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的倍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四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初步掌握其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并初步掌握解答方法。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每人20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看图提出问题:
(1)小明收集的是小红的几倍?
(2)小明收集的是小兰的几倍?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
(1)摆一摆、画一画。
看看到底是几倍?
(2)说一说。
(投影仪展示)
(3)算一算
师:你能通过计算的方法算出:12是3的几倍吗?
师:为什么能用除法算,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要想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板书:除法)
3、生尝试解决问题(2)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小明收集的是小兰的几倍?然后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汇报交流。
师: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4、师小结并强调:“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4、6后面不写单位。
5、练一练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动笔算一算)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提出数学问题。
1、解决问题,巩固计算方法。
师: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你会解决这两个问题吗?请拿出练习本,一二三组解决第一个问题,四五六组解决第二个问题。
做完后同
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指名说说算法和想法。
四、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闯关游戏:
第一关:抢答:
第二关:判断对错。
第三关:算一算。
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
第四关:找朋友。
你能从下面这些信息中发现与倍数有关的问题吗?
小强有10张照片小刚有3元钱
小英有9元钱小红有12本故事书
小花有6本故事书妈妈今年32岁
小兰今年8岁小亮有2张照片
第五关:想一想。
(拓展练习):
(出示课件)一个菠萝的质量是一个橘子的()倍。
五、总结与评价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说说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其他同学、老师呢?
教学设计说明
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具体有以下特点:
1、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创设问题情景,教学中不能只重“结论”,更要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是精心设计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让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去进行探索.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知识设置于情境中,引导他们从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2、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时,我注重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3、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画、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我主要起到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要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
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5、寓德于教。
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本课通过生动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