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公众舆论共49页文档
新媒体语境下塔尔德和李普曼公众舆论理论探析
舞台”,也就是公众接收到真实环境 ,满足 这样 的客观条
件 之后 公众 还需要用理智对此做 出 “ 反应 ”。
对 于 舆 论 的 定 义 而 言 ,塔 尔 德 更 侧 重 人 们 了解 “ 客
观 ”事物后 的反应 ,人们在 “ 交流 ”中形成 “ 舆论 ”的雏 形 。工业化城市建设 的推进推动 了报纸 行业的诞生 ,自此 舆论突破 了空间 的约束 ,成为 一种 统一的、广泛意义上的 社会性舆论 。塔尔德对报纸抱持 乐观主 义态 度,认为报纸 能够把分散 的意见和分散 的人群统一起来,尽管这样的统
一
可 能会 引起 更大的矛盾,但是从长远来看 ,报纸对人类
的文 明和 理性 起到 了积 极作用。李普曼则更关注 “ 媒介 ” 对于 “ 客观事 实”存在 的影响意义。李普曼认为随着大众 媒 介的普及,人们所认识的 “ 客观世界 ”很大程度上是 由 媒介所描绘的 “ 拟态环境 ”。 “ 客观世界 ”的原始面貌 愈
笔下对公 众舆论的形 成和影响 因素 ,结合 互联 网时代 的今 天 ,新媒 体语境 下理性公众舆论 产生的条件 ,旨 在获得理性公众舆论 形成 的途 径。 关键词 :塔 尔德 ;李普 曼;公 众舆 论 ;新媒 体
在1 9 世 纪 的 法 国 ,有 三 位 著 名 的 社 会 学 家 , 除 了孔 德 、涂 尔 干 外 ,还 有 一 位 ,即 是 为 传 播 学 研 究做 出 重 要 贡 献 的加布里 埃尔 ・ 塔 尔德 。对于 “ 舆论 ”含义 ,塔尔德认
为: 舆 论是 一种暂时 性的 、包含一 定合理 因素在 内的 成 串
的判 断 性评 论 。 在 某 一 个 国家 里 ,在 一特 定 时 期 对 某 一 问 题 进 行 重 复 式 的评 论 即 产 生 舆 论 。 但 如 果 要 将 这 些 “ 判
公共舆论(李普曼)
因此,9月中旬的一天,他们抱着非同寻常的急切 心情全都涌向码头,想听那位船长说说做出了什么 样的裁决。但他们得知,6个星期以来,英国人和 法国人为了协约的尊严正在同德国人作战。在这不 可思议的6个星期中这些岛民仍然像朋友一样相处, 而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了敌人。
They learned that for over six weeks now those of them who were English and those of them who were French had been fighting in behalf of the sanctity of treaties against those of them who were Germans.For six strange weeks they had acted as if they were friends, when in fact they were enemies.
因此,对于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该是认 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 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 系。
The analyst of public opinion must begin then, by recognizing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ene of action, the human picture of that scene, and the human response to that picture working itself out upon the scene of action.
外部世界的这些特征,我们简约地称作公共事务。 这些特征当然与他人的表现有关,只要他人的表现 与我们的表现相抵触,就会受到我们的左右,或者 引起我们的关注。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
三 专家与公众之间是否分离
李普曼
分离
杜威 抨击分离
《公众舆论》中对专家 极重视,认为专家所从 事的研究能够给决策者 提供建议。 “专家仍然是人。他们 也会喜欢权力,他们会 把自己视为审查官,从 而摄取真正的决策功 能……唯一的制度保证, 便是尽最大可能将执行 者与调查者严格分离。”
抨击这种分离,认为, 科学研究的结果应以一 种可被公众理解的语言 呈现在公众面前,一个 大众没有机会去告知专 家他们的需要,政府最 终都会变成寡头政府。 “核心的需求就是改进 辩论、讨论和劝服的方 法和条件。” 只有这样,公众才能拥 有对知识的意义作出判 断的能力。
主体:认为公众会因环境压力 要么大声疾呼,要么畏惧社会 惩罚而在优势意见面前转向沉 默或附和。 客体:公共事务会被意见环境 所蒙蔽和左右,公众无法对公 共事务表达真实的意见。 意见:舆论未必是社会上意见 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是传媒 提示和强调的少数人的意见 “公开的意见”而非“公众意 见”,一般社会成员由于处于 “多元无知”状态,很容易把 “公开意见”当作多数意见接 受,造成虚假舆论,并对新的 舆论形成产生压力。
李普曼关于拟态环境观点总结:
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 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 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 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 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 应。“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 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 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 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 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 看待。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
没有规则,人们会浪费 更多的精力;抛弃一切 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 生活索然无味。
3极端情况下的部分文人,发出
颠倒伦理标准的热情,重新塑 造成见的标准。
结论
由于主观因素(刻板成见)及客观因素(拟态环境) 的存在,本书得出的结论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实 践形成理性的舆论并驾驭世界几乎是无望的。 此书,可体现他的精英主义民主论以及对民众理性 能力的怀疑。
李普曼关于拟态环境观点总结:
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 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 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 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 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 应。“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 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 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 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 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板印象)
类似于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人们对事物的初次接触印象 即第一印象的形成,占对事物的70%以上的评价和看法。
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根植在我们思想与感情中的观念。 一个人看见乡村美好的日落,“然后两天之后,在他试图 回味日前所见时,能够回想起来的大概只是某件会客厅里 的某幅风景画。 (因为在这个人看到乡间的美好日落之前,客厅风景画里的风景已经在他的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
关键词一 虚拟环境(拟态环境)
“对于所有这些事例,我们尤其应当注意一个共同 的因素,那就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
第一讲 李普曼《公众舆论》0909
突出贡献二主要观点关于报纸的运作模式报纸的二次售卖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三功能的论述或四功能关于把关现象理论之维三公众舆论整体结构第一部分导论第二部分对外部世界的研究第三部分成见第四部分兴趣第一章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第二章审查与保密第三章交往与机会第四章时间与注意力第五章速度词语和清晰度第六章成见第七章作为屏蔽的成见第八章盲点及其价值第九章规则及其敌人第十章发现成见第十一章兴趣的激发第十二章重新思考自我利益第五部分公意的形成第六部分民主的形象第七部分报纸第八部分有机化情报或有组织的情报第十三章兴趣的转移第十四章是或不第十五章领袖与平民第十六章自我中心的人第十七章独立的共同体第十八章压力自由授权及特权的作用第十九章旧物新装基尔特社会主义第二十章新形象第二十一章赢得公众第二十二章永恒的读者第二十三章新闻的性质第二十四章新闻真相与结论第二十五章打进楔子第二十六章情报工作第二十七章诉诸公众第二十八章诉诸理性四公众舆论的奠基作用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结果谁是公众公众的形象是什么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一、李普曼生平
★作为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他从24岁
(1913年)参加创办美国自由派刊物《新共和》
李普曼舆论学解读.doc
一、作者简介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和其他重要的早期传播学人物不同,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李普曼从未执过大学的教鞭。
但就大众媒体在构成舆论方面的作用而言,他是最有权威的发言者。
《舆论学》被公认为是传播领域的奠基之作。
李普曼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1889年9月23日生于美国纽约。
在哈佛大学时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同时担任哈佛月刊的编辑。
191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先后在多家报纸公职,热衷于政治新闻的报道并亲身参与活动,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
沃尔特•李普曼与1974年12月14日逝世。
作为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他的专栏评论被不止250家美国报纸和大约25家国外报纸刊用,同时它还分别为50多家杂志撰稿。
他获得了1958度普利策新闻奖。
李普曼的著作颇丰,比如《新闻与自由》、《舆论学》等,其中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是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
二、《舆论学》的地位和影响及其原因分析这部著作问世以后,得到了美国乃至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
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连续再版,而且许多美国大学的新闻传播院校一直将它的有关章节作为教材编入新闻传播学的教科书。
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了这本书的普及本,并在书上赞扬它是新闻学的“标准理论著作”。
前些年,美国传播学教授韦尔伯•施拉姆来华讲授新闻传播学时,曾把李普曼奉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并把《舆论学》列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
该书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影响深远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第一、《舆论学》是时代的产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政治领袖,早已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
公众舆论
3.1.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当中提出了一套整体的模型,按照统治人数的多寡,分别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这三种政体又有三种变体,分别是僭主政体、寡头政体、暴民政体。第一类政体类似主人与奴仆,第二类政体类似家长于子女,第三类整体类似于老师与学生。
技术精英治理国家,在李普曼看来,应该就是属于贵族政体的类型;而在杜威看来,就应该属于共和政体的类型。亦即:精英对于公众应该是家长还是老师?他们进行统治和决策还是提供知识和意见?
1.1《公众舆论》的写作背景
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中时时出现的有关时政和时局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府宣传机器为了战争胜利在国内国际大造舆论的种种做法给李普曼思考的“虚拟环境”问题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虚假的、偏见的战争报道,以及战前战后参战和分赃中出现的一系列有悖于传统道德约束的很多问题,被媒体和当局巧妙的遮蔽了。在整个媒体参与营造虚拟环境的过程中,普通公众在资源和信息匮乏的情况下表现出的认识事实真相的“无力”和精英阶层对于整个局势的控制,在这个历史阶段突出的表现了出来。
2.2 公众舆论的非理性、公众的非理性
公众舆论是非理性的,李普曼从公众本身的认识局限和意见领袖的强势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公众认识的局限源于虚拟环境,而意见领袖对公众舆论的控制和操纵则源于其能够在不同的意见中制造同意。公众在虚拟环境中受到刺激,却在现实环境中作出反应;意见领袖通过对于不同意见的整合,让公众认为最终作出的决定确实是延续了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意见,自己的利益最终得到了实现和保留。
第三部分 成见
由于固有的成见、偏见、固有的价值观念的存在,公众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很难达到准确。
第四部分 兴趣
由于兴趣、自我利益等因素的不同,公众作出的判断往往是主观的、非理性的。
公众舆论
作者生平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年9月23日纽 约 - 1974年12月14日),美国作家、记者、政治评论家, 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代表作《公众舆论/舆论学(Public Opinion)》。 1889年9月生于纽约,是德国犹太人第二代移民后裔。念完 博士后,李普曼继续留在哈佛攻读研究生,再此期间,任 桑塔亚纳教授的助手,协助讲授哲学史。1910年夏末,著 名“耙粪记者”林肯· 史蒂芬斯来哈佛招助手,经过与哈佛 教授磋商后,选择了李普曼。从此李普曼涉及新闻工作, 此后供职于多家媒体。1912年他辞去一切职务,前往缅因 州,撰写《政治序论》。《政治序论》出版后获得成果成 功,西奥多· 罗斯福对此书推崇备至,与李普曼往来交换意 见。1914年《趋势与主宰》问世,它和《政治序论》一道 引起人们广泛注意。同年与人合办《新共和》杂志,担任 副主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助理。 1919年回到《新共和》工作。1921年至1931年,任纽约《世 界报》编辑、主编,10年间为其撰写了大量社论(后汇为 10卷出版),享誉一时。
第七部分阐释报纸,即新闻工作为什么不能够引导民意,引导公众舆论 第八部分有机化情报,李普曼提出了救治之道,在这一部分里对他的救治之道 做了初步的规划、展望。 本书写作的三个重要范式:拟态环境、刻板印象、局内人与局外人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新闻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 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主 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 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 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认识 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 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印象,因而它 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 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 印象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局内人,局外人”观点。局外人自然是指一般公众,由于拟态环境,刻板成 见的影响,公众无法获知真实的世界。而作为专家的“局内人”夹在公众与 真实世界之间,这部分人让公众依靠,负责将外部世界变得易被公众理解。 局内人利用“象征”引导公众。
《公众舆论》解读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公众舆论》解读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公众舆论》解读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摘要:李普曼在其奠基之作《公众舆论》中,提出了与大众传播学相关的几个关键概念,阐发了当时语境下的舆论观,这对后世大众传播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并奠定了其在美国早期传播思想流变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公众舆论》关键概念舆论观传播学贡献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是作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考察国内政治形势和新闻业概况而写的,甫一出版,即深受美国新闻传播界和政治界的重视。
全书的8个部分虽然是围绕报纸来展开的,但其论述的中心却不是报纸,而是舆论。
在探讨舆论的过程中,李普曼把舆论的形成和大众传媒联系在一起,揭示了舆论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与大众传播的联系。
本文试通过《公众舆论》,来解读李普曼提出的与传播学有关的几个概念、其在美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舆论观及其在美国早期传播思想流变中的重要地位。
《公共舆论》中的几个概念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1、“脑海图景”催生了“议程设置”研究李普曼认为,外部世界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人们无法认清,报刊乃是人们接触超越视野以外环境的主要工具。
这样,“人们不是根据客观现实来采取行动,而是根据…他们脑海中的图景?来采取行动。
”〔1〕(p.23)所谓“脑海图景”是人们在媒介所制造的“拟态环境”基础上,对媒介信息进行认知、选择和加工而形成的主观现实。
如果说媒介在再现客观现实中所建构的是媒介现实的话,那么脑海图景所反映的则是主观现实。
由上述可以看出,李普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人们的“脑海图景”,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这就是“议程设置”思想的最初萌芽构想。
在些基础上,20世纪40年代末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进一步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测功能”。
50年代和60年代也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这一观点,例如B.C.科恩在考察的国际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
多元社会中的公众与舆论的关系以李普曼的公众观为视角
多元社会中的公众与舆论的关系:以李普曼的公众观为视角(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摘要: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后工业化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
面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何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搭建桥梁,传 播学家李普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围绕“幻影公众”“局内 人”与“局外人”等概念,阐释了多元社会中公共舆论运行的机 制。
李普曼的公众观虽然有着浓厚怀疑主义的色彩,但对当代 多元社会中舆论的引导与规范提供了新视角。
围绕着现代多元 社会中的公众角色以及公众与舆论的关系的讨论应该成为当下 传播领域的重点之一。
笔者认为处于公共舆论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应积极适应不同舆情中所扮演角色的转变,以促进 公共舆论更好地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李普曼 多元社会 “幻影公众”公共舆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 代。
随着技术,尤其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一方面,受惠于信息传输能力 的增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力正在不断缩减,世界从未如此 地捿近于麦克卢汉所勾画的"地球村”的图景。
互联网作为 人类感官的延伸,将广阔的地球缩小为了单一的单位,“_切 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以电的速度产生内爆’’。
111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之多,内容之丰,范围之广,前所未 有。
另一方面,高度自由的信息空间也带来了信息爆炸、信 息超载等问题的困扰。
人们在网络信息海洋中感到窒息,他 们难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或是难以理解与消化如此大量 的信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现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 势,在此背景下人们与复杂多变的社会应该怎样建立联系?在现代多元社会中的公众应该如何参与公共事务?公众在多 元社会中与公共舆论的关系如何?李普曼在其著作中曾对多 元社会与公众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与反思。
李普曼作为美国二十世纪"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确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121的人物,其政治学、舆论学思想广为流传的同时也饱受争议。
李普曼《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 出现过两个源头:
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
公媒介的主线
“正像亚里士多德必须坚持奴隶生来就是奴隶, 那样,民主主义者也必须坚持自由人生来就 是立法者和行政官员。”
民主哲学的前提:“统治是一种天性”,因 而可以由自我中心的舆论驾驭。
媒介主线——拟态环境
李普曼: “舆论如果是健全的,就必须组织起来
为报刊所用,不是像今天这样的情况,由报 刊来组织。”
议程设置的三个层面:
在认知层面,公众因为媒介的报道而意识到议题的 存在;
在次序层面,媒介所安排的议题顺序一般会影响公 众考虑这个问题的顺序;
在显著性层面,媒介赋予议题的意义(包括给予的 版面位置或节目中的时间先后)一般会影响公众对 这个议题重要性的认识。
二者碰撞:逃避与求助
历史上,最早将“公众”与“意见”两个词汇联系 起来的是卢梭。在他1792 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 中,他将它们连接起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性的或者 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见,即“舆论”。他坚信舆论具 有比法律更强大的力量,并尝试将其分为公意和众 意——众意是个别利益的加和,不具有政治实践意 义;公意则是指人们最初自由结为共同体时的协议、 约定、公共意愿,它是“普遍的意志”和“有机结 合的意志”,是永远公正的。“他(卢梭)的出发 点是尊重公众的意见,同时又想克服舆论中某些代 表私利的成分……一旦贯彻他的理论,则可能导致 以‘公意’的名义对舆论的钳制。
一、李普曼《公众舆论》的逻辑线索
逻辑起点:外部世界与头脑中的景象
我们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 人们信赖自己头脑中的那幅景象 仆人眼中无英雄:两个自我 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
公众舆论
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一、关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景象的差别
大洋中有一个岛屿,1914年时.那里住着几个英国人、法 国人和德国人。岛上不通电缆。英国邮轮每6O天来一次。一次, 过了很长时间.邮轮都没有来,这些岛民谈论的话题仍是最后那 起报纸报道的即将对卡约夫人枪杀加斯东·卡尔梅特一案进行审 判的消息。因此,当邮轮再次到来时,他们全都涌向码头,想听 那位船长说说做出了什么样的裁决。但他们得知,6个星期以来, 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协约的尊严正在同德国人作战。在这不可思 议的6 个星期中这些岛民仍像朋友一样相处。而事实上他们已经 成了敌人。”
虚拟环境反过来又支配着我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本身
我们在这个环境中形成门户之见
众说结晶成舆论
国民意志、团队精神、社会目的的形成
传 统 的 民 主 政 治 舆 论 学 主旨:他们从未认真正视虚拟环境的产生和存在 说 假定:人们的内心不可思议地存在着一种 超出他们视线之外的关于世界的知识
舆论要想发出声音,并不是要由新闻界加以组织,而 是利用新闻界加以组织(政治科学的任务)
大家说法
• • • • “他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事务进行了深 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总统自由勋章) 自一战前的老罗斯福时代,一直到冷战时期的尼克松时代,他直接或间 接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国内公共政策(社会地位) 如果说有谁能体现“媒体是第四权力”的说法,头一号便当推李普曼 (《李普曼与美国总统们》) 李普曼是一位致力于为美国民主社会“立心”的思想家或“公共哲学 家”,他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且教导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而急 速变动的世界上如何进行理性的、有效的思考,如何建立对公共生活的 良好判断力。他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意领袖”。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
公众舆论
刻板成见
“在所有具有支配力的因素中,最让人难以捉摸、最具有普遍行动的就 是创造和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 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务进行想象·······”
刻板成见是来自人们直接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它指
的是人们对于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 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 普遍现象。
真相,对于现实中生存的人而言,是遥不可及的
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舆论的本体——意见
“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 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
“活动舞台”——真实环境 “舞台形象”——虚拟环境,或是世界在人内心形成的图像 “反应”——接近“意见”,即对虚拟环境的判断或评价
哪些人能够操纵引导公众舆论? 所谓的技术精英,如何从公众中产生?
-- 柏拉图《理想国》中认为,精英是“天赋”的 -- 现代观点认为,精英产生于教育。
-- 两者其实没什么实质区别
《公众舆论》一书用“个人的理性敌不过世界的非理性” 来回避了精英的产生问题
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新思考 ——互联网使公众舆论一步步接近可能
公众舆论的主体——日益成熟的公众
--多面立体的世界
-- 虽凌乱、粗俗却更加真实、全面的世界
-- 公众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僵化思维模式
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新思考 ——互联网使公众舆论一步步接近可能
公众舆论的客体——更能接触真相的途径 --审查与反审查的博弈激烈又平衡
--打破传统媒体信息垄断局面,公众掌握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第一部分
导论
李普曼《公众舆论》
第一步:人们在获取对外部世界的信息时会受到主观 客观的重重障碍。
第二步:民主政治要得以实现,障碍也是很多
民众未必能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兴趣”,也容易 受到各种象征和情感的支配。
通常认为民主要得以实现,主要是要保证权力的来 源,这是不对的。保证了来源,你仍然不能保证其 流向。另一种观点是,只有纯粹地方自治的民主才 是真正的民主,不过这个观点实现起来也难免会产 生种种以邻为壑的现象。
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要通过舆论。舆论可 以保证权力的流向得以控制,而且只要自治体间能 够有充分的信息流动,就可以产生一种联邦的形式 在自治和统一间取得平衡。
第三步:现有的舆论形式,现在的报纸和媒体显然是 不够尽善尽美的
第四步:舆论是困难的,也是必须的,而且绝不能以 盈利为目的。
二、舆论与民主
第二,在统治者与公众之间,插入少数受过科学 训练的“专业精英”和“特殊阶级”。这一特殊阶 级的使命即是弥补公众、民主和媒体的局限,利用 宣传和劝服的技能,实现社会认同。
在克里尔委员会中,还有一位和李普曼一样 聪明的年轻人——伯内斯。两位年轻的同事 至少在思想层面是“亲密战友”,只是李普 曼更多地使用“宣传”一词,而伯内斯则以 一贯的进攻个性,视之为一门新学问,即公 共关系。在他看来,“说服性的宣传是公共 关系最重要的工作。”他以和李普曼相同的 口吻说:公众当然是重要的,没有他们,任 何社会组织都无以维系,自然也不会有历史; 然而公众又总是茫然无措的,越是在历史的 关键时刻越是糟糕得一蹋胡涂。因此,社会 中应当有一些人担负起“舆论工程师”的角 色,使组织与公众彼此做出适宜的调整。
媒介主线——拟态环境
李普曼: “舆论如果是健全的,就必须组织起来
公共舆论(李普曼)
李普曼 主要著作
《外交的主宰》1915年,国际问题的第一部著作。 《道德序言》1919年 《自由与新闻》1920年 《舆论学》(Public Opinion)1921年 《鬼影般的公众》1925年 《命运的人》1926年 《美国的检查官》1928年
因此,对于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该是认 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 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 系。
The analyst of public opinion must begin then, by recognizing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ene of action, the human picture of that scene, and the human response to that picture working itself out upon the scene of action.
《美国在世界事务中》(与威廉· 斯克罗格斯合 著)1931、32、33年 《解释》1932年、1933-1935年 《自由的方法》1934年 《新的需要》1935年 《战争与和平札记》1940年 《美国的外交政策——共和国的盾牌》1943年 《美国的战争目标》1944年 《冷战》1947年 《公共哲学论文集》1955年
1912年他辞去一切职务,前往缅因州,撰写 《政治序论》。《政治序论》出版后获得成 果成功,西奥多· 罗斯福对此书推崇备至,与 李普曼往来交换意见。 1914年《趋势与主宰》问世,它和《政治序 论》一道引起人们广泛注意。同年与人合办 《新共和》杂志,担任副主编。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助理。
李普曼公众舆论解读PPT课件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
《Public Opinion》
一、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 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 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 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 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 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 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 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 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 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 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一、拟态环境
• 1922年,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了他的观 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三、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 舆论的客体———事实、事件或公共事务 • “舆论面对的是一些迂回曲折、看不见摸不着而
又令人困惑的事实,而且根本不可能一目了然”。 • 由于拟态环境的产生,,一方面,人对事实的接
近是无限的;另一方面,人的认识与事实真相之 间的距离也是永远存在的。
三、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他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事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总统自由勋章自一战前的老罗斯福时代一直到冷战时期的尼克松时代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国内公共政策社会地位如果说有谁能体现媒体是第四权力的说法头一号便当推李普曼李普曼与美国总统们李普曼是一位致力于为美国民主社会立心的思想家或公共哲学家他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且教导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而急速变动的世界上如何进行理性的有效的思考如何建立对公共生活的良好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