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等待戈多_的后现代解读

合集下载

从等待戈多看后现代的救赎意义

从等待戈多看后现代的救赎意义

向死而生——从《等待戈多》看后现代主义的救赎意义罗竹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摘要:二战以后,经济的萧条与政治的动荡使价值与道德体系崩溃,人们进入一种信仰缺失的迷茫时代。

普遍的幻灭感与现代主义的动摇令后现代得以滋生,并成为人类生存意义与希望的救赎。

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之一,它通过思考终极关怀的问题,深入荒诞来探究存在,在绝望的虚无与漫长的等待中点燃希望。

关键词:后现代;终极关怀;《等待戈多》(论点与探究)《等待戈多》揭示了人的一生就像是西西弗斯不断推巨石上山一样,周而复始,没有意义,过程中又充满了痛苦与失望。

然而这荒诞性的暴露除了给处于习惯中的人们以当头棒喝之外,更提供了令人们活出意义、活出自由的一条出路。

本文将探究该作品与同类后现代主义的对于人类的自我救赎意义。

(文献综述)对于《等待戈多》的救赎意义方面,观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一、作者通过破碎的语言与情节想要揭示的仅是人所面临的困境,人与客观世界的冲突与人自身身心之间的矛盾,认为世界是荒诞的, 历史毫无规律可言, 命运不可知, 人类对此无能为力,而贝克特则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

这种观点符合该戏剧的情节与给人的直观感受,然而缺少对其积极性的挖掘,深度不够。

二、认为全剧的基调虽然是悲凉的,然而仍然有希望存在,狄狄和戈戈终究没有吊死,他们仍然在等待,在努力通过各种尝试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树上长出的几片叶子也具有积极的暗示。

这类观点看到了作品内含的力量,然而仍不够透彻。

三、认为作者揭示生活的荒诞仅仅是个起点,“真正重要的不是发现荒诞,而是正视荒诞,反抗荒诞。

这是人面对荒诞的唯一有价值的解决方法”[1]P11。

本文较为赞同此类观点。

(立论)在贝克特的探究中,人类强烈地意识到生活的虚无,从而实现一种警醒与净化的作用,激励人们在意识上觉醒,打破麻木,直面虚无,并找寻自身生存的意义。

后现代的意义尽在于此,通过打破来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代性初探(一)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代性初探(一)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代性初探(一)论文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反戏剧后现代主史论文摘要:作为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一位锐意革新的现代作家以及一位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先驱,贝克特在其名作《等待戈多》中所采用的反戏剧手法不仅使其作品成劳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而且也呈现出了作品所秉有的后现代主义精神。

这里,本文关注了两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它们分别是:主体的消失和不确定性。

1引言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籍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1969年凭借其名剧《等待戈多》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公认的文学巨匠之一。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一位锐意革新的现代作家以及一位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先驱,贝克特力图使其戏剧摆脱西方传统戏剧的法则,突破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界限,形成自己独特的戏剧模式和风格。

在反叛传统,超越现实方面等,贝克特比任何一位荒诞派剧作家都要彻底。

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抛弃传统的时间观,淡化戏剧情节,利用贫乏苍凉的舞台背景,浑浑噩噩的人物,反反复复,机械无聊的木偶式动作,以及趋于消解的戏剧语言乃至频繁的沉默来突出人生的无望及生存的荒诞。

贝克特在人物塑造,背景设置,时间处理,戏剧语言及情节结构等方面所采用的反戏剧手法不仅使其作品成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而且也体现出了作品所秉有的后现代主义精神。

1‘性格化”到“非人化”后现代是主体消亡的时代。

西方思想家普遍认为,尼采带头宣布上帝死亡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人的死亡,因为人的一切价值最终要以上帝为依据。

果然,一百年以后,福科宣告了“人”的死亡,他说,“语言的存在只是随着主体的消失而出现的。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话语实践,主体的消失是荒诞派戏剧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荒诞派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被降低到了最低限度,被剥去了一切作为“人”的特征。

一般说来,表现“人”历来都是文学作品的主题,传统戏剧作品里的人物大多有着明智的头脑,热情的个性及雄辩的口才,而荒诞派剧审的人物则属于处于“耗尽”状态中的后现代人,不再有完整的自我,而是彻底零散化为碎片,他们不再反抗或者评论世界,人的主体性被彻底抽空,变为徒有其表的躯壳,人物不再是传统戏剧里的“性格化”而是“非人化”了。

《等待戈多》后现代主义格调论文

《等待戈多》后现代主义格调论文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代主义格调【摘要】《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者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反映了人们对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的反思。

本文对《等待戈多》作品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格调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后现代主义在《等待戈多》中,萨缪尔·贝克特成功地以看似滑稽、虚无的笔调展现出人类精神以及生存状态的缺失,在无意义中体现意义,在虚无中展现实在。

《等待戈多》是后现代主义中一部很特殊的作品。

作为荒诞派话剧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的文学风格,并建构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情节。

它晦涩的主题折射出人们的所思所想,并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特征。

虽然《等待戈多》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的主题却具有普遍性。

从其主旨而言,《等待戈多》是一部发人深省的著作。

一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化的反映,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文化、知识以及艺术缺乏组织的状态,缺乏层次或直接定义的状态。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复杂性、多样性、多义性等为当代人所广泛关注。

后现代主义在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

后续的一些思想家批评后现代主义时认为,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排斥了高雅艺术。

特别是古典艺术的严谨、玄妙、寂静、科学等风格在后现代主义中荡然无存。

后现代主义立场的特点是,它将一切置于怀疑主义的原则下。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是存在主义文学,当然更涵盖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以及魔幻现实主义。

荒诞派戏剧反映了当代西方人的荒谬,荒谬的形式乃是驻留在深厚的哲学中。

在创作方法上,荒诞派作家抛弃了传统的戏剧节目,而代以不完整的故事、人物的碎片、缺乏鲜明的个性以及不相干的对话,并且强调道具在扮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等待戈多》为代表的荒诞戏剧就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基调。

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信息:沙漠的精神比物质匮乏的更加可怕,信心是取消枯燥的根本途径。

戈多何时来

戈多何时来

戈多何时来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广泛出现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而爱尔兰作家萨缪埃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产生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部彻底反古典戏剧传统的剧作,最能体现荒诞戏剧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该剧利用“等待”,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处处体现着主人公无目的生活状态的循环重复,还有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等待与煎熬。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等待戈多》中的“等待”进行分析。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萨缪埃尔·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郊区斯罗克,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又是新小说的重要作家。

他于1952年写出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交替时期,西方荒诞戏剧的经典之作——《等待戈多》。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既属于现代主义,又属于后现代主义,同时它是一部彻底反古典戏剧传统的剧作,最能体现荒诞戏剧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他把剧中的人物当做是荒诞的写照,舞台布景就成为了表现荒诞人的工具。

所以《等待戈多》的角色只有寥寥数个,说着大段大段荒诞无逻辑的自言自语,而布景几乎是在一个几乎光秃秃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树。

贝克特的剧作创作侧重于表现人们现代文明中的紧迫感和精神危机,以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失望、苦闷和迷惘为中心主题,多通过荒诞的形式把人的痛苦推到极端的位置,表达了贝克特对人们未来命运与前途的悲观与焦虑。

《等待戈多》大致内容是说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在荒野里百无聊赖却十分执着地等待一个也许永远缺席的“戈多”。

这部荒诞派的代表作处处体现着荒诞的元素——没有传统戏剧中的故事情节与戏剧矛盾冲突,人物的语言荒诞无逻辑,情节与动作减到了极低的限度,连一、二幕之间的布景区别只是树上多了几片树叶。

该剧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处处体现着主人公无目的生活状态的循环重复,还有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等待与煎熬。

1 等待的主体与客体《等待戈多》主角只有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1. 引言1.1 介绍《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被认为是荒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两个男人弗拉戈(Vladimir)和埃斯特拉农(Estragon)在荒凉荒芜的环境中等待一个叫戈多(Godot)的人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无意义、循环和荒谬的情节,独特的语言和演出方式而闻名于世,被称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戏剧之一。

贝克特通过《等待戈多》将人类生存的困境和无望展现得淋漓尽致,探讨了人类面对生死、时间和存在的苦难。

作品中的循环主题和荒诞主义的手法使读者感到困惑和无力,这也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通过对等待、无用和绝望的描绘,贝克特呈现出了一种悲观的人生观,暗示着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无法逃脱的循环。

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深刻塑造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展现出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助。

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无奈和荒唐,令人不禁发笑又深感悲凉。

贝克特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话方式让读者在荒诞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沉重。

通过对《等待戈多》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荒诞主义文学的精髓和贝克特的独特创作风格。

这部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思考人生的机会,同时也引领着文学创作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1.2 荒诞主义文学的背景荒诞主义文学源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生活中的荒诞、荒谬和无意义进行挖掘和揭示。

荒诞主义文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社会,当时人们对传统价值和意义的信仰遭到了冲击,呈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力和绝望感。

荒诞主义文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作家们试图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戏谑和颠覆,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荒诞主义文学受到象征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前卫艺术运动的影响,其核心思想是拒绝传统的逻辑和秩序,突破语言的界限,创造出一种具有荒谬性和反常性的文学风格。

荒诞主义文学在形式上常常采用离经叛道的手法,如断裂的叙事线索、离奇的人物关系和荒诞的情节设置,以此打破读者对现实的固有认知,引发思考和讨论。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 了些什么?
2、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戏 剧中有哪些动作?这些动作有什么 特点?
3、他们的言行举止为什么会这 样?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昨天在哪过夜 关于脚疼 《福音书》的地图 两个贼的故事 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 关于上吊等
语无伦次, 毫无逻辑, 不知所云。
荒诞派戏剧是战后西方社会的一面哈哈 镜,它曲折地反映了战后一代的人们从内 心深处对于资本主义现实生活感到的荒诞 和虚无。这一流派被认为战后西方社会思 想意识通过舞台艺术的最有代表性的反映。 荒诞派戏剧最终被西方正统文学所承认, 贝克特于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尤内 斯库于1970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后现代文学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 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 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发生决裂,反映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 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 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 人格平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1)彻底的反传统。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1952年 用法文发表,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 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 戏剧。

萨缪尔· 贝克特是长期居住在法国的爱 尔兰犹太小说家、戏剧家,继尤奈斯库之 后,他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 1953 年 在巴黎上演成功,使荒诞派戏剧被观众接 受认可,确立了它在法国剧坛上的地位, 《等待戈多》也成为法国战后最叫座的一 出戏,在巴黎连演三百多场,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荒诞派戏在 50 年代后期越过 法国国境,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 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 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 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 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 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 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 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 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 逝本身。

《等待戈多》的后现代审美

《等待戈多》的后现代审美
溺 豳圜
教育
《 等待 戈 多》 的后现代 审美
固 李琳瑛
( 南师 范大 学外 国 语学 院 。 南 河 河
【 摘
新乡
4 30 5 0 7)
要 l 本 世纪 五 六 十 年 代 ,西 方社 会进 入 到 后 工 业 化 阶段 。 与 此相 应 ,文 化 领 域 也 发 生 了 深刻 的 裂
者 不是 通 过 阐释 而 是 直接 体 验 到 了
作 家 ,在 普 鲁 斯特 ,乔伊 斯 等 的现
代 文学 思想 影响 下, 对艺 术形 式进 他
行 了大胆 革 新 ,创 作 了一 系 列 深刻 反 映 战后 西 方社 会 荒 诞现 实 的 小说 和戏 剧 , 些作 品以存 在主 义等 现代 这 哲 学思潮 为 理论 依据 , 了表现 社会 为 的极度 荒诞 和人 类 的彻底 异化 , 在时 间,情 节 ,布景 ,形 象及 语 言 等方 面进 行 了全 面的 艺术 革新, 具有 明显 的现 代 和后 现代 艺术 特 征 。16 99年 贝克特 凭 借 其名 剧 《 等待 戈 多》 获 得 诺 贝尔文 学奖 ,《 等待 戈 多》也被


前 激 烈 的颠 覆 ,而 其 中最 彻 底 最激 烈的就 为塞 缪尔 ・ 贝克特 。 塞 缪 尔 ・ 贝 克 特 (9 6 — 10 18) 9 9 ,爱 尔兰 籍诗 人 ,小 说家 和剧
的一 个重 要 特 征 。按 照 杰姆 逊 的 说 法 ,削平 深 层模 式 就 是 消 除本 质 和
是痛 苦 的, 生存 的人 想要解 决 因生存
反戏 剧形 式而 著称 ,因而在 文学 界 , 评论 界 颇 受关 注 。直 到今 天 ,对 于
该 剧 的 新见 解 依 然不 断 问世 ,对 它 的评 论 或者 阐释 也 是仁 者 见仁 ,智 者 见 智 。然 而 ,经 典 的魅 力在 于 它 的常 读 常新 ,它 需要 我 们 不 断从 新 的视 角进 行 新 的 探索 。本文 试 从 后

《等待戈多》的解读

《等待戈多》的解读

《等待戈多》的解读文/崔虹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被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自从其1956年出版以来,该剧所表达的存在主义思想一直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

萨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小说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等待戈多》奠定了贝克特在文坛上的大师级地位,也为他赢得了久远的声誉。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推出时引起轰动,上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贝克特《等待戈多》分析

贝克特《等待戈多》分析

《等待戈多》讲的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探讨一种静态的情境。

“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这实在糟透了。

”在一条乡间的路上,靠近一棵树有两个老流浪汉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等待着什么。

这就是剧中第一幕开头时的情境。

在第一幕结束时,有人告诉他们说,他们认为与之约好了的戈多先生不来了,但他明天一定会来。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并不是荒诞派最早的剧本,但它却使荒诞派戏剧引起了广泛注意。

一九五三年一月,《等待戈多》在巴黎的一个小剧场——巴比伦剧场上演,由于其表现世界荒诞性的思想与迥异于传统戏剧的技法,使观众目瞪口呆,毁誉不一。

观众中间形成了两种力量。

誉之者对此剧持赞赏态度,他们声称,《等待戈多》“标志着法国的戏剧革命”,是“异化的里程碑”。

毁之者则对此剧大加批评。

两种力量在剧场休息室便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

事后,女评论家玛丽亚·曼内斯评论该剧时说:“没有比它更糟的了”,“我他妈的一点也不懂”。

然而,人类总有这样一种好奇心理,越是遭到诋毁的东西,便越是引起人们的兴趣。

人们争先恐后地涌进剧场,观看此剧。

《等待戈多》一剧,仅在巴黎就上演了三百多场,引起了巨大轰动。

据说,演出期间,巴黎大街小巷与咖啡馆、酒吧间里,到处有人在议论此剧。

两个熟人见面寒喧,一个问“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就说“我在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改变了早期荒诞派戏剧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状况。

几十年来,该剧被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演。

一九六一年,该剧获得了国际出版奖。

《等待戈多》不仅成为荒诞派的代表作,而且也成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剧中有五个人物。

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奴隶主波卓与他的奴隶幸运儿,此处还有一个报信的男孩子。

第一幕黄昏时分,在荒郊野外的一条小路上,有一棵光秃秃的树。

爱斯特拉冈正坐在一个土墩上费力地脱靴子,弗拉季米尔来了。

通过交谈,观众知道他们每天都要来到这个地方,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但他们既不认识戈多,也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

《等待戈多》的多视角解读

《等待戈多》的多视角解读

《等待戈多》的多视角解读摘要《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在人物、语言、情节方面都采用了荒诞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中的非理性的风格,剧中同样不乏古典元素,借用古希腊神话的象征意蕴,形象表现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

同时引用基督教《圣经》中的故事,将“等待”与基督教义进行思考,加深思想性。

关键词:《等待戈多》宗教神话非理性《等待戈多》是贝克特于1948年创作的一部剧作,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于1953年1月5日在法国巴黎首次上演,评论界褒贬不一,在其演出时曾经遭受挫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1969年瑞典皇家学院因“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而将这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他。

这部两幕剧的剧情非常简单,没有情景发展,剧情矛盾冲突也不十分明显,人物形象也不是十分清晰,地点和时间也没有交代清楚,可以说通篇都是杂乱无章的对话和荒诞的行为,也没有出现一般戏剧都会出现的高潮。

宗教背景贝克特出生于1906年4月13日,那天正好是基督受难的星期五。

“这个日子对于他似乎特别合适,因为基督被钉死在字架上和生存的纯然不幸后来一直困扰着他的心灵。

”(1)贝克特的家庭式信仰基督教的,生活存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必然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品,《等待戈多》无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学传统的影响。

正如艾略特所说,“人文主义是时隐时现的,而基督教却是延续不断的。

我们不必去设想,如果没有基督教,那么欧洲各民族的发展可能是个什么样子——也就足说,不必设想一个相等于事实上存在的基督教传统的幻想的人文主义传统。

”由此可见,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至为深远。

《等待戈多》被诺贝尔颁奖委员会视为“《圣经》的注释”。

在剧中,《圣经》、《福旨书》多次作为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的谈论对象,而且《圣经》中的两个贼的故事、替罪羊的故事、守约的主题等都被提起。

解读荒诞戏剧《等待戈多》

解读荒诞戏剧《等待戈多》

在无望中坚守希望------解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爱尔兰著名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力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它的问世奠定了贝克特的文学地位,也确立了荒诞派戏剧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意义。

《等待戈多》以荒诞的形式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真理:人只要活着,就有一种不可磨灭的需求,那就是对希望的渴求和等待。

《等待戈多》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而这一悲剧特质是以荒诞不经的情节展示出来的:乡间一条路,一棵枯树,黄昏,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枯树下等待戈多,他们既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会不会来。

第二天他们又来等待,依然是原来的路边,依然是黄昏时分,戈多依然没来。

不同的是树上长出了几片叶子。

两个流浪汉从过去未知的某一天等待,他们还将等到未来未知的某一天。

显然,不管戈多是否存在,他们都将继续等待下去,等待便是他们的希望。

那么,戈多究竟是谁呢?有人说,戈多(Godort)就是上帝(God),《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这个法文剧名看来是暗指西蒙娜·韦尔的《等待上帝》(Attent de Dieu)一书;有人说,戈多象征“死亡”;有人说,剧中人波卓就是戈多;有人说,戈多是巴尔扎克剧作《自命不凡的人》里一个在剧中从不出现的人物“戈杜”(Godeau),有人甚至说,戈多就是一位著名的摩托车运动员……于是有人问作者,贝克特两手一摊,苦笑一声:“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无论贝克特是在故弄玄虚,还是他真不知道,这一回答正好道出了该剧的真实含义,即人对生存在其中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

无论戈多将会是谁,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到来,将会给剧中人带来希望,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

是当今社会人们对明天某种指望的代表,象征着“希望”“、憧憬”。

是人们在痛苦和失望中的曙光。

当“等待”成为存在本身——《等待戈多》解析

当“等待”成为存在本身——《等待戈多》解析

当“等待”成为存在本身——《等待戈多》解析作者:姚佳根王珩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2期姚佳根王珩两个流浪汉,每天来到土坡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但戈多始终未露面。

于是在焦躁不安中,他们度过艰难的一天并周而复始。

这是《等待戈多》[1]的基本情节。

有研究者认为两人的等待是一个虚无、荒诞的过程,隐喻人生的荒诞存在,或者说现代人西西弗斯式的生存方式除了空虚与无奈,毫无意义;而这种荒诞感尤其体现在人物台词之中,剧中语言逻辑混乱,语义破碎,指向不明,越发突出荒诞本质。

不可否认,该剧艺术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传统样态的戏剧作品,例如莎士比亚或者易卜生的,它缺少人们一般所认为的“戏剧行动”或“戏剧动作”,因此被指认为是一种“反戏剧”的形式。

这类解释戕害了我们对于现代戏剧艺术的审美鉴赏。

我们从“荒诞性”这个概念得到的只是某种思想认识,如果不考虑具体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放任一些“认识”左右阅读,然后进行微言大义式的局部性阐述,必然离题万里。

对于该剧的解读也存在类似误区,一些研究者断章取义,抽离出某几个片段,从“前言不搭后语”中证明剧中人物语无伦次的非理性状态。

这些解读全然漠视人物身处具体情境之中的感性丰富的情感流动,没有从整体上对人物内心进行把握。

抛开这些先入为主的意见,去探究和体验剧中每个人物的感性存在状态,我们便会获得全新认识。

该剧的主要人物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并非单纯符号的象征,而是具有丰富“人”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从他们感性具体的情感中,我们体验到现代世界人类生存的真实境况。

对该剧的解读尝试是一种从艺术形象出发阐述思想内涵的批评路径,即通过具体情境感受人物内心情感,进而发掘情感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使论述建立在文本与人物形象基础上,而不是相反。

一、焦灼的等待者人物台词确有些语无伦次,但不是为了“说明”人物的荒诞感,而是为“表现”长时间等待中人物的焦灼情绪,在此种心绪中人物思维发生断裂,无法进行连贯、主题明确的对话。

如何理解《等待戈多》的主题

如何理解《等待戈多》的主题

如何理解等待戈多的主题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较难理解的作品之一。

这部划时代的戏剧完成于1949年,是贝克特在小说领域里辛勤耕耘了若干年之后,进行新的文学尝试的结果。

它最初被若干家剧院拒绝,一直到1953年才开始被观众接受。

然而“《等待戈多》的主题是什么?戈多是谁?自从这个剧本1952年以书籍的形式出版,1953年在巴黎公演以来,这两个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其他各种问题便一直困扰着剧评家、导演以及喜爱对看过的剧目追根究底的观众”[1]。

这部戏剧完全不同于我们传统所认知的戏剧,它是一个两幕剧,只有一个极其简单的场景:“乡间的一条路。

一棵树。

黄昏。

”总共只有五个登场人物,其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他们同时有两个十分滑稽的小名:狄狄和戈戈。

整部戏剧几乎没有情节可言。

然而,在如此简单的戏剧形式中容纳的是丰富的主题和思想。

这部戏剧作品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那时的欧洲刚刚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它反映了处于时代剧变中的欧洲人的思想。

同时,《等待戈多》又是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督教的反思,以及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正是在《等待戈多》创作的时期统治着欧洲的哲学思想——的探讨。

而这些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想都是中学生所不熟悉的。

因此,在理解《等待戈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来引导学生呢?实际上,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作品的两个中心词语,一是戈多,一是等待。

1956年,《等待戈多》在纽约上演,排演该剧的导演阿伦·施耐德问了贝克特一个问题,“如果我知道这个问题也是万千观众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道:戈多是谁,我早就在剧本里说了。

”也就是说,尽管这部伟大的剧作完全是围绕着等待戈多而展开的,但就剧作家本人贝克特来说,他也并不知道谁是戈多。

因此,围绕着“戈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一大批的批评家、文学评论家、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中,最主要的一种观点是戈多指的是上帝。

有关《等待戈多》的解读

有关《等待戈多》的解读

有关《等待戈多》的解读等待戈多剧情介绍内容梗概:五十年来,萨廖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直是世界剧坛最匪夷所思、最神秘莫测的剧本。

即便是在戏剧观念最保守的地球村的某个角落,仍然有众多的戏剧家对这个潘朵拉匣子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多次尝试着打开这个匣子-用各种感性的、理性的、荒诞的、哲理的诠释来解构贝克特,但不苟言笑的贝克特却一如既往地保持他严峻的沉默,并把沉默带进了天堂。

也许这就是从艺人到大师的一步之遥。

这将是一次新的偿试,由张献、李容、和景国三个皮匠领军,向世界剧坛的节巨匠贝克特先生致敬-也是上海现代人剧社和真汉咖啡剧场联合完成对贝克特的祭奠。

我们承认贝克特自己已对戈多做最好的解释-他说:"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所以我们只有相信戈多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存在,或者戈多本身就是等待。

就象荒年中的埃及人把戈多看成是粮食,而美国圣昆延监狱的囚犯则痛斥戈多就是"社会"上海戏剧学院的陈加林教授把戈多想象成"四小天鹅",而北京大导林兆华先生则由戈多联想到<三姐妹>--当然想象是无罪的,或者说"无知者无畏";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谁都不想把这戏排得更好看一些,而我们唯一想做的恰恰是要让这戏更好看。

所谓"2001.女性版"正是为这个群体社会度身定做的,为了迎合和取悦观众,在这出<等待戈多>里充斥着流行和时尚、"戏剧"和"思想",然而我们的原意却是用流行反流行、用时尚反时尚、用戏剧反"戏剧"、用思想反"思想"。

我们相信,贝克特先生一定是个大好人,他创作了<等待戈多>正是为了给世界众多的话剧艺人一个吃饭的机会,所以在世界舞台上才会有形形色色的<等待戈多>。

_等待戈多_的后现代解读

_等待戈多_的后现代解读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沈阳市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正文:----------------------------------------------------------------------------------------------------------------------------------------------------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沈阳市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新民市、辽中县、法库县、康平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沈阳市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七年三月十三日沈阳市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内容及试点范围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是适应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要求,通过整合村级管理职能和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搭建的面对村民的公共服务平台,是构建基层政府与农民新型关系的重要基础设施。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包括:村委会(党支部)办公室、综合办公(档案)室、警务民调(值班)室、党员远程教育(多功能活动)室、阅览(宽带网浏览)室、乒乓球室、老年人活动(棋牌)室、儿童活动(学前教育)室和篮球场、村务公开栏、村民户外活动小广场等设施,是村政治、文体活动中心。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建设标准为:有一块不少于1500m2的村民活动广场、一个硬覆盖的标准篮球场和不少于300m2的综合业务用房,以便安排各种功能设施。

有条件的村可适当扩大面积。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在新民市、辽中县、法库县、康平县进行,结合《关于抓紧解决部分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的通知》(沈组通字〔2006〕22号)中提出的105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同步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等待戈多》所体现的二战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等待戈多》所体现的二战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从《等待戈多》看二战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摘要:萨缪尔·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用荒诞的手法成功刻画了社会幻灭的现状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迷惘、苦闷和空虚。

反映了二战后人类信仰的缺失,文化根基被切断、对未来希望深感渺茫的困境,表现了现代文明中一些人精神上的等待与失望、苦闷和迷惘。

关键词:等待戈多;荒诞戏剧;精神世界萨缪尔·贝克特是二十世纪的一位文坛巨匠,荒诞派戏剧大家。

他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运用荒诞手法刻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社会迷失的现状,当代人迷惘的生存状态、苦闷和空虚的精神世界。

他笔下的荒诞派戏剧正如马丁·艾斯林所说的那样,“这些剧作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这些剧作时常似乎只是梦境和噩梦的反应……这些剧作时常只有不合逻辑的唠唠叨叨”。

在虚无中刻画真实,荒诞中体现存在,是贝克特独具特色的创作方式。

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

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望、再等待、再失望,在等待中耗尽生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

《等待戈多》描绘了人类在虚无中等待希望和救赎,在痛苦中追寻快乐与满足的存在现状与精神状态。

一切皆在希望中开始,一切又都在痛苦与失望中幻灭或不了了之。

等待和追寻,不论其是消极还是积极,是充满希望还是漫无目的,是有意义还是无结果的,都是人类两大主要的生存状态和文学中的两大对立又统一的研究主题。

等待和追寻时而如同两条平行线,各不相干,正如狄狄和戈戈的等待状态与波卓和幸运儿的追寻状态。

等待和追寻时而又如同一个十字路口,两大主题相交之后再次分离,而这个相交的点就是波卓和幸运儿看到等待的狄狄和戈戈时,两组人物在舞台上的交集。

以往关于《等待戈多》的主题研究多集中在其等待的层面上,很少重视或发现追寻主题在《等待戈多》中的意义。

本文将等待和追寻两个主题放在平行的视角上研究,论证它们在《等待戈多》中并行的体现、内涵和意义。

《等待戈多》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等待戈多》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等待戈多》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提到荒诞这个词,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荒诞派,是一种戏剧形式一种文学形式,是教科书上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然后就仅此而已了。

大多数人对荒诞与荒诞派都不甚了解,而且对它的印象也不是很好,荒谬复杂枯燥无意义,人们总是很难将它归到一种正常的文学范畴当中,但即便如此,人们却很难否认它的高级。

贝克特对,就是高级,作为一种文学一种戏剧一种艺术,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它必然是枯燥无味甚至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它甚至丢失了正常艺术的娱乐属性,人们很难从中“审美”,但就是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却是十足十的高级货,对整个戏剧乃至文学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1969年的贝克特正是凭借《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戏剧摘走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接下来,我们就以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为例,分析“无意义”的荒诞背后的意义跟价值。

什么是荒诞?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展开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什么是荒诞。

荒诞派兴起与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由于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艾思林的《荒诞派戏》而得名,一般认为它在哲学上的基础是存在主义和加缪的“荒诞哲学”,但我认为它的某些理论与观点同样是在“虚无主义”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形式上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戏剧流派,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荒诞主义的绘画作品而在主旨思想上,它主张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拒绝用传统理智的手法去表现生活,主张“生活本身是荒诞而无意义的”。

那么,这种表现“无意义”的生活的文学是不是就没有价值了呢?荒诞是文学对生活的“超写实表达”文学本质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与修饰的艺术,大多数人觉得荒诞派文学,荒谬复杂,甚至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表达不清楚,连一个明确的主题都没有,这样的作品就是抽象的,就是脱离现实的,但是恰恰相反,荒诞派文学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像我们平常所知的,喜剧、悲剧、悲喜剧、荒诞剧,他们之所以会有类型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的呈现度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年第 % 期
#总第 -"# 期 %
湘潮 #下半月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年 % 月
!等待戈多"的后现代解读
周 娟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福建厦门

!"#$$%%
’贝克特的戏剧 !等待戈多 "被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 自从其 !"#$ 年出版以来 $该剧所表达的存 要 & 萨缪尔 在主义思想一直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 ( 本文将分析该剧中的不确定性及语言的支离破碎 $从而指出该剧所表达的 后现代社会中人类存在的荒诞 $虚无 $ 和无意义 (
关键词 & 后现代 )不确定性 ) 支离破碎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不能预知的不确定性质+)其次是指*不能确定地实现$因而引起 怀疑的那些事物+)再次是指*不可见的事物+)最后是指*个人所 做出的不确定状态+( 总之$*不确定性+本来就是因为这个社会到 处充满着不确定性)换句话说$+不确定性*倒真正成为本社会中 唯一最确定的事物( +不确定+也是!等待戈多"一大特点( !等待戈多 " 剧情非常简单 $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 分 $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 $ 两个流浪 二 后现代主义 #234563789:;46%是 -$ 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 文艺思潮之一 ( 它是信息社会 $新技术革命和帝国主义晚期 的产物 ( 作为一种新世界的历史时期 $一个新世界的思维范 式 $ 一种新风格 $ 后现代主义孕育于 -$ 世纪 %$ 年代 $"$ 年 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 $七八十年代在欧美达到了巅峰 ( <#= 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文学流派中一个重要派别 $这一戏 剧流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产生于法国 $随后流行于整 个西方文艺界 ( 荒诞派戏剧具有后现代文学的共有属性 ( 后 现代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 *不确定 +$*模糊 +$*偶然 +$*不可 捉摸 +$*不可表达 +$*不可设定 +$和 *不可化约 +( 荒诞派戏剧 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 特别是加缪 0?@6A4B , 萨特 0C@9598B 和海德格尔0D8;78EE89B 的存在主义哲学 ( 英国戏剧理 论家马丁’ 艾斯林 0F@95;: G44H;:B #*"$ 年发表的论文和次年 出版的专著均以 *荒诞派戏剧 +为题>从而在理论上为这一戏 剧流派正式命名 ( 他在贝克特 ,法国剧作家亚瑟 阿达莫夫和 ’ 尤金 尤奈斯库的戏剧中找到了 *荒诞 +的本质 I *终极的确定 ’ 性 +已经消亡 $世界成了一个不可理喻的地域 $一个 *梦境 +( 三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因为后现代主义 本身就是以其*不可界定性+来自我界定的( 鲍德里亚在谈到*不 确定性+时指出&所谓不确定性$具有多方面的含义( 首先指的是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周娟0#*/!’#-)1$女$江西省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 他 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话语 $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 ( 等 了多时 $戈多没有来 $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 ( 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 $大发议论 $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 儿 $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 ( 两个流浪 汉又在继续等待 $戈多还是没有来 $但来了一个小男孩 $他告 诉他们说 &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 $明天晚上准来 ( 此时 $夜幕 降临 $第一幕结束 ( 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 $场景与第一幕 相同 $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 $ 两个流浪汉在等 着戈多的到来 ( 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 $只是波卓变 成了瞎子 $幸运儿变成了哑巴 ( 主仆两人走了以后 $小男孩又 来了 $他告诉他们说 & 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 $明天晚上准来 ( 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 $ 不料裤带子断了 $ 自杀未成 $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 $全剧终止 ( 虽然名为 ! 等待戈多 "$ 但中心人物 *戈多 +始终没出现 ( 剧中人物对戈多是否存在 $是否会如约到来始终不确定 $ 但 戈多却是整出剧的中心 $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存在着 的理由 ( F@9;@ F;:JK L98M89 指出&*在该剧中 $贝克特设置的 中心人物是戈多 $因为戈多是占据了舞台上表演空间以外的 所有位置( 他在遥远的地方 $通过他的主人般的 $神灵般的话 语控制着一切 ( + !同样 $NA@: OA@: 在其评论文章中指出 & *中心人物的消失 #戈多的消失 %$而不是舞台上人物 #爱斯特
!"# 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 董竞成$电影剧本写作技巧%&#$新华出版社!’((*$ 0 贾内梯$认识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 .美/路易斯
!!
%"# 高宣扬$ 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F ’((*HJ($ 5 贝克特$ 等待戈多!&,$人民文学出版社F ’((’$H)+$ !’, ,萨缪尔
责任编辑,刘皓 始终处于故事的外围关注着事件的发生-发展 !似乎没有叙述 者的存在+ 这种叙述角度在小说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先锋派作 家的一些小说+ 这类小说记录故事中人的动作-语言-表情等! 不涉及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即使需揭示人物心理!也是借 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展示出来+ 电影中很难实现完全的客观 视点!否则就和观看戏剧一样了+ 总言之 ! 一部影片主要采用哪种叙述视点 ! 什么时间选 择什么样的叙述视点 !都是出于叙事的需要 !不拘泥于形式 + 电影就其本质而言 !是一种新语言 !现有的 &电影语言语法 ’! 并非金科玉律 !它更像是某种为了跨越而架设的围栏 + 随着 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 !会有越来越精彩的电影语言 !越来越 丰富的叙述视点形式 !将来呈现给观众的 ! 将是一场更豪华 的视觉盛宴+ 参考文献,
!!!!!!!!!!!!!!!!!!!!!!!!!!!!!!!!!!!!!!!!!!!!!!
观众在欣赏这样视点形式的影片时! 可以清楚地把握事件的 来龙去脉 !而影片中视点人物却因视点所限 !常常蒙在鼓中 ! 从而扩大观众的审美愉快感" 欣赏喜剧时!看着喜剧人物徒劳 地折腾!会倍增喜剧效果" 欣赏悲剧时!看着人物再怎样努力 也无法逃脱宿命!也会倍增悲伤之情" #三$客观视点 在具体的电影作品中! 从始到终完全使用一种视点是很 少见的% 事实上!电影叙事永远是在人物&看’的&主观’视点镜 头与摄影机 & 看 ’人物的 & 客观 ’ 视点镜头的交替呈现中完成 的% 如在伊朗电影(小鞋子)中!阿里和莎拉兄妹是故事的绝对 主角% 但为突出其社会生活中低下而微不足道的位置!导演没 有给两兄妹安排太多他们自己的视点! 大多数时间让兄妹俩 处于*被看’的视觉位置上+ 即使是这样!影片中也出现过少量 的兄妹俩的视点镜头% 莎拉迫于无奈穿着哥哥的大鞋去上学 的段落 !就采用了莎拉的视点 ,摄影机模拟莎拉的目光 !镜头 在同学们穿着各式漂亮鞋的双脚和莎拉自己的双脚间不停切 换!突出了小姑娘焦虑的心情% 这种叙述视点的特征是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 也没有将 视点附在影片中的某个人物身上% 视点等同于摄影机的视点! 责任编辑,刘皓
!"
湘潮 拉冈和弗拉季米尔 $的活动 !构建了整出剧的中心 % ’因为存 在的不确定性 !戈多变得深不可测 % 对戈多的等待实际上就 是对不确定的 !难以捉摸的 !消失的重要元素的表达和寻找 ! 而这一重要元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等待戈多的无意义% 是消磨时间的工具+
’((. 年 * 月
剧中最著名的是幸运儿那段没有标点和停顿的独白H 如彭奇和瓦特曼的公共事业所证实的那样有一个胡子雪 雪白的上帝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确确实实存在他在神圣的冷漠 神圣的疯狂神圣的喑哑的高处深深地爱着我们除了少数的例 外不知什么原因但时间将会揭示他像神圣的密兰达一样和人 们一起忍受着痛苦这班人不知什么原因但时间将会揭示生活 在痛苦中生活在烈火中II%’# 荒诞派戏剧突破了传统语言的陈调滥调!强调语言无意义的特 点!在此基础上!后现代主义戏剧大胆地张扬语言的游戏性质!语言 的支离破碎使得语言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确立人的主体性的功能+ 五 可以说(等待戈多)这出两幕剧是两位主人公弗拉季米尔 和爱斯特拉冈生活的一个缩影+ 他们可能一直在等待戈多的 到来!今后或许还将继续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无望地等 待+ 这种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 !因为没人知道 戈多是谁+ 这里的*等待4在法语里是现在进行时!所以它不是 本义上的等待 !而是一种生存状态 !意味着人类永远在等待 ! 却不知道到底在等待什么!而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 戈多的 不确定性! 剧中人物语言的支离破碎更加深化了人类存在的 荒诞!虚无和无意义这一主题+ 参考文献,
/0123 4$ 5067289::7 在文章 &;0<3 := ;0>?>@A =:8 B:7:?’中指
出 ,&等待其实是一种无效的活动 !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消亡% ’ 该剧中心人物戈多所代表的意义至今仍不确定 % 戈多到 底是谁 1 西多评论家有多种解释 ,有人认为 &戈多 ’2B:7:?$由 上帝一词演变而来 !暗指上帝 3有人认为他象征着死亡 3有人 认为波卓就是戈多 !各种解说不一而足 + 在一次采访中贝克 特被问到 *戈多 4到底是谁 ! 他坦言 ,*我要是知道 ! 早就在戏 里说出来了+ 4有的学者认为戈多是一种象征!是 *虚无 4!*死 亡 4是被追求的超验 !是现世以外的东西+ *戈多 4所代表的意 义的不确定性 !也是该剧拥有持久魅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 四 后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反形式的艺术创造活动! 是一种无规 则!无主体和无目的的游戏活动!是为了创建人类文化史上从未 有过的一种崭新的艺术+ 后现代文化的游戏性质又可以集中地 体现在后现代社会条件下的语言游戏和符号游戏+ *语言游 戏4C60@AD0A2 A012E 的概念由维特根斯坦首先提出+ 他认为语言 与游戏一样没有本质F它虽有规则F但不完全受规则限制+ 后现代 主义的*语言游戏4打破了传统的人的主体地位!变得支离破碎 的语言揭示了程式化语言的空洞! 因此这种语言并不能表现生 活的真实性!而退化成了人类交际的标记和意义与感情的面具+ 在 (等待戈多 )中F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对话杂乱 无章 !虽然他们在对话 !但对话的内容却是各说各的 !毫无相 关性G语言对他们而言已不具有确立人的主体性的功能 !而只 2接 !" 页$ 件的前因后果 !更清楚地展示人物的个性区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