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

第一节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

校勘:比较审定,专指古籍的校勘。即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搜集起来,比较它们的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这就是古籍的校勘。

第二节校勘不是校对

校对:书刊出版中的一项专门工作,如专家们对《二十四史》进行校勘、分段、标点,属于古籍的整理工作,书局把经过整理的《二十四史》排版印刷成书,要根据整理的底稿本,一再核对排好的版样,达到一致无误,这就是出版工作中的校对。

校对是指有明确可靠的底稿本作为断定刊印本正误的依据,原则上不涉及书籍内容。

校勘:需要搜集各种版本,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考证原稿文字语句,判断正误。甚至需要在没有直接材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力求对错误、疑难作出符合原意的判断,同时又不可替古人修改文章。

第三节校勘与校雠的区别

“校雠”:

形式:校对

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

内容

①发展之一:校勘

搜集不同版本,比较文字异同,订正错误,清除重复,审定篇章次序,完成一部可供缮写的稿本,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供刊印出版的整理好的稿本。前人使用校雠一词,更多指校勘。刘向《列子叙录》:“所校中书《列子》五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重复十二篇,定著八篇。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及在新书有栈。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书可缮写。”

②发展之二:

校雠:指整个古籍整理工作,包括古籍分类、文字校勘、版本考证、内容提要和编撰目录。《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③发展之三:

校雠:图书收藏整理,经营管理书籍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分类编目,亦是从整个古籍整理而言。

郑樵《通志·总序·校雠略》:‚册府之藏,不患无书。校雠之司,未闻其法。欲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蠹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通,故作《校雠略》。‛

④发展之四:

校雠:为一种根据学术源流派别,并用以区分学术流派的古籍分类著录的整理工作。

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之义,盖子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以此。……郑樵生千载而后,慨然有会于向、歆讨论之旨。因取历朝著录,略其鱼鲁豕亥之细,而特以部次条别,疏通伦类,考其得失之故,而为之校雠。盖自石渠、天禄以还,学者所未尝窥见者也。‛

⑤发展之五:

校雠:作为专门学术科目产生,包括校勘、目录、版本在内的广校雠学。

范希曾《校雠杂述》:‚细辨乎一字之徵,广极夫古今内外载籍浩瀚。其事以校勘始,以分类终,明其体用,得其鳃理,斯称校雠学。‛

第四节:校勘与校雠学的关系

校勘目的:对古籍进行校勘,要求存真复原,尽力恢复它的原来面貌,为阅读或研究提供接近原稿的善本。

校勘学:以对古籍的校勘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和任务是总结历代学者校勘古籍的经验,研究古籍校勘的法则和规律,为具体进行古籍校勘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章校勘成果

大规模的书籍校勘,始于刘向、歆父子校勘官书,以后历朝对官书多重视校勘。如东汉灵帝时刊刻《熹平石经》,唐文宗时刊刻的《开成石经》,五代、北宋以来的官刻本经史之类。私人校勘尤以宋、清两代为盛。近代研究古代史、古人思想、古典文学仍需要进行校勘工作。

一、清以前的校勘名著

《汉书·艺文志》保留了刘向、歆父子整理典籍进行校勘的事例。如刘向对《管子》、《晏子春秋》、《邓析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等都进行了校勘工作。

隋唐间陆德明《经典释文》,凡三十卷,对《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十四种经典作释文。释文内容三部分,一是列举汉魏六朝各家对经典中某些单字的读音,列举各家对某些词语的训诂,并列举各家传本在文字上的异同以事校勘。

宋代学者编著了纯粹讲校勘的专著,尤以南宋学者居多。如张淳撰《仪礼识误》三卷。《四库提要》:“是书乃乾道八年两浙转运判官直秘阁曾逮刊《仪礼》郑注十七卷,陆氏释文一卷,淳为之校定,因举所改字句,汇为一编。其所引据,有周广顺三年及显德六年刊行之监本,有汴京之巾箱本,有杭之细字本,严之重刊巾箱本,参以陆氏释文、贾氏疏,覈he订异同,最为详审。”

嘉泰时,彭叔夏撰《文苑英华辨证》十卷,《文苑英华》是北宋前期所修四大类书之一,南宋初期周必大校勘刊刻时,彭叔夏参与其事,刊成后他考虑到周必大所加校语“散在本文,览者难遍,因荟萃其说,以类而分,各举数端,不复具载”。所分类为用字、用韵、事证、事误、事疑、人名、官爵、郡县、年月、名氏、题目、门类、脱文、同异、离合、避讳、异域、鸟兽、草木、杂录共二十一类,有些类还分子目,所列校语较周必大更为详细。《四库提要》:“此书考核精密,大抵分承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遽改三例……用意谨严,不清点窜古书。”

岳飞后裔元初义兴岳氏据南宋末廖莹中世彩堂本所重刻《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中所刻《九经三传》以“家塾所藏唐石刻本、晋天福铜版本、京师大字旧本、绍兴初监本、监中见行本、蜀大字旧本、蜀学重刻大字本、中字本、又中字有句读附音本、潭州旧本、抚州旧本、建大字本……凡二十二种,又以越中旧本注疏、建本有音释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专属本经名士,反覆参订”。《刊正沿革例》本身则分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七个题目,分别讲述其校勘去取的原则,其价值不亚于彭叔夏的《辨证》。

二、清代学者的校勘成果:

清代学者的校勘成果存在三种方式:

1.承宋人传统,和刻书结合起来撰写校记,也称校勘记、考异或考证。真正能代表清代学术水平,写出高质量校记的,还是不在朝的学者们。乾嘉时,私家刻书极为认真讲究,如卢文弨的《抱经堂丛书》、孙星衍的《平津馆丛书》、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阮元的《十三经注疏》、黄丕烈的《士礼居丛书》,无不依据善本进行校勘,这些人本身有学问,其中很多书的校刻,还得到著名校勘专家顾广圻的帮助或由顾代劳包办。李兆洛撰《顾君墓志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