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丙酮碘化实验.

丙酮碘化实验.

丙酮碘化实验.丙酮碘化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它是一种检测羟酮类物质(如丙酮)存在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给读者介绍丙酮碘化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解析。

一、原理丙酮碘化实验是基于碘的氧化还原性质和碘化物与羟酮反应的特性来进行的。

在碘化物存在的条件下,羟酮能够和碘化物反应生成复合物。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另一种还原性较强的化学试剂(如红磷)来还原产生的复合物,产生淀粉紫色反应,从而判定测试物中是否含有羟酮类物质。

二、步骤1、制备碘化钾溶液:将适量的碘化钾加入水中,搅拌均匀,直到溶解。

2、取一小量待测物(如丙酮),加入碘化钾溶液中。

3、观察混合溶液的变化:如果存在羟酮类物质,则溶液中的碘化钾会和羟酮形成复合物,使原本无色的溶液变为深棕色。

如果不含羟酮,则溶液保持无色。

4、加入还原剂:当发现溶液呈棕色后,加入一小撮红磷(或亚磷酸钠),轻轻搅拌,观察其变化。

如果仍然保持深棕色,则表示没有羟酮类物质;如果发生蓝紫色反应,则可以判断出正在测试的物质中含有羟酮。

三、实验结果解析如果实验结果显示测试物中含有羟酮类物质,则可以判定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应该注意的是,该实验也可以检测其他羟酮类物质,如异丙酮、戊酮等。

此外,实验的结果有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例如溶液浓度过高或过低等问题。

四、安全注意事项1、碘很容易刺激眼睛和皮肤,需注意防护。

2、红磷有自燃性质,需注意防火。

3、实验过程中应戴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具。

四、总结丙酮碘化实验是一项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

通过碘的氧化还原性质和碘化物与羟酮反应的特性,可以判定待测物中是否含有羟酮类物质。

本文介绍了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解析。

在实验操作时,应该注意安全,小心谨慎,以确保实验操作的成功和安全。

物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

物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

物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丙酮碘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碘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丙酮的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3.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搅拌、滴加、温度控制等。

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常见的反应之一,通过丙酮与碘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碘代丙酮。

反应方程式如下:CH3COCH3 + I2 → CH3COCH2I + H+ + I-在反应中,丙酮作为亲核试剂进攻碘分子,形成碘代丙酮。

酸性条件有助于促进反应的进行。

本实验通过丙酮碘化反应,探讨反应条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包括丙酮、碘、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分液漏斗、烧杯、搅拌棒、恒温水浴等。

2.实验操作:在烧杯中加入50mL丙酮和5g碘,搅拌均匀。

缓慢滴加10mL盐酸,同时搅拌,观察反应情况。

将反应混合物置于恒温水浴中加热,保持温度在60℃,搅拌30min。

3.产品分离与提纯: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加入20mL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静置分层,分液漏斗分离出有机层。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馏收集产物。

4.产物鉴定: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红外光谱(IR)对产物进行鉴定。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通过丙酮碘化反应,我们成功合成了碘代丙酮。

产物经过分离与提纯,得到了纯净的碘代丙酮。

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鉴定,确定了其结构。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黄色沉淀物生成,这是由于反应中生成的氢碘酸与丙酮发生副反应生成了碘仿。

2.实验讨论:(1)温度对反应的影响:本实验中,我们将反应混合物置于恒温水浴中加热,保持温度在60℃。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相同时间内,60℃下的反应产物收率高于室温下的反应。

这说明温度的提高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然而,当温度超过60℃时,副反应加剧,产物收率下降。

因此,选择合适的反应温度对于提高产物收率至关重要。

(2)盐酸浓度对反应的影响: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10mL盐酸作为催化剂。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丙酮碘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丙酮与碘化钾反应得到的产物,探究丙酮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

实验原理:丙酮(化学式为C3H6O)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具有挥发性和易燃性。

碘化钾(化学式为KI)是一种无色晶体,可溶于水。

当丙酮与碘化钾反应时,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化丙酮和碘化钾。

反应方程式如下:C3H6O + I2 → C3H5OI + HI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丙酮、碘化钾、试管、滴管、酒精灯等。

2. 取一个干净的试管,加入适量的丙酮。

3. 使用滴管滴加少量的碘化钾溶液到试管中。

4.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变化,特别是颜色的变化。

5.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在滴加碘化钾溶液后,试管中的液体逐渐变为黄色,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

随着反应的进行,黄色逐渐加深,最终形成深黄色的溶液。

同时,试管的温度也有所上升。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断丙酮与碘化钾发生了反应。

黄色产物的形成表明碘化钾被还原为碘化丙酮,而碘化丙酮的颜色正是黄色。

同时,反应产生的气味可能是由于碘化钾和丙酮反应时,释放出的气体或挥发物引起的。

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丙酮被氧化为碘化丙酮,而碘化钾则被还原为碘。

这种反应是通过氧化剂(碘)和还原剂(丙酮)之间的电子转移实现的。

丙酮中的羰基(C=O)被氧化为羧基(C-OI),而碘离子(I-)则被还原为碘原子(I2)。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的过程和产物。

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丙酮被氧化为碘化丙酮,而碘化钾则被还原为碘。

这种反应不仅可以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有机合成中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应。

总结:丙酮碘化实验通过观察反应过程和产物,揭示了丙酮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丙酮碘化反应的机理和特点。

这种实验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有机化学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2、测定时比色皿未洗涤干净或者残存的水,对测定比色皿未洗涤干净则会造成碘的浓度增 大,所测得的反应速率增大,残留有水分则一方面碘的浓度减少,另一方面所测得的光度度 也不准确,对结果造成误差。所以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比色皿应用配置的溶液润洗两到三次。
2、实验所需溶液均要准确配制。
3、混合反应溶液时要在恒温槽中进行,操作必须迅速准确。
4、比色皿位置不得变化。
5、手执比色皿粗糙面。
6、添加溶液至比色皿后,注意用擦镜纸将滑面擦干净。
姓名:团团 1372 学号:200800 物化实验 第九组 08 级 10-24
【数据处理】 所测实验数据列表
30.0℃实验数据表 时间/min 透光率 T(%)
0.99881
1、 l 的计算:
30.0℃时碘液透光率 35.0℃时碘液透光率
44.2% 45.3%
l

LogT CI2
CI2 =02=-0.35458 35.0℃: Log0.453=-0.3439
l =0.35458/0.01979=17.917 l =0.3439/0.01979=17.3776
姓名:团团 1372 学号:200800 物化实验 第九组 08 级 10-24
实验二十二 丙酮碘化 【实验目的】 1. 测定用酸作催化剂时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及活化能。 2. 初步认识复杂反应机理,了解复杂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的求算方法。 【实验原理】
一般认为按照两步进行:
第一步为丙酮烯醇化反应,其速率常数较小,可逆反应(速控步骤) 第二步是烯醇碘化反应,它是一个快速的且能进行到底的反应。 由此,丙酮的烯醇化反应的速率取决于丙酮及氢离子的浓度,如果以碘化丙酮浓度的增加来 表示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则此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的化学反应机理,以及丙酮的碘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实验原理:
丙酮(化学式为(CH3)2CO)与碘化钾(化学式为KI)反应可以生成碘代丙酮(化学式为(CH3)2COI)。

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
(CH3)2CO + I2 → (CH3)2COI + KI
实验步骤:
1. 用天平称取适量的丙酮溶液并放到试管中。

2. 加入一小片碱性纸,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如果是酸性(纸变红),则需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调节为碱性。

3. 使用滴管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到丙酮溶液中,并轻轻摇晃试管使其充分混合。

4. 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和物质状态的变化。

实验结果: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丙酮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后,溶液从无色变为棕色,并生成沉淀物。

这是由于碘化钾溶液与丙酮反应生成碘代丙酮(棕色溶液)和氢氧化钾(沉淀物)。

实验讨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代丙酮的化学反应机理。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溶液变为棕色,并生成沉淀
物,这正是碘代丙酮和氢氧化钾的生成。

而溶液颜色的深浅可以反映反应的进程和反应物质的浓度。

此外,在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丙酮碘化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因此,在反应前需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反应体系的酸碱性。

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的化学反应机理,并验证了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这对我们深入理解化学反应机制和优化化学反应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丙酮碘化实验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丙酮碘化实验,了解丙酮与碘在酸性条件下的反应过程,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

2. 掌握丙酮碘化反应的动力学原理,了解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等概念。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其反应方程式如下:CH3COCH3 + I2 + H+ → CH3COCH2I + HI在酸性条件下,丙酮与碘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碘化丙酮和氢碘酸。

该反应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实验中,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反应过程中碘的浓度变化,从而计算出反应速率。

根据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确定反应级数。

通过实验数据,进一步计算出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移液管、容量瓶、锥形瓶、试管等。

2. 试剂:丙酮、碘、碘化钠、盐酸、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丙酮、碘、碘化钠、盐酸等试剂分别用移液管准确量取,放入锥形瓶中。

(2)用蒸馏水稀释溶液,使其浓度符合实验要求。

2. 实验操作(1)将锥形瓶放入恒温水浴中,调节温度至实验要求。

(2)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记录数据。

(3)在实验过程中,定时取样,测定溶液中碘的浓度。

(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率。

3. 数据处理(1)根据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确定反应级数。

(2)根据反应级数,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活化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实验过程中,记录了不同时间点溶液的吸光度。

(2)根据吸光度数据,计算出碘的浓度。

2. 数据分析(1)根据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确定反应级数。

(2)根据反应级数,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活化能。

六、实验结论1. 通过丙酮碘化实验,成功测定了反应速率、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等参数。

2. 实验结果表明,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复杂反应,其反应级数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123 mol·L-1·s-1,活化能为64.5 kJ·mol-1。

丙酮碘化

丙酮碘化

丙酮碘化反应一、实验目的1.掌握微分法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 2.加深对复杂反应特征的理解3了解分光光度计在化学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复杂反应,其反应式为: CH 3COCH 3 + I 2 =CH 3COCH 2I + HI 设丙酮碘化反应速率方程式为:γβα2332I HCL COCH CH I C C kC dtdC r ⋅⋅=-= (1)式中:r 为丙酮碘化的反应速率,k 为反应速率常数,指数α、β和γ分别为丙酮,酸和碘的分级数。

本实验采用改变物质比例的方法法,设计若干组实验,使任两组实验保持丙酮和酸的浓度不变,将碘的浓度改变m 倍测其反应速率,以确定碘的分级数γ。

另一组实验保持丙酮和碘的浓度不变,将酸的浓度加大m 倍,可确定出酸的分级数β。

同法可确定出丙酮的分级数α。

所依据的计算公式为m r r n ji B lg lg =(2)式中:n B 为所求组分的分级数,r i 和r j 为有关两组实验的反应速率,m 为浓度改变的倍数。

通过分光光度测定碘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量度反应进程,根据朗伯-比耳定律,碘溶液对单色光的吸收遵守下列关系式:A=﹣lgT=-ξbC I2 lgT='B t c bc k HA ++βαξ三、仪器与试剂仪器 723 分光光度计 1套秒表碘瓶移液管试剂:丙酮标准液2.0mol/L HCl 1.0mol/L碘标准液 0.1mol/L四、实验步骤1.仪器准备实验前先打开光度计预热,波长调至560nm,将装有蒸馏水的比色皿内置于光路中,调节吸光度至0位置。

2.摩尔吸光系数的测定用移液管取10mL的碘标准液,注入50mL的碘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测其透光率,重复三次,取平均值,求ξb。

3.丙酮碘化过程中吸光度的测定取四个洁净的50ml容量瓶,以下表的用量依次加入碘液、HCl溶液和蒸馏水,混合均匀,分别测其吸光度,1min记录一次。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的产物,深入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反应机制。

二、实验材料1. 丙酮:有机溶剂,用于溶解试剂和调整反应浓度。

2. 碘化钾:无机化合物,用作反应底物,与丙酮发生反应。

3. 去离子水:用于稀释试剂和洗涤产物。

三、实验步骤1. 取一小量碘化钾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备5%的碘化钾溶液。

2. 取一容量瓶,加入适量的丙酮。

3. 分别取出几个试管,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丙酮,使得各试管中丙酮的体积逐渐增大。

4. 分别向各试管中滴加碘化钾溶液。

5.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产物形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颜色变化随着丙酮的体积增加,碘化钾溶液的颜色由深蓝色逐渐变为淡黄色。

这是由于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的碘化丙酮溶液的颜色随着丙酮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当丙酮的体积较小时,碘化钾溶液呈深蓝色,说明反应物未完全反应。

而当丙酮的体积较大时,碘化钾溶液的颜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说明反应物已完全反应。

2. 沉淀形态随着丙酮体积的增加,观察到溶液中出现不同形式的沉淀。

当丙酮的体积较小时,观察到溶液中出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小沉淀颗粒。

而当丙酮的体积较大时,观察到溶液中形成了结晶状的沉淀物。

这表明随着丙酮浓度的增加,反应生成的产物形态发生了变化。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丙酮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化丙酮。

碘化钾在溶液中解离成K+和I-,而丙酮通过氧碳酸盐结构中的弱伸缩键,对I-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碘化丙酮。

这是一种经典的亲核取代反应。

2. 反应速率与丙酮浓度相关。

随着丙酮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这是因为随着丙酮浓度的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加,碰撞机会增加,从而增加了反应速率。

3. 产物形态的变化与反应机制有关。

当丙酮浓度较低时,碘离子与有机物碰撞的机会较少,部分碘化钾未能参与反应,导致产物呈现细小颗粒状。

而当丙酮浓度增加时,更多的碘离子参与反应,产生了结晶状的碘化丙酮沉淀。

丙酮的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的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的碘化实验报告丙酮的碘化实验报告引言:丙酮,也称丙酮醇,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丙酮的碘化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探究其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 丙酮- 碘化钠(NaI)- 碘酒(碘溶液)实验方法:1. 取一小瓶试管,加入少量丙酮。

2. 向试管中滴加数滴碘酒,并观察反应现象。

3. 将试管加热,并继续观察反应变化。

4. 将试管放置冷却,观察沉淀的形成情况。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丙酮与碘酒反应的现象。

初始时,丙酮溶液呈现无色透明的状态,而加入碘酒后,溶液逐渐变为深黄色,并产生了一些气泡。

这是因为碘酒中的碘离子与丙酮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碘代丙酮。

碘代丙酮是一种黄色的有机化合物,所以溶液颜色变深。

当我们加热试管时,观察到溶液逐渐变为棕红色,并产生了大量的气泡。

这是因为加热使反应速率加快,碘代丙酮分解产生了碘气。

碘气与丙酮进一步反应,生成了二碘代丙酮。

二碘代丙酮是一种棕红色的有机化合物,所以溶液颜色变为棕红色。

在试管冷却后,我们观察到溶液中出现了黄色的沉淀物。

这是因为在溶液冷却过程中,溶解度下降,导致碘代丙酮和二碘代丙酮生成了沉淀。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控制溶液的温度来调节,从而控制沉淀的形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丙酮在碘酒的作用下发生了碘化反应,并产生了碘代丙酮和二碘代丙酮。

这一反应是一种典型的亲电取代反应,其中碘离子作为亲电试剂与丙酮发生反应。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丙酮的碘化反应是可逆的,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来控制反应的进行和停止。

结论:通过对丙酮的碘化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丙酮与碘酒反应的现象,并分析了反应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丙酮的碘化反应是一种亲电取代反应,可通过加热和冷却来控制反应的进行和停止。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碘代丙酮和二碘代丙酮的形成,这些有机化合物在实验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沉淀形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丙酮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实验报告引言丙酮碘化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通过将丙酮与碘化钾反应,观察产物的形态变化和物理性质,从而探讨丙酮和碘化钾之间的化学反应。

本实验旨在通过丙酮碘化实验来研究碘元素的性质和丙酮的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丙酮(C3H6O)丙酮,化学式为C3H6O,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有机溶剂。

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在常温常压下,丙酮具有较低的沸点和闪点,易挥发。

丙酮对多种有机物有良好的溶解性,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

在丙酮碘化实验中,丙酮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碘化钾(KI)碘化钾,化学式为KI,是无机化合物,常为白色结晶体。

碘化钾可溶于水,并且会生成碘离子(I-)和钾离子(K+)。

碘化钾在实验中是丙酮碘化反应的重要试剂。

丙酮碘化反应丙酮碘化反应是指丙酮和碘化钾在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反应过程中,碘离子与丙酮反应生成碘丙酮化合物。

碘丙酮是一种易挥发的化合物,在实验中常用其颜色变化观察反应的进行。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包括丙酮和碘化钾。

2.取一个干净的试管,加入适量的丙酮。

3.加入少量的碘化钾固体。

注意,要避免过量加入。

4.轻轻摇动试管,观察反应的进行。

5.注意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以及其它物理性质的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变化:1.反应开始后,溶液从无色透明变为黄色,逐渐加深。

2.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溶液由黄色转为红棕色。

3.反应结束后,溶液颜色维持在红棕色。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丙酮碘化反应中,碘化钾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丙酮的存在下,完成了碘离子和丙酮的反应。

2.初始阶段的黄色可能是由于生成了少量的碘丙酮,其颜色较淡。

3.红棕色的产物可能是由于反应进行到后期,生成了更多的碘丙酮,并使溶液的颜色加深。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探究了丙酮碘化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溶液颜色的变化以及物理性质的变化,通过实验结果与分析可以得出,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催化剂存在下的化学反应,生成了碘丙酮化合物。

[精品]实验十三 丙酮碘化反应

[精品]实验十三 丙酮碘化反应

[精品]实验十三丙酮碘化反应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丙酮碘化反应的特点及其反应机理。

2. 学习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反应过程的方法。

3. 初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

二、实验原理1. 丙酮碘化反应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它的反应方程式为:CH3COCH3 + I2 → CHI3 + CH3COOH该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丙酮的存在,同时也可用来定量丙酮的含量。

该反应的反应机理为:在碘化钾存在下,碘化钾分解,生成大量的碘离子。

丙酮溶液中的碘离子和丙酮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甲基乙二酮碘加合物。

甲基乙二酮碘加合物在酸的催化下发生分解,生成三碘甲烷和乙酸。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原子原电荷数的变化,即电子的转移。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因为电子的转移,还原剂被氧化成氧化剂,而氧化剂则被还原成还原剂。

由于电子的转移,原子的价态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丙酮碘化反应中,碘化钾是还原剂,丙酮是氧化剂。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要保证实验平台清洁整洁,实验器材齐全,并按规定佩戴实验室防护用品。

2. 取100毫升容量瓶,称取0.2克的碘化钾,加入水中溶解,定容到100毫升。

3. 取一个试管,加入5毫升的丙酮溶液(如果丙酮溶液中有沉淀,应振荡使其溶解),加入适量的碘水,强烈振荡。

4. 在试管中添加碘化钾溶液,试管中会出现深紫色沉淀,振荡使其分散均匀。

5. 加入几滴稀盐酸,试管中的沉淀溶解,生成深红色液体,同时散发出明显的甲醛气味。

6. 实验完毕后,用清水清洗试管,回收灵敏实验废液。

四、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应佩戴实验室防护用品。

2. 在反应过程中,加入稀盐酸需要操作精确,加多了会使反应终止,故注意滴加稀盐酸的数量。

3. 碘化钾溶液需提前制备好,反应过程中容易照成误差的产生。

5. 实验废液回收时应注意分类、分装,并按照实验室废液处理规范处理。

五、实验结果实验得到的结果是,通过在丙酮中加入碘水和碘化钾,在酸催化下,产生了深红色液体,并散发出强烈的甲醛气味,表明丙酮被检验出来了。

丙酮碘化法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法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丙酮碘化法合成某种化合物,并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和分析。

实验原理丙酮碘化法是一种常用的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碘在丙酮中的溶解度与合成产物的溶解度不同,通过加热使溶解度差异进一步增大,从而完成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实验步骤1. 配制反应溶液:将适量的丙酮溶液与适量的碘溶液按一定的摩尔比例加入烧杯中,并进行充分搅拌。

2. 加热反应溶液:将烧杯放置在加热板上,并适度加热,控制温度在70-80之间,并不断搅拌。

3. 观察反应现象:当反应溶液由混浊变为透明,且没有气泡产生时,丙酮碘化反应完全进行。

4. 冷却与分离:将烧杯从加热板上取下,放置在冷水中迅速冷却。

冷却后,大部分产物会沉淀在烧杯底部。

5. 分离产物:倒出上清液,用冰冷的稀盐酸溶液洗涤沉淀,然后用去离子水洗涤至无碘离子为止。

6. 干燥产物:将产物倒在滤纸上,用吸滤瓶进行吸滤并将产物干燥。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操作步骤,我们成功进行了丙酮碘化法合成某种化合物的实验。

合成的产物形态为白色固体。

通过红外光谱和质谱仪的分析和表征,我们确定了产物的分子结构,证实了我们利用丙酮碘化法成功合成了目标化合物。

结论通过丙酮碘化法合成某种化合物的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目标产物,并通过分析和表征证实了其分子结构。

该实验展示了丙酮碘化法合成化合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英文翻译Experimental Report: Acetone Iodination MethodObjectiveTo synthesize a certain compound using the acetone iodina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ze and analyze the synthesized product.PrincipleThe acetone iodination method is a commonly used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organic compounds. This method utilizes the different solubilities of iodine in acetone and the synthesized product. By heating the solution, the difference in solubilities is further increased, completing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process.Procedure1. Prepare the reaction solution: Mix 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acetone solution with 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iodine solution in a beaker and stir thoroughly.2. Heat the reaction solution: Place the beaker on a heating plate and heat moderately,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etween 70-80C, whilecontinuously stirring.3. Observe the reaction phenomenon: When the reaction solution changes from turbid to transparent and no bubbles are generated, the acetone iodination reaction is complete.4. Cool and separate: Remove the beaker from the heating plate and rapidly cool it in cold water. After cooling, most of the product will precipitate at the bottom of the beaker.5. Separate the product: Pour off the supernatant, wash the precipitate with ice-cold dilute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 and then wash it with deionized water until no iodine ions are present.6. Dry the product: Pour the product onto filter paper, perform suction filtration using a filter flask, and dry the product.Results and Discussion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procedure, we hav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a certain compound using the acetone iodination method. The synthesized product appeared as a white solid. Through analy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using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mass spectrometry, we determine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and confirmed the successful synthesis of the target compound using the acetone iodination method.ConclusionThrough the experiment of synthesizing a certain compound using theacetone iodination method, we hav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the target product and confirmed its molecular structure through analy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This experiment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ynthesizing compounds using the acetone iodination method.。

丙酮碘化反应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反应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反应实验报告丙酮碘化反应实验报告一、引言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通过观察丙酮与碘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和产物,我们可以了解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加深对丙酮碘化反应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取代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CH3COCH3 + NaI → CH3COCH2I + NaOH在反应中,丙酮与碘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碘代丙酮和氢氧化钠。

碘代丙酮是一种黄色液体,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进行。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取一个干净的试管,并用洗净的玻璃棒将其内壁涂上一层丙酮。

2. 加入试剂: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钠溶液。

3. 观察颜色变化:观察试管内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下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当丙酮与碘化钠溶液反应时,试管内的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并逐渐变浓。

五、实验讨论1. 反应机理: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取代反应。

在反应中,丙酮中的羰基碳与碘化钠中的碘离子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碘代丙酮。

同时,反应中还生成了氢氧化钠。

由于碘代丙酮是黄色的,所以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2. 反应速率: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未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因此无法对反应速率进行定量分析。

3. 反应条件:丙酮碘化反应一般在常温下进行,但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反应速率。

此外,反应中的碘化钠溶液浓度也会对反应结果产生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适量的碘化钠溶液,因此观察到了明显的颜色变化。

4. 反应应用:丙酮碘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碘代丙酮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以进一步反应生成其他有机物,如酮类、醇类等。

此外,丙酮碘化反应还可以用于检测醛类化合物的存在。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丙酮碘化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我们能够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并了解反应的速率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碘化丙酮反应实验报告

碘化丙酮反应实验报告

碘化丙酮反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研究碘化丙酮的反应特性,了解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碘化丙酮(C3H5I)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碲酸钠与丙酮反应生成。

碘化丙酮在化学反应中具有良好的亲电性,可以作为求电子试剂参与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反应等。

实验步骤1. 将20毫升丙酮缓缓滴加入含有0.02摩碲酸钠的烧杯中;2. 在滴加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使反应进行均匀;3. 反应进行5分钟后,加入适量水,继续搅拌;4. 过滤得到沉淀,用水洗涤;5. 获得的白色沉淀即为碘化丙酮。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备出了碘化丙酮。

捏起沉淀,可以感受到其固体结构。

观察其外观为白色结晶状固体。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得到的沉淀是碘化丙酮,这与理论预期相符。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滴加了丙酮并加入碲酸钠,利用亲电取代反应生成了碘化丙酮。

实验中加入适量水后,有助于降低溶剂的挥发性和易燃性,使操作更加安全。

实验讨论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其他试剂或改变反应条件,探究碘化丙酮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红外光谱、质谱等方法对合成得到的碘化丙酮进行表征和分析。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合成了碘化丙酮,并观察到了其形态和性质。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证明了碘化丙酮的合成反应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碘化丙酮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1. 王某某,李某某,刘某某. 碘化丙酮的合成与应用[J]. 化学实验, 2020, 28(3): 12-15.2. 张某某,赵某某,刘某某. 碘化丙酮的理化性质[J]. 化学研究, 2019, 36(2): 45-48.。

丙酮的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的碘化实验报告

丙酮的碘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丙酮碘化反应的动力学规律,通过测定不同时刻反应体系中碘的浓度,计算反应速率常数,从而了解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CH₃COCH₃+ I₂ → CH₃COCH₂I + HI实验中,通过测定反应体系中碘在可见光区的吸光度,根据朗伯比尔定律(A =εbc),可以得到碘的浓度。

其中 A 为吸光度,ε 为摩尔吸光系数,b 为比色皿厚度,c 为碘的浓度。

在保持丙酮和酸的浓度大大过量的情况下,反应可视为准一级反应,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r = dc(I₂)/dt = kc(I₂)对上式积分可得:ln c(I₂) = kt + ln c₀(I₂)通过测量不同时刻碘的浓度 c(I₂),以 ln c(I₂) 对 t 作图,可得一条直线,其斜率为 k,从而求得反应速率常数 k。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槽秒表容量瓶(50 mL、100 mL)移液管(1 mL、5 mL、10 mL)2、试剂丙酮溶液(200 mol/L)盐酸溶液(100 mol/L)碘标准溶液(002 mol/L)四、实验步骤1、配制溶液配制碘溶液:用移液管准确移取 1000 mL 002 mol/L 的碘标准溶液于 50 mL 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配制反应液:在 100 mL 容量瓶中,依次加入 500 mL 200 mol/L 的丙酮溶液、500 mL 100 mol/L 的盐酸溶液和 500 mL 去离子水,摇匀。

2、调试分光光度计打开分光光度计,预热 20 分钟。

选择合适的波长(本实验选择 520 nm),调节零点和 100%透光率。

3、测量吸光度取 250 mL 碘溶液加入比色皿中,放入分光光度计中,测量其吸光度 A₀,作为初始吸光度。

迅速将 250 mL 碘溶液倒入已配制好的反应液中,同时启动秒表,摇匀。

丙酮碘化化学实验报告

丙酮碘化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丙酮与碘在酸性条件下的反应过程。

2. 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反应速率,确定反应级数。

3. 计算反应速率常数及活化能。

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是一种复杂的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 \text{CH}_3\text{COCH}_3 + \text{I}_2 \rightarrow\text{CH}_3\text{COI} + \text{H}^+ \]在酸性条件下,碘与丙酮反应生成碘化丙酮,并伴随氢离子的生成。

该反应为自动催化反应,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氢离子会继续催化反应的进行。

由于碘在可见光区有宽的吸收带,而在此吸收带中,盐酸、丙酮、碘化丙酮和碘化钾溶液则没有明显的吸收,因此可采用分光光度计法直接观察碘浓度的变化,从而测量反应的进程。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容量瓶、烧杯、试管、滴定管、搅拌器等。

2. 试剂:丙酮、碘、盐酸、碘化钾、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丙酮溶液:准确移取一定量的丙酮,用蒸馏水稀释至一定体积,配制成所需浓度的丙酮溶液。

2. 配制碘溶液:准确移取一定量的碘,用蒸馏水稀释至一定体积,配制成所需浓度的碘溶液。

3. 配制酸性溶液:准确移取一定量的盐酸,用蒸馏水稀释至一定体积,配制成所需浓度的酸性溶液。

4. 取一定量的丙酮溶液和碘溶液,加入适量的酸性溶液,混合均匀。

5. 将混合溶液置于分光光度计中,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6. 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吸光度值,计算碘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7. 根据碘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浓度-时间曲线,确定反应级数。

8. 计算反应速率常数及活化能。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浓度-时间曲线,发现碘浓度随时间呈线性下降,说明丙酮碘化反应对碘是零级反应。

2. 讨论:(1)实验结果表明,丙酮碘化反应对碘是零级反应,这与实验原理相符。

(2)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10复杂反应——丙酮碘化反应

实验10复杂反应——丙酮碘化反应

实验10复杂反应——丙酮碘化反应【实验者信息】【同组实验者】【实验日期】【提交报告日期】1引言1.1实验目的(1)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用酸作催化剂时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系数、反应级数和活化能;(2)通过本实验加深对复合反应特征的理解;(3)熟练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1.2实验背景知识只有少数化学反应是由一个基元反应组成的简单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并不是简单反应,而是由若干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复合反应。

大多数复合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间的关系不能用质量作用定律表示。

因此用实验测定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或产物浓度间的关系,即测定反应对各组分的分级数,从而得到复合反应的速率方程,乃是研究反应动力学的重要内容。

对于复合反应,当知道反应速率方程的形式后,就可以对反应机理进行某些推测。

如该反应究竟由哪些步骤完成,各个步骤的特征和相互联系如何等等。

实验测定表明,丙酮与碘在稀薄的中性水溶液中反应是很慢的。

在强酸(如盐酸)条件下,该反应进行得相当快。

但强酸的中性盐不增加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在弱酸(如醋酸)条件下,对加快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如强酸(如盐酸)。

1.3实验原理1.3.1丙酮碘化反应(CH3)2CO+I3−H +→CH3COCH2I+H+2I−该反应的速率方程为:r=−dc((CH3)2CO)=−dc(I3−)=dc(CH3COCH2I)=kcα((CH3)2CO)cβ(I3−) cδ(H+)其中α、β和δ分别为反应对丙酮、碘和氢离子的分级数。

1.3.2 反应进程跟踪由于I3−离子在可见光区有一个比较宽的吸收峰,且对于本反应而言,在这个吸收峰的X围内,其他物质(如盐酸、丙酮等)没有明显的吸收,故可通过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I3−的吸收(即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来定量计算碘离子浓度,从而跟踪反应进程。

所参考的理论:朗伯-比尔定律A=εLc其中A为吸光度,ε为吸收系数,L为分光光度计中的光路径长度,c为溶液浓度。

但对于碘离子的吸光过程,由于存在可逆反应:I3−→I2+I−且I2在I3−的吸光区域附近也存在吸光现象,故由分光光度计测得的吸光度为两者吸光作用相叠加的结果。

实验六 丙酮碘化反应

实验六 丙酮碘化反应

实验六 丙酮碘化反应动力学测定报告人:serafina 实验时间2012年4月16日 室温:15.9℃ 大气压强:82.74KPa一.实验目的掌握微分法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 加深对复杂反应特征的理解了解分光光度法在化学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是一个复杂反应,其反应式为C H 3COC H 3+I 2C H 3CC H 2IO+H++I-H+设丙酮碘化反应速率方程式为:γβα2332I HCL COCHCH I C C kC dtdC r ⋅⋅=-= (1)式中:r 为丙酮碘化的反应速率,k 为反应速率常数,指数α、β和γ分别为丙酮,酸和碘的分级数。

本实验采用改变物质比例的微分法,设计若干组实验,若一组实验保持丙酮和酸的浓度不变,将碘的浓度改变m 倍测其反应速率,以确定碘的分级数γ。

另一组实验保持丙酮和碘的浓度不变,将酸的浓度加大m 倍,可确定出酸的分级数β。

同法可确定出丙酮的分级数α。

所依据的计算公式为mr r n ji B lg lg =(2)式中:n B为所求组分的分级数,r i和r j为有关两组实验的反应速率,m为浓度改变的倍数。

通过分光光度测定碘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量度反应进程,根据朗伯-比耳定律,碘溶液对单色光的吸收遵守下列关系式:A=﹣kεLC A C H﹢t-B上式中的kεLC A C H﹢εL可通过测定一定浓度的碘溶液的吸光度A带入式中求得。

做A-t图,直线的斜率可求出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K值。

三.仪器及药品721分光光度计1套丙酮标准液(2.000mol*L-1)秒表1块HCl标准液(1.000mol*L-1)锥形瓶(50ml)5个I2标准液(0.01mol*L-1)刻度移液管(10ml)4支实验步骤仪器准备:实验前先打开光度计预热。

↓标准曲线法测定摩尔吸光系数ε。

(每组配一种浓度,共5个浓度,在一台仪器上测出吸光度,数据共享)↓丙酮碘化过程中吸光度的测定:迅速混合,每隔1分钟记录光度计读数,记录至少15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测定四种不同配比溶液的反应速度。四种不同溶液的配比见表1。
表1溶液的配比表
碘溶液V/ml
丙酮溶液V/ml
盐酸溶液V/ml
I(25℃)
5
5
5
II(25℃)
5
2.5
5
III(25℃)
5
5
2.5
IV(25℃)
7.5
5
5
V(35℃)
7.5
5
5
7、按表中的量,准确移取已恒温的三种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碘溶液最后加),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润洗比色皿3次,然后将装有2/3溶液的比色皿置于样品室光路通过处,盖好盖子,同时利用计算机或秒表(每隔1min或2min记录一次数据)开始记录吸光度值变化(如果分光光度计没有带恒温水浴夹套注意只取反应开始一段时间的数据)。
对于复合反应,当知道反应速率方程的形式后,就可以对反应机理进行某些推测。如明,丙酮与碘在稀薄的中性水溶液中反应是很慢的。在强酸(如盐酸)条件下,该反应进行得相当快。但强酸的中性盐不增加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在弱酸(如醋酸)条件下,对加快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如强酸(如盐酸)。
8、做完25℃下的全部四个实验后,再升高恒温水浴温度到35℃进行第五组的实验。
3结果与讨论
3.1原始实验数据
以下为经过老师当场审阅签字的原始数据记录:
(1)
(2)
3.2计算的数据、结果
计算 :解方程[ ]+[ ]+[ ]=0.02025mol/ ,[ ]=[ ],[ ]/[ ][ ]=700(平衡常数), ,代入数据,解得 =25.65。
只有少数化学反应是由一个基元反应组成的简单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并不是简单反应,而是由若干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复合反应。大多数复合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间的关系,不能用质量作用定律表示。因此用实验测定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或产物浓度间的关系,即测定反应对各组分的分级数,从而得到复合反应的速率方程,乃是研究反应动力学的重要内容。
2.1实验药品、仪器型号及测试装置示意图
仪器:计算机与接口1套(若因条件限制可以准备秒表一块);722S型分光光度计(比色皿2个);恒温槽1套;10ml移液管1支;5ml刻度移液管3支;5ml移液管1支;25ml容量瓶1个;镊子;洗瓶。
药品:0.02025mol·dm-3碘溶液;0.908mol·dm-3HCl溶液;3.4018mol·dm-3丙酮溶液(之前需要准确标定)。
实验条件:恒温、分光光度计波长调至565纳米。
2.2实验条件(实验温度、湿度、压力等)
波长 =565nm,恒温
2.3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要点
1、检查仪器和药品。
2、接通电源。
3、开启恒温槽,检查水路是否通畅和漏水。
将装入已标定好的碘溶液、丙酮溶液、盐酸溶液的玻璃瓶放入恒温槽中恒温。恒温槽温度设定在25℃。到达设定温度并恒定10分钟后开始实验。
4、打开分光光度计电源开关,波长调至565nm,预热一段时间后放入装有已恒温的去离子水的比色皿,作为空白调零。
5、测定εL值。准确移取2.5ml碘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用已恒温的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润洗比色皿3次,然后将装有2/3溶液的比色皿置于样品室光路通过处,盖好盖子。更换碘溶液再重复测定两次,取其平均值求εL值。
“复杂反应------丙酮碘化反应”实验报告
刘若晴 2007011980 材72 同组实验者姓名:穆浩远
实验日期:2008年9月22日 提交报告日期:2008年10月11日
带实验的老师或助教姓名:王
实验日期:2008年9月20日
1引言(简明的实验目的/原理)
本实验的目的有(1)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用酸作催化剂时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系数、反应级数和活化能。(2)通过本实验加深对复合反应特征的理解。(3)熟练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 ,
由(7)式可得:
(8)
取对数:
(9)
(10)
同理可求出指数 ,若再做一次实验Ⅲ,使:
, ,
即可得到:
(11)
同样
, ,
即可得到:
(12)
根据(2)式,由指数、反应速率和各浓度数据可以算出速率系数k。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温度的速率系数,根据阿累尼乌斯公式
(13)
1.可以估算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实验部分
实验还进一步表明,只要酸度不很高,丙酮卤化反应的速率与卤素的浓度和种类(氯、溴、碘)无关(在百分之几误差范围内),因而直到全部碘消耗完以前,反应速率是常数,即
(7)
从(7)式可以看出,将 对时间t作图应为一条直线,其斜率就是反应速率r。
为了测定反应级数,例如指数α,至少需进行两次实验。在两次实验中丙酮的初始浓度不同, 和 的初始浓度相同。若用“Ⅰ”、“Ⅱ”分别表示这两次实验,令:
丙酮碘化对动力学的研究是一个特别合适而且有趣的反应。因为 在可见光区有一个比较宽的吸收带,而在这个吸收带中,盐酸和丙酮没有明显的吸收,所以可以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密度的变化(也就是 浓度的变化)来跟踪反应过程。
虽然在反应(1)中没有其它试剂吸收可见光,但却存在下列一个次要却复杂的情况,即在溶液中存在 、 和 的平衡:
4结论
(1)反应速率 =0.0028072L/mol/min, =0.0027958L/mol/min, =0.0027862L/mol/min, =0.0027996L/mol/min, =0.0049834L/mol/min。
(2) =44111.8305J/mol, =41591.8973J/mol, =-154.29215J/mol/K。
(6)
也就是说,在565nm这一特定的波长条件下,溶液的光密度D与 和 浓度之和成正比。因为ε在一定的溶质、溶剂和固定的波长条件下是常数。使用固定的一个比色皿,L也是一定的,所以(6)式中,常数 就可以由测定已知浓度碘溶液的光密度D而求出。
在本实验条件下,实验将证明丙酮碘化反应对碘是零级反应,即β=0。由于反应并不停留在一元碘化丙酮上,还会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反应中所用的丙酮和酸的浓度应大大过量。而所用的碘量很少。这样,当少量的碘完全消耗后,反应物丙酮和酸的浓度可以认为基本保持不变。
(3)丙酮碘化反应对碘是零级反应,对盐酸是一级反应。
5参考文献
(1)1、2部分参考清华大学网络学堂课件“复杂反应------丙酮碘化实验”
酸性溶液中,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复合反应,其反应式为:
(1)
该反应由H+催化,而反应本身又能生成H+,所以这是一个H+自催化反应,其速率方程为: (2)
式中:r—反应速率;
k—速率系数;
、 、 、 —分别为丙酮、碘、氢离子、碘化丙酮的浓度, ;
、 、 —分别为反应对丙酮、碘、氢离子的分级数。
反应速率、速率系数及反应级数均可由实验测定。
以下为实验室计算机记录的原始数据依次经过WPS表格软件制作成的散点图:
第一组:
0
391
1
389
2
388
3
387
4
386
5
385
6
384
7
383
8
382
9
381
10
380
11
379
第二组:
0
388
1
387
2
387
3
386
4
386
5
386
6
385
7
385
8
384
9
384
10
384
第三组:
1
582
2
581
3
580
4
579
5
578
6
578
7
577
8
576
9
576
10
575
第四组:
0
676
1
675
2
674
3
673
4
672
5
672
6
670
7
670
8
669
9
668
10
667
第五组:
0
554
1
552
2
551
3
550
4
548
5
547
6
546
7
545
8
543
9
542
10
541
3.3讨论分析
由实验计算得到反应级数为1,与实验原理部分所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实验过程中恒温槽调到25 时,实际的平衡温度却保持在24.8 ,因而有可能会引入微小误差。
(3)
平衡常数 。其中 在这个吸收带中也吸收可见光。因此 溶液吸收光的数量不仅取决于 的浓度,而且也与 的浓度有关。根据朗伯-比尔定律:
(4)
式中:D—光密度(消光度);
—吸收系数;
—比色皿的光径长度;
—溶液的浓度。
含有 和 溶液的总光密度D可以表示为 和 两部分光密度的和,即:
(5)
吸收系数 和 是吸收光波长的函数。在特殊情况下,即波长λ=565nm时, ,上式变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