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建设史第一讲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Get清风其他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概述

Get清风其他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概述

【其他】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概述【其他】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概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概述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成就和经验。

1、城市开展沿革:商周时期,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

到战国时期,周朝的条令不在起作用,各地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规模和城市分布密度大大提高。

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

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一体制根本沿袭下来。

2、城市选址: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那么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那么;考虑可持续开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那么;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那么;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3、城郭之制: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

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

4、筑城方法: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渐有用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产量增加,砖包夯土墙才得到普及。

城门门洞结构,早期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逐渐推广。

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

此外为防御侵袭,有些城市还设有‘瓮城‘,‘马面‘,城垛,战棚、城楼等设施。

5、都城布局:中国古代有两种城市形式:一种为方格网式规那么布局,多为新建城市,受礼制思想影响,如?考工记?中所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实例较多,如北魏、隋、唐的洛阳,隋、唐的长安,元大都与明、清北平;另一种为较为自由的不规那么布局,多为地形复杂或由旧城改建的城市,受地形或现状影响较大,所谓‘凡立国都,因天材,穷地利。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课件 (一)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课件 (一)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课件 (一)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课件,是一门旨在介绍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及其影响的课程。

明清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中一个关键的时期,它的城市建设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而且对于后来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门课程进行介绍。

一、明清的城市建设明清时期是中国城市建设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明初,随着明朝统治的建立,建德、长安等古城的遗址开始了修缮,并且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明中叶,在全国大规模修建长城的同时,也开始对各大城市进行规划和修建,如北京、南京、金陵等。

明代的城市建设,尤其是北京的城市建设,为全国城市建设打下了基础。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建设成果,并进行了大量的城市规划。

清朝的城市建设,不仅在数量上超越了明代,而且在城市规划、修建、管理等方面也都有着显著的进步。

具体来说,清朝的城市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规划:清代重视城市规划,制定了许多地方性和全国性城市规划,如《北京城规划图》、《杭州城市平面图》等。

这些规划从总体上规划了城市的功能区、市政公园、水系系统等。

②城市修建:清代大量修建了许多城门、城墙、城楼、园林等建筑。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专门为外国人居住修建的法租界等。

③城市管理:清代的城市管理措施比明代更为成熟,如设立街道巡捕、建立市政公园等。

这些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居住环境的质量。

二、明清城市建设对于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明清的城市建设,对中国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明清时期挖掘了水系系统,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中,大力推广园林设计和建筑,形成了“官方规划+民间布局”的格局。

②对于城市建筑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建筑经历了从单纯实用到美学意义上的转变,如建造宫殿、园林、照壁、牌坊等建筑,从而使城市建设变得更加壮美。

③对于城市管理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城市管理措施,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现代城市管理奠定了基础。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明南京城
明南京城是明朝的都城之一, 也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
一。
明南京城选址在今南京市中部 ,地势较高,有利于城市排水
和防洪。
明南京城规划布局严谨有序, 街道呈棋盘状分布,建筑风格 独特,城市风貌优美。
明南京城的建设体现了明朝的 繁荣昌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 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 一杰出代表。
用自然屏障,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
总结词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 义。
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如唐长安城采用严格的棋盘式布局, 主干道宽阔平坦,次干道纵横交错,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此外,城市还建有驿站、码 头等交通设施,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这些措施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区域交流。
管理制度不健全
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相对简单,缺乏有 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规范城市 发展和管理。这导致城市管理混乱, 难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管理手段落后
古代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 管理方法和工具。城市管理者往往依 靠经验和传统方法进行管理,难以应 对复杂多变的城市问题。
06 总结与展望
城市发展水平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 不同历史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一些 大城市发展迅速,成为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而许多小城镇和乡村地区 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
古代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大多数城 市都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功 能。这种多功能性导致城市发展缺乏 专业化和特色化,不利于城市的长期 稳定发展。
03 典型城市案例研究

08中建史1(第1、2讲)

08中建史1(第1、2讲)

4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一.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 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5
二.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十六 国、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同期少数民族 地区政权辽、西夏、金)
26


4、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② 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 夯土墙; ③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 占有一定的比例; ④ 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 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 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 低。
27
总结与思考
城市产生的过程; 《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 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28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二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秦汉时代的城市
2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30
春秋时期全图
公元前770年(周王 东迁)—公元前476 年(敬王末年) 诸侯专政,齐、晋、 秦、楚先后称霸; 大小诸侯140余个, 还有约30个蛮夷戎狄 等部落。

41

中外城建史古代市城建设史

中外城建史古代市城建设史
城市社会制度
古代城市的治理制度主要包括官府管理和自治两种形式。 这些社会制度对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城市文化
01 02
城市文化特色
古代城市的建筑、艺术和文学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对后世的城市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城市文化交流
文化繁荣
随着城市的发展,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出现了许多伟大的 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经济发展
城市成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中心,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得到了 迅速发展。
古代城市的衰落
战争破坏
频繁的战争和劫掠对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城市逐渐衰败。
经济衰退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衰落,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
城市规划原则
古代中东地区的城市规划注重宗 教和防御,强调城市的封闭性和
安全性。
城市布局
古代中东地区的城市布局通常以清 真寺和城墙为中心,街道狭窄,形 成封闭的城市空间。
典型城市
耶路撒冷、伊斯兰堡等古代中东地 区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代表,其建筑 风格和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宗教色 彩。
03 古代城市经济与社会
城市交通规划
古代城市的交通规划对现代城市交通发展有一定启示,如道路网络布局、交通节点设计等 ,有助于现代城市解决交通拥堵和出行问题。
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景观设计
古代城市的景观设计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园林 、建筑、雕塑等艺术元素的运用,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
灵感和借鉴。
城市生态保护
政治条件
政治稳定、政策支持等 政治条件对于城市的形 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 况、贸易往来等经济条 件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基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城市的产生
上古时代的城市建设 (夏商周三朝的城市建设简论)
夏代城市建设 史载夏代都城:
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 禹县) 太康——阳翟 斟寻(河南禹县 巩县与偃师县之间) 少康——原 老丘(河南济源市 陈留县) 廑——西河(河南浚县与滑县之间) 桀——洛汭(河南洛阳附近) 夏代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
临潼姜寨遗址 •面积约5.5万平方米, •聚落有明显的分区,居住区是主体, •其外围有壕沟围护,推测壕沟内侧还应有篱笆或栅 栏。 •壕沟外东部及东北部为墓葬区, •西南临河河岸上是陶窑区。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陕西临潼姜寨母系氏族部落聚落布局
城市的产生
■西安半坡遗址 发现的工具有200多件,其中有石的网坠,陶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可见那时 在农业之外也兼营渔猎。
■河南新郑裴李岗 和中原地区中等规模的聚落代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是长江流域著名的遗址,距今7000~6500年。是由 数栋长屋组成的聚落, 长屋残存长23米,宽约3.2米。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 兼养家畜,狩猎,捕鱼,采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夏朝的城市 商朝的城市 周朝的城市
城市建设实例殷墟(安阳小屯) •遗址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十多个村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 北长约4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殷墟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 的都城遗址。据古本〈竹书纪年〉等记载,商王朝自第二十位商王盘庚始,历八代十二王至纣亡国, 前后273年均以此为都。其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课件
宫城南面两侧又各建小城两座,宰相住东城,刺史 住西城;
频临长江有石头城为重要军事堡垒; 外郭始终是竹篱,沿秦淮两岸居民稠密,篱门甚多。
建康山丘起伏,不便于作方整的居住区,而 只能是自由式街巷布置。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一带,西临长江,北 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
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众山布列于城北 及城西一带。
有秦淮河贯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卫 于北。
城市布局,从东晋到陈,基本上相沿用。
宫城位于都城北侧; 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道向南延伸;
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邸 宅多分布在青溪、潮沟两岸;
所在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 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 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 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一、汉长安建设
汉长安市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 的主要宫殿。
二、北魏洛阳城建设 北魏洛阳城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 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
有坡度向下。 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太庙、社稷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9层木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中国古建筑史资料文档

中国古建筑史资料文档

第三章 宫殿 坛庙 陵墓
第一节 宫殿
一、宫殿的起源及其演化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据史书记载, 此处是商汤建都的西亳所在。此后一直大隋朝,改用“三朝五门”的周制。 所谓五门,是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三朝,乃外朝— —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歧山风雏南周宫室,已明显 成为对称布局,围成几组院落的建筑群。如图: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
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社会:人们以群居的形式居住,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 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求。其中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 房屋。晚期,穴居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居住方式。
(四)古代建筑的色彩有一定的等级从金-红-绿-蓝-青-黑依次递减。 从春秋起不断发展大致到明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手法。但随着民族和 地区的不同又有若干差别。
第二讲 城市建设
发展概况 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对劳动人民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据点,
也是统治集团的安乐窝,同时,城市有集中体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 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古代都城为了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所谓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郭 的规模对于一个城市的安全更为重要,于是从汉以后,只发展后者,各个朝 代赋予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 国城。 筑城的办法,夏商时期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但夯土易受雨水冲刷,唐以后 用砖包夯土墙,明代砖的产量增加,开始普及。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 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距离,突出矩形 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 一、规划思想 1、城市的概念: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为主通常是政治、 文化、经济中心反映了国家的发展。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
中国城市建国时期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都组织武 装,形成不同规模大小的地方割据势力,灵帝 为加强控制郡县,任用亲信大臣为州刺史,总 揽一州军政大权,造就一批割据军阀。 • 袁绍、曹操、公孙瓒、袁术,刘表、孙策等割 据势力为争夺地盘开始了纷争混战的局面。 • 通过战争兼并,形成三个偏安割据政权——刘 汉、曹魏、孙吴,中国由统一走向分裂。
三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 三国时期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刘汉 • 刘备驱走刘璋,取得益州,后自称汉帝 • 诸葛亮为丞相协助执政,“西和诸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开发蜀地 • 诸葛亮讲求法治,制定汉科作为蜀国的法度, 蜀国社会秩序安定,风纪亦严;治军有方;网 罗人才 • 后主刘禅宠信宦官,国力日益衰落,后为司马 氏所灭
•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短暂的 统一。隐患:推行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 政治特权,强调门阀;恢复分封制,封 皇族及异姓士族,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 下祸根。 • 北方五胡(匈奴、鲜卑、氐、羌、羯) 十六国(少数民族割据政权)政权割据 的混乱时代;南方,东晋政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北魏统一北方,刘宋取代东晋——南北 对峙,鲜卑族和汉族的对峙。北:魏、 齐、周;南:宋,齐,梁,陈 • 佛教兴盛,北朝洛阳永宁寺,南朝建初 寺 • 结束——隋取代北周并南下灭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 北魏洛阳规划背景
• 北魏是以鲜卑贵族为主,联合北方汉族士大 夫阶级组成的割据政权,与雄踞江南的刘宋 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 文昌殿中轴线 实为城市规划 主轴线
• 经纬涂制道路, 全城道路分布 均衡,划分各 用地较规整

中国城市建设史1——古代部分共49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1——古代部分共49页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Hale Waihona Puke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中国城市建设史1——古代部分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城市建设史

城市建设史

070l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篇古代部分绪论一、城市的起源l、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固定的居民点: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分的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期: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二、城市概念的变迁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城廓——城郭:城墙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4、现代城市的定义:·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要求相对集中·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有继承和廷文化传统的使命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二、中国城市的形成我国城市是在原始杜会群体井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田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一ll世纪)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总体布局:富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西周的城建制度西周是我园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札.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园.方九里,旁二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前期后市.市朝一夫.(夫为面积,100宙:以左为尊.左祖)….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体现.3、城市建设体制a、三级城市系统:王城、都城、都邑各城的等级都是以2为等级差数,体现等级制度b、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城市主体规划结构——三道城墙·礼制规划秩序一富城居中(中轴对称)·经纬涂道路系统C、影响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于中园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完全的体现.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战国纷飞,百家争鸣)l、赵邯郸特点:a、由宫城与大城两部分组成b、宫城独立成城,与大城相隔一段距离c、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成“品”字形.2、齐临淄特点:a、内外城组成b、内城镶嵌在外城西南角c、城市形态不规整d、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而是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灵活设计.尤其是东城墙c、体现了管子的规划思想3、淹城特点:a、三道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b、三道城埔外都有护城河c、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不在一个方向.三、春秋战田时期域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l、城市数量激增.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3、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4、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城组合.并有多种组合方式齐临淄——小城在大城一角鲁国曲阜——内外两重燕大都——大小城并联赵邯郸——人小城相隔一定距离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1、秦咸阳:秦统一六团.都市急剧扩大规模到了无以加的程度咸阳之旁.二百里观二百七十复单道相连a、主要城市建设:六国宫室于渭水北岸;迁徙六国贵族和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城:作朝官于渭南上林苑中b、特点:规模久.用地规模无法确定.人口将近百万.占地很广.布局较松散2、汉长安:是在长安、阳乡和建章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追求规整a、规划布局与战田时期很不一样b、部分体现‘周礼考工记'的记载c、宫殿占据城市的很大空间d、居住实行“闾里制”.共有160个闾里3、东汉洛阳a、邙山.洛水b、“九六城”c、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d、12城门不均匀分布c、以南宫和北宫为主的宫殿占洛阳城总面l/3以上f’已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三、秦汉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l、郡县制的推行.行政中心城市,得到了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她地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城市建设方面:居住实行“闾里制”.都城实行“多宫制”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l、曹魏邺城(“七五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a、平面图b、平面布局: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分成南北两部分.御苑一铜雀园兼具游赏与军事堡垒功能c、曹魏邶城规划特点·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由多宫变为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中轴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这种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分布有很大影响2、北魏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a、平面图b、城市布局c、规划特点:单一的宫城:三套城垣:宫城、内城、外城道路成方格状中轴线(自南向北.干道一衙署一宫城—御苑)全城寺院多.重视宗教d、意义。

中国城市建设史PPT资料整理

中国城市建设史PPT资料整理

中国城市建设史PPT资料整理中国城市建设史幻灯复习资料整理第一讲原始社会居民点及殷周时代的城市一.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亚洲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亚洲印度河流域——古印度亚洲黄河流域——古中国二.原始社会的发展背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农业的产生——劳动的分工——固定的居民点原始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缉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蓄积之便,无器械、车舟、城郭、险阻之被。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其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三.母系氏族公社聚落1.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生活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新石器时代无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管子君臣下》:“古者未有群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刻画符号灵魂不灭、崇拜祖先自然神 2.母系氏族公社聚落3.母系氏族公社聚落的特点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他们还在地上打桩,上铺木板,建成上下两层的住房。

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目的是为了取暖。

四.母系氏族公社聚落——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黄河流域: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仰黄河中游——关中地区:西安半坡陕西临潼姜寨韶陕西宝鸡北首岭中原地区: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文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晚期河南安阳后岗化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北阴阳营文化、马家浜早期文化、青莲岗文化、河姆渡文化湖南澧县三元宫文字xx:李冉仝昕韩文雪1 中国城市建设史幻灯复习资料整理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珠江流域五.母系氏族公社聚落的特点1.氏族聚落采取居住与生产基地配套建置的体制进行规划。

中国城市建设史讲义

中国城市建设史讲义

城市发展史讲义开篇: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一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整个一部城市发展史,可以归纳为裂变与整合的过程。

之所以称之为裂变,是较之与一般的变革,其具有革命的意义,此前城市固有的秩序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离析解构,与介入的参变因素及其引发的新的功能要素一起,重新组合,寻求新的整体功能和结构方式。

裂变之后,是一段整合时期,新秩序在尝试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以至达到它最终的形式。

裂变和整合,在登高和平步两个方向上,共同构成城市进步的阶梯。

纵观历史,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么一种实质。

王权、商业和工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史上的三大参变因素,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

一、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

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权的意志,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阶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观原因,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相比之下,作为主观原因的王权意志表现得更为活跃,正是它的种种表现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

应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

现在,人们将分散和集中作为区别村落和城市的基本特征,但集中不仅是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聚拢,更重要的在于集体力量的凝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而这种状态是在王权的驯服下才得以实现的。

因此,城市的诞生不是人们欣喜的创造,而是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残酷的斗争。

历史,总是这么一种无奈的二律背反,文明往往要用不文明的形式来创造。

剩余的人力,剩余的粮食及种种,虽然村庄为城市生活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孕含着城市的胚胎构造,但它不会自动转化,向更高的形式迈进。

作为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达到巩固的形式代表,村庄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了这么一种限度后,因循与守旧等保守成分成为它的主要品质,很难有内在动力去争取进一步的发展。

部分城建史古代资料

部分城建史古代资料

第一讲原始社会居民点及殷周时代的城市(by ucs)重点:1、《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2、原始居民点的特征3、城市产生的时期4、城市产生的条件5、名词解释“邑、都、市、城、廓、国”内容: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特征1、原始社会的发展背景p1 1-1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农业的产生——劳动的分工——固定居民点2、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母系氏族公社聚落父系氏族公社聚落3、原始居民点的特征p4-5 1-3(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多在第二台地上(2)、规模:大小不等(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布局也有一定的规律,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

(4)、已有一定的分区二、中国城市的形成和产生1、城市产生的时期p7最后一段1-4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2、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反战(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4)、频繁的战争(5)、夯筑技术的发展3、城市形成的标准(1)、一定规模(2)、一定永久性大型建筑(3)、一定手工制造地方(4)、基础设施(5)、市三、殷周时代的城市1、殷周时代的社会背景p9 2-前言2、殷周时代的城市p9-12 2-1 2-2商城(郑州)p9 殷墟(安阳小屯)p11 周代都城p12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p13-14 2-3邑:卜辞中象形土地和人民,可见并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

市:交易场所,“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左传》)(邑和都得区别)城(或)与国:周代……国与城意义也同……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一般外城为廓,内城为城。

第一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教案)

第一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教案)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章节备课要求
具体内容
时间分
备注

(二)原始居民点形成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以农 业为主的居民点
典型:西安半坡村 2.中国古代原始居民点布置特点
a.位置:较高的向阳的山坡上, 靠近河流
b.规模 :成群的组合,比较密 集
c.布局:有一定的功能分区 (三)第三阶段--居民点分化, 城市产生 1.城市起源的社会背景 a.产生时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 会过渡的过程中,是私有制和阶 级的产物 b.产生背景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章节备课要求
章 节 第一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备 注
名称
课序
1~14
学时
本本章章主主要要参参考考文文
14 献献资资料料::
基 本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的发展背景及其城 内 容 市建设发展实例。
教学目 的与教 学思路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史的发展背景及其城市建设发 展实例。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
教学 内容 提要
发展 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第二次
分工 生产关系的改变—私有制和
阶级产生了,国家产生了 c.形成过程:先有城后有市,城与 市结合形成城市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商业职能,市场交换的场 所 城市:社会经济的实体,具有 经济的特征 本节重点: 1.西安半坡原始示意图 2.城市产生的时间、背景、形成 过程 二.殷周时代的城市 (一)夏王朝(公元二十一世纪~公 元前十六世纪)
具体内容
3.隋唐城市发展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成熟的时期
沟通了淮河和长江,为都 市的选址提供了条件。 三、三国至隋唐城市发展基本 特点 1.城市类型
a. 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中心 —都城

中建史课件(古代) 中国城市建设史 全套共148页文档

中建史课件(古代) 中国城市建设史 全套共148页文档
中建史课件(古代) 中国城市建设史 全 套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伴随着人类社会大分工和阶级的产 生,城市开始萌芽。但是并未产生 正式的“城市”,而只是一种聚落 点。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三、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 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2 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 接原因。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复原图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固定居民点特征
目前我国发掘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点已很多,全国南北各地 均有发现,总数达1千余处。归结当时的居民点,大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一般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河流); (2)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3)已有一定的功能分区; (4)建筑的布局有了一定的规律; (5)具有一定的防御设施(城壕、沟)。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2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成了固定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 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开 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半坡遗址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四、课程安排
古代城市规划史(16学时) (按照城市发展的特征讲解,重点讲解历朝都城) 中国城市规 划史(20) 城 市 规 划 史 近代城市规划史(4学时) (上海、天津、武汉、青岛、北京、南京 )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2学时) 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绝对君权时期 (4学时) 外国城市规 划史(16)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2学时)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体特征
萌芽期 雏形期
发展期
成熟期
中 国 古 代 城 市 建 设 史
1840年
近 代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城市的产生
一、城市概念的变迁
1 城市的原始定义 城(邑):有防御功能的居民点。(是一种聚落形式,我国最早 的正式的“城”是以作为奴隶制国家统治据点,产生与夏禹时期) 市:商品交换的场所。 2 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定义 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实体空间,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 化的中心。为统治阶级统治国家的核心工具。 3 现代城市定义 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的,具有现代城市社会人口规模的并 作为一定地域内的社会活动中心的人类集合场所。包括按国家行政建 制设立的市、镇。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城市规划史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樊海强 刘淑虎
第一讲 城市规划史课程安排及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规划史古代部分简介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萌芽期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中国城市的产生、形成、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古代与近 代两部分)为时间段,在对各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建设背景和特点等方面 讲解的基础上,重点讲述重要和典型城市的城市空间布局、功能结构(演变)、 城市子系统(道路、给排水、绿化等方面)的建设状况、规划思想(礼制思想, 象天发地,天人合一及哲学思想等)、建设成就及意义等方面。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原始社会时期的固定居民点不同于城市,也并不
是必然会发展为城市,但是可以从中探索到城市的最
初形态。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再于集中,这些固定居民 点即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
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集中等。由于定居生活和村庄、
聚落的出现,才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部分居民 点成为城市的基础,如郑州、安阳、成都、南京等古
3 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
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 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 频繁地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地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四、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1. 2. 3. 4.
城市具有一定的规模(人口和用地)——实体空间; 要具有一定的大型建筑(如大型宫殿、宗庙、祭祀建筑) ――政治和文化职能; 要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市)――经 济职能; 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 以及供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形成相对稳定的生 活保障。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推荐两本书: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规划史古代部分简介
一、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原始社会: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三皇五帝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 商(约公元前 17 世纪—公元前 1066 年); 周(公元前 1066 年—公元前 771 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 771 年—公元前 221 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汉(分为东汉和西汉 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 三国(魏、蜀、吴 公元 220 年—公元 280 年) 晋(公元 265 年—公元 316 年) 东晋十六国(公元 317 年—公元 439 年) 南北朝(公元 420 年—公元 581 年) 隋(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 唐(公元 618 年—公元 907 年) 五代十国(公元 907 年—公元 979 年) 宋(公元 979 年—公元 1279 年) 辽(公元 907 年—公元 1125 年) 西夏(公元 1032 年—公元 1227 年) 金(公元 1115 年—公元 1234 年) 元(公元 1279 年—公元 1368 年) 明(公元 1368 年—公元 1644 年) 清(公元 1644 年—公元 1911 年) 中华民国(公元 1912 年—公元 1949 年)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综述(8学时) 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理论 、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五、课程难点
时 间——系统的把握5000—6000年间的城市发展。 地 域——了解世界各地的城市概况。 内 容——中国的古代部分,外国的近现代部分为重点。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六、考试方式
1. 2. 3. 闭卷考试70% 作业20% 课堂纪律10%来自作业:图解中国古代城市
(1)A3图纸(白色),图文并茂,黑白图,注意比例,指北针; (2)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要素入手,用图示语言的方法,分析城市 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 阐述建设年代,消亡、衰败的年代及原因。 (3)图解的城市包括: 周王城的理想模型(《周礼 考工记》的核心思想及内容解读),春秋战国时 期的城市(城郭特点),秦咸阳,汉长安城,曹魏邺城,汉魏洛阳城,南朝健 康(建业)城,隋唐长安城,隋唐东都洛阳,隋唐时期的一般州县城市,宋东 京(开封);南宋临安,平江府城,辽上京,金上京;元大都(重点是城市布 局,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继承)明南京城,明清北京城,明清时期的广州、泉 州城市。(20份)
老城市均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居民聚居点的遗址。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3 伴随私有制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开始萌芽。
市产生的文字记载: 《周易,系辞传》:“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 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市是交易的场所中午的时候形成集市,让天下所有的人 都来进行交易易,这样能聚集天下的财物,交易后了就 能离开,都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也就是丰富宽 广的界面更有利于交易机会的增加和交易信息的获取, 增加满意度。
二、学习方法
1 善于用历史的研究方法,把不同时期城市的建设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 政治等背景相联系,客观评价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的成就及意义。 2 通过纵向(时间序列)和横向(区域空间序列)比较,来归纳和总结不同时 期城市建设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3 关注当今国内外与城市历史文化相关的古城保护、遗址保护、历史街区等建 设项目,并能结合城市规划史展开讨论。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二、中国城市起源
原始人→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产生剩余产品→阶级→国家 1 人类便于生存形成了以群居为主的居民点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 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岩洞在我国贵州、广东、浙江、湖北、辽宁等地均有发现,天然 洞穴是当时被用作住所的一种普遍的方式。 地势卑下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人们多采用巢居方式;地势高亢 地区多采用“营窟”方式。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五、总结 伴随着人类社会大分工和阶级的产生,城市开始萌芽。但是 依据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和评价城市产正的标准来看,在这 一期:城市萌芽期并未产生正式的“城市”,而只是一种聚 落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