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观书有感》这本书的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基本信息;2.掌握书中所涉及的主题和观点;3.能够分析书中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一份《观书有感》的书籍;2.电子设备或投影仪等工具,用于展示相关资料;3.复印相关阅读材料,用于学生阅读和分享。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观书有感》封面,并简单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这本书有何期待?你们认为这本书会讲述什么内容?3.学生回答问题并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步骤二:阅读和分享1.将阅读材料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阅读《观书有感》的第一章。

2.学生阅读完毕后,分小组或成对进行分享讨论:他们对书中第一章的内容有何感受?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地方?3.各小组或成对轮流进行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同时,教师可提供必要的解释和补充说明。

步骤三:探究主题和观点1.引导学生回顾书中第一章的内容,并总结出主要主题和观点。

2.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释。

3.教师作为指导者,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

步骤四:写作任务1.提醒学生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写一篇《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2.提供写作指导:读后感可以包括对书中观点的赞成与否、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与自身经历的联系等。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写作。

3.学生完成写作后,可以和同桌进行互评和修改,之后再逐个宣读自己的作品。

步骤五:课堂总结1.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进行点评,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引导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3.引入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营造对学习感兴趣的氛围。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以引导学生阅读《观书有感》为主线,通过对书中主题和观点的探究,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观书有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能够理解作者对文化、教育和阅读的态度和观点。

3.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观书有感》的核心观点和论述。

2.分析文本中的例证和论证手法。

3.探讨作者对阅读的看法并提出个人观点。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情境1.创设一个阅读情境,介绍《观书有感》的背景和作者。

2.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整体理解1.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观书有感》,理清文本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2.组织学生互相讨论,梳理出文本的主要论点和支撑论据。

第三步:具体分析1.分小组讨论,根据文本中的例证和论证手法,探究作者的论证逻辑。

2.汇总各组的分析结果,共同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第四步: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文化、教育和阅读的观点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讨论。

第五步:拓展应用1.探讨《观书有感》对当代教育和阅读的启示和借鉴。

2.分析如何将作者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的阅读和教学活动中。

第六步:总结反思1.学生归纳总结《观书有感》的核心观点和论述。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实时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批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观点的表达,评价其分析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拓展1.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针对《观书有感》中的观点,写一篇自己的读后感。

2.提供更多相关的阅读资源给学生,拓宽他们的阅读领域和视野。

六、教学资源1.《观书有感》文本2.小组分组材料3.课堂讨论指引4.学生个人观点表达评价表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观书有感》的理解深入了解,并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逻辑。

学生也通过讨论和个人观点的表达,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还缺乏对文本深度理解的能力,下一次应该通过更多针对性的练习加强。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提高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二、教学内容1. “观书有感”的定义与意义。

2. 阅读的重要性。

3. 阅读方法的介绍。

4. 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观书有感”的定义与意义,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阅读方法讲解:介绍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如速读、精读、泛读等,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4. 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讲解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方法,如定时阅读、定量阅读、做笔记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观书有感”的定义、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方法以及良好阅读习惯。

2.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心得分享:收集学生的阅读心得,评价他们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

3. 阅读方法应用:课后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评价他们的阅读效果。

4. 阅读习惯养成:观察学生在课后阅读的习惯,如定时阅读、做笔记等,评价他们的阅读习惯。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观书有感教材2. 辅助材料:阅读方法介绍PPT、良好阅读习惯PPT3. 网络资源:关于阅读的网站、文章、视频等4. 实物资源:书籍、笔记本、文具等七、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干净、整洁、安静,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座位安排:学生座位整齐,便于互动和讨论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2. 开展阅读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意识。

3. 邀请作家或阅读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领会。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文的特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文背景。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诗文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情感。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特点。

(2)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体会诗文韵律美。

6. 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诗。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观书有感》2. 诗歌主题:赞美书籍,表达对知识的渴望和敬仰。

3. 诗歌作者:朱熹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歌、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思想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章节一:诗歌欣赏与理解1. 导入:介绍诗歌《观书有感》的背景和作者朱熹。

2.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书籍的赞美之情。

章节二:诗歌讨论与分享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章节三:诗歌背诵与朗读1. 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背诵诗歌,提醒他们注意语音和节奏。

2. 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互相监督和鼓励。

3. 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评价他们的表现并提出建议。

章节四:诗歌创作与展示1. 引导学生以《观书有感》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3. 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他们鼓励和赞扬。

章节五:课堂小结与反思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收获。

3.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背诵《观书有感》,并写一篇观后感。

六、诗歌分析与解读1. 回顾《观书有感》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图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文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教师介绍作者朱熹,包括其生平、著作等。

2. 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三、诗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 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的基本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观书有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2 诗文内容分析分析诗文的主题、情感、意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价值。

2.3 诗文鉴赏方法教授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理解诗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兴趣。

3.2 诗文朗读与翻译组织学生朗读诗文,对诗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3 内容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主题、情感、意象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4 诗文鉴赏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对诗文进行鉴赏实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诗文。

3.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提供相关诗文的文本资料、作者生平介绍、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观书有感》。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诗文的内涵和外延。

6.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的图像、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6.3 创设互动学习环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七章:教学实施步骤7.1 课前准备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料,布置学生预习诗文,了解作者背景和诗文内容。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诗句和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升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自然美和人生哲理,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哲理。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诗句和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读并理解《观书有感》全文,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意境。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准备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以便进行课堂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引导大家进入阅读的氛围。

2. 教学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深入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诗句和意境,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一首诗、一篇短文或一幅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将《观书有感》全文背诵给家长听,加强记忆。

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文,进行深入研究和欣赏,下节课分享。

3. 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写作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准备参加课堂展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选择一本适合学生的图书或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或戏剧改编的相关作品,与原著进行比较。

3.分析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要素,并进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前期准备1.教师精心选择一本适合学生的图书或小说,并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

2.准备相关的电影或戏剧资源,以供观看和比较。

2. 观看和阅读1.将电影或戏剧资源与原著对比,引导学生观看和阅读相关内容。

2.学生可使用电子设备或纸质书籍进行阅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记录观后感。

3. 组织讨论1.在阅读完一定章节或观看完电影或戏剧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要素,并展开讨论。

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答。

4. 个人写作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观后感或阅读感悟。

2.提醒学生注意文法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并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

5. 作品分享1.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篇观后感或阅读感悟进行分享和展示。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四、教学评估1.学生个人的观后感或阅读感悟作文。

2.学生参与讨论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生在作品分享中的表现和掌握的知识运用情况。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

2.建议学生继续阅读其他相关作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广泛的阅读兴趣。

六、教学资源1.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或小说。

2.相关的电影或戏剧资源。

3.课堂讨论和写作指导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和阅读相关作品,提高阅读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诗文。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导入:“你们觉得读书有什么好处?”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2. 讲解:讲解《观书有感》的诗文背景、作者简介、诗句意义等。

3. 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诗文,并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4. 欣赏与背诵:引导学生欣赏诗文,感受其意境,进行背诵。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观书有感》为灵感,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3. 教学收获:通过本节课,学生对《观书有感》的诗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欣赏,提高了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也有所提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写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作业与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检验他们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3. 小组合作:在讨论环节中,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文文本:《观书有感》的原文及其注释版,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诗文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为学生提供写作所需的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与讲解:1课时2. 阅读与讨论:1课时3. 欣赏与背诵:1课时4. 写作练习:1课时5. 教学反思:0.5课时九、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__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朱熹(1130~1200),儒家称朱子,字元晦,江西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

在中国古代对方形的蓄水坑,称塘;对圆形的蓄水坑称池。

)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因为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出了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

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

打破古诗死记硬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

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领悟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观书有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导入课文《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对书籍的热爱和阅读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哲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利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引出课文《观书有感》。

的思想感情。

3. 第三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第四步: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第五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测验进行评价。

2. 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进行评价。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悉《观书有感》的内容,了解书籍对人的影响;2.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能力;3.引导学生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观书有感》是一篇中学生写的读书笔记,内容主要是阐述自己读完一本书后的感受和思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能够准确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观书有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谈论“阅读对人的成长和思维发展有什么影响”。

2.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询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1)你读过《观书有感》吗?你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了解?(2)主人公读过一本书后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3)你有类似的经历吗?是否认同主人公的观点?为什么?3.课文分析(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线思路和亮点,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4.写作实践(20分钟)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就读过的一本书进行书写,写一篇自己的观书有感。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并提供一些写作的提示,例如:(1)读完这本书后,你有什么感受?(2)这本书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3)你喜欢这本书的哪些方面?为什么?(4)你会推荐这本书给别人吗?为什么?5.交流与反馈(1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书有感,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评与表扬,指出作文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意见。

还可以选择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和表彰。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观书有感》中的写作技巧,提高了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交流和分享,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和合作氛围,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学习互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反馈,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能够准确表达出来。

《观书有感》教案4篇

《观书有感》教案4篇

《观书有感》教案4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2、感受春日的美妙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开心心情。

3、大致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三、教学预备教师预备:CAI课件学生预备:收集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嬉戏导入、积存词语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春风春光春色春汛春雨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雷春潮报春春节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和日丽春花怒放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观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许多,今日我们要学习一首人们最宠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习古诗,享受春天1、板书课题,一齐读课文题目。

2、解题。

(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3、简介:学生自由沟通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想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快乐、喜悦、兴奋、开心、欢快、感动、舒服、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6、猜想终归是猜想,假如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想,我是有理由的。

(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教师点拨如下:(1)胜日——节日或亲朋好友相见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妙的风景。

春游时心情确定很快乐。

(3)泗水滨——泗水河边。

泗水河是一条漂亮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漂亮的河边骑马、漫步、游玩,心情能不舒服吗?(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处处。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书籍,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以及阅读的意义。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观书有感》2.相关知识点: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意义,阅读策略等等。

三、教学重难点1.学生无法理解文中的某些词汇、语句以及篇章结构等等。

2.学生无法找出文中的主题思想,无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通过讲解、举例以及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篇章。

2.通过小组讨论、听写、语文网站阅读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简单介绍本课要学习的课文,并简要介绍一下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

2.阅读(20分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本文。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学生也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理解文中的内容。

3.讨论(15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被文章中哪些语句或词汇所吸引?2.你认为阅读对你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3.你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4.你觉得阅读对于人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帮助?学生可以相互讨论,老师可以选择提问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4.反思(1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者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

5.课外延伸(10分钟)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一本书进行阅读,然后写一篇读书笔记,可以分享给老师或者班级里的同学。

六、板书设计1.本课要学习的课文2.阅读的重要性3.阅读的意义4.阅读策略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针对学生阅读文献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点,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对于老师来讲,这样的教学也是一种积累经验,有助于老师更好地掌握教学技巧。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初中语文课《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观书有感》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和情感;(3)掌握表达个人阅读感悟的基本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分析、写作等方式进行个人观点的表达;(2)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寻找自己的阅读感悟;(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深层次的观点和情感;(2)学会如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学知识和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进入话题做准备。

2. 学习与讨论(35分钟)(1)呈现《观书有感》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和观点,并进行课堂讨论;(2)老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3. 课文解读(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观书有感》,老师带着学生解读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观点。

4. 写作指导(15分钟)(1)介绍写作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等;(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感悟。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内容,澄清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四、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观书有感》的读后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文字表达;(2)布置一定数量的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做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内涵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作业的设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全面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教学后记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面意义和基本内容。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诗歌鉴赏词汇的运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解读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诗歌鉴赏:(1)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鉴赏词汇,评价诗歌的美丑。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2. 结合诗歌的注释,解释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3.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把握程度。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3. 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二章:阅读的意义2.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意义,包括:1. 阅读对个人成长的作用2. 阅读对思维能力的提升3. 阅读对情感的陶冶2.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阅读对个人成长、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的经历,谈谈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2.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了解阅读对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第三章:阅读的方法与技巧3.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包括:1.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3.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4. 深度阅读与思考3.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

3. 讨论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4. 案例分析:深度阅读与思考。

3.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3. 掌握深度阅读与思考的方法。

第四章:阅读的乐趣4.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乐趣,包括:1. 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2. 阅读中的收获与成长3. 阅读与生活的联系4.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3. 讨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4.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 认识到阅读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五章:阅读的习惯与养成5.1 课程内容1. 制定阅读计划2. 合理安排时间3. 坚持每天阅读4. 积极参与阅读交流5.2 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学习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尝试——《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观书有感》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学生视角:这首古诗全诗未提到与读书,为什么以《观书有感》为题?设计理念:1、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双向过程。

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小组讨论交流扑捉学生关注的焦点,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与其教给学生一屋繁杂深奥的知识,不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的钥匙。

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而非简单的教知识。

教学目标1、能读准诗歌的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好诗歌的韵味。

2、能借助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并能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通过课外资料的搜集及课堂交流,了解关于朱熹及哲理诗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悟出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明白诗中写景与说理之间的关系。

前置性作业:一、查一查:五年多的语文学习,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搜集资料的方法吧?利用你的资源库,搜集作者朱熹及其作品的资料。

别忘了,资源可以共享哦!二、试一试: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1一鉴开○2,天光云影○3共徘徊○4。

问渠○5那得清如许○6,为○7有源头活水来。

○1半亩,言其小也。

方塘:方形的水塘。

○2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3影:水中倒影。

○4徘徊:来回移动。

○5渠:它,指水塘。

○6如许:这样。

○7为:因为。

三、想一想:善于读书的关键是善于思考。

读了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呢?请你写下来。

教学过程板块一:自主搜集信息,认识诗人1.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出示: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课件出示)宋朱熹。

(板书:朱熹)【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名言警句引出诗人,既拉近了与诗人的距离,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引起了学生对诗人及古诗学习的兴趣。

】2.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资源库查找了关于朱熹的资料,谁来介绍介绍?(学生自由说)3.看来同学们课外搜集了不少关于朱熹的资料,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朱熹的印象么?【设计意图:课前的资料搜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

教学中发现,学生会搜集资料,但缺乏整理、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交流时经常是照本宣科。

在学生交流后,再抛却资料谈谈自己的认识,此时学生所反应出来的才是经过提取的,真正已掌握的。

】板块二:自学理解诗意,品读诗情1.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出示)自己先把它读一读。

谁来读?(预设:a读准生字的字音。

有错误正音/你把字音都读准了。

b读出诗歌的节奏。

如果你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就更好了/抑扬顿挫,诗歌的韵味都读出来了。

)【设计意图:读准诗歌的读音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不大,但读诗不仅要读准,更要读出节奏,读得抑扬顿挫,本环节意图使学生确立这样的意识,读诗就要有滋有味地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昨天,我请同学们自学了这首诗,相信你们已经对这首诗的意思进行了一番思考,先在你的小组里轻声说一说,如果有理解不到位、表达不通畅的地方,请组长组织组员们帮忙一起修饰一下。

小组交流大堂交流:哪个小组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师生相机修饰完善)【设计意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常用方法。

教学中直接将难懂的字词的意思通过注释的方式标出,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就比较容易了。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能把整首诗的意思通畅地说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小组其他成员的修饰润色,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清晰。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明确组员的任务,在小组成立初期是必要的。

】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古时候的镜子是用金属制成的,因此,鉴的下半部分是金字,鉴是生字,自己把它记一记。

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怎么会徘徊呢?在作者的眼里,这天光云影仿佛有了人的思想,也喜欢上了这半亩方塘,徘徊着不忍离去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能了解诗句的含义,但表达上比较生硬,这时就应该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深化“徘徊”等词的意义,让诗句的意思表达得更生动。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图片展示:天光云影)瞧,这就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如此美景,你会怎样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呢?自己先试试,也可以请你们小组的小伙伴给你一些建议。

(指导朗读)3. 多美的景色呀!看着这美景,作者由衷感慨——引读后两句。

4.同学们,生活处处皆语文。

你看,朱子勤于观察:看到半亩方塘美丽的景色,写下了这样优美的诗句——齐读前两句。

他又善于思考,由景想到了产生如此美景的原因——齐读后两句。

可见,做学问离不开观察与思考。

这就是朱熹《观书有感》的由来。

【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想象诗境,品读诗情,是我们学习古诗常用的方式。

学生读诗联想画面,诗歌虽短,但意味涵咏,在学生的反复诵读理解中诗情愈盛诗味愈浓。

】板块三: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哲理1、“观书有感”,意思是?读书的感受。

可是书中只字未提读书呀?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老师发现课前很多同学在读诗的时候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举举手看。

(生举手,师赞:你们真是会读书,会思考)还有很多同学提出了其他的问题,学到现在还有没解决的么?那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出示:话题讨论:《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完善板书)池水清澈使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__ _______读书2、交流,指答。

3、小结:出示、齐读: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诗题是写读书的感受,但全诗没有一字提到读书,这首诗和读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整首诗的难点,也是学生最大的困惑。

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的引领,学生对诗中蕴含的哲理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教师通过板书给学生表达的依据,使寓意的表述有了文字的依托。

】板块四:由课内到课外,延伸阅读范围1.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出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

这正是(),()。

2.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

向来:从来,一向。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设计意图:哲理诗是宋诗的一个显着特征,许多写景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一练习意在让学生明确这一特点,不仅会从诗中领略美景,还会从诗中获得人生的道理,学会欣赏,学会思考。

】板块五:总结全诗,激发继续学习兴趣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

那么书该怎么读才能有所得呢?另一位宋代诗人陆游在教育儿子时提出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所帮助,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设计意图:分析教材时发现,本课两首诗的安排恰巧符合“为什么读书”“怎么读书”这样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学时,先让学生确立要多读书的意识,然后去体会如何读书。

】作业:1、根据《古诗文诵读》上的注释,尝试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

2、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出示文章: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

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板书: 观书有感池水清澈 使人 变得更加聪明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持之以恒、广泛读书 哲理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