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教学设计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对于掌握定理以及定理的证明并不存在多大得困难,这是因为在七年级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在七年级学生已经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同时,渗透证明一个图形上的每个点都具有某种性质的方法:只需在图形上任取一点作为代表。

本节课目标位:1.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里和判定定理.2.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丰富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通过小组活动,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运用几何符号语言证明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命题。

难点是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性质探索与证明;第三环节:逆向思维,探索判定;第四环节:巩固应用;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第六环节:课时小结第七环节: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如图,A、B表示两个仓库,要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其中“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要强调这几个字在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线段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其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根据折叠过程中线段重合说明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个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所以在这个问题中,要求在“A 、B 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利用此性质就能完成.进一步提问:“你能用公理或学过的定理证明这一结论吗?”第二环节:性质探索与证明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想办法来解决此问题。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并写出已知、求证的内容。

已知:如图,直线MN ⊥AB ,垂足是C ,且AC=BC ,P 是MN 上的点.求证:PA=PB .分析:要想证明PA=PB ,可以考虑包含这两条线段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证明:∵MN ⊥AB ,∴∠PCA=∠PCB=90°∵AC=BC ,PC=PC,∴△PCA ≌△PCB(SAS). ;∴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教师用多媒体完整演示证明过程.第三环节:逆向思维,探索判定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 这个命题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要写出它的逆命题,需分析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将原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逆命题就容易写出.鼓励学生找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的思想,让学生先找到原命题的条件和结 简单的或已经解决的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
论,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然后再写出它的逆命题,最后再对命题的
形式进行整理。
4.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体会转化归结的数
4.为体现转化归结的应用,帮助学生把原 学思想方法,知道用此方法可以找非“如果…
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 那么…”形式命题的逆命题,并对操作步骤有
形式的。对于简单的情形,不予以过多阐 部分学生不太会找非“如果…那么…”形式命
释,对于非“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 题的逆命题,认真听发言的同学的分析;而发
要求给出这组互逆命题的学生跟同学们讲 言的同学处在“教”的位置,比较有成就感,
清楚他是怎么想的。
会更加要求自己学好数学。
3.总结和完善学生的发言,运用转化归结 3.体会把较难或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化归结为
进入作图的内容。
练习,互相批改,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对
3.趁热打铁,让学生明确要能自己用直尺 4.按照老师的要求用直尺和圆规作出已知线
和圆规画出优美的图形,或者在实际中应 段的垂直平分线。
用画图解决问题,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 5.比较顺利地写出已知求作和作法,个别的
先学习如何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线段的垂 用词可能不恰当,但大体意思正确。
直平分线,让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 6.认真听讲,体会老师的意思,与同桌交换
6.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应用线段的垂直平
分线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这个定理的应用,
在体会中加深理解。
1.非常有兴趣地观看那些历史名图,感受到
数学的美,激发起学生想要好好学习数学进而
三、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领悟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欲望。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通过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段这两个性质,让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重要性和应用。

同时,通过逆定理的证明,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基本概念,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学会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

2.如何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尺子、圆规、直尺等作图工具。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和点B(6,7)之间有一条线段,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方程。

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讲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通过PPT课件和板书,呈现定理的证明过程,让学生理解定理的含义。

同时,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重点) 2.探索并总结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运用其性质解答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有一块三角形田地,AB =AC =10m ,作AB 的垂直平分线ED 交AC 于D ,交AB 于E ,量得△BDC 的周长为17m ,你能帮测量人员计算BC 的长吗?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类型一】 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线段的长如图,在△ABC 中,AB =AC =20cm ,DE 垂直平分AB ,垂足为E ,交AC 于D ,若△DBC 的周长为35cm ,则BC 的长为()A .5cmB .10cmC .15cmD .17.5cm 解析:∵△DBC 的周长=BC +BD +CD =35cm ,又∵DE 垂直平分AB ,∴AD =BD ,故BC +AD +CD =35cm.∵AC =AD +DC =20,∴BC =35-20=15cm.故选C.方法总结: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实现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求出未知线段的长.【类型二】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为CD 的中点,连接AE 、BE ,BE ⊥AE ,延长A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1)FC =AD ;(2)AB =BC +AD . 解析:(1)根据AD ∥BC 可知∠ADC =∠ECF ,再根据E 是CD 的中点可求出△ADE ≌△FC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答;(2)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断出AB =BF 即可.证明:(1)∵AD ∥BC ,∴∠ADC =∠ECF .∵E 是CD 的中点,∴DE =EC .又∵∠AED =∠CEF ,∴△ADE ≌△FCE ,∴FC =AD .(2)∵△ADE ≌△FCE ,∴AE =EF ,AD =CF .∵BE ⊥AE ,∴BE 是线段AF 的垂直平分线,∴AB =BF =BC +CF .∵AD =CF ,∴AB =BC +AD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几何知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利用它可以证明线段相等.探究点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平分∠BAC ,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试说明AD 与EF 的关系.解析: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DE =DF ,再证△AED ≌△AFD ,易证AD 垂直平分EF .解:AD 垂直平分EF .理由如下:∵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EAD =∠F AD ,∠AED =∠AFD .在△ADE 和△ADF 中,∵⎩⎪⎨⎪⎧∠DAE =∠DAF ,∠AED =∠AFD ,AD =AD ,∴△ADE ≌△ADF ,∴AE =AF ,DE =DF ,∴直线AD 垂直平分线段EF .方法总结:当一条直线上有两点都在同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时,这条直线就是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题时常需利用此性质进行线段相等关系的转化.三、板书设计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理解不透彻,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进行巩固和提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设计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2.能够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以及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定理3.能够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教学重点:1.能够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2.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理解三角形三条垂直平分线共点.教学难点:1.写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2.理解三条垂直平分线共点的证明方法及应用教学过程设计补充完善一、复习引入在七年级时研究过线段的性质:线段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你还记得它有什么性质吗?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并应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二、新课讲解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已知:如图,直线MN⊥AB,垂足是C,且AC=BC,P是MN上的点.求证:P A=PB.分析:要想证明P A=PB,可以考虑包含这两条线段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例1如图,在ΔA B C中,AB=AC=32,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且有BC=21,求ΔBCN的周长。

对应训练:1、如图,在Δ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E=3cm,ΔABD的周长为13cm,则ΔABC的周长为。

2、已知△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ABC和△DBC的AB CMNAB CDE周长分别是60cm 和38cm ,则△ABC 的腰长和底边BC 的长分别是( ) A .24cm 和12cm B .16cm 和22cm C .20cm 和16cm D .22cm 和16cm 3.如图7,△ABC 中,BA =BC ,∠B =120°,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点D ,求证:AD =12DC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分析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条件是“有一个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结论是“这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逆命题:如果有一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描述得更简捷: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它是真命题吗?已知:线段AB ,点P 是平面内一点且P A =PB . 求证:P 点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证法一:过点P 作已知线段AB 的垂线PC .证法二:取AB 的中点C ,过PC 作直线证法三:过P 点作∠APB 的角平分线.例2、如图,四边形ABCD 是一只“风筝”的骨架,其中AB=AD,CB=CD(1) 小明观察了这个“风筝”的骨架后,他认为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A C ⊥BD,垂足为E,并且BE=ED ,你同意小明的判断吗?请说明理由 (2) 设对角线AC=a,BD=b,请用含a,b 的式子表示四边形ABCD 的面积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我们曾用折纸的方法折出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现在我们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能否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出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呢? 已知:线段AB (如图). 求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作法:A PBAB DCEA B根据上面作法中的步骤,请你说明CD为什么是AB的垂直平分线吗?我们曾用刻度尺找线段的中点,当我们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时,一旦垂直平分线作出,线段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例3、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节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本概念,以及线段的性质,如线段的长度、端点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材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演示和证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最后,教材还提供了几个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他们在学习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对这些概念的基本理解。

但是,对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证明来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以下疑问:1. 什么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特殊的性质?3. 如何判定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针对这些疑问,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并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判定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演示、证明等方法,培养学生直观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软件,进行直观演示和动画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实例引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第三节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并会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引导学生探究其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如长度、中点等,并学习了直线的性质。

但学生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掌握其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2.如何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从而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或黑板。

2.线段模型或实物。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内容:在一条线段上,如何找到一个点,使得该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测这样的点可能在线段的某个特殊位置。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并解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意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应用题,旨在让学生巩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题的心得体会,互相提问,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引导学生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1.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郑州市第三十一初级中学荆飞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在七年级我们曾经学习过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本章将继续学习一些有关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证明.以前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而这一章的内容将要求学生从演绎推理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证明.另外,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接触图形的四种运动状态,而本章将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进行深入研究,本节课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非常重要的一个数学模型.【我的思考】学生对于掌握定理及定理的证明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这是因为在七年级“生活中的轴对称”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定理的逆定理的掌握应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对逆定理研究时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理解思考和感受.【学习目标】1、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2、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3、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增强证明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写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难点:两者在应用上的区别及各自的作用.【教学准备】1、分配学习小组(建议2人一组),明确每个人的任务.2、预习本节课的内容.P M N CB A 【教学过程】一、 巧妙设疑,引入新课【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利用学生学习过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将此思考头一天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并总结结论,在上课时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共享.从而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1:我们曾经利用折纸的办法得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那么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什么?师生活动:将此思考头一天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上课时展示.问题2:你能尝试证明这个结论吗?请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并写出证明过程,与你的同伴交流.师生活动:此时学生可能提出了一个问题:要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无数多个,需要一个一个依次证明吗?何况不能一个一个依次证明呢?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想办法来解决此问题.师:如果一个图形上的每一点都具有某种性质,那么只需在图形上任取一点作代表,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只需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代表即可,因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都具有相同的性质.二、 新知探究活动一: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已知:直线AB MN ⊥,垂足为C ,且BC AC =,P 是MN 上的任意一点.求证:PB PA =证明:AB MN ⊥PM N C B A 90=∠=∠∴PCB PCAPC PC BC AC ==,)(SAS PCB PCA ∆≅∆∴PB PA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师:总结证明线段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后,你能给出它的符号语言吗?生:∵ 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 PA=PB师:那么通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学习,对我们有哪些新的方法应用呢?生:这个结论可以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1一. 教材分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例图片和图形。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几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a.介绍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b.通过实例展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c.讲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方法。

3.操练(15分钟)a.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b.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5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2.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3.能用尺规做出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4.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增强证明意识和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难点: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回顾】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具有什么特征?预设: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如图,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O,则MN⊥AB,且AO=OB.问题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有哪些性质?预设: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垂直底边,并且平分底边.如图,在△ABC中,AB=AC,∠BAC 的平分线AD所在的直线即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合作探究】拿出准备好的纸,按照下图的样子进行对折,并比较对折之后的折痕EB和EB′,FB和FB′的关系.可以发现折痕EB=EB′,FB=FB′.我们曾经用上面折纸的办法得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试一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中关于线段平分线的知识内容.并带领学生梳理证明思路,注意强调“要证明一个图形上每一点都具有某种性质,只需在图形上任取一点作代表”.让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自主证明,最后再进行总结.已知:如图,直线MN⊥AB,垂足是点C,且AC=BC,P是MN上的任意一点.求证:P A = PB.分析:要证明P A=PB,只需证明△PCA ≌△PCB.注意:如果点P与点C重合,那么结论显然成立,因此证明过程中的点P与点C不重合.证明:∵MN∵AB,∵ ∵PCA=∵PCB=90 °.∵ AC=BC,PC=PC,∵∵PCA∵∵PCB(SAS).∵ P 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归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几何语言:如图,直线MN∵AB,垂足是点C,且AC=BC,P是MN上的点,则P A=PB.应用:经常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想一想】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请你证明它.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先找到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再写出它的逆命题,最后再对命题的形式进行整理.预设:逆命题: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是真命题已知:如图,线段AB,P A=PB.求证: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证明:∵过点P作直线MN∵AB,垂足为点C,则PC是∵P AB的高.∵ P A=PB,∵∵P AB是等腰三角形.∵ PC是∵P AB的中线(三线合一).∵ AC=BC.∵直线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归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几何语言:如图,线段AB,P A=PB,则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即PC∵AB且AC=CB).应用:经常用来证明点在直线上或直线经过某一点.【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例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求证:直线AO垂直平分线段BC.分析:由已知AB=AC,OB=OC,结合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以分别证出点A和点O为线段BC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从而证出结论.证明:∵AB = AC,∴点A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点O 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直线AO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师活动:进一步提出思考,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方法2分析:可以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设AO交BC于点D,先依据基本事实SSS证明△ABO≌△ACO得到∠BAO=∠CAO,再证明△ABD≌△ACD,从而使问题得证.证明:延长AO交BC于点D,∵AB=AC,AO=AO,OB=OC,∴△ABO≌△ACO(SSS).∴∠BAO=∠CAO,∵AB=AC,AD=AD,∴△ABD≌△ACD(SAS).∴BD=CD,∠ADB=∠ADC=90°.即直线AO垂直平分线段BC.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证明方法,会发现使用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证明更加简便.【做一做】(1)用尺规做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教师活动:让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作图知识,尝试作图,引导学生先写出已知及求作,作法不做要求,做出正确图形即可.已知:线段AB,如图.求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作法:1.分别以点A和B为圆心,以大于线段AB长度的一半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C和D.2. 作直线CD.则直线CD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1)请你就尺规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方法的正确性给出证明,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预设:证明:∵AC=BC∴点C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点D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师活动:进行总结说明,并提示CD 与线段AB的交点就是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2.如图,AC=AD,BC=BD,则有() A.AB垂直平分CDB.CD垂直平分ABC.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D.以上都不正确3.如图,在△ABC中,AC=5,AB的垂直平分线DE分别交AB,AC于点E,D.(1)若△BCD的周长为8,求BC的长;(2)若BC=4,求△BCD的周长.答案:1.7 602. A3.解:∵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D=BD.∴BD+CD=AD+CD=AC=5.(1)∵△BCD的周长为8,∴BC=△BCD的周长-(BD+CD)=8-5=3.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新北师大)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案1

(新北师大)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案1

(新北师大)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1教学目标:1. 理解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背景设计: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比如,我们常常需要在图纸上画出一些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等,这些图形中,有些需要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才能画出正确的形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什么吗?如果一个线段被垂直平分,那么这条线段的中点所在的线就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定义:请看图1:(图1)在图1中,线段AB被线段CD平分,同时垂直平分线EF通过了A点和B点。

由于A点和B点到EF的距离相等,所以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下面我们来证明一下。

二、理论知识1. 引理1的证明(1)证明过程:在图2中,线段AB被CD平分。

连结AC、AD、BC、BD,连接EF。

由于CD平分线段AB,所以AD=BD。

因此,角ACD=角BCD。

又因为垂直平分线EF上任意一点到AB的距离相等,所以AE=EB。

因此,角AEF=角BEF。

但是,由于角ACD=角BCD,所以角AEF=角BEF=直角。

因此,EF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同学们,根据引理1,我们可以明确:如果我们想得到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只需要先求出这个线段的中点,然后以这个中点为圆心,以线段的一半为半径,画一个圆,这个圆和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那么,这个方法究竟如何用尺规实现呢?1. 在两点之间作线段同学们,首先我们需要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确定两个点A、B,然后用尺规在这两个点之间作出一段线段AB。

(2)实验步骤:a. 以点A为圆心,以AB为半径,画一个圆,交线段AB于C、D两点。

c. 以CD和EF为直径,画两个圆,交于点G。

d. 连接线段AB和点G,就得到了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能够理解和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里和判定定理.②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③能够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 ④能够作出以a 为底,h 为高的等腰三角形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写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

难点:①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 ②证明三线共点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点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书P26)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直线MN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 P 是MN 上的点.⇒PA=PB .(为什么?) 同步练习:书P28随堂练习1 P29问题解决3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书P27)问:(1)原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其条件和结论 (2)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为什么?学生证明。

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线段AB ,点P 是平面内一点且PA=PB .⇒P 点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注意:①用这个判定定理,可以直接证明某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必须有两个这样的点。

如PA=PB ,MA=MB ⇒PM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 3、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法见书P27) 已知:线段AB(如图).求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作法:1.分别以点A 和B 为圆心,以大于12 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C 和D .NAPBC MCBPA2.作直线CD.直线CD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问:CD为什么是AB的垂直平分线吗?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作线段AB的中点。

同步练习:书P29问题解决43、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分别画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利用尺规作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当作完此题时你发现了什么?(可利用几何画板的现场作图,结合其运动的功能可以显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先做,然后教师再演示)发现:①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②这一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此结论视学生情况看是否证明)③锐角三角形的交点在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交点在斜边的中点,钝角三角形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1.3(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3(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求证:AC=BD+CD(2)求△BCD的周长

2.已知:△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
求证:直线AO垂直平分线段BC
三、巩固练习课本课后练习
四.达标检测
1.如图,在△ABC中,BC=8㎝,AB的垂直平分线线交AB于点D,交边AC于点E,△BCE的周长等于18㎝,则AC的长等于.
2.逆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_____和______,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_____,其中一个命题成为另一个命题的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探索一: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1.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请同学们根据此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长清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导学案
课题
1.3.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公理和所学过的定理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会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流程:
知识链接:
1.经过线段的______并且_______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称__________.
2.请根据逆命题的内容,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并写出证明过程。
已知:;
求证:.
证明:
3.结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换为符号语言为:
∵=,∴.()
探索三: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垂直平分AB,
已知:
求证:.
证明:
2.结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课件(第1课时)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课件(第1课时)

探究新知
结论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
P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
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几何语言:

∵PA=PB,
∴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A
B
作用1:判断一个点是否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作用2: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2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2)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AP=AC. 在Rt△ABC与Rt△QPA中, ∵PQ=AB,AP=AC, ∴Rt△QAP≌Rt△BCA(HL), ∴AP=AC=10cm, ∴当AP=5cm或10cm时,△ABC和△APQ全等.
(3)不能.由(1)(2)知,只有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满足30°、60°,才能 通过折叠将一个直角三角形分成三个全等的小三角形.
巩固练习 已知:如图,点E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 EC⊥OA,ED⊥OB,垂足分别为C,D,连接CD. 求证:OE是CD的垂直平分线.
O
B D
E CA
巩固练习
已知:如图,点E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
EC⊥OA,ED⊥OB,垂足分别为C,D,连接CD.
求证:OE是CD的垂直平分线.
证明:∵OE平分∠AOB,EC⊥OA,ED⊥OB,
例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O是△ABC内一
点,且OB=OC.求证:直线AO垂直平分线段BC.
证明:∵AB=AC, ∴点A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到一条线段 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 分线上). 同理,点O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 ∴直线AO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 一条直线).
A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线段 PB 的长为( )
A. 6
B. 5
C. 4
D. 3
2.如图②所示,在△ABC 中,BC=8cm,边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AB 于点 D,交边 AC 于点 E, △BCE
的周长等于 18cm,则 AC 的长是________.
.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你能写出上面这个=PB. 求证:点 P 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从刚才的推理证明过程可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它称为线段垂直平 分线的判定定理.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___________. 应用格式: ∵ PA =PB, ∴ 点 P 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归纳: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成是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因此只需作出这样的两个点即可 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例 2:已知:如图△ABC 中,AB=AC,O 是△ABC 内一点,且 OB=OC. 求证:直线 AO 垂直平分线段 BC.
二、探究新知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观察:已知点 A 与点 A′关于直线 l 对称,如果线段 AA′沿直线 l 折叠,则点 A 与点 A′重合,AD=A′D, ∠1=∠2= 90°,即直线 l 既平分线段 AA′,又垂直线段 AA′.
我们把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作这条线段的____________. 探究发现 如图,直线 l 垂直平分线段 AB,P1,P2,P3,…是 l 上的点,请你量一量线段 P1A,P1B,P2A,P2B, P3A,P3B 的长,你能发现什么?请猜想点 P1,P2,P3,… 到点 A 与点 B 的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
AE 交于 G.

1.3 线段垂直平分线(1)

1.3 线段垂直平分线(1)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学案教师寄语:纸上终觉浅,绝知需躬行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2、能够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

3、能够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学习过程:一、前置准备:1、什么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你会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吗?二、自主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已知:如图,直线MN ⊥AB ,垂足是C ,且AC=BC ,P 是MN 上的任意一点。

求证:PA=PB 。

(分析:要想证明边相等,考虑证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三、合作交流;想一想:你能写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请证明。

逆命题:已知:求证:MPA BC N M C A B DN定理: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做一做:用尺规作出已知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CD(不要求写作法)CD 为什么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思考:用尺规作图能确定已知线段的中点吗?四、例题解析:如图在△ABC 中,AD 是∠BAC 平分线,AD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 、BC 延长线于F 、E求证:(1)∠EAD=∠EDA ;(2)DF ∥AC(3)∠EAC=∠B五、当堂训练:1、已知:线段AB 及一点P ,PA=PB ,则点P 在 上。

2、已知:如图,∠BAC=1200,AB=AC,AC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D 则∠ADC= 。

3、△ABC 中,∠A=500,AB=AC,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D 则∠DBC 的度数 。

4、△ABC 中,DE 、FG 分别是边AB 、AC 垂直平分线,则∠B ∠BAE ,∠C ∠GAF ,若∠BAC=1260,则∠EAG= 。

5、如图,△ABC 中,AB=AC=17,BC=16,DE 垂直平分AB ,则△BCD 的周长是 。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一课时教案 (公开课)2022年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一课时教案 (公开课)2022年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教学目标1、 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开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2、 能够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及其相关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与逆定理及其的应用 难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的理解和证明教学方法 观察实践法,分组讨论法,讲练结合法,自主探究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尺规作图和性质。

二、 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1、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1)猜想:我们看看上面我们所作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想一想 书本P 24 上面应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并尝试写出证明过程。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要证明一个图形上每一点都具有某种性质,只需要在图形上任取一点作代表。

这一思想方法应让学生理解。

3)符号语言∵ 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CD 上 ∴ PA = PB4)定理解释:P 为CD 上的任意一点,只要P 在CD 上,总有PA = PB 。

5)此定理应用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ABCD C BADPE DABC✧ 稳固练习1)如图,直线AD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那么AB = 。

2)如图,AD 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AB = 5,BD = 4,那么AC = ,CD = ,AD = 。

3)如图,在△ABC 中,AB = AC ,∠AED = 50°,那么∠B 的度数为 。

2、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 1)想一想 书本P 24 想一想困为这个命题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所以学生说出或写出它的逆命题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帮助学生分析它的条件和结论,再写出其逆命题,最后应要求学生按证明的格式将证明过程书写出来。

2)猜想:我们说“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有什么性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证明(二)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
河南省郑州八中刘正峰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对于掌握定理以及定理的证明并不存在多大得困难,这是因为在七年级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经历探索、猜测过程,能够运用公理和所学过的定理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里和判定定理.
②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能力目标:
①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②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③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①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写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

难点是两者的应用上的区别及各自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究新课;第三环节:想一想;第四环节:做一做;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第六环节:课时小结第七
环节: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如图,A、B表示两个仓库,要在A、B一侧的
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
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
其中“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要强调这几个字
在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七年级时研究过线段的性质,线段是一个轴对
称图形,其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
们用折纸的方法,根据折叠过程中线段重合说明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个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所以在这个问题中,要求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利用此性质就能完成.
进一步提问:“你能用公理或学过的定理证明这一结论吗?”
教师演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同时,教师板演本节的题目: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后,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要证‘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无数多个,需一个一个依次证明吗?何况不可能呢.”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想办法来解决此问题。

通过讨论和思考,有学生提出:“如果一个图形上每一点都具有某种性质,那么只需在图形上任取一点作代表,就可以了.”
教师肯定该生的观点,进一步提出:“我们只需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代表即可,因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都具有相同的性质.”
已知:如图,直线MN⊥AB,垂足是C,且AC=BC,P是MN上的点.
求证:PA=PB.
分析:要想证明PA=PB ,可以考虑包含这两条线段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证明:∵MN ⊥AB , ∴∠PCA=∠PCB=90° ∵AC=BC ,PC=PC,
∴△PCA ≌△PCB(SAS). ; ∴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教师用多媒体完整演示证明过程.同时,用多媒体呈现:
第三环节:想一想
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 这个命题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要写出它的逆命题,需分析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将原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逆命题就容易写出.鼓励学生找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原命题的条件是“有一个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结论是“这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此时,逆命题就很容易写出来.“如果有一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写出逆命题后时,就想到判断它的真假.如果真,则需证明它;如果假,则需用反例说明.请同学们自行在练习册上完成.
学生给出了如下的四种证法。

证法一:
已知:线段AB ,点P 是平面内一点且PA=PB . 求证:P 点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过点P 作已知线段AB 的垂线PC,PA=PB ,PC=PC , ∴Rt △PAC ≌Rt △PBC(HL 定理). ∴AC=BC ,
即P 点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法二:取AB 的中点C ,过PC 作直线. ∵AP=BP ,PC=PC.AC=CB , ∴△APC ≌△BPC(SSS).
∴∠PCA=∠PC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又∵∠PCA+∠PCB=180°,
N
A P
B
C M C B
P
A
∴∠PCA=∠PCB=∠90°,即PC ⊥AB ∴P 点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法三:过P 点作∠APB 的角平分线. ∵AP=BP ,∠1=∠2,PC=PC , △APC ≌△BPC(SAS).
∴AC=BC ,∠PCA=∠PC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又∵∠PCA+∠PCB=180°∴∠PCA=∠PCB=90° ∴P 点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法四:过P 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PC . ∵AC=CB ,∠PCA=∠PCB=90°, ∴P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四种证法由学生表述后,有学生提问:“前三个同学的证明是正确的,而第四个同学的证明我有点弄不懂.”
师生共析:如图(1),PD 上AB ,D 是垂足,但D 不平分AB ;如图(2),PD 平分AB ,但PD 不垂直于AB .这说明一般情况下:过P 作AB 的垂直平分线“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第四个同学的证法是错误的.
从同学们的推理证明过程可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我们把它称做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我们曾用折纸的方法折出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现在我们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能否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出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呢?
第四环节:做一做
活动内容: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活动目的:探索尺规方法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思路与过程以及体验其中的演绎思维过程。

活动过程:
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要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我们必须找到两个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这样才能确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C 2
1B
P
A A P
B
C 2
1P
D
A
B
D B P A
(1)
(2)
下面我们一同来写出已知、求作、作法,体会作法中每一步的依据. [师生共析]
已知:线段AB(如图). 求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作法:1.分别以点A 和B 为圆心,以大于1
2 AB 的长为半径作
弧,两弧相交于点C 和D .
2.作直线CD .
直线CD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师]根据上面作法中的步骤,请你说明CD 为什么是AB 的垂直平分线吗?请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从作法的第一步可知 AC=BC ,AD=BD .
∴C 、D 都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CD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师]我们曾用刻度尺找线段的中点,当我们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时.一旦垂直平分线作出,线段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线段AB 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然后点名学生板演,下面学生可以模仿着做,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五环节:随堂练习
课本P26
1.如图,已知AB 是线段CD 的垂直平分线,E 是AB 上的一点,如果EC=7cm ,那么ED= cm ;如果∠ECD=60°,那么∠EDC=
解:∵AB 是线段CD 的垂直平分线, ∴EC=ED .又∵EC=7 cm , ∴ED=7 cm .
∴∠EDC=∠ECD=60°.
2.已知直线l 和l 上一点P ,利用尺规作l 的垂线,使它经过点P . 已知:直线l 和l 上一点P . 求作:PC ⊥l .
D
C
B
A C
A D
B
E
作法:l、以点P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直线L相交于点A和B.
2.作线段AlB的垂直平分线PC.
直线PC就是所求的垂线.
第六环节: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先推理证明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学会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七环节:课后作业
习题l.6 第1、3题
四、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中,所介绍的定理实际是在七年级曾经探索过的命题,如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我们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先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注意数学压想方法的强化和渗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