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_29.历史信息转译的山水城市营造法则推演——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合集下载

浅析自然山水环境与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

浅析自然山水环境与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

浅析自然山水环境与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作者:许菁斐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自古以来,自然环境始终影响着中国城市的选址和营建,古人以大的自然山水观来审视城市,将城市与自然完美地结合。

洛阳自夏商延续至今,城市的营建既有汉魏、隋唐时期作为皇家都城的兴盛繁荣,也有金、元、明、清时期作为陪都、府城的建设布局。

可以说,洛阳是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从洛阳山水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中得出,山水环境是古时城市选址、布局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城市选址;城市;建设;山水环境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度人文社科领域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SQN026)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无论是在大尺度的自然山水环境的把握上,还是微观的城市景观营造上,都体现了城市这一人工构筑物与天造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文思想与自然环境相融共生的产物,是“天人合一”这一古老思想的现实反映。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城市规划建设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这种发展态势使得人们逐渐忽视了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直至今天,人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不再注重对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审视,而是过度地偏重于人工环境的建造,这种现象导致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健康发展,给人居环境的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生态城市”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被提出的,而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凝结有数千年城市营造结晶的“天人合一”思想,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它将被重新认识及应用,为我们如今乃至将来的城市规划建设指引方向。

本文以隋唐洛阳城为例,尝试从其都城建设与周边自然山水环境的关系入手,探索城市建设中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方法,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历史的借鉴。

一、洛阳及其周边自然环境概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营建十分注重对其山水环境的审视,不管是城市的选址还是城中关键建筑的选位和营建,都与周围的自然山川形胜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古时城市的选址均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都城所处之地更是风光秀丽,气势巍峨。

历史文化名城案例分析-以洛阳为例-PPT

历史文化名城案例分析-以洛阳为例-PPT
钟鼓楼:位于东大街中段,始建于明朝, 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经过数次修缮,现在的 钟鼓楼已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二 、价值评价
2. 6洛阳老城----空间节点
文峰塔:始建于北宋,元、明二代经修葺,明 末毁于兵火,清初重建,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该塔主要用于供奉文昌帝君和奎星而建,现为 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我市市区唯 一的一座古塔。现塔的四周被民房所围,塔内 年久失修,已无法入塔观看。
河洛大地古迹众多、文物荟萃,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这座享誉中外的历史 文化名城,在继续谱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二 、价值评价
2. 5博物馆数量众多,种类齐全
博物馆数量众多,种类齐全 我市馆藏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馆藏文物40余万件(套),
约占全省馆藏文物的三分之一,陶瓷器、青铜器、石刻墓志、木制 品、金银器及纸质等种类齐全;时代蝉联,自成体系,从数十万年 前到现代,序列清晰,衔接有序;珍贵文物众多,价值重大,一些 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有断代分期的标尺作用。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 隋唐都城 隋唐都城
隋唐故城 隋唐故城 隋唐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 (共12帝)
文帝至元帝 (共5帝)
武帝至愍帝 (共4帝)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7帝)
炀帝、恭帝
太宗、高宗、中宗、 睿宗、玄宗、昭宗、
哀宗 (共6帝)
太祖、郢帝、末帝
庄宗、明宗、闵帝、 末帝
(共4帝)
高祖
二 、价值评价
2. 6洛阳老城----空间节点
河南府文庙:位于老城 区东南隅文明街中段路北, 是国内少见的金元时代建 筑之一,是国家批准的第 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河南府文庙是为纪念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而修建的。是我省第 一座官办文庙,也是规格 最高的文庙。现位于洛阳 市老城区文明街,被文明 街小学占用。

2024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卷

2024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卷

2024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改编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山西的陶寺遗址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

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A.音乐演奏技艺高 B.私有制已经形成C.已出现早期国家 D.宗法制开始萌芽B 本题考查古代文明的发展。

从随葬品和墓葬规格判断,陶寺遗址在墓葬随葬品方面存在明显的贫富不均现象,这说明陶寺文化时期私有制已经形成,故选B项;仅凭出土乐器不能说明音乐演奏技艺的高低,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有关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故排除C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陶寺文化时期具体的宗法继承关系,故排除D项。

2.汉初承用秦制,御史大夫既为副丞相,又是监察长官。

西汉后期至东汉,御史大夫转为三公之一,御史中丞不再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成为独立的最高监察长官。

这一变化有利于A.监察官员越来越专职化B.监察官员的职能被异化C.强化封建君主专制集权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 本题考查汉承秦制。

根据材料汉初御史大夫既为副丞相,又是监察长官;西汉后期至东汉,御史大夫转为三公之一,御史中丞不再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成为独立的最高监察长官,可知中央监察机关由依附于丞相发展至独立的监察机构,监察官员成为独立的监察官员,这一变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监察官员越来越专职化是这一变化的表现而非影响,排除A项;监察官员的监察职能并没有被异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隋唐洛阳“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兼论洛阳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

隋唐洛阳“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兼论洛阳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

文章编号 1 0 — 3X ( 0 8 0 — 0 0 0 03 79 20 ) 2 01—4

要 该文论 述 了隋唐 洛 阳城
“ 象天 法地 ” 、
洛 阳有 四千多年的建 城史 ,在 这漫长的都 城岁
“ 乎 神都 ”洛 阳城 对应 天 上 日、 月和 东 、西 、 确
“ 天人合 一 ” 、 “ 河 建城 ” 、 “ 苑一 体 ” 、 跨 城
象 天 月 里 , 隋 唐 洛 阳 城 是 其 “ 煌 时 期 ” ,而 在 这 3 0 辉 0 南 、 北 、 中 的 五 星 , 以 应 “ 天 法 地 ” 、 “ 人
“ 园居一体 ”的 “ 山水城市”建设 历史经验 ,以及 余 年 的 “ 煌 时 期 ”里 ,其 间 ( )武 则 天执 政 合 一 ” 。 辉 周
好的生 态环 境和景观 效应。
隋 唐 洛 阳 城 是 古 代 中 国最 为 理 想 的 “ 水 ” , 风
ci r s h ier ci en i g wi a k t ac o st e ry v , t bl d n t p r , y h
and i ng n he l vi i t gar den,and ex ai t pl ns he hit i sorcal culur headsr t e team s ten heni :sr gt ng
都城 。 依 山面水 ,向 阳近 水 ,前 有 “ 阙 ” ( 天 伊 阙 ),九 皋 ,嵩 、 少 案 山面 立 ,左 首 阳、 右 秦
岭 , 谓 之 青 龙 、 白 虎 相 卫 。 邙 山 为 父 山 , 追 溯 昆 仑 为 祖 山 。 伊 洛 相 会 东 入 于 河 , 群 山环 抱 , 水 口 相 通 。这样 的形 势 ,历史地 理 学家誉 为 戴 ,形 胜 甲 天 下 。 ” “ 山 控 河

隋唐洛阳城设计方案

隋唐洛阳城设计方案

隋唐洛阳城设计方案
隋唐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其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城市规划和防御需要。

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城市布局、城墙构造和交通道路等。

首先,隋唐洛阳城的城市布局合理,整体呈长方形,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内城面积较小,是宫城和政治中心,外城面积较大,是商业和居住区。

这种布局体现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分工,能更好地满足各种需求。

其次,隋唐洛阳城的城墙构造坚固耐用,采用夯土筑成。

城墙高而厚,顶部有宽阔的护城河,以增加城墙的稳定性和抵抗敌人攻击的能力。

城墙上还设有城门和城楼,城门上有铁门、纳木珠和流沙等防御工事,同时也方便居民和商人出入。

此外,隋唐洛阳城的交通道路布局有序,主要道路纵横交错,连接内城和外城、各个城门及各个重要地点。

同时,隋唐时期还修建了一条南北向的皇道,连接洛阳城和长安城,方便皇帝往来。

这些道路的修建使得隋唐洛阳城的交通畅通,提高了行政、商业和军事活动的效率。

总的来说,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城市规划和防御需要,城市布局合理,城墙构造坚固,交通道路布局有序。

这一设计方案为隋唐洛阳城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浅析自然山水环境与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浅析自然山水环境与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确 的秩 序 化 和 艺 术 化 。
洛 、渥 、涧 四水环绕贯穿 ,既解 决了人们 日常 用水 ,又能在
交通 运输上发挥其重要 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 : “ 禹因山川 I,
分画九 州 ,大 河之南 ,厥土 为豫 。考 极相 方 ,实处 天下之 中 ,风雨 所会 ,阴阳所和 ,而冲气钟焉 。其川河洛 ,图书之 涧 ,伊 水之利 ,环流 灌溉 ,壤 沃物 丰 。其 地广衍 ,平夷洞 达 ,万方 辐辏 ,朝觐贡赋 ,道里均焉 。奠位宅中 ,兹实帝 王
和堤坝 ,保 障 了洛 阳不 受黄河水 患之扰 。古 时洛 阳有 事 ,
北 邙 亦 为必 争 之 地 。 除此 之 外 ,邙 山 风 水 环 境 颇 为 优 越 ,
俗语说 : “ 生在 苏杭 ,葬在北亡 B 。”邙山之上 有着众 多 的 王侯 将相 古 陵冢 ,据 《 方舆 记要 》记载 : “ 亡 山绵亘 四百 余 里 ,古 陵寝多 在其上 ” ,是 洛 阳人 文历史 的重要组 成部
商都西亳 、西周的王城 、成周城 ,历经 东汉 、魏晋 、北魏,直至隋唐 ,这些不 同时期 的古洛阳都城在伊洛河流域 ,自
我 国古 代 的城市 建设 ,无论 是在 大 尺度 的 自然 山水环 境 的把握 上 ,还 是 微 观 的城市 景观 营造 上 ,都 体现 了城 市这 一人 工构 筑物 与 天造 自然 的和谐 统
分。古之 “ 邙 山 晚 眺 ” 为 洛 阳八 景 之 一 。 洛 阳 周 围有 伊 、
现 了皇宫 的地位 与皇权 的神圣 。除此之 外 ,这 条轴 线以南
延伸 至亡 B 岭之上 的上清官 ,从 而将洛 阳城 的整 体 山水 格局 纳 入 其 中 ,形 成 了完 整 的 山水 城市 轴 线格 局 ,即 邙岭 上 “ 清宫一 宫 城一 伊 阙” ,使城 市 的空 间与 自然 之间呈 现 出明

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以洛阳为例

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以洛阳为例

文 化 。许 多 城 市 文化 如建 筑 、园林 、市 井 生 活 、间 巷 风俗 等等 往 往 随 着 时 代 变 迁 而 消 失 。幸 运 的是 , 城 市又 是文 人 的汇集 之 地 ,文学 家 生 活 其 间 , 自 将 己对城 市 生 活 的感 悟 通 过 文 字 记 录 下 来 ,传 抄 刻
以洛 阳为 例
王 建 国 , 蔚 乔 王
( 阳师范学院 河 洛文化国际研究 中心 , 洛 河南 洛 阳4 12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 702 上海 2 1 1 ) 0 4 8

要 :古 代 城 市文 学 资 源 既 为 一 座 城 市 保 存 了许 多永 恒 的 文 化 记 忆 ,也 为 城 市 文 化 的 传 承 和 发 展 创
殿 、 防 、 里 、街道 、园林 、 城 坊 市场 等构成 了洛 阳城
市生 活最 基本 的物质结 构 。这 些 城市 建 筑 在历 史 的
战火 中常常被 毁灭 殆尽 ,考古 发 掘 和文 学记 载 则是
我们 认识 这座 古 老城 市 的金钥 匙 。对 洛 阳进 行 较 为 全 面记 载 的 文 学 作 品 是 汉 魏 时 期 的京 都 赋 ,班 固
文人 争相 传抄 ,一 时洛 阳纸贵 。他 还 在诗 歌 中多次
写 到过 洛 阳 ,如 《 咏史 》 之 四 :“ 济 京 城 内 , 诗 济 赫 赫王 侯居 。冠盖 阴 四术 , 轮竞 长衢 。 集金 张馆 , 朱 朝
城 市文 化 的传承 和发 展 创 造 了条 件 。同时 ,文学 家
在 他们 生活 的土 地上 留下 许 多令人 难 忘 的遗迹 和美
下 的浪 漫文 学记忆 , 它们 成为 城 市 的文 化 标 志和 让 景 观坐标 ,无 疑 将 对 城 市 品 位 的提 升 起 到 重 要 作

基于传统山水环境观下的隋唐洛阳城建设

基于传统山水环境观下的隋唐洛阳城建设

基于传统山水环境观下的隋唐洛阳城建设作者:许菁斐来源:《居业》2015年第14期[摘要]中国传统的山水环境营造观念是我国几千年来古人在城市空间环境塑造上留给我们的精华。

本文基于传统山水环境观,尝试从隋唐洛阳城入手,探讨城市建设如何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构建城市山水格局设计的途径与方法,对当代洛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山水环境观;规划设计;隋唐洛阳城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9-0036-02在中西文化碰撞的今天,城市的规划建设逐渐的开始模式化、模仿化,遗弃了几千年来祖先留下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对城市基底“自然山水”格局的忽视。

它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地方特色的消失、功能布局的混乱等问题的出现。

1 传统山水环境观与城市山水格局“山水”构成了自然环境的骨架和脉络,“城市”是人在自然的基底之上进行人工营造活动的产物,自古自然山水就是传统城市规划营建的重要依据,“背山面水”也一直是人们理想的居住环境。

这种环境观综合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吴良镛先生说:“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学说’等理论有关。

”2 隋唐洛阳城的城市山水格局2.1 自然山水格局洛阳自武王、周公营洛之后,先后有九个朝代建都于此,虽然各朝代的都城选址略有偏移,但始终都处于邙山与洛水之间的河川地带,“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呈“背邙面洛”之势。

洛阳名字的由来就与洛水有关,史料中记载:“王城、下都,皆在洛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洛阳。

”隋唐洛阳城是洛阳建都史上的鼎盛时期,位于汉魏洛阳故城西十八里处,据史料记载,该城:“北倚凤凰岭,南对万安峯,东抵黑石关七十里,西抵谷水亦七十里,西南抵伊阙五十里,东南抵缑关亦五十里,北拒大河二十里。

依邙山为屏藩,洛阳居天地之中,此城更居洛阳川之中……大城东西七里,南北十余里,洛河穿城中,南宫在河阴,北宫在河阳,相去七里。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规划演变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规划演变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规划演变浅析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规划演变发表时间:2019-07-17T16:22:39.7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杨庆伟[导读]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北魏洛阳、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规划及解放后洛阳四次城市规划的演变,对城市规划演变进行经验总结,揭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演变的影响。

身份证号码:23023019880215XXXX 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北魏洛阳、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规划及解放后洛阳四次城市规划的演变,对城市规划演变进行经验总结,揭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演变的影响。

关键词:洛阳;城市规划;影响因素引言:河南省洛阳市,曾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13个朝代的都城,有着1500年的建都史。

建国后,以洛阳城市规划经验命名的“洛阳模式”一度成为享誉学术界的典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辉煌的都城,城市规划历经四期,不断演变,既有对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又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1.洛阳古代城市规划建设 1.1洛阳做为都城具有优良的条件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具备做为都城的地理优势。

城市地势平坦,具备适宜人居住、发展生产的自然环境。

北临水,南有山,城市具备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

洛阳一直是北方甚至全国的文化中心,是文人、士大夫的聚居地。

1.2北魏及隋唐洛阳城洛阳建都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都城就是北魏洛阳城和隋唐东都洛阳城。

《洛阳伽蓝记?城外诸寺》中记录“京师东西二十里,步苟一里,里开四门,南此十五里,户十万九千怜。

扁社宫室府曹忍外,方三下,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万二十里。

”北魏洛阳城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按照《周礼?考工记》规制建造的中国古代都城。

隋唐洛阳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

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轴线偏全城的西部,宫城、皇城也位于城市的西北。

2.布局如棋盘,街道横纵规整。

洛阳形象塑造山水洛阳

洛阳形象塑造山水洛阳
26
2.塑造“山水园林城市”
为搞好城市绿化工作打造绿色文明洛阳,洛阳应不断改 善城市绿化环境,提升城市绿化品味。“山水园林城市” 塑造,首先从社区开始,洛阳已经有了“山水园林社区”。 尽管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7年的10.13平方米提高到 13.85平方米但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力争到2015年,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仍有差距,因此还要进 一步做好绿地系统规划,搞好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搞好城 市绿地的养护管理,围绕福民强市来重新调整思路,从过 去追求绿地数量为主,调整到在提高绿地的质量,通过市 民的监督,完善我们的绿化示范岗、绿化示范段,调整绿 地结构,完善绿地的功能。
9
2.古代洛阳是城市艺术的典范
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制定的“三礼图”和按照“三 礼图”塑造的周王城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艺术蓝图。隋唐洛阳城遵从 “象天法地”的原则,确定宫城、皇城和大城轴 线,北起邙山制高点翠云峰,南对龙门伊阙。城 市的重要标志建筑定鼎门、天津桥、天枢、端门、 应天门、明堂、天堂、龙光门等均布置在城市轴 线上,又称“天阙”、“天街”、“天津”、 “天枢”、“天门”、“天宫”和“天堂”的 “七天”,对应北斗七星,喻意“天人合一”, 法于自然。
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 深的中国。
4
1.洛阳水景——如画
5
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 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 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 间。洛阳境内山川纵横,河渠密布,古代 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 通衢”之称。
6
现在洛河市区段两岸,建有目前洛阳市规模最大 的开放性公园——洛浦公园,是一条贯穿洛阳市 东西的绿色生态长廊,是市区一道独具特色的生 态文化长廊。如果把洛阳比作一名身着长裙的窈 窕淑女,那么,横贯城区的洛河就是系在她腰间 的玉带,依洛河而建的洛浦公园则是这条玉带上 最璀璨的明珠,将古老厚重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 洛阳城装扮得异常美丽。随着陆浑、故县、小浪 底、西霞院等水库的建成,使河洛大地山多、河 川多但缺少湖面的状况得到改善。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隋唐洛阳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遗址之一,位于今天河南省洛阳市的城区内。

这座城市曾经是隋唐两代的都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研究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将这座古城的魅力充分展现给世人,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隋唐洛阳城的历史价值隋唐洛阳城遗址是我国第一个帝都洛阳城的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隋唐洛阳城曾经是中国古代东部地区最大的都城,是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等研究的重要实物遗存,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址,开发研究隋唐洛阳城是十分必要的。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的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在全域旅游的理念下,旅游开发已经不再是单一景点的开发,而是将整个地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一个具有吸引力和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研究也应该立足于此,充分发挥遗址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资源,打造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的旅游目的地。

1.保护与修复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是开发研究的基础。

对于已经损毁的建筑、遗迹进行修复,对于已经残存的遗迹进行加固保护,同时加强对于遗址的管理,确保其得到有效的保护。

2.文化遗产利用隋唐洛阳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如隋唐建筑风格、壁画雕刻、碑碣铭文等,都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的资源。

在遗址开发中,可以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展示、解说、复原等工作,将其文化内涵充分传递给游客,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遗址的历史和文化。

3.游客体验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强调游客体验,对于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也应该如此。

可以通过仿古建筑、古装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方式,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可以进行亲身体验,更深入地了解古城的风貌和文化。

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

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

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一、引言自古以来,都城的建设一直是国家力量的象征和文化繁荣的体现。

作为古代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洛阳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其城市空间演变承载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研究,探讨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与变迁,以期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洛阳都城的起源与规划洛阳位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据史书记载,洛阳的城市建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1年,那时的洛阳还只是一个小规模的村落。

随着周朝的兴起,洛阳开始逐渐成为当时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洛阳的城市规划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

最早期的洛阳城布局规划主要沿着河流分布,形成了阡陌交错、纵横有序的格局。

这一规划模式体现了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即以水系为主要导向,注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合。

随着朝代的更替,洛阳的城市规划不断演变。

西汉时期,洛阳城改为方形,并进行修整和加固。

到了东汉时期,洛阳正式成为汉朝的都城,城市规模更加庞大,城墙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固。

在北魏和唐朝时期,洛阳的城墙规模都经历了进一步扩张,城市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调整与优化。

三、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1. 洛阳城的空间扩张随着朝代的更迭,洛阳城不断进行空间扩张。

北魏时期,由于洛阳成为了北方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城市的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在唐朝时期,洛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城市的规模达到了顶峰。

城市空间的扩张主要表现为城墙面积的增加、城市街道的拓宽和街道格局的优化等。

2. 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调整除了城市规模的扩张,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还表现为城市内部布局的调整。

对于古代城市而言,城市内部的宫殿、寺庙、市场等功能区的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些功能区的位置和布局也经历了相应的调整。

比如在汉代,皇宫设在城市的正中心,而在唐代,皇城由原来的中央位置移至城市的东南部,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政治权力的变动和城市功能的演化。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摘要】本文以全域旅游视角下的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为主题,分别从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出发。

正文部分包括全域旅游概念及发展趋势、隋唐洛阳城遗址概况、现状分析、开发规划与思考以及开发策略等内容。

结论部分将对开发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结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最后得出相关启示。

通过对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全域旅游开发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旅游体验,保护文化遗产。

整个研究将为全域旅游下的文化遗产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全域旅游、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视角、效果评估、旅游概念、发展趋势、开发现状、规划与思考、全域旅游开发策略、结论与展望、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繁荣的隋唐文化遗址对于全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游客需求的不断升级,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丰富多彩、深度体验的需求。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强调旅游目的地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价值和吸引力。

对于隋唐洛阳城遗址这样的历史遗址,如何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旅游理念进行全域旅游开发,已成为当前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隋唐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城市,曾经是中国古代东部最繁华的都城之一。

其历史厚重、文化底蕴深厚,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探寻中国历史的重要窗口。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隋唐洛阳城逐渐湮没于历史尘封之中,遗址的保护和开发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开展全域旅游视角下的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隋唐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曾经是隋唐两代的都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

随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趋势,对隋唐洛阳城遗址进行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隋唐洛阳城作为中国古代皇宫城市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典范。

隋唐洛阳城轴线中华文明的馈赠

隋唐洛阳城轴线中华文明的馈赠
的城市规划以儒家 思想为指导,强调中轴线对称 布局,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
礴。
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 等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
同的功能和建筑。
隋唐洛阳城的建筑风格独特, 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
表之一。
02
隋唐洛阳城轴线布局
轴线布局特点
东西对称
隋唐洛阳城轴线布局东西对称 ,以宫城为中心,左右两侧建
筑和景观呈对称分布。
南北中轴
隋唐洛阳城轴线以南北中轴线为 基准,重要建筑和景观沿中轴线 分布,凸显出强烈的南北向空间 序列。
建筑等级分明
隋唐洛阳城轴线上的建筑等级分明 ,从宫城到城市边缘,建筑规模和 形式逐渐降低,体现出封建社会严 格的等级制度。
轴线建筑与文化
宫城
隋唐洛阳城轴线上的宫城是政治、文化中心,集中了皇 帝及宫廷官员的起居、行政和祭祀活动。宫城建筑气势 恢宏,彰显出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特色。
隋唐洛阳城内的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统、排水系统等,对古代农业发展和水利建设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
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文化传承
隋唐洛阳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载体,其建筑、艺术、文化等 元素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思想观念
隋唐洛阳城所代表的封建制度 、儒家思想等,对后世的政治 、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化艺术
隋唐洛阳城的音乐、舞蹈、绘 画等文化艺术形式,对后世的 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现代文化旅游的影响
旅游资源
隋唐洛阳城作为历史文化遗址,是现代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文化交流
通过隋唐洛阳城这一历史文化遗址,现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促进 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隋唐洛阳城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其城址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全球文化遗产之一。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视角下,研究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隋唐洛阳城遗址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着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开发该遗址可以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如博物馆、文化街区和文化主题公园,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流量。

这将带动当地的旅游业,提高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可以促进文化传承。

隋唐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开发该遗址可以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文化研究和展示,挖掘和传承其独特的文化遗产。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向公众普及隋唐洛阳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可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隋唐洛阳城遗址作为城市的历史遗存,其开发必须充分考虑保护文物的原则和要求。

保护隋唐洛阳城的原址、城墙和遗址,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特色,防止过度开发和商业化,这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也可以促进城市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在保护文物和开发利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和培养专业人才,如何提高旅游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形成可持续的管理和发展模式。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对于全域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也需要充分考虑保护文物和传统文化的原则,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确保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和永久价值。

隋唐洛阳城景观水系构景艺术研究

隋唐洛阳城景观水系构景艺术研究

隋唐洛阳城景观水系构景艺术研究
钱珂;褚振伟;王铎;田国行
【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30)002
【摘要】依据文献资料,对隋唐洛阳城选址、格局以及当时的城市水系进行探讨,从自然河道、人工渠网及城市内百余处私家园林的理水特点,分析在隋唐洛阳"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最佳人居环境;还探讨了这种遵循自然的生态思想对建设当代洛阳可持续发展的山水城市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钱珂;褚振伟;王铎;田国行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洛阳市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河南,洛阳,471003;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2.2
【相关文献】
1.银杏的园林景观价值及构景艺术探讨 [J], 原红滨;白新密;何小钎
2.古村落景观构景及其旅游功能研究 [J], 邵秀英;任俊英
3.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在现代景观艺术中的应用 [J], 贾娜
4.人工水景观水质改善的生态系统构建工程技术研究
——以隋唐洛阳城九洲池水质改善工程为例 [J], 韦联平
5.园林景观中软硬景边界线艺术性处理及应用材料研究 [J], 王梅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隋唐洛阳城保护性展示规划设计方案创新点

隋唐洛阳城保护性展示规划设计方案创新点

隋唐洛阳城保护性展示规划设计方案创新点
谭祺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0(036)008
【摘要】通过分析中日三校隋唐洛阳城保护性展示规划设计方案竞赛的成果作品,针对各方案创新点进行提取与浅析,指出大遗址保护性展示规划首先应尊重各个历史时期遗址,统一进行展示规划,其次应结合以后的考古工作做出总体的规划,最后应从更加宏观的层次构建区域遗址交通旅游线体系.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谭祺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8
【相关文献】
1.城市核心区遗址公园规划创新研究——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J], 余定
2.请君只看洛阳城——隋唐洛阳城遗址 [J], ;
3.隋唐洛阳城文学称谓考 [J], 王晴;李郑平;徐明朝
4.隋唐洛阳城寓居作家论考 [J], 章正浩;张精芳;魏文璐
5.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的遗址公园研究
——以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为例 [J], 张雯倩;王梦瑶;杨芳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The Designing Idea of the Luoyang City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y
作者: 王维坤[1];张小丽[1]
作者机构: [1]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7-131页
主题词: 隋唐洛阳城;隋唐长安城;设计思想;影响;考古发现
摘要: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都城,对唐以后的都城及邻近国家,尤其对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的设计也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一、 考古工作与研究现状
关于隋唐洛阳城遗址 # 中国科学院 ! 现中国社会 科学院 " 考古研究 所 洛 阳 发 掘 队 最 早 对 其 外 郭 城 的
C. 范围 $ 形 制 及 一 些 城 门 位 置 大 体 上 作 了 考 证&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王维坤 ! " # 男# 陕西渭南人 #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 要 从 事 考 古 学 与 中 外 文 化 比 较 研 究% C D A ! @ !! 作者简介 ! 张小丽 ! " # 女# 陕西渭南人 #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助理馆员 #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硕士研究生 & C D $ $ @
想更加充分地贯穿其中 " 形成了以宫城承天门 ( 皇城 朱雀门 ( 郭城明德门为中轴线的都城布局 " 达到了最 完美的境地 ! 尽管 从 总 体 布 局 来 看 " 隋唐洛阳城并 使左右 非像隋唐长安城那 样 设 立 标 准 的 中 轴 大 街 " 但仍然有一条轴线贯穿全城 " 即以宫 两边完全对称 " 城应天门 ( 皇城端 门 ( 郭 城 定 鼎 门 为 轴 线 的 大 街" 该 街宽 D 同时位于该轴线的还有曜仪城玄武 " @ C ! "米" 门( 圆壁城南门 以 及 北 门 龙 光 门 ! 我 想 洛 阳 城 之 所 使轴线偏 以未能像隋唐长安 城 那 样 左 右 严 格 对 称 " 于西部 " 是因洛 阳 城 的 地 理 形 势 所 限 ! 宫 城 是 全 城 的重心 " 是王权 ( 皇 权 的 象 征" 都城的一切都要围绕 着它 " 洛阳城西北隅 的 高 地 优 势 以 及 瀍 水 从 城 北 部 中央稍偏东的地方 流 经 的 两 种 情 况 " 使得洛阳城的 宫城难以设在皇城 中 央 偏 北 处 " 而宫城的位置必然 就决定了 轴 线 的 位 置 偏 西 ! 如 果 洛 阳 城 非 地 理 所 限" 那么隋唐洛阳城便会与长安城完全相像了 ! 加 强 军 事 防 御 性! 是隋唐洛阳城一个极为重 ?) 要的设计思想 洛阳在中 国 历 史 上 占 有 极 为 重 要 的 地 位 !# 旧 唐书 $ 地理志 % 卷 C 记载 & ’ 东都周之王城 ) " ’ 自赧王 魏文 ( 晋武 " 皆都于今故洛城 ) ! 由此可 以后及东汉 (

新时期大遗址展示规划的原则与手段浅析——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新时期大遗址展示规划的原则与手段浅析——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新时期大遗址展示规划的原则与手段浅析——以隋唐洛阳城为例摘要】笔者通过参加隋唐洛阳城展示规划设计方案竞赛,从何谓展示、大遗址的文化意义、隋唐洛阳城展示规划的手段、隋唐洛阳城大遗址展示规划三大核心节点方案等方面进行浅析,得出大遗址展示规划应首先正确认识大遗址的文化意义;其次应系统地看待大遗址区,尊重各个历史时期遗址,统一进行展示规划,同时也要尊重大遗址展示规划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的原则;最后应针对大遗址各核心节点的各自情况,选择合适的展示手段,或者几种展示手段相结合进行展示规划设计。

【关键词】大遗址;展示规划;文化意义1.引言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而作为古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东方起点——隋唐洛阳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但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仅注重保护而缺乏有效的展示。

如何在新时期的现代化洛阳城中合理展示隋唐洛阳城大遗址被提上日程。

2.隋唐洛阳城概况隋唐洛阳城遗址区的宫城遗址位于洛阳老城区范围内,它已经淹没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而皇城范围主要包括瀍河区和洛河南部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区,其中只有洛河南部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区空间上就像美国的“中央公园”一样被完全的保护起来,夹杂在新、老城之间(如图一所示)。

中轴线贯穿老城区及洛河南部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区,临近定鼎路,并与之交叉。

3.隋唐洛阳城展示规划的手段大遗址展示的手段是丰富多样的,但目前我国比较常见是陈列性展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陈列性展示越来越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加的渴望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游赏大遗址地的需要,大遗址展示的内容和手段因而日趋广泛化和综合化。

大遗址展示规划的手段主要分为:保护性展示、利用性展示、环境性展示、游览性展示、传播性展示。

4.隋唐洛阳城大遗址展示规划三大核心节点方案4.1隋唐洛阳城大遗址展示规划原则(1)尊重历史;本次竞赛方案的亮点所在就是尊重隋唐洛阳城上各个历史时期遗址,重点展示隋唐洛阳城,同时较全面地串联隋唐洛阳城主要历史时期遗址,反应隋唐洛阳城变迁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营城自先秦时期便有“择中、相土、形胜”的传统,多背山面水、依形就势,在独 特的自然环境中寻找规律,造就城市自身的特色。 洛阳历史悠久,位居“天下之中” ,有“九朝古都”之称,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诗云: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自夏朝开始,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 隋、唐等九个王朝均建都洛阳,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山水形胜有着重要的关系。李思聪在 《堪舆杂著》中有着“洛阳……从嵩山而来,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枝结北 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蜒蜿而长顿。起首阳山,分出一枝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 而四山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河悠扬,至蛩县而与黄河 合,一大聚会也”的论述。 除了良好的地理环境,隋唐洛阳城的建设也是具有明显的逻辑性,从宏观城市结构、中 观城市布局到微观层面控制要素选取均与山水环境和地形地貌有着直接的联系。
1.宏观山水环境认知
1.1 盆地建城:背山面水,易守难攻
古人营城标准包括“地貌、水文、气候”三方面因素。 《乘马》有云“凡立国都,非于 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即一般地势较高,有山可恃,有险可守,距河流与湖泊较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势高可免于水涝之害,地势险则是防守需求,靠近河流则交通便利。而山环水抱的盆地空 间格局则更是理想的聚居地,盆地相对土壤肥沃,气候湿润,物资更能自给自足,太原盆地 晋阳城、四川盆地阆中古城等都是盆地建都的典型。 从大区位上看,隋唐洛阳城身处洛阳盆地之内,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交通便利且气候 温暖湿润,充分体现了我国城址选择的客观规律。与历代都城选址类似的是,洛阳城均北依 邙山、西邻周山,南部面向洛水或伊水,这也是洛阳名字的由来,即洛水以北为洛阳。 洛阳早在东汉时期便在洛阳周围结合山体走势设置八关:分别为函谷关、广成关、伊阙 关、大谷关、芭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八关均设置在山体与洛阳盆地交汇处的 收口地,易守难攻。在大山水环境中,洛阳具有极佳的防御优势。
图6 隋唐洛阳城空间定位
(3)上东门大道与宣仁门大街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在定位过程中,由于宣仁门遗址已 有考古报告自身定位中心点 XY 轴坐标分别为 33977.421 与 46273.316,而根据《河南志》的 隋都城图也可看出,宣仁门位于东城东墙约自南 1/3 处,而并不是东城的中部,宣仁门大街 与明清洛阳城叠合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约与西大街为叠压关系,但在上东门大道则与中州 东路呈叠压关系,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东大街。实测二者中心线南北约为 21 米,推测明 清时期东大街为宋代洛北移位后的立德坊内东西道路。 (4)徽安门大街与定鼎门东第四街也并不为完全重合的一条直线:由于定鼎门遗址位 置已得考古报告确认,中心点 XY 轴坐标分别为 33977.421 与 46273.316,而位于定鼎门东第 四街的东西两侧的恭安与温柔两坊的考古挖掘报告也已定位明确分别为 XY 轴的 (47318.041, 3952468) ;徽安门虽并未考古资料,但西边的含嘉仓城与含嘉仓城的德猷门遗址已确定,向 东偏北处延伸 455.7 米后便可得到徽安门大街的大致位置, 定鼎门东第四街位于徽安门大街 的西侧, 而两条大街的中线距离约为 62 米, 考虑到在整个大尺度约七千多米的宽度范围内, 误差的可能性也许存在,因此, 《河南志》中记载也许为规划时的理想状况,二者距离为在 隋朝建城时施工建造的偏差。
历史信息转译的山水城市营造法则推演
——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牛元莎,董卫
摘要:自然地形环境是传统山水城市营造的灵魂, 脱离传统营造环境谈遗产工作的保护或在城市营造过程中 不关注大山水环境均无异于空中楼阁。古人营城对自然环境的选取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中隋唐洛阳城的设 计更是与地形有着从宏观到微观的多重呼应,在遵循一定的制图法则与山水关系后,严谨而具有章法的东 都洛阳城便可以在四个月的时间内设计完成。本文以多方考古数据定位与历史文献信息为基础,分析隋唐 洛阳城在现代地形图上的准确定位与地形标高情况,从三维视角逆向推演隋唐洛阳城营造过程中与自然环 境的互动关系,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寻找建都之初的山水营造法则,为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保护或 者当今城市营造中对山水环境的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山水城市 营造法则 隋唐洛阳城 地形地貌
南部为佛教的重要场所龙门石窟,正对伊阙关口,是龙脉所在。外部环绕皇城与都城,天街 贯通整个隋唐洛阳城,是隋唐洛阳城等级最高的道路,宽度达 148 米,皇城与天街周围也多 是王公重臣的居住场所。
2.中观地形地貌还原
由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 1400 年,仅靠文献记载与历史地图并无法推断模拟出隋唐时期 洛阳城的地形地貌。而考古学中有“地层”的概念,东南大学教授陈薇曾说过“让地层说话, 就是让历史说话,将考古信息进行时空对位,便能回溯当代历史” 。洛阳是典型的层叠型历 史城市,在隋唐洛阳城的遗址上有隋朝‐唐朝‐宋朝‐元明清的历史遗迹,而隋唐洛阳城又是隋 唐时期地下遗址保存最为完好的,考古资料多且分布广泛,截至 2012 年,隋唐洛阳城范围 内共有考古资源点 184 处, 探方点 2000 多个。 在这个基础上选取 70 个散布在隋唐洛阳城的 考古点地层作为地形参照点, 增加探明街巷的标高点以辅助生成结果, 进行三维层面的空间
(2)郭城东墙为一段圆弧形的墙面,6 个定位点分别为:洛北里坊区东北角城墙拐角 中心点(坐标 X=41889.734,Y=50498.859) 、 洛北里坊区东墙与洛河北摆动线交汇中心点 (坐 标 X=40147.534,Y=50788.097) ,在该点向西南方向转折后,到达东城垣与洛河南摆动线交 点中点(坐标 X=38639.275,Y=50912.647) ,略微向东南方向转折,到达建春门(坐标 X=36868.623,Y=51142.418)后基本沿直线与永通门(坐标 X=35129.012,Y=51298.461) 、城 垣东南角断面中点(坐标 X=34495.122,Y=51364.101) 。
考古复原——以上阳宫为例,上阳宫南部紧邻洛水,且洛河北岸受洛水损害严重,上阳 宫唐代地层上有五代至宋的冲积土层,最厚处多达 3.55 米,天津桥毁于宋元时期,上有地 层 2 米。
图 2 外郭城定位点分布 图 3 宫城定位点分布 图 4 外郭城定位线分布
图 5 宫城定位线分布
(1)洛北宫城皇城遗址区与现代城市肌理存在有 23°的夹角,郭城北墙为三条不同转 角的线段的拼接:分别为园壁城北墙 10°、含嘉仓城北墙 14°与洛北坊市区北墙 12°,定 位根据为北端已有的四个外郭定位点,分为圆壁城地面现存北城垣西端中心点(坐标 X=40688.661 , Y=44582.475 ) 、圆壁城地面现存北城垣东端中心点(坐标 X=40816.743 , Y=45255.652) 、含嘉仓城德猷门遗址点(坐标 X=46679.941,Y=41066.811) 、洛北里坊区东 北角城墙拐角中心点(坐标 X=41889.734,Y=50498.859) 。
定位,同时辅助文献资料进行验证,以冀推算得出隋唐时期地形的大致情况。
2.1 二维空间定位
由于隋唐洛阳城遗址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洛阳市文物队、 洛阳市第二文物 队、 洛阳博物馆等多家考古队共同勘察, 考古信息缺乏整体整合与梳理, 因此, 本文借由 《隋 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对多方考古信息落点进行整合, 精准落实空间信息在现代 测绘地形图上,并在历史地图中寻找基准控制点与控制线,辅以拓扑关系分析与文献记载, 得出在平面空间上造城的细节之处:
图7 洛河探沟剖面采样示
时期沉积层出现。 城市建设比较频繁的区域地层普遍深于城市建设较少的地层, 提取七十余 处考古点中相同朝代的地层,相互连接,便可以得出基于现代地形的隋唐时期地形地貌。
2.2.2 地形影响要素分析
(1)山体水土流失 文献记载——伊洛河流域自隋唐时期至今陵谷位置变化不大,由于唐代时期气候温暖, 因此降雨量比今日大,同时洛阳盆地地势低洼,多条水系自高地汇集此处,必定带来大量泥 沙冲积,而隋唐洛阳城东、北、南三面均有大量陵墓群,史念海在《中国古都和文化》中也 描述到“东都洛阳的薪木需求,要由距离较远的王屋山、熊耳山供应” ,北部邙山曾有“洛
损坏位置分布 坏天津及中桥,立德、弘教、景行诸坊 入西上阳宫,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 伊水溢,毁东都城东南隅 坏天津、永济二桥、斗门、提象门外助铺 漂二十余坊 漂二十余坊与寺观等 坏十九坊 自龙门毁定鼎、长夏等门 漂十二坊
死伤统计 溺居民千余家 一坊五百家俱失, 宫人死者十七八 —— —— —— —— —— —— ——
表1 隋唐洛阳城水系洪涝灾害范围统计表 图8 隋唐洛阳城水系洪涝范围
水灾年代 永淳元年(公元 682 年) 开元八年(公元 720 年) 开元十年(公元 722 年) 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 年) 广德二年(公元 764 年) 永泰二年(公元 766 年) 宝十三年(公元 784 年) 咸通四年六月(公元 864 年) 咸通六年(公元 866 年)
2.2 三维空间模拟
本文中三维空间模拟主要采取考古地层模拟、影 响地形要素分析验证、隋唐洛阳城地形推演三个层面 对隋唐洛阳城地形地貌进行还原。
2.2.1 考古地层模拟
隋唐洛阳城地层普遍位于当今地层之下,根据土 质土色的不同区分不同堆积朝代,在隋唐洛阳城遗址 范围内普遍存在自隋朝至今地层,少数地块还有汉魏
阳人多葬于此,故蒿草少于松柏”的说法,因此可推断邙山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大减少也加大 了水土流失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考古复原——主要山体水土流失发生在邙山的西部地区,地层仅位于当今地层以下 1 米左右区域;东部地区地形相对平缓,并有堆积层较厚的情况出现,应是海拔较高的山体土 壤在山脚处堆积而成,邙山东部唐代考古地层普遍位于地下 3 米以上位置。 (2)洛阳城洪涝灾害 文献记载——对洛阳的地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可知隋唐洛阳城范围内自洛河西入口开 始,向东呈现发散状,初步推测与洛河的流势有关:首先据考古学家方孝廉《隋开通济渠与 洛河改道》中记载,隋建东都之前,洛河的走向也与唐代完全不同,应呈现发散状,霍宏伟 《隋唐东都城空间布局之嬗变》中记载宇文恺筑堤 前, 洛水 “自苑内上阳南弥漫东流” , 因此宇文恺 “筑 斜堤束令东北流” (筑堤改水处即位于今日的范滩、 魏屯村一带) , 这一点是可信的, 一方面由于洛水自 然多暗石且水位浅又坡向陡,另一方面则是洛阳除 邙山余脉外地势平坦;其次,洛河史上多次洪涝灾 害,仅唐朝时期就有 27 次,每次均使得洛水外溢, 损害千万家,每次洪灾的冲击也使得本就砂石的地 貌更加低洼。 除洛河外, 伊水正支与东支也曾发生水灾淹没东都洛阳城的东南角, 但由于次数与泥沙 量较少,对考古地层并未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