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荷塘月色》的艺术特点
_荷塘月色_的艺术美
艺
术
类
毕
业
生
就的 业职 中业
道
●
雷
德
问 姣
题
“仿佛”、 “斑驳”、 “均匀”、 “到底”和“苍茫”、 “独处”、 “零星 ”、 “ 宛 然 ”、 “ 酣 眠 ”、 “ 一 例 ”等 双 声 叠 韵 词 的 运 用 也 增 加 了 语 言 的 音 乐 美 。 四 是 修 辞 美 。 生 动 形 象 的 比 喻 、拟 人 、排 比 、对 比 等 修 辞 手 法 的 运 用 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点。经这些修辞手法装饰的语言更具艺术魅 力。 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他的比喻, 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 发前人所未发, 但又在情理之中, 贴切自然。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 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赋予荷叶动态 的美, 极为生动, 又极为贴切。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 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 天 里 的 星 星 ”。 作 者 用“ 一 粒 粒 的 明 珠 ”和“ 碧 天 里 的 星 星 ”两 个 喻 体 同 时 比喻“白花”, 分别突出苍茫的月光底下的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绿叶丛中 隐约闪烁的动态。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 十分生动形象, 又不落 俗套, 很能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另外, 朱自清也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塑造形象美。例如“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 歌 声 似 的 ”, 清 香 是 嗅 觉 感 受 , 可
再次, 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的描写中表现出 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短 378 字( 不 含 标 点 符 号) , 仅 比 喻 就 有 十 一 处 , 另 有 拟 人 两 处 , 通 感 两 处 和 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的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 就 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 形象生动,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荷塘月色》课文解析
《荷塘月色》课文解析《荷塘月色》是一篇著名的课文,通过对湖畔的景色描写,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思考和感慨。
本文将对《荷塘月色》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
一、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清代作家林则徐的一篇散文,收录于《游微山湖感怀记》中。
文章以微山湖畔的荷塘为背景,通过描绘荷塘的美丽景色、水面上的月光倒影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内心感悟。
二、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感人:作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手法,将荷塘的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湖水的清凉和荷叶的凉爽。
2. 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在描写中透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通过对荷塘的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吐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
3. 叙事节奏平稳:整篇文章的叙述节奏平缓而稳定,没有出现突兀或生硬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在细致入微的描写中体味到湖光山色的美丽。
三、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通过描绘荷塘湖水下的月光倒影和净水的悠然自得,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流逝的思考。
四、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1. 比喻手法:作者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来比喻人对自然美景的追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 拟人手法:通过将水草、鱼虾等自然景物拟人化,增强了对荷塘的描写,使其更具生动感。
3. 对比手法:作者通过对比湖光山色和日常生活的平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情感表达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宁静和思索。
六、文学价值和启示《荷塘月色》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内心世界的思考。
读者在欣赏这篇诗文时,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生的深远意义。
同时,也给予读者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追求内心宁静的思考。
七、结尾总结通过对《荷塘月色》的解析,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篇经典散文的内涵和文学艺术特点。
《荷塘月色》的文学短评
《荷塘月色》的文学短评《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林海音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其清新唯美的描写方式和深刻的内涵而广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荷塘月色》进行文学短评,探讨其中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特点。
首先,从主题上看,《荷塘月色》主要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和他与荷塘之间的情感纠葛。
小男孩在荷塘边长大,荷花成为了他成长的伴侣。
他以荷塘为家,与荷花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
小男孩的成长经历与荷塘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通过对小男孩与荷塘之间情感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并探讨了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对个体成长和内心世界的影响。
其次,情感表达是《荷塘月色》的一大特点。
作者通过对小男孩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荷塘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小男孩与荷塘之间的情感相互渗透,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尤其是在荷塘月色的映衬下,小男孩的情感更加鲜活而深刻。
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同身受,也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自然对于人的影响。
再次,艺术特点是《荷塘月色》的另一个亮点。
作者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个故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作者通过对荷塘的描写,展现了它在夜晚的美丽和宁静,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作者还通过对小男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示了他与荷塘之间特殊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这些描写细腻而贴近生活,使得整个故事显得鲜活而真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从故事结构上看,《荷塘月色》采用了线性叙事的方式,情节紧凑而有序。
整个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小男孩与荷塘的初次相遇到最后的离别,情节渐进而连贯。
这种结构的选择使得故事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也更加能够凸显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和内在矛盾。
总的来说,林海音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通过对小男孩与荷塘之间情感的描写,传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故事情节紧凑而有序,情感表达细腻而深刻,艺术特点独特而鲜明。
《荷塘月色》的艺术美
《荷塘月色》的艺术美作者:刘萍来源:《艺海》2008年第04期《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代表作,现试就《荷塘月色》的艺术美分析如下:一、构思之美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
二、描绘之美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景物描绘精雕细刻,细腻传神。
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
《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点。
首先,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色;“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段以荷塘为背景,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
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
其次,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从视觉(“弥望”、“不能见”等)、听觉(“渺茫的歌声”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嗅觉(“清香”等)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
【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荷塘月色课文
【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荷塘月色课文从《荷塘月色》这篇散文里,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清新委婉的艺术风格:精到细致的观察,谨严缜密的结构,朴素洗炼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
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
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
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
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
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
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
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
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三字叠、四字叠。
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荷塘月色语言鉴赏
荷塘月色语言鉴赏
1.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荷塘月色的语言流畅而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使得整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既华丽又富有感染力。
2.描绘生动形象:朱自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荷塘月色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
生。
他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景物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荷塘之中。
3.语言风格质朴自然:荷塘月色的语言虽然质朴,但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
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自然的语言风格使得整篇文章显得亲切而真实,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4.富含深刻的哲理:荷塘月色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作者通过对
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等方面的感悟。
这些哲理和思想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篇文章以其精美的语言特色、深沉的情感表达、细腻的景物描绘、巧妙的结构安排、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探讨而备受赞誉。
一、语言特色《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质朴自然,流畅优美,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平实而不做作,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种语言特色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朱自清先生文学风格的重要体现。
二、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荷塘月色》深沉而细腻。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种情感表达不张扬,不渲染,却能深深地感染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同时,这种情感表达也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景物描绘在景物描绘方面,《荷塘月色》细腻而生动。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将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展现得如诗如画。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置身于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之中。
这种景物描绘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构安排在结构安排方面,《荷塘月色》也表现出色。
整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主题思想,再分层次进行描绘,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和照应句,使得文章更加连贯和流畅。
五、修辞手法《荷塘月色》的修辞手法也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月光如流水的动态美。
同时,“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从《荷塘月色》这篇散文里,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清新委婉的艺术风格:精到细致的观察,谨严缜密的结构,朴素洗炼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
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
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
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
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
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
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
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
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
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荷塘月色艺术特色
《荷塘月色》语言艺术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秀丽朴素,富有诗的表现力,确实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突出特色。
通感——特殊的比喻“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例多数论者认为属于“通感”修辞方法。
这种感觉相通的心理现象,钱钟书先生曾著文加以精辟的论述(详见钱钟书《旧文四篇·通感》《谈艺录》)。
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之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沟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有冷暖(如诗词中常见的“暖红”“寒碧”,沟通了眼、身的感觉),声音似乎有形象(如说声音“尖”),冷暖似乎有重量(如“轻寒”),气味似乎会有锋芒(如“刺鼻”的怪味)。
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这种共同的体验,早已约定俗成地形诸语词了;而当写诗作文时,要运用“通感”,就不能随意轻率为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者对于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事物必须都具有深切的感受,如朱自清之对“清香”和“歌声”,“光与影的旋律”和“名曲”;一是两种感觉在心里反映上必须具有相似点,如“清香”(嗅觉)与“歌声”(听觉)都是似有若无的,“光与影”(视觉)和“名曲”(听觉)都是和谐协调的。
符合这样的条件,运用“通感”的手段,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要从《荷塘月色》中举比较典型的“移觉”修辞格的例子,似乎在另一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不能朗照”的“满月”,从视觉说。
而“酣眠”和“小睡”的畅适之感则从整体的主观感受说。
前者悦于目,后者快于身心。
荷塘月色写景特点
荷塘月色写景特点荷塘月色是一幅以荷塘为背景的夜晚景色描写,具有独特的特点。
荷塘月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荷塘月色的特点之一是宁静和安详。
在这幅画面中,荷塘静静地躺在月光的映照下,整个景色显得非常宁静。
月光洒在荷叶上,荷叶上的露珠闪烁着微弱的光芒,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这种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境地。
荷塘月色的特点还表现在幽静和神秘。
在夜晚的荷塘中,月光透过荷叶的缝隙洒在水面上,形成了一道道闪烁的光线。
这些光线在水面上交织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荷塘中的荷花也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娇艳动人,散发出一种幽静的美感。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安静的感觉,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荷塘月色的特点还体现在浪漫和唯美。
月光洒在荷塘上,映照出一片银白色的光影,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
荷塘中的荷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散发出淡淡的芬芳,给人一种唯美的感受。
整个画面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荷塘月色的特点还表现在静谧和恬淡。
在这幅画面中,除了荷塘和月光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元素。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静谧、恬淡的感觉。
月光映照在水面上,水面泛起微微的涟漪,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
荷塘中的荷叶和荷花静静地伫立在水中,给人一种恬淡的美感。
整个画面让人感到宁静而又舒适,仿佛远离尘嚣,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
荷塘月色具有宁静安详、幽静神秘、浪漫唯美以及静谧恬淡等特点。
这幅画面通过描绘荷塘中的月色,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感,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愉悦。
荷塘月色的特点使得这幅画面成为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
2018-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新论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谢东晴(新乡市一中东校区,河南新乡453000)摘要院朱自清的散文有一股独特的韵味,他的文字安静、丰富,能够准确无误的放映出人面对大自然时心理复杂的情感,因此,他的散文被称为现代散文著作的典范。
本文将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通过鉴赏,带领大家感受朱自清的散文境界之美。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语言艺术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5-0008-01《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大革命失败之际写下的一篇文章。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朱自清想要投笔从戎,却始终无法平息对现实的憎恶与不满,这种矛盾的情绪时常伴随着他,最终体现在《荷塘月色》的一字一句中。
一、《荷塘月色》中词语的艺术特点1.节奏韵律之美。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通过多处叠词,塑造出一种欢快明朗的氛围,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觉朗朗上口,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就是“舒服”,一些句子甚至可以作为诗句来读,简洁明了,活泼生动,前后句间的对仗工整,让人读罢之后仍然记忆犹新。
笔者在初读时并不觉得惊艳,还想要突发奇想的替换掉文中的几个字眼,但换过后文章的味道就变了,给人的印象也不再深刻,由此也可看出朱自清用词的功利之深厚。
例如,文章中有一处写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日日两个字平淡无奇,若用“天天”二字来换,会显得太俗,用“每每”二字来换,由表达不出时间上的频繁,因此只有日日两字,用的巧,用的妙,让人们了解到,作者对于这片荷塘甚是熟悉。
而这种熟悉的环境,也能够与后文产生鲜明的对比,以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忧愁。
再比如,月亮渐渐升起来了,“渐渐”两字,与慢慢相比,不仅多了一份静态美,与“缓缓”相比,也显得优美的多,此外,渐渐二字代表月亮上升的缓慢,作者在等待着月亮升上天空的过程中,不免多了几分惆怅之感。
2.文章中动词的使用。
散文本身给人一种静态的美,而动词则可以对文章进行点缀,从而增加文章的动态之美,帮助文章已经的进一步传达。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就是很高的,很多可以称之为“美文”。
其写作上的特点,供我们借鉴的地方也很多。
如叙述方式上、艺术表现上、结构行文上、语言运用上,功力都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下面我就以其“美文”代表──《荷塘月色》为例,略析一下其“美”之所在。
一、语言的声韵美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锤炼语言方面花费了极其艰苦的工夫。
他强调艺术语言必须具有“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魅力。
这些美感特点,在《荷塘月色》中,首先表现在熟练的运用现代汉语的诗性语言,骈散句相结合,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如:“白天人也少走,夜晚更是寂寞。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些骈句,非常整齐,犹如诗文一般。
又如:“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句子,骈散结合,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一种琅琅上口的音乐美。
其次还表现在多处叠词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极其鲜明。
描写荷塘四面的树,用“蓊蓊郁郁”,见出了夏日树木的繁茂和生机勃勃;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绘出了树木在荷塘周围生长的态势。
描写夜里林荫路上的气氛,用“阴森森”,让人感到独走在路上心底的恐惧。
荷塘是“曲曲折折”的;描写叶子,用“田田”描绘出圆圆的状貌,就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层层”,摹写了荷叶的密密叠叠。
写荷香,用“缕缕”,让人仿佛闻到那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清韵。
叶子底下的流水是“脉脉的”,无声的流水好象也有了情意。
写月光,用“淡淡”、“静静”,更使人体会到夏夜的静谧悠闲。
“薄薄”的清雾,像给荷塘披上了一层轻纱……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26个叠词,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月夜荷塘和塘上月色,也使到他的散文在语言上具有了声韵美。
二、色彩的雅致美朱自清是位高明的画家,擅长以不同的色调表现不同的心绪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
荷塘月色课文结构特点
荷塘月色课文结构特点《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以作者夜游荷塘的经历为线索,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画卷。
在结构上,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自然景物的描写:文章以月色下的荷塘为背景,通过对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夜晚荷塘的宁静美和动态美。
2.情感表达的含蓄:尽管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内心的不平静和苦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并不直接,而是通过细腻描绘自然景物和景色变化来暗示。
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使文章具有了深厚的内蕴和强烈的感染力。
3.形散神聚的散文结构:这篇文章采用了典型的形散神聚的散文结构,即通过游踪的变化、景物的转换、心境的变迁等,将看似零散的描写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具有了很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4.语言的美感和张力:朱自清的文字优美而富有张力,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鲜明的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和美感。
同时,他的文字饱含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5.诗情画意的意境营造:文章通过描绘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色,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
这种意境使得文章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6.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作者巧妙地借助荷塘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情景交融,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7.虚实相生的艺术处理:在《荷塘月色》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处理方式。
实写的是作者夜游荷塘所见所闻,而虚写的是作者对生活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这种虚实相生的处理方式,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8.多种感官的运用:作者在描绘荷塘月色时,运用了多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
这种多感官的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立体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和作者的情感。
例如,文中对荷香、蛙声、微风等细节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如诗如画——谈《荷塘月色》的写作特点
先 用烘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再 显 示 月 光投 射 下灌 木和 杨柳 的 阴影 和前 面写 树互 相照 应
以 后逐 步 由近 及远
详 细描 写荷 塘
四 面茂 树 阴阴的 情景
最 后放 眼 远望
写 夜 晚能见 到 的 隐隐约 约
的远 山
。
雄 个 夜晚 的观 赏过程有 头有尾
,
,
交代 得 十分 清楚 安排 布局
, , ,
。
学 习 它 的 写 作技 巧
,
教 师 在教学 中
。
可 着 重 从下列 两方面
启发 引导 一
、
按 照 观 察 顺序 开展 记叙 观察 点是移 动 还是 固 定
, ,
循着 感 情脉 络安 排结 构
写 景的文 章一 般都 有个 观察 顺序 和观 察 点的处 理间 题
。
观 察 顺序 是 由远及近 还是 由
。
近及 远
,
这 些都应 该在 文 章中反 映 出来
, ,
分析 本文
,
我 们可 以 文 章先 用 各种景 物
,
发 现 它 是 按 照 作者 月 夜 赏荷 的 实 际 经 过 移步 换 形 的 方 法 不 断 迎面 扑来 边
, , ,
层 次分 明 地 记 叙 了 观 察 的 全 过程 的 随着 作者 的 行进
,
,
诗一
样 的 语言 画 磨
,
,
生 动地 描 绘 了 北 京 清华 园中 月 夜荷 塘 的 迷人 景色
、
勾勒 了一 幅清 丽 幽 雅的 图
给读 者 以 一种 诗 的 享受 本文 语言 精炼
、
画 的美 感
朱自清1923年发表的长诗
朱自清1923年发表的长诗朱自清1923年发表的长诗《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充分展示了朱自清诗人才华,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讲述。
一、艺术特色《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描绘荷塘的美景,赞美自然之美,抒发了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诗中所运用的语言典型,含蓄而典雅,尤其是对月光的描绘,更是令人产生强烈的感受。
此外,诗人运用夜景描写和对情感的表达,营造出一种浪漫主义情调,让读者在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二、社会背景1923年,正值国民党领导的北伐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荷塘月色》所表现的美好生活,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一位志向高远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在诗中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描绘荷塘美景的同时,也表达出对命运的追问,呼唤着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人们能够坚强、勇敢、拼搏,抵御风雨。
三、思想价值《荷塘月色》不仅仅是一首美好的诗歌,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也打动着众多读者。
诗中所表达的关于人生的思考、追求人生和自由的精神、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命运的追问,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
诗人时刻关注着诗歌所反映的社会和人体的现实问题,所以他认为诗歌应该成为引导社会进步的先驱者,在人类的心理和情感领域上起到引领作用。
他的诗歌激励着每个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内心之光,对人生、社会和自然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总之,朱自清1923年发表的长诗《荷塘月色》,不仅仅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它是一首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经典之作。
【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荷塘月色课文
【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荷塘月色课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从《荷塘月色》这篇散文里,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清新委婉的艺术风格:精到细致的观察,谨严缜密的结构,朴素洗炼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
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
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
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
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
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
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
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
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三字叠、四字叠。
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荷塘月色语言特点
荷塘月色语言特点
荷塘月色语言特点是其柔和、流畅的语言风格,它体现了作者舒缓的心情,营造了一个柔软炽热、丰富优雅的文学氛围。
荷塘月色语言极富空灵,总体上体现出轻快洒脱的状态,主观性强,使读者体会到作者情绪的活跃。
其中,笔调淡雅,伴随着优美的造句,使整个故事更具有表现力,更显诗意,给人以孤独、伤感、思念、抒情等强烈的情绪体验。
在语言上,荷塘月色有一种独特的脱口而出的口吻,其简练的句式和明快的语调使故事充满情调,令人难以忽视。
在主人翁的叙述中,既有抒情的气氛、清新的节奏,又有声母联系、表达加应、逻辑混沌的特点,说话从容、犹如歌唱,特别生动吸引着人的心。
此外,荷塘月色的语言还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充满着愉悦的、纯朴的、温慰的朴实气息,夹杂着祥和、安定,弥漫着婉转柔和、淡淡清新的清新气息,充满理想主义的冲动,如轻柔的微风,使人在诗意的语言中体会到自己的内心丰富的情感。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的语言特点是飘渺、优雅、温馨,有着淡淡的诗意,有着意境的深刻,深沉的心情,体现了一种隐忧、抒情的情绪,给人以安静而又不空虚的感受,使人沉浸在时间幻想乐园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究 教 研
任秀英 ( 河北省 迁安 市第一 高级 中学 040 ) 6 4 0
浅谈《 荷塘月色》 的艺术特点
摘要: 体会 “ 与 神 ” “ 与静 ” “ 行 、动 、 口语 与 书 面语 ” 文 章 中 在
的作 用 。 能在 今 后 的 写作 中练 习应 用。 并 关键 词 : 与 神 行 动与 静 口语 与 书 面语
的 色彩 、 素雅 的风 致 , 读 者 引 入 一 个 “ ” 荷 塘 、 色 融 为 一 把 我 与 月 体 的奇 妙境 界 。
二 、 与 静 动
朱 自清 的创作朴中有灵 , 动静结合 。《 荷塘月色》 也有许 多 静 态 的描 写 , 图 画一 样 美 。顺着 “ 如 一路 行 来 , 目视 心想 ” 条线 这
一
、
行 与 神
如果说朱 自清是散文领 域里卓越 的风 景画家 ,荷塘月色》 《 便是极美的山水工笔画。他所创造 的画面 自成一格 :笔触细腻 但不 浓 妆 艳抹 ; 图简 洁 但 朴素 中见 风 华 , 淡 中 见丰 腴 。他 的 构 平
笔 墨挥 洒 自如 , 自然 景 色 、 体 状 貌 勾 画得 栩 栩 如 生 ; 把 物 以明 净
索 , 述 着 月 下荷 塘 的种 种 景 物 , 且从 景物 观察 者 的 视觉 、 描 并 嗅 觉、 听觉写 出其种种情态 : 荷叶 田田, 风姿绰约 ; 荷花虽少却各有 姿态 , 拟人化显示 了其情趣和风韵。月光似水 , 上下普 照, 薄雾 青 青 , 那一 角 的荷 塘 写 朦 把
活了。
为 了写 出 自然景 色 的 生机 , 者 并 不 满 足 于对 荷 塘 、 色作 作 月
静态的描摹 , 而是静动结合。写出荷塘上面田田的叶子 , 那打着 朵的白花 ,还有那缕缕的清香 。作者又捕捉那微风吹过荷叶时
的活泼情态 ; 虽只有一丝 的颤动 , 并且传 得极 快 , 却给那静谧 的 荷塘 平 添 了无 限 生 机 。 叶 的静 态 美 和它 的 动 态风 姿 交 织起 来 , 把 便显得丰富多彩 ,生机 昂然。而把近景作 动态 的刻画是作者所 刻 意追 求 的 。如 一个 “ ” , 形 的月 光 变 得有 形 , 现 出上 泻 字 把无 表 下 普 照 的形 态 , 照 应 了 “ 也 月光 如 流水 ” 说法 。 的 纵观全文 ,最具特别的动静结合是环境的幽僻与作者心潮 的起伏。文章开篇便道“ 心里颇不 宁静 ”这是严 峻的社会现实 , 在 他 心 中荷 塘 掀 起 的 波 澜 , 深 藏 于心 的动 。 冈为 内心 不 平 静 是 才渴望环境的宁静。孩子 的欢笑 渐渐远去 ,妻哼的眠歌迷迷糊 糊, 此处 的声响已衬 出家里 的安静。但作者仍觉不够 , 内心仍难 平静 , 以为 唯有荷花才是最静 的 , 于是写小路 、 写荷花 、 写荷塘 、 写 月 色 渲染 安 静 。但 眼 前 的静 反 而 引起 了他 内 心 的律 动 :这一 “ 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便觉是个 自由的人 ”进入荷塘静 的世界 , 。 更 着力 描 写 荷 叶 、 花 的风 致 , 风过 处 的 动 态 , 荷 微 奇妙 而 委 婉 ; 再 写月色的柔美 , 冷漠 与和谐 , 直至把荷塘的近景摇成远景 , 推人 远 山的 背 景里 。写 蝉声 与蛙 声 , 固然 是 以喧 闹进 行 反 衬 , 际 也 实 是在此 引发作者 内心 的律动 : 但热闹是他们 的 ,我什么也 没 “
有”烘托出作者内心漾起的层层涟漪 , , 越是 向往环境的宁静 , 心 中 的荷 塘 越 是不 平 静 , 稍 静 的家 中难 以平 静 , 更 静 的荷 塘边 在 在 依然不平静。不得 已, 让思绪 自然流动 , 助想象念起江南的热 借 闹 , 映衬 眼前荷塘 的安静 , 来 气氛上相辅相成 , 情走 向上以静 抒 写动 。之所 以惦着江南 ,是 因为作者另有一番剪不 断理还乱的 情思 。这缕缕情思 中不仅有他高洁 的品格 , 更有他对未来 生活 的 向往。行文至此 , 推门 回家 , 以一 “ ” 静 字来收束全文 , 月下 的 荷塘和心 中的荷塘融为一体 , 都暂时归于平静 。
三、 口语 与 书面 语
《 荷塘月色》是朱 自清写景系列散文 中脍炙人 口的佳作 , 他 用语 言 的丹 青 点 染 出一 幅 朴 素 清雅 的风 景 画 。深 谙艺 术 辩 证 法 的朱 自清在运用白话语言创造意境时 , 巧妙地处理好了行 于神 、 静与动 、 口语 与书 面语 以及 虚 与 实等 诸 种 关 系 。
朱 自清 曾称赞 闻一多 “ 创造 自己的语言 ” “ 、散文的语言” 、 “ 字字句句好似称量 而出 , 却义那么 自然流畅 ”借来概括《 , 荷塘 月色》 的语言特点 , 也是十分精确 的。《 荷塘月色》 的语 言不纯用 口语 , 也不纯用 书面语 : 不生搬硬套欧化句式 , 也不沿袭文 言句 式 。完全用 口语 , 则难 以体现散 文的凝练和深切 ; 过多地使用书 面语 , 又容 易堆 砌 ; 自清 善 于 撷 取 清 新 洗 炼 、 于表 现 力 的语 朱 富 言 , 据画面 、 依 情感 的需 要 , 生动 地 表 现 出来 。 首先 ,荷塘月色》 《 的语言删繁就简 , 完全符 合 口语 的习惯 。 如 开头 “ 我悄 悄 地 披 了 大衫 , 带上 门 出去 ” “ 条路 阴森 森 的 , ,这 有 些怕人 ” 等等均平 自如话 , 自然流畅 , 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 。不 过, 这儿 的口语并不是普通市民的口语 , 而是知识分子 的口语。 其次 ,荷塘月色》 《 中的 口语不 同于一般的 口语那样的罗嗦 、 重复 , 它保持了接近书面语 的词汇和句式 , 将书面语与 口语 的文 字 巧 妙地 糅 和 起来 ,浓 化 了语 言 的本 色 和 韵 味 。如 “ 一丝 的颤 动 ” “ 道凝 碧 的波 痕 ” “ 带 远 山 ”“ 两 点 路 光 ” :一 、一 、一 中的数 量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