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缅怀故里,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无改一作:未改/难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
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韵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注释偶书:偶然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贺知章《回乡偶书》全诗翻译赏析精编版
贺知章《回乡偶书》全诗翻译赏析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6乡音——家乡的口音。
7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译文】年少时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改而两鬓的头发已花白。
孩子们看见了个个都不认识,笑着问我这个远方的客人是从哪里来?[简析]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贺知章是武后时进士,历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唐玄宗时辞去官职,当时已是85岁的高龄,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突然回到家乡不被相认的境遇被刻画得非常深刻。
这首诗写了作者年少离开家乡,到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才回到家乡所遇到的家乡的变化,一个“客”字刻画了作者的失落和茫然,此情此景,看似可笑可悲,实际上是抒写了岁月流逝,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情,十分真切地传达了久客返乡的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
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
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译文:其一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其二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回乡偶书》赏析:其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古诗文《回乡偶书》赏析
古诗文《回乡偶书》赏析回乡偶书唐朝: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回乡偶书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1.回乡偶书 唐 贺知
4.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文解释: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 风光,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 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 呢?
5.三衢道中【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②老大:年纪大了,老了。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④鬓(bì n)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⑤衰 (cuī):减少,疏落。 ⑥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 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译: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2.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①九州:中国。②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③恃(shì ):依靠。④风雷:这里比喻像风雷一样 的社会变革。⑤万马齐喑(yīn):比喻社会政局毫 无生气。喑:哑。⑥究:终究、毕竟。 译:要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就得依靠风雷一样的 社会变革,然而全国上下一片死气沉沉缄口不语,终 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 泥于一种规格,为人间降下更多的人才。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京城的街道。③润如酥 (sū):滋润如酥。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处:时。 ⑥绝胜:远远超过。 ⑦ 皇都:洛阳城(唐朝东都),神都。[⑧水部张十八员 外:指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 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郎。水部此处代指工部。 译: 京城的街道上,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滋润如酥。远 远地看去,仿佛有一点儿小草的绿意,可走近才发现 没有什么绿意。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远胜过绿 柳布满京城的春末。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译文、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译文、赏析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
开元十一年(723)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
天宝二年(743)冬,因病请还乡,获赐镜湖剡川一曲。
次年正月起行,玄宗亲赐诗,太子以下百官赋诗饯行。
归后不久即病逝,年八十六,后赠礼部尚书。
他是"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中仕途最得意者,其他三人都官小职卑,位沉下僚。
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辈。
他同时人陆象先常谓人曰:"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
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旧唐书》本传)。
他在长安紫极宫一见李白,惊呼其"谪仙人",对其《蜀道难》赞不绝口,乃解金龟换酒,与白尽醉。
可见其爱才及豪放。
杜甫《饮中八仙歌》以他为"八仙"之首。
他晚年更加放诞,自号"四明狂客"。
他也好书法,"善隶草,尝与张旭游于人间,凡人家厅馆好壁墙及屏障,忽忘机兴发,笔落数行,如虫豸飞走"(南宋陈思《书小史》卷9),今传世有贺知章草书《孝经》,书如龙腾虎跃,真率狂逸,确为杰作。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仅二十首。
[注释]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衰:衰败、疏落。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译诗]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简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字词注释: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1)偶书:随便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ī):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诗词释义如下: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注释-翻译-赏析-讲解】贺知章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注释|翻译|赏析|讲解】贺知章回乡偶书《回乡偶书》由贺知章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回乡偶书▪其一》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其二》作者: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解】①《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②老大:年纪大了。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⑤衰(cuī):减少,疏落。
⑥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韵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1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回乡偶书▪其一》作者:贺知章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回乡偶书▪其二》作者:贺知章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评析】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回乡偶书二首_诗词赏析_唐_贺知章
赏析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 景物的描写上。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 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 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 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 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 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 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 ,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 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赏析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 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 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 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 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 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 ,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贺知章一路披荆斩棘、过 关斩将,一举夺魁,成为当年的状元郎。贺知章是唐玄宗朝 重臣,性格豪放洒脱。他擅长行草,喝醉了酒,就一定写字 ,只要有纸,他就不停地写,每次都会写上几十张纸。
因为生逢其时,贺知章的一生是幸运的,他36岁入朝为 官,到86岁告归修道,半个世纪的张狂不羁,却能仕途通达 、毫发无损,这在大唐的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 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 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 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 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 伤了。
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展现的是时间流逝环境的自然变化。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 无华,毫不雕琢,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读者引入了诗的意境。 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感情真挚自然流入,十 分引人入胜。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译文、赏析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
开元十一年(723)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
天宝二年(743)冬,因病请还乡,获赐镜湖剡川一曲。
次年正月起行,玄宗亲赐诗,太子以下百官赋诗饯行。
归后不久即病逝,年八十六,后赠礼部尚书。
他是"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中仕途最得意者,其他三人都官小职卑,位沉下僚。
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辈。
他同时人陆象先常谓人曰:"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
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旧唐书》本传)。
他在长安紫极宫一见李白,惊呼其"谪仙人",对其《蜀道难》赞不绝口,乃解金龟换酒,与白尽醉。
可见其爱才及豪放。
杜甫《饮中八仙歌》以他为"八仙"之首。
他晚年更加放诞,自号"四明狂客"。
他也好书法,"善隶草,尝与张旭游于人间,凡人家厅馆好壁墙及屏障,忽忘机兴发,笔落数行,如虫豸飞走"(南宋陈思《书小史》卷9),今传世有贺知章草书《孝经》,书如龙腾虎跃,真率狂逸,确为杰作。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仅二十首。
[注释]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衰:衰败、疏落。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译诗]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简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全文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全文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且寄语,平生只有如君好。
其二
金戈铁马弯弓射,都护铁衣冠新附。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堂庙堂一何夜,红烛花前独酌时。
管弦鼓吹合难离,声声慢回许旧知。
解释:
该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给朋友的回乡书信,其中两首的主题为回乡见旧友,表达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旧友的想念之情。
第一首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离家已久,和家乡的距离遥远,告诫读者时光匆匆,年华不再,要珍惜时间,好好生活。
第二首中,作者叙述了自己曾经历过战争打斗岁月,但现在已重返故乡,过着清静的生活,儿时游玩的河流,现在又驾舟畅游其上,望着远方的阳光,感受到了家乡的无限温暖。
《回乡偶书》贺知章古诗鉴赏
《回乡偶书》贺知章古诗鉴赏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作。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诗的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这首诗是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贺知章《回乡偶书》 (带拼音、注释、译文)
贺知章《回乡偶书》 (带拼音、注释、译文)《回huí乡xiāng偶ǒu书shū》作zuò者zhě:贺hè知zhī章zhāng少shǎo小xiǎo离lí家jiā老lǎo大dà回huí, 乡xiāng音yīn无wú改gǎi鬓bìn毛máo衰shuāi。
儿ér童tóng相xiāng见jiàn不bù相xiāng识shí, 笑xiào问wèn客kè从cóng何hé处chù来lái。
作者介绍: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唐代诗人、书法家。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注释:偶书:随便写的。
老大:年纪大了。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衰: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
不相识:即不认识。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年来了才回来。
乡音虽没有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花白。
儿童们看见我,都不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您是从哪里来的呀?。
71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回乡偶书-贺知章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回乡偶书》·贺知章·唐代《回乡偶书①》作者:贺知章〔唐代〕少小离家②老大③回,乡音④无改⑤鬓毛衰⑥。
儿童相见⑦不相识⑧,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zhu ming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①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②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③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④乡音:家乡的口音。
⑤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⑥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⑦相见:即看见我。
⑧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di er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di er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回乡偶书》诗意
《回乡偶书》诗意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介绍: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回乡偶书》抒发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6.乡音——家乡的口音。
7.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译文]年少时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改而两鬓的头发已花白。
孩子们看见了个个都不认识,笑着问我这个远方的客人是从哪里来?[简析]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
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
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唐诗欣赏 贺知章【回乡偶书】
唐诗欣赏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乡偶书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
这首诗为天宝三年(744)诗人归隐永兴时所作。
偶书指因偶有所感而即兴写下来的文字,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
诗中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重返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既感喜悦又觉陌生的复杂感情,读来觉得入情入理,亲切自然。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
通过“少小”与“老大”、“离”与“回”等词语的反比,突出离乡时间之久。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则通过变(鬓衰)与不变(乡音无改)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尽管客游他乡多年但思恋故土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的老而弥笃的情怀。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从诗人的角度宕开,以儿童的角度描写故乡人对自己还乡的反应,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这家乡原来的小主人与今天的小主人——儿童之位置变换的对比,使画面顿时呈现为欢快明朗的喜庆色彩。
你看,见到诗人这须发皆白、老态龙钟的陌生人扶杖归里,孩子们立刻蹦蹦跳跳地围拢来,不等诗人开口,他们就很有礼貌地抢着称诗人为“客”,“笑问客从何处来”,真是妙笔神来,谐趣无穷。
一个“笑”字就把诗人多年的思乡之恸都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首诗虽名之为“偶书”,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是颇具匠心的。
语言通俗自然,很接近口语,但同时异常凝炼,富于概括力,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