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如: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 免成役。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如:“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如:“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 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矣。 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通“耐”、“能”〗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副词〗译为:就。例释:再而衰,三而竭。
2.【何】
【记忆】何表疑问定宾谓,什么哪里为什么。副词动 前表反问,形前程度译多么。
5) 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6)表修饰,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 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 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③“大王来何操?”
〖疑问代词〗 1)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③阁中帝子今何在? ④丞相祠堂何处寻? 2)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 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中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教师上课可用)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对”“对于”。 如:
到处吵嚷叫嚣,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
①今虽死乎此……叫嚣乎东西……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如:
子何恃而往?(《为学》)
你凭借着什么去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二)“何”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
言
复 习
文
汇 总
虚
词
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 (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和助词) 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疑问代词(什么、谁、等) 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此等) 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 语气助词(吗、呢、啊、呀等) 动态助词(着、过、了)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共72张PPT)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一、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笑问客从何处来。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不如因善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5·蒙故业,因遗策。
四、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居则曰:“不吾知也。
”五、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未知生,焉知死?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六、之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七、乎1·儿寒乎?欲食乎?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8个文言虚词详解.ppt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 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②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 且”,“再说”。例: ①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 安书》)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Page 22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 《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岂他人之过载?(《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 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Page 14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 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 (《岳阳楼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 在)(《捕蛇者说》)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 “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劝 学》)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地”。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遗世Page 独15 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人称复数 辈、侪、属、族、众、类、徒 若属皆且为所虏
指示代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弘兹九德
远指代词 彼、夫、其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旁指代词 他,译为“别的,其他的”
备他盗出入之非常也
虚指代词 或、某
某所,而母立于兹
无指定代 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没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
表仅限
唯、特、徒、独、直、第、但、仅, 译为“只,仅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 灾可以死
表共同
共、同、并、相、相与,译为“共同、 互相”
相与枕藉乎舟中
时间副词
(1)过去、一向: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者曾经发生。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已经、曾经” 既、已、曾、尝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表过示去“”以前、当初、向、初、始、曩、昔 表向示来“”常常、经常、素、雅、恒
表示“突然、急忙、遽、卒(同“猝”)、
立刻”
立、即、猝然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时间副词
(2)正在、变化: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发生变化。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将要、接近”
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示“终于、终归”
终、卒、竟
有志者,事竟成
语气副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肯定、确认
必、诚、信、果、固,译为“一定,实 在,果真”
兼词 诸
用法
例句
相当于“之于”。“之”, 代词;“于”,介词。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文言文虚词复习整理(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已用)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①之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诚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代词,他们)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五)音节助词。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完整版)中考16个虚词
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16个)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6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何、为、若、且、虽、乎、者”。
《中考指要》p.52强调了前9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
一、复习“之”(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曹刿论战》)(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③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
(《狼》)(三)“之”用作动词。
译为:“去”、“往”、“到……去”。
如:至之市。
《郑人买履》练一练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2.二世杀之()(《陈涉世家》)3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岳阳楼记》)5.怅恨久之()(《陈涉世家》)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二、复习“其”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复习
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复习教学目标:1.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辨别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能力和应考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
一.导入。
二.复习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
1.用作代词。
常用于指代人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这”等。
2.用作助词。
1)相当于助词“的”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宾语前臵的标志,状语后臵。
不译。
4)补足音节,不译。
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
三.学生练习并简析“之”的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莲而不妖。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代词,代事)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词,代人)6.望其旗靡,故逐之。
(代词,代齐军)7.小大之狱。
(助词,的)8既.阵,而后击之。
(代词,代楚军)9.虽及胡耇,获则取之。
(代词,代胡耇)10.利而用之(代词,代有利的时机)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12.愿借子杀之。
(代词,代人)13.久之,目似瞑。
(补足音节,不译)14.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15.吾欲之南海,何如?(动词,到)16.君之病在肌肤。
(助词,的)四.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并小结: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2.形如“主语+之+谓语”时,为取消句子的立独性。
3.形如“名+之+谓(介)”时,宾语前臵的标志。
4.形如“名+之+形”,定语臵的标志。
5.形如“定语+之+名词”时,助词“的”6.形如“之+地点(处所)”且缺相应谓语时,作动词。
7.形如“形容词(副词)+之”,凑音节,不译。
五.生抢答完成练习。
1.马之千里者。
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18个必考文言虚词
索引
六、且
★★★
1.作连词。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 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⑴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等。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⑵表让步关系或让步递进(先让步,后推进一 层),译为:尚且,况且,还。
⑷表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表示替代)。可译 为“替”、“给”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⑸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跟、同”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 楚》) ⑹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趋向。可译为“当、到” 等。 3.作语气助词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 读wěi,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 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么”、 “吗”。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指示代词,多表示远指。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表近指时译为 “这(些)”)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⑷指示代词,其中(的)。
2.作副词。 ①汝其勿悲。《与妻书》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⑴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 是”、“一定(要)”。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⑵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大概”、“可能”。 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三、乎
★★★(未考)
1.助词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⑴表疑问语气。吗、呢。 ①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⑵表示反问语气。吗、呢。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2.暂且,姑且。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②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七、【若】 (一)用作动词。 1.像,好像。 ①其若是,孰有御之。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2.及,比得上。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二)用作代词。 1.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十、【焉】
(一)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2.哪里,怎么。 ①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②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清而不肯, 焉能行之?”
(二)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③则牛羊何择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 学而大遗。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 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 落。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三)动词。
1.译作“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2.结交,亲附。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1、之:代词,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结构助词,“的”。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动词,译为“到”。
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狼》提前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2、以: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以刀劈狼首《狼》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屠惧,投以骨《狼》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表连接,可译为“而”。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3、而: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人不知而不慍《论语》表并列,可译为“并且”。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表修饰,可译为“地”。
默而识之《论语》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4、其: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狼》特殊指代,第一人称代词。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吏呼一<zzd>何</zzd>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四)固定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zzd>何</zzd>。(《过秦论》)——何:通“呵”,呵斥、斥责。 ②阿母谓府吏:“<zzd>何乃</zzd>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何乃:怎能。
乎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①人非生<zzd>而</zzd>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zzd>而</zzd>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zzd>而</zzd>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zzd>而</zz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zzd>而</zzd>见者远。(《劝学》)
3.表推测,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4.表感叹或呼告,可译为“啊”“呀”。 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①今以秦之强<zzd>而</zzd>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死<zzd>而</zzd>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①而余亦悔其随之<zzd>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及18个虚词故事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兴”,意为“兴起”,为不及物动词。) (6)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犹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家”应为名词活用为 动词,意为“安家”,为不及物动词。 )
返回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 ),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 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 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 世上矣。
文言文学习
古文今译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常用文言实词 词类活用
文
通假字 思
言
偏义复词 考
文 常用文言虚词
学 习
常用文言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 借 鉴
文学文化常识 省略句
思想智慧
文言文复习
(一)
常用文言词语——虚词
18个常用文言虚词
• 而、其、乃、何、乎、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2.于
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 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 中”“向”“到”“自”“从”“跟”“同”“对”“ 对于”“给”“由于” a.表时间,到。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b.表地点,在。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2.介词,表比较,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 学》) 良曰:“长于臣” 3.介词,表被动,被。臣诚恐见欺于王(《廉颇蔺相如 列传》)
• a.表示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等。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贫女》 为君翻 作《琵琶行》庖丁为文慧君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
• b.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等。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 (天下做父辈的归依了他(文王),他们的子辈 会往哪儿去呢?) ⑵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译为“哪里”“什 么”等。
3.作副词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和“安”相当。 可译为“哪里”、“怎么”、“怎”。
⑷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 “给”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
⑸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 楚》) ⑹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趋向。可译为 “当”“到”等 3.作语气助词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 放在疑问句之末,读wěi,表示疑问或反诘。前 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么”、“吗”。
将,将要,将近。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暂且,姑且。
3.固定结构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 若也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 议论,“况且”,“再说”。
六、若 1.作代词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第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相当于“你”、 “你们”、“你(们)的”。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五、且
1.作连词。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 ②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⑴表递进关系,译为:①而且,并且。②况且, 再说。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⑵转折关系,然而,但是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⑵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 许”、“大概”、“可能”。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 讥之乎? ②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 其能久存乎?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⑶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3.作连词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 游》
⑴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 余之专耳。(《送东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⑵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4.作助词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译为:像、好像、似乎
七、所 1.作助词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②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⑴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 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 事、物、地方、情况„„)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②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⑵与介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 处所、目的、方法或工具、条件等。译为:„„地 方、„的原因、(用来)„的方法、用„作工具
十、以 1.作介词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 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 译为: “拿”、“用”、“把”。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凭着、凭借。
【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谓】所说的。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所在】1.到处。2.所在之处,处所。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 先人(《报任安书》)
⑸表示顺承(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 “并且”、“就”或不译。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⑹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更”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⑺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
2.作代词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③若欲死而父。
⑸指示代词,其中(的)。
2.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测度、反诘、婉商、期 望、祈使等语气,常与句末语气助词配合,可 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 等或省去。 ①汝其勿悲。《与妻书》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 序》) ⑴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 是”、“一定(要)”。
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视句意译 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⑷指示代词,多表示远指。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表近指时译为 “这(些)”)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
二、何 1.作疑问代词 ①大王来何操?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 ③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黄州快哉亭记》 ⑴作宾语,译为“什么”或“哪里”。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⑵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
从弟子女十人所。(跟从的女徒弟十个左右)
⑶用于数词后,表示约数。上下、左右
2.固定结构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目的,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用 来„„的”。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三、乃
均表示 1.作副词 前后两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事在事 ⑴译为“于是”、 ②乃入见。 理上相 “就”。 ③陈涉乃立为王。 关或时 间上相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⑵才,这才, 连接。 然后才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但意义 不同。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⑶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 “却、竟然,居然”。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 “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八、为 1.判断词(副词),译为“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 2.作介词(wèi)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四、其 1.作代词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②女子十七不嫁, 其父母有罪。
⑴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⑵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 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⑴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
⑵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 于”。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⑶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
①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②为君翻作《琵琶行》
4.作助词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⑴作句末语气词 ,译为:了,啊,呢。 有时 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⑵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不译。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⑶作形容词、副词、名词词尾,相当于“然”, 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
一、而
1.作连词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惑而不从师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 博见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 曳兵而走(《寡人》)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 者?”
⑴表示转折关 系,译为“然 而”、“可 是”“却”。
⑵表示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相当于“着”、 “地”等,或不译。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 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2.作代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⑴你,你的。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 ⑵他们的 ④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 文》) 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九、焉 1.作兼词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③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的作用,相 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 译为:在其中、从这里、在这里、在那里、从那里
2.作代词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⑴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第三人称),相当于 “之”,译作“他”或“它”。
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
2.作副词 关山度若飞。 用在动词前,表不肯定,译为:像、好像、似乎
3.作连词 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4.作助词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繁盛的样子) 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的样 子”“的”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