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辩证施膳概述

合集下载

中风病人饮食疗法

中风病人饮食疗法

混合奶的制作方法
※ 混合奶配制所需原料为鲜牛奶600 ml,浓米汤350 ml,鸡蛋 2个,白糖50 g,香油10 g,以及盐3 g。 ※ 配制方法分三步: (1)把洗干净的鸡蛋磕开,放入干净盛器内,加入白糖、盐、 植物油,用筷子搅匀; (2)将鲜牛奶600 ml和米汤350 ml混合煮沸; (3)将制成的鸡蛋混合液倒入煮沸的牛奶米汤中,边倒边用筷 子搅拌,即成1000 ml混合奶。 ※ 此1000 ml混合奶中含白蛋质40g,脂肪40g,糖类120g, 热量1000 kcal。 ※ 病人若并发糖尿病,免加白糖。
风火上扰
2、治护原则:平肝泻火通络。
3、饮食要点:饮食宜清淡甘寒为主, 如绿豆、芹菜、菠菜、冬瓜、黄瓜、 橘、梨。忌羊肉、鸡肉、狗肉、鲢鱼 、大蒜、葱、韭菜等辛香走窜之品。
食疗方:
绿豆汤
做 法
1、 将绿豆洗净
2、用沸水浸泡20分钟,捞出后放到锅里, 再加入足量的凉水,旺火煮40分钟
3、晾凉饮用。
中风急性期的辨证施膳
1、主要表现: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风痰阻络
2、治护原则:活血祛痰,化痰通络。
3、饮食要点:饮食宜黑大豆、藕、 香菇、桃、李等,忌羊肉、牛肉、狗 肉及过于酸甜滋腻食品。
食疗方:
防风粥
做 法
1、防风10-15克,葱白2根,大米50100克
2、防风洗净入锅,熬煮数分钟,将药 液过滤后备用 3、把粳米熬煮成稀粥,在粥内加入防 风药液,放入洗净切碎的葱白,文火稍 煮后即可调味食用
3、水分:大多数成年人每天需要至少1500~2000ml的水,也 就是大约每天补充水分30~35ml/kg。 4、维生素:维生素C可以帮助铁的吸收和参与某些氨基酸的新 陈代谢。维生素A具有修复上皮细胞、促进成纤维和胶原合成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医学PPT
4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以“ 内风”立论。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医学PPT
5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脑血管病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学PPT
6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体弱 虚
脑脉失养 中风
久病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医学PPT
7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医学PPT
11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体麻木等先兆。
3.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及素有肝 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 诱发。
肝郁化火 烁津成痰 挟风
医学PPT
10
病因:生活失节、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 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操作:
百会、内关:捻转泻法; 水沟:雀啄法 三阴交、足三里:提插补法 极泉:提插泻法,上肢麻胀或抽动 尺泽、委中:提插泻法 余穴用补虚泻实法
中脏腑
治则:闭证-开窍启闭,脱证-回阳固脱 处方:以督脉穴为主。 水沟 素髎 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百会 内关——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
闭证:十宣、合谷、太冲—开窍启闭~只针不灸 脱证:关元、气海、神阙—回阳固脱~重用灸法 呼衰:气舍—益宗气调呼气 操作:内关-捻转泻法 关元、气海-用大艾柱灸之。 神阙-隔盐灸 十宣-三棱针点刺放血 合谷、太冲-泻法
【治疗方法】
基本治疗 中经络 治则:调神通络、行气活血。 处方:水沟或百会、内关— 极泉、尺泽 委中、足三里 三阴交—
醒脑开窍, 调神导气
滋补肝肾
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1
2
3
4
内关
加减: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血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加减:
头针: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运动区、言语区、感觉区、足运感区、)颞三针、”CT” 定位围针。 水针:选取四肢穴位2—4穴,采用灯盏花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2─4毫升,每穴注射l毫升,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停7—10天,继续第二疗程。本法适用于半身不遂证。
2.其它疗法
梅花针:叩打三阳经、夹脊穴。 耳针:选脑、皮质下、肝、三焦 推拿、按摩及功能锻炼。
小结
1.急性期的治疗
对中经络者,应早期应用针灸治疗,尤其时对于脑血栓形成,疗效明显。缺血性中风患者,若没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都可以针刺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需等血压稳定、不再出血时行针刺治疗,为避免引起病人精神紧张,一般在发病2~3周后针刺治疗。

中风的中医辩证施治

中风的中医辩证施治

中风的中医辩证施治什么是中风?中风病,是以猝发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突发口舌斜、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见症多端,与自然界善行数变的风邪特征相似,故名“中风”。

多属气血逆乱,内脏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

与中风病记载类似的病证,最早见于《内经》,其中,把有半身不遂表现者称为“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把中风突发昏迷称为“大厥”、“薄厥”、“击仆”。

东汉张仲景首提“中风”之名,但其含义却有邪在经、在络、在腑、在脏的不同。

单以口眼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称为中风,又叫“口僻”,实属另一类疾病。

历代文献中还有“真中风”、“类中风”、“卒中”、“风痱”、“风痹”等病名,其内涵与中风病有相同者,也有相异的。

为规范中医病名,现今大多数专家趋向于统称“中风病”,不包括伤寒论桂枝汤证之“中风”和属于西医面神经麻痹的“口僻”。

西医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等均按中风病论治。

由于此病发病率、病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均较高,病因繁多,病机复杂,辨证类型多,治疗时间长,疗效慢,后遗症多,康复较为困难,在古代即被列为风、痨、鼓、膈四大内科病证之首,故属于疑难病。

西医学认为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急性非外伤性局部脑供血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分为缺血性(脑血栓形成,约占50%;脑栓塞,约占7%)和出血性(脑出血,约占28%;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15%)两大类,与中医的中风病临床特征极为相似。

故中西医可互相联系和参考。

但西医学之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癔病性瘫痪等疾病,虽也有突发瘫痪或口舌斜等症状,但没有半身不遂之主症,故不属于中风病范畴。

[病因]中风病之发生虽较突然,但其形成却有一个较长的渐进的过程。

医家将其病因主要归纳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

由于养生不慎,正气渐亏,心、肝、肾等内脏阴阳失调,精、气、神日渐不足,加之情志抑郁或亢奋、嗜酒过度、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气候变化剧烈等作为诱因,致气虚精亏,气滞血瘀,筋脉肌肉失养,或肝肾不足,肝阳暴张,血随气逆,夹痰夹火,上闭清窍,横窜经隧,气血逆乱,病发于一旦,遂成本病。

【中风概述】(1)

【中风概述】(1)

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用皮肤针反复叩刺背部肺俞、 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隔日1次。
(2)电针法: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 加脉冲电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 钟。
【经验介绍】 【附注】
【思考题】
1.痿证的治则、处方、及方义如何? 2.为什么说“治痿独取阳明”?
不寐
不寐,通常称为“失眠”或“不得眠”、 “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 获得正常睡 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 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时则以彻夜不眠 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为内伤; 2.病机总属阴阳失调; 3.心主神明,其病位在心。
【辨证】
临床辨证主要从脏腑虚实入手。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 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 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病因病机】
1.痿证病因繁多。 2.基本病理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耗,筋脉失 于濡养。
【辨证】
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 或瘫痪。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 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 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 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及操作: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本病的主症为一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因而发 生口眼歪斜。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名称较多,如 “口歪”、“口僻”、“面瘫 ”、“歪嘴风”等, 多列在“中风”门下。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太阳、 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 • • • • • • 辨证施护:即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 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等情 况,以及各种病变间的关系,从而制定相应的 施护原则与方法。 两者联系:辨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 护是与施治结合解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辨证论治与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
• 中风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而神志障 碍的有无是其划分的标准,无昏仆而仅见半 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者为中经络; 突然头昏焦虑,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迷 蒙而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者为中脏腑。中 经络者病位浅,病情相对较轻;中脏腑者病位 深,病情较重。
一、中经络
• 1、肝阳暴亢
• 证候表现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蹇 、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 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 有力。
腑发展。
一、中经络
• 2、风痰阻络
• 证候表现 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歪斜 ,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 红,苔白腻,脉弦滑。
• 护治法则 化痰熄风通络(代表方:化痰通 络汤)
• 施护要点
• 1)眩晕重者,要减少下床活动次数,嘱患者卧床休 息,防止摔倒。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注意保暖 ,尤其是偏瘫侧的肢体,以防风邪侵袭。 • 2)饮食应温热,少食多餐,忌食海虾、海蟹及糯米 甜食、过咸等生湿酿痰之品,少食生冷瓜果。 • 3)若病情稳定,应按时给予患侧肢体按摩和早期被 动运动,如手足屈伸、关节屈伸及旋转、外展、内 收等,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营养功能 ,放松肌肉,降低其肌张力而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
• 护治法则 平肝熄风潜阳(代表方:天麻钩 藤饮)
• 施护要点
•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T、P、R、BP、 瞳孔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时注 意监测尿量与水、电解质的变化。若发现患者头痛 剧烈、躁动不安、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呼吸不 规则、脉搏减慢、一侧瞳孔散大等,应立即报告医 生,做好抢救准备,并积极配合抢救。 • 2)烦躁不安、入睡困难者,遵医嘱服用镇静安眠药 。口眼歪斜时,可遵医嘱针刺风池、太阳、下关、 颊车、地仓、阳白、鱼腰等穴位。

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病人的辨证施护

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病人的辨证施护

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病人的辨证施护中风的辨证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为肝肾阴亏,不能制约肝阳,肝阳暴亢,或肝经实热,火生风动上扰神明所致。

临床上表现为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头晕头痛,烦躁不安,面红耳赤,口干,尿黄便干,舌质红,脉弦数有力。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本证系肝阳化风,风痰瘀血,痹阻经络所致,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面强言蹇或不语,遍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气虚血瘀证:由心脾气虚,痰湿内生,气虚血滞,痰湿瘀血,痹阻经络所致。

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遍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由于阳明腑实,浊气熏蒸上犯轻窍及痰火内扰痹阻脉络所致。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或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病侧脉弦滑而大。

阴虚风动证: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神疲乏力,虚烦不宁,肢体麻木,语言謇涩,颈项强直,手足蠕动或震颤,口眼歪斜,偏瘫,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在中风病中,高血压脑出血,大面积脑梗塞,表现为昏迷偏瘫,甚至发生脑疝,多见于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和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心排血量降低,脑供血差,动脉硬化及过度劳累,先天不足,所致的偏瘫眩晕,多见于风痰瘀血,气虚血瘀阳虚风动等症。

中风病的施护认真观察病情的变化,是判断病情顺逆的重要环节。

如患者神志的清醒与昏迷,由昏迷转清醒者为顺,反之为逆;手足转温与逆冷,由逆冷转温者为顺,反之为逆。

其他方面如抽搐发作次数的多少,每次的表现形式以及时间长短,戴阳、呕血、便血等症状表现。

脉证的相应与否,对辨别顺逆很重要。

如《景岳全书·脉神章》说:“凡暴病脉来浮洪数实者为顺,久病脉来微缓软弱者为顺。

中风的辨证施治

中风的辨证施治

中风的辨证施治中风辨证施治中风病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劳倦伤,及气侯突变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为主要特征。

因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自然界善行而数变之风邪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又名卒中。

现代医学中的各种脑血管疾病及部分其他神经内科疾患多属此范畴。

本病多发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多见,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一、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对中风发病的不同表现和阶段有着不同的记载。

对卒中、昏迷期间有“仆击,大厥、薄厥”之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

至·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对于本病的病因、脉证、论述较详,自此,始有中风专论。

由于后世医家所处历史条件以及个人经验的不同,对中风的病因学说、中风的证候及其治法,意见颇不一致,如下介绍:1、从中风的病因学说看,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这一历史时期医家多认为中风是外风。

当人体气血亏损、脉络空虚、外卫不固时,招致风邪入中脉络,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状,治则上多以祛风为主,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为主。

到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河间提出“肾水不足心火暴盛”的观点,东垣以“正气自虚”,丹溪则以“湿痰生热”所致,三家立论虽不同,但都偏重于内在因素,这是中风病因学说的转折。

王履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真中”与“类中”的论点,明确指出,外风入中所致的病证是“真中”,而丹溪,东垣,河间以内风立论的中风应是“类中”,王履又论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本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病,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

中风病的中医诊治思路与方法

中风病的中医诊治思路与方法

气虚血瘀证
症舌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 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光 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心悸便溏,手 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 ,脉沉细。
治法:益气活血
气虚血瘀证
常用方:补阳还五汤 生黄芪30g 全当归10g 桃仁10g 草红花10g 赤芍10g 川芎
10g 地龙10g 气虚明显者,加 参15g、太子参15g 言语不利,加远志10g、石菖蒲10g、郁金10g 心悸、喘息,加桂枝6g、炙甘草10g 肢体麻木,加木瓜15g、伸筋草15g 下肢瘫软无力加川断10g、桑寄生10g、杜仲10g牛膝10g 小便失禁加桑螵蛸10g、益智仁10g 血瘀重者加莪术6g、水蛭6g、鬼箭羽10g、鸡血藤15g
0.22 12-16天
风轻中心点 风中中心点 风重中心点
中风病入院经过治疗病情逐渐趋于稳定,风 证逐渐减轻,曲线呈现下降趋势
缺血性中风单证演变规律—气虚证
分值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发病3天内入院病例气虚证聚类中心变化图
珠母30g 头痛头晕重者,加生石决明30g、菊花10g 半身不遂而肢体拘急麻木者,加当归15g、赤
芍10g、、鸡血藤15g、水蛭6g
痰热内闭清窍证
症舌脉:起病急骤,神识昏蒙,鼻鼾痰 鸣,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 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 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 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附10g 酒大黄5g 瘀血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10g、红花10g、
赤芍10g; 舌苔黄,兼有热象者,加黄芩10g、山栀5g; 舌苔黄腻,加天竺黄6g; 头晕、头痛,加钩藤10g、菊花10g、夏枯草10g。

中风的辩证施膳

中风的辩证施膳

中风的辩证施膳
中风:
1、肝阳暴亢证:以熄风清火,豁痰开窍为法。

饮食宜清淡甘寒为主,如绿豆、黄瓜、芹菜、冬瓜、菠菜、丝瓜、橘、梨等;避免助火之食品,忌大蒜,葱等辛香走窜之品。

忌羊、牛肉,狗肉、韭菜、辣椒等。

2、痰热腑实证:以通腑泄热,熄风化痰为法。

饮食宜清热,如萝卜、绿豆、芹菜、冬瓜、菠菜、丝瓜、梨、香蕉、芹菜等。

禁食羊肉、牛肉、鸡肉、虾、韭菜、辣椒、大蒜等。

3、气虚血瘀证:以益气养血,化痰通络为法。

饮食宜清淡,如山药、苡仁粥,黄芪粥,莲子粥,白菜,冬瓜,丝瓜,赤小豆等。

进食温度以温热为宜。

4、阴虚风动证:以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为法。

饮食以清热为主,如百合莲子苡仁粥,银耳汤,甲鱼汤,淡菜汤,面汤,黄瓜,芹菜,鲜藕汁等。

5、风火蔽窍证:以搜风化痰,行瘀通络为法。

饮食以的易消化的食物,可加白菜汤,绿豆汤,丝瓜汤,萝卜汤,西瓜汁等;忌油腻,厚味肥甘,生湿助火之品。

6、痰湿蒙窍证:以化痰熄风,宣郁开窍为法。

饮食宜偏温性食物,如石花菜,萝卜汤,小油菜,菠菜,南瓜,糯米粥等;少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以防助湿生痰。

7、痰火闭窍证:以熄风清火,豁痰开窍为法。

如萝卜、绿豆、丝瓜、冬瓜、菠菜、芹菜梨、香蕉等。

8、元气衰败证:以回阳救阴,益气固脱为法。

神昏者可采用鼻饲法给流食,如混合奶、米汤、果汁、豆浆、菜汤、藕粉等。

论“中风”的辨证施治

论“中风”的辨证施治
出汗珠如油手足厥冷脉微细欲绝苔厚白滑为阳气暴脱元气虚衰的多兼有面白神疲心悸气促舌暗难言舌质现象此症病情较重急需扶阳救脱之法可用参附汤加减淡红脉弦细治疗宜滋阴助阳补益元气用地黄饮加减如人参附子南星木香丁香安息香青木香川芎熟地麦冬五昧子山茱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赤芍龙骨牡蛎等

中医中药 ・
20 0 8年 9月第 l 7卷第 1 8期
般来 说,人到 4 O多岁或体制肥胖的人,表里具虚,不
又 以中络 、中经、中腑、中脏来说 明受邪的轻重 浅深 。自金、 元 以后 ,才逐步地认识到也有 因火盛、气虚、湿痰 、内风等原 因引起 的,从而使中风学说由外因而认识到 内因。 中风 ,是指突然仆倒,同时出现半身不遂 , r眼歪斜 , ]
加用五味消毒饮 。 疗效判定标 准: 治愈:皮损消退>5 ,无复发 。 9%
抵 抗力低下对外界敏 感性增强 , 易被细菌真菌感染 。 肾上腺糖 皮质激 素对于皮肤各层的增生均有抑制作用, 长期外用可导致
表皮、 真皮变薄。 以上 发病过程可推知激素依赖性皮炎按中 据 医理论应属于本虚标实之 证。表皮、真皮变薄 , 各种炎症细胞
无效 :志疹消 :o , 自觉症状明显,时有 复发 。 3%
2 结果 1 O例 患者 最 短 治 疗 三 周 ,最 长 治 疗 三 月 , 治 愈 7例 ,显
中医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治疗原 则。方中生 白术 、生
薏米 、生芡实、生扁豆利湿清 热;生黄柏 、生栀子清热燥湿 :
车前予 、 泽泻 , 冬瓜皮清 利湿热 , 利水消肿:生枳壳宽胸理气 ; 生地清热凉血益 阴:桑 白皮、 地骨皮利水渗湿 ;白鲜皮 、 苦参、
1 1正气偏虚 ,外风入中,营卫失调 ,肌表不固,脉络 空 .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3
【概述】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 (神志障碍) 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
碍)为主症的疾病。 又称“卒中”、“大厥”、“簿厥” “偏枯”、“半身不遂”。
4
西医相关病证
蛛网 膜下腔
出血
5
6
目前现状
每12秒就会有一个中国人患上中风,每 21秒就会有一个中国人因中风死亡。
中风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死疾病和第一 大致残疾病。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血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20
21
上肢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口角涡斜:地仓、颊车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鉴别
1.中经络 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 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病位浅、病情轻) 2.中脏腑 神志不清,歪僻不遂, 常有先兆(病位深、病情重)
14
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 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 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 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 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滑。
气虚血瘀
劳 气虚生痰 累 过 度
虚阳化风扰动 气血错乱
11
肝 肾 阴 虚
阳亢风动
12
【临床表现】
突然意识障碍或无意识障碍、半身不 遂为主症。 特点: 1.本虚标实。
本--肝肾不足,气血衰少 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错乱 2.病位有深浅、轻重、缓急之别。 3.临床分两大类:中经络、中脏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