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如何构筑公众舆论读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舆论与人人相关,在现在这个全民舆论的社会,李普曼的这本公众舆论吸引了我的视线。
首先在我很早的认知里,我会认为媒体是舆论的先行者,现在自己并不这么觉得。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特别是微博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整个社会的公众才是舆论的先行者和主体,而媒体在我看来只是舆论的载体。
舆论总是公众舆论。
看了公众舆论这本书先是很兴奋,对舆论有全景式的观望,让自己细细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机理。
据说关于“成见”的讨论是这本书的名篇之一,我对他的观点总结如下:由于我们能直接观察的时空和事物很小,而我们要理解的范围很大,我们会从媒体、他人等途径间接获得对那些部分的见解,形成自己对事实的先入为主的看法,也就是成见;在成见的影响下,我们在头脑中建筑虚拟世界,根据这个虚拟世界的法则去认识、判断和行动。
必须承认,我们大多数人一个对事实有着很多成见。
举个例子,我们觉得英国人很绅士,我国河南人较粗俗,从现在来说,就好像很多我们这些来湖州上大学的学生,总觉得湖州人很懒,不够勤劳,湖州这个地方不适合年轻人,杭州上海这些地方才是有出息的地方这些粗野片面和甚至带有毫无理由的偏见。
于是在看到李普曼这段话时,当时那种紧张立刻显得非常可笑:“我们用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一旦受到激发,它们就会把那些由来已久的老看法浇注到新见解之中,似乎这个世界有在记忆中得到复活……”“它是对我们自尊心的保护,是投射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自身的意识、价值观念、立场和权利……充满了被它们所吸纳的情感,它们是我们传统的堡垒,在这个堡垒的庇护下我们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坚持我们的立场。
”在这个例子中,成见就是为了形成熟悉感,维护自尊心——刚到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或对这个地方不熟悉,就会不自觉地就从已有的见解中自动套用了成见来,并立刻用这种成见去解释自己碰到的事情,好让自己感到“我对这个形势有所掌握”以消除胆怯和不安。
按照沃尔特•李普曼的理解,从主观来说,人们自己并不是“接受”信息,而是通过偏见、成见和喜好来“诠释”信息。
《公众舆论》解读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公众舆论》解读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摘要:李普曼在其奠基之作《公众舆论》中,提出了与大众传播学相关的几个关键概念,阐发了当时语境下的舆论观,这对后世大众传播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并奠定了其在美国早期传播思想流变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公众舆论》关键概念舆论观传播学贡献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是作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考察国内政治形势和新闻业概况而写的,甫一出版,即深受美国新闻传播界和政治界的重视。
全书的8个部分虽然是围绕报纸来展开的,但其论述的中心却不是报纸,而是舆论。
在探讨舆论的过程中,李普曼把舆论的形成和大众传媒联系在一起,揭示了舆论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与大众传播的联系。
本文试通过《公众舆论》,来解读李普曼提出的与传播学有关的几个概念、其在美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舆论观及其在美国早期传播思想流变中的重要地位。
《公共舆论》中的几个概念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1、“脑海图景”催生了“议程设置”研究李普曼认为,外部世界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人们无法认清,报刊乃是人们接触超越视野以外环境的主要工具。
这样,“人们不是根据客观现实来采取行动,而是根据…他们脑海中的图景‟来采取行动。
”〔1〕(p.23)所谓“脑海图景”是人们在媒介所制造的“拟态环境”基础上,对媒介信息进行认知、选择和加工而形成的主观现实。
如果说媒介在再现客观现实中所建构的是媒介现实的话,那么脑海图景所反映的则是主观现实。
由上述可以看出,李普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人们的“脑海图景”,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这就是“议程设置”思想的最初萌芽构想。
在些基础上,20世纪40年代末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进一步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测功能”。
50年代和60年代也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这一观点,例如B.C.科恩在考察的国际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
读《公众舆论》有感
读李普曼《公众舆论》有感《公众舆论》被视为传播学的奠基之作,是作者李普曼目睹了一战中各个政府为了自我利益在国际上大造舆论,对新闻和舆论的交流设置障碍,使民众得到一系列经过处理的信息的行为后,在1922年写下的。
在李普曼看来,舆论只是政府用来操控公众意识,塑造公众舆论认知的一个工具。
李普曼在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拟态环境”。
因为一个人的感知范围有限,穷其一生也不能完完整整的感知我们所生活的真实的世界,所以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所了解的,是一个由人与人之间,与媒介之间交流编织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和真实世界是存在差距的,它只是真实世界经过或有意或无意的种种加工之后所投射出来的一个镜像。
人们对这个镜像世界的感知,无疑是与真实世界存在一定差异。
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政府有机会按自己的意愿改造民众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政府在信息的传播中扮演了一个“把关人”的角色,在当时的年代,信息基本是单向传播的,舆论沦为了政府的工具。
民主政治存在的前提就是政府能够受到有效的、反映民意的舆论监督,然而事实是用来监督政府的工具变成了用来改造民众认知、价值取向等等的工具,李普曼在书中表达出了对有效的新闻机构的绝望,认为真正的舆论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于“成见”和“刻板印象”的存在。
关于“成见”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按照他的价值观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本身就是一种成见,这些个人受教育程度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等等因素都使得人们在看世界时无法抛开成见,可以说,成见就是个人在对待一件事物的主观因素,这是人人都无法避免的,任何规则体系实质上都是成见的体系。
而“刻板印象”则更加光法,“刻板印象”有来自个人的也有来自集体的,有个人塑造的也有集体塑造的,它是一种人们对事物好恶的简单判断标准,许多集体的刻板印象也是在这个集体中通行的准则。
在现代社会,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舆论只是一个工具,公众能够参与舆论甚至制造舆论,但是舆论依然是民主政府用来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利器,公众能够使用的舆论力量少之又少。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学院:文学院年级:09级专业:新闻硕士班学号:2009122110姓名:李昕泽指导教师:刘坚《公众舆论》读书报告一、书名:《公众舆论》二、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阎克文江红译三、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四、页数:296页版次:2006年4月五、内容概要《公众舆论》写于1922年,是李普曼的著作中最有代表性、堪称经典的佳作,也是传播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
书中提出了一系列被后来学者深入研究并发展成为传播学重要理论的组成部分的思想和论断,如“刻板印象”、“拟态环境”、“议程设置”等一直都是传播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书由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看似相对独立但其实又相互联系。
书中对舆论研究中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做了有效的梳理,如舆论的形成、造成的结果、公众舆论的意思、是什么影响了舆论的形成等等。
笔者认为,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李普曼用生动的事例和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传播学的诸多问题,并且没有做出明确的论断,甚至可以说是含糊其辞的,在给后世的传播学研究提供思考空间的同时也避免了因过于绝对的论断所带来的研究局限。
六、读后心得(一)《公众舆论》中各章节的主要观点第一部分导论这部分以太平洋中一个岛屿上发生的事情作为开端,供出了全书的基本框架,“前五章构成了本书的描述性内容。
接着是对传统的民主政治舆论学说的分析”。
(P22),同时,作者对“拟态环境”作出了如下的论断:1、“偶然的事实、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
显而易见,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像对待现实那样对虚拟的东西作出有力的反应,而在许多场合,他们还会制造这种虚构的东西并作出反应。
”(P11)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概念应运而生。
“我们尤其应当注意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他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就是一种反应,那么产生后果,不是激发了那种表现想虚拟环境,而是行动得以发生的真实环境”(p11)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建立在虚拟环境上的,但是一旦我们做出反应,我们影响的却是真实的环境。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1.触不到的真实:简述对本书内容的总体理解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被视作传播学领域奠基之作,这本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拟态环境”。
书的名字叫《public opinion》,但是贯穿始终的思想是,真实世界是如此复杂,人类永远也无法全面而彻底地了解真实世界。
我们了解的,是一个由个人和媒介共同编织出来的“拟态环境”,由于个人理解世界时的成见、兴趣、文化、自我利益等等因素以及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信源对消息的保密与审查等原因,人们只能获得一个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这个感知毫无疑问地与真实存在差距。
2.舆论是如何形成的:对本书论点、论据、视角等的总结提炼2.1 李普曼的舆论观李普曼的舆论观是对卢梭舆论观的反思和批判。
据考证,卢梭曾在《社会契约论》中第一次使用“公众舆论”的字眼,他卢梭强调公众舆论来自理性的表达,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共同的利益。
公众通过持续地参与公共事务,公共意志得到彰显,最终实现主导政府决策的目标1[1]。
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舆论传播的学理意义,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论武器。
卢梭的心目中的公众舆论源自理性与公正,有着神圣不可冒犯的话语权,理性的公众最终可以主导政府决策。
但是作为一个深谙新闻界运作之道的一流的政治专栏作家、记者、多届总统顾问,李普曼对这种理想主义的舆论观进行了深刻而有洞见的反思。
在李普曼看来,“公众无法形成理性的舆论,更不能主导政府决策”,因为舆论的主体——公众,根本就不是“有理性的个人”,他们看世界之前已经抱有了各种成见,“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
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真正的现实是如此复杂,系统的教育必须将庞大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压缩成一套套可供传授的课程,于是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各种成见。
而公众由于受到局部交往、注意力局限、维护自我利益的需要、社会中永远存在1参阅冯希莹<简析卢梭与李普曼公众舆论思想>。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
没有规则,人们会浪费 更多的精力;抛弃一切 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 生活索然无味。
3极端情况下的部分文人,发出
颠倒伦理标准的热情,重新塑 造成见的标准。
结论
由于主观因素(刻板成见)及客观因素(拟态环境) 的存在,本书得出的结论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实 践形成理性的舆论并驾驭世界几乎是无望的。 此书,可体现他的精英主义民主论以及对民众理性 能力的怀疑。
李普曼关于拟态环境观点总结:
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 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 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 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 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 应。“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 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 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 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 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板印象)
类似于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人们对事物的初次接触印象 即第一印象的形成,占对事物的70%以上的评价和看法。
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根植在我们思想与感情中的观念。 一个人看见乡村美好的日落,“然后两天之后,在他试图 回味日前所见时,能够回想起来的大概只是某件会客厅里 的某幅风景画。 (因为在这个人看到乡间的美好日落之前,客厅风景画里的风景已经在他的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
关键词一 虚拟环境(拟态环境)
“对于所有这些事例,我们尤其应当注意一个共同 的因素,那就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
舆论之我见——关于李普曼《公众舆论》
舆论之我见——关于《公众舆论》的一点浅见公众舆论无疑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着海量讯息的狂轰滥炸,对各种信息作出取舍,而且,公众舆论也正左右的我们的思维走势,判断习惯。
我们有时不得不跟着大队走,否则我们将成为“局外人”。
我们处于什么样的迷雾中?公众舆论是如何进入我们的“情感视野”?谁在制造并控制着公众舆论?公众舆论一直都是正确的吗?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把钥匙,虽然时代已经急剧变迁,传播的方法方式也在不断地旧貌换新颜,但我们仍然能够从本书中看到种种智慧与端倪。
一、公众舆论的来龙去脉毫无疑问,公众舆论来源于公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李普曼的观点论述上可以看出,舆论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
进一步说,所谓的舆论即是虚拟环境。
生活的图景的构成公众舆论的最基本的内容,即他们亲身的所见所闻。
对于在视觉之外的东西,他就只能通过其他媒介去获取或通过抽象性的思维来建构一个原本不曾存在的或者与生活图景不对等的图景。
而人与环境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一层隔膜——虚拟环境,这便使得人们的认识范畴与现实世界存在着距离,无法接近世界的本相。
李普曼说,因为“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所以“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驾御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去对它进行重构”,就此看来,“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象”。
而就现在看来,公众舆论是一种群体性的意见表达,它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导向性。
二、公众舆论的迷雾或障碍在李普曼看来,政府的信息审查与保密制度,人们所在的交际圈子和交往机会的限制,人们用于获取信息的时间多少和注意力的强弱,以及事实本身的朦胧与复杂,“它们共同损害着感性认识的清晰度和公正性,用误人视听的虚构替代切实可行的理念,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有意误人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刘超逸0830*******实话说,李普曼之《公众舆论》,我是带着众多的不解与疑问艰涩的阅读完的。
总感觉要着实吃透这本书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来支撑。
或许是所学专业之局限,我自身的理解部分借助于之前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当然也得益于一些其他学科。
我对全书之理解与学习,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联系与差异的基础上的。
根据我的理解,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关系,类似于史实与历史之关系。
这里所言历史,并非等同于史实,它是人类探索研究而来的历史。
人类所了解之历史,只能够无限接近于史实,两者之间永远存在史学研究者之主观意识。
同理,我们所见所闻之世界,其实多少带有我们自身的主观性,它只能无限接近于客观世界,两者却永远不可相重叠。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甚至,截然相反。
如书中所言,中世纪之基督教徒,依据所研读之《圣经》,认为世界是一个单调的平行四边形。
他们认为那就是事实是真相,殊不知,其实那是想象中的“真相”。
说到这里,又涉及到主观世界建立之依据的问题。
李普曼所言“我们生活之环境是多么地迂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
”1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普曼在书中,以霞飞将军的案例来诠释这种观点。
大人物都是通过虚构的个性或者是公共形象而广为人知的。
当然,公众形象与真实之形象存在着差别,他们有着两个不同之自我—公共的自我与私下凡人的自我。
那么相应的,英雄之公共形象为人所崇拜,其私下自我却不尽然,这就是“仆人眼中无英雄”之原因。
书中作者之观点称,人们依靠观念或者成见去应付超出视线之外且难以把握的事件。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感情,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
”2这又让我回忆起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观察者偏见。
当不同的人观察同样的事件时,他们并不总是“看到”同样的事物。
李普曼《公众舆论》解读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
《Public Opinion》
三、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 舆论的主体———公众 • 因为刻板印象的存在,所谓“有理性的个人”、
能明辨是非的公众,就是可以被证伪的存在。 • 李普曼认为,“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
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 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 • “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 定义后理解”
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 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 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 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一、拟态环境
• 1922年,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了他的观 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公众舆论》解读
walter lippman
出生于美国的德裔犹太人,毕业于哈 佛大学
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世界最有名 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 获得1958年度普利策新闻奖 撰有《政治导向》《放任与驾驭》 《舆论学》《良好的社会》等30种著作 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被公认为
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大家说法
“他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事务进行了 深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总统自由勋章)
自一战前的老罗斯福时代,一直到冷战时期的尼克松时代,他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国内公共政策(社会地位)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一书深刻地揭示了公众舆论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
响和作用。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公众舆论在
塑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决策、引导公众情绪等方面的重要性。
读
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公众舆论的力量和影响力。
首先,公众舆论对于社会的塑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往往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在信
息时代,舆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更是前所未有的广泛和迅速。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公众舆论的引导和管理,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公众舆论对政治决策和社会治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
府和决策者往往会受到舆论的影响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因此,公众
舆论的正确引导对于政治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至关重要。
同时,
公众舆论也可以通过监督和批评促使政府更加透明和负责,从而促
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最后,公众舆论对于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信息时代,个人的形象和声誉往往受到舆论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
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影响。
总的来说,读完《公众舆论》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公众舆论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公众舆论,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健康成长。
李普曼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李普曼的洞见与现代社会的思考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和聊天室都在为我们提供各种观点、消息和舆论。
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传播环境中,一个近一个世纪前的作品——《公共舆论》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沃尔特·李普曼,这位美国新闻评论家,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为我们揭示了舆论形成的奥秘。
《公共舆论》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舆论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深入探讨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和心理学的综合作品。
李普曼对舆论的阐述,不仅仅局限于其形成和影响,更深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之中。
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舆论并非完全自发形成,而是人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识的反映。
换句话说,舆论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解读和评价。
在李普曼的眼中,媒体在舆论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即媒体所塑造的环境,它影响着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这使得我们往往基于媒体所呈现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直接与真实世界互动。
因此,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此外,《公共舆论》还触及了社交圈子对人们意识的影响。
李普曼指出,社交圈子不仅影响我们的信息来源,还影响我们的观点和行为模式。
由于社交圈子的固化,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与我们相似的观点和立场,这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社交圈子里,某些观点会更加流行和被接受,而其他观点则被排斥或忽视。
但李普曼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交圈子的重要性。
他强调,我们需要意识到社交圈子对我们的影响,并努力打破这种局限性。
通过接触不同的社交圈子、获取不同的信息来源,我们可以培养更加全面和客观的思考能力。
在阅读《公共舆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理解舆论的形成机制,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引导。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社交圈子对我们认知和思考的影响,从而打破偏见、开拓视野。
总之,《公共舆论》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公众舆论》读后感
我读《公众舆论》李普曼(1889- 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卓越新闻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李普曼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学新闻的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对新闻界的贡献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其后很多的学者所提出的理论无不渗透着他的观念。
李普曼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公众舆论》,这部著作诞生于1922年,虽时隔近一个世纪,但不论什么时候重读,依然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深感启迪。
他用多年从事新闻评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用从事作家的对文字的灵动驾驭,以及对新闻事件的烂熟于心和历史把握,成就了这部传播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一.主要内容这本书主要分为八个部分,二十八个章节,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有关公众舆论的相关知识,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书作者以众多实例展示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巨大差别,将外部的世界、媒体营造的虚假的世界和人们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做了区分。
我们对于现实认识越来越间接,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东西,并非真实反映,而我们自身的诸多限制条件决定了我们很难直接地接触外部世界,加之我们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成见,问题变得更加不可把握。
这些内容,即是作者在接下来重点分析的问题—到底是那些因素导致了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困难。
二.李普曼—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纵观本书内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莫过于李普曼对公众舆论的质疑,认为“真实的外部世界”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
李普曼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觉得李普曼的这个观点在全书中大致可以总结如下:1.客观障碍即外部因素对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影响在《公众舆论》一书中,为了解答“舆论”到底如何形成的问题,作者首先研究了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这部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四个方面讲述了这些外部因素对我们认识世界的影响。
我读李普曼《公众舆论》
主体:公众的规定性
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
那么公众舆论的客体、主体和存在形式又是什么呢?
从舆论的定义看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的客体 ?“外部世界”“公共事务”“拟态环境” ?李普曼:“舆论面对的是一些迂回曲折、看不见摸不着而又 令人困惑的事实,而且根本不可能一目了然” ?人的认识与真相之间的距离永远存在 ?公众舆论的主体 ?“非理性的个人”组成的群体 ?李普曼:“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 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数事物进行想象” ?人们不可能用一种未受成见污染的眼光打量世界,所以,不存 在“有理性的个人” ?公众舆论的存在形式 ?意见 ?群体的意见是可以由少数所谓领袖通过象征煽动起来的 新闻传播领域具有“范式”性质的重要术语 拟态环境
他认为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
我读李普曼《公众舆论》
李普曼其人 W?李普曼(1889--1974年),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大学期间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1911年大学毕业 后从事新闻事业,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1958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他的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新闻学及 外交等多个领域,如《自由与新闻》《公众舆论》等 大家说法 ?“他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事务进 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总统自由勋章) ?自一战前的老罗斯福时代,一直到冷战时期的尼克松时代,他直 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国内公共政策(社会地位) ?如果说有谁能体现“媒体是第四权力”的说法,头一号便当推李 普曼(《李普曼与美国总统们》) ?李普曼是一位致力于为美国民主社会“立心”的思想家或“公共 哲学家”,他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且教导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而急速变动的世界上如何进行理性的、有效的思考,如 何建立对公共生活的良好判断力。他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意领袖”。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 《Public Opinion》
李普曼《公众舆论》
第一步:人们在获取对外部世界的信息时会受到主观 客观的重重障碍。
第二步:民主政治要得以实现,障碍也是很多
民众未必能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兴趣”,也容易 受到各种象征和情感的支配。
通常认为民主要得以实现,主要是要保证权力的来 源,这是不对的。保证了来源,你仍然不能保证其 流向。另一种观点是,只有纯粹地方自治的民主才 是真正的民主,不过这个观点实现起来也难免会产 生种种以邻为壑的现象。
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要通过舆论。舆论可 以保证权力的流向得以控制,而且只要自治体间能 够有充分的信息流动,就可以产生一种联邦的形式 在自治和统一间取得平衡。
第三步:现有的舆论形式,现在的报纸和媒体显然是 不够尽善尽美的
第四步:舆论是困难的,也是必须的,而且绝不能以 盈利为目的。
二、舆论与民主
第二,在统治者与公众之间,插入少数受过科学 训练的“专业精英”和“特殊阶级”。这一特殊阶 级的使命即是弥补公众、民主和媒体的局限,利用 宣传和劝服的技能,实现社会认同。
在克里尔委员会中,还有一位和李普曼一样 聪明的年轻人——伯内斯。两位年轻的同事 至少在思想层面是“亲密战友”,只是李普 曼更多地使用“宣传”一词,而伯内斯则以 一贯的进攻个性,视之为一门新学问,即公 共关系。在他看来,“说服性的宣传是公共 关系最重要的工作。”他以和李普曼相同的 口吻说:公众当然是重要的,没有他们,任 何社会组织都无以维系,自然也不会有历史; 然而公众又总是茫然无措的,越是在历史的 关键时刻越是糟糕得一蹋胡涂。因此,社会 中应当有一些人担负起“舆论工程师”的角 色,使组织与公众彼此做出适宜的调整。
媒介主线——拟态环境
李普曼: “舆论如果是健全的,就必须组织起来
舆论如何是可能的 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
总之,舆论作为社会公众的意见和态度,它的产生是复杂多样的。然而,通 过深入思考李普曼关于舆论可能性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讨舆论产生 的社会过程。在面对舆论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提供真实可靠的信 息,并鼓励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内容二
在传播学的海洋中,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 著作。这部于1922年的作品,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其对公众舆论 的深入剖析和独特见解,依然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公众舆论的重要视角, 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对媒体作用的深入理解。他提醒我们,不要被媒体塑造的 “拟态环境”所束缚,而要努力去寻找和理解真实的外部世界。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形成真正公正、客观的公众舆论。
参考内容三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由海量信息构建 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与拟态环境的关系愈发密切。本次演示将以李普曼的《公众 舆论》为蓝本,对拟态环境与公众舆论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当我们谈到舆论时,我们指的是公众对于某个事件、话题或政策的看法和意 见。舆论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左右着社会的发展方向。那么,舆论究 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 需要对舆论的定义和特点进行梳理。
舆论作为社会公众的意见和态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舆论是多元化的, 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对于同一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其次,舆论具有动 态性,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最后,舆论具有互动性, 人们在交流和讨论中会对彼此的观点产生影响和改变。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李普曼详 细剖析了公众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他指出,随着大众传媒的快 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来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然而,由于媒体对真实世 界的简化、扭曲或误导,我们往往无法接触到事物的真相。因此,我们需要对拟 态环境与公众舆论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读《公众舆论》有感
站在船头如何瞭望——读《公众舆论》有感KOOOOOB沃尔特·李普曼不仅仅是新闻界的重要人物,更是美国的重要政治家和评论家,并数次为华盛顿的首脑提供舞台形象。
《公众舆论》是他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他在书中提出的“刻板印象”、“拟态环境”等理论至今对于新闻和传播界有着深刻的影响,也是传媒人必须要掌握的理论知识。
比如在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刻板印象影响等等都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层层递进,将公众舆论的相关概念还有深刻道理生动而又形象地阐述给读者。
在书的前半部分,李普曼主要写了公众舆论以及人性等的相关规律与原理。
“偶然、想象还有情不自禁的这些拟态的种种信号会刺激人的本能反应。
”“人们通过对世界的想象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情感还有希望。
因此,要通过宣传来改变人们为之做出反应的那副图景。
”“而这些虚构会被迫切的信以为真。
”这也是为什么“当凡尔赛激战正酣,霞飞将军却在讨论第二天见报的名词和形容词,因为在这个图像面前,人们可能鼓起勇气,也有可能一蹶不振。
”成见在他看来是别人的报道加自己的想象拼凑起来的。
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来自自身的地位还有他的观察习惯,来自外部刺激和真实感觉,这些方面有些会互相加强有些会互相矛盾〈德国黑比利时宗教激起仇恨〉。
他认为,“成见是对自尊心的保护,使人心安理得坚持立场。
〈比戈特投射〉”“人们总是轻信于成见,在这之前,人们会被各种媒体灌输,而当人们明白后,便会迅速控制它们。
”因此,批判性思维是对抗这样的信号利器。
比如:理性可以告诉我们天性卑奴,但是这不等于奴者天生想奴,不能够排除这样的质疑。
在李普曼看来,愚者大于强者大于弱者。
因此,只要提供一些信号以及联系,做到视觉或者其他方面的认同,就能够激发自行脑补。
成见吸附着恐惧、情欲、骄傲、期待等等情感的裁断。
我们总是不留神的借助头脑中易形成的概念去想象似曾相似的事物。
有色眼镜注意力系统会找出无数的理由。
李普曼在书中举例:马克思主义信徒认为集体主义是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的解毒剂,但是这只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地位,拜托他人干扰的成见。
第一讲 李普曼《公众舆论》0909
突出贡献二主要观点关于报纸的运作模式报纸的二次售卖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三功能的论述或四功能关于把关现象理论之维三公众舆论整体结构第一部分导论第二部分对外部世界的研究第三部分成见第四部分兴趣第一章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第二章审查与保密第三章交往与机会第四章时间与注意力第五章速度词语和清晰度第六章成见第七章作为屏蔽的成见第八章盲点及其价值第九章规则及其敌人第十章发现成见第十一章兴趣的激发第十二章重新思考自我利益第五部分公意的形成第六部分民主的形象第七部分报纸第八部分有机化情报或有组织的情报第十三章兴趣的转移第十四章是或不第十五章领袖与平民第十六章自我中心的人第十七章独立的共同体第十八章压力自由授权及特权的作用第十九章旧物新装基尔特社会主义第二十章新形象第二十一章赢得公众第二十二章永恒的读者第二十三章新闻的性质第二十四章新闻真相与结论第二十五章打进楔子第二十六章情报工作第二十七章诉诸公众第二十八章诉诸理性四公众舆论的奠基作用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结果谁是公众公众的形象是什么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一、李普曼生平
★作为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他从24岁
(1913年)参加创办美国自由派刊物《新共和》
媒介与公众:交流的无奈——李普曼《公众舆论》读后感
媒介与公众:交流的无奈——李普曼《公众舆论》读后感王金凤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我是一直带着问题读完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这本书的。
因为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人或某个组织此语一出,立刻舆论哗然,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公开道歉云云。
看起来,"舆论"这个词似乎已经众所周知,甚至有点不言而喻的味道。
【总页数】2页(P8-9)
【作者】王金凤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舆论是如何可能的?--读李普曼《公众舆论》《幻影公众》 [J], 程程
2.“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如何构筑公众舆论读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J], 康聪;
3.李普曼的消极公众观——"公众"和"公众舆论"理性探讨 [J], 陈晓东
4.拟态环境与公众舆论——再读李普曼《公众舆论》 [J], 佟欣;
5.媒体报道中的身份成见——李普曼《公众舆论》读后感 [J], 李晓洵; 张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我们 的文化所 给定 的 、 我们所熟悉 的
方 式 去 理解 。 ” 固
体 ”为中心 的 “ 外部 世界”来讨论 怎么样 构筑 舆论 。 个 人的 自身独立意识 与媒介 所 设 置的 “ 拟 态环境 ”是 怎么样相 互作用 ,
2 0世纪 7 0 年 代 ,麦考 姆斯和 肖 在《 新闻学季 刊 》七发表 了一篇 文章—— 《 大众传播媒 介的议程
设 置 功能 》, 指出 “ 报 纸 也许 多
的选 择 , 可能是基 于个人喜 恶 , 也可能 是
一
套预设 的原则方针 的体现 。 ” 在2 0 0 8
“ 地震 ”的谣言 , 这些 谣言之 所以能够 很
态环境 ” 等都对传 播学 的研 究有 着重要
的作用 , 其中 , 到 如今 为止仍 为人们 津津 乐道 的是其关 于 “ 舆论 ”的看法 。 在本 书 中 ,李普曼并没 有明确提 出舆论是什 么 , 但是对 于舆论 的定 义 , 一般 意义上 , 大家 认 为舆 论就 是公众 的意 见 。其 主体是 公
年汶川地震后 , 不 少 地 方 出 现 了一 些关 于
数时 候在 告 诉人 们 持什 么观 点
方面并不成 功 , 而在告诉人们 考 虑什 么问题方面却惊人地成功”
图 1
快被公 众接受 , 并 且进行 广泛传播 , 在很
故事 再 现 一 番 ,并 在其 中 注入 他 的情
公众 是 由每一个 独特 的个 体所组 成
感。 ” ⑤ 从把 关人角度来看 , 信息 在传 播过
瑚蟛警
e o 1 3 g g , 9 觏 2 5 7
N E W S W O R L D l 读书笔记
程 中 ,是 经 过 了很 多 的把 关 程 序 , “ 他 们
是先理解后 定义 , 而是先定义后 理解 。 ”② 碎, 使我 们只得凭借 以往 的经验 , 再根 据
意识 的人组成 的 ; 而客体是 与公共 利益相
联 系的公共事务 ; 本体是公众关 于公共事
件的评 价性意见 。 笔者 认为 , 舆论 形成 的 灵魂是公 众 。 本文 试 图从 两条 主线 : 即以
读书笔记I 瓣 嚣 W O R L D
“ 内部 世界 " 与“ 外部 世 界 " 如何 构 筑 公 众舆 论
读李普 曼的 公众舆论
o康 聪
【 摘
要 】由李普曼撰写的 ( ( 公 众舆论 在传播 学 史上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对于舆论是怎样构筑的 , 此话题依 然热度 不减。 书中未
影响舆论 的。
一
每个人的精 力都是有限的 , 那么我们
只限定在我们所喜好的事情上面 , 并且 以
那么 , 我们 对于事件定性的看法首先
是 社会 经验 。 在费 孝通 的 《 乡土 中国 》中 谈到 “ 记忆 ”, “ 记 ”就是记住 当前 的 , 那
么“ 忆 “ 就是 对过 往的一种 回忆 。 对 于 世
虽明确给 “ 舆论 ”下定义。 但是提 出了 “ 刻板 印象”、 “ 意见领袖 ”、“ 拟态环境”等相 关概念 。 本 文试图从 两条主线 : 即以 “ 我”为 中心
的“ 内部世界”以及 以 “ 媒体 ”为中心的 “ 外部世界”来讨论 怎 么样 构筑舆论 。
【 关键词 】 公众舆论 内部世 界 外部世界
加工 。 个 人意见被这样 一种先人为主的力 量框住 了, 舆 论从 一开始 就遭受来 自自身 的第一重阻力。 2 、 兴趣 爱好
李普曼 曾说 , “ 多数情况下 我们并不 这就事先给事物 描绘 出了一个 框架 , 然后 按照框架 去认识事物 , “ 置身于 庞杂喧 闹 的外部世界 , 我们一眼就能认 出早 已为我 们定义好 的 自己的文化 , 而我们也倾 向于
1 、 刻 板 成 见
由我们过目事件 中,人们 已经对 于 P X的 条件反射是有毒 的 ,在先前 的经验 中 , 有 厦门等地针对 P X的抗议事件 , 所以在此
认为是传播 学领域 的奠基 之作 。 ”① 书 中
提到 的 “ 刻板 印象”、 “ 议程 设置 ”、 “ 拟
美 国著名 的专 栏作 家李普曼 于 1 9 2 2 年撰 写 的 《 公 众舆论 》 一 书影 响深远 。
“ 被J ・ W・ 凯里 ( J a m e s w. C a r e y 1 ( 1 9 8 2)
的。 如 果 把 舆 论 比喻 成 一 张 网 , 那么公众 就是 编织这张网的主力军 , 每 一 个 个 体 在
众, 是 在社 会 中 占大 多 数 的具 有 独 立 自我
次 宁波 的反 对声 中宣传 ,厦门不要 的东
西 ,我们 宁波也不要 。其次 , “ 世界 太复 杂, 我们 面对 的情 况太复 杂 , 我们得 到的
信息又太少 , 舆论绝大部分必定产生于想 象。 ” @ f 青 息 的不 畅通 , 或者 信息 的支 离破 自己的想象 , 对信息的留 白部分进行补充
我们所喜 好 的事情去推 及我们对 于其他 事件的看法 。 “ 每个人都会从稍 有差异 的
角度接受那 个故事 , 会用 自己的方式再把
、
以我 为 中心的 “ 内部 世界 ” ——
刺 激 作 用
界, 我们是在 回忆 过去与记 住现在的基础 上 展开 的 , 那 么面对 接触到 的事物 , 我们
第一 反应不是重新去审视它 , 假如这样做
的话 , 那 么经验 这东西 就不管用 了 , 而是
编 织着这 张 “ 网 ”的时候 , 受着 各种 因素 的影响 , 首先 就是本 身成见 , 也 就是李普 曼说 的刻板 印象。 其 次公众并不是在 同一 条战线上编织 “ 舆论 ”的 网 , 由于其兴趣 爱好 , 以及 阶级 利益 的不 同 , 在很 大程度 上, 舆论 形成 中 , 其 内部 同时在分 化为各 种矛盾 的小 团体 , 做激烈 的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