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
校勘学
校勘的条件
二、广求异本 寻找不同的版本,尤其是古刻善本。 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寻找,如《书 目答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 善本书总目》等。
校勘的条件
三、广求相关资料 对所校书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以便参证。 如校《汉书》可利用《史记》的西汉部 分,校《后汉书》可利用《三国志》的相 关部分。
校勘的条件
四、精研所校之书 对所校书进行反复阅读研究,熟习内容和 行文规律,以便前后互证。
校书的主要方法
• 对校法(用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来对勘) •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
• 本校法(用本书上下文来互勘)
• 理校法(用推理法使不合理处变合理)
这种方法又称为“死校”
考异同
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
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
误字,必存原本。顾广圻、黄荛圃丕烈所
刻之书是也。
——清· 叶德辉《藏书十约》
定是非
• 概念:把古书中讹、脱、衍、乱四种情况
加以清理,使古书的真面目得以恢复。
讹——错误的文字(纠正讹文)
脱——脱漏的文字(增补脱文)
校 勘 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李毓琳
“校勘”释义
• 校:稽考、考核、核查
• 勘:覆定、审定 • 校勘:稽核审定
校勘的内容
• 考异同 • 定是非 •一部书的不同本子(或来源
有关的不同古书)之间的异同差别。
对于是非得失,一般不作判断。
1、罗列同一书不同版本之间的歧异。
2、罗列来源有关的不同书之间的差异。
衍——多余的文字(删除衍文)
乱——错乱的文字(乙正错乱)
厘篇章
• 概念:同一书有许多异本,彼此篇章或多
或少,错乱相糅,故需对其进行对
校勘学名词解释
校勘学名词解释古代读书人为求得正确的古籍文本,往往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校勘工作。
在长期的校勘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校勘原则,后世学者认识并传承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原则,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校勘学。
一、校勘原则校勘要遵循校勘原则,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古籍整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1)保存古代典籍文献的原则(核心)。
即将原始文献进行科学整理。
(2)维护历史真实的原则(3)保持历史原貌的原则(4)整理科学规范的原则二、校勘方法1、三校法:是校订、补订、改订相结合的校勘方法。
是指用三种版本的文献对同一部古籍进行校订补订,使之完全符合各自的文字面貌。
2、四校法:是校订、改订、重订相结合的校勘方法。
四种方法:对初步定本、通行本、疑误本、新刊本进行反复校订。
3、五校法:是指对通行本、疑误本、新刊本、初步定本、改订本进行五次校订。
4、校勘时间5、校勘目的。
三、校勘分类1、卷校法。
按照古籍所用纸张的优劣分为四种方法:残叶卷校法。
以古籍散叶片为卷,主要依据它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特征来推知其原本的文字形体,如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卷校。
朱墨卷校法。
主要是利用朱墨两色不混的特点来纠正讹谬。
清徐文靖《说文解字义证》的卷校。
写本卷校。
对于写本而言,主要根据书卷页面的格式及其形制来校读原本,再参照别本补足别卷错误。
2、句校法。
主要用于古籍的句读。
清姚振宗《越缦堂读书记》的句校。
主要利用句子的句读来考释古籍的词义。
清吴任臣《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句校。
采用句读来校订文本。
清王筠《古文释义》的句校。
主要是利用句读来校订古籍的文字。
3、章校法。
主要依靠古籍文字自身的因素或者文字外观上的内容来进行校勘,具体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章句,也就是在一篇文章中不同的章节之间进行对比;二是字词,即在相关的句子当中同一个字、词有不同的用法;三是文意,即对于古文来讲有没有歧义。
清阮元《校勘学释例》的章校。
用于文字的异同、注文的是非。
4、校勘时间5、校勘目的。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校勘学
校勘学方法-陈垣的“校法四例” 校勘学方法-陈垣的“校法四例”
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 对校法。 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 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 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简便,最稳当, 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 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 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 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 他校法。
校法四例
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 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 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缪误。吴缜之 《新唐书纠缪》、汪辉祖之《元史本证》, 新唐书纠缪》、汪辉祖之《元史本证》 即用此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 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 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曾以纲目校目 录,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以正集校新 集,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至于字句之 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 卷,属词比事,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 也。
校勘例
《淮南子说山训》: 淮南子说山训》 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 曰:以无有为体。 魄曰:无有,有形乎? 魂曰:无有。何得而闻也? 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视之无形,听 之无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 而非道也。
校勘例
“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昏晓相催, 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昏晓相催, 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 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 陶渊明《读山海经》 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 以填沧海;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同 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 晨讵可待” 晨讵可待” 李白《静夜思》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
3.衍 衍文就是多余的字, 3.衍。衍文就是多余的字,由后人在传写传刻中不小心混入或者重 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不明文义而衍。 ①不明文义而衍。 论语》: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 《论语》:“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 憾。’” 司马迁《报任安书》: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 司马迁《报任安书》:“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荀子·富国 富国》 上好攻取功而国贫,上好利而国贫。 《荀子 富国》:“上好攻取功而国贫,上好利而国贫。” ②不明训诂而衍。 不明训诂而衍。 论语·乡党 乡党》 入公门,鞠躬如也。 礼记·聘礼 聘礼》 《论语 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礼记 聘礼》“执圭入 鞠躬如也” 门,鞠躬如也”。 淮南子·氾论训》:“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 高诱注: 氾论训》: 《淮南子 氾论训》:“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高诱注: 高祖于新丰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 “高祖于新丰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常冠。 “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常冠。” 擅自补入:如类书《艺文类聚》是初唐欧阳询等所撰, 擅自补入:如类书《艺文类聚》是初唐欧阳询等所撰,于武德七年 成书, 》、“ (624)成书,但其“正月十五日”条收苏味道《夜游诗》、“洛水” 成书 但其“正月十五日”条收苏味道《夜游诗》、 洛水” 条收李峤《游洛诗》、 寒食”条有沈佺期、宋子问诗。 》、“ 条收李峤《游洛诗》、“寒食”条有沈佺期、宋子问诗。苏味道 )、李峤(?645-?617)、沈佺期(?-? )、沈佺期(?-?713)、 )、宋子 (648-705)、李峤(? )、李峤(? ? )、沈佺期(?-? )、宋子
校勘学[1]
校勘的功用
首先,古书经过校勘,还原了其真相, 文字通达,才能让人易于阅读,易于 理解。清人俞樾曾在《札迻序》中说: “夫欲使我受书之益,必先使书受我 之益。不然,‘割申劝’为‘周由 观’,‘而肆赦’为‘内长文’,且 不能得其句读,又乌能得其旨趣乎?” 所以要读懂弄通古书,领会书中的主 旨,只能读校勘过的书才能做到。
郑 樵
清代校勘学达于鼎盛,名家辈出。《书目答问》附录清代校勘名 家有:何焯、惠栋、卢见曾、全祖望、沈炳震、沈廷芳、谢墉、 姚范、卢文弨、钱大昕、钱东恒、彭元瑞、李文藻、周永年、戴 震、王念孙、张敦仁、丁杰、赵怀玉、鲍廷博、黄丕烈、孙星衍、 秦恩复、阮元、顾广圻、袁廷梼、吴骞、陈鱣、钱泰吉、曾钊、 汪远孙。这些校勘大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求实的学风,经他们校 勘过的书可称为善本。其中代表人物为卢文弨、顾广圻、戴震、 王念孙、段玉裁。根据校勘理论的根据不同,主要分为两个流派: 一派以卢文弨、顾广圻为代表,注重版本依据,异文比较,强调 保持原貌,主张说明异文正误而不作更改。因继承宋学传统,以 对校为主要手段,又称对校学派。一派以戴震、段玉裁为代表, 要求广泛搜集包括版本以外的各种异文材料,根据本书义理,运 用文字、音韵、版本、训诂和有关的历史知识,分析考证异文和 正误,明确主张订正刊误,敢于改正误字。因继承汉学传统,主 张考异文字正误,以理校为主,又称理校学派。清人的校勘名著 有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弨的《群书拾补》、王 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廿二 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等等。
刘向
陆德明
宋代,校勘学独立门户,中央专设校书机 构,由校书郎校理群书,并制定了校勘条 例樵等。其中郑樵 贡献卓著,他所著《通志· 校雠略》,极大 的推进了校勘的理论建设。宋代校勘学专 著有张淳《仪礼识误》、方崧卿《韩集举 证》、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岳珂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校勘篇》:“校勘为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
”校勘及其简史古书致误的原因和类型校勘的流程与方法数字时代古籍校勘的拓展胡适《校勘学方法论》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
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序》。
王念孙《读书杂志·读淮南子杂志书后》。
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下》。
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
推荐书目第一节校勘及其简史一、校勘概说二、校勘简史述略(一)“校勘”名义《说文解字》:“校,木囚也。
”《说文新附》:“勘,校也。
”勘亦作刊。
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古书用竹简,故校勘字作刊。
《广雅》刊训定。
《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义并与勘合。
”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佚文:“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
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一、校勘概说《文选·左思〈魏都赋〉》:“雠校篆籀,篇章毕觌。
”李善注引《风俗通》曰:“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序》:“执卷唱读,案文雠对。
”注:湖南长沙晋永宁二年墓中出土的校雠俑,两人相向跪坐,一人读书,一人执笔校正讹字,十分形象地展现出当时人们校勘书籍的活动。
“校勘”一语,出六朝时期,乃稽核审定,评定是否与事实或制度相符之意。
–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 –《封氏闻见记·定謚》:“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
”宋代以后,“校勘”开始逐渐专指校正书籍文字错误。
–《南宋馆阁录》卷三:“校雠式绍兴六年六月史馆修撰范冲、秘书少监吴表臣参定: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圏之,少者于字侧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圏,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
校勘学
第一章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第一节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校勘:比较审定,专指古籍的校勘。
即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搜集起来,比较它们的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这就是古籍的校勘。
第二节校勘不是校对校对:书刊出版中的一项专门工作,如专家们对《二十四史》进行校勘、分段、标点,属于古籍的整理工作,书局把经过整理的《二十四史》排版印刷成书,要根据整理的底稿本,一再核对排好的版样,达到一致无误,这就是出版工作中的校对。
校对是指有明确可靠的底稿本作为断定刊印本正误的依据,原则上不涉及书籍内容。
校勘:需要搜集各种版本,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考证原稿文字语句,判断正误。
甚至需要在没有直接材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力求对错误、疑难作出符合原意的判断,同时又不可替古人修改文章。
第三节校勘与校雠的区别“校雠”:形式:校对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
”内容①发展之一:校勘搜集不同版本,比较文字异同,订正错误,清除重复,审定篇章次序,完成一部可供缮写的稿本,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供刊印出版的整理好的稿本。
前人使用校雠一词,更多指校勘。
刘向《列子叙录》:“所校中书《列子》五篇。
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
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重复十二篇,定著八篇。
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诸篇。
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
及在新书有栈。
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
书可缮写。
”②发展之二:校雠:指整个古籍整理工作,包括古籍分类、文字校勘、版本考证、内容提要和编撰目录。
《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校勘学
校勘的对象:讹(错字)、脱(“夺文”, 原有文字的脱漏)、衍(增加原来没有的文 字)、倒(原有文字的次序发生了颠倒和错 乱,即错简)。 校勘的方法:清末民初叶德辉所著《藏书十 约》提出“死校”与“活校”。陈垣提出 “校法四例”,即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
对校法(死校):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来 对勘。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本作 底本,然后用其他异本逐字逐句地进行对勘, 并记其异同。其主旨在于“校异同”而“不 校是非”,最利于保持古书原貌。对校法是 校勘中最重要的方法,是一切校勘法前后文 字互勘,比较其异同,从而判定其中的错 误。
他校法:以他书或其他材料来校勘本书,注 重以其书与本书相关的种种引文作为校勘证 据。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 理推断古书的讹误。 校勘记:简称“校记”,将校勘成果用文字 记录下来。校记具有备列异同、说明校改理 由和依据、保存校勘成果等作用。有附见 (将校记附在原书正文之后印行)和单行 (不录原书全文,只把与校记有关的词句摘 录下来附以校记单独刊行)两种形式
校勘学
校勘:是利用不同的版本或其他资料,发现并 改正古书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字句篇章上的 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其本来面貌。
校勘学:研究校勘的产生、发展以及校勘有关 问题的一门学科。校勘学始于西汉,盛于清代。 其任务是研究古书校勘的对象和方法,辨别其 真伪,纠正其讹误,旨在求真求实。校勘学与 目录学、版本学、图书管理学有相关联系,它 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在编纂地方志中有重要地位。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二、训诂、校勘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1)形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据形索义,是指通过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可以运用形训的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例子:《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2)声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音训、因声求义。
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其作用在于追溯语源、探求本字、说明词的通传。
例子:《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
”(3)义训:训诂学术语。
是指不借助字形构造、语音关系而直陈语义的训诂方法。
义训是“训诂之常法”,除形训、声训以外训释词义的方法一般都为义训。
例子:《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
”4、义训的具体方法:(1)同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
例子:《尔雅·释诂》:“朕、余、躬,身也。
”(2)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例子:《说文》:“走,趋也”又“趋,走也”。
(3)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例子:《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
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例子:《说文》:“乱,治也”。
(5)直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以词解词。
例子:(6)转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例子:“许”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
汉语古籍校勘学
汉语古籍校勘学
汉语古籍校勘学是一门研究和编辑古代汉语文献的学科。
根据古代汉文书籍的特点,汉语古籍校勘学主要分成文本编辑学和校勘学两大部分,分别从文本编辑学和历史设定两个层
面探讨古书籍本质,并以其特定的文字文本为基础,对古书籍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加清楚、准确地掌握古书籍的实质特性。
文本编辑学是指根据古籍出土手抄本,利用古籍学的理论,以古文字文献为研究对象,研
究古文字的历时变化过程,比较古文字文献的完成过程,归纳出历史向前延伸而来的古文
字文献,研究古文字文献与历史实际关系,从而对古籍文献进行重编,重编出的古文字文
献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反映历史真相,勾画出历史的虚拟图景,从而获得历史的真实的认知。
校勘学首先要比较和研究古书籍,包括比较同款文献、比较同时代的不同类文献,重点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确定错字和空缺,有时还要把古书籍背景联系起来,如果发现共同错误和空缺,就可以确定错字和空缺。
校勘学旨在把古书籍编排成一个系统,从而为后世提供准确、可信的古书数字化文献供研究。
汉语古籍校勘学是一门融文本编辑学、校勘学和学科研究于一体的古董学科。
它不仅把古书籍文本编辑学层面和校勘学层面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从国家历史的角度出发,将古书籍的价值糅合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使古书籍成为精神财富和历史财富的宝藏,让学界
和普罗大众重新审视古代汉文的价值。
版本学与校勘学
版本学与校勘学
版本学与校勘学是文献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和方法。
版本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献的版本,包括书籍的不同版本、真伪、流传过程、版本差异等。
版本学的任务是揭示文献的真实面目和本质属性,例如区分原稿和传抄本、原版和翻版、初版和后印版等。
在鉴别版本的过程中,对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校勘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献的文字讹误,任务是发现和纠正书籍文字的错误。
校勘学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或相关文献,找出其中的异同,从而确定正确的文本。
校勘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对古籍、碑帖、书画等文献的校勘。
虽然版本学和校勘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揭示文献的真实面目,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的资料。
古代文献的版本学研究方法与应用
古代文献的版本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古代文献的版本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版本的学科,它主要探讨古代文献在传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版本现象,以及文献版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古代文献的版本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文献的版本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古代文献版本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主要包括四种:校勘学、版本学、考据学和文献学。
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在研究古代文献的版本问题时都具有重要作用。
校勘学是古代文献版本学的核心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古代文献版本的比较、考证和校勘,还原原始文献的真实内容。
校勘学包括了文字校勘和篆刻校勘两个方面。
文字校勘主要是通过对文献手抄本的对照、补漏和修改来还原文献的原貌,从而找到文献的最早版本;篆刻校勘则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篆刻版本进行研究,还原文献最早的篆书形态。
校勘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有助于恢复古代文献的原貌,更真实地了解文献的内容。
版本学是古代文献版本学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版本学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和比较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版本之间演变的轨迹,了解各个版本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过程。
版本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有助于分析和比较古代文献版本的特点和演化,揭示古代文献孕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考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可靠性的方法之一。
考据学主要通过分析古代文献的内容、文字和背景,判断文献的真伪、完整性和准确性。
考据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有助于验证古代文献的确切性和可靠性,确定文献版本的权威性。
文献学是古代文献版本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文献学主要通过对古代文献文字的研究,分析和解读文献中的语言、思想和文化内涵,以及它们与其他文献之间的关系。
文献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献的意义和价值,揭示文献版本在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
古代文献版本学方法的应用广泛而深入。
首先,它为研究者提供了分析和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工具。
通过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方法,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了解其内容和价值。
第六讲 校勘学
2.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 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较之;有为后人所引 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 之书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比如: 《荀子·劝学》“昔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大戴礼记·劝学》作“沉鱼”。以文意,应 当作“沉鱼”。
3. 本校法:不采用他书来校本书,而是以 本书前后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
第六讲 校勘学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校勘的源流与内容
一、何谓校勘?
校勘,古称“校雠”或“雠校”。何谓 校,校的原意是考核查对。如《汉书·食货志》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后引 申为校订文字。如骆宾王《帝京篇》:“校 文天禄阁”。何谓雠?《说文》:“双鸟 也”;《玉篇》“雠,对也。《韵会》:“雠, 犹校也。谓两本覆校,如雠仇也。”可见雠 合有角比检考之意。
《日知录》卷18:“山东人刻《金石录》,于李易 安《后序》:‘绍兴二年,……壮月朔’不知壮月 之出于《尔雅》,而改为牡丹。”按《尔雅》释天: “正月为陬, 二月为如, 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 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 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
清黄廷鍳《第六弦溪文炒〉卷1”校书说”:
《吕氏春秋·慎行论》:“子夏之晋,过卫, 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 ‘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 豕与亥 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 涉河也。’
由政府组织,有计划,有分工的大规模 的校书始自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 《汉书·艺文志》:“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 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 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伎”。
第二节 书籍校勘的重要性及校书的依据
一、书籍校勘的重要性:
如《礼记·曲礼》:“二名不偏讳”,郑玄 注云:“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 名征在。言在不称征,言征不称在。”宋代 毛居正《六经正误》怀疑“偏”字应该是 “徧”字之误。又如《礼记·王制》:“有虞 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库;夏后氏养 国老于东序, 养庶老于西序;┉┉养国老于 东郊,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而《北史·刘芳传》引做“虞庠在国之四郊”。
试论近代校勘学的成就与历史影响
试论近代校勘学的成就与历史影响
近代校勘学是中国古籍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流派之一,其成就与历史影响较为显著。
一、成就:
1. 校勘方法的创新:近代校勘学积极借鉴西方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校勘方法,如比较校勘法、考据校勘法等,从而加深了对古籍文献的深入理解和准确研究。
2. 古籍整理与修订:近代校勘学注重对古籍的整理与修订工作,尤以《四库全书》的编纂为代表。
通过校勘工作,修订了许多传世古籍中存在的错漏之处,使得文献的传承更加准确可靠。
3. 古籍研究成果的积累:近代校勘学在中国古籍研究领域做出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包括甄别伪作、辨析版本、修正错误、补充遗漏等,为其他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证据。
二、历史影响:
1. 推动古籍文献学研究:近代校勘学为中国古籍文献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该领域的学术繁荣与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
2.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代校勘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修订和整理古籍,维护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 提高文化自信心:近代校勘学对国人的学问自信心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通过自主校勘工作,强化了对中国古代文献的认同感,提升了中国学术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地位。
总之,近代校勘学在中国古籍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成就与历史影响。
其创新的校勘方法、古籍整理与修订工作以及积累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古籍文献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提高了国人的学问自信心。
陈垣 校勘学释例
陈垣校勘学释例一、介绍校勘学是研究古籍校勘方法和原则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校勘来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陈垣是中国古代校勘学的重要代表,他在校勘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陈垣的校勘学方法和例子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陈垣的校勘学方法陈垣在校勘学方面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他的校勘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校勘法陈垣主张采用综合校勘法,即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手段和工具进行校勘。
他认为,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古籍的情况,找到正确的校勘方向。
2. 直接校勘法陈垣强调直接校勘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直接校勘是最为准确和可靠的校勘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古籍的原貌,避免中间环节的干扰和误解。
3. 对照校勘法陈垣提出了对照校勘法,即将不同版本的古籍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差异和错误,并进行修正。
他认为,通过对照校勘可以更好地了解古籍的演变和传承,确保校勘的准确性。
4. 文献考证法陈垣重视文献考证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古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准确地进行校勘。
三、陈垣的校勘学释例陈垣在校勘学方面有许多具体的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他的校勘方法的实际应用和成果。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 《史记》校勘陈垣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的校勘研究。
他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史记》进行对照校勘,找出了其中的差异和错误,并进行了修正。
他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证,解释了《史记》中一些疑点和难题。
陈垣的校勘成果为后人研究《史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 《诗经》校勘陈垣对《诗经》的校勘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通过对《诗经》不同版本的比较,发现了其中的差异和错误,并进行了修正。
他还通过对《诗经》相关的古代文献的研究,解释了其中一些难解之处。
陈垣的校勘成果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诗经》具有重要意义。
3. 《周礼》校勘陈垣对《周礼》进行了全面的校勘工作。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一、引言中国音乐文献学是研究和整理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音乐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等。
而音乐文献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勘学和目录学。
本文将从面向的对象、研究的内容、方法的特点等方面对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勘学和目录学方法进行浅析。
二、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勘学方法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勘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音乐文献的传世版本进行考订和校勘,以恢复和重现原始的音乐文献。
勘学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音乐文献收集音乐文献是勘学的基础任务。
中国音乐文献学家通过各种途径,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收集音乐文献,包括古代音乐谱、音乐理论书籍和音乐历史文献等。
此外,对于已经散失或流传较少的音乐文献,还可以通过采访和调查等方式寻找。
2.整理音乐文献整理音乐文献是勘学的关键任务。
中国音乐文献学家将收集到的音乐文献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建立起完整的文献库。
在整理过程中,需要对文献的篇章序列、篇名、作者、撰者、版本、传世记录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出版。
3.考订音乐文献考订音乐文献是勘学的核心任务。
通过对音乐文献的版本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文献的正确版本。
考订的主要内容包括纠正文献中的错误、明确文献中的模糊之处、补充文献的缺失之处等。
考订需要准确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方法,以确保考订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校勘音乐文献校勘音乐文献是勘学的重要任务。
校勘是指对音乐文献的文字、注释、符号等进行校对和矫正。
通过校勘,可以修复音乐文献中的文字错误、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模糊的记谱法等,以确保音乐文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三、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目录学方法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目录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编纂音乐文献的目录,以方便研究者查阅和利用音乐文献。
目录学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编制音乐文献的目录编制音乐文献的目录是目录学的基本任务。
中国音乐文献学家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和编目规则,将音乐文献进行分类、组织和编制目录。
陈垣 校勘学释例
陈垣校勘学释例1、什么是校勘学?校勘学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版本、校勘、校对、释例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比较研究和校正,校勘学可以还原原始文本的真实面貌,为后人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提供准确的基础。
2、陈垣的贡献陈垣是中国古代校勘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校勘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主持校勘了许多重要的古代文献,如《诗经》、《论语》等,对这些文献的版本校勘和释例工作极为细致精准,使得这些文献的版本更加准确和可信。
3、校勘学的方法陈垣在校勘学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勘方法。
他坚持从古代文献的文字、语法、体例等方面入手,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文献,分析其中的差异和变异,进而找出注释错误或版本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他注重研究文献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求得更准确的释例结果。
4、校勘学的意义校勘学不仅可以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更重要的是可以揭示古代文献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校勘学的工作,人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意义和特点,进而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领域。
校勘学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垣作为中国古代校勘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古代文献版本的校勘工作,更在于他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学术自律,以及他总结出的经验丰富的校勘方法。
校勘学的意义在于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面貌和历史价值,为后人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我们应当继续发扬陈垣的学术精神和方法,持续推进校勘学的研究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勘学
校勘: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它们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这种古籍校勘工作通称校勘。
校:比较、考订勘:审查核定,校勘基本含义:比较审定。
后来特指对书籍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
校勘的目的和任务是努力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提供尽可能接近原稿的善本,因此,其根本原则就是存真复原。
原书在内容、语言上存在的错误和欠缺,不属于校勘工作的范畴。
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中产生的错乱讹谬。
校对是单向的,原稿有绝对权威,以校样完全改同原稿为最终完成;校勘是双向或多向的,原稿不存于世,用来比勘的二本或多本互相平等,没有绝对权威,发现并录出异文只是第一步。
校读:校勘+句读。
把校勘字句和断句、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用以指导正确读懂、读通古籍。
校读包括:校勘、断句、标点。
文献古籍主要形态:先秦到隋唐,主要形态为简牍、帛书、写本(今呈现为出土文献);晚唐五代之计,版刻书籍出现,并在宋代以后称为书籍的主要形态(传世古籍多为此类)。
先秦校勘记载:(周)正考父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子夏与“晋师三豕涉河”
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主持宫廷藏书校理,这是校勘学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例。
开创校勘规程。
汉末校勘代表性学者:郑玄(《毛诗》郑笺、《三礼》郑氏注)、高诱(《淮南子注》《吕氏春秋疏解》)
南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开创了一种脱离专书而广泛讨论各种书籍所见讹错的笔记形式,体现校勘开始作为一种学术独立发展的趋势。
陈、隋间陆德明《经典释文》,汇集经典文字注音的专著,同时汇集大量经典异文,概括异文产生的原因和判断依据。
宋代著名的校勘专著: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误》;方崧卿《韩集举正》;洪兴祖《楚辞补注》;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
校勘向理论发展的最初趋势开始出现于宋代。
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体现这一趋势,提出“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法则。
《相台书塾勘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分七类说明文字去取原则。
元明校勘成果:元.吴师道《战国策校注》;明.梅族(加鸟字底)《尚书考异》
清代校勘学得以独立发展。
清校勘专著: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召(加弓字旁)《群书拾补》、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1931年陈恒《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释例》,全面总结校勘的理论、方法、原则和通例,称为标志着校勘学建立的里程碑。
古籍的基本构成:一定时代的历史知识、一定时代的语言文字。
多数传世古籍因反复整理的传抄刊刻,其基本构成已成为多层次的叠加。
得到大多数人公认的接近原稿的定本,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改定的定本”。
在历次整理中,经历了该时代知识内容、语言文字的淘洗,而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一古籍产生时代的知识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
越是受重视的古籍,在所经历的历史年代里研究整理就越多,所沉积的知识和语言的层次也就越多,且异文与歧解参差错综,这就是经典古籍的复杂重叠构成。
最为典型的为:儒家经典。
清代学者段玉裁强调“底本之是非”与“立说之是非”的分别,提出“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不先正注疏释文之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
了解所校古籍的基本构成类型和特点,做好层次辨析,是观测古籍校勘“存真复原”的根本原则的重要一步。
P269
校勘就方法论而言,则为比较分析和科学考证。
四种校勘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对校:选定一个版本作为定本,与其他版本逐字逐句进行比较,录出异文。
本校:比较本书上下文,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各种资料作为依据进行校勘,发现并订正错误。
前提:掌握本书内容和思想,力避主管臆断。
他校:搜集、掌握他书中与本书文辞有关的资料,进行考证。
通常只能作为旁证。
理校:用理论知识(如本书的思想内容、本书所处时代的语言文字知识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等)作为依据,对文字校勘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所得结果在没有版本依据的情况下,只能作为合理的假设,不可轻下结论。
校勘取证范围在所校古籍之内,称内证或本证,包括对校、本校。
主要地位,起决定作用
校勘取证范围在所校古籍之外,称外证或旁证,包括他校、理校。
次要地位,从属与内证。
校勘考证从实质上说,就是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可靠的材料,取得确凿的证据。
校勘考证具有综合考证的性质。
校勘考证的材料依据:
1.古本旧本:包括发掘和发现的简帛和写本,具有较高校勘价值
2.古注旧疏:指历代公认、影响深远的注疏著作,价值近于古本旧本
3.他书资料:其他古书引文、古书注、古类书
4.甲骨金石碑刻文物资料
致误原因
异文:在版本对校中发现的不同文字。
类型:误字、脱文、衍文、倒文
疑误:指对校各本不存在文字差异,表面上没有错误痕迹,但实际上可能存在的讹错。
校勘通例:对致误原因和错误类别的归纳。
1.误字通例:误字即书籍传写中形成的文字讹错,是古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又称“讹”“谬”。
分为:字形致误;语音致误;文义致误。
2.脱文通例:脱文即书籍传写中形成的字句乃至篇章的缺漏,亦称“漏”“夺”或“阙”。
原因:书籍残损而缺脱;抄脱;删脱。
3.衍文通例:衍文即原书本无而传写中被后人误增的文字,亦称“羡”。
抄刻中因疏忽衍入;删改致衍;与古书形制相关的衍文,如注文误入正文、旁记误入正文
4.倒文通例:倒文指原文字句的先后次序被颠倒的现象,又称“窜”“乙”,纠正倒文叫“乙正”。
原因:疏忽致倒;误乙;错简和错乙。
底本:校勘工作中用作文字基础的版本。
通常选用某一版本系统的祖本,可以是古本或后人的精装本。
参校本:用来和底本对校的版本,可分主要校本和参考校本。
具体校勘步骤:对校各本,列出异文,发现疑误;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实事是正,多闻阙疑”
表达校勘成果要求:出校精要;校记扼要;叙例简要
出校: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
从义理、考据两方面着眼,(异文)版本来源是重要方面。
校改方式:1.照录底本,注记正误;
2.择善而从,无本不改:采用校者认为正确的文字,写成定本。
a.直接采用定本,不加校勘记;b定本附校勘记;c、改正底本,并见异文
校记:校勘成果的具体体现,语言以准确精炼为宗旨。
分为简式和详式。
叙例:一本古书全部校勘工作的总结说明,要求简要精当,条理清楚地对校勘的依据和体例做出全面交代,为读者提供使用这一校本的纲领性指导,通常置于全书卷首。
完整的叙例应具备的内容:1.本书流传的历史情况;2.本书版本源流系统;3.校勘的底本和参校各本;4.校勘所用他书;5.校勘中所吸取的前人校勘成果;6.出校的具体原则;7.校改的具体原则和具体方式;8.对校记和按断的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