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殿本《周礼注疏》的校勘——《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读后

合集下载

阮元《礼记·曲礼》之《校勘记》校读札记

阮元《礼记·曲礼》之《校勘记》校读札记

阮元《礼记·曲礼》之《校勘记》校读札记作者:井超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1期摘要: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堪称善本,自问世以来,嘉惠儒林。

此本所附校勘记为卢宣旬摘录阮元《十三经校勘记》而成,他在摘录过程中对阮校作了增、删、节、改,所以问题较多。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卢宣旬在摘录时虽然删去了阮校中很多无谓的校勘记,但也存在不当删而删的情况。

另外,在摘录刊刻时还存在校勘不精的问题,这导致部分文本出现了讹误。

关键词:阮元卢宣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礼记《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自嘉庆二十年开雕,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两百年间无出其右者,校本众多、校勘精良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早在嘉庆初年,阮元已经在为重刻宋本《十三经》做准备工作。

首先,他网罗天下学者,选择善本,详加校勘,成《十三经校勘记》。

本来,按照阮元的设想,下一步便是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实际上他却未立即着手去做。

汪绍楹《阮氏重刻宋本十三经注疏考》云:“在阮氏,原以综核诸本异同,订正相沿讹舛,使是非有别,得失兼明,以备重刊张本。

不意段、顾诸君,各持己见,竟成水火。

遂致重刊之议,延至嘉庆二十年段氏殁后,始谋重刻。

去原议已十四年矣。

”[1]P27后卢宣旬负责雕刻刊印《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他对阮元《十三经校勘记》进行了摘录,逐条附在每卷之后。

因为急于刊行,嘉庆二十年刊本出现了很多问题,后之学者进行了修改,所以“有初印和道光六年朱华临修改之差异”[2]P371。

而阮元又亲自摘录《十三经校勘记》并刻入《清经解》,这样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版本。

笔者单就《礼记·曲礼》一章,以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以下简称“中华本”)为底本,同上海书店影印《清经解·礼记校勘记》(以下简称“《清经解》本”)进行对校,发现卢宣旬在摘录时存在不少的问题。

笔者试图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札记的形式,列举数条可商榷者,以求教于方家。

古书的校勘(一)

古书的校勘(一)

第5讲古书的校勘(一)一、校勘及其历史校勘亦称校雠,刘向《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若冤家相对,故曰雠也。

”据此,校勘就是利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恢复原文的真貌。

达到“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以陆还陆,以杜还杜,,以郑还郑”的目的的学科。

校勘是进行训诂的第一步工作,是传统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唐代以前,没有雕版印刷,全靠手抄行世。

这些手抄本,文字带有错讹、衍脱,加上抄书的人水平不等。

其所用的本子也时有差异,这都需要校订。

晚唐以后,发明了雕版印刷,紧随着也就出现了版本问题。

版本不同,难免就有文字方面的讹误、衍脱等毛病出现。

加上古代学术各有流派,师承不同,虽然同说一经,文字亦有不同。

其章节断句,往往有异。

东汉以后,以注附经,又出现了经注混淆的现象,或注误入经中,或经混入注中,这些都需要分清楚,否则古代文献就无法理解。

校勘之学,由来已久,春秋是校勘学的源头。

孔子删定《诗》《书》《易》《礼》《春秋》,据《国语·鲁语》记载:周宣王时,孔子七世祖宋正考父任周室大夫,于周太师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归以祀其先王。

后来孔子对《诗》、《书》、《礼》、《乐》进行“删”、“定”,也就是对先秦典籍进行校勘、整理。

据《公羊传》载:孔子的学生子夏长于校勘。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但是这时的校勘是偶一为之。

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校勘活动。

但这时的校勘是偶一为之,不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

真正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校书活动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初,图书散乱,高祖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

”(《汉书·高帝纪》)这里面就有校勘古代文献的内容。

汉皇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于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校经书、注经书的活动。

国学精粹:周礼注疏

国学精粹:周礼注疏

国学精粹: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卷一◎天官冢宰第一○陆德明《音义》曰:“本或作‘冢宰上’,非,馀卷放此。

”[疏]“天官冢宰”。

郑《目录》云:“象天所立之官。

冢,大也。

宰者,官也。

天者统理万物,天子立冢宰使掌邦治,亦所以总御众官,使不失职。

不言司者,大宰总御众官,不主一官之事也。

”○释曰:郑云“象天”者,周天有三百六十馀度,天官亦总摄三百六十官,故云“象天”也。

云“官”者,亦是管摄为号,故题曰“天官”也。

郑又云“冢,大。

宰,官也”者,下注对大宰则云“冢者,大之上”,此不对大宰,故云“冢,大也”。

“宰”者,调和膳羞之名,此冢宰亦能调和众官,故号大宰之官。

郑又云“不言司者,大宰总御众官,不主一官之事”者,此官不言司,对司徒、司马、司寇、司空皆云司,以其各主一官,不兼群职,故言司。

此天官则兼摄群职,故不言司也。

若然,则春官亦不言司者,以其祭祀鬼神,鬼神非人所主,故亦不言司也。

其地官,郑云“象地所立之官”。

彼言“象地”,实主地事;此天官言“天”,直取总摄为言,全无天事。

天事并入於春官者,言象天自取总摄为名,象地自取掌物为号,各取一边为义理,无嫌也。

○“第一”者,“第”,次也,“一”者,数之始也。

次第之中处一,故云第一也。

郑氏者,汉大司农,北海郡郑玄之孙,名玄,字康成。

“注”者,於经之下自注己意,使经义可申,故云“注”也。

孔君、王肃之等则言“传”,“传”者,使可传述。

若然,或云“注”、或言“传”不同者,立意有异,无义例也。

惟王建国,建,立也。

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

营邑於土中。

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雒邑,治天下。

《司徒职》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王如字,干宝云:“王,天子之号,三代所称。

”雒,音洛,水名也,本作洛,后汉都洛之阳,改为雒。

景,京领反,下皆同。

[疏]“惟王建国”○释曰:自此以下至“以为民极”五句,六官之首同此序者,以其建国设官为民不异故也。

从重文角度谈《周礼》郑注“辨然不疑惑也”的校勘问题

从重文角度谈《周礼》郑注“辨然不疑惑也”的校勘问题
前面提到“然否”连言在汉代文献中常见,后 世抄手可能不知“辨然不”为汉人成语,不熟悉“辨 然不”的组合而以之为“辨然,不通古今之道”, 如此则文义不通,因此在誊录时容易根据己意误删 “不”。此外,古书中“不”字作为副词也是极易 脱漏的,裘锡见”[7]336。因此若抄手 以为“辨然,不通古今之道”,则“不”字作为副 词可能也容易脱漏。
能载人,不能治人也。—《荀 相欺傲邪?—《荀子》
子》
d. 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
d. 男女辨姓—《左传》 —《荀子》
e.《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 e. 所以辨贵贱。—《史记》
辨人事之经济,别嫌疑,明
是非。—《汉书》
A 组“辨”所带宾语为普通名词“四时之叙”、 “位”、“物”、“姓”、“人事之经济”,并且 没有可以与之经常成对出现而又意义相反的词。而 B 组“辨”的目的是区别“阴阳”、“吉凶”、“美 恶”、“白黑”、 “贵贱”,此时“辨”的宾语 由至少一对经常成对出现的单音节词充当,而且这
惠栋云:“‘辨然不’,‘不’读为 否。《汉官仪》解博士云:‘士者,辨于 然否’是也。”案:惠说是也。然此疑当 作“辨,辨然不,不疑惑也”,今本脱一 “不”字。《白虎通义·爵》篇引《传》 曰:“通古今,辨然不,谓之士。”《说 苑·修文》篇云:“辨然不,通古今之道, 谓之士。”“辨然不”,即“辨然否”也。 然不既辨,故能不疑惑。《大史》注亦云 “考案读其然不”是也。贾疏谓“其人辨 然于事,分明无有疑惑之事”,盖所见本 已脱“不”字,故不得其解。[2]178-179 孙氏所言理据兼备,可信。因此所谓“辨然不 疑惑”,当是“辨然不,不疑惑”之误。但孙氏仅 从文献校勘角度判定郑注“辨,辨然不疑惑”脱一 “不”字,对于其致误之由未作详究。我们对此试 做补证。 《说文解字》:“辨,判也。”段玉裁注:“古

阮刻本《礼记注疏》校勘记符号初探

阮刻本《礼记注疏》校勘记符号初探

阮刻本《礼记注疏》校勘记符号初探作者:郎文行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2期摘要: 1980年中华书局据原世界书局本影印的阮刻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凡有关校勘处正文,沿世界书局本之旧,均以“▲”标识以示区别。

然就《礼记注疏》而言,“▲”的标识与阮刻本“○”符号标识的原貌已大不相同。

阮刻本原貌只在底本讹误类校勘记和底本存疑类校勘记对应的正文处标“○”符号;而在底本正确类校勘记对应的正文处、底本讹误但经过校改的正文处,一般不标“○”符号。

关键词:阮刻本礼记注疏校勘记符号前言清嘉庆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府学以阮元家藏“十行本”为底本刊刻《十三经注疏》[1]2,卢宣旬摘录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附于每卷之后,是为现在最为常见的阮氏《校勘记》版本。

阮刻本因其初刻讹误较多,道光六年又经南昌府学重校刊行。

1935年原世界书局据道光重校本[2],将阮刻本缩印为两巨册,1980年中华书局又据原世界书局本重新影印出版,这就是当前最为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我们发现今中华书局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符号的标识与南昌府学本、道光重校本、江西书局重修本“○”符号的标识并不一致,并且存在很大差异,今试以《礼记注疏》为中心,对此问题展开讨论,陈请方家指正,以为阮刻本的使用提出一些参考。

一今中华书局本《十三经注疏》凡有关校勘处正文,均以“▲”标识以示区别。

其《影印说明》称:“阮刻本在有校勘的地方均加…○‟表示,缩印本改用…▲‟号,现仍其旧”[1]。

盖“▲”校勘记符号,始于世界书局本。

世界书局在凡有校勘的地方以“▲”符号标识,又本于张之洞《书目答问》,其《景印阮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之五大优点》[3]第一条引《书目答问》:十三经注疏,共四百一十六卷。

乾隆四年,武英殿刻附《考证》本。

同治十年广州书局覆刻殿本。

阮文达公刻附《校勘记》本。

明有北监本、毛晋汲古阁本。

阮本最于学者有益,凡有关校勘记处,旁有一圈,依圈检之,精妙全在于此。

《周礼注疏》四库总目提要

《周礼注疏》四库总目提要

《周礼注疏》四库总目提要年人,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事迹具《旧唐书;儒学传》。

《周礼》一书,上自河间献王,於诸经之中,其出最晚。

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

惟《横渠语录》曰:“《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增入者。

”郑樵《通志》引孙处之言曰:“周公居摄六年之後,书成归丰,而实未尝行。

盖周公之为《周礼》,亦犹唐之显庆、开元礼,预为之以待他日之用,其实未尝行也。

惟其未经行,故仅述大略,俟其临事而损益之。

故建都之制,不与《召诰》、《洛诰》合;封国之制,不与《武成》、《孟子》合;设官之制,不与《周官》合;九畿之制,不与《禹贡》合”云云。

(案此条所云,惟《召诰》、《洛诰》、《孟子》显相舛异,至《禹贡》乃唐虞之制,《武成》、《周官》乃梅赜《古文尚书》,《王制》乃汉文帝博士所追述,皆不足以为难,其说盖离合参半。

)其说差为近之,然亦未尽也。

夫《周礼》作於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过《春秋》以後;其东迁以前三百馀年,官制之沿革,政典之损益,除旧布新,不知凡几。

其初去成、康未远,不过因其旧章,稍为改易;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

於是以後世之法窜入之,其书遂杂。

其後去之愈远,时移势变,不可行者渐多,其书遂废。

此亦如年远者无徵,其增删之迹,遂靡所稽,统以为周公之旧耳。

迨乎法制既更,简编犹在,好古者留为文献,故其书阅久而仍存。

此又如《开元六典》、《政和五礼》,在当代已不行用,而今日尚有传本,不足异也。

使其作伪,何不全伪六官,而必阙其一,至以千金购之不得哉!且作伪者必剽取旧文,借真者以实其赝,《古文尚书》是也。

刘歆宗《左传》,而《左传》所云礼经,皆不见於《周礼》。

《仪礼》十七篇,皆在《七略》所载古经七十篇中;《礼记》四十九篇,亦在刘向所录二百十四篇中。

而《仪礼;聘礼》宾行饔饩之物,禾米刍薪之数,笾子诸侯侯数侯制,与《司射》之文不同。

《礼记;杂记》载子男执圭,与《典瑞》之文不同。

《礼器》天子诸侯席数,与《司几筵》之文不牵就其文,使与经传相合,以相证验,而必留此异同,以启後人之攻击?然则《周礼》一书,不尽原文,而非出依托,可概睹矣。

浅谈《说文解字注》中的校勘

浅谈《说文解字注》中的校勘

浅谈《说文解字注》中的校勘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汉语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解字》的经典之作。

《说文解字注》涉及训诂、文字、词汇、音韵、文化、辞书编纂等方面,本文欲对其校勘加以探讨,总结《段注》的校勘方法,管窥段氏的校勘学思想。

读《说文解字注》,发现段氏在校勘《说文解字》的同时,还对《谷梁传》《广韵》《论语》以及毛刻等作了大量的校勘工作。

略举几例如:“稬:沛国谓稻曰稬。

昭五年(榖梁传)狄人谓賁泉矢胎。

今矢胎作失台者,误。

”“枲:麻也。

锴本作麻子也。

非。

《玉篇》云:‘有子曰苴,无子曰枲。

’《广韵》互易之,误也。

”“客:寄也。

《论语》:‘寝不尸,居不客。

’谓生不可似死,主不可似客也,今本误作不容。

”“穅:谷之皮也。

从禾米,庚声。

庚毛刻作康,误。

今正。

”一、校勘所谓校勘就是用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订正错误,恢复原貌。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晋代葛洪曾说:“书三写,鲁成鱼,帝成虎。

”是说书在传抄过程中极易出错,何况古书历数千年之久,经过多次辗转口授,反复传抄刻印,其间脱漏讹误,增删妄改势所难免。

如果不加以校勘就难以读通,所以训诂学家都很重视校勘工作。

二、文献错讹的类型文献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都会出现错误,主要的错误类型有:(1)讹:因形近、音近等原因误写误改,叫做讹,又叫讹文、讹字、误字。

(2)脱:原文有而脱漏字,叫做脱或夺,又叫脱文、脱字或夺字。

(3)衍:原文没有而误增字,叫做衍,又叫衍文或衍字。

(4)倒:文字次序颠倒,叫做倒或倒文。

如:“:草木孛之皃,当作孛草木之皃.”(5)错乱。

一段文字乱了次序,叫做错乱。

三、校勘方法校勘的方法,近人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总结出校法四例,甚为简洁。

(1)对校法。

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加以对照进行校勘的方法。

“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如:“贎:货也。

《广韵》云‘赠货’。

杜子春《周礼》校勘学的特点

杜子春《周礼》校勘学的特点
牧人 》 职文 故 书 有 “ 凡外祭 , 瓶 事 用 龙 可 也 ”,
其 中“ 瓶事 ” 不见 典籍 , “ 龙” 是神 物 , 不 受人 控 制 , 不 能随便 “ 用” , 显 然故 书 有误 。杜子 春 根 据 自己 的学
识 判 断“ 瓶 当为 毁 , 龙 当 为龙 。龙谓 杂 色 不 纯 , 毁 谓 副辜侯 禳 , 毁除殃咎之属”
《 九嫔》 职文故书有“ 凡祭祀赞王裔” , 杜子春读 “ 王裔 ” 为“ 玉齑” 。“ 王” 和“ 玉” 在 笔 画 上 只是 有 无

点 的 区别 , 而“ 王齑 ” 不能成为双音节词汇 , 杜 子 春判 断“ 王齑” 当为 “ 玉齑 ” 之误 Ⅲ 2 J 6 。
春的校勘《 周礼》 的方法 , 我们大致归纳 出五种 , 包 括: 根 据 常识纠 正形 近而 误 的字 , 根 据文 意 纠正 明显
杜子春《 周 礼》 校 勘 学 的特 点
丁进 杨化 坤
( 1 .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文化产业研究 院 , 安徽 蚌埠 2 3 3 0 3 0 ; 2 .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 院, 安徽 蚌埠 2 3 3 0 3 0 )
摘 要: 杜子春在校勘《 周礼》 方面 , 成就卓越 , 其校勘 方法严谨科 学, 形式灵活, 主要有 : 根据常 识 纠正形近而误的字, 根据文意纠正明显用错 的字 , 保留有价值 的别本异文, 利用多本互相参考校
引杜子 春说 中 , 这 方 面 的 内容 最 为丰 富 。至 于 杜 子
《 司会》 职文故书有“ 以参 巨考 日成” , 杜子春读 “ 参 巨” 为“ 参互” 。 由于 “ 巨” 与“ 互” 形体接近 , 而 “ 参巨” 不词 , 因而 杜 子 春 判 断 “ 参 巨”当为 “ 参互”

《礼记音义》与《礼记注疏》校勘

《礼记音义》与《礼记注疏》校勘

03
《禮記音義》與《禮記注 疏》異文校勘
《禮記音義》與《禮記注疏》異文比較
《禮記音義》主要注重於文字的音韻 和語音解釋,而《禮記注疏》則重在 文字的義理和內容解釋。兩者之間存 在一些異文,這些異文反映了不同時 代、不同學派的理解和闡釋。
VS
《禮記音義》與《禮記注疏》的異文 比較是一個重要課題,它有助於我們 理解兩部重要經典的異同,進而探究 經典的真義。
学术价值
通过对《禮記音義》和《禮記注疏》的校勘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 中国古典文献学、音韵学、校勘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文化传承
这两部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勘研究,可以 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校勘研究,可以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学术界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禮記音義》與《禮記注疏 》校勘
2023-11-09
目录
• 《禮記音義》與《禮記注疏》概述 • 《禮記音義》與《禮記注疏》版本考辨 • 《禮記音義》與《禮記注疏》異文校勘 • 《禮記音義》與《禮記注疏》校勘研究展望
01
《禮記音義》與《禮記注 疏》概述
《禮記音義》的背景與來源
《禮記音義》是一部解釋《禮記》的音義之書,由唐代陸德 明編纂。
《禮記音義》與《禮記注疏》異文校勘實例
以《禮記·中庸》篇中“依乎天理”一句為 例,《禮記音義》解釋為“依循天地之理” ,而《禮記注疏》解釋為“依循性分之理” 。
這一例子中,《禮記音義》強調的是遵循天 地自然的道理,而《禮記注疏》強調的是遵 循人性的本然道理,二者角度不同,但都強
調了“天理”的重要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該書以先秦兩漢的經典注解為主要來源,對《禮記》的文句 進行了解釋和說明。

阮元《周礼注疏校勘记》探析

阮元《周礼注疏校勘记》探析

阮元《周礼注疏校勘记》探析阮元是明代著名学者,他的《周礼注疏校勘记》是他对《周礼》一书的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归纳。

《周礼》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涵盖了政治、礼仪、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阮元通过对《周礼》的注疏与校勘,不仅对这一经典进行了深入解读,还对其中的错漏进行了修正,使得该书的版本更加准确完整。

阮元在《周礼注疏校勘记》中,首先对《周礼》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他将《周礼》分为九卷,每卷都有详细的注释和解释,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同时,他还对《周礼》的篇章进行了重新排序,使得整本书的逻辑结构更加清晰。

在对《周礼》进行注疏的过程中,阮元注重对文字的解读和用词的准确性。

他不仅注释了《周礼》中的生僻字词,还对其中的一些术语进行了解释和澄清。

这样一来,读者不仅可以读懂《周礼》的文字,还能够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此外,阮元还对《周礼》的校勘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他通过对各个版本的对照和比较,找出了其中的错误和遗漏,并进行了修正。

这样一来,他不仅使得《周礼》的版本更加准确,还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研究基础。

通过对阮元《周礼注疏校勘记》的探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研究《周礼》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他通过对《周礼》的注疏和校勘,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古代经典的真正面貌,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礼仪文化。

同时,阮元的研究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他注重对文字和术语的准确解读,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对照和比较,找出了其中的错误和遗漏。

这种严谨的态度和方法对于我们研究其他古代经典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阮元《周礼注疏校勘记》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对《周礼》的研究和校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对这一著作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周礼》的内容和思想,同时也能够从中学习到阮元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論語注疏校勘記》編纂考述

《論語注疏校勘記》編纂考述

《論語注疏校勘記》編纂考述張學謙内容摘要《論語注疏校勘記》爲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之一種,由孫同元分校,嚴杰、段玉裁覆校。

出文不主一本,爲《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中之特例。

所據十行本《論語注疏解經》無明代補版,刷印時間不晚於明初。

所據葉本則為何元錫臨段玉裁校葉本。

徵引文獻多據清人著作轉引,偶有錯訛。

南昌府學本乃摘録文選樓本而成,經過轉换,錯漏頻出。

學海堂本出於文選樓本,又有道光本、咸豐補刊本之别,文字皆偶有改易。

關鍵詞《論語注疏校勘記》阮元孫同元一《論語注疏校勘記》之成書《論語注疏校勘記》十卷、《釋文校勘記》一卷,題“臣阮元恭撰”,實際分任校勘者爲仁和孫同元。

阮元《論語注疏校勘記序》云:“臣元於《論語注疏》舊有校本,且有箋識。

又屬仁和生員孫同元推而廣之,於經、注、疏、釋文皆據善本讎其同異,暇輒親訂成書,以詒學者云爾。

”各卷末亦署“臣孫同元校字”。

孫同元(1771-?),字雨人,浙江仁和人。

孫志祖嗣子(其兄景曾子)。

嘉慶十三年舉人,道光中官永嘉教諭。

著有《今韻三辨》三種六卷、《弟子職注》一卷、《六韜逸文》一卷、《永嘉聞見録》二卷、《學福軒筆記》等。

①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周易注疏校勘記》稿本,原稿爲李鋭纂成,後經嚴杰校補、阮元批校,嚴、阮二氏按語在刻本中均以“O”或空格的方式與原稿校記區别。

謄清本則又經孫同元復核、嚴杰校定。

②《論語注疏校勘記》也經過了初校與覆校的過程,最明①潘衍桐:《兩浙輶軒續録》卷二五,光緒十七年浙江書局刻本,第41A頁;孫詒讓:《温州經籍志》卷三五《外編下》,民國十年浙江公立圖書舘刻本,第27A頁。

②劉玉才:《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成書蠡測》,《國學研究》第35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顯的證據就是部分o前校語與o後按語截然相反,顯然非出一人之手。

欲不爲論念張文《漢書•張禹傳》無“不”字。

o按,宋板《漢書》有“不”字。

(卷一)是人之所欲也此句“也”字及下“是人之所惡也”,兩“也”字疑俱後人所加……《四書攷異》云:“案此’也’字,唐以前人引述悉略去,未必不謀盡同也,恐是當時傳本如此。

武英殿本《仪礼注疏》(附考证)校勘得失析论

武英殿本《仪礼注疏》(附考证)校勘得失析论

●收稿日期:2022-04-27武英殿本《仪礼注疏》(附考证)校勘得失析论郭维勇(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长春 130015)摘 要: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是历史上唯一的经、注、疏及音义四者俱备的《十三经注疏》官方刻本,其中殿本《仪礼注疏》以监本为底本,审慎参校,校正了监本中诸多舛误。

武英殿本《仪礼注疏》于各卷后皆附《考证》。

《考证》是广义的校勘记,具有文本校勘和文义考订的双重性质,开《四库全书考证》之先河。

其校勘成果对卢文?《仪礼注疏详校》和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等均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武英殿本;《仪礼注疏》;《考证》;校勘学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3)03-0077-07AnalysisoftheProsandConsoftheCollationofYiLiZhuShuwithTextualResearchintheHallofMartialValor′sEditionGUOWei yongAbstract:TheHallofMartialValor′seditionofShiSanJingZhuShuistheonlyofficialengravededitionofShiSanJingZhuShuinhistorythatcontainsclassics,annotations,sparsenessandsoundandmeaning TheHallofMartialValor′seditionofYiLiZhuShuisbasedonJianBen,whichhasbeencarefullycross referencedandcor rectedformanymistakesinJianBen TheHallofMartialValor′seditionofYiLiZhuShuissupplementedbyTex tualResearchineachvolume Itisageneralizedrecordofcollation,withthedualnatureoftextcollationandtextualresearch,whichistheprecedentofSiKuQuanShuKaoZheng TheresultsofcollationhaveagreatinfluenceontheYiLiZhuShuXiangJiaoofLuWenchaoandYiLiZhuShuJiaoKanJiofRuanYuan Keywords:editionoftheHallofMartialValor;YiLiZhuShu;TextualResearch;collationscience武英殿本(以下简称:殿本)为武英殿所刻之书。

潘宗周《礼记正义校勘记》价值研究

潘宗周《礼记正义校勘记》价值研究

潘宗周《禮記正義校勘記》價值研究作者:李佩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9期摘 ; 要:南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八行本《禮記正義》是為時最早之《十三經》經、注合刻本之一,世稱黃唐本,又稱八行本。

民國初年,廣東南海潘宗周(1867~1939)寓居上海得此書,印寶禮堂宋版《禮記正義》百部以為流傳,并對八行本進行了仔細校勘,作《禮記正義校勘記》上下兩卷。

潘氏《校勘記》記述詳實,從內容、版本等各方面對八行本《禮記正義》進行了研究,揭示了八行本的價值。

而《校勘記》本身也有着很大的價值。

关键词:八行本 ; ;《禮記正義》 ; ;版本 ; ;價值一、潘宗周與《禮記正義校勘記》南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八行本《禮記正義》是為時最早之《十三經》經、注合刻本之一,為宋王朝南渡之後三山黃唐所刊刻,世稱黃唐本;其又為半頁八行,故稱八行本。

民國初年,廣東南海潘宗周(1867-1939)寓居上海得此書,不僅藉以名新居為寶禮堂,其宋版藏書更因此稱顯,有名於時。

潘重印寶禮堂宋版《禮記正義》百部以為流傳,當時學者对此有所記述。

潘宗周得此書後,张元济利用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禮記注疏》,對八行本進行了仔細校勘,作《禮記正義校勘記》上、下兩卷。

潘宗周在其《校勘記》後記中跋道:今世所行《十三經注疏》合刻兼附《釋文》之本,如閩本、明監本、毛本,皆以十行本爲祖本。

閩本刻於明嘉靖間閩人李元陽,監本刻於萬曆間,毛本刻於崇禎間。

閩本出於十行本,監本出於閩本,毛本出於監本。

當閩刻時,所據十行本已多刓缺,其十行原本版片,又迭經元明修補於正德間,所修板心,注明正德時補頁。

以故山井鼎《考文》直以十行本爲正德本也。

閩本於十行本缺處,頗多以意補字,遂致大失本意,必於萬不能補之大段缺文,乃始留出空缺,故雖以意填補,仍未補完。

監、毛本輾轉翻刻,益多紕繆。

阮氏得十行本十一經,所少者爲《儀禮》、《爾雅》兩經。

其印刷較早,往往於閩本所據缺處,尚多完整,故能是正不尠,然亦頗刓缺。

中华本《周礼注疏》校勘札记

中华本《周礼注疏》校勘札记

中华本《周礼注疏》校勘札记
崔梅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2
【摘要】阮刻《周礼注疏》通行的版本为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其祖本为南昌府本,本文以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周礼注疏》与殿本相对校,并参校南昌府学本,析出异文,加以考证,得出结论:殿本是一个校勘精审、刊刻精美,颇有学术价值的本子,对《十三经注疏》的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6页(P165-170)
【作者】崔梅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3
【相关文献】
1.《孟子注疏校勘记》校勘方法探析 [J], 刘瑾辉;吴秋雅
2.论殿本《周礼注疏》的校勘——《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读后 [J], 李寒光
3.读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札记 [J],
4.段玉裁校勘学思想刍论——兼读《周礼·轮人》"望而视其轮,欲其幎尔而不迆也"句校勘记札记 [J], 徐佩锋
5.贾公彦《周礼注疏》、《仪礼注疏》引礼图考略 [J], 乔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校勘记——精选推荐

校勘记——精选推荐

校勘记记述校勘情况的⽂字。

⼜名校记、考异、考证。

在中国,⽐较完整的校勘记以隋唐之间陆德明的《经典释⽂》为最早。

此书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传》、《□梁传》、《孝经》、《论语》、《⽼⼦》、《庄⼦》、《尔雅》14种当时称作经典的书籍作注释和校勘,共31卷。

宋代校勘学有了较⼤的发展,最著名的校勘记著作有张淳的《仪礼识误》3卷,⽅崧卿的《韩集举正》10卷,彭叔夏的《⽂苑英华辩证》10卷,岳珂的《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例》1卷等。

清代校勘学更为发展,对中国古代书籍,除了传统的经书以外,还对不少哲学、历史、地理、诗⽂集作了校勘,写成不少有价值的校勘记。

这些校勘记⼤部分附于所校的书内,有的则单独刻刊,如阮元《⼗三经注疏校勘记》、卢⽂□《群书拾补》等。

校勘记的书写没固定格式,校勘的⽬的不同,校勘记的书写要求也将随之⽽异。

习惯上⼤致有这样⼏种⽅式:①凡⽂字有不同的,写为:'某,⼀本作某'(⼀般应具体写明版本名称)。

②凡脱离⽂字的,写为:'某本某下有某字。

'③凡⽂字有衍⽂(即多余的),写为:'某本⽆某字。

'或'某字衍。

'④凡⽂字颠倒⽽可以通的,写为:'某本某某⼆字互⼄';或颠倒⽽不通的,写为:'某某⼆字衍,当从某本作某某。

'⑤凡⽂字可判断其错误的,写为:'某当作某。

'凡不能定其误的,写为:'某疑当作某。

'⑥⽂句前后倒置的,写为:'某本某句在某句下。

'校勘记是校勘成果的⽂字表达形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撰写切实简明的校勘记,'可以使校正者有据,误校者留迹,两通或多歧者存异。

' 它通过条列校勘异同得失,在⼀定程度上反映出校书者对古籍校勘整理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平。

校勘记的撰写,已成为校勘⼯作中不可或缺的⼀步。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平议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平议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平议校勘之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石,对于儒家经典文本的校勘,更是经学乃至中国古典学术的核心内容。

在写本时代,校订刊正经书文字,即已超越经师授经讲学需求,而承担起正定学术的职能。

两汉经今、古文之争后,刊立《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及至唐《开成石经》,无不致力于通过文本校订刊正以确立权威定本。

五代冯道据唐石经刻印九经,成为儒家经典刊本之祖。

两宋以降,刻本渐繁,但经书文本歧异并未消弭。

儒家经典相沿有“五经”、“九经三传”、“十三经”诸说,加之权威注释义疏,蔚为大观。

诸经之经注与义疏,原本别行,南宋坊刻本为便利起见,汇合经注、义疏、释文于一书。

南宋之后,十三经的组合方式,经、注、疏、释文的文本结构,逐渐形成固定搭配,并成为士人阅读的最基本文献,影响深远。

然而由于经疏文字率而搭配,章节分合、长短无定,而且相互迁就改易,又人为造成经典文本的混淆。

宋版诸经注疏在宋元明三朝不断刷印,但后印本多有补板、修板,字迹漶漫,明代又据之翻刻为闽本、监本、毛本诸本,文本讹误更甚。

清康乾以降,考据之学兴起,校订经书文字渐成风尚,而日本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的校勘成果引进之后,亦颇为中土学人所推重。

惠栋、卢文弨、浦镗诸儒可谓开风气之先,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等踵行其后。

阮元在此学术氛围影响之下,于嘉庆初年出任浙江学政、巡抚期间,邀集江浙学人编纂《经籍纂诂》,创建“诂经精舍”,并组织汇校《十三经注疏》,纂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后世誉为清儒经典校勘集大成之作。

一据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阮元设立“十三经局”,延客校勘《十三经注疏》,约始于嘉庆六年。

主其事者段玉裁,分任其事者有臧庸、顾广圻、徐养源、洪震煊、严杰、孙同元、李锐等人。

各人因情况有别,实际参与的时间和程度并不一致。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后期的补校、审订,及至最后刊刻成书,当以严杰出力最多。

今存《周易注疏校勘记》稿本的补校部分,多为严杰的手迹,足见一斑。

周礼注疏.卷五的读古籍笔记

周礼注疏.卷五的读古籍笔记

周礼注疏.卷五的读古籍笔记
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食,禄也。

全犹愈也。

以失四为下者,五则半矣,或不治自愈。

○稽,古兮反,考也,后皆放此。

[疏]“岁终”至“为下”○释曰:言“岁终”者,谓至周之岁终。

云“则稽其医事”者,谓疾医等岁始已来,治病有愈有不愈,并有案记。

今岁终总考计之,故言稽其医事。

云“以制其食”,据所治愈不愈之状而制其食禄,而制五等之差。

云“十全为上”者,谓治十还得十,制之上等之食。

云“十失一次之”者,谓治十得九,制禄次少於上者。

云“十失二次之”者,谓治十得八,制禄次少於九者。

“十失三次之”者,谓治十得七,制禄次少於八者。

“十失四为下”者,谓治十得六,制禄次於得七者。

○注“食禄”至“自愈”○释曰:“食,禄也”者,食即月俸,故以禄解食。

依《序官》,疾医中士,疡医下士。

案《礼记·王制》:下士视上农夫,食九人禄;中士倍下士,十八人禄。

若然,中士禄食有常,今差为五等者,但功適中者守本禄,功高者益之,功下者损之,欲勉励医者,故为此五等之差。

云“失四为下者,五则半矣,或不治自愈”者,案《汉书·艺文志》云:《神农黄帝食药》七卷,云寒温疾病之浅,深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开结。

反之於此乃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益寒,积气内伤,是以独失,故谚云“有病不治,恒得中医汉书《艺文志》。

若然,此经失四之类亦是以寒益寒,以热益热。

言有病不治恒得中医,故郑云五则半矣,或不治自愈,释经所以不言十失五之意。

校勘

校勘

第三节校勘一、校勘释义“校”,《说文解字》:“校,木囚也。

从木,交声。

”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

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因此,“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的意思。

“勘”,也作“刊”。

《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之义。

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校勘亦称校雠,刘向《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若冤家相对,故曰雠也。

”校勘就是利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恢复原文的真貌。

二、校勘内容1.异文异文就是同一段记载各书的文字差异。

一般不做是非判断。

常用格式:“某作某”。

上海古籍版《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上》:凡水旱虫伤为灾,十分损四已上免租……《四库全书》本《唐会要》“伤”作“霜”《唐会要》卷六四《史馆下·史馆杂录下》:上海古籍版:……干宝直书,见仇贵族,人之情也,能无畏乎?江苏书局本:同上中华书局版:同上四库本:……王韶直书,见仇贵族,人之情也,能无畏乎?2. 讹文讹文,又称“误文”,就是文字错误。

因为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等原因而写了错别字。

有一个成语“鲁鱼亥豕”(近义成语:鲁鱼帝虎)指的就是文古文“亥”作“”,“豕”作“”校讹文常用格式:“某当作某”,“某讹”,“某形近而讹”等。

例如:《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户部侍郎》:(宝历二年)准赋役,今内外六品以下官,及京司诸色职掌人,合免课役。

按:“今”当作“令”,形近而讹。

标点断句当作:准《赋役令》,内外六品以下官,及京司诸色职掌人,合免课役。

又例如《唐会要》卷八八《盐池使》:景云四年三月,蒲州刺史充关内盐池使。

又,四库本作“景云四年三月九日始置关内盐池使。

”按:唐无“景云四年”,上海古籍版及四库本此条系年均误。

查《册府元龟》卷四八三《邦计部·总序》载:景云二年,以蒲州刺史充关内盐池使,盐铁(当作“盐池”)之有使自此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单经本 、经注本 、音义本 、疏本 、经注音义本 、经 注疏合刻本 、经注疏音 义合刻本 ,以及诸家校 勘本 , 相关类 书、字书韵书 , ( 倜 礼》 研究论著等 ,对 ( 倜 礼》经 、注 、疏 、音义做了一次 比较彻底 的整理 ,形 成 了经书校勘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即 ( 倜 礼经注疏 音义校勘记》,该书于 1 9 5 7年由 E l 本财 团法人无穷会
2 o t 4 ・ 筻2 期l 57
L I B R A R Y T H £ OR Y AN D P R AC T I C £
图 书 馆 理 论 与 实 践
文献 学
其次 ,因为殿本与监本的密切关 系 ,监本 的精善
之 处 也 被殿 本 继 承 下 来 。 阮元 ( 铼 本 十 三经 注疏 并 经
本 重 校 刊 ,因 此 与宋 元 十 行 本 、闽本 、监 本 一 脉 相
承 。十行本 至 明正 德 间仍在 南监刷 印 ,其 间多 次修 版 。阮 氏 《 周 礼 注疏 校 勘 记》 称所 见 十行 附释 音 ( 倜 礼 注疏》 四十二卷 “ 内补刻者 极恶劣 ” 。闽本 的
刊 刻 ,就 是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发 生 的 。 “ 明嘉 靖 间 ,闽


沿袭 闽 、监 本 的 优 长 首 先 ,殿 本 与 闽 本 有 递 承 关 系 。 殿 本 据 明 北 监
[ 中图分类号]G 2 5 6 . 3 [ 文献标志码]E [ 文章编号]1 0 o 5 —8 2 1 4 ( 2 0 1 4 ) 0 2 一o 0 5 7 —0 4 清乾隆 四年武英殿校刊 ( ( 十三经注疏》 是 中国经 书出版史上 的一件大事 ,殿本 ( ( 十三经注疏》 在 ( ( 十 三经》 版本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 ,由于当时毛
中御 史李元 阳 ,以十行本迭 经修补 ,讹谬 寝多 ,乃 据其本重雕 。 ” [ 2 1 2 2 7 既然正德间有修 版活动 ,则必有修 版前 印本为依据 ,而 闽本 的刊刻 上距正德修版不远 , 较早印行 的十行本应该并不难得。所 以,闽本能够改 正明修十行本 的讹误 。阮元 又云 :“ 凡闽监毛本不误
疏 文 的著 作 。但 具 体 到某 一 经 ,其 校 勘情 况往 往 语 焉
不详 。其 中 《 周礼注疏》校勘 官云 : “ 苦无善本 。此
错彼差 ,雷 同什 九。 ”[ 1 ] 日本学者加藤 虎之亮校 ( 倜
礼》 经 、注 、疏 、音 义 ,通 校 包 括 殿本 在 内 的近 五十
浙刻八行 本同 ,可见当时所依据 的校本 确实为善本 。
袭 了闽、监本 的优长 ,又间接与宋刻 旧本相 因革 ,且
视。 《 考证》是非常重要 的校勘成果 ,校勘
记 长 编 对 经 书 版 本 的研 究 有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每卷末 附 《 考证》 ,从而使得殿本成 为校勘精审 的版
本 。这使我们对殿本 的校勘与评价有 了更深入 的认识。
[ 摘
要]武英殿本 《 周礼 注疏》 的校
勘有 以下 几 个特 点 : ( 1 ) 沿袭 闽、监 本 的优 长 ;( 2 ) 间接 据 宋刻 旧本校 勘 ; ( 3 )改字与
《 考证》 多有 可称道之 处。殿本校勘 的失误 在 于:一是 沿监 本而误 ;二 是对 毛本的 忽
记》 中有关殿本 的校语进行分析研究 ,发现殿本 既沿
●李寒光 ( 北 京 大 学中 文 系 , 北 京1 0 0 8 7 1 )
论殿本 《 周礼注疏》 的 校 勘
( 倜 礼 经注疏音义校勘 己 ) )读后
[ 关键词]周礼经 注疏音 义校勘 记 ;殿
本 ;校 勘 ;考 证
常务理事 出版 。加藤 氏解 说 《 十三经注疏正字》 云 : “ 浦所校改 ,多据乾隆殿本 。而阮氏……仍假 怔 字》 褒贬殿本也 。 ”② ( I 据各本书 目解说 ・ 十三经注疏正 字》 )阮元 ( ( 校勘记 ・ 凡例》云浦镗 “ 未见古来善本 ” , 实际正 之处 ,相 沿 至殿 本 ,以至 阮元 尚赖 其余 荫 。 又 ,阮本 “ 涂 之 以瑾 涂 ” ,“ 闽 、殿 本 同 。浙 、正 、人 、 韩 本 瑾 误 瑾 。监 、毛 、本 误 。浦 云 :瑾 误 ,记 作 谨 。 注谨 当 为 瑾 。 阮 云 :此 本 瑾 误 瑾 ,据 闽 本 订 正 。案 : 记 郑 注 云 :声 之误 也 。 ”( 卷四 3 b ) 则独 闽本 不 误 。殿 本 与 闽本 同 ,虽 然 不 能 断言 殿 本 一 定 据 闽 本 校正 ,但 不 可否 认 的是 ,殿 本 的确 沿袭 了闽本 的长 处 。
者 ,补 刻 多 误 。 ” 当是 闽 、监 本 据 早 期 版 本 校 勘 的结 果 。卷 四 “ 凡 王 之 馈 食 ” 节 疏 ,阮 本 作 “ 编 萑 以涂 之” ,加 藤 氏 日 :“ 正 、人 、韩 本 涂 同 。浙 、 闽 、监 、 毛 、殿 本 作 苴 。 阮云 :此 本 苴 误涂 。据 闽 、监 、毛本 订正。 ”( 卷四3 b ) 闽本 与 十行 、正 德 版均 不 同 ,而与
此注疏合刻本经注疏音义合刻本以及诸家校勘本相关类书字书韵书周礼研究论著等对经注疏音义做了一次比较彻底的整理形成了经书校勘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即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该书于1957年由日本财团法人无穷会常务理事出版
文 献 学
图书 馆 理 论 与 实 践
LI BRA RY THEO RY A ND PR A CTI CE
本易 得 ,流传甚 广 ,嘉 庆间 阮元 又重 刻宋本 ,二 百 年来 为 《 十三 经注疏》 通 行读 本 ,以致殿本 没有 受
到过广 泛 的重视 。因此 ,对殿本 的专 门研究 至今仍
是 一 个 比较 大 的 空 缺 ,殿 本 的 刊 刻 与 校 勘 更 是 少 有
论及者。 ①关 于殿 本的校勘 问题 ,殿本 本身交待甚 为 简略 ,大体以北监本为底本 ,参 校唐石经本 、毛本 , 又校 以注 、疏 、 ( ( 释文》 及疏文引据各书或宋代 引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