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千言是对商鞅变法的逆动下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知识讲解_《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老子》五千言是对商鞅变法的逆动上
第!"卷第#期!""!年#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0)*1%**232(4%56)*4562(52)7%*8!"/%8#4298!""#《老子》五千言是对商鞅变法的逆动(上)胡义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陕西西安:#"";<)摘要:在楚简研究中,有论者认为,二千言简本《老子》出自老聃,五千言《老子》则出自太史儋。
本文接着提出,太史儋入秦为公元前=<"年,正值商鞅变法#"年前后,五千言悉数采用二千言并加以改铸,实际为反变法而造;其不朽的哲学价值,在它原创性的“道生一”图式,这相对独立于其政治取向;此后,在秦的韩非和吕不韦从相反立场利用了它,前者使它代替二千言而一枝独秀。
!关键词:中国哲学;《老子》;商鞅变法;韩非;吕不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A B!!C(!""!)"#A""!:A"<《老子》是中国先秦哲学味最浓的典籍。
学者们从一般本体论和辩证法的纯哲学层面上论释它,发扬中华哲理,是应当的。
本文欲换一方法,侧重考究它产生的具体历史及其确切的社会含义。
本文“换一方法”也以新出郭店楚简《老子》二千言为倚托。
当年,冯友兰先生在论析老子哲学时,慨叹“我们现在并没有发现司马迁没有见过的新资料。
我们似乎不能解决司马迁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千言的出土,看来有可能使我们进一步弄清《老子》研究中的一些大问题。
一、楚简《老子》带来的新信息包括《太一生水》在内的简本《老子》共!"C;字[!]。
有研究者认为,它以今本《老子》第十九章(文有异)为纲展开[=],是自成一体、完整有序的《老子》古本[C]。
即使承认它为五千言摘抄者,也大皆承认它主题集中[<]。
老子五千言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是为玄德.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读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将受益无穷!
读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将受益无穷!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两千多年来的诸多历史事件,都印证了这一规律。
即使科学技术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今天,《道德经》仍然被海尔的张瑞敏、阿里巴巴的马云等精英阶层奉为经典,反复研读,爱不释手。
世间万物都有朝相反方向推演的规律,弱会变强,强会变弱,月盈则亏就是这种表象。
老子提出善上若水,认为柔弱胜刚强。
一切刚强的事物,都容易被摧毁,而柔弱如果能充分运用道的规律,终将战胜刚强。
(1)楚汉相争时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是何等的强大,是当之无愧的盖世英杰。
强大的人大都有一个通病,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无人能敌。
由于自己的强大,更加容易瞧不起别人,韩信就是这样被推到刘邦的阵营。
而无赖出身的刘邦,相对于项羽,却是柔弱得一无所长,曾自我评价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正因为他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打不过项羽的,所以虚心对待周围的能人志士,聚集了一大批能臣干将,最终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逼到乌江边自刎。
强大的事物,如果还自认为强大,没有半点柔弱谦虚的危机心态,则离毁灭就不远了。
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样的认识,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如出一辙,这也是微软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原因。
(2)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已经被神化成智慧的化身。
然而从团队领导的角度来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刘备创业之初,深知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极尽谦恭下士,因而造就了蜀汉的强大阵容。
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战斗力达到了顶峰。
随着关羽败走麦城,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操盘手。
孔明确实是个能人,料敌如神,安居平五路,且事必亲躬,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要过问,没有很好地给下属留出锻炼的平台,蜀国人才出现断层,最终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
《老子》五千言是对商鞅变法的逆动(下)
显系编造 。为什 么太史 公 如此诡 飘 呢?一 种 可
能 是 他 迫 于 汉 武 独 尊 儒 术 之 势 而 “ 作 玄 妙 以 为 奇 放
不 仅 可 以借 古 时 名 人 增 加 份 量 和 说 服 力 , 且 又 可 而
以使 自己避开追究 。这也是儋 的一种斗 争艺术 须
知 , 千 言 也娴 熟 政 界 兵 法 。 五
远 。() 5 关尹也是儋 反对商鞅 的同道 。此人如 东走 ,
商鞅 当然不 会对儋 的挑战无 动 于衷 。查 《 商君
记》 把老聃说成李 耳. 使其 名 与“ ” “ 示 耳之 义 聃 、 儋”
相 应 , 使人 增 疑 。春 秋 战 国 无 李 姓 , 姓 “ 始 于 也 李 殆 汉 圳 。春 秋 战 国 也 无 一 人 提 及 李 耳 . 子 即 李 耳 老
关. 而此关设 在橐 献公时 期 。后人是 把儋 事淆 加于
略 》 , 有 道 理 的 )是
《 史记 》 四个地 方 , 在 用几 乎相 同 的文 字记 录着 儋人寨后对寨壬 说 的话 : 始秦 与周合 而离 . “ 离五 百 岁而复合 , 七 十岁 而 霸 王 者 出焉 ( 处 文 字 略 合 各 异) 。列传又点明老聃人秦 . 因为“ 是 居周久 . 见周 之
关键 词 : 国哲 学 {老 干 》 商鞅 变 法 } 非 ; 中 《 ; 韩 吕不 韦 中圈 分 类 号 : 2 B 文 章 编 号 :0 9 8 2 (0 2O 0 3 。 10 - 2 4 20 )3 0 8 6 便 是 后 来 的“ 上 公 ” 见 后 ) 这 是 对 五 千 言 的 一 种 河 ( 。 全 新 的 理解 。 五千 言被 古 今几 乎 所 有 研 究 者 视 为 出 自史 官 的 “ 人 南 面 之 术 ( 汉 书 ・艺 文 志 ・诸 子 君 《
轰动世界的马王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原文(非删改本)
轰动世界的马王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原文(非删改本)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老子五千言》的本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老子五千言》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1)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3)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4)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5)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6)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7)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8)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9)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0)第十章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11)第十一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2)第十二章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13)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己身以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14)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15)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16)第十六章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17)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我自然(18)第十八章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19)第十九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20)第二十章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之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1)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22)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23)第二十三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视故章不自现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24)第二十四章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25)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27)第二十七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28)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29)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30)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不以取强焉果而勿娇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31)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2)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于江海也(33)第三十三章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34)第三十四章道泛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35)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36)第三十六章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兴之将欲夺之必古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37)第三十七章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德经】-----(38)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39)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40)第四十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 善始且善成(41)第四十一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2)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43)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44)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躁胜寒靓胜炅请静可以为天下正(46)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47)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48)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49)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詥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50)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51)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52)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53)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54)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夆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55)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蜇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 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耰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56)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57)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而国家滋昏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58)第五十八章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 光而不眺(59)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60)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61)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62)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63)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64)第六十四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65)第六十五章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66)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争(67)第六十七章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68)第六十八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69)第六十九章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70)第七十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71)第七十一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故乘兵相若则哀者胜矣(72)第七十二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73)第七十三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74)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猒其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75)第七十五章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6)第七十六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77)第七十七章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78)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月亘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细微居上(79)第七十九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80)第八十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81)第八十一章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基础知识】知识点 1 战国七雄1.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其中齐、______、燕、______、赵、魏、______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______________”。
2.战争(1)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____________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__________。
(3)结果:________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知识点 2 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__________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______________秩序,以求____________,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代表: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①政治:确立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__________;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经济:废除________,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③军事:奖励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赏赐土地。
(3)作用:使________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4.影响: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知识点 3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__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________。
2.作用:发挥出防洪、________、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被称为“__________”。
单选题:富国强兵的秦国
单选题:富国强兵的秦国基础巩固1.商鞅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因侵犯了部分人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他们”主要指()A.秦国农民B.秦国奴隶C.秦国旧贵族D.秦国新兴地主2.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最大影响是()A.从根本上保障了秦国最终统一六国B.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实力C.有利于加强对百姓的严格控制D.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史记·商君列传》载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司马迁的这一评论反映了商鞅变法()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B.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重视教化,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D.吸引了其他诸侯国百姓的归附4,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与中原各国变法相比,商鞅变法虽晚但后来居上,成为影响最深远、变革最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这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列不属于“众多因素”的是()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吸取各国变法的经验和教训C.顺应时代发展潮流D.以民为本、缓和了阶级矛盾5.据记载,秦惠文王发兵捕捉商鞅,商鞅出逃,去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住宿者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
这一事件能够反映出商鞅变法()A.触动了秦国的根本利益B.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C.重视店主和投店旅客的利益D.重视用法令治理国家6.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变法对秦的统一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不可否认,商鞅变法也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其历史局限性表现在()①迷信武力而轻视教化②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③限制、打击商业,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④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造成社会动荡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能力提升1.(2022·安徽合肥六中)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老子五千言全文及译文
老子五千言全文及译文(注:以下内容为虚构,仅作为人工智能生成文章演示之用)老子五千言全文及译文一、前言老子(Laozi),又称道家老子、李聃,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文化名人和文化符号。
他的代表作《道德经》至今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而在这里,我们将介绍老子的另一部作品——《老子五千言》全文及译文,希望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老子的思想、智慧和文化遗产。
二、全文1.第一千言:“道可道,非常道。
”2.第二千言:“名可名,非常名。
”3.第三千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第四千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5.第五千言:“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三、译文1. 第一千言:“道可以言传,但实际上道是无法被言传的。
”2. 第二千言:“名可以依据事实来命名,但实际上名是无法被完全命名的。
”3. 第三千言:“无是天地之始,它是所有万物的根源;有是万物之母,它孕育了一切存在。
”4. 第四千言:“因此道常无,我们追求道的过程就是追求它的妙处;道也常有,我们追求道的过程就是追求它的浅显之处。
”5. 第五千言:“这两种状态,虽然是同源的,但因为有名和无名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它们被称作玄,更玄的是它们又被称作众妙之门。
”四、结语以上即是老子的《老子五千言》全文及译文。
老子是哲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深远。
我们应该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他的思想,不断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展现出中国文化的新风貌。
老子《道德经》中的100句经典名言名句,句句都是真理
老子《道德经》中的100句经典名言名句,句句都是真理标题:老子《道德经》中的100句经典名言名句,句句都是真理!《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经.第八章》解释: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德经.第四十一章》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非常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德经.第六十四章》解释: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经.第三十三章》解释: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
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经.第五章》解释:“刍”读作(chú)。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德经.第六十三章》解释: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德经.第八十一章》解释: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会花言巧语,巧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0230831弱者与强者之道
弱者与强者之道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很多人理解和应用错了!道德经五千言,最初版本仅仅几百字,后续多个版本是信奉老子理念的后人补充修订而成。
我们读古今中外的任何书籍都不要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去领悟书本精华思想,帮自己获得更高智慧。
任何书籍,首要的是要搞清楚,它为什么人而写,适合什么样的人?因为这个世界,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道”:弱者和强者之道。
世界为什么乱?老子认为是统治者不懂得“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急功近利,徇私妄为,以至于天下大乱。
如何才能不乱?老子说要“道法自然,无为”,要效法最接近道的水:“上善若水柔弱,利万物而不争”。
只有“慈俭谦持而保之”的对待被统治者,才能有效的长久保有统治地位。
老子的“道”毫无疑问是正道,是强者长治久安的生存之道。
对弱者而言,如何生存,如何成为强者?老子虽然没有说,但他反复论述的辩证思想已给出答案:“正者道之静,强者道之体”。
弱者要永远记住,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高胜率得到正反馈,不断的成功实现正循环,才是弱者的生存发展之道!这个世界永远是强者的世界,世界运行的规则永远是有利于强者生存发展的规则。
在强者主宰的世界,弱者如果怨天尤人,将有百害而无一利!弱者要成为强者,就是在你弱小时,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分掌握强者制定的法则,找到在这个法则下生存发展之道,逐步变强之道。
抱怨是用弱者思维去反击,这种负能量不仅放大矛盾问题,还会影响身心健康,难以成长。
只有建立强者思维,不抱怨不欺骗不屈服,勇敢直面困难解决问题,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可改变的。
通过正反馈正循环的成功,直到成为能够重新制定主宰规则的强者。
思考1:毛主席如何带领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其继任者如何在美西方的世贸规则下成长起来?思考2:为何会形成利益集团,可以避免么?统治阶级为何会不断更替,人类世界的未来如何走?思考3:每个人在不同社会角色中,有强者弱者不同属性,学什么,如何做?。
《〈老子〉四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辐:连结车辋(车轮周围的框子)和车 毂的直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糅合。 埴,黏土。
器:陶器。 户牖: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 (车子、陶器、屋室)供人方便 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二、咀嚼文义,把握言说方式和观点
小组合作制作卡片——发言人阐述卡片内容
四人组成小组,安排分 工,查阅道家资料,整 合文中涉及到的道家文 常知识,在课上一人板 书关键词、一人讲解的 形式与同学们分享。
道家始祖:老子
又名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 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 藏书的史官,以博学而闻名,相传孔子曾 入周向他问礼。
以强为弱 冰山理论
以屈为伸 休养生息
劳逸结合
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
小结
辐条
车子
泥土
无
器皿
门窗
屋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的智慧:要正视那些曾被你忽视的“无”,发掘其潜能和价值
第十一章 有无的
辩证关系
老子思想
第二十四章
文意疏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jīn)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结合课下注释,查阅工具 书,自主疏通文意,整理 重要文言现象。
诵读正音
毂(gǔ) 矜(jīn) 泮(pàn)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第十一章
老子思想
文意疏通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 解 释 】 :指 大 道 以其 自身
为原 则 , 自由不受约 束 。 【出 自 】 : 第 二 十 五 章 : “ 人 法 地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然 。 ”
。
,
丁
j n — j — n t l 一 = n n 筇 口 c ∽
o如 登春 台 【 解 释 】 :春 台 : 美 好 的 旅
。知 白守黑 【 解释 】:意思 是对是非 黑
游 、 观 光 的地 方 , 比喻 极 好 的 牛 白 ,虽 然 明 白 ,还 当 保 持 暗 昧 , 活 环 境 。好 象 生 活 在 幸 福 的 太 平 如无 所见 。 世界里。 【出 自 】 : 第 二 十 八 章 :
【出 自】 :第 四 章 : “ 挫 【
o玄之 又 玄 【 解释 】:形容非 常奥妙 ,
不 易理解 。
其 锐 , 解 其 纷 , 和 其 光 , 同 其 尘。”
【 出 自】:第 一章 : “ 玄之 j o天地不仁 又玄,众妙之门。 ” 』 【 解释 】:天地无私 ,在天 J J 地 看来 ,万物 都是一样 的,没什
。有无 相生 【 解 释 】 :有 和 无 是 可 以 相 么区别 。 【 出 自】:第五章 : “ 天 地
互 转 化 的 。也 指 矛 盾 双 方 的对 立 f不仁 , 以万 物 为刍狗 。 ” 与转化 ,阴阳相 生 的关 系 。
【 出 自】:第 二章 : “ 有无 ! 相 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 }
o天长地久 【 解释 】:形容 时间悠久 。
J
卜' ) J
、
也形 容永 远不 变 ( 多指 爱情 )。 地 久 。天 地 之 所 以能 长 且 久 者 ,
《老子五千言》(德经)全文及译解
读大学,善做事;读中庸,会做官; 读老子,有智谋;读论语,善经商。
《老子五千言》 ( 德 经 ) 全文及译解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
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
“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③。
其致之也④,谓⑤天无以清⑥,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⑦;神无以灵,将恐歇⑧;谷无以盈,将恐竭⑨;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⑩,将恐蹶⑾。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候王自称⑿孤、寡、不谷⒀。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⒁。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全文(翻译)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全文及译解前言:<为老子五千言正名>:2500多年前,老子避世隐居时路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相谈甚恰。
尹喜深感老子讲的内容无比重要,恳请老子写下来以传后世。
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言。
尹喜为了不让老子五千言失传,亲自操刀刻简,使老子之说得以传世,称为《老子》。
至于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是道教发展之后才出现的。
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
司马迁《史记》说言道德之事五千言。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
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中开始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从曹魏王弼注释《道德经》可见一斑。
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之根。
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把老子五千言称之为《道德经》,这实在是一种错误。
因此,必须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
尊重历史,还老子五千言之名的本来面目。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称诸子百家。
虽然,老子为诸子百家之源,在其上而不在其内,但传世之初也称之为《老子》。
因此,将老子五千言定名为《老子》,才符合历史事实。
尊重老子,真实体现老子本人的意愿。
老子在世之时,没有组织宗教团体。
老子应邀而写的五千言,也并非宗教著作。
后来,被道教奉为祖师,再后来被道教恭称为《道德经》。
显而易见,《道德经》名字的出现,是道教发展的结果。
在道教之内如何称呼老子五千言,那是宗教界的事情,但是在学术界应称老子五千言为《老子》,这才是尊重老子,因为这才符合老子本人的意愿。
尊重科学,准确反映老子五千言之内涵。
老子五千言,包括“道”、德、修道、行道(圣人)四个方面内容,称为《道德经》没有完全反映老子五千言的内涵。
因此,称为《老子》才能够准确地涵盖老子五千言的内容。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使老学发扬广大。
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
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
2019-2019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框内,否则无效。
)1.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A.洞穴B.干栏式房屋 C.四合院 D.半地穴式房屋2.下面示意图左下角的括号里应该填( )AA.禅让制 B.分封制C.皇帝制 D.郡县制3.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这是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
历史上,我们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4.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进行“世纪之握”。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先生致辞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A.两岸人民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B.炎帝和黄帝联合战胜了蚩尤C.炎、黄二部族的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5.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河北被称为“燕赵大地”。
这源于西周实行的()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封建制6.下列各项中,标志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 B.盘庚迁殷 C.舜传位给禹 D.禹传子,家天下7.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B.诸侯定期觐见天子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8.下列国家中既曾经称霸春秋时期,又属于战国七雄的是()A.齐、秦、晋B.齐、秦、楚C.宋、晋、齐D.韩、赵、魏9.2017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老子五千言直译
老子五千言直译——圣人秘传至理道路是可以引导的,违背过去的道路。
规律是可以阐明的,违背以往的法令。
没有功名(的时代),是尊卑贵贱的发端。
有了功名,是万种事端的本源。
因此,普遍消灭索取,靠埋葬功名的灾祸。
长期帮助索取,靠奖励功名来维系。
配合的人一起出现,不同的名分,同样的讹诈。
叛逆演变为帮助叛逆,是众多灾祸的出处。
天下人都追求功绩而从事征伐,已经是作恶了;偕同主持备办此事,那都是恶人呀!抢夺与丧失是相伴产生的;仇怨与戒备是伴随形成的;君主与专权是一起铸就的;尊者与卑者是互相谋取的;政令与扼杀是交相结合的;先世与后辈是递相败坏的。
这样能长久吗?因此,圣人置身于消灭统治的事业,推行不服从政令的教导。
千万不要怨恨非议,这是在清除祸根。
创建和睦不志愿吗?成功了能不安定吗?唯独因为不共举,所以不能被废除。
违背君主的掌控,主使民众进行斗争;不要看重难得的贿赂之财,号令人们不要帮助(他们)抢掠;看见(他们)苛刻索取,指使民众造反。
这正是圣人的职责:清除他们的思想,实践对他们的颠覆,毁灭他们的旗帜,穷尽他们的灾祸。
长期使民众没有差别、没有索取,侍奉他人知道不接受。
匡正统治能够完成,则社会没有不安定的。
领导冲突,而酬赏功劳的领有是不会令人满足的。
很清晰啊,这是产生万种事端的原由。
摧毁他们的争夺,解除他们的职分,和睦必定广大,平等必定长久。
诛灭吧,原始时代长期这样存在。
我不知后来这些是谁孳生的,好像是黄帝开创的。
开创地位不平等,使万众当牛作马。
帝王没有仁德,任用权贵为豢养的狗。
尊卑的捐弃,岂能还依附管理呢?讴骗如果不穷尽,因袭就越出现。
加倍地见闻,反复地探究,不如抵御朝廷。
食禄的官吏不消失,是为了匹配剥削。
交相剥削的起点,正是尊卑贵贱的根。
连绵不绝啊!他们倘若存在,劳役就没有尽头。
世代的君长仿效往昔。
尊卑贵贱之所以长久存在,是因为他们不自省,故而统治滋生。
因此,圣人摒弃那种身份而力行前导,废置他们的告诫而(圣人的)忠告保存。
古代经典通论(《道德经》、《论语》、《资治通鉴》)
古代文化经典思想通论吴金府经典之《道德经》一、经典简介《道德经》即《老子》,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也有相传就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亲自所撰写的。
当然,关于老子是谁,目前尚有不同的争论,但较多人还是认可老子就是周朝史官的老聃。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卷六十三)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以及“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而《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共约五千二百余字。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中发现两部帛书《老子》,其编排方法,与传统《老子》不同,《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道德经》与《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也是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总体概述,《道德经》中老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以道立天下”的本体论;“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法;“大国小鲜”、“柔弱制刚”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此外,还有老子自己所认可的“三宝”理念,即慈爱、节俭、不敢为天下先。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七章)“慈”作为三宝之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重生命、容万物。
《道德经》谓:“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老子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老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老子是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A. 孔子B. 墨子C. 老子D. 荀子答案:C2. 《道德经》是哪位哲学家的主要著作?A. 孔子B. 墨子C. 老子D. 荀子答案:C3. 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的核心是什么?A. 仁爱B. 兼爱C. 无为而治D. 法治答案:C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哪部著作?A. 《论语》B. 《墨子》C. 《道德经》D. 《荀子》答案:C5.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积极干预B. 消极无为C. 顺应自然D. 强制命令答案:C6.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哪方面思想的体现?A. 政治哲学B. 伦理道德C. 军事战略D. 自然哲学答案:B7.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这一观点体现了他的什么哲学思想?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答案:B8. 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什么?A. 无所作为B. 不违背自然规律C. 不强求D. 消极等待答案:A9. 老子的“三宝”指的是什么?A. 仁、义、礼B. 智、信、勇C.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D. 温、良、恭、俭、让答案:C10. 老子的“道”与“德”的关系是什么?A. 道是德的来源B. 德是道的表现C. 道和德是完全相同的D. 道和德是完全对立的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老子是______时期的哲学家,他的学说被后世称为______。
答案:春秋末期;道家学说2. 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______”,主张“______”。
答案:道法自然;无为而治3. 《道德经》中提到“______”,意指万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
答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 老子认为“______”是最高的德行,它体现了“道”的本性。
答案:无欲5. 老子的“______”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无为而治6. 老子的“______”思想,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老子》 ; 商鞅变法; 韩非; 吕不韦 中图分类号: ?! 文章编号: (!""!) <""A B C!!D "# B ""#C B ">
《史记》 在四个地方, 用几乎相同的文字记 录着儋入秦后对秦王说的话: “ 始秦与周 合 而 离, 离五百岁而复合, 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各处文字略异) 。列传又点明老聃入秦, 是因 为 “居周久, 见周之衰” 。在我看来, 儋对秦王的 话以史官的语言, 表达了希望秦 “复合” 于周的 请求, 以及预祝秦国在 “周衰” 之时于不久当称 霸的愿望。它应当被视作儋献撰五千言的政治 主旨。代为史官且世代奉老子学说的太史公四 复其言, 显然并非 “闲笔” , 值得反思。五千言研 究一直疏忽于此, 似为大误。希望秦周 “复合” , 实际上就是希望秦按 “周礼” 行事, 不要按法家 方案改革; 据说, 照此办事, 不远的将来, 秦当为 “霸王” 。这句话表达的倾向, 与前述五千言反 法主旨完全吻合。细品 《史记》 , 参以楼观古记, 二千言出自稍早于 可以设想事情的真象是: (<) 孔子的南人老聃。老聃可能未到陕, 因为, 《史 记》 列传说他西入函谷关, 而此关设在秦献公时 期。后人是把儋事淆加于聃, 或是儋 名聃时 毕沅 《道 德 经 考 异》 及汪中 《老 子 考 所为。 (!) 异》 及今人罗根泽先生均列据证明聃儋为一人: 一是 “聃” “儋” 、 同音、 同义 ( 《吕氏春秋 ・ 不二》 记 为 “耽” , 三字同音同义, 均为耳垂) , 二是同任周 太史, 三是同样入关到秦, 等等。聃到秦之附会 儋悉数 很可能是太史儋 名老聃的表现。 ( #) 采用二千言并借北方哲理加以改铸, 用五千言 五千 以求秦尊 “周礼” , 拒绝商鞅继续变法。 (D) 言很可能撰成于楼观, 此地避开秦旧都栎阳及 关尹也是儋反对 新都咸阳, 又距二者不远。 ($) 商鞅的同道。此人如东 走, 便是后来的 “河 上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5&67*+ 5673)63) %&’()*+ &, -’*)./&’ 0&(1*+ 2&++343
8&+9 !" 0&9 # :*; !""<
《老子》 五千言是对商鞅变法的逆动 (下)
胡 义 成
西安 =<"">$)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 陕西 摘 要: 见本刊 !""! 年第 < 期第 != 页。 ! 文献标识码: @
公” (见后) 。这是对五千言的一种全新的理解。 五千言被古今几乎所有研究者视为出自史官的 “君人南面之术” (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 , 是 有道理的。 再从几十年后入秦的韩非征引老子的话全 部出自五千言, 但他把太史儋新造言论一律视 作老聃言论来看, 十分可能, 儋向秦王献撰五千 言时 名老聃。否则, 仅几十年后韩的如此混 淆便难以理解, 司马迁并举三个老子而叙述诡 飘 (这在 《史记》 中相当少见) 也难完全说通。梁 启超和郭沫若均斥后者为 “神话化” , 虽然偏激, 但事出有因。须知, 太史公先辈也 “世典周史” ( 《史记 ・ 太史公自序》 ) , “ 以其家学衡之” , 则迁 [!C] 。 《史记》 把 宜知书之作 “而 曰老子者耳” 老聃说成李耳, 使其名与 “聃” 、 “儋” 示耳之义相 应, 也使人增疑。春秋战国无李姓, 李姓 “殆始 [!A] 老子 于汉” 。春秋战国也无一人提及李耳, [#"] 。为什么太史公如此诡飘 即李耳显系编造 呢?一种可能是他迫 于 汉 武 独 尊 儒 术 之 势 而 [#<] , 隐去儋 名写书之真 “故作玄妙以为奇诡” 象, 为尊者讳也, 也借此给自己祖传家学增加神 秘感和精神存在空间; 另一种可能则是儋的 名也使他莫明真象, 只好 “以疑传疑” 。不管是 那种可能, 儋 名献书看来不假。为什么如此? 答案之一, 是面对变法, 假托老聃之名, 不仅可 以借古时名人增加份量和说服力, 而且又可以 使自己避开追究。这也是儋的一种斗争艺术。 须知, 五千言也娴熟政界兵法。 商鞅 当 然 不 会 对 儋 的 挑 战 无 动 于 衷。查 《商君书 ・ 禁使》 , 商鞅对五千言明确反对。据高
%" 等等, 确定玄而又玄, 颇费人思量, 连 《史记》 列 点, 看来是不全面的。它也针对着五千言道家。 传中也把 “微妙难识” 作为老子特征之 一。看 《商君书》 与五千言是 “对头” 。 来, 正是针对着五千言自诩 “微妙” 和 “深不可 例四, 众所周知, “无为” 是五千言的主调之 , “为无为” (第 识” 《商君书・定分》 , 才针锋相对地说: “ 夫微妙 一。 “圣人处无为之事” (第 ( 章) , “ 道常无为” ( 第 !’ 章) , “ 上德无为” (第 意志之言, 上知之所难也。夫不待法令绳墨而 ! 章) “取天下常以无事” , ( 第 %) 章) , “ 我无为 无不正者, 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 !) 章) ( 第 *’ 章) , “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 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 不可以为法, 民不尽知; 而民自化” , 等等, 都是著名观点。而 《商君 为” (第 ’* 章) 贤者而后知之, 不可以为法, 民不尽贤。故圣人 书》 则可以说从头到尾写着 “有为” , 向 “无为” 思 为民作法, 必使之明白易知, 愚知遍能知之。为 想宣战。在商鞅看来, 要 “使众不得不为。所谓 置法官, 置主法之吏, 以为天下师, 令万民无陷 强者, 天下胜。天下胜, 是故合力” ( 《商君书 ・ 画 于危险” 。在这里, 商鞅是抓住五千言 “微妙意 策》 ) 。应当说, 商鞅变法, 对内对外, 无一不是 志” 且 “知之所难” 的特征, 力请秦王不要听从 反对 “无为” 而无不为。在这里, 《 商君书》 与五 它, 而要按照法家的建议, 制定明白易知的法令 且以吏为师, 才能使秦国富强。当然, 《商君书 ・ 千言又是冤家。 总之, 读五千言, 可以通过对读 《商君书》 加 定分》 中有一句话是 “丞相置一法官” , 而秦国置 此时商鞅已 深理解。这两本书可以互注, 盖因其同出一时, “丞相” 在秦武王二年即前 !"# 年, 死三十年左右, 因之, 人们有理由认为 《定分》 系 共对一事, 皆产一地, 南激北荡, 互 互生 也。 商鞅后学之作。即使如此, 人们也可以由此看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纯出南国的二千言汇入 出, 五千言在秦国的流传, 的确对法家是一种威 了北方, 南北文化交 合 而 化 生 出 了 五 千 言, 同 胁。从商鞅开始, 到他的后学同志, 均曾对五千 时, 纯为北方学术的 《商君书》 在批评 《老子》 时 言思想有所批评, 有所抵制, 甚至加以禁绝。其 也显然汲取了其中有用成份。 实, 细读 《定分》 , 它不仅以法官持右契和以批评 四、 吕不韦和韩非对五千言的相反利用 “微妙” 之言与五千言相对立, 而且其通篇关于 法官体制的种种设计, 也含有针对五千言之类 太史 儋 献 撰 五 千 言 后 的 具 体 情 况 史 无 明 载。除了 《商君书》 对五千言的上述反应外, 当 政治异见的成份。它指出: “ 今法令不明, 其名 不定, 天下之人将议之, 其议, 人异而无定, 以下 时它在秦国内外究竟如何流 , 都缺乏相应历 史资料。如果我们把五千言面世的上限定在前 为上也, 此所谓名分之不定也” 。正是针对种种 如果楚简 《老子》 的抄定确晚此数 异见严重摇动民心的状况, 商鞅才设计了一整 !*" 年是对的, [!*] , 就意味着五千言在秦国流 时, 荆楚 十年 套法治程序, 力求以法治秦, 包括 “圣人必为法 还盛行二千言。何以后来二千言再未传世?商 令置官也, 置吏也, 为天下师” 。 “以 道 佐 人 主 鞅禁绝五千言, 它后来何以逐渐一枝独秀?所 例三, 五 千 言 第 !" 章 认 定: “ 夫唯兵者不 有这些, 都是当今老学研究中的谜团。在我看 者, 不以兵强天下” 第 !$ 章又说: 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 第 %& 章还 来, 首先回视秦国专制体制上下层斗争留下的 某些蛛丝马迹, 或者有助于解开此谜, 因为, 五 说: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 戎马生 “兵强则灭” , 等等。看 千言产于秦, 首先流布于秦, 因而解谜得首先注 于郊。 ” 第 ’& 章甚至断言 目于秦。此谓 “蛛丝马迹” , 乃因为当年秦国上 来, 太史儋接过老聃 “非兵” 的理念, 批评力求称 雄中国的法家, 商鞅对此当然要极力反驳。在 层斗争波诡涛谲, 许多言行不仅不可能形诸文 《商君书》 中, 实施农战政策, 是主旋律之一。在 字, 而且当事人也未必均能了局于心, 可以说是 商鞅一派改革者看来, “ 国待农战而安, 主待农 阴幕重重, 权术斑斑, “ 关中诡气多” , 我们只能 战而尊” “国之所以兴者, , 农战也” ( 《商君书 ・ 农 求诸其间的某些遗留迹痕加以想象。本文在这 战》 ) , 因之 “以战去战, 虽战可也” ( 《商君书・画 里将对比曾同时活动于统一六国前夕之秦国且 策》 ) 。基于这种认识, 商鞅变法在国内政策上 与五千言有大瓜葛的吕不韦和韩非, 意在找出 重奖勇敢打仗者, 甚至规定 “举国而责之于兵” 某种解谜途径。 (同上) , 要求 “富贵之门, 必出于兵” ( 《商君书・ (一) 秦丞相吕不韦何以阴用五千言而不说 刑约》 ) , 等等; 在战国这间, 则攻伐不断。为了 出处? 使秦国认识和行动统一于此, 商鞅提出灭除 “六 吕不韦任相正处秦皇刚继位时, “ 诸候之士 虱” , 其中包括 “非兵” 和 “羞战” 的思想 ( 《商君书 斐然争入事秦” ( 《史记・太史公自序》 ) 。 《吕氏 万方数据 ・ 靳令》 ) 。以前注释者把这二条只视作儒家观 春秋》 是吕不韦借鉴各国经验主编的先秦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