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赏析这首诗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
”这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杜甫《赠卫八处士》)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贺知章《回乡偶书》注释和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注释和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注释和赏析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大家都很熟悉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贺知章《回乡偶书》的注释和赏析。
回乡偶书【朝代】唐代【作者】贺知章【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唐诗三百首 回乡偶书二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解析《回乡偶书二首》是唐·贺知章的诗作。
全文如下:《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析: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1 —解析:这首诗是贺知章在第一首诗基础上的续篇,背景和意境都与前一首相同。
诗人时隔多年回到家乡,发现世事沧桑,家乡早已物是人非。
诗中的“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第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诗人因长久背井离乡而产生的深深感慨。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则包含了诗人对家乡人事变化的无尽感慨,用语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触动心灵的具体内容。
诗人用“半消磨”来形容这种变化,既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体现了对现实的无奈接受。
后两句“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以门前镜湖的碧水比喻自己恒久不变的家乡情结。
与变化无常的纷繁世间相比,镜湖的波光粼粼仿佛能抚平诗人心中的失落与痛楚,寄托着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回到家乡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
唐诗《回乡偶书其一》贺知章
唐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两首诗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一:(shuai)衰落;衰退。
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2.通“缞”。
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白话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既是家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久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家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家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度:回乡偶书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度:回乡偶书(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度:相关推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刘建勋)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原文:回乡偶书二首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注释|翻译|赏析|讲解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回乡偶书》由贺知章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回乡偶书·其一》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其二》作者: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解】①《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②老大:年纪大了。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⑤衰:减少,疏落。
⑥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韵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回乡偶书·其一》作者:贺知章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回乡偶书·其二》作者:贺知章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赏析(精编版)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赏析《回乡偶书二首》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赏析,欢迎阅读。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⑶。
儿童相见不相识⑷,笑问客从何处来⑸。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⑹。
惟有门前镜湖水⑺,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其一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回乡偶书二首》赏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贺知章《回乡偶书》译文及古诗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译文及古诗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译文及古诗赏析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译文1: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译文2: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译文3: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来;一口乡音毫无变化,两鬓的毛发却早已衰颓了。
好奇的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老人家,您从哪里来。
”赏析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
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回乡偶书其一翻译全文
古诗《回乡偶书》赏析导语:《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作者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下面是《回乡偶书》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4)鬓毛摧:指的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5)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6)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作者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译文
《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译文《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译文1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⑶。
儿童相见不相识⑷,笑问客从何处来⑸。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⑹。
惟有门前镜湖水⑺,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⑺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译文其一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回乡偶书二首》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回乡偶书二首》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译文
《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译文《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译文1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⑶。
儿童相见不相识⑷,笑问客从何处来⑸。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⑹。
惟有门前镜湖水⑺,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⑺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译文其一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回乡偶书二首》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回乡偶书二首》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贺知章——《回乡偶书》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朝代】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3)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4)乡音:家乡的口音。
(5)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6)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7)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8)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9)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 古诗文网>>作者介绍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鬓毛衰一作: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