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中风(脑卒中)
中风(脑血管意外)2020-08中风又名卒中,系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为主症的病症。
“中”为打击之意,又为矢石之中。
“风”善行而数变,又如暴风疾至。
古人将此类症状与所观察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用比喻的方法为疾病命名,中风就此得名。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短暂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梗塞、腔隙性高梗塞、脑梗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一、疾病名称1、中医:中风2、西医:脑血管意外二、临床症状及体征中风后遗症属中医"偏瘫"、"偏枯"、"偏废"等病证范畴。
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可分为气虚血瘀、肝肾亏虚、脾虚痰湿等证型。
(1)、心肾阳虚型表现为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2)、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3)、气虚血瘀型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三、临证施护1、中经络(1)、临床证候:中经络者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言语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
(2)、施护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①.保持居室安静,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噪音、暴怒、抑郁,保持情绪稳定。
②.入睡困难者,辗转反侧,烦躁不安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或睡前按摩涌泉穴100次。
③.饮食宜清淡甘寒为主,如绿豆、黄瓜、梨等,忌大蒜、葱等辛香走窜之品。
2).风痰瘀血,阻痹脉络证①.眩晕重者,应卧床休息,防止摔倒。
中风分级标准
中风分级标准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中断或破裂引起的。
中风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的,而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
为了评估患者中风的严重程度,医生使用中风分级标准。
目前广泛使用的标准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中风分级标准。
这个标准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情况分为5个级别,用于评估患者的中风严重程度。
NIH中风分级标准的5个级别分别为:
1级:无症状。
2级:轻微症状,如轻微的面肌或肢体无力,语言不清或不连贯。
3级:中度症状,如明显的面肌或肢体无力,部分瘫痪,但仍能自主活动。
4级:严重症状,如重度肢体或面肌无力,瘫痪,需要辅助呼吸。
5级:昏迷状态或脑死亡。
NIH中风分级标准的评估基于一系列的神经学检查,如瞳孔反应、肢体运动、感觉、语言和认知功能等。
评估结果用于确定治疗方法和治疗计划,以及预测患者的康复和生存率。
总之,NIH中风分级标准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评估患者中风严重程度的标准,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计划,预测患者康复和生存率。
什么是中风
什么是中风中风是一种常见、可行性及病原学检查诊断可靠的典型中枢功能紊乱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全球有超过400万人患有中风,相当于每三分钟就有一人患上中风,关于中风的认知和保护知识仍不时常。
因此,让更多的人了解中风的危害,针对中风的科普文章值得更多更好的传播和宣传,本文将以以下3项的内容作为主要切入点,对中风相关的科普进行小范围地介绍,以期为大家家健康节约一些参考。
一、中风的危害中风分为两类:脑血栓型中风(简称中风栓塞),以及脑出血型中风(简称中风出血)。
中风发作可能导致脑部损伤,严重者将使被病患残疾2-3个月,多年甚至终身死亡。
目前,它已成为我国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多元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老年残障者。
根据统计,中风患者中,65岁以上需住院治疗病情的占90%以上。
二、中风的预防首先,在生活中要避免集中地进行剧烈运动;其次,要积极应对精神压力,在不同环境中可以适当休息。
此外,改善饮食结构,坚持进食高蛋白食品,注意每隔几小时喝一点咖啡,也可预防中风;最后,把自己的体重和血压状况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中风的前兆。
三、中风的治疗中风的治疗主要包括: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补血活血,协同抗凝治疗和体外除栓治疗,尤其是在发作后及时进行抢救性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良常化的几率。
另外,也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疗法,如刮痧、按摩、艾灸、金匮要略等联合使用,以达到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有关中风科普文章的概述,它旨在提醒大家:在生活中要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既可预防中风的发生,也能缩短发作时间,避免发展成恶性的颠簸;同时,在发作时,及时住院并接受该病有效的治疗,以期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保障自身健康安全状况。
中风PPT课件
关于中风的误解(3)
• 五、得了中风不死必残。 过去是这样,但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中风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中风后5年生存率已达到62% 左右,平均寿命已达66岁,后遗症大为减少 • 六、中风只能进行内科保守疗法。 过去确实如此,但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展了外科手 术疗法,而且效果较好。缺血性中风开展颅外动脉搭 桥术、大网膜颅内移植术、椎动脉减压术等;出血性 中风的手术适应症是中等量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 不佳者,手术主要有两种:开颅清除血肿和立体定位 手术清除血肿。 • 七、中风治愈后很少复发。 中风很容易复发,复发率高达25%,而且还有多次复 发者。这是因为所谓中风治愈仅仅还是临床症状消失, 其病理基础——动脉硬化、高血压与血液流变学改变,
中风的分类
• 1、缺血性中风:缺血的原因,可以是脑血管 内血栓形成,阻滞了血供;也可以是血液内有 栓子,在流动过程中把相应管径的血管塞住, 造成局部缺血。前者我们称它为脑血栓形成, 后者称为脑栓塞,两者都造成缺血性脑梗塞。 • 2、出血性中风: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在脑内, 称为脑出血。脑浅表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 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关于中风的误解(2)
• 二、只有中老年人才得中风。 虽然90%以上的中风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身上,但年轻人也会得中风,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青年人并不罕见。儿童偶尔也会得中风 。 • 三、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得中风。 血压高者确实患中风者较多,但血压正常或偏低 的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 以及其它因素存在,也会发生中风。尤其是血压偏低 可导致脑血流变缓,更易发生缺血性中风。 • 四、瘦人很少得中风。 瘦人也能得中风,只不过是比胖人略少些。
关于中风的误解(5)
• 十、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 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 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用量为每晚50~75毫克,即 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 预防目的。 • 十一、 用药品种越多越好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 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 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 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中医内科学中风
05
04
实验室检查
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等进行检查,以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CHAPTER 04
中风治疗与康复
中风急性期治疗
01
02
03
稳定生命体征
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降低颅内压
使用脱水剂等药物降低颅 内压,减轻脑水肿。
控制血糖和血压
保持血糖和血压在正常范 围内,以减少中风并发症 的风险。
针对患者言语障碍,进行 言语功能训练,提高语言 表达能力。
认知功能训练
通过认知功能训练,提高 患者认知能力,改善生活 质量。
CHAPTER 05
中风预防与保健
中风预防施
饮食调理
运动锻炼
控制危险因素
避免诱发因素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 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 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 散步、太极拳等,以增 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风病理过程中,风、火、痰、瘀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风火上扰清窍,气血逆乱;痰瘀痹阻经络,气血运行 不畅。
中风发病机制
积损正衰
年老体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 衰退,气血运行无力或瘀滞不行, 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气血痹阻而发为中风。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或郁怒 伤肝,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而发为中风。
中风诊断流程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家族 史等信息,以及发病时的症状、诱因 等。
01
02
体格检查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等进行 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中风症状。
03
影像学检查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 确定是否存在中风病灶。
【中风概述】
【病因病机】
1.病因为内伤; 2.病机总属阴阳失调; 3.心主神明,其病位在心。
【辨证】
临床辨证主要从脏腑虚实入手。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 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 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及操作:
(2)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 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 膏盲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 里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病因病机】
1.本病的病因; 2.其病变主脏; 3.病理变化。
【辨证】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 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 郄门 神门 厥阴俞 巨阙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经验介绍】 【附注】 【思考题】 试述心悸的针灸治法、处方、配穴及方义。
感冒
病名含义:感,感受;冒,触冒。即感受触 冒外界风邪而致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 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
【病因病机】 【辨证】
【治疗】
基本治疗 (1) 实证 治法: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经、督
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
本证型处方包括平肝、化痰、定眩三部分。 用风池、太冲平抑肝阳 ,用内关运脾和中化 痰,用百会清利脑窍而定眩。
【病因病机】
1.痿证病因繁多。 2.基本病理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耗,筋脉失 于濡养。
中风健康教育
中风健康教育一、什么是中风?“中风”是一类疾病的统称。
这类疾病发病急骤,以突然间昏倒在地、不省人事,或突然间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特征。
中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运动、感觉功能障碍,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者中医称之为半身不遂,俗称“偏瘫”。
二、什么人容易发生中风?1、高血压:是引起中风危险因素,80%的中风病人有高血压病史。
2、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常同时伴有高血压病史。
3、糖尿病:约有10---30%的中风病人患有糖尿病。
4、脑动脉硬化:是中风发生的基础。
5、其他:颈椎病、妊娠分娩、年龄、性别、肥胖、吸烟与饮酒、性情急躁、气候与季节等都是危险因素。
三、中风为什么要进行康复治疗?中风的康复医疗能促进病体的康复,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减少残废率,还有利于患者的心里调适,以增进其生活信心。
因此,康复无论是对于患者本身,还是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中风的康复宜从什么时候开始?脑血栓形成病人在发病后1周,脑出血病人在发病第3周,即急性期过后。
即只要神志清楚,病情平稳就可开始功能恢复训练。
五、什么是“石氏中风单元疗法”?“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是我国著名中医药学专家石学敏院士创立的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
“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包括针灸、药物及康复训练、护理、心理疗法。
六、“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有什么特点?规范、科学且简便易行;可适用于中风病人的不同时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先兆)见效快;轻度患者治疗4----8周,基本可恢复正常。
中度患者,治疗12周后,可达到生活自理的疗效;疗效显著,总有效率98%以上。
可以降低致残率,缩短康复期,提高生存质量;迅速、有效溶解已形成的脑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大脑血流量,保护和修复脑神经细胞。
七、“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具体包括针灸、中药、康复、护理等。
针灸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中药以“丹芪偏瘫胶囊”为主,我们常常开成汤剂服用。
中风是怎么回事
中风是怎么回事1.中风之前的征兆有哪些?那些征兆表明有中风的可能2.脑中风有哪些症状?3.人为什么会中风?为什么会偏瘫?4.轻微中风有什么症状5.仓鼠中风怎么回事,仓鼠中风怎么办?中风之前的征兆有哪些?那些征兆表明有中风的可能中风目前是造成居民猝死的最大病因之一,一般来说,中风以后,会给一个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自己会行动不便,对于家庭也会造成拖累,其实中风在发生之前是会有一定的征兆表现的,那么,中风之前的征兆有哪些?那些征兆表明有中风的可能。
1、中风的征兆表现因此,中风的预防比治疗显得更为关键。
脑中风的严重后果脑中风、脑卒中指的是突发的脑血管意外,通常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
在临床上脑梗塞更为常见,约占八成以上,脑出血约占两成。
滋养大脑的血管堵塞会导致脑缺血,即为脑梗塞,通常是动脉血栓、动脉斑块、动脉硬化导致的。
相应的大脑功能区缺血,会导致该区域功能失调,表现为感觉或运动的障碍。
然而动脉斑块、动脉硬化还会导致脑血管破裂,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的情况下,脑出血发生时通常患者通常有剧烈的头疼。
无论是出血性脑中风还是缺血性脑中风,对精密的中枢神经系统都是灾难性的,严重者短期内可导致患者意识丧失亡、昏迷不醒并发肺部感染等。
即使急性期中风没有导致死亡,也会对大脑各方面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不能说话、说话不清、肢体瘫痪、丧失行动力、智力下降等严重后遗症。
5个预警信号既然中风的后果如此严重,那么尽早知晓身体有中风的早期症状,及时就诊,将是对脑中风患者莫大的帮助。
1.一过性黑蒙或短暂的视物模糊:所谓黑蒙,即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恢复,或表现为短暂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一般不留后遗症。
黑蒙和视物模糊主要是大脑突然缺血的表现,有些患者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及意识障碍,被视为脑中风发生前的预兆。
2.哈欠连绵、疲倦无神:可能是由于大脑血供相对不足时可能引起,若大脑动脉狭窄逐渐加重,呼吸中枢缺氧时,会表现为不自觉的连续哈欠、疲乏无力。
中风康复科普
中风康复科普中风,即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脑血管堵塞而引起的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细胞缺氧和死亡的疾病。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程度高,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中风康复是中风患者在脑卒中发作后,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措施和治疗方法,以恢复和提高患者的生活功能、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过程。
中风康复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中风康复的时间和过程因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异。
一般来说,中风康复可以分为早期康复、恢复期康复和慢性期康复三个阶段。
早期康复是指中风发作后的最早阶段,这个阶段是恢复最好的时机。
在这个阶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用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来预防再次发作。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运动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言语治疗主要是针对中风患者出现的语言障碍进行恢复。
恢复期康复是指中风发作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的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康复训练,以恢复和提高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
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平衡训练、认知训练等。
肢体功能训练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运动和活动来恢复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
平衡训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平衡练习来帮助患者恢复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
认知训练主要是通过记忆、注意力和思维训练来恢复和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慢性期康复是指中风发作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患者的症状已经稳定,但仍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和定期的复查。
康复训练主要是为了保持和提高患者的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定期的复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
除了康复训练和治疗,中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促进康复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又称卒中,是指突发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的破裂或者血管堵塞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从而造成脑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中风病在临床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中医诊断标准对于中风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风病在中医中被称为中风证,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脉象辨识。
中风病的脉象可以表现为脉沉细,或者脉沉涩,甚至可以出现脉弦数等情况。
脉象的变化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仔细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舌象辨识。
中风病患者的舌象常常表现为舌质淡红,舌苔薄腻,或者舌质紫暗,舌苔黄腻等情况。
舌象的变化也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三、病因辩证。
中风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是外感风邪,也可以是肝郁化火,或者肾虚风动等。
中医诊断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来进行辩证施治,对病因的辩证有助于准确诊断中风病。
四、病机辩证。
中风病的病机主要包括气血失和,痰浊内蕴等情况。
病机的辩证有助于确定中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辨证分型。
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主要包括风中风证、痰中风证、瘀血中风证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脉象辨识、舌象辨识、病因辩证、病机辩证和辨证分型等内容。
中医诊断对于中风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明确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中医诊断标准对于中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医生和患者重视和学习。
中风健康宣教范文
中风健康宣教范文中风是指脑血管发生疾病,导致局部或全脑供血不足,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死于中风,而且中风是导致成年人长期残疾和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风的健康宣教非常重要,以提高公众的中风防治意识,减少中风发生的可能性。
首先,健康宣教可以帮助公众认识中风的风险因素,了解中风的早期症状,以及如何进行预防。
中风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吸烟、饮酒、肥胖、缺乏体力活动以及家族中有中风史等。
宣教可以增加公众对这些风险因素的认识,并促使他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等。
此外,宣教还可以教导大众如何检测中风的早期症状,例如突然出现面部或肢体无力、口齿不清、突发性丧失视力、头痛、头晕、失去平衡感等。
只有在了解这些症状的情况下,公众才能及时就医,接受适当的治疗,减少中风造成的伤害。
最后,健康宣教还可以提醒公众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中风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功能造成损害,还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中风患者可能会面临自尊心受挫、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宣教可以向公众普及关于中风后心理健康问题的知识,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资源。
宣教可以告诉公众,在中风康复期间,家庭的支持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尽可能给予患者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总结起来,中风健康宣教对于改善公众的中风防治意识至关重要。
通过增加公众对中风的认识,强调中风的风险因素和早期症状,提醒公众进行预防和急救措施,加强中风患者的康复宣教,以及关注中风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减少中风的发生率和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因此,加强中风健康宣教,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减少中风的危害。
什么是中风?
什么是中风?
中风在这里是指脑中风,也就是急性脑血管病。
因其发病大多数比较急骤,故又称“脑血管意外”,还常叫作“脑卒中”。
长沙三真康复医院康复科专家提醒:凡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机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可以称为中风。
中风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这里一般指的是脑动脉系统的缺血或出血。
1、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人总数的60%~70%,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前者是由于动脉狭窄,管腔内逐渐形成血栓而最终阻塞动脉所致。
后者则是因血流中被称为栓子的异常物质阻塞动脉引起,例如某些心脏病人心腔内血栓脱落的栓子。
不论是脑血栓形成还是脑栓塞,都可以称为“脑梗死”。
有一些缺血性中风的病人是由于脑小动脉逐渐狭窄而最终闭塞所致,管腔内既没有血栓也没有栓子,这种情况也叫脑梗死。
此外,还有一些病人脑血管没有真正堵塞,只是暂时缺血,也可以造成一过性脑损害的症状,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或“小卒中”。
2、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人的30%~40%,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又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由于脑内动脉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脑表面或脑底部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容有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中。
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都会造成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害,因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神经-精神症状,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治愈后很多病人留有后遗症。
因此,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
王权辉院长提醒:中风后的早期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中风后遗症,治愈几率大大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及疗效观察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杨财磊中风系指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不语失音、半身不遂为主证的病证。
又称“卒中”、“类中”。
本病因发病急骤、证情复杂,凶险多变,有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
本病因于内风,而非外感表证之中风,故亦称“类中”。
本病多见于壮、老年人。
多因正气不足,肾阴亏耗,阴阳乖戾,阳化风动,气血冲逆,蒙闭清窍,神明失宣而致。
病发多有兼夹,以饮食不节,湿痰蕴内,热痰搏结,阻于窍络,或气滞血瘀,阻闭经络为主。
中风的发生多有诱因,心火暴盛、肝郁恼怒。
忧思悲恐等五志过极均可化火动风、升浮气血。
妄自过劳,病后体虚则阳气弛张也易诱发中风。
中风证候复杂,临床按病情轻重、病邪深浅辨证分型。
中风在脏腑,闭证治宜开窍启闭;脱证治宜固脱促苏。
风中经络者治宜醒脑开窍、疏通经脉。
中风相当于西医学的脑卒中,主要包括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种,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肺脑综合征、心脑综合征等。
[病因病机]在历史上,中风的病因病机经历了从外因论到内因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汉唐时期,辨证多为外因,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内经》、《金匮要略》、《飞诸病源候论》等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金元以后,辨证乃求内因,主要代表医家: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李东垣强调“正气自虚”;朱丹溪认为“湿痰生热”;王履提出“真中”和“类中”的分类方法。
张景岳倡“中风非风”论,认为本病的发生“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对中风病因学说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此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强调饮食不节与中风的内在关系。
李中梓进一步将中风明确划为脱证和闭证。
至清·叶天士提出肝阳化风;王清任专以气虚血瘀立论,以益气活血化瘀之法治疗中风,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
晚清·张伯龙等总结前人经验,明确提出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犯脑腑。
至此,中风的病因认识已日臻完善。
综历代医家之论,将中风的病因病机归纳如下:1.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邪气入侵。
因气虚腠理不密,于外不固,外风引动痰湿,流窜经络,引起口眼喁斜,半身不遂等症。
2.烦劳过度,病后体虚,年老体衰,阴阳失调。
因精血不足,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阳日见亢盛。
在人体阴阳严重偏胜的情况下,加以情志过极,劳倦过度,或嗜酒劳累,气候影响等诱发因素的作用,致使阴亏于下,阳化风动。
气血上逆,心神昏冒,发为中风。
3.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运失司,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热炼液成痰,以致肝风夹杂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猝仆猝昏、僻不遂。
4.五志过极,心火暴盛;或暴怒伤肝,肝阳暴动,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卒倒无知,发为本病。
5.综上所述,中风之发生,病理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又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
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而突然发病。
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又称真中风或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又称类中风或类中,从临床看,本病仍以内因引发者居多。
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
在本为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郁阻。
但因病位有浅深,病情有轻重。
标本虚实也有先后缓急之差异,所以临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仅表现为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僻不遂,并且常有先兆及后遗症出现。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同,故治则与方穴各异,滋阴潜阳、平肝息风、通腑化痰、活血通络、清化痰热、健脾利湿、益气养血等仍是治疗中风的常用法则。
中风应与眩晕、痿证、痹证相鉴别:本证发病急剧,突然跌仆昏厥,苏醒后或不经跌仆即有舌强语謇,口眼喁斜,半身不遂。
身无疼痛或兼眩晕、肢麻。
痿多起于渐,以肢体软弱无力,甚则筋肉削瘦枯萎为主症。
病发单侧或多肢,很少发于半身,且无口歪,语謇、昏仆等症。
痹证以外风客袭为主因,以肢体疼痛为主症,虽有肌肤不仁、肢体沉重,多限于局部。
现将中风治疗分述如下:1.中经络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腰酸腿软,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苔黄,脉弦细数或弦滑。
分析由于肝肾阴虚,风阳内动,气逆血菀,故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等症。
舌红苔黄,脉象弦滑或弦细而数,为阴虚阳亢,痰热内蕴之象。
治则醒脑开窍,疏通经络处方以督脉和阴经穴为主。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加减手足肿胀加八风、八邪,痰多加丰隆。
方义内关为心包络之络穴,水沟属督脉,相配以通窍醒神,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处,针之滋补肝、脾、肾三阴经育阴潜阳;极泉为手少阴心经俞穴,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之合穴,委中为膀胱经之合穴,三穴配伍以疏通上下肢经脉。
余加诸穴均为疏通局部经络而设。
备用方1 外关合谷曲池环跳阳陵泉悬钟备用方2 支沟手三里肩环跳伏兔足三里解溪2,中脏腑(1)闭证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二便闭结,兼见颜面潮红,呼吸气粗,口臭身热,躁动不安,唇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分析由于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夹痰夹火,上蔽清窍、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因痰热郁阻,风火内闭,则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口噤、便闭等症。
唇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均属内风痰火之征。
治则开窍启闭处方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内关水沟、十宣、风府加减面赤气粗加内庭,便闭加丰隆,口噤加合谷、颊车。
方义:内关属心包经之络穴,心包为心之外卫,既可代心受邪,又能代君行令,心藏神,主神明,故针内关调神开窍,使心神复明。
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之会穴,主一身之阳气,为诸阳之首,阳气的功能活动是神的表现,针水沟调节督脉,起到督统阳气,驾御神机,开窍启闭的作用。
十宣为经脉起始和终末之处,于十宣处放血,可通调十二经脉以开关通窍。
风府为督脉俞穴,针之以通调督脉,振奋阳气,转复神机。
备用方1 涌泉、风池、十二井穴备用方2 劳宫、百会、合谷、太冲(2)脱证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微欲绝。
甚至呼吸浅促或停止,瞳子不等或散大。
分析由于元气衰微已达极点,阴阳有离决之势,故见目合、口开、鼻鼾、手撒、遗尿等险候。
正气虚弱,阳气将脱,故呼吸低微,汗多不止,四肢厥冷,二便自遗,舌痿,脉微欲绝。
肺气将绝,故呼吸浅促时止。
肾气将绝,故瞳子不等或散大。
治则回阳固脱,醒神开窍处方以任脉、督脉及足阳明经为主。
内关水沟、气海、关元、神阙、太冲、内庭、气舍加减汗多不止加复溜、阴郄。
方义内关、水沟作用同前。
气海、关元、神阙均为任脉经腧穴,关元与气海、神阙相配针而灸之,意在补益先天之本、培补元阳以举陷固脱。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肝属乙木,为阴尽阳升之地,与足阳明胃之荥穴内庭相配可达调气血,疏理气机的作用。
气舍是足阳明胃经之腧穴,为宗气之所舍,针之可振奋后天之本,益宗气而通呼吸。
3.后遗症症状肢体偏废,偏枯不用,手足挛急,舌强,不语等。
分析神失督导、气滞血瘀、经络阻闭、血脉闭阻致使肢体偏枯不用。
经筋失濡、紧缩拘急则手足挛急。
痰浊阻络,精气不能上承而舌强、不语。
治则疏通经络,矫偏和络处方以督脉、跻脉及局部取穴为主。
极泉尺泽合谷八邪肩曲池外关三阴交委中阳陵泉解溪通里加减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加廉泉,金津玉液;足内外翻加丘墟透照海方义丘墟为胆经之原,照海为阴矫之始,二穴相透,疏理脉,纠正矫偏。
通里为心之络穴,心脉络于舌本,取之爽神利舌本。
金津、玉液刺血祛瘀活络,利关通窍。
余穴多为局部取穴以通经活络。
备用方1 青灵曲泽内关大陵备用方2 肩三针手三里外关合谷[其他疗法]1.耳针疗法取穴肾肝心皮质下脑干枕额操作以毫针刺入,产生酸胀感,留针40分钟。
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捻转针柄1次,予以强刺激,以增强疗效。
2.头针疗法取穴运动区感觉区运感区言语区运用区操作以26号5~6厘米长的毫针,进针后平刺,沿皮下刺人4~5厘米,持续捻转3~5分钟(捻转角度在180度以内,每分钟频率在200次以上)留15~30分钟。
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疗程间停针10天。
3.刺络疗法取穴(1)太阳曲泽阳交适用于脑出血偏瘫患者。
(2)太阳曲泽委中适用于脑血栓形成后遗症患者。
(3)太阳曲泽解溪适用于脑栓塞患者。
操作诸穴点刺出血5~15毫升,多者可达30毫升。
4.电针疗法取穴肩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操作根据瘫痪部位,每次选2~3对穴。
刺人后进行提插,使感应向远处扩散,然后加电刺激,刺激量逐渐加大,通电时间为半分钟,稍停后继续通电半分钟,可重复3、4次,使病人产生酸胀,麻电或热烫等感觉,并使有关肌群出现节律性收缩。
对中风后遗症肢体恢复自由运动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5.穴位注射疗法(1)偏瘫初期,用5%r-氨酪酸1.5毫升注入病侧风池穴,或用三磷酸腺苷10~20100毫升注入病侧风池穴。
毫克注入病侧风池穴。
后期用维生素B1(2)治瘫痪取夹脊穴5、7、9、11、14,配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承山、风市、解溪。
方法:每次选1-3穴,用5%防风注射液,每穴注入0.3—0.5毫升,或5%人参注射液,654-2,每穴注入0.3~0.5毫升,并用三磷酸腺苷10~20毫升注入患侧风池,隔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
6.穴位贴敷疗法癖丸药物:白附子蝎梢羌活川芎乌头藿香各15克荆芥穗防风天麻僵蚕炙甘草各20克肉桂10克蜂蜜200毫升制法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再将蜂蜜人锅内加热,炼去浮沫,离火,掺和药末,制成如蚕豆大的丸药。
取穴颊车承浆地仓牵正操作取药一丸,用酒搅和成膏,贴于腧穴,每穴l丸,盖以纱布,胶布固定,1日1次。
主治中风,口眼斜。
7.穴位埋线疗法取穴足三里阳陵泉承山三阴交操作每次选1~3穴,埋羊肠线,1月1次。
主要用于中风后遗症患者。
[预后与调养]1.针灸对中风疗效满意,近年研究结果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中风后遗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
2.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
3.中风证的护理尤为重要,注意保护皮肤,保护呼吸道和口腔,通畅二便,适时配合功能锻炼。
4.中风病人宜慎起居。
节饮食、远房事、调情志、防止复中。
5.临床要重视预防,如年逾四十,经常出现头疼眩晕、肢麻肉,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的当为中风先兆,应加强防治。
[典型病例]例1 莫X,女 61岁因半身不遂,失语8天,在医疗站治疗无效而来住院。
检查:嗜睡,神志恍惚,语言不清,面红,瞳孔左略大于右,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向左侧,两肺可闻及痰鸣音,呼吸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