和广东两地。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包括赔款、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等。

中国政府认为这些要求过于苛刻,因此拒绝了英法联军的要求。

英法联军在此之后开始对中国发动进攻,导致数千名中国士兵牺牲,并有大量平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1901年,英国和法国终于接受了中国政府向他们提出的一些要求,例如支付赔款、撤回驻军等。

影响与反响这次远征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导致中国政府在与西方国家进行谈判时不得不临阵退缩。

而英法联军的这种远征行为,也加深了国际社会对西方列强的不信任。

教学步骤1.介绍事件背景,让学生对该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2.发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文献,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3.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文献内容、历史背景等进行探讨;4.汇报分组讨论结果,让学生互相借鉴补充;5.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事件的影响及其历史教训。

总结通过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文献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历史,同时也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启示,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发生。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为您带来了5篇《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⑴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⑴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⑴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课型:新授。

二、课时:2。

三、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四、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五、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六、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七、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八、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

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

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

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

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

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

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

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三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三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
的信》教案三篇
篇一
【教学目的】
篇二
一、教学目的
篇三
教学目的:
⑴有感情地朗诵渴望,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⑵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⑶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
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决,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匪徒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状,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教案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心得
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立场坚决,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匪徒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状,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⑵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匪徒、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襟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清楚,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襟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⑴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⑵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匪徒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1/ 1。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

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流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4、书信结构: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词、署名、日期等格式: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不过很少哦D③正文。

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

以“此致”、“敬礼”为例。

“此致”可以奇■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

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

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

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

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

如儿XXX、父XXX、你的朋友XXX等。

在下一行写H期。

注意: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一行书写未尽事情。

三、朗读课文1、生字注音赃物Zang箱箧qi6制裁c6i给予j1恍若huδng琉璃IiUIi缭乱Iido惊骇hdi瞥见pi。

晨曦x1劫掠ji。

法琅fdIdng2、解释词语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不留下。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眼花缭乱:眼暗看到豆杂纷繁的东西感到迷乱。

富丽堂皇:富丽,宏伟美丽。

堂皇,形容气势盛大。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谴责:贵备:严正申斥。

掠夺:抢劫,抢夺。

箱箧:小箱子。

瞥见:一眼看见。

3、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O四、自主学习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课文浅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

雨果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他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公开斥责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同时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全文由“雨果赞美圆明园”和“雨果讽刺谴责侵略者”两部分组成。

文章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接着与巴特勒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还把圆明园的绚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进行对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再把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

“野蛮”的中国人“耗费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人、英吉利人“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

这一对比,谁野蛮,谁文明就一清二楚了,文中使用鲜明的对比和反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教学思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篇语言精美,思想深刻的论说文。

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雨果赞圆明园,谴责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径的一系列精美语言,让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

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合作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圆明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阅读雨果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对亚洲文明、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来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学法指导】1、以“读”贯穿始终,可采用默读──跳读──品读的形式,去品味盛赞圆明园,谴责侵略者的语句,悟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眼去看,多角度地理解。

3、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描绘心中的圆明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罗丹笔下的雨果)雨果——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民主作家。

——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长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辉煌的文化遗产。

代表作: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下列词语赃物:zānɡ用非法手段获取的财物。

箱箧: qiâ箱子。

制裁: cái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荡然无存: dànɡ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

全都毁坏,消失尽净。

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不存在了。

把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分别画出来。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第三段全段。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讽刺侵略者的语句一:1、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2、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因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3、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4、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二:1、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3、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4、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通读课文后,用一两句话概括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为;——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劫难。

阅读前三自然段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先生”和“您”指的是谁?根据课文判断,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是什么目的?想让雨果赞誉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胜利”,利用他的的显赫声望为这个“胜利”捧场。

“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赞誉”比“赞美”“赞扬”好在哪里?“赞誉”含有“赞美”、“赞扬”之意,此外还含有“称誉”之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世界奇迹“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艺术有两个来源:理想和幻想。

“雨果认为哪个成就更高?为什么?幻想艺术“理想”可以实现,而“幻想”一般是不能实现的。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巴特农神庙是什么建筑?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位于雅典的卫城之上,公元前447至前432年建成,原为供奉雅典娜女神的神庙。

巴特农神庙(配两幅图)“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雨果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类比,意在说明什么?说明圆明园艺术成就之高。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朗读这几句,重音应在哪几个词上?老师提示:重音标志着理解正确与否。

“一件”和“规模巨大”相对比。

“能”表示“幻想”的艺术是不能实现的。

请朗读雨果“想像”圆明园的文字,说说哪个词句给你印象最深。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给老师印象最深的词句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伏尔泰是什么人?这里提伏尔泰的意图何在?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

著有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

伏尔泰坐像作者:(法)乌东补充介绍: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

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

一生激烈反对教会统治——说教皇是“两足禽兽”;称教士是“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

提倡尊重人权,主张自由平等——伏尔泰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提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最坚定的信念之一是实行言论和出版自由。

他的名言:“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它的权力”。

卓越的学者——伏尔泰著作等身,总计三万多页。

包括诗歌、书信、随笔、长篇小说、短篇故事、戏剧、历史、哲学……本文说“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意图在于表现圆明园成就极高,十分著名。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这一段意在说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说明圆明园在世界上十分著名。

类比法。

类比:比相同处;对比:比不同处。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你了解这几座建筑吗?能否作一介绍?埃及胡夫金字塔(配图一幅)是埃及现存的80多座金字塔中最高大的一座,公元前2550年左右建造,高146.5米,底边长约有230米。

用230万块3至30吨重的巨石修筑而成,在巴黎艾菲尔铁塔建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罗马大角斗场在意大利罗马,是著名的罗马建筑文化古迹。

建于公元70—82年。

古罗马帝国统治者在此以驱使奴隶相互搏斗或同猛兽搏斗为娱乐。

平面呈椭圆形,长径188米,短径156米,四周为看台,外墙高48.5米,分为四层,下三层均为券廊(用拱券支撑的廊),可容观众约5万人。

今仅存残迹。

罗马大角斗场(配图三幅)巴黎圣母院巴黎著名的天主教堂。

1163年兴建,1250年完成。

教堂平面宽约47米,深约125米,可容近万人。

圣坛上部当中的尖塔高90米。

正面一对塔楼高约60米,是欧洲早期哥特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

堂内藏有13至17世纪的许多艺术珍品。

巴黎圣母院(配图二幅)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清代名园之一。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

周长约十余公里。

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

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圆明三园示意图圆明园大水法遗迹(原来是什么样的?)大水法——东方最大的喷泉(残存部分)清代画家记录下来的圆明园40景圆明园40景圆明园40景圆明园西洋楼历史图片1圆明园西洋楼历史图片2圆明园西洋楼历史图片3观看视频:《圆明园的毁灭》“这是某种令人惊骇..可见,宛如在欧洲..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请解释加红色的斜体词语惊骇:让人吃惊、害怕。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言语来形容。

名,说出。

状,描绘。

依稀: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归纳:雨果用什么方法评价圆明园?(也是理清层次)1、总评——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2、与巴特农神庙比较,说明圆明园是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

3、想象园中之物:建筑材料、陈设、装饰、园林景观……4、耗费劳动之巨。

5、总结: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杰作。

阅读4-10自然段朗读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qiâ)。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这两个强盗是谁?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网上搜索: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洗劫”、“劫掠”可否换成“抢劫”?不可。

“洗劫”是用暴力抢光。

“劫掠”包含“掠夺”之意,但比“抢劫”的手段更野蛮,数量更多。

换成“抢劫”还使语义重复。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额尔金是什么人?臭名昭著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并掠走这个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

他的儿子小额尔金(詹姆斯·布鲁斯),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更漂亮”是什么意思?这是反语,表示尖锐的嘲讽。

文中还有哪些反语?丰功伟绩、文明、野蛮、全部赞誉……“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几个句子该怎样读?1、读出讽刺意味。

2、注意:前两句后面是叹号。

3、“笑嘻嘻“该应重读、慢读。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